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西双版纳傣族民歌的艺术特点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民歌的艺术特点研究西双版纳傣族民歌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
傣族民歌通常以独唱和合唱形式传唱,内容涵盖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劳动和爱情等方方面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
本文将从歌曲的音乐特点、歌词内容、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西双版纳傣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傣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傣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受到傣族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通常采用简单的调式和旋律,以及明快、欢快的节奏。
在演唱方式上,傣族民歌以对口唱法为主,通常由一位男女歌手搭唱,或者由一群歌手进行合唱。
在乐器伴奏方面,常用的乐器有象脚鼓、笙、芦笙、铜锣、手鼓等。
这些音乐特点使得傣族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美妙的音乐表达方式。
傣族民歌歌词的内容傣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主要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和婚姻等方面的情感和体验。
歌词通常采用傣文进行创作,表达了歌手对自然环境、生活境况、家庭和民族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在歌词体裁上,傣族民歌包括了情歌、劳动歌、祭祀歌、战歌、婚庆歌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百态和情感世界。
傣族民歌的表演形式傣族民歌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独唱、对唱、群唱等形式。
对唱是傣族民歌最为常见的表演形式,一男一女对口进行搭唱,通常由男方担任主唱,女方担任和声。
群唱形式则常见于婚嫁、节日和集体劳动等场合,多以合唱的形式进行,歌唱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家庭或村寨,共同演绎着傣族的民歌之美。
傣族民歌的艺术风格傣族民歌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
歌曲的音乐语言富有节奏感和舒缓的旋律,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歌手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傣族民歌在表演形式上突出了对口唱法和合唱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
在歌词内容上,傣族民歌以家庭、爱情、劳动和自然为主要主题,展现了傣族人民淳朴而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情感世界。
西双版纳傣族民歌作为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丰富多彩的歌词内容、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经典民歌,而这首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也是其魅力所在。
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首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希望能为大家揭示这首民歌的独特魅力。
我们来说说《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
这首民歌以清新淡雅、接地气的抒情方式展示了云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
其歌词简洁朴实,富有深情,意境悠远,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作曲家通过简练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强烈的地域特色和宛如清泉般的乡土气息,使得《小河淌水》成为了一首具有强烈地域风格的云南民歌。
我们来说说《小河淌水》的演唱风格。
这首民歌的演唱风格以真实自然、抒情细腻为主要特点。
在演唱时要求歌手真切感悟歌词内在的情感,将自己融入到自然情景和人生境界之中,形成一种深情款款、接地气的唱腔。
演唱时还需注意调动情感,将歌曲所蕴含的情感真切地表现出来,让听众在感受到歌手的情感的也感受到了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这样的演唱风格不仅能更好地诠释这首民歌的内在魅力,也能让听众深受感染,产生共鸣。
架子鼓、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的伴奏也是《小河淌水》演唱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演唱时,这些乐器的清脆悠扬、深情绵长,使得整个演唱更具有地域特色和魅力。
这些传统乐器不仅能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氛围感,也能更好地营造出一种宁静、古朴的氛围,让听众更好地沉浸在这首民歌所展现的情感之中。
在演唱形式上,传统的群体演唱方式是《小河淌水》的常见形式。
以多个人的合唱形式演唱时,歌曲的氛围更加浓厚,更能表现出这首民歌所蕴含的宽广的生活情景和氛围。
在这种形式下,演唱者们可以更好地配合,使得整个演唱更加朴实真挚,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地区,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传统。
云南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闻名于世,深受世人喜爱。
本文将从音乐的节奏、旋律、器乐和歌曲表现形式等方面,对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一、节奏美云南民族音乐以其丰富的节奏美而自成一体。
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音乐中,常常出现极具活力的鼓点,如独具特色的哈尼族花鼓、白族刀马旦鼓等,这些鼓点旋律多样,节奏跌宕,通过传统打击乐器的准确演奏,为民族音乐增添了无限活力。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中的舞蹈节奏也非常丰富多彩,如傣族的“慢舞”和“快舞”等,这些舞蹈中所表现出的舞步和舞姿与音乐相得益彰,构成了动人的音乐美学。
二、旋律美云南民族音乐的旋律美是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
云南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诸如茶马古道等历史遗迹为当地的音乐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风格和特色。
在白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音乐中,常常会出现充满民族特色的旋律,这些旋律多以简单明快的方式呈现,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情,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三、器乐美云南的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器乐美而独树一帜。
