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几点认识

合集下载

北方民歌总结

北方民歌总结

北方民歌总结引言北方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代表了北方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还反映了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对北方民歌进行总结,探讨其特点、起源和影响。

背景北方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四大分支之一,主要流布在以北纬30度线为界的广大地区,涵盖了华北、东北、西北等地方。

北方民歌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的劳动歌曲和祭祀歌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俗的演变,北方民歌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特点1.朴实自然:北方民歌以朴实自然的风格著称,歌词简单直接,情感真挚。

不同于南方的细腻婉约,北方民歌更加豪放激昂,富有阳刚之气。

2.民俗文化:北方民歌紧密地融合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

从歌曲中可以感受到北方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3.和声与节奏:北方民歌以简单的和声和明快的节奏为特点。

多数歌曲采用单声部的形式,但在一些特殊的民间仪式和舞蹈中,也会伴有合唱和伴奏。

4.题材广泛:北方民歌的题材多样,既有描绘生活场景的田园牧歌,又有表达感情的恋歌别曲,还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叙事歌谣。

流派与代表作品北方民歌拥有众多的流派和代表作品,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流派和代表作品:1.京剧唱腔:以京剧为代表的北方民歌流派,将京剧的唱腔与北方音乐特色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唱腔风格。

代表作品有《打渔船》、《大河之舞》等。

2.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以东北地区的民歌为基础,加入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和段子。

代表作品有《白桦林》、《大连渔歌》等。

3.陕北民歌:陕北民歌起源于陕北地区,以其深情厚重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代表作品有《茉莉花》、《黄河谣》等。

这些流派和代表作品不仅展示了北方民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与传承北方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方民歌的文学特点与文化意义评析

北方民歌的文学特点与文化意义评析

北方民歌的文学特点与文化意义评析
一、引言
北方民歌是北方地区特有的民间音乐形式,代表着当地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
情感。

本文旨在分析北方民歌的文学特点以及它们在当地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背景介绍
1.北方地区的民歌历史悠久,流传至今。

2.北方民歌形成于农耕社会,反映农村劳动和日常生活。

三、北方民歌的文学特点
1.简洁朴实:北方民歌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

2.支离破碎的抒发方式:音乐结构上常采用断句与唱词断裂相配合。

3.口口相传:多为口头传统,没有书面记载。

4.技巧性:使用押韵、颂词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艺术效果。

四、北方民歌的文化意义
1.塑造身份认同:作为当地文化遗产之一,北方民歌成为当地居民认同自己
身份与根源的重要标志。

2.传承历史记忆:北方民歌作为口头传统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与文化智慧。

3.打破地域壁垒:北方民歌在跨地域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促进不同地区之
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4.表达情感与抗争:北方民歌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诉说心声、宣泄情感的
重要媒介。

五、结论
北方民歌作为一种特有的音乐形式,在反映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具备独特的文学特点。

它们在当地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塑造身份认同、传承历史记忆、打破地域壁垒以及表达情感与抗争。

通过对北方民歌的评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包括鄂伦春、赫哲、满族、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音乐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传统。

在这份综述中,我将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和发展进行浅谈。

1. 语言特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多采用本民族的语言演唱,以表达民族文化和情感。

鄂伦春族的歌曲通常以长调为主,表达出生活的艰辛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赫哲族的歌曲常常用篝火、石头等生活用具发出节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2. 节奏特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多样,既有独特的韵律感,又有强烈的节拍感。

满族的民间音乐以舞曲形式为主,结构规整,节奏明朗。

朝鲜族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常用手鼓、大锣、排鼓等乐器。

3. 曲调特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样,曲调独特。

满族的音乐以四分音阶和五分音阶为基础,通常表达出对祖国、对亲人的深情厚意。

朝鲜族的音乐曲调丰富多样,常用的音阶有五声、七声和模范音阶。

4. 乐器演奏: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多使用传统乐器演奏,包括马头琴、二胡、笛子、锣鼓等。

马头琴是满族和鄂伦春族常用的乐器,能够发出悠扬的音色,有较强的表现力。

朝鲜族的音乐多使用箫、唢呐、板胡等传统乐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艺术表现和传承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 融合创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与汉族音乐和外来音乐的交流中,发展出了一些新的风格和形式。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中加入了现代乐器,演唱形式更加多样化。

满族的音乐则融合了一些摇滚和流行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满族摇滚”风格。

2. 传统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相关的文化机构和团体积极开展相关的保护工作。

举办音乐比赛、音乐展演等活动,记录和整理民间音乐的曲谱和歌谱,开设音乐班和培训班,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的后继人才。

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创新和继承

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创新和继承

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创新和继承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物质文化创新和继承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如何保护和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推动其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音乐产业、教育体系、艺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实现其创新与继承。

一、音乐产业的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推动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应当积极培育音乐人才,加强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专业化水平,提高音乐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在音乐商业化方面,应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拓展其市场与受众。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此外,还可以开发音乐衍生品,推动音乐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二、教育体系的建设为了推动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应加强相关教育体系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爱好者。

