中医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合集下载

董筠教授从“火郁发之”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董筠教授从“火郁发之”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总)广西中医药2020年12月第43卷第6期董筠教授从“火郁发之”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张雪娇,杭丽(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00)指导董筠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火郁发之;中医辨证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0719(2020)06-0060-03基金项目:省级中医康复示范(江苏)中心建设专项课题(编号:Y17kf12)第一作者简介:张雪娇(1994—),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脾胃病方向董筠教授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20年,师从国医大师徐景藩、国医大师周仲瑛,现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第五批学术继承人。

董师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关键在于“火”,在临床实践中,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辨证论治贯穿始终,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每每奏效。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患病率约20%[1]。

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如唇、舌尖、舌边缘、颊、牙龈和硬腭等处,溃疡呈孤立或多发,常伴有局部灼热疼痛,本病具有局限性、复发性、自愈性的特点。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局部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有关,不良的生活方式、口腔菌群失调、微量元素缺失等为常见的诱发因素[2]。

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根治疗法,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以控制炎性反应、减轻疼痛为主,多使用抗生素、抗病毒和消毒防腐等药物;全身治疗以针对病因、减少复发、促进愈合为目标,常用的药物有维生素类、免疫调节剂等[3]。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疡”“口糜”等范畴,指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淡黄色或灰白色的溃烂,伴有灼热疼痛,呈反复发作的一种疾病。

“口疮”之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口疮。

”《麻科活人全书》记载:“口疮之证,满口唇舌生疮,或黄、或赤、或白、而烂。

复发性口腔溃疡六型辨证治疗中药方

复发性口腔溃疡六型辨证治疗中药方

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治疗王惟恒【病因病机】本病多与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感染、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消化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以热毒为主;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倦所致。

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

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

平时忧思恼怒,嗜好烟酒咖啡,过食肥甘厚腻,均可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发为口疮多为实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为口疮多为虚证;年老体弱,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中焦枢纽失司,上下气机不通,上焦之阳不能下降,下焦之阴不能上行,心火独盛,循经上炎,也可发为口疮,此多为虚证。

【治疗方法】治疗口疮要分虚实,辨脏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口疮临床见证颇多,其中以心脾蕴热和虚火上炎最为多见。

若患者是青年,口疮剧痛,犹如火灼,便干尿黄,为实热实火,治当清热泻火、解毒止痛为主;若患者年老体弱,或女子血虚之体,口疮隐隐作痛,咽干舌燥,烦热或五心烦热,舌红少津,为虚热虚火,治宜养阴生津,清降虚火。

我们在临证中常辨证分为六型治疗。

【参考文献:《口腔诊断病理学》】1.外感时毒型口疮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

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方药:银花18克、连翘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白术10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包煎)10克、甘草梢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脾胃积热型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药治疗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药治疗

排脓生新,对于日轻夜重、舌质紫暗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疗效显著。

使用时把少许云南白药涂在溃疡创面上,闭口10~15 min,用药后1 h内最好不要漱口和吃东西,早晚各用药1次,一般用药3次左右即可好转,轻者可以痊愈。

云南白药和六味地黄丸一样,各大药店、诊所均可以买到,使用起来也方便易懂。

需要说明的是,孕妇不可以使用。

用药期间不要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酸冷、鱼类、蚕豆等。

(5)丹参:丹参有活血祛瘀、改善微循环和抑菌的功效,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上也有一定作用。

可以用煎服的方法治疗,也可以口服丹参片,效果均良好。

(6)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丹的主要功能是滋阴养血,清热补心安神,对于心肾不足、虚心上炎造成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早晚服用,一般1天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即可痊愈。

(7)其他:中成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除了以上较为常见的选择以外,还可以选择使用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总苷等治疗,效果均良好。

还可以用锡类散、冰硼散或喉风散等进行外敷,或喷洒于溃疡面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文化的精髓,是中医治疗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疗法可以疏导全身的经络,调理机体脏腑功能,帮助机体气血通畅。

