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鄞州高级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语文学科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信息标签贴在答题卡上,并同时手动填写班级等信息。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韩愈的师道思想对宋代以后儒学教育的发展和我国儒家师道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

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

”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是在“耻师”的社会风气、缺乏足够的外部引导与约束的条件下的自我道德建设,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

考诸韩愈的师道思想,在强调“以德育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愈所谓的“道”是相对于佛老而言的儒家之道,韩愈所谓的“师”则是相对于经师而言的传道之师。

由是,“道”与“师”在此形成同构关系:一方面,“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陆敏珍),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另一方面,儒师需要维护“道”的神圣性,以保证社会身份的尊崇,儒学成为教师地位的背书。

显然,“句读之师”不能承担起这样一种“师”“道”同构的重任,因此韩愈在重塑“师道”传统的过程中,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

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师说》开篇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要自觉地把“传道”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将儒家的圣王之道传承下去。

魏晋时期儒学衰微,除了有社会动荡的客观因素外,也因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创新。

这样的人在韩愈看来,不过是“经师”,远远称不上“人师”。

中国教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关键在于化,而不在于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6页)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

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

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

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糊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

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

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质量监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五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特殊的人一定会写出特殊的诗。

这些诗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把它们称作“诗之新声”与“学之别体”。

前者的意思是说它是中国诗词传统中的一个新形态,后者是说它是现代学人学术研究的一个有机部分。

先说“诗之新声”。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新形态,它的审美气质是明显不同于唐诗的,唐诗的特点之一是“以气胜”,甚至是特别反对才学与议论的。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盛赞盛唐诸公,他批评宋初的诗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诗中“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与唐代诗学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理想不同,对诗歌形式的刻意构造,对主体审美情感的理性推敲是宋诗的一个基本技术手段。

正如前人所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主理”就是有思想、有学术,这也是现代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色。

王国维在《宋代之金石学》中有一句话,“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其实不光是近世学术,现代学人的旧体诗词也是这样。

如果说宋诗是现代学人的“远源”,那么它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注意到的“近源”,那就是在晚清民初比较活跃的同光体诗。

晚清民初的特点在于它是中国史上又一个“易代”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不仅最容易产生新思想,也容易产生新情感,前者往往构成新学术的对象,而后者则多半可以更新文学作品的内容。

中国每一个“易代”之际,都有不同寻常的好作品出来。

但大体说来,由于近代中国水深火热的现实,人们对晚清民初的文学艺术活动,关注是相当不够的。

这很可能是一说到同光体诗,大家都比较陌生的原因吧。

同光体诗的最大特点,一是“喜用冷僻故实”,二是“寄托遥深”。

读同光体诗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相当深厚甚至博杂的文史功底,二是要有一种很刚强的审美心态才能硬着头皮解读下去。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

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元和..声。

..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文段二: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

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

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

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

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疏入不报。

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

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

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

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和,唐宪宗年号。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在试题卷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型社会工程。

乡村振兴背景下参与制造亮点的主体及其行动逻辑显然是多元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建构一个涵盖多元行动主体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制造亮点的内在逻辑。

换言之,如果仅仅关注单一治理层级在制造亮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那么对于制造亮点这一重大实践问题也就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也不能深挖这一病态现象背后的根源所在。

多层级理论是研究在多行为体、多中心、多部门条件下如何开展治理行动的重要理论框架。

从多层级治理理论视角看,乡村振兴背景下制造亮点的过程是嵌入在一个多层级的行动网络之中的。

多层级治理理论最初是用以解释欧洲一体化现象的。

一直以来,关于欧洲一体化现象的解释路径主要有两种:新功能主义和政府间主义。

在新功能主义看来,以欧洲共同体为代表的超国家行为体主导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国家这类行为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

政府间主义认为欧洲一体化能够实现关键在于国家这类行为体的积极行动。

与上述两种传统解释路径不同,马科斯认为,欧洲一体化是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以及次国家行为体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此外,他提出了“多层级治理”这一概念来说明多个维度上的政治或行政行为体的持续互动的现象。

根据马科斯的观点,多层级治理是一种在超国家、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几个疆域层级上的既定政府之间进行持续协商的制度。

广西河池市八校联考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广西河池市八校联考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保密★启用前2024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八校其次次联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共23题,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晰,将条形码精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依据题号依次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运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需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整齐,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运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

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如同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大丁曾说:“我唱的恒久是程派。

”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谜”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持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对将来的。

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材往往比较松软,擅长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更而作出微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自然的优势。