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应加大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授力度,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深化。

此外,还应通过音乐学院等专业机构,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机会,为其创作和演出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支持。

三、艺术创新的实践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是其发展与传承的关键。

在艺术创新上,应充分发挥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和优势,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作品。

在创作上,可以结合当代舞台表演手法,独创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形式巧妙结合,打造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同时,还可以借鉴国际音乐交流的经验,与国际音乐人共同合作,开展跨文化的艺术交流合作。

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实现。

为了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应尊重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艺术形式,注重对其内涵和价值的解读和研究。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指由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创造、发展并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

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不同民族的音乐特征和发展有着一些共同点。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由于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特色的影响,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表现形式各异。

鄂伦春族的音乐以嘶吼声和呼叫声为特色,表现出民族独特的豪放和开放的气质;达斡尔族的音乐则以高亢激越的曲调和节奏为特点,富有民族性的律动感和舞蹈性。

这些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体现了东北地区不同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传承和独特审美情趣。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音乐资源。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数百年的沉淀和传承。

多年来,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一直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和传承。

他们通过口传、歌唱和乐器演奏等方式,传承和发展了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吸收、融合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

这些音乐传统包括歌曲、舞蹈、器乐等形式,丰富多样的音乐资源为东北地区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基础。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传播。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东北地区逐渐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中。

许多少数民族音乐家和艺术家开始将传统的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使得少数民族音乐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需求。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这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

这里将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特征1. 音乐风格多样: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各具特色。

蒙古族的音乐以独唱、二重唱和长调为特点,通过马头琴、手风琴等乐器演奏,歌曲旋律悠扬、高亢,具有强烈的草原风情;满族的音乐则以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的跳跃性为特点,常用管弦乐队演奏。

2. 地域性特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受到当地民族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特点。

鄂伦春族的音乐中常常反映出对山林草原生态环境的热爱和赞美;满族的音乐则常常以狩猎为主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3. 合奏形式多样: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在演奏形式上多样化,常常采用合奏方式演奏。

满族的音乐常常由管弦乐队演奏,旋律上分为主旋律和伴奏,既有歌唱部分,也有纯乐器演奏部分;蒙古族的音乐则常常由马头琴、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组成的合奏团演奏,旋律丰富多变,节奏明快。

4. 歌词内容丰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的话题广泛。

鄂伦春族的音乐中的歌词常常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歌颂祖先的智慧和勇敢;蒙古族的音乐则常常歌颂祖国的美丽和母亲的伟大。

二、发展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1. 传统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流行,部分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面临边缘化和衰落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开展了相关保护工作,如组织音乐比赛、举办音乐节等,为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2. 创新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年轻一代的喜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发展。

有些音乐家将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的音乐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听众。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包括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间音乐,其音乐特征和发展也值得关注和探讨。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之一是多样性。

由于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的音乐表达方式、乐器使用和演唱风格都有所不同。

朝鲜族的民间音乐以“豪放充沛”的特点闻名,其韵律活跃,多采用打击乐和管弦乐器,歌唱方式独特且富有感染力。

满族的民间音乐则多以弦乐为主,善于演奏一些独弦、琵琶等乐器,音色优美而悦耳。

蒙古族的民间音乐则主要表现为马头琴和呼麦,音调悠扬、情感丰富,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情。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节奏和曲调上都带有浓厚的北方风格。

如朝鲜族的滚鼓舞音乐,节奏饱满而有力,反映了东北寒冷气候下人们豪爽和勇敢的精神;满族的步调舒缓、音色较为柔和的民间音乐则展现了东北大地宽广和温情的一面。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也与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有所不同。

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虽受到汉族音乐的影响,但仍保留自身独特的特点和韵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很多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家和传承人积极探索民间音乐的融合,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东北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并在各类音乐比赛和演出中广为展示。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以多样性和地域特色为主要特点,其发展也呈现出创新和融合的趋势。

这些音乐既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传承。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蒙古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从音乐特征和发展方向两个方面,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探讨。

一、音乐特征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

首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和传统乐器,其音乐风貌和文化内涵不同于其他地区和民族。

例如,蒙古族的蒙古长调、朝鲜族的圆舞曲、鄂伦春族的箫嗓曲等都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代表作品。

其次,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丰富多样的节奏和节拍。

这些节奏和节拍既能够表达出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又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满族的锣鼓舞、朝鲜族的太极鼓等都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代表作品。

二、发展方向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得到了蓬勃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音乐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逐渐走向消失。

因此,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创新和完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随着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音乐作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需要创新和完善艺术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满足现代人们对音乐的需求。

最后,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

因此,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需要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以推动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国
学 院
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东北的满族、朝鲜族、 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
伦春族以及西北的回族、东乡族、土族、撒
级 硕
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

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兹

全 日 制
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 的音乐文化在我国多姿多彩的文化园地中,
理论研究·音乐
对 北
王 军
摘要: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因地域的不同而 有自己独特风格和特点,是我国中华民族音乐

