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民族历史及现状情况
达斡尔族_精品文档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支古老而有着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
本文将介绍达斡尔族的人口分布、历史、文化特色以及现代发展情况等方面。
一、人口分布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份。
据统计,截至2010年,达斡尔族的人口约为40万,占中国总人口的0.02%。
二、历史达斡尔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他们是游牧民族鄂温克族的后裔。
在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的几次游牧民族南下的浪潮中,达斡尔族逐渐形成并定居在今天的黑龙江地区。
达斡尔族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辽金元时期的蒙古在中国东北的统治者之一。
他们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狩猎技巧,也擅长驯服马匹。
在这一时期,达斡尔族人民的生产水平和社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文化特色1. 语言达斡尔族使用达斡尔语,为通古斯语系的一种语言,与鄂温克语等相似。
虽然达斡尔语使用范围较窄,但它是达斡尔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2. 婚礼习俗达斡尔族的婚礼习俗独具特色。
传统上,达斡尔族男女自由选择配偶,婚姻是双方家庭商议后由结婚对象相互给予确认。
在婚礼上,达斡尔族人会举行特殊的祭祀仪式,展示他们对祖先和家族的尊重。
3. 艺术表达达斡尔族的艺术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等。
其中,达斡尔族的原生态舞蹈非常有名,舞蹈动作优美多姿,融合了狩猎、牧羊等生活场景的元素。
四、现代发展情况随着时代的变迁,达斡尔族也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许多达斡尔族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到文化保护和振兴的活动中。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的支持力度,通过加强教育、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了达斡尔族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目前,许多达斡尔族的文化节日和艺术表演活动已成为吸引游客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
总之,达斡尔族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他们以其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狩猎技巧,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达斡尔族的历史

达斡尔族的历史达斡尔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1-12世纪。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聚居在大兴安岭西北的就是达斡尔族先民。
然而,达斡尔族的形成是在明代,从这时期起才有确切记载达斡尔民族活动的史料。
在明代,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北岸。
这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
他们经营农业、种植麦类、放牧牲畜、林中狩猎,并与周邻进行生活用品交易。
此时达斡尔族的氏族组织是“哈拉”。
“哈拉”是同一个始祖的后裔。
后来从“哈拉”分化出“莫昆”,“莫昆”是“哈拉”的分支。
此时出现了氏族贵族。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据《清太宗实录》卷一八、卷四四记载,当时的达斡尔族与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均是后金辖属的部分。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族园东广场中央矗立的民族图腾圆柱清康熙年间,达斡尔族人民配合清军反抗沙俄侵略。
使黑龙江流域恢复了安定。
清政府将达斡尔族屯落逐渐南迁到嫩江流域及其支流。
并对达斡尔族原有氏族组织哈拉、莫昆根据军事的需要编为旗、佐,并进行调整,使达斡尔族的旗、佐在布特哈、瑗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伦贝尔、呼兰、伊犁、塔城等地驻防,镇守边卡。
达斡尔族经过旗佐制度,加速了封建化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达斡尔族人民也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
清末的移民垦荒政策,使大批达斡尔族的土地被侵占;有的达斡尔人沦为雇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沦陷,达斡尔族人民不堪欺压,愤起反抗侵略者,在抗日联军活动较为频繁的嫩江、讷河、莫力达瓦地区,达斡尔族群众积极支持抗日联军,为部队送粮、掩护伤员,协助抗联队伍渡嫩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实现民族平等。
特别是1958年8月15日,在达斡尔族居住较集中地区,成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从此,达斡尔族人民与五十五个兄弟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祖国大家庭内与十亿多人口的汉族享有平等的地位。
黑龙江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发展现状研究

黑龙江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发展现状研究黑龙江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达斡尔族民俗文化也逐渐成为旅游景观的热门打卡点。