针灸疗法在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上,同样是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而施以取穴治疗。

主穴一般为承浆穴、颊车穴、地仓穴、合谷穴、足三里和三阴交。

根据不同的溃疡区域,如果是舌部溃疡,可以加金津、玉液、廉泉,如果是唇和两颊的溃疡面,要加上迎香和内庭。

如果在施以针灸的同时,辅以局部或者整体用,治疗效果会更加显著。

相比之下,针灸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简单有效、易于操作、治疗较为安全、副作用也比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人体有很多穴位,针灸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价值极大。

茶叶疗法茶叶是我们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种食材。

对于茶叶的认识,大部分人停留在其是一种饮品上。

但其实生活中常见的茶叶也是一种中药。

在唐代的《本草拾遗》上就有说道:“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优选篇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优选篇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优选篇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1① 脾胃积热症状:数目多而密集的浅溃疡,周边充血,中心区表面有淡黄色假膜,灼疼明显。

面红热,口渴口臭,唇红干燥,尿黄便干,舌质红、舌苔黄或厚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通腑。

方药:清胃散加减。

生石膏15g,黄连10g ,黄芩10g,栀子3g,当归12g,生地10g,寸冬10g,赤芍10g,牛膝10g。

若便秘加大黄、芒硝;红肿者加二花、公英。

② 心火上炎症状:口舌生疮,溃疡面积小而数目多,多位天舌尖和舌前部或舌侧缘,溃疡周边充血明显,灼痛剧烈;口热口渴,急躁心烦,夜寐不安,小便短赤涩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药:导赤散合泻心汤加减。

生地10g,竹叶6g,黄芩12g,黄连12g,滑石9g,木通10g,栀子12g,丹皮10g,赤芍10g,甘草20g。

尿赤加白茅根、大小蓟;烦躁口渴加麦冬、玄参③ 肝郁气滞症状:口舌生疮,多位天舌缘,溃疡数目少。

复发与情绪及月经有关,经前复发,经后渐愈,月经失调,量过多或过少,__有块,小腹胀疼。

胸肋胀闷,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经前__胀痛。

舌尖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调理冲任。

方药:丹枝逍遥散加减。

柴胡6g,龙胆草9g,栀子9g,香附6g,枳壳6g,赤白芍各10g,川芎20g,当归10g,菊花10g,益母草10g,生地10g,甘草20g。

若前不见古人情严重可形成气滞血瘀,可用桃红四物汤或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0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

④脾虚湿困症状:溃疡数目少,面积大而深,久治难愈合,口淡乏味,口粘不渴,头晕头重,胃脘满闷,食欲不振,便溏腹泻,体弱乏力,舌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弦数。

治法:益气健脾,芳香化湿。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参11g,白术15g,茯苓15g,苍术10g,薏仁20g,半夏6g,厚朴6g,泽泻10g,佩兰10g,砂仁10g,桂枝10g,木香10g,炙甘草20g。

复发性口腔溃疡六型辨证治疗中药方知识讲解

复发性口腔溃疡六型辨证治疗中药方知识讲解

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治疗王惟恒【病因病机】本病多与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感染、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消化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以热毒为主;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倦所致。

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

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

平时忧思恼怒,嗜好烟酒咖啡,过食肥甘厚腻,均可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发为口疮多为实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为口疮多为虚证;年老体弱,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中焦枢纽失司,上下气机不通,上焦之阳不能下降,下焦之阴不能上行,心火独盛,循经上炎,也可发为口疮,此多为虚证。

【治疗方法】治疗口疮要分虚实,辨脏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口疮临床见证颇多,其中以心脾蕴热和虚火上炎最为多见。

若患者是青年,口疮剧痛,犹如火灼,便干尿黄,为实热实火,治当清热泻火、解毒止痛为主;若患者年老体弱,或女子血虚之体,口疮隐隐作痛,咽干舌燥,烦热或五心烦热,舌红少津,为虚热虚火,治宜养阴生津,清降虚火。

