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邓宏文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田上的应用

文章编号:1009-3850(2002)04-0102-05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田上的应用郝素凤,马立祥(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收稿日期:2002-03-04摘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全新的思路系统地提出了诸多层序地层学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
运用该理论体系能增加层序地层分析的分辨率,从而可更有效地提高储层描述和储层模拟的合理性,将地质解释、测井解释和地震解释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凭借比以前更高精度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对油田进行系统储层评价和预测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未来储层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
本文就该理论在油田应用方面提出一些看法,阐述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油田上的实际应用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 键 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储层预测中图分类号:TE539.2文献标识码:A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近20多年来,层序地层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广泛将此应用于露头和岩心,并运用古生物、测井、地震等资料,对地层进行划分、对比和综合解释。
1948年,北美地质学会年会的沉积相和地质历史研讨会上,Sloss 提出了地层层序(stratigraphic sequence)的说法,并于第二年与他人共同发表了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1963年,Sloss 发表文章)))/北美克拉通内的层序0,再次强调了层序的含义。
很明显,Sloss 将/层序0定义为:以不整合为界的岩石地层单元,是构造旋回的岩石记录。
在Vail 等(1977)的5AAPG Memoir 266出版前,Sloss 的成果分享者甚少,几乎没有文献论及/层序0(sequence)。
Vail 工作组运用地震资料的地层学解释技术发展了Sloss 以不整合限制的层序,而且Vail 把层序的形成看成是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地震地层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地震地层学的发展为层序地层学打下了坚实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4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B、中期旋回层序(IV级)
• 中期旋回层序属Ⅲ级长期旋回层序中的次一级湖进-湖退 旋回产物,发育于区域性湖进或湖退过程中,大多数具 有较完整的旋回结构。
• 于盆地边缘发育的此类旋回之间,大多发育有间歇暴露 面、较大规模的侵蚀冲刷面和岩性突变面,盆内则以相 关整合面为主。
T.A.Cross引用并发展了这一概念,并赋予 其时间单元意义。他进一步阐明,基准面既 不是海平面,也不是海平面向陆方向延伸的 水平面。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因此基准面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要求搬 运沉积物的能量同储存沉积物的能量是平衡的。基 准面又是一个势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与力求其 平衡的地表过程间的不平衡程度。
油层对比原理与方法
第四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及特点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关键术语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的关键方法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概念及特点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核心是在基准面旋 回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通 量比值 (A /S) 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 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 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 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储层的展布及其物性也发 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其在基准面旋回中 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空间的函数。
间歇暴露面,较大规模的冲 刷面,岩性、岩相的突变面 或均变面
反映同一沉积体系中相似或 相邻相序的进积→退积组合 的测井相转换面、突变面
未作特殊处理的剖面很难识 别,或表现为地震反射结构 变化的分界面,地震相类型 转换面
Ⅴ类
