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斌武教授-结核病的分子诊断技术进展
(仅供参考)结核病的分子诊断技术进展

国际上较为成熟的IGRAs有两种
结核感染T细胞免疫检测
全血检测
ELISA对全血中致敏T细胞再次 受到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所释 放的IFN-γ水平进行检测。
均为结核菌 RD1区基因 编码的抗原
多肽,主要 包括ESAT-6 和CFP-10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
细胞检测
ELISPOT在结核菌特异性抗原刺 激下, 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能够释放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
三、诊断技术发展的多元化
诊断技术便捷化 检测样本多样化 技术产品本土化 测序技术和数据平台
诊断技术便捷化
GeneXpert Omni
全自动分子诊断POCT系统,为患者提供真正的即时床旁检测 轻便易携带(高23cm,重1kg),方便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采用电池供电,需联网使用,涉及数据所有权 单盒式测试,一次只能检测一个样本 2015年AACC会议上亮相,预计2017年第3季度正式发布
DNA作为分子诊断靶标的技术
2.环介导恒温扩增 LAMP 技术
原理
针对靶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 条特异引物,利用链 置 换 DNA 聚 合 酶 在 等 温 条 件 (63-65℃) 下 30-60 min,即可完成核酸扩增
特点
不需双链DNA先变性成单链 扩增反应在等温下可持续进行 扩增效率高,15min-1h内实现109-1010倍的扩增 对 DNA 的扩增不需要热循环仪器。 当模板为RNA时,仅需加入逆转录酶即可与DNA一样扩增
Sanger 测序
① PCR扩增待测耐药基因,对产物纯化之后测序,与其标准株的 同一
片段比较异同 ② 作为耐药突变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金标准,能确定突变碱基的位置、 类型性质 ③ 操作繁琐,费用昂贵,多用于评价其他检测方法
重视分子病理诊断新技术提高结核病病理学诊断水平

重视分子病理诊断新技术提高结核病病理学诊断水平车南颖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在结核病诊断中面临很多问题。
分析2018年WHO发布的全球结核病报告中国结核病诊断在以下3个方面需要继续加强:(1)肺结核细菌学确诊率低,仅为3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7%;(2)耐药结核病发现率低,不到20%耐多药或利福平耐药患者被发现;(3)肺外结核发现率低,全球报告的结核病患者中15%为肺外结核,但中国报告的肺外结核患者仅占5%。
病理学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途径,在疑难性结核病,尤其在菌阴肺结核(痰涂片及培养阴性)及肺外结核的诊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分子病理学新技术发展迅猛,结合传统病理学可以做到确诊结核病、鉴别诊断结核病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以及诊断耐药结核病,为解决以上3个结核病诊断所遇到的突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提高疑难性结核病的诊断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1病理学诊断结核病的方法及标准•M病理学诊断结核病的主要方法病理学诊断结核病的主要方法包括常规病理学、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分子病理学等。
2017年发表的《中国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p,(以下简称“《共识》”),对上述4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及注意事项等做了详细的介绍。
1.1.1常规病理学:常规病理学通过大体和镜下观察组织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诊断,具有针对性强、准确性高等特点。
对结核病与其他一些非肉芽肿性疾病(如肺结核与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很好的优势「但肉芽肿或坏死等结核病常见的病理改变亦可出现在其他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肉芽肿性病变中DT,《共识》中明确指出常规病理学诊断手段不能作为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必须通过其他方法找到明确的结核病病原学依据方可确诊。
1.1.2特殊染色:特殊染色中,抗酸染色是病理科最为常用的查找抗酸杆菌的方法,对于诊断结核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抗酸染色无法鉴别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而且除了分枝杆菌外其他一些种属的细菌也可呈抗酸染色阳性151,因此抗酸染色阳性并不能确诊结核病,形态典型的情况下只能诊断分枝杆菌病。
结核病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2019年第1期Tuber&ThorTumor,Mar2019,No.l•73••综述•结核病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临床应用进展宋妹车南颖结核病(tuberculosis,TB)已经存在数千年.仍然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死亡率在传染性疾病中排名第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⑴。
病理学是诊断结核病的重要途径.尤其在痰菌阴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等疑难患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⑵。
传统的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主要依靠常规病理学及抗酸染色,可与其他常见的肿瘤和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⑴;但与其他一些肉芽肿性疾病,例如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病的鉴别诊断中遇到很多困难。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病理学的相互交叉渗透,20世纪70年代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功能损伤规律的新分支学科——分子病理学诞生闵。
