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乡土小说的独特艺术世界

合集下载

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

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

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作者:王雅琨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3期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纵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时期。

他的小说具有京派小说的风采神韵,但同时又以其个性独立于现当代小说之林,他笔下的民间世界缤纷多彩,蕴含丰厚,既天然纯朴,又混沌愚昧,既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又有作家灵性的文笔之美。

“中国现代作家群体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民间文学有深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每个人都与民间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汪曾祺也不例外,他笔下的民间世界是我们窥知世俗人生和感悟人生真谛的特殊窗口。

这里,从三个方面来浅谈汪曾祺小说中的民间世界。

一.清明而混沌的民间世界关于汪曾祺的小说,评者多从美学意义和民间立场、民间价值等方面去评。

曹文轩先生认为汪曾祺作品产生的美,是一种古朴美,如山顶那曾用来抵御侵敌的古堡,也许早已失去其物质性的作用,但却能使后来者在心里唤起庄严的审美情感。

所以,“别人用浓烈的现代色彩,创作出一具具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品时,他却向人们呈献上《受戒》、《大淖记事》这类自然宁静、质朴而厚重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以雕琢眩人眼目,只有韵味、情思和不可言说的空灵。

一种令人神往的古风阵阵荡来,使读者在这里获得了独特的美感而流连忘返。

”陈思和先生等则认为:“汪曾祺先生的可贵之处,就是他站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写出了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

而汪曾祺小说的“深刻”,则是“他从真正的下层民间生活中看出、并揭示出美的感受,并以此来衡量统治阶级强加于民间的道德意识,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理性。

”这些论述都很精辟,汪曾祺的小说确实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识,有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氛,并在很大程度上确认了民间的一些价值观和道德观。

然而,全面来看,通过深入作品具体地分析,则会发现汪曾祺小说的内蕴是在似乎自然的审美中巧妙出理,在似乎倾向于民间立场的叙述中透露出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

从他的小说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自己所道明的:“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

汪曾祺故乡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_常淼

汪曾祺故乡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_常淼

第13卷第4期2013年12月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V ol.13 No.4Dec.20132013-01-08常淼(1987—),男,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汪曾祺故乡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汪曾祺故乡系列小说有着强烈的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主要得益于小说中许多人物和情节都有着生活原型,而这些人物、事件的原型均是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提炼而成的。

同时,这些小说描绘了共同的地理环境、时代氛围,许多人物还以不同的方式在各篇小说中穿插往来,使得人物形象愈加丰满,又从整体上构成了整个系列的风俗景物和人情世态。

汪曾祺故乡系列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艺思想和创作风格,又深受儒家仁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影响,作品追求内在的和谐,蕴涵着善良健康的人性。

(一)乡愁勾出无限情,几度往事入梦来汪曾祺出生在风景秀丽的高邮里下河一带,苏北水乡的清新灵动孕育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小城古镇的淳朴敦厚滋润了他欢欣愉悦的童年生活时光。

他曾写道:“说起高邮,很多人只知道高邮出咸鸭蛋。

敝处并不只是出咸鸭蛋,我们家乡还出过秦少游,出过研治训诂学的王氏父子,还有一位写散曲的王西楼。

文风不可谓不盛。

”[1]148为了不把高邮与咸鸭蛋联系起来而特地辩解,看似执拗,却表现了汪曾祺对社会文化底蕴本应更广泛、更深刻、更厚实的故乡高邮的无限挚爱之情。

19岁时汪曾祺离开高邮到外地求学,随后考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

肄业后在昆明、香港、上海、北京、武汉、张家口等地工作和生活,一直没有返乡,直到改革开放后受邀回乡访问,离别家乡近42年。

在漫长的离乡过程中汪曾祺对故乡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他曾说:“这些年,每逢工作之余,故乡的风土人情,家乡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感人形象,总是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使我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乡土情结