本文将对黑龙江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黑龙江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概况黑龙江达斡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达斡尔族因地域的不同,其民俗文化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多采用木结构和糯米壳搭建而成,屋顶多为披草或覆苇,整体风格朴实古朴。
在饮食方面,达斡尔族的传统饮食以牛羊肉、糌粑、奶制品为主,口味清淡,富有营养。
达斡尔族还有独特的服饰、歌舞、民间习俗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成为了旅游景观的热门打卡点。
许多景区都推出了以达斡尔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如达斡尔族村寨、民俗文化展馆、民俗文化表演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一些景区还开展了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达斡尔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增进了游客对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的了解。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节日如达斡尔族年节、传统婚礼等也成为了旅游的重要吸引点,为景区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些景区开发过于浮躁,只重视景区的商业开发,忽视了对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些景区缺乏专业的人才,导致对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的宣传和解说不够到位,游客对其了解不深。
一些传统民俗文化节日的举办也存在着商业化、浮夸等问题,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魅力。
四、发展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动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对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视对传统村寨、民居建筑等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游客展示达斡尔族独特的民俗文化。
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体型发育现状及其十六年的变化

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体型发育现状及其十六年的变化达斡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的体型发育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探讨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体型发育现状及其近十六年来的变化趋势。
首先,我们通过对一所内蒙古地区的中学进行抽样调查,获取了一定数量的调查样本。
调查结果显示,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的体型发育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
在身高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近十六年来,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的平均身高有所增长。
通过与过去的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现在的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在身高上显著优于过去。
这可能与他们的饮食结构有关,现代化的生活条件提供了更好的饮食保障,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营养,促进了身高的增长。
然而,与身高相比,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的体重发育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近十六年来,他们的体重变化幅度较小。
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如今,由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迷恋电子产品,宅在家中,缺乏足够的运动。
这导致他们的体重无法得到有效地控制和增长。
另外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近年来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的体型发育存在着异化现象。
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的体型发育呈现出一定的分散趋势。
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区,青少年学生的体型发育相对较好,而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他们的体型发育状况较为欠佳。
这表明,经济条件对达斡尔族青少年学生的体型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寻找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
学校课程设置应该更加注重体育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配合,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多参与户外运动,改变他们沉迷电子产品的习惯。
其次,我们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的饮食结构。