与斜率周期中气 候波动引起的基 准 面 升 降 和 A/S 值变化有关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目录1 概述 (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的剖析 (2)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3.1基准面变化原理 (3)3.2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 (5)3.3相分异原理 (6)3.4物质守恒原理 (6)4 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6)4.1 储层对比 (7)4.2 储层分布预测 (7)5 总结 (8)参考文献 (9)1 概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由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Cross教授(1988)带领的研究组所提出,它以野外露头、钻井岩芯、测井和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根据地层的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原理,通过精细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技术将钻井的一维信息转变为三维地层叠置关系,从而建立区域、油田乃至油藏等不同规模层次的储层、隔(夹)层及烃源岩层的成因地层对比格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核心为: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量比值(A/S)的变化,在相同的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以及岩石结构和相组合类型发生变化。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的剖析由于“层序地层学”概念诞生于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诞生于后,在“层序地层学”概念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人认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一词的核心是“层序地层学”。
其实不然,只要深刻地理解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方法体系构成,不难得出,它与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是有质的差异的,二者之间无论是在概念、理论体系构成上,抑或是在方法体系构成上都有不同。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虽然借鉴了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某些思想,但它不是对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的一种简单升级,而是质的革新,具有一套完全独立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的、不但适用于海相地层而且适用于陆相地层的理论方法体系,它摆脱了经典层序地层学关于海平面变化控制层序形成这一思想对陆相层序地层研究的束缚,通过对基准面旋回的不同层次性分析,实现不同级次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从而构建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绪论

绪论层序一词(sequence),由Sloss在1949年第一次引入地质学中,认为它是“比群和超群更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学单位”,而没有现代层序地层学的概念.70年代初,北美、西欧一些国家,把地震地层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资料和分析解释经验。
许多地质学家从中发现了许多在以往地面露头、岩芯和测井资料研究中忽视了的,或从未发现过的一些重要现象,认识到他们长期信守的某些基本地质概念需要加以修正。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于1975年以地震地层为中心召开年会,专门讨论这些问题并进行理论总结,随后,于1977年公开出版了由佩顿主编的‘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的主要奠基者P.R.Vail教授在这本书中,发表了他的两篇经典论文,对层序地层学中的众多基本概念、定义和关键性术语,首次作出了明确和系统的说明,因此,从P.R.Vail的两篇经典论文发表时期开始,意味着层序地层学的正式诞生。
80年代初期,以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EXXON) P.R.Vail为首的研究集体,在这一新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了大量工作,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同时利用层序地层、磁性地层、年代地层以及生物地层中所反映的海平面变化和同位素年龄等大量资料,编辑了全球中生代以来的年代地层和海平面旋回曲线图,厘定了不整合面与海平面变化的概念,并强调地震剖面、测井和地面露头的综合研究,是识别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手段;1986年,第12届全球沉积学大会上正式公布的全球沉积学计划(GSGP)中指出,“长期以来,地质学家对地球历史中的韵律和特殊事件的发现和解释,具有浓厚的兴趣,近10年来,有几个方面的进展,已为从全球规模来考虑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超常的良机,其中最有希望的进展是层序地层学”;1988年9月,全球沉积地质委员会(GSGC)正式将层序地层学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纳入GSGC研究计划中,层序地层学被推向“学科研究的前沿”,在1988年正式出版了由C.K.威尔格斯主编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1993年由徐怀大和魏魁生等人译为中译本,译名为“层序地层学原理”),之后在1989年又相继出版了桑格瑞和维尔等主编的《应用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邓宏文5ppt课件