浅谈汪曾祺散文的乡土情结
的方 式 ,而是另辟 蹊径 ,以一种 闲适平淡 的 用 方法 ,而 且在文末 ,作 家又写道 : “ 炒米 时没 有人 说过 我像祖 母 。 大概年 轻 时不像 , 圆润 的感 情基调 为主 ,抒 发 出 自己独特 的审 和焦屑和我 的家乡贫穷和长期 动乱是有关 系 现在 ,我 老 了 ,像 了 。”
汪 曾祺 散文所独 有的浓郁 醇厚 、质朴无 得一 切看似平淡毫 不起眼 的事 物写的如此 栩 看世界 ,世间万物 ,在他 的眼 中都 是 富有 生 华 的艺术 风格 ,可 以说 是他 的一 大特色 。作 栩如生 , 深入人心。 在《 故乡的食 物 》 一文 中, 命 的,美好 而不可破 坏。正如 他在 《 花园》 为一个作家 ,怎样才能够 使 自己的作 品深入 作 家用一种唠家 常聊闲话似 的笔触来娓娓叙 人心 ,让广 大读 者喜欢 ,不能不说是 一个值 述故乡 的人和事 : 得让人深思 熟虑 的问题 。汪 曾祺 的散文正是

时代都有所 关注 ,并注 意浓厚 的情感 ,如 鸭蛋 ,必 用纸条特 别标 明: ‘ 高 邮咸蛋 ’。
气 的夏 日风 景画 ,美不 胜 收 ,鲜 活灵 动 。 在这 生 他 养 他 的 故 乡里 ,有 作家 永 远
描写西南联 大生活 的 《 泡茶馆 》、 《 我的老 高邮还 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 , 园 》、 《 我 的祖父祖母 》等 。
以小见 大 ,以局部见 整体 ,抒发 出生活 的灵 家 乡 ,真可谓含泪写 出,饱含真情 。 动与新意 。
此外 ,在汪 曾祺的散文 中时时刻刻 洋溢 自己老之 将至 , 越 来越 像 祖母 的散文 中 ,我们 常常可 以读 出 着 故乡 的柔水 之美。在水 的故乡长大 的他 ,
这种 写法 ,不仅 给读 者 的心灵 带来极大 的冲 乡深沉 的爱 恋 ,同时也有对 自己家 乡的 自信 我 的 弟弟 妹 妹说 我 长 得 像祖 母 。他 们 拿 出 击 ,更重 要 的是 可以让作 品深人人 心。他摒 与爱护 。在 《 炒 米与焦屑 》一文 中,作家不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

汪曾祺有哪些特点汪曾祺(1920年-1997年),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

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翘楚”。

汪曾祺的文学作品以乡村和农民的生活为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情感真挚、质朴自然,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首先,汪曾祺写作的特点之一是平实。

他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真实的环境和生动的描写呈现,没有华丽的修饰和夸张的表达,给人以质朴的感觉。

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情怀。

其次,汪曾祺的作品充满了对农民的热爱和关怀。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农村生活为素材,描绘了农民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通过细腻入微的刻画,展现了农民的勤劳、善良、坚强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了对农民的敬意和对富有人情味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此外,汪曾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他塑造的人物多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立的思想。

无论是善良忠厚的农民、风趣幽默的老师、还是矫情做作的官员,他都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对话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汪曾祺的作品还常常融入了一些幽默、谐趣的元素。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笔调和幽默的情节,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平凡的生活中,他能够捕捉到一些细小的乐趣和欢乐,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最后,汪曾祺作品中还常常融入了诗意的句子和描写。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一些诗般的语言和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用诗意的句子形容自然景色、描绘人物内心的情感,使作品更加丰富,给人以美的感受。