近年来,分子病理学技术发展迅速;在2017年发表的《中国结核病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中提出,分子病理学检测是病理学确诊结核病的主要依据。
分子病理学可以有效解决结核病与NTM病的鉴别诊断,以及耐药结核病的诊断等传统病理学所无法完成的难题I4)o 笔者从分子病理学诊断结核病、NTM病及耐药结核病等3个方面对近几年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分子病理学诊断结核病TB的早期诊断是临床治疗的关键,分子病理学技术是诊断TB快速、有效的方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PCR及其衍生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TB病理学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1.1常用PCR技术PCR是一种体外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将一个或几个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DNA 拷贝扩增到百万数量级。
为了提高PCR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基于普通PCR的新型分子诊断技术大量涌现。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RT-qPCR)通过对PCR扩增反应中每一个循环产物荧光信号的实时监测实现对起始模板定性及定量的分析;巢式PCR通过设计“外侧”、“内侧”两对引物进行2次PCR扩增,提高了微量靶序列检岀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实施分析。
方法本次研究中共计选择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初诊为肺结核疑似病例或临床病例的371例患者为对象,371例患者均为痰涂片阴性病例,对其全部开展D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技术和改良罗氏培养进行诊断。
结果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371例初诊为肺结核疑似病例或临床病例,通过D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技术进行诊断之后,最终有63例患者确诊为分子生物学阳性病例、47例为培养阳性病例。
D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阳性率比涂片镜检和改良罗氏培养更高。
结论在对肺结核疑似病例或临床病例实施诊断期间,对患者采取实时D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和交叉引物恒温扩增检测具有比较高的诊断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结核病;诊断;价值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全球最具威胁的传染病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患结核病人数居世界第2位,是全世界22个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1]。
结核病实验室检查是结核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和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依据。
目前我国大多数实验室广泛采用细菌学检查方法,包括抗酸杆菌痰涂片镜检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
涂片检查简便、易行,但阳性检查率较低[2];分离培养法是目前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但至少需要3~8周的时间,但耗时较长,不能满足结核病早期诊断的要求。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近年来涌现出很多方法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诊断及鉴定[3]。
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初诊为肺结核疑似病例或临床病例的371例患者为对象,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共计选择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初诊为肺结核疑似病例或临床病例的371例患者为对象,对所有患者共计742份痰标本进行诊断。
分子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

分子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分子诊断技术是当今医学领域中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也是未来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该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和分析体内的分子物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
在最近的几年里,分子诊断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为我们开启了新的窗口。
本文将以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主题,并从多个角度介绍它的研究方向及未来趋势。
一、NGS技术+全基因组测序随着NGS技术的不断成熟,全基因组测序在分子诊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全基因组测序可以快速而准确地确定患者的基因组序列,为分子诊断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参考。
当前,在全基因组测序领域最为注目的是单细胞测序技术,它可以实现对单个细胞的基因组测序。
可用于检测早期肿瘤的突变,还可用于个体化医学,为不同患者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
二、CRISPR-Cas9CRISPR-Cas9技术是当前最具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是一种基于RNA的程序化核酸切割工具。
该技术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定位并切割DNA序列,从而在基因水平上实现对疾病的治疗。
该技术可以用于修复有缺陷的基因,防止遗传疾病的传播,甚至在对抗癌症等方面具有潜力。
目前,CRISPR-Cas9技术正在经历着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试验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文献报道了利用该技术可以将异常细胞的基因修正为正常细胞,从而制造一种自我改善的生物体。