勒
7井
11 11 11 11 11 11 11 14 111 1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1 111 11
11 11 11
11
11 14 14 11
14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4
11
11 11 14
11
14 11
11
14
11
14 11 14
14
13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2 14 14 12 14 12 14 14 14 14 14 14 14 12 12
12 14 14 14 14 14 12
14 12 14 14 14 14 14 11 44
高36—23—40—80—樊121—115井沙三段沉积相对比剖面(NS)
分流河 道为主
河口坝 发育
.
16
三 隐蔽圈闭成藏条件分析
.
17
浊积岩成因的岩性油气藏:
1、排烃条件:受控于流体压力,欠压实带(异常高压带) 2、排烃效率:浊积岩体厚度、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 3、储集体条件:物性条件 4、与烃源岩配置条件
.
13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扇体分布图
郑408古冲沟
利561 郑411
坨121古冲沟
利98
坨122 坨124
坨71 坨深1 坨76坨73
盐16古冲沟 盐18古冲沟
盐20
永85 永921
永922
.
14
层序地层学

1.论述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学派,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键不同点,着重从其形成机制、模式和研究方法论述。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Cross领导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成因地层研究组为代表提出的,邓洪文教授首次将该理论体系在国内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随后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并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就是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通过对层序地层基准面的分析,运用精细的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由于时间分辨率的增加,地层预测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并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岩石物理模型。
1.理论基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是: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比值(A/S)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重新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纳空间的函数。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简介:作为对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体进行研究的分支学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是成因层序,即以等时面为界的时间地层单元,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地层基准面或平衡剖面理论。
地层基准面为一抽象的、动态的非物理界面它是海平面、古构造(区域、局部)、古气候、古物源及沉积物供给速率、古地理等多种影响因子的函数。
基准面位置运动轨迹及方向、波动振幅及频率随时间而变化,并能准确地、动态地反映空间及沉积过程。
基准面在变化中总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下降旋回。
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理解为时代域)保存下来的一套岩石为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它以时间面为界,因而为一个时间地层单元。
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单井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作为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的重要和基础环节 , 关系着整个测井层序地 层分析的成败。如何准确、 快速和科学地进行单井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 成为层序地层研究的关 键。从 T. A 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原理和方法
[1 , 2]
出发, 首先利用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 , 并结合取
第 4期
徐
红 : 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459
3 基准面旋回
3 . 1 测井相分析和沉积旋回研究 测井相和测井沉积环境的识别和研究有很多种方法, 许多作者对此有所论述
[ 6, 7]
。采用的方法比如