我们在临证中常辨证分为六型治疗。

【参考文献:《口腔诊断病理学》】1.外感时毒型口疮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

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方药:银花18克、连翘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白术10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包煎)10克、甘草梢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脾胃积热型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黄某某,男,52岁,家住北京,2014年1月11日初诊。

多年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几乎每月必发,发则灼热疼痛,影响进食,甚为痛苦。

服西药维生素及局部用药,都见效甚微。

经朋友介绍,来求中医诊治。

患者除苦于口腔溃疡外,还身体乏力,目干而涩,面色掌色淡黄,眼睑浮肿,眼袋明显,颈后背部常发疖肿,腰膝酸软,夜寐不安,舌淡而瘀暗,苔白,脉弦滑,按之无力。

显系气血不足,虚火上炎,故治拟补益气血,潜降虚火。

并宜注意饮食调养,少吃甘甜,多食带皮糙粮及叶类蔬菜。

处方:生黄芪30g,太子参30 g,党参30 g,炒苍术30 g,当归15 g,川芎10 g,白芍15 g,生地15 g,五味子10 g,泽泻15 g,猪茯苓各15 g,鸡血藤30 g,浮小麦30 g,赤小豆30 g,怀牛膝10 g,枳实15 g,竹茹15 g,丹参30 g,丹皮15 g,生龙牡(先煎)各30 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空腹分服。

二诊:2014年1月18日。

药后体力有增,口腔溃疡减轻,但仍右睑浮肿,舌淡瘀暗,苔白,脉弦滑,按之无力。

前方加减。

生黄芪30 g,党参30 g,太子参30 g,炒白术15 g,当归15 g,川芎10 g,赤白芍各15 g,生地15 g,元参15 g,五味子10 g,赤小豆30 g,生薏仁30 g,浮小麦30 g,生龙牡(先煎)各30 g,丹皮15 g,丹参30 g,枳实30 g,怀牛膝10 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空腹分服。

三诊:2014年1月25日。

口腔溃疡基本愈合,但仍面色掌色淡黄,眼睑浮肿,舌淡红,苔白,脉弦滑。

前方加减。

生黄芪30 g,炒白术30 g,猪茯苓各15 g,泽泻15 g,通草10 g,枳实20 g,厚朴15 g,丹参30 g,鸡血藤30 g,当归15 g,川芎10 g,白芍15 g,五味子10 g,生薏仁30 g,赤小豆30 g,炒扁豆15 g,党参30 g,太子参30 g。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中医辩证有方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中医辩证有方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中医辩证有方口腔溃疡虽是小毛病,但疼起来却会给我们日常饮食带来很大的痛苦。

很多人认为口腔溃疡是因为身体缺乏维生素或上火引起,所以去药店买一些清热泻火的药和维生素,或者觉得多吃点水果就好了。

结果,有时候反而导致溃疡加重,甚至反复发作。

01中医辩证治疗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口腔溃疡可分为实火与虚火,不可一味清热泻火。

那么临床我们该怎么鉴别不同类型的口腔溃疡呢?实火实火之口腔溃疡多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溃疡表面呈黄色。

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根据口腔溃疡发生部位可知,发生在舌尖者多为心火炽盛引起,发生在口腔牙龈者多为脾胃积热引起。

