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合集下载

国外储层改造新技术

国外储层改造新技术
成本控制和高技术引入是储层改造的必要途径。
第七页,共95页。
7
1、非常规水平井压裂技术引领储层改造迅速发展
水平井压裂技术引领储层改造在储层评价、压裂机理认识、压裂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
技术名称 多级压裂 滑溜水压裂
水力喷射压裂 重复压裂 同步压裂
氮气泡沫压裂 大型水力压裂
技术特点
适用性
多段压裂,分段压裂,技术成熟,使用广泛
国国根西非大拿比哥西兰国威利度拉基利克典麦拉国洲伦尼兰耳洛内国撒陶
廷哥
利大亚拉
圭斯维兰

其比斯
其哥瑞
哈宛

坦亚
他亚


资料来源 :EIA, 2011
第十六页,共95页。
16
3、市场需求和集成创新是压裂技术进步的源动力
由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向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发展过程是地质认识、钻井及压裂工程不断进步的过 程
Source: Baker Hughes, IHS
Source: HPDI
水平井是页岩气开发的主要井型,水平井成本为直井的1.5~2.5倍,但初始开采速度、控制储量和最终评价可采
储量却是直井的3~4倍
第五页,共95页。
5
1、非常规水平井压裂技术引领储层改造迅速发展
在低渗透致密储层勘探开发过程中,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技术已经成为主导,其技 术的复杂程度、施工的规模及成本投入远远大于常规直井的压裂及酸化措施
25
3、市场需求和集成创新是压裂技术进步的源动力
集成创新决定了压裂的关键技术并不能够等待原始创新,市场需求决定了最新、最先进的 技术在某个地区不一定适用,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
压前地质研究
裂缝模式判断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1. 引言储能产业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了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策、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出发,对储能产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

2. 政策难题2.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当前,我国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小,缺乏明确的激励政策和规划。

这导致储能项目建设的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2.2 立法与规范欠缺储能产业在技术标准、运营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这给企业在项目推进、运营管理等环节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 技术挑战3.1 储能技术成本高储能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成本相对较高,难以达到竞争性价位。

而且,技术成熟度不够,使得部分项目运行稳定性有待提高。

3.2 储能技术应用领域有限目前市场上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多集中在电网侧调峰、备用电源等方面,储能技术在分布式能源、电动车充电等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

4. 市场挑战4.1 市场化环境不成熟目前市场对储能产品的认可度较低,缺乏统一的市场标准和定价机制,导致储能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受到限制。

4.2 资本市场对储能行业理解欠缺由于储能技术和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资本市场对储能投资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储能项目融资难度较大。

5. 建议针对政策难题,应加大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政策和规划,完善立法与规范。

对技术挑战,应加大对储能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成熟度和降低成本。

对市场挑战,应促进市场化环境的成熟,加强市场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储能产品的认可度,并加大对储能产业的投资力度。

6. 总结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着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加大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是,储能产业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推动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望能源储存技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正迅速发展,并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源储存技术的研究目前集中在提高存储效率、降低成本,并致力于发展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能源储存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能源储存技术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目前,能源储存技术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热储能、机械储能和物质储能等几种形式。

其中,电化学储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和发展最为成熟的能源储存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等。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主要挑战之一是提高储能密度和循环寿命,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同时,降低电池制造成本、提高安全性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

针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电极材料、电解质以及电池设计和制造技术,以进一步提高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性能。

热储能技术是通过将能量转化为热能并储存起来的一种形式。

热储能技术包括蓄热材料和热泵等技术,可用于供暖和制冷等领域的能源储存。

蓄热材料可以在低负荷时储存多余的热能,在高负荷时释放热能以满足需求。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蓄热材料,以提高热能的储存密度和效率,并探索更加节能和环保的热储能解决方案。

另外,热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通过能量传递和转化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机械储能技术通过利用物体的质量和动能来储存能量。

常见的机械储能技术包括压缩空气储能和重力储能等。

压缩空气储能通过将空气压缩为液体或气体形式来储存能量,当需要释放能量时,则将压缩的空气释放出来,驱动涡轮机产生电力。

重力储能则通过将物体抬升到一定高度来储存能量,当需要释放能量时,将物体下降,同时驱动涡轮机发电。

机械储能技术的主要挑战在于提高储能效率和减少能量损耗。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高效的压缩空气储能和重力储能系统,以提高其经济性和实用性。