戏剧是现场的。

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当反复打磨的艺术。

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性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看法并斟酌接受供应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温煦力气。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确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建筑是有形的视觉艺术,音乐是无形的听觉艺术,二者似乎是两条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

但近年来,无形的音乐与有形的古建筑,从相交到相拥再到相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也开辟出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

建筑艺术塑形于空间之内,音乐艺术流淌于时间之中,一个表“象”,一个展“意”,看似不同形态的艺术呈现,却在形式上有着相同的节奏韵律感——它们都是在空间与时间的扩展中形成的艺术。

在我国,建筑的“筑”字,最早指一种古老的乐器。

在我们先人眼中,建筑如同巨大的乐器,能巧妙演绎自然的声音,让人们产生奇妙的听觉体验。

其实,将声学原理引入建筑设计中,整个建筑的确就能变成一个巨大的乐器。

比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在建造中巧妙采用了声学中的传音原理,会产生“回音”效果,而且声音悠长,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回音壁俨然成为一个“大乐器”或者一个音乐建筑。

在国外,黑格尔曾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歌德也曾说:“建筑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乐的效果。

”这说明,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密切关联以及共通的美学信息和美学法则。

如果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便可从音乐中或者从乐谱中看到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乐曲形式同建筑结构的相似之处。

建筑虽然是静止的,但它有高低、起伏、疏密、间隔等变化,这种变化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强烈的旋律感。

古建筑不仅是砖、瓦、木、石等材料的物理组合体,还是一种历史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能够为音乐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古建筑背后的文化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

音乐作为一种抽象艺术,可以较好地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思想、文化与历史,带领人们通过音乐语言感受古建筑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7高一下·鞍山期末) 下列各句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B . 布衣,指麻葛之类的织物。

平民穿这类织物,因此“布衣”可以用来指代平民百姓。

C . 迁,是升迁的意思,文言文中表示这类意思的词语还有“拜”“征”“除”“辟”等。

D .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

立太子原则:立嫡立长,一般立帝王的嫡长子。

2. (2分) (2019高二上·台州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陈情表的作者是李密,三国时人,这是他写给皇帝的一篇奏章,向皇帝表明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以取得推荐孝廉的资格。

B . 归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屈写出,不事雕琢。

C . 元杂剧是融歌唱、说白、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舞台角色有旦、末、净、丑、杂,在一出戏剧里主角和配角都有唱词。

D . 莎士比亚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代表戏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

3.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世界名著《百万英镑》《巴黎圣母院》《罗密欧与朱丽叶》《牛虻》的作者分别是美国的马克·吐温,英国的雨果、莎士比亚和伏尼契。

B . 明代主要有两种戏剧样式:一是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明杂剧,一是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明传奇戏剧。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C . 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是一篇台阁名胜记;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人事杂记。

D .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

孙犁,是“白洋淀派”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高晓声的代表作《陈奂生上城》。

4. (2分)下列语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某电视台播出的《家庭幽默秀》节目,总是让观者忍俊不禁。

B . 王警官经验丰富,在熙熙攘攘的进站人群中能够望眼欲穿,使坏人无法遁形。

C . 他最喜欢在华灯初上之时,与一帮朋友坐在阳春巷的街边茶室小酌,同享天伦之乐。

D . 小刘待人接物和颜悦色,古道热肠,每每让老者夸他细致周到,八面玲珑。

5.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我读过因为一个父亲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

B . 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不能否定这类教诲呢?C . 当我们从经典中获得教益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它们表达思想的方法。

D . 落日和日出一样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6. (11分) (2017高二上·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

少为县吏,折节读书。

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

改澧州。

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

恕尽擿发①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

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

太宗询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

”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

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

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

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

俟意稍解复进,悫②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

太宗以其忠,多从之。

迁礼部侍郎。

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

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

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

五年,知贡举。

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

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

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

恕已病,犹勉强亲职。

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

”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

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注释】①擿发:(tī fā)揭露。

②悫:(què)诚实,谨慎(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B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C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D .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同辈或朋友称呼。

B .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 . 咸平二年,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

D . 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

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将积久的弊政清理一空,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题词“真盐铁陈恕”。

B . 陈恕公忠体国,讲究策略。

陈恕奏事,有时太宗没有深察,误解责问;他就收回手板退到大殿墙边站立,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上前奏事,不改变立场,有时会如此三四次。

太宗因他忠心,大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C . 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

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

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 . 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

陈恕生病,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闲职,真宗要他推荐可以接替他的人,于是他推荐了当时被罢免了枢密使之职的寇准,寇准被真宗任命为三司使后不负所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②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7. (6分) (2016高一上·湄潭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B . 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C . 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 . 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