测井蜘蛛图、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 离差平方和 ) 、 Bayes逐步判别分析法以及 BP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 , 主要依据都是岩石学的研究结果结合马尔可夫链型和地层垒积。随着录井方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特别 是岩屑录井方法的广泛使用, 为测井相分析和沉积旋回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在对达 28 井单井测井 层序地层分析中 , 就广泛使用了经测井校正的岩屑录井资料。 3 . 1 . 1 岩性的统计分析 利用录井资料统计了达 28 井岩性情况 , 同时将泥岩按照颜色分为棕红色、 杂色、 浅灰色和深灰色 4种 分别进行岩性统计。从统计结果看, 达 28 井腾格尔组岩性以泥岩和粉砂岩为主 , 泥岩占总厚度的 59 . 3 %, 砂地比 40 . 6% , 泥岩单层厚度较大, 平均 2 . 32 m, 砾岩、 砂砾岩、 砂岩、 粉砂岩及页岩的平均厚度在 1 . 5 m左 右 , 出现 1层白云岩, 厚度 0 . 2 m. 泥岩按颜色的分类来讲 , 腾格尔组泥岩以深灰色为主, 约占泥岩总厚度 的 59% , 浅灰色泥岩约占 36 % . 出现约 9 m 的棕红色和杂色泥岩, 反映了在腾格尔组沉积过程中浅水体的 特征。浅灰色泥岩单层平均厚度约 2 . 8 m, 反映了浅水体持续时间较长的特点。腾格尔组沉积以辫状河 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滨浅湖沉积为主。该段地层出现少量红色泥岩和杂色泥岩 , 说明该地层在沉积的短 暂时期处于湖平面以上。 3 . 1 . 2 地层垒积分析 把不同岩性地层编号且考虑地层厚度, 以垒积的地层层数为变量计算各岩性百分比、 重心及重心两 侧分布范围。达 28 井腾格尔组地层垒积分析结果如图 3所示。从图 3 可以看出 , 在腾格尔组整个地层层 段内, 岩性以泥岩和粉砂岩组合为主 , 底部出现砂砾岩、 砂岩和页岩分布 , 岩性呈现下粗上细的特点。砂 岩重心偏下 , 地层上部无砂砾岩和砂岩分布, 整体呈现水进的情况。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第三节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
31
3、沉积物体积分配结果
(1) 旋回层序对称性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冲积平原
海岸平原
滨面 浅海 大陆架
第一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第三节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
32
(2) 地层叠加样式发生有规律变化;
长周期基准面上升期间: 地层呈退积叠加样式; 冲积及海岸平原相:厚度向上变厚,旋回对称性向上变好; 临滨和陆架相:厚度向上变薄,对称性变差,以下降半旋回为主;
13
四、基准面旋回层序及特征:
1、旋回层序定义
质点运动轨迹
低 时 间 高
旋回层序界面
在一个基准面旋 回中沉积的地层。
(1)基准面上升,有
下降半旋回
二分时间界限
浅
效可容空间增加,沉积 上升半旋回;
(2)基准面下降,有
深
上升半旋回
旋回;
(3)基准面上升到下
基准面旋回运动是地表各种地质作用(海平面、构造运动、气候变迁、沉积负 荷、地貌地形、沉积物压实等)的综合结果。
第一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
三、地层基准面原理
第一节基准面与基准面旋回
11
1、基准面与地表的相对位置——决定地表地质作用。
基准面旋回运动控制着地表可容空间变化,从而决定着地表的各种地质 作用方式:侵蚀、沉积物路过冲刷、沉积、欠补偿非沉积作用。
基准面下降:有效可容空间向海迁移,向海一侧可容空间较大, 滨海砂岩沉积体增大,海岸平原沉积体积减小。 基准面上升:有效可容空间向陆迁移,向陆一侧可容空间较大, 因而海岸平原沉积体积增大,滨海砂岩沉积体减小。
基准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理、 处理、解释一体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技术
• 地震目标处理(叠前/叠后,时间域/深度域,分辨率) 地震目标处理(叠前/叠后,时间域/深度域,分辨率) •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 三维地震解释技术(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
– 全三维可视化解释(点、线、面、体解释) 全三维可视化解释( 体解释) – 多参数、多信息、多属性、多学科综合/动静态结合 多参数、多信息、多属性、多学科综合/
5、基准面旋回变化的综合判断
层序地层分析手段(技术) 层序地层分析手段(技术)
层序地层分析的地质基础: 区域地层 沉积、 地层、 层序地层分析的地质基础: 区域地层、沉积、构造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地球物理技术
测井数据时频分析(米氐旋回曲线制作) 测井数据时频分析(米氐旋回曲线制作) 地震数据‘三高’ 地震数据‘三高’处理技术 地震数据时频分析(振幅谱、相位谱的应用) 地震数据时频分析(振幅谱、相位谱的应用) 模型正演模拟技术 零和非零炮检距反演技术 谱分解簿层调谐厚度分析技术 地震数据属性分析技术(相干数据体技术) 地震数据属性分析技术(相干数据体技术) 三维可视化处理解释技术
构造解释思路
构造立体显示
断裂组合
相干体切片
谱分解
水平切片
高分辨率剖面
精细构造解释
储层解释思路
目标评价
谱分解 AVO振幅属性 振幅属性
频率属性
高分辨率反演
沉积相
高精度层序地层的识别
1、不同沉积环境砂/泥比变化与基准面升降的关系 不同沉积环境砂/
水深变化旋回并非粗细旋回
2、反射系数密集度与基准面升降的关系
储层分布精细预测
(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 -以莫西庄三维区为例) 以莫西庄三维区为例) 以莫西庄三维区为例
三维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流程图
地质综合研究部分
地震处理解释部分
区域地质背景分析
地震品质分析
区域构造
区域地质
沉积体系与演化
三维地震高精度处理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
钻/测井高频层序
井梷震精细标定
层位标定追踪
三维速度场建库
– “亮点技术”/AVO技术/模式识别/多属性非线性综合预测技 亮点技术”/AVO技术/模式识别/ 技术 术
• 地震相分析技术(储层沉积分析的辅助技术) 地震相分析技术(储层沉积分析的辅助技术)