三、芯片技术芯片技术是一种将分子生物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其主要功能是将分子物质固定在特制的微型管壁上,以实现分子的快速检测和分析。
芯片技术可以通过微型反应腔的灵活设计,将多个生物分子相互干扰的反应隔离开,以更加精确地检测和分析生物分子的性质。
四、蛋白质组学技术除了基因组学技术外,蛋白质组学技术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活跃的分子诊断技术之一。
该技术以质谱为核心,通过检测和分析蛋白质的性质,从而探索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可用于分离蛋白质,鉴定其分子量和特定的质量分子以获得蛋白质的序列信息,从而获得更多关于蛋白质功能和性质的研究。
基于分子诊断技术的肺结核病治疗研究

基于分子诊断技术的肺结核病治疗研究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其病原菌为结核分枝杆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已经成为肺结核病治疗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分子诊断技术在肺结核病治疗方面的应用以及分子诊断技术的展望两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分子诊断技术在肺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和生化学的基础研究结果,将特定分子的特征和变化作为诊断肺结核病的指标的技术。
与传统的肺结核病诊断方法相比,分子诊断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等优点,因此在肺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 分子诊断技术在肺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传统的肺结核病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痰液涂片和培养、胸部X线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等。
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诊断准确性和时间效率上都较为受限。
而分子诊断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肺结核病患者血液、痰液、尿液等样本中的结核菌DNA、RNA分子,更快速、更敏感地检测出病原体,提高了肺结核病的诊断准确性。
2. 分子诊断技术在肺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在肺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不仅限于病原体检测,还包括疗效评估、药物敏感性检测等方面。
相比传统的疗效评估方法,如痰涂片和培养检测,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在治疗后更快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疗效。
同时,在药物敏感性检测方面,分子诊断技术也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检测出患者对结核病特定药物的敏感性。
二、分子诊断技术在未来肺结核病治疗中的展望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将其应用于肺结核病的个性化治疗中,实现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同时,分子诊断技术也在朝着更快速、更准确、更经济的方向发展。
1. 个性化治疗个性化治疗是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方式。
目前,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存在着“一刀切”的情况,不同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因此治疗效果也会存在差异。
而分子诊断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病原体的对药物的敏感性,为患者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时间和费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沿

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分子诊断技术通过检测人体内的特定基因、蛋白质以及其他分子标志物,能够准确、快速地诊断出感染性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沿。
一、分子诊断技术简介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进行疾病检测和诊断的新兴技术。
它利用了人体内微量的分子标志物,如DNA、RNA、蛋白质等,通过特定的实验方法进行检测,从而准确地诊断出感染性疾病。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传统的方法往往需要培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操作繁琐、耗时且存在很大误差。
而分子诊断技术则能够通过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或蛋白质等标志物,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二、PCR技术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子诊断技术之一。
PCR技术通过扩增病原微生物的DNA片段,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特定的基因组DNA。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在内的多个领域。
例如,在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中,通过采集患者的呼吸道标本,利用PCR技术快速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可以准确地确定感染性病原体,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PCR技术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然而,PCR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特殊设备和操作技术的依赖,同时也容易受到样品质量和操作误差的影响。
三、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逐渐兴起并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