物质储能技术是利用化学变化储存能量的一种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氢能储存技术。

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的清洁能源,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2、电源侧储能技术在实际应用 中的价值
电源侧储能技术在未来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 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 生能源的利用率;三是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行成 本,为电力行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电源侧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 趋势
未来,电源侧储能技术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各种储能技术将在不同领 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二是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将更加迅猛,逐渐 成为主流的电源侧储能技术;三是电源侧储能技术将与信息通信、智能控制等技 术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结论
电源侧储能技术作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其发展现状和前景受 到广泛。本次演示通过对电源侧储能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应用领域和现状、优缺 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述,说明了电源侧储能技术在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优 化能源结构、提高经济性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 断降低,电源侧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将在不同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用。
4、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储能在能源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 用前景。例如,通过在工厂中接入储能设备,可以有效管理能源消耗和减少能源 浪费。此外,工业领域的峰谷用电问题也可以通过储能技术得到缓解。
结论
综上所述,储能技术在解决能源供需矛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支持可再生 能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方 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政府也加强了对储能技术的支持和投入。未来,随着新能源、 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储能在各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因此, 我们应加强对储能技术的研究和投入,推动其产业的发展,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 发展。

浅谈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浅谈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

浅谈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本文梳理了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政策环境、收益来源、经济效益情况及主要商业模式,认为存在市场份额小、无法直接参与电力现货交易,电价机制、盈利模式尚不确定等问题,提出了加快完善工商业储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开展工商业储能各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对工商业储能产业技术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适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电力价格体质改革,通过税收、金融、补贴等政策调动各主体积极性,鼓励开展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创新等建议。

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建议1前言《“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在新的时期下,我国要建设能源强国,“十四五”时期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到39%、非化石能源消费达到20%,灵活性调节电源占比达到34%,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离不开储能业务的发展,大力推动储能发展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2发展环境及现状2.1工商业储能发展现状储能按照应用场景和不同用途可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类,用户侧储能主要用于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

工商业储能是分布式储能系统在用户侧的典型应用,其特点是距离分布式光伏电源端以及负荷中心均较近,既可有效提升清洁能源的消纳率,还可有效减少电能传输的损耗。

据有关预测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300-400MW,2025年末装机总量约3.2GW。

中国工商业储能市场结构渐趋多元化,形成以电化学储能为主、其他储能方式为辅的格局。

2.2工商业储能发展政策环境2021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093号)提出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建立尖峰电价机制,上年或当年预计最大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改价格〔2021〕1439号)要求,推动工商业用户都进入市场,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

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现状及趋势

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现状及趋势

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现状及趋势2023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转变,到2025年,累计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2023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促进新型储能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发展,支持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一、什么是储能先了解一下储能的基本概念,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出来的过程。

一般讲到储能,主要是指电能的储存。

其实储能本身不是新兴的技术,但从产业角度来说却是正处在起步、发展阶段。

储能技术是未来能源系统具备柔性、包容性和平衡功能的关键节点。

从应用上看,储能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一环,可以应用在“发、输、配、用”任意一个环节。

电力即发即用,无法直接存储,配储则可以平滑电力波动性,减少资源浪费。

按应用场景可分为用户侧(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发电侧(可再生能源并网、减少弃光弃风)、电网侧(电力调峰、调频)、输配侧以及辅助服务(5G****备用电源)等多种用途。

二、储能的意义保证系统稳定,通过储能系统的能量存储和缓冲使得系统即使在负荷迅速波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运行在一个稳定的输出水平。

能量用于备用,储能系统可以在清洁能源发电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起备用和过渡作用。

提高电力品质和可靠性,储能系统还可防止负载上的电压尖峰、电压下跌、外界干扰所引起的电网波动对系统造成大的影响,采用足够多的储能系统可以保证电力输出的品质与可靠性。

储能应用于电力系统,可以弥补电力系统中缺失的储、放功能,是保障清洁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

储能在改变电能生产、输送和使用同步完成的规模,使得实时平衡的刚性电力系统变得更加柔性,特别是在平抑大规模清洁能源发电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性方面尤为突出。

三、储能为什么这么火爆 储能本身不是新兴的技术,但是似乎一夜之间储能这个概念就火了?小编认・负荷调节・平滑间歇性能源 ・提高新能源消纳 •提高电网品用容最・参与调续 输配电储能•提海电能质量•降低线路投耗・提高电网的备用容看・提高输配电设备利用效率 •延馔城容需求 用户侧分布式储能 ・提得分布式能源消纳 •削蛭填谷、负荷转移 •平抑负荷、抑制需量 ・降低用电费用•提高供电可鼐性和电能质像配电变电站 输电变电站为其根源在于环保。