文化的瑰宝,本文就其历史和地域的特点对其

音乐本体作几点分析。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历史;内

福 建
容;曲调;节奏
数 民 族 音 乐
2010


我国少数民族在各自独特的自然、历
大 学 音
史过程,以及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以自 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内涵丰富
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被称为是各民族在语言﹑历史﹑民俗﹑
宗教等方面的一部百科全书。
在无文字的时代,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长篇史诗是少数民族先
民们用口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史诗依
旧被传唱不衰,如柯尔克孜族每逢喜庆节日欢聚时,邀请“玛纳斯
奇(演唱《玛纳斯》的民间歌手)”来演唱《玛纳斯》,已成为柯
三、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曲调高亢悠扬 从文化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地理环境的差 异必然会导致生产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又必然会孕育 出有差别的文化。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风格,形式、特点 是由本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历史传统所铸成。“随 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北史》卷九十九,《突厥 卷》)、“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毡裘”(《汉 书》卷九十四,《匈奴卷》)的游牧生活方式,“天苍苍,野茫 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风光,这些都使北方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从古至今焕发着奇异的光彩。 北方少数民族空旷辽阔、地广人稀的草原自然环境和人们刚 毅豁达的性格,就体现在其歌曲的曲调上。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 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 广,真假声并用,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且因 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唱法用特殊的下颚颤音和喉颤音。 四、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节奏复杂多变 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节奏也与其民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有着 密切的关系。维吾尔族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几乎所有词汇的重 音都落在最后的音节上,而伴随着语言节奏的特征,该民族音乐 旋律的重音向后移,从而出现各种类型的切分节奏。哈萨克民族 的音乐节奏在保持游牧民族不规整的特点上,将散板化为不规则 的混合拍,出其不意地变换拍子的强弱规律。塔吉克族音乐中使 用5∕8、7∕8节拍的居多。裕固族音乐的每首歌曲作品中,节拍 从头到尾不变的情况很少,都数情况下是不规律的混合节拍。蒙 古族音乐的节奏来源是密集均匀的马蹄律动和骆驼步态的摇摆动 荡,前者在民间器乐中表现的更加充分,后者多以三拍子为主, 形象刻画了骆驼缓慢而动荡不定的步态,使曲调更悠长。 董维松在《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一文中对 “中国 传统音乐”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在中华民族 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包 括现属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国外民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 一切音乐品种。这一概括把属于我国的所有音乐概括在内,内容 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形式之多样,数量之浩瀚的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是更我国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与 现代的强烈冲击下,我们更应该保护,传承,创新,发扬我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扩大民族影响力。因为文化是 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怀念与歌唱,有抨击社会丑恶现象的时政歌,有对封建势力的反
抗,有在儿童幼小心灵中播种善良和勇敢的儿歌,有放牧时的牧
歌,甚至还有为感化母畜,使它喂幼畜吃奶而唱出的深情歌谣。
大众文艺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还有大量与其节日内容相关的节日歌 曲,如锡伯族的“杜因拜专扎坤”节中唱的《西迁歌》就是为了 纪念清代锡伯族官兵携家眷由东北向新疆的迁徙和在新疆的屯垦 过程;回族婚礼时的宴席曲;回、土、东乡、撒拉、保安、裕固 族等传统歌会时的花儿等。
孜族的英雄史诗(这两部同藏族民间说唱体
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并称为三大英雄史
诗),这些具有深刻人民性和思想性的典
型英雄史诗,从头至尾贯彻着这样一个主题思想:出类拔萃的英
雄人物和全体人民群众紧密团结﹐齐心合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
争,就能克敌制胜﹐保卫家乡,创建和平美好的生活。这些史诗的产生年代都比较久源自,以其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艺
尔克孜牧民的传统习俗。经常是连续演唱几天几夜,《玛纳斯》就
是靠这些“玛纳斯奇”的演唱,代代传承下来的。
二、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多样
北方少数民族的人们长期过着歌悠悠、声悠悠的马背生活,
民间歌曲早已成为本民族历史、社会、文化和生活的缩影。这些
歌曲中有反映劳动生活激情的劳动歌,有咏叹各族人民往昔苦难
和今日欢乐的生活歌,有对大自然、对家乡的赞歌,有对母亲的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2001 年10月. [2]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民族出版社.2006年4月. [3]董维松.《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类》.《中国音乐》 .1987年第2 期.
3.单音不可变化。钢琴击弦发音后声音自然衰减,或通过 制音器强制中断,没有其它更多的可能,无法通过手指在弦上滑 动、加力、加压、减力、减压等手段使音高、力度、音色等产生 人为的后续变化,在表现细腻情感及音成分的某些变化(沈洽称 之为“音腔”,杜亚雄称之为“摇声”)方面存在不足。

显示着其独特风貌和迷人魅力。

一、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历史源远流长

建 福
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数民族先民们留

下了大量史诗。这些史诗有创世史诗、英雄

史诗、民间叙事诗、哲理诗、宗教经诗等, 其篇章数量之惊人、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
350000

富,堪称世界之最。《江格尔》是蒙古族卫

拉特西部的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