– 地震地层/地震层序分析/地震波形分析/地震相分类技术 地震地层/地震层序分析/地震波形分析/
•构造解释 构造解释
地震层序
长期 界面
不整合 削截
GR
SP
岩性剖面
4050
AC
短期 中期 层序
4100
Sq4
削截
4150
J 1 s1
4200
4250
Sq3
下超面 7砂体 6砂体 转换面
J 1 s2 1 J 1 s2 J 1 s2 2
4300
4350
2砂体
4400
Sq2
下超面
过庄1井LINE337测线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解释剖面
7砂体
6砂体 3砂体 2砂体 1砂体 4砂体 5砂体 3砂体
三维AVO-P波-15度反演
莫西庄三维J 底界等T0 T0图 莫西庄三维J 1s1底界等T0图
莫西庄三维J 地层等厚图( 莫西庄三维 1s21地层等厚图(△T0) )
莫西庄三维J 油顶等T0 T0图 莫西庄三维J 1s22油顶等T0图
4350
J 1 S2
4400
6砂体 3-2砂体 3-1砂体 2砂体 2-1砂体
6砂体 2-2砂体
4350
4400
过庄101井CROSSLINE652测线层序地层解释剖面
庄101
2砂体 4砂体 5砂体 3砂体
2砂体 3砂体 4砂体 5砂体
砂体纵横向展布
莫西庄三维南北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解释剖面
三工河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砂体解释
K1tg J2 x
J1 s1
7砂体
J1s2 J1s2
1
2
6砂体 3砂体
2砂体 1砂体
J1 s2
J1 s3 J1 b 1
J1 b 2
庄1—庄101井三工河组砂体对比剖面
4050
庄1
庄101
4050
4100
4100
J1 x
4150
4150
4200
J 1 S1
4250
4200
4250
4300
4300
7砂体 7砂体
长期 界面 层序
GR
SP
岩性剖面
AC
短期 中期
J2x
4150
Sq4
削截
4200
J 1 s1
4250
下超面
4300
Sq3
J 1 s2 1
7砂体
4350
J 1 s2 J 1 s2 2
4400
6砂体 3砂体 2砂体
转换面
Sq2
下超面
庄101井J1S2- J2x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基准面旋回 层位
K1tg J2x
莫西庄地区J1b1沉积体系平面分布图
N
J1b1
庄101 庄1
辫状河道
席状砂
滨浅湖泥
八道湾一段AVO
八道湾一段波形分析
构造对层序形成与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 —陆相层序地层特征 陆相层序地层特征
台北凹陷断裂构造纲要图
胜金口
葡萄沟
苏巴什
胜金口沟
连木坎
吐峪克沟
连木沁沟
相 洲 前 缘
S2imp_dp
三工河二段Ⅰ 三工河二段Ⅰ组层波阻抗与油层顶界构造叠合
N 相 浅 滨 湖
中—弱振幅叠瓦状退积反射
三 角 洲
庄1
庄101 相 前 缘
S21imp_dp
由6-7期组成,储层成因类型 为水下分支河道、三角洲前 缘席状砂,纵向上与湖相泥 岩伴生。庄1井厚度20米左右, 庄101井约17米左右。
声波测井反射系数密集度,反映地层厚、 声波测井反射系数密集度,反映地层厚、簿旋回变化特征
3、合成记录振幅与基准面升降关系
基准面下降期振幅变强,上升期振幅变弱(稳定,均一, 基准面下降期振幅变强,上升期振幅变弱(稳定,均一,波阻 抗差小) 抗差小)
4、时频分析特征与基准面升降的关系
地层粒度和厚度旋回性在时频分析图上有明显反映, 地层粒度和厚度旋回性在时频分析图上有明显反映, 可识别正旋回、逆旋回、正逆旋回、 可识别正旋回、逆旋回、正逆旋回、逆正旋回等特征
•储层预测 储层预测
–精细储层标定、地震反演、储层特征反演、AVO、地震相干 精细储层标定、地震反演、储层特征反演、AVO、 精细储层标定 属性和波形分析、非线性储层参数预测、 体、属性和波形分析、非线性储层参数预测、三维可视化
•烃类检测 烃类检测
–AVO、 “亮点”技术、地震属性、模式识别、吸收系数、非 AVO、 亮点”技术、地震属性、模式识别、吸收系数、 AVO 线性预测(分形、神经网络、小波) 线性预测(分形、神经网络、小波)
• 地震反演技术(储层定量分析的核心技术) 地震反演技术(储层定量分析的核心技术)
– 常规地震反演/储层特征反演/AVO反演 常规地震反演/储层特征反演/AVO /AVO反演
• 地震属性技术(储层定性分析的核心技术) 地震属性技术(储层定性分析的核心技术)
– 地震属性/相干体分析技术 地震属性/
• 烃类检测技术(油气识别预测的关键技术) 烃类检测技术(油气识别预测的关键技术)
–精细层位标定、三维地震、地震相干体和属性、三维可视化 精细层位标定、三维地震、地震相干体和属性、 精细层位标定
•沉积相研究 沉积相研究
–地震地层/地震层序、相干体、属性、三维可视化 地震地层/地震层序、相干体、属性、 地震地层
•特殊岩性体 特殊岩性体
–地震属性、AVO、测井约束反演、储层特征反演、三维可视 地震属性、AVO、测井约束反演、储层特征反演、 地震属性 化
莫西庄三维J 地层等厚图( 莫西庄三维 1s22地层等厚图(△T0) )
莫西庄地区J1S2基准面下降期沉积相
中等振幅叠 瓦状前积反射
N
湖 滨
相
三角洲前缘叠置水道
叠加丘状反射 丘状-蠕虫 状反射
庄101
庄1 缘 三 角
中等振幅叠瓦状前积反射
远 洲 前 缘
莫西庄地区J1S2基准面上升期沉积相
N
相 湖 浅 滨
1、层序地层格架 、 侏罗系区域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腹部地区侏罗 系区域层序地层 格架 三工河二段高 分辨率层序地层 格架
庄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确定出至少7期三角洲砂体) 确定出至少7期三角洲砂体)
庄1井J1S2- J2x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基准面旋回 层位
K1tg
不整合 削截
4100
地震层序
三维AVO地震处理 三维AVO地震处理 AVO
高分辨率层序格架
等厚图
构造图
P波反演
S波反演
属性提取
流体预测
波形分析
地震反射结构
岩心
测井相
地震相
古地貌
沉积相、 沉积相、体系成因类型
储层、流体、 储层、流体、含油性分析
三维可视化技术
储层分布预测与储层地震地质模型 构造图
目的层储层综合评价
成藏模式
有利勘探目标或靶区确定
庄101 三 角 缘 前 洲 庄1 相
中—弱振幅叠瓦状退积反射
莫西庄地区J1S2基准面下降期三角洲叠置分布图
4
N
4 1 2 4 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