长庆油田储层保护问题与改进

长庆油田储层保护问题与改进

长庆油田储层保护问题与改进摘要储层保护长期以来都是油田行业研究的重点,对储层采取的保护措施不仅影响到了油田开采的效率,也决定了整个行业的经济上收益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积极更新,对于油田储层保护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发现了储层存在诸多损坏,本文重点分析了储存损害的形式,且对油田储层保护技术进行优化改进。

关键词油田;损害;储层保护;改进油田开采常会发生诸多生产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如:钻井液、固井液、完井液、射孔液等方面的实际压力超出范围[1]。

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会针对储层损害制定相关的措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储层保护。

现结合长庆油田生产作业中的存储层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1 油田储层的损害原因储层损害一直以来都是油田企业高度关注的内容,对油田储层损害的形式深入分析,有助于油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制定针对性的操作方案。

储层损害指的是在油田钻井、完井、生产等一系列开采过程中,某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则属于储层损害。

就长庆油田实际状况看,油田储层出现损害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聚集方面。

长期油田发生的聚集损害情况较多,这里的聚集主要指的是“水浸、水相”等方面的损害,长庆油田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操作不当造成的含水量增多,造成水相自身的渗透性大大减弱,最终会造成聚集损害,给正常的油田开采带来了很大的阻碍;2)积液方面。

钻井液是油田开采常用的添加剂,积液导致存储层损害多数是由于气井原因所致,当井底的积液量超出标准范围后,会给井内天然气的排出带来很大的困难,长时间滞留在底部的积液会对油田储层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了正常的生产作业秩序;3)压力方面。

油田开采面临的压力是多个方面的,最常见的损害因素则是岩石结构处理不当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如:孔隙度、渗透率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加大压力对油田储层的损害,并且也降低了油田的载荷承受能力,不利于长期生产作业[2];4)微粒方面。

施工阶段造成微粒运移会给油田储层带来严重的损害,这种微粒变化会造成储层结构形式异常变化,阻碍了内部储层的稳定性调节。

储集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储集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储集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雷群;王臻;管保山;才博;王欣;胥云;童征;王海燕;付海峰;刘哲【摘要】通过对储集层改造技术发展历史的总结,明确了国内外储集层改造技术的新进展,总结出国内外储集层改造技术的差距,指出未来面临的技术难点及发展方向.中国与国外储集层改造技术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储集层改造裂缝扩展机理、软件研发、压裂车装备、工具的耐温耐压性、支撑剂替代、大数据信息化数据库等6个方面;未来面临技术难点主要有地质与工程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不够、水平井体积改造多裂缝的扩展形态及影响因素不清楚、降本空间小环保压力大、新技术缺乏室内实验及现场试验装备、压裂液体系关键技术欠成熟、工厂化压裂设备功效低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储集层改造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①做好非常规储集层改造机理研究;②加快地质-工程一体化软件研发;③促进提高采收率改造工艺升级;④开展低成本多功能压裂液配方实验;⑤尽快完成高效压裂装备配备;⑥全面建设储集层改造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及远程决策系统.【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9(046)003【总页数】8页(P580-587)【关键词】非常规储集层;储集层改造;压裂装备;压裂材料;压裂设计;远程决策;技术进展【作者】雷群;王臻;管保山;才博;王欣;胥云;童征;王海燕;付海峰;刘哲【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065007;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0 引言1947年石油行业第1次尝试水力压裂储集层改造获得成功,从此储集层改造作为一项持久发展的科学技术,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史[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五
十二五
国内储层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刷新记录
内容 最大作业井深,m 最高施工温度,℃ 最高施工压力,MPa 最高施工排量,m3/min 最深水平井,m 最大注入液量,m3 指标数据 8023 201 136 17.2 6305/7810 46140 对应井号 克深7 牛东1 大北301 威201-H1 塔中×-15H 焦页12-4HF井 所属油田 塔里木油田 华北油田 塔里木油田 西南油气田 塔里木油田 中石化焦石坝
序 装备名称 号 总体情况 国产化情况 引进情况
公司共有压裂泵车 492 台 套,91.07万水马力 243台套,占49.4% 249台套,占50.6% 2000 型 为 主 279 台 套 , 主要厂家:江汉第四石 主要厂家:美国的 1 压裂泵车 2500型58台套,二者合计水 油机械厂和烟台杰瑞股 哈里伯顿、双S公 马力70.3万占总量77.2% 份公司 司和国民油井公司 无3000型压裂泵车 同泵车配套 同泵车配套 基本为美国哈里伯 混砂车、 混砂车122台套 基本为江汉第四石油机 2 顿、双S公司、西 仪表车 仪表车81台套 械厂和烟台杰瑞股份公 方、道威尔和国民 司产品 油井公司 基本为国产 连续混配 主要厂家:四机赛瓦石 3 25台套左右 设备 油钻采设备公司、北京 矿冶研究总院
(一)作用与地位
1.储层改造每前进一步,都促进了勘探开发向新的领域迈进
<1990
储层解堵、提高单井产量,动用1mD以上储量
整体压裂、开发压裂 1991~2005 结合井网、提高采收率,解决注水开发油藏整体改造问题
横截缝
纵向缝
2006年直井多层、水平井多段压裂 细分层段开发、提高动用程度,动用下限降至0.3mD 2011年体积压裂与工厂化 提高改造体积,启动非常规资源开发
砂岩
(3)大型模拟实验研究-可视化管路和支撑剖面研究
“中心”可视携砂模拟研究与国外同步
主要功能
压裂液井筒中剪切加热历史模拟 测试压裂液管式流变参数 n′、k′
、表观粘度、摩阻