营养均衡的饮食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体型发育至关重要。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有人说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有人说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概述达斡尔族原居黑龙江北岸,清初由于沙俄的入侵,不断内迁,现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新疆塔城市等地。
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尤其是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之间的亲缘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学术界从历史、语言、遗传特征等多角度对其族源进行了很多研究,目前主要以“契丹后裔说”、“蒙古分支说”、“蒙古同源说”三种观点为主。
三种观点的早期研究第一种观点“契丹后裔说”是国内有关达斡尔族族源讨论的主流观点。
这种说法源自清代官方文件《辽金元三史语解》及部分调查报告,经过民国时期郭克兴(达斡尔族)、陈洪漠及一批地方志编写者的积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更为详尽的论证。
20世纪50年代,陈述先生从达斡尔族本族历史传说、语言材料、地理故迹、生产技术、组织制度等12个角度论证了达斡尔族来源于契丹的合理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沈汇、刘风翁、孟志东(达斡尔族)等人从解读契丹小字音义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发展了契丹后裔说。
第二种观点“蒙古分支说”始自20世纪30年代,代表作为阿勒坦噶塔先生(达斡尔族)所著《达斡尔蒙古考》,然而此书中的论证多为后世学者所否定,且成书之时,正值中华民国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因此著书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构建历史的动因。
达斡尔族长期和蒙古族共同生活,风俗习惯较为接近,特别地,达斡尔族的语言与蒙古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故“蒙古分支说”也很流行。
第三种观点“蒙古同源说”是达斡尔族族源讨论中的一种微弱的声音。
阿勇(达斡尔族)、巴达荣嘎(达斡尔族)都曾撰文论证达斡尔族与蒙古族的同源关系,但他们的观点被部分学者视为异说,认同者较少。
遗传学研究尽管目前民族史学界倾向于认为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但相关的遗传学证据却十分薄弱。
一些遗传学研究采用线粒体遗传证据,从母系遗传角度来论证达斡尔族与古契丹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
中国犹太人达斡尔族

中国犹太人达斡尔族
中国犹太人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辽宁。
“达斡尔”一词是达斡尔族本民族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及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现在达斡尔族基本上通晓汉语和汉文,与蒙古族杂居的达斡尔族,大部份通晓蒙古族语。
表现在文字方面的特点是:远在辽国时就创制过契丹大小字,后因使用面窄而失传。
达斡尔人并没有因文字失传而停止对文化的追求,他们致力于学习满文、汉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在清代,就设有满文学堂。
同时,从本世纪初起,就努力于创制文字的活动,这种努力,今天还在继续。
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是:既反映农业生活,又反映牧猎渔业生活,还保留萨满教的祷词歌词。
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的特点是:崇高勤劳智慧,齐心协力、崇尚不平则鸣,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
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种形式。
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久负盛名,1975年,莫力达瓦旗成立了以达斡尔族运动员为主的业余曲棍球队,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县级地方球队,也是我国第一支专业曲棍球队。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在1989年被国家体委命名莫旗为“曲
棍球之乡”。
电影《达斡尔少年》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达斡尔族的小女孩,为保卫领土的完整,插入敌人内部,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真切的突显出达斡尔民族的聪明智慧,善良勇敢的精神,从而通过这部影片让广大群众更深入的了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及那段艰难又光辉的历史。
以达斡尔族为例浅谈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以达斡尔族为例浅谈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
它不仅构筑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还构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
民俗文化的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都是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各种禁忌、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游艺竞技等,此外还有心理民俗是指民俗对某一民族心理素质的影响。
中国各民族在其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中,以及移民迁徙、地域变迁、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事象和民俗行为,以及独特的民俗艺术。