NGS 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序全基因组的DNA或RNA,不受研究对象的限制。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NGS技术能够对患者样本中的全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通过比对分析找出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从而实现全面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和鉴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结核病检测的临床应用,并对其应用进行方法学评价。
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体外核酸扩增聚合酶链反应对临床疑似结核病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检测。
结果: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对临床标本可以明确区分结核杆菌与其它分枝杆菌和一般呼吸道微生物,能从含有大量人类核酸和其它分枝杆菌的标本中检测到结核杆菌,实验快速,整个实验在一天完成,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结论: 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对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是一项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特点的诊断技术,对结核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结核病;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20世纪90年代,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结核病疫情出现明显回升,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结核病疫情严重加剧,结核病已成为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逃脱结核病的威胁。
每年全世界约有800万新发病人,约300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
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据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结核病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结核病流行病学显示高患病率、高耐药率、低递降率等特点[1]。
因此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条件,我们对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在结核病实验室的诊断做了一些分析研究。
1材料仪器与试剂:广州达安基因生物公司DA-7600荧光定量核酸扩增仪和结核分枝杆菌检测试剂盒。
2方法2.1标本采集和处理2.1.1标本的采集和液化用一次性痰液收集器采集,最好留取早晨第一口痰液。
痰液收集后应尽快送检。
在痰液标本中加入4倍体积的4%NaOH溶液,吹打均匀后室温放置30分钟使之液化。
2.1.2 1×TE溶液配制吸取1ml20×TE,溶于19ml去离子水中,混匀即可。
2.1.3标本及质控标准品的处理取0.5ml液化痰液至1.5ml离心管中,再加入0.5ml4%NaOH室温放置10分钟后15000rpm离心5分钟,吸弃上清,在沉淀中加无菌生理盐水1ml打匀,15000rpm离心分钟,吸弃上清:再重复洗涤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 细胞检测
ELISA对全血中致敏T细胞再次 受到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所释 放的IFN-γ水平进行检测。
IGRA
ELISPOT在结核菌特异性抗原刺 激下, 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能够释放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
T-SPOT.TB
IFN-γ是参与结核病发病的一个细胞因子。效应T细胞被近期 暴露的抗原在体外再次刺激后会释放γ干扰素。
四、华西医院结核病诊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我院的结核及耐药实验室检测流程
患者临床标本
直接检测 核酸
Ziehl-Neelsen 染色 显微镜检查
MGIT960 液体培养
IGRA
核酸提取 及纯化
AFB阴性
AFB阳性
培养阳性
培养阴性
阴性有排除结 核病的价值 阳性提示结核 感染或结核病
实时荧光 PCR 阴性 阳性
基于TB-DNA的MTB鉴定及分子药敏技术
1. Line probe assays线性探针测定法 Hain(LPA GenoType® MTBDRplus/Rsl)技术
2h
0.5 h
2.5-3 h
WHO建议使用Hain来检测 MDR-TB
基于TB-DNA的MTB鉴定及分子药敏技术 2. Xpert MTB/RIF
Xpert XDR
可以检测异烟肼,氟喹诺酮类药物和二线注射剂的耐药 测定正在开发中,尚未被WHO评估。 初步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测序相比,尚未经同行评议): 异烟肼98.1%,100% 氟喹诺酮95.8%,100% 卡那霉素92.7%,100% 阿米卡星96.8%,100% 预计2018年面世
DNA作为分子诊断靶标的技术
2.环介导恒温扩增 LAMP 技术
原理
针对靶基因的 6 个区域设计 4 条特异引物,利用链 置 换 DNA 聚 合 酶 在 等 温 条 件 (63-65℃) 下 30-60 min,即可完成核酸扩增
特点
不需双链DNA先变性成单链 扩增反应在等温下可持续进行 扩增效率高,15min-1h内实现109-1010倍的扩增 对 DNA 的扩增不需要热循环仪器。 当模板为RNA时,仅需加入逆转录酶即可与DNA一样扩增
EasyNAT™ 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
用等温交叉引物扩增技术( CPA,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 酸扩增技术) 进行定性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将病原体DNA扩增、核 酸杂交和核酸试纸条检测三种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目标检测结核 分枝杆菌特异性IS6110片段 反应速度快,样本到结果2小时 检测成本低,只需离心机和水浴锅或金属浴 2014年被中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检测肺结核
平台缺乏全面自动化