直观模拟压裂液在裂缝中的流 动形态,动态携砂性能、支撑 剖面

评价不同压裂液的支撑剂传输 能力 ,并可以研究不同类型压 裂液冻胶的沉砂性能
征及与液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新型环境扫描电镜与能谱组合 测试系统
流变仪实验测试系统
(2)材料性能评价与研发-酸液
实验内容:评价酸液的流变、腐蚀、缓蚀等性能,研究酸岩反应机理、均匀布 酸和酸液转向等技术,为储层酸化/酸压改造设计和产量模拟提供依据 实验能力:长庆、西南、川庆等单位均能满足酸液性能测试和新材料研发的评 价实验,“中心”同时具有酸岩反应透明裂缝模拟和均匀布酸研究能力 技术差距:180℃以上酸液缓蚀性能评价、酸岩反应非均匀刻蚀表征
流体实验 微观结构与 分析实验 摩阻、流变、 蠕变及粘弹 性实验 酸岩反应 模拟实验
大型流体管 道模拟
大型岩石物 理模拟 井工厂矿场 模拟实验
(1)储层(岩石)基础评价实验技术
实验内容: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地应力大小、方向研究 实验能力:测试设备(引进 Terra-tek 和 MTS )围压系统 140MPa 、孔隙系统 100MPa,基本满足6000m井深就地应力条件下的参数测试;古地磁可研究地应 力方位 生产需求:高压井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围压200MPa )、岩石强度连续测试、
低渗透油藏
近年来,储层改造技 术紧密围绕 3 个目标、 7 个 方面开展创新与攻关,逐 渐 形 成 了 以直井多层和水
平井多段压裂为核心 的 储
层改造主体技术,满足6类 不同类型储层的改造需求,
为低渗透油气藏的经济有
效开发和非常规油气藏动 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深井/超深井储层
(二)主体技术
储层改造工作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实验评价与基础理论 2.优化设计及软件 3.改造装备 4.液体体系 5.支撑剂 6.工具与工艺技术 7.裂缝监测与诊断技术
ZEISS圆球度分析仪
支撑剂长期导流能力测试系统
(2)材料性能评价与研发-压裂液
实验内容:评价液体粘弹性、滤失、损害、摩阻及表界面化学等性能,研究压 裂液交联和破胶机理,为压裂设计、施工和效果预测提供依据
实验能力:“中心”、大庆、长庆、川庆等单位均能满足压裂液性能测试和新
材料研发的评价实验,长城钻探(昆山)具有大核磁研究瓜胶分子结构的能力 生产需求:200℃以上压裂液动态滤失与伤害模拟、纳米尺度孔隙微观结构表