达斡尔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具有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此,根据我们并不翔实的调查材料,对于达斡尔族的由来及其民俗文化作粗浅的论述。
一、达斡尔族民族简介。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
此外还分布在内蒙古的鄂温克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和黑龙江省的嫩江、富裕、爱辉、龙江、讷河以及新疆塔城等地。
人口有94014人(1982年统计)。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使用汉文,部分地区也用蒙古文。
二、达斡尔族的历史由来。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兴的分子考古学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
分子考古通过提取古代各种生物的DNA,并将其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可找出其内在的遗传联系,结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刘凤翥、陈智超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杨焕明、刘春芸教授等专家合作进行“分子考古学”课题研究时,将契丹人后裔的研究列为重要内容。
课题组先从达斡尔、鄂温克、蒙古和汉族等人群中收集血样,然后南下云南保山,从“本人”中提取100份血样,又取道四川乐山,从正在那里展出的内蒙古耶律羽家族墓中出土的契丹女尸上提取了小块标本。
黑龙江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发展现状研究

黑龙江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发展现状研究黑龙江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在当地具有深厚的传统和历史,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达斡尔族的独特魅力所在。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达斡尔族的民俗文化,而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也逐渐成为旅游业的热点。
本文将对黑龙江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达斡尔族的民俗文化,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概述达斡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饮食、民俗等多方面的文化。
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风俗习惯独特的文化,其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在婚嫁礼仪中,达斡尔族有独具特色的“出阵子”、“进门关门仪式”、“搬洋坤子”等传统习俗;在节日庆典上,达斡尔族有欢快的舞蹈、美味的食品等活动。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是达斡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现状分析与此由于一些地区对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些民俗文化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而濒临消失。
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存在着商业化倾向,有的地方甚至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同时对游客进行一些商业性的“收割”,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的原本风貌,还会对当地的文化传承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的发展现状,需要更加科学、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动当地的民俗文化旅游事业。
在研究达斡尔族民俗文化旅游景观发展现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民俗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目前一些地区的达斡尔族民俗文化保护力度不够,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元素正逐渐消失,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
2. 文化开发与商业化倾向: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存在着商业化倾向,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而过分注重商业利益,这种开发模式不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达斡尔族民族简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另外两个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
2013年达斡尔族3.28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43%,占全旗少数民族人口的47.81%。
全国达斡尔族人口共有12.4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等三个省区。
其中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区。
莫旗是全国达斡尔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达斡尔族文明的发源地。