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多中心评估,预计2017年底上市
检测样本多样化
stool
对于难以咳痰的患者的PTB 诊断,粪便可能是替代样本。
在痰涂片镜检和培养阴性的 HIV感染者的粪便中检测到 结核分枝杆菌
如果痰液不可用,Stool Xpert是疑似结核儿童的潜 在替代筛检。
技术产品本土化
截止到 2014 年末, GeneXpert 已累积生产了 17,883 组模块和 10,013,600 组标本盒,销往 145 个国家和 地区。
GeneXpert残留物进行其它耐药性分析
Xpert测定法处理的样品 残留物可用于PCR,以发 现与MDR和XDR-TB的 其他药物的抗性相关的突 变,无需培养或生物安全 基础设施,特别适合于不 可能进行表型药物敏感性 测试的环境
Truenat MTB
基于芯片的核酸扩增试验,样本在Trueprep-MAG™(电 池供电设备)进行处理,加载到Truenat,在Truelab Uno™ 分析仪(手持式、电池供电式热循环仪)上进行实时PCR。 样本制备到最终报告:<1h Truenat具有防污染/防蒸发设计的反应口,实现核酸隔离
RNA作为分子诊断靶标的技术
2. 恒温扩增检测 SAT 技术
DNA作为分子诊断靶标的技术 1. TB-DNA检测
1. 能稳定检测10 copy 的TB-DNA ,较 灵敏特异 2. 荧光定量PCR检出MTB阳性率显著高 于涂片染色和培养法 3. 早期、快速、准确地诊断结核病
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肺结核 血液——播散性结核和各脏器结核病 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 宫颈/尿道拭子——泌尿生殖结核
Newer iterations of GeneXpert
Xpert MTB/RIF Ultra
手动操作时间:<1分钟
结果:<80分钟
敏感性更高,特别是涂片阴性结核病例 提高利福平耐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改进混合感染的检测
WHO计划在2018年更新关于使用Ultra的政
策建议。
Newer iterations of GeneXpert
Sanger 测序
① PCR扩增待测耐药基因,对产物纯化之后测序,与其标准株的 同一
片段比较异同 ② 作为耐药突变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金标准,能确定突变碱基的位置、 类型性质 ③ 操作繁琐,费用昂贵,多用于评价其他检测方法
焦磷酸测序 Pyrosequencing
一种以检测DNA 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焦磷酸(PPi)为基础的实时DNA 测 序技术,操作简单,准确性高,一次完成96 个样品的检测
亚能MTB耐药突变检测
高通量:检测MTB5个耐药基因(rpoB、katG、inhA、embB、
rpsL)的13种突变,结果提示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 肼、链霉素、乙胺丁醇)的耐药信息。 快速:检测全程仅需8小时 性能好:检测的特异性达98%,准确性达95%,重复性达99%
测序技术与数据平台
三、诊断技术发展的多元化
诊断技术便捷化
检测样本多样化
技术产品本土化
测序技术和数据平台
诊断技术便捷化
GeneXpert Omni
全自动分子诊断POCT系统,为患者提供真正的即时床旁检测 轻便易携带(高23cm,重1kg),方便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采用电池供电,需联网使用,涉及数据所有权 单盒式测试,一次只能检测一个样本 2015年AACC会议上亮相,预计2017年第3季度正式发布
以半巢式实时定量 PCR 扩增技术为基础,能够自动抽提 DNA 并且
扩增 rpoB 基因。设计五个重叠的分子信标,检测81碱基 rpoB核心
区域所有可能的突变;用不同的荧光基团标记每个分子信标,仅在 一个反应中完成整个检测 2 小时内直接从病人痰液中检测是否有MTB及对利福平的耐药性
整个过程都在一密闭环境中进行,手动操作时间不超过 5 分钟,对
操作者和周围环境安全
2010 年 12 月,WHO 首次发布官方文 件推荐 Xpert MTB/RIF 技术的使用
2013 年,WHO 又再次发文更新了对 XpertMTB/RIF 的推荐意见:
当成人和儿童患者怀疑 MDR-TB 感染或合 并 HIV 感染时,强烈推荐 Xpert MTB/RIF 作为首选检测方法,从而替代传统的涂片镜检, 培养和药物试验的方法。 对疑似肺外结核患者的肺外标本如脑脊液, 淋巴结和其它组织,推荐Xpert MTB/RIF 作 为检测方法。 对于痰涂片检测阴性的患者,推荐 Xpert MTB/RIF 作为后续检测方法。
基于TB-DNA的MTB鉴定及分子药敏技术
3. DNA微阵列芯片
适用范围:MTBC鉴定,TB菌种鉴定, 利福平和异烟肼的耐药检测 分离株或者痰标本均可检测
原理:多重PCR扩增和反向杂交
菌种鉴定试剂盒同时快速检测包括结核 分枝杆菌在内的 17 种MTB
耐药试剂盒能快速检测分离株或者痰样 本的MDR-TB
原理:以rRNA 为靶标,采用线性探针技术检测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检测时间: 2.5h
扩增 rRNA,TMA恒温扩增 动力快速反应,30分钟产生十亿扩增物 反应在单一试管进行,无须移液和清洗 产物为易自然降解 RNA,防止交叉污染
唯一获得FDA推荐的涂阴样本快速检测技术, 不使用PCR仪,无需专业PCR实验室认证
阴性
开展结核感染的宿主因素相关研究
01
SNP与结核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药物基因组学相关SNP与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 lncRNA在结核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及功能研究 结核病相关的表观遗传修饰改变(甲基化、miRNA)
02
03 04
建立结核病的生物样本库
结核生物样本库
结核菌株生物 库
信息相对应
宿主生物样本 库
评价
1.TB-DNA检测的限制步骤在于DNA的提取: 磁珠法提取DNA较煮沸裂解法和柱子法纯度 高 2. TB-DNA检测尤其适合于菌量少的体液标 本 3.血液标本除外,MTB检出率极低,可能和 前处理、核酸提取有关
Duo L, Ying B, et al. Molecular profile of drug resistance in tuberculous meningitis from southwest china. Clin Infect Dis. 2011 Dec;53(11):1067-73.
分子快速药敏检测 ①GenoType® MTBDR plus(利福平、异烟肼) ② GenoType® MTBDR sl(乙胺丁醇、氟喹诺酮、可
注射药物)
MTB药敏检测
① 14种一二线药物 ② 菌型鉴定 (MTBC、NTB、牛 型结核分枝杆菌)
③ 亚能MTB耐药突变检 测(利福平、异烟肼、链霉
素、乙胺丁醇)
特点:操作简便、 快速、 价廉。特异 性好,阳性率低,易造成漏诊。 涂片 特点:提高了镜检的灵敏度,缩短了检 测时间;缺点是假阳性率较高,需确证 方法(萋-纳染色)
Sputum
培养
固体培养及药敏试验—孵育4 周观察生长情况 平均时间2-3个月 液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平均时间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