云南各地的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如哈尼族的花鼓、景颇族的陶笛、拉祜族的竹筒琴等,这些传统乐器在演奏时所发出的声音,充满了原生态的魅力,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节庆活动中,这些传统乐器的演奏更是能够为人们带来深刻的美学感受和审美享受。
四、歌曲美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常以其独特的歌曲美而著称于世。
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歌旋律优美、歌词深刻,常常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给人以深刻的情感享受。
白族的三道茶歌、傣族的傣歌、纳西族的苍山洱海等歌曲,都以其独特的音乐旋律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云南民族音乐的一大亮点。
云南的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而著称于世。
这种音乐不仅仅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厚底蕴,同时也展现了西南地区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是云南少数民族创作的一首优秀民歌,它既体现了云南地域特色,也展示了云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以下将从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两个方面来分析《小河淌水》。
一、艺术特色1.地域特色:《小河淌水》是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它充分展示了云南地域特色。
云南地处高原山区,民族众多,各民族音乐文化都有独特的风格。
《小河淌水》以天然山水为背景,歌词中描述了云南的自然景观和人民的生活,富有田园风味。
音乐中融入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如口弦、竹笛、葫芦丝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民族特色:云南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音乐风格。
《小河淌水》是云南少数民族之一所创作的歌曲,其中特别体现了彝族音乐的特点。
彝族音乐以大、小调式为基础,旋律优美、节奏独特,常常采用重复模式的演唱方式,给人一种舒缓、悠扬的感觉。
《小河淌水》的曲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彝族音乐风格的特点。
3.简洁明了的歌词:《小河淌水》歌词简洁明了,通过简短的话语表达了歌曲的主题。
歌词中描述了小河淌水的情景,借此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云南民族音乐常常表达情感的特点。
二、演唱风格1.朴实自然的演唱:云南民歌一向以朴实自然著称,演唱时崇尚自然的发声方式。
演唱者往往选择用纯净的嗓音,不做过多的修饰,把歌曲中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
《小河淌水》的演唱风格也是如此,旋律流畅,轻柔舒缓,用最自然的声音唱出内心深处的感慨。
2.情感真挚的演唱:云南民歌往往有着浓郁的情感表达,演唱时要能够真正地将情感投入其中。
《小河淌水》歌词中抒发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音乐的韵味来表达出内心的感慨。
演唱者要赋予歌曲以情感色彩,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3.团体合唱的形式:云南民歌常常以团体合唱的形式呈现,多数是由许多人一起唱歌,表现出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是一首充满地域特色和民族韵味的民歌,它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体现了云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针对这首歌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
《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域特色鲜明《小河淌水》是源自云南地区的一首民歌,它反映了云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景观。
在这首歌曲中,可以感受到云南地区的山水风光、农耕文化、民族风俗等特点,这些元素都为歌曲增添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2. 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小河淌水》融合了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调展现了云南地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文化魅力。
3. 自然风光的描绘《小河淌水》以小河淌水的场景为背景,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云南地区的山水之美和田园风情。
歌词中涉及到的溪水潺潺、花儿笑语,勾勒出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云南的山水世界。
1. 民族特色鲜明在演唱风格方面,《小河淌水》充分展现了云南地区的民族音乐特色。
歌曲中采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如竹笛、二胡、锣鼓等,结合特定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使得演唱风格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2. 抒情优美《小河淌水》的演唱风格以抒情优美为主,歌曲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演唱者常常在歌曲中表现出深情款款的情感,配合柔和的音乐节奏,更显歌曲的唯美之处。
3. 轻松愉悦《小河淌水》的演唱风格轻松愉悦,旋律明快、节奏欢快,使人听了之后心情愉悦、神清气爽。
这种轻松愉悦的演唱风格也与云南地区的生活氛围相契合,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健康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是云南省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演唱风格。
以下将就其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进行阐述。
一、艺术特色:1. 自然真实:《小河淌水》以农村生活为背景,歌词描绘了小河的春天景象,表达了歌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其描绘用词简洁明了,旋律朴实自然,给人以清新的感受,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真实。
2. 民族文化: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而《小河淌水》正是取材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例如原声的唱腔、独特的音域等,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味道,体现了云南的多元文化。