3、民族由来据许多学者研究表明,达斡尔人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
唐宋年间,达斡尔先人在我国北方建立辽朝,后被金朝取代。
金元时代,达斡尔先民除一部分北避到黑龙江上游南北岸外,还有一部分从属于金朝,仍聚居在讨浯河(今洮儿河)流域,直至元末才北迁。
元代的达斡尔族是蒙古势力扩大以后,汇入蒙古的契丹达斡尔族,所以,他们一直将契丹达斡尔的传统保留下来。
元灭后,达斡尔先人遗留于黑龙江上、中游地方,主要在北岸。
明初,曾设奴儿干都司、海刺儿千户所以及许多卫来管理达斡尔族。
清初,达斡尔又成为扩大后的满洲的一部分,被套满族称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进来的满洲之意),直至清末、民国年间,达斡尔族在蒋介石实行的只承认五族共和的大汉族主义民族政策下,只能被称为“达斡尔蒙古”。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关照下,达斡尔族才被承认为单一民族。
4、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在服装上由于达斡尔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并受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过去以皮制服装为主。
后来,随着产品交易的发展,纺织物服装在达斡尔族中流行。
直到解放前后,皮制衣物仍为达斡尔族群众所钟爱、穿用。
时至今日,达斡尔族在喜庆活动和节日里都要身着西装或精心制作的艳丽的本民族服装。
在饮食构成上,以前达斡尔人因狩猎、放牧等原因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为粮食为主,但在节日和宴宾待客时,有些传统的食品和吃法如“手把肉”、“坤必乐菜”等仍为绝大多数达斡尔人所偏爱。
在居住上,达斡尔族人定居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黑龙江沿岸时就建有村寨和房屋。
达斡尔族的村屯和住房(主房)一般是座北朝南而建。
住房大小两间、三间、五间不等。
主房庭院两侧为厢房,或盖仓库、碾房,庭院四周围以木质栅栏或篱笆。
房屋为土木结构,用松木或柞桦木做屋架,以沼泽塔头挤垒外墙,里外抹泥。
屋顶铺细柳枝编织成的房盖,上泥苫草,平整、保温。
住房空间较大,正面每间两大扇窗,达斡尔族民房多开有西窗以便采光充足。
住房以西间为贵,搭垒有南、北、西火炕,长者住南炕,晚辈住北炕,来宾住西炕。
三间房或五间房的中间为厨房,二间房东间为厨房。
厨房靠北墙盘一池短火炕,用以干燥谷物。
正房西南或东西侧建有两间或三间粗木垒制的台架或仓房,木板仓底离地二尺以上,为了防水、防潮、防鼠等。
在丧葬上,达斡尔族人普遍实行土葬,除非正常死亡,葬于山坡树杈上,也有天葬的。
交通方面,达斡尔人传统的陆上交通工具是马和大轮车,出门远行者必骑马或乘坐马车,水上交通工具是独木舟和小木筏。
独木舟是用粗大的松木开槽而成的,可乘坐二人或载重二三百斤。
现在基本上都是现代交通工具。
在生产劳动上,下地干活基本上由男人承担,达斡尔人很少经商,基本上是种地、养畜,妇女平时主要承担做饭、喂鸡、猪、狗、种园子和家务活,外出打工者更是廖廖无几。
以前劳动工具主要用牛马耕地、种地、收地,现在用小型农机耕作、收割。
闲暇时间80%的人都是在娱乐中度过的,但业余文化生活是比较单调的。
(二)自然环境、地理状况1、地形、地貌、地势莫旗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支脉形成的浅山区,南部系松嫩平原的北缘。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并由西北向东南呈梯形逐降。
自治旗北部是山高坡陡的山地,占全旗总面积的74%;中部是浑圆逶迤的漫岗丘陵,占全旗总面积的20%;南部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6%。
全旗海拔高度在173米~688米之间,山丘坡度在13~30度之间,最大坡度35度。
这种地形、地势使莫旗农村居民的住房绝大部份都只能建在山坡上,受泥石流的危害较大。
2、气候莫旗年平均气温在-1.2~1.3℃之间,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际变化。
气温的年内变化呈明呈的周期性,一年中以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全旗一般在19.5℃~21.4℃之间;1月份最低,一般在-25.4℃~21.6℃之间,最冷年份曾达-30.7℃。
极端最高气温达39.5℃;极端最低气温可达-45℃。
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较差为80~83℃。
全旗平均降水量在400~500毫米之间,最多年份多达789毫米,最少年份只有292.9毫米。
无霜期115天左右,属温带北部,具有明显大陆气候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湿热而短促,降水量大而集中,季节变化明显。
另外,莫旗的风力较大,年平均风速为1.8~3.7米/秒,春季最大风速可达30米/秒,8级以上大风也较常见。
恶劣的气候,严寒、暴雨和强风给莫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对住房条件差的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3、农、林、水、草等资源条件莫旗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可开发潜力大。
全旗总面积10386.68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700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26.38%。
主在是黑土地,有机质含量较高,自然肥力大,适宜种大豆、玉米、水稻等生长期较短的作物。
莫旗林地面积417869公倾占全旗总面积的40.75%,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等达斡尔人聚居区。
莫旗林地主要是寒温性针叶林、典型落叶阔叶林,生长白桦、落叶松、蒙古栎等寒带树种。
莫旗牧草地面积266577公倾,占全旗总面积的26%,牧草地分布广泛,其中以天然草场占绝对优势。
莫旗水域面积23096公倾占全旗面积的2.25%,莫旗的水资源丰富,嫩江干流在旗内全长180公里,流域面积4760平方公里;诺敏河在旗内全长124公里。
另外,旗内共有大小河流56条,多发源于大兴安岭东南麓,均汇入嫩江。
莫旗的水资源占内蒙古自治区的40%,呼伦贝尔市的60%。
水量大给人们带来便利,同时洪涝灾害也给人们带来灾难。
(三)历史、文化1、达斡尔民族对祖国的贡献○12—13世纪,由达斡尔族大汗萨吉哈尔迪汗统率达斡尔族挖筑了金长城东北路1千多里(从纳文江畔至临潢之北霍林河北岸),达斡尔人称乌尔科、民族古迹文物至今讫立。