总之,汪曾祺是一位善于以平实、真实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作家。

他深情地描绘了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真实的生活,更传递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艺术特色与价值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艺术特色与价值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艺术特色与价值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至今为止受到争议很少的一位,汪曾祺小说以独特的语言艺术受到文学界高度推崇,探究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有哪些出众的特色,并从中寻找根源和发现价值,对现代的小说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标签:汪曾祺;小说语言;审美特色;价值影响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至今为止受到争议很少的一位:他作品的审美价值、本人的文学气质、在文学界的地位都得到了创作界和评论界的高度认同。

汪曾祺的相关创作,别人都赞同他的散文十分出众,但他在小说中表现的文采,也不见得比散文逊色。

他的小说,每篇都很独到。

它不仅内容充实,艺术表现也很出彩。

他的小说情节简单,但他随意挥洒,语句优美,句式独特,句句留有余韵,富有感染力,既让读者赞叹,又给人以无穷的魅力。

汪曾祺小说的魅力,除故事本身外,叙述人的语言可谓功不可没,该论文主要在其语言上加以探讨和论述。

一、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1.通俗化读汪曾祺小说的人基本都知道,汪曾祺小说在故事情节上的设置非常普通,人人都能看得懂,散漫浏览也容易不知不觉中陷入那淡淡的温馨中。

通俗易懂的文字,淡雅的笔触,加上那平易近人的写作态度给汪曾祺的作品带来了出众的人气,让很多喜欢文学的人了解到这么一位有个性的作家。

对一篇节选自《受戒》的小短文至今记忆犹新。

两个小孩天真烂漫,一个是想去当小和尚的傻小子,一个是可爱的小姑娘。

刻画两人互踩脚丫的嬉闹画面仍时常浮上脑海,惹人一笑。

看到那就有一种轻松和舒畅的感觉涌进内心,让读者被这样的文字和语言感动。

我常看汪曾祺的小说,他的语言也许并不华丽,但却从不矫揉造作。

他的笔触里没有过多的渲染和意想不到,即使在生活贫困的年月里他也能保持独有的那份优雅,用一种近乎调侃的语调叙说他在抗日战争时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每当读及他的大学时代,你会产生错觉,会误认为抗日战争时的昆明城趣味十足,小说里汪曾祺的那些同学,人家可乐着呢——许多的男生在跑警报的时候会带着女生爱吃的瓜子、花生,守候在女生的宿舍门口,所以跑警报的时候正是他们谈恋爱的绝佳时期,所谓的“患难见真情”,于是在那千百次的警报中,有些女生发现一个是真情的,有的女生则发现多个真情实意的男生。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

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如何汪曾祺是一位跨越现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在汪曾祺作品中,民情风俗包含着真实的性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小说的风格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和谐的风俗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鲜明,以独特的文学气质和淳厚的生活底蕴,热衷对故乡、对童年展开温馨的回忆,并擅长作风俗画式的描绘,而被称为“风俗画作家”。

汪曾祺说过:“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出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关于风俗画的描绘是有意为之的。

《受戒》和《大淖纪事》之所以吸引了众多读者,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那种别有风情的风俗描写。

如《受戒》的结尾处:“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其笔下那具有地域风情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纯朴、温馨、清雅和谐的美感,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面久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在《大淖记事》里,有随四时自然变化的沙洲美景、高阜上的鸡鸭炕房、负曝闲谈的人家、忙碌的浆房、田畴麦垅、闲置的候船室。

总之,这里的一切和街里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街里不一样”!这正是大淖人自然恬静天性的写照。

而小说中十一子和巧云追求爱情的方式同大淖风情和谐,使人很难分出哪些是写人物,哪些是写风俗。

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交相辉映地体现出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象和人格取向。

优美和谐的风俗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社会的融洽关系中,还表现在人与物之间的亲近上。

《受戒》中的小和尚海明和小姑娘英子爱听青蛙打鼓、寒蛇唱歌,看荧火虫飞动。

《天鹅之死》中的白蕤对美丽的天鹅情有独钟。

《昙花?鹤和鬼火》中的李小龙爱那雪白的昙花、美丽的野鹤和绿色的鬼火。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大淖记事》和《受戒》都是汪曾祺先生优秀的短篇小说。