3. 碧波荡漾:《小河淌水》的音乐旋律流畅、曲调婉转,仿佛小河在泉水涓涓流淌,给人以碧波荡漾的视觉感受。
这种旋律和节奏的呈现,使人心情愉悦,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4. 欢快活泼:《小河淌水》的节奏轻快,旋律欢快,给人以活泼开朗的感觉。
这种欢快的音乐旋律和节奏,表达了云南人民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激发了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演唱风格:1. 高亢激昂:《小河淌水》的演唱风格以高亢激昂为主,歌手在演唱时使用强烈的嗓音和有力的发声,表达出对河流的热爱之情。
这种演唱风格给人以激情四溢、朝气蓬勃的感觉。
2. 纯朴自然:云南民歌素以纯朴自然的演唱风格而著称,《小河淌水》亦不例外。
歌唱者用自然纯朴的嗓音演唱,与生活环境相契合,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真实和纯粹。
3. 地方风味:云南民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小河淌水》亦是如此。
歌唱者在演唱中融入当地的特色唱腔和歌词,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独特的韵味。
4. 多样性: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因此云南民歌的演唱风格也是多样的。
无论是原声演唱还是水鼓合唱、竹笛伴唱等方式都可以在演唱中体现出来,使其具有丰富多样的演唱风格。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以其自然真实、民族文化、碧波荡漾、欢快活泼的艺术特色和高亢激昂、纯朴自然、地方风味、多样性的演唱风格,成为云南省的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深受云南人民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音乐艺术分析

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音乐艺术分析1. 引言1.1 介绍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背景和意义滇西民歌《小河淌水》源自云南省滇西地区,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的民歌之一。
这首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中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洁朴实,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河淌水》是滇西地区民众在劳作之余传唱的歌曲,反映了当地人们对简单、朴素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承载了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通过对《小河淌水》的音乐艺术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滇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音乐特色,感受到这首民歌所传达的深刻意义和情感内涵。
2. 正文2.1 歌曲旋律特点分析歌曲《小河淌水》的旋律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简单明快的旋律:整首歌曲的旋律十分简单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
由于是一首民歌,旋律没有过多的复杂变化,而是采用了简单的音程,让人听起来感觉轻松愉悦。
2.节奏轻快:歌曲的节奏感较强,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整首歌曲的节奏鲜明而连贯,让人不由自主地随着旋律摇摆起来。
3.动人的旋律起伏: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很大,通过音高和音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变化,使听众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共鸣。
4.自然而朴实的调式:歌曲采用了滇西地区特有的调式,充分展现了当地音乐的特色和风格。
这种调式给人一种自然而纯朴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歌曲《小河淌水》的旋律特点简洁明快,节奏轻快,起伏变化大,调式自然朴实。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这首民歌独特的音乐魅力,使人在聆听时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更能体验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
2.2 歌词内容分析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歌词内容非常简单而朴实,主要描述了生活中的日常场景和情感。
歌词中大部分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小河淌水轻淌淌,白鹭飞翔牧童忙”表现了小河清澈的水流,鹭鸟在空中飞翔,以及牧童忙碌的场景。
【论文】民族风格论文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关键字】论文民族风格论文: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内容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也包括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各民族的唱法在风格、演唱特点上也各有区别,民族声乐的内涵是很丰富的。
各少数民族结合本民族语言、民歌音调特点,形成了各有特点的发声方法(俗称用嗓方法)。
要保持和发展民族歌手的演唱风格,要求老师要根据歌手各自的嗓音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去发展他们的个人演唱风格。
关键词:民族风格用嗓方法演唱风格云南省地处富饶美丽的边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2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民歌,被人们称为民歌的海洋,是一个汇集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聚宝盆。
民族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歌的多样性风格,使云南民歌百花园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这丰富的民族元素也为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创作与发展积淀了厚重的基础。
云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演唱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高亢明亮的真声唱法;2.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的假声唱法; 3.表现力强、感情丰富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