心火炽盛型多发于舌尖,表现为舌尖红、甚至灼痛,多伴有小便黄;此类口腔溃疡治疗应清心泻火。

脾胃积热型多发于口腔及牙龈,表现为口腔及牙龈红肿,多伴口臭、便秘等;此类口腔溃疡治疗应泻脾胃伏火。

若除有牙龈红肿、口臭等胃热表现外,还可见便溏等脾寒之象,则属胃热脾寒。

虚火虚火之口腔溃疡则多表现为局部色较淡、隐痛,溃疡表面呈浅红色或白色。

此类口腔溃疡不可用清热泻火法,否则反而雪上加霜。

此类口腔溃疡临床多见于:阴虚火旺型,好发于舌根,周边微红,灼痛轻微,多伴有口燥舌干、头晕耳鸣、烦躁失眠等,此类口腔溃疡治疗应滋阴降火为主。

脾胃气虚型,局部多色淡,疼痛稍轻,多伴有气短乏力等。

此类口腔溃疡因阳气升发无力,郁于体表或上焦而致,治疗应补中益气为主。

脾胃虚寒型,溃疡少而分散,局部苍白,疼痛稍轻,多伴有便溏或腹泻,舌苔多胖大有齿痕,此类口腔溃疡多治疗应温中健脾为主。

02引起口腔溃疡的因素还有这些调查发现,患口腔溃疡的女性远多于男性;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不只是上火这么简单,引起口腔溃疡的因素有这些:内分泌紊乱还有部分女性在平时生活中就容易反复的发作口腔溃疡,除了与上火有关之外,还很有可能是内分泌失调所导致。

尤其是一些经常在月经期间发生口腔溃疡的患者,内分泌失调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只有尽早的调理内分泌才能有效的避免口腔溃疡的反复发作。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的中医辨证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oralulcer,RO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具有疼痛性、复发性、自限性等特征,一般人群的患病率可高达20%。

ROU可能与局部创伤、压力、饮食、药物、激素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有关,主要致病原因仍在研究当中。

口腔溃疡,《黄帝内经》首称“口疮”历代医著中又称为“口疳”“口舌生疮”“口糜”“口破”,古代医家对口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众多,大致从火热致病、寒邪致病、脾气凝滞、肾虚气虚、上盛下虚等方面讨论。

一、辨证论治,全身治疗1.心火上炎型证候特征有:溃疡以舌为主,灼热疼痛,表面多黄白分泌物,可伴有心烦,尿短赤或有灼热感,舌尖红赤,苔黄,脉滑数。

宜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方用导赤散合泻心汤,黄连阿胶汤,三才封髓丹(去人参,加桔梗、防风、连翘)。

2.脾胃伏火型溃疡以两颊及唇为主,疮面覆黄苔,灼热疼痛,口渴不欲饮,伴有口臭,口干口苦,舌苔厚腻,脘痞胸闷,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宜清热泻火、凉血通便,可用清胃散、凉隔散、玉女煎、竹叶石膏汤。

3.肝经郁热型多见于女性患者,口疮位于舌侧边缘,常随情绪的波动或月经周期而复发和加重,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口酸,舌苔黄,脉弦数。

宜清肝泻火、理气凉血,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等。

4.阴虚火旺型溃疡色鲜红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疼痛昼轻夜重,伴咽干口燥,手足心热,伴有腰膝疼痛,遗精盗汗,舌红少苔。

宜滋阴清热,可用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知柏地黄丸、三才封髓丹加玄参。

5.气血两虚型表现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色淡红,神疲乏力,劳累易诱发,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手足畏寒怕冷,腹部冷痛,服凉药反加重,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弱。

宜气血双补,可用补中益气汤、参芪健脾汤、八珍参汤加减等。

二、局部用药,内外联治常用中成药有冰硼散、锡类散、、双黄连粉、养阴生肌散;草珊瑚、青黛涂抹溃疡面;吴茱萸、丁香、细辛醋调外敷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发表时间:2013-10-29T14:12:01.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周文明[导读] 注意口腔卫生,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也是预防口腔溃疡复发的重要措施。

周文明 (四川省万源市中医院 636350)
【中图分类号】R246.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396-02 【摘要】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多因饮食不节、酒食热毒、劳倦过度、七情刺激等致心脾积热、脾胃湿热、胃火炽盛或阴虚火旺、上熏于口而发病,少数亦可由外感邪热或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过食寒凉而发病;治疗口疮要分虚实,辨脏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辨证论治经验
复发性口腔溃疡为口腔黏膜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周期性复发但又有自限性。