汪老先生的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信马由缰,充满了平淡之美。

他的文体清新别样,文字中充满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

汪曾祺小说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人文主义及和谐氛围,他在小说中挖掘并赞扬人性美,突显健康人性,和谐人性。

个人觉得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采取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了类似江南乡下人的日常生活。

《大淖记事》和《受戒》这两篇小说正是其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这是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围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

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则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

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这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他的小说就像是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在《受戒》结尾处那充满着生活情越的水荡景色描绘那样楚楚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画恒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有散文化的趋势。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1.浓郁的抒情色彩2.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3.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

4.清水出芙蓉的语言。

一、汪曾祺的文化小说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同时,老庄的那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又成为他笔下人物无力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手段。

这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昧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

这种"入世"和"出世"的相反相成的审美态度,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这其中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

《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规范的。

二、汪曾祺的小说的特色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读者长期在一种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中进行惯性的阅读,而乍的将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展现在人们面前,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况且是运用平和恬静的散文、随笔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地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

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作者善用口语叙述.但连续起来阅读却韵味十足。

他擅长于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

其人物对话的描写也往往采用短句,极富有诗的含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乡土小说的独特艺术世界江苏省大港中学黄卫荣李晓丽新时期文学自发端以来,就以其崭新独特的风貌区别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格局。

然而,从“伤痕”、“反思”文学对过去政治的批判、否定,对人性人情的追思与呼唤,到“改革文学”对现有时代气息的敏锐反映,却无一不是十七年文学政治视点的延续,是那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政治观念的反映。

在这些文学气息还方兴未艾之时,刘绍棠、汪曾祺等人,提出了“乡土文学”的口号,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视角。

他们都力图在作品中展现作家本人的思想和文化意识,注重作品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把握,揭示劳动人民的思想、性格中美好的一面,以及这些美好品德所产生的文化根源。

这一文化审美倾向的确立,是对建国以来文坛上单一的政治视角的巨大反拨。

比之于更注重故事性描写的刘绍棠,汪曾祺的小说,自有他特有的手笔。

他继承了沈从文的风格,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刻写下层百姓的人情人性,以自己的故乡作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

他的小说多取材于旧社会生活,但是,他不去苛求情节的起落和戏剧化的冲突,也不去写历史的变幻和人间的沧桑。

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严酷的阶级斗争与阶级压迫,而只有作者从旧的题材中提炼出来的美德与纯真,从旧社会那磐石般的精神重压下挖掘出来的传统道德情操和美好人性,以及描绘出来的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

很多时候,他只以一颗静观而自然的心,用平淡如水的言语叙说市井村落的细碎琐事,诉说那仿佛离我们的尘世很远的,又如同在我们身边常人有的起居行止、音容笑貌。

一、清新淡雅的风俗画卷汪曾祺在创作中,一贯遵循这样一个宗旨:“我一定要把它写的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在汪曾祺的理解中,“美”就是“把生活中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形式固定下来”。

汪曾祺的小说的美质与其清新的自然与风俗的描写又很大关系。

他十分注重自然环境的描绘,尤其是在以故乡高邮为地理背景的小说中。

《大淖记事》中有“大淖”,“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的点头”。

《鸡鸭名家》里有“白莲湖”,“出菱,出藕,藕肥白少渣。

……湖边港汊甚多,密密的长着芦苇,新芦苇很高了,黑森森的。

莲蓬已经采过了,荷叶的颜色也发黑了。

人过时常有翠鸟冲出,翠绿一闪,快如疾箭。

”……这些自然美景颇具中国山水画的韵味,构图清澈、明净,虚实和谐,静止的意象与流动的云雾溪水交错排列,色彩浓淡相间,层次感自然天成,景色随春夏秋冬的交替而变化,自有天籁的节奏和旋律,回环、飘逸。