○在抗击外国入侵者,保卫祖国事业中几百年的光辉业绩。
1)1643年冬至1644年夏,在当时祖国北疆,史称“达斡尔地方”之精奇里江之西伦木迪河口,莫尔基迪奇达斡尔城砦,达斡尔人自发抗战,用弓箭面对沙俄波雅科夫侵略军之枪炮,打败了侵略者,逃回俄境。
这是达斡尔人自发抗击沙俄侵略军的首捷,也是中国对沙俄侵略者的首捷。
2)桂古达尔三城血战,1651年桂古达尔三城千余名普通的达斡尔老百姓,面对900个持火枪、三门大炮的沙俄侵略者,用弓箭顽强反抗侵略军,自发抗击,浴血奋战,保卫祖国寸土不让。
更是面对在朝廷50名持枪收税官,拒绝联手抗击沙俄侵略者,却在城外观战的情况下,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达斡尔老百姓为维护祖国尊严却众志成城,抗击到底,直至全城毁灭。
这壮烈的光辉业绩,为祖国历史上竖起了爱国辉煌的楷模,光照千秋。
3)英雄的达斡尔人的雅克萨城。
雅克萨城位臵在黑龙江上中下游流域,是十分重要的隘口。
从1643年始对雅克萨城、沙俄侵略者决心要侵略,打开从贝加尔湖、从西泊里亚到东海之水路要口。
因此,从1950年起,先由沙俄哈巴洛夫有枪炮的侵略军几次进攻,达斡尔人为捍卫祖国热土、为进行自发抗战,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祖国疆土。
至1683年、1686年由朝廷派兵,达斡尔人参加,两次攻打收复了达斡尔雅克萨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达斡尔族人民为了捍卫家乡国土,不惜民族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反对沙皇俄国侵略势力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4)17世纪建立齐齐哈尔城,达斡尔总管马布岱率达斡尔及几个兄弟民族的士兵及壮丁建了齐齐哈尔城,为保卫祖国北疆建功立业。
建墨日根城,瑗珲城时,又积极的出工出力。
5)到万里新疆带家携眷,永驻屯田,守卡,保卫边疆,从1763年至今,世代精诚卫国。
6)达斡尔人被征调驻兵呼兰、齐齐哈尔、墨日根、瑗珲、额苏里、呼伦贝尔等,为保卫祖国立下光辉业绩。
7)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都积极投入战争,保家卫国,用鲜血和生命奉献了忠诚,立下了丰功伟绩。
○祖国各项建设中,与全国人民携手奋进,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2、文化发展状况。
达斡尔族以达斡尔语为母语和日常生活交流用语,没有文字。
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是独立的民族语言。
1)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属于典型的口承文学,民间文学特有的口头性、全民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在达斡尔人的口头语言中得到充分的发育,进而衍生出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体裁在内的各式各样的民间文学作品。
2)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唱歌、跳舞是每一个达斡尔人都具备的本领。
达斡尔族传统的舞蹈统称“鲁日格勒”即“燃烧火焰”。
揭示了达斡尔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人们围着篝火生息劳动的早期狩猎生活时代。
并一直流传到今天,达斡尔族还有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叫“木库莲”,用汉语翻译就是口胡。
乐器声音微弱,音域较窄,但音色柔和,可以吹出很多种曲调,现在除了旗民族博物馆里,民间已不太可能看见这种乐器了。
3)达斡尔族是热爱体育的民族,民间历来有多种体育活动项,如曲棍球、射箭、摔跤、赛马、扳棍和颈力等。
特别是曲棍球是我国曲棍球运动的起源之地。
莫旗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莫旗曲棍球队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内外多次比赛中战功卓越,曾二十多次获全国冠军,被国家体委授予“曲棍球之乡”的光荣称号。
1980年男队曾获得亚洲杯的季军,在国际曲棍球体坛上第一次升起了庄严的五星红旗。
这些体育项目锻炼了人们的体魄、意志,培养了人们勇于进取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深受人们的欢迎。
2、达斡尔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长期以来,上级党委、政府及莫旗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工作,始终把支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当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任务来抓。
从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促进民族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达斡尔族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莫旗3万达斡尔人口的脱贫,就标志着达斡尔族整体脱贫,对此,莫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屯经济发展,尤其是高度关注贫困达斡尔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了重点倾斜。
针对民族村屯群众生产、生活极为困难的实际,落实了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林果业、特色种养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等经济发展项目,组建了扶贫联合体,进行了股份制经营试点等经营体制改革,加大了科技培训和扶贫攻坚的力度。
经济文化及各项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各种灾害等原因,莫旗的达斡尔族人民特别是农村人口依然十分贫困,具体表现:1)经济生活条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陆部分耕地老化、退化、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