连续混配设备 连续输砂设备
连续油管车
液氮泵车
3.装备配套基本满足生产需求,但研制能力弱
截止2012年底,中石油集团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共有压裂泵车近500台,总功 率近100万水马力,国产、进口压裂泵车各占一半左右。国内以江汉四机厂和烟台杰 瑞为主,具有2000型和2500型压裂泵车的生产能力,中石油内部的宝鸡石油机械厂研 制成功2300型压裂车。
(一)作用与地位
3.储层改造不断提升单井产量,保障了产能建设顺利实施
2007-2012年水平井改造现场试验近2000井,压后原油稳定产量6-7 吨,是直井的3.8-4.1倍,为中石油平均单井产量趋稳做出了贡献。
(一)作用与地位
4.储层改造技术已成为与地球物理、钻完井并列的三大关键工程技术 “十一五”期间年均改造井数近 16000口,2011年压裂酸化近20000 井次,相比2006年增加53%
一),大尺度三向应力加载重现储层地应力( 69MPa ),流体饱和模拟油藏孔隙流体
(20MPa), 固液两相泵入模拟压裂泵车/混砂车工作( 82MPa ),主/被动声波结 合的声发射事件解释复杂裂缝技术模拟微地震解释裂缝( 24 通道)。研究能力和水平
与世界同步。
大物模实验系统
砂岩应力转向后形成的转向复杂裂缝
1441
2004
1874
2005
1736
2006
1759
2007
2446
2008
2753
2009
2409
2010
2946
2011
3432
5672
7405
6657
6562
6918
10006 10959 10130 12761 13276 15873 16065
以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为代表,液体与工艺技术快速发展
(一)作用与地位
2.储层改造使储层动用渗透率下限不断降低,难动用资源转化为可采储量 储层改造实现了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和苏里格等致密气 藏的有效动用 “水平井 +体积压裂”助推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先导性 试验和动用,成为其商业开发的必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近50亿吨未动用石油储量中的70%和近3万亿未动用天然 气储量中的91%需改造,储层改造面临强劲的非常规油气藏生产需求
八五
九五
应用基础研究(机理研究) 人才培养(学历深造) 技术体系完善(压裂、酸化)
特低渗透油藏经济有效动用开发压裂技术研究
十五
特殊岩性(变质岩、泥灰岩)改造技术 新型压裂材料研制,海外技术应用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 加大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大型物模 基础理论及机理、产品及液体体系、实 验方法与大尺度物模实验、体积压裂优 化设计与工艺技术、诊断与评估方法
2.拥有世界先进软件,形成了优化设计技术,满足了需求
压裂优化设计理念由经典单一裂缝向裂缝网络转变
综合地质、物探、钻完井、录井、完井等资料,建立地质模型
以压后产量为目标,应用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优化裂缝参数 以优化的裂缝参数为目标,应用压裂裂缝模拟技术,优化施工参数
压裂优化设计相关软件种类较多,主体软件全为引进
井、页岩气多种版本)、Meyer、Gohfer、TerraFrac

油藏数值模拟软件: Eclipse、DeskTop VIP、Work Bench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依托研究项目研究自主开发特色软件,商业化程度低,较难推广
国内多家机构也开展了设计软件研发,开发模式多为依托研究项目,针对特定区 域或特殊需求形成特色功能软件,但商业化程度低,后期持续升级完善工作薄弱。 ①压裂酸化技术服务中心(已研软件6套, 在研软件4套)
主体软件全为引进,其中中国石油购买了美国卡博公司 FracProPT压裂 设计软件集团版。“中心”拥有较全的全三维裂缝模拟、油藏数值模拟、应 力场模拟等系列软件;大庆、长庆、川庆等公司拥有应用较广泛的 2-3种软 件(FracProPT 、 Stimplan等)。
优化设计软件: FracProPT (油田应用最多)、 Stimplan (含酸压和水平
依托研究项目研究自主开发特色软件,商业化程度低,较难推广
②西南石油大学
3D-HFODS三维压裂模拟及优化设计软件 水平井分级压裂优化设计软件 考虑酸蚀蚓孔效应的酸化压裂设计计算软件
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Frac—Hor水平井压裂优化设计软件
水平井整体压裂优化设计软件
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实验评价满足需求,基础理论研究逐步提升
基础评价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是认识储层、评价材料性能、形成新理 论、研发新材料、发展新技术的基础。
储层改造评价实验和基础研究
储层基础实 验技术
材料性能评价 和新材料研究
大型模拟实 验研究
岩心基本性 能 岩石力学实 验、地应力 岩心微观结 构
支撑剂实验 基本性能实 验 表面/界 面实验 导流能力 动态滤失 伤害实验
复杂工况整体压裂优化软件
水平井分段压裂优化设计软件
水平井压裂返排优化设计软件 重复压裂应力分析软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储层改造专用装备基本满足,但研制能力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