由此形成了他那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但是,自然风俗的描写在汪曾祺小说中的作用远不及于此。

他是把风俗视为“民族感情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来描画的,把风俗当成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自觉显现。

他说:“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

”“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欣。

汪曾祺在《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受戒》等许多小说中都有某地风土人情的描绘,形神兼备,境界灿然。

《晚饭花》中描绘的过灯节的情景,也成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活,一种真诚的艺术表演,在其中寄托了人们对多子多福、吉祥和幸福的渴望;《小说三篇》中所描绘的“求雨”仪式,又表现了人们对生存的虔诚和执着。

《岁寒三友》中的放焰火亦如此,这里更多保留了原始初民的生活心态和生命欲求。

这些风俗中,少有某种权威的痕迹,每个人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融合在欢乐的气氛中,人们以质朴的形式,展现着自己质朴的人性。

在一般小说中,这些生活内容只能产生地方色彩、环境气氛和人物情调方面的意义,它们必须围绕情节这个中心,并为之服务,离开情节便无独立存在的价值。

但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他们则由点缀变成了重要内容,从依附于情节的地位上升为小说主体,成为小说审美创造的中心。

汪曾祺的小说多在故事的叙述中插入风土人情的描绘。

作家让那些带有浓郁抒情气氛的朴拙的自然景物、人情世态、地方文化构成的浓郁氛围作为整篇小说的结构中心,以致人物和情节反倒成了点缀。

如他的名作《受戒》,就是以背景氛围为结构中心的,其氛围就是淳朴的乡风民俗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体现出的自然健康的人性。

不能说《受戒》表现的就是一个小和尚的爱情故事,爱情故事对主题的表现力远不及背景氛围强。

如果去掉小说对当地风俗的描写,对荸荠庵、善因寺乃至这一地区宗教和世俗生活的描写,这一对少年富有诗意的浪漫爱情就失去了依据,不合常理了。

二、纯真质朴的人性人情刘绍棠在80年代提出重建“乡土文学”的主张,并在自觉的乡土文学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故事性强、结构完整的小说形式。

他在作品中擅长塑造一系列具有美好品格而又风采独具的女性形象,展示京郊运河两岸农村的民族风情,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

但“过于故事化的小说倒显分量不够,较少引起沉思和感叹,甚至使作品走向了‘落难公子中状元,欢欢喜喜大团圆’的套路之中了”。

与刘绍棠的热心肠相比,汪曾祺似乎散淡清雅了许多,但他也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乡土文学者。

他受了沈从文的深刻影响,更重乡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

他的作品通过对独特的民间风俗的展示来表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中深厚和美好的一面,从文化的角度对人物进行审视、审美。

汪曾祺以苏北故乡为背景的乡土小说在迥异于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世俗性规范中,突现了别样的人生。

他对乡土文学有着不同的理解。

仅以《大淖记事》和《受戒》为例,作家自述:“我写《受戒》,主要想说明人是不能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

”在《受戒》里,僧俗的界限荡然无存,甚至出现种种怪异:和尚住庵,买田娶妻,不做功课,倒有滋有味的过着世俗众生的日子,挑水喂猪,放债收租,与相好私奔,赌钱杀生……总而言之,“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做和尚只不过是另一种营生而已,而且这种营生既摆脱了世俗职业的艰辛羁绊,又具有世俗生活的欢愉自由,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小英子和明子的少年情怀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挥洒,人性的光辉才得以闪耀的如此耀眼。

《大淖记事》中主人公的居住环境与这里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在一种独特的世俗规范下,巧云破了身子后,并没有寻死觅活,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心里乱糟糟的”,后悔没有早把自己的身子给了心爱的人。

而邻人也未多评论,大淖出了巧云和十一子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他通过独特的景观传达了一种别样的理想:现世的幸福是无可比拟的,生活的多样和独特性都应该受到尊重。