本病病因复杂,反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尤其远期疗效不够理想。

中医治疗该病注重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

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病因病机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等范畴。

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表明口疮的发病与脏腑关系密切。

口疮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不节、酒食热毒、劳倦过度、七情刺激等致心脾积热、脾胃湿热、胃火炽盛或阴虚火旺、上熏于口而发病,少数亦可由外感邪热或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过食寒凉而发病[1]。

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曰:“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

”首次指出口疮以火热为基本的发病因素。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其认识逐渐深入。

如《丹溪心法•口齿》篇曰:“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指出脾气虚弱与口疮有密切联系。

《圣济总录》认为“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而为口疮。

”指出了口疮与心脾二脏的关系。

二、辨证论治
治疗口疮要分虚实,辨脏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一)心脾蕴热之实火: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心泻火,荡涤胃热。

方以导赤散和清胃散加大黄、虎杖。

方中导赤散清心养阴,利水通淋,引热下行;清胃散清胃凉血;大黄、虎杖清热通便,使火有去路,诸症自消,病自愈。

(二)脾肾阳虚之阴火: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

方以金匮肾气丸加减。

夜尿频加益智仁、桑螵蛸。

(三)中气虚之阴火: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红,微痛,周围不红肿,或微红肿,每遇劳倦则加重,伴神疲气短,纳少,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补中,益气升阳。

方以补中益气汤加炮姜。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味甘性温,补益脾胃。

配当归、柴胡升麻升阳举陷,陈皮理气和中、协助降浊,加炮姜去瘀生新,收敛生肌,使元气复火自灭,病自愈。

(四)心肾阴虚之虚火:口舌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以知柏地黄汤和一贯煎加升麻。

便秘加柏子仁、火麻仁;失眠加合欢皮、夜交藤。

(五)血虚阴亏之虚火:口舌溃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治宜疏肝养血益阴,潜降虚火。

方以丹栀逍遥散合一贯煎加合欢皮。

便秘加柏子仁、火麻仁。

三、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37岁,公司职员。

2011年8月15日初诊。

其患口腔溃疡5年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方治疗不满意。

来诊时可见下唇内侧0.1×0.5cm溃疡1个和左右舌边各有0.1×0.3cm溃疡1个,中间凹陷,覆盖白膜,四周隆起,色淡红,自觉口疮轻度疼痛,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小便黄,大便干。

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略数。

证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治宜滋肾养阴,清降虚火。

处方: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20g,泽泻10g,丹皮15g,茯苓20g,知母15g,黄柏20g,五味子15g,麦冬15g,虎杖30g,生黄芪15g,生甘草10g。

服上方10剂,口疮愈合,症状基本消失,改用知柏地黄丸继续服用2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口疮反复发作,久病伤阴,阴津不足,虚火上扰,熏蒸口腔黏膜而生疮。

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典型的阴虚火旺之象。

方选知柏地黄丸合一贯煎化裁,一方面六味地黄丸和一贯煎滋补肝肾之阴以治其本,另一方面用知母、黄柏、丹皮清虚热,降虚火,又加虎杖清热通便,使火有去路。

诸药合用,标本兼治。

口疮治愈后再用知柏地黄丸继续服用2个月,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四、临床体会
复发性口腔溃疡除辨证施治整体调节治疗外,尚需局部用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口疮局部。

临床常用西瓜霜含片、六神丸等药,以缓解局部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治疗效果。

黄芪、生甘草治疗口疮有良效。

黄芪补气固表,有敛疮生肌收口之效。

生甘草有清热解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

故不论口疮属实火虚火,酌情加入生黄芪和生甘草,可减轻口疮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并嘱患者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清淡饮食。

忌烟酒,忌食辛辣油炸食品。

注意口腔卫生,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也是预防口腔溃疡复发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石青.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辨证思路[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