汪曾“我认为,风俗……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感到的欢悦。

”祺说:如果说自然美是汪曾祺小说的突出特征,那么人性美则是其小说美的核心。

他精心塑造了一个少男少女系列,小英子,明海,巧云,十一子,李小龙,大凤,小凤等形象,让人看了无不迷恋、沉醉。

他们生活在美好、淳朴的分为中,天真,稚气,充满了好奇心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本着生命的自然需求来选择一切,生存的本能美的感觉是其选择的原则。

他们的生命是强健的,温柔的,完善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相生,使汪曾祺的小说世界流美溢彩。

如他的名作《受戒》,从人性的角度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船家女小英子的纯情相悦,在极简单的情节里却洋溢着热情的人性美。

汪曾祺小说的魅力便在于此,在于对我们民族的美好心灵和性灵的美的发现。

在《关于<受戒> 》中汪曾祺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从这一点来说,汪曾祺的《受戒》简直达到了一种极至。

三、舒缓淡泊的叙述风格汪曾祺的小说没有惊人的语言,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大喜大悲的人物情感,从叙述的角度看,贯穿于作品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风格。

平淡的叙述风格在汪曾祺的作品中,直接表现为作品人物情感的平淡和生活以和谐的方式被处理。

他不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在舒缓平和的笔调中深情地回顾往昔,含蓄自然地流露出对生活的爱和思考。

他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晚饭花》里的王玉英许配给风流浪荡的钱老五,当她知道钱老五跟寡妇相好后,倒也不那么难过,却相信在她过去后,他会改好的;《钓鱼的医生》里,王淡人给人看病,还白送药给人,尽做傻事,却常常在河边垂钓,生活就如一庭春雨,满架秋风,虽然清苦,却也淡泊闲适。

《大淖记事》里的巧云……总之,汪曾祺作品中的人物是,在困难面前不曾落泪,在命运的大劫面前不曾哀号,而在欢乐之时也未曾开怀大笑,在得意之时也未曾忘形。

他们就是在自己的位置上,顺乎自然的活着,生命对于他们,就是在和谐中自生自灭。

不追求故事性,不刻意编织情节,往往选择生活中的某些碎片加以连缀,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陈四》、《陈泥鳅》、《陈小手》,都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章法,以一种散漫的结构,看似漫不经心的随意叙说的语气,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灵与情感。

作者对人物及人物的命运不加评论,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让读者去感受、体味。

汪曾祺的小说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人风格,所以其作品一出现就立刻激起强烈反响,并且受到经久不衰的注目。

如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一样,汪曾祺的苏北世界同样令人难忘,因为,他在对劳动人民“苦趣”的抒写中放射着人性的光彩,在优美恬静的描写中给人以全新的人生体悟。

那些淡泊、通达、笃厚的小镇人物,是作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选择和复归。

他的小说,撇开了几十年统帅一切的政治生活的纠缠,用水洗过了一般清新质朴的语言叙写单纯无邪的人性人情和古趣盎然的乡风民俗,使充斥的愁云密布、哀伤惶惑的新时期文坛蓦地出现了一抹亮色。

汪曾祺对于新时期文学的特殊贡献,是他沟通了新时期乡土文学与以沈从文为代表的3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联系,成了80年代民族文化小说的代表和寻根文学的先声。

正是在文化反思这一点上,汪曾祺的创作启迪了新时期作家寻根文学的创作。

正如人们从汪曾祺的作品中看到了沈从文、废名一样,人们也从阿城、何立伟的作品中看到了汪曾祺。

参考文献:1、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文论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汪曾祺:《<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读书》1982年8月。

3、张京军:《汪曾祺的乡土小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9卷第4期。

4、孙晓玲:《中国乡土小说发展之一瞥》,《滨州师专学报》1999年9月第3期。

5、李惠芳:《论汪曾祺小说的审美世界》,《文化天地》2004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