与传统的民族唱法相比较,戏曲、曲艺、民歌都是以真假声演唱方法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一种演唱方法,现已成为中国主流民族声乐流派的代表。
而云南少数民族唱法,在不脱离本民族语言、风格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下面笔者着重把这26年来在教学实践与教研交流中所掌握的几种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方法一一介绍。
一、云南省红河北岸江内彝族“四大腔”(即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四腔白话)的演唱1.江内彝族因与汉族杂居,有些曲式结构受到汉族民歌的许多影响。
最有特点的用嗓方法就是真假声交替使用的技巧,要求歌者在演唱整首歌中,真假声转换要娴熟自如,不能让观众听到换声时出现的一点瑕疵,真假声的交替要天衣无缝。
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在长期的传承中早就自成一种套曲模式,有特定的演唱技巧,歌词格式具体到哪一腔唱几个字都有明确的规定,演唱时用汉语演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内容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也包括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各民族的唱法在风格、演唱特点上也各有区别,民族声乐的内涵是很丰富的。
各少数民族结合本民族语言、民歌音调特点,形成了各有特点的发声方法(俗称用嗓方法)。
要保持和发展民族歌手的演唱风格,要求老师要根据歌手各自的嗓音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去发展他们的个人演唱风格。
关键词:民族风格用嗓方法演唱风格云南省地处富饶美丽的边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2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民歌,被人们称为民歌的海洋,是一个汇集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聚宝盆。
民族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歌的多样性风格,使云南民歌百花园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这丰富的民族元素也为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创作与发展积淀了厚重的基础。
云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演唱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高亢明亮的真声唱法;2.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的假声唱法;3.表现力强、感情丰富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
与传统的民族唱法相比较,戏曲、曲艺、民歌都是以真假声演唱方法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一种演唱方法,现已成为中国主流民族声乐流派的代表。
而云南少数民族唱法,在不脱离本民族语言、风格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下面笔者着重把这26年来在教学实践与教研交流中所掌握的几种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方法一一介绍。
一、云南省红河北岸江内彝族“四大腔”(即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四腔白话)的演唱1.江内彝族因与汉族杂居,有些曲式结构受到汉族民歌的许多影响。
最有特点的用嗓方法就是真假声交替使用的技巧,要求歌者在演唱整首歌中,真假声转换要娴熟自如,不能让观众听到换声时出现的一点瑕疵,真假声的交替要天衣无缝。
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在长期的传承中早就自成一种套曲模式,有特定的演唱技巧,歌词格式具体到哪一腔唱几个字都有明确的规定,演唱时用汉语演唱。
据彝族歌手白秀珍所讲,演唱海菜腔(四大腔之一)的第一腔时,首先是对气息的要求很高,要气沉丹田,第一腔整个乐句中不能换气,要一气呵成,并且第一腔在唱“ei”和“a”母音时都是用真声唱,用口腔共鸣居多,音色朴实而清脆,才能表现出“海菜腔”独有的爽朗流畅的特点。
接着唱“i”音时突转假声,鼻腔、头腔共鸣的运用较为明显,使音色更为柔美。
这种真假声转换使用的演唱方法,使彝族“四腔”演唱技巧独具特色。
2.红河南岸江外彝族的演唱方法。
最突出的演唱特点是要用红河彝族话演唱,同样是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却没有像红河北岸江内彝族的发声那样激昂开朗,因他们的民歌多为情歌或者是优美的山歌,在运用真假声时一定要用柔声音色,才能体现出这种民歌的意境。
二、彝族支系“阿细”和“撒尼”的发声特点“阿细”和“撒尼”也用真假声演唱,演唱时用彝话演唱,因语言与语调的差别(它与红河江内、外彝族是不同支系),其演唱特点虽然也是真声带假声、假声带真声交融的演唱方法,演唱时装饰音较多,吐字很重,但是它的重音是在喉部发出,装饰音和下滑音也在喉部,演唱时就不可强调通常唱法所要求的喉头要相对稳定的概念,如果要求喉头稳定了,这种润腔方法就无法唱出其特点了。
三、楚雄州的彝族民歌(也称彝族“左脚调”)的演唱特点“左脚调”同样是运用真假声交替演唱方法,但它是真假声截然分开使用,低音时用真声唱,唱高腔时全假声唱,因音区较高(最高音可达到小字三组的e音或f音),因此无法用混声演唱,用嗓时不必像前几种彝族支系真假声交融得那么好。
四、藏族民歌的演唱特点藏族民歌是用纯真声演唱,音色清脆明亮、爽朗、朴实无华,这种唱法到了高音时也不用换声,全用真声喊上去,每个乐句拖腔时的润腔技巧称作“缜固”。
按照藏语的直译,“缜”是指喉咙,“固”是指拐弯,“缜固”就是一种通过气息和喉咙协调配合形成的跳音技巧。
因为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唱规律,所以和一般概念中的跳音技巧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
这是一种非常富有藏族特色的演唱技巧,被广泛地应用在藏族民歌演唱中,特别是唱酒歌、箭歌或每个乐句的长拖腔时都要应用“缜固”这种演唱技巧,否则就不能体现出藏族民歌独有的演唱风格和民族特色。
五、傣族民歌的演唱方法傣族民歌演唱时主要用假声,因傣族居住地在风景秀丽的平坝地区,是属亚热带气候。
傣族坝子气候温和,一进坝子就可见茂盛的竹林和大青树。
傣族的歌声也像那里的气候一样温和含蓄,他们的歌声也像他们的性格一样温和。
早年间老歌手们唱歌不愿让子女们听到,老人唱歌时都用假声唱,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
傣族语言是闭口音和鼻音构成的语言基音,因此反映在他们的歌声中,就不可避免地有闭口音和鼻音。
尤其要强调的是它的润腔方法。
傣族民歌演唱时要有颤音,自然声区多半用真声唱,颤音在演唱中占主导地位,在特定的几个音上抖动,凡唱衬词“罗”时颤音就更为明显,喉头部位要有一定幅度的摆动,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傣族民歌的演唱方法除了保留颤音的演唱特点外,用嗓也开始运用较柔美的混声唱法。
六、云南文山壮族民歌的演唱方法云南文山壮族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他们的语言也属汉藏语系,与傣族是一个族源,有许多语言和傣族相同,但他们在演唱行腔上却截然不同。
壮族唱歌的特点是开朗直率,特别是唱山歌用真声演唱。
壮族与傣族演唱最大区别是:壮族用甩腔形成高亢明亮的特点,节奏较自由;而傣族却是优美温柔、节奏规整的润腔演唱方法。
七、景颇族民歌的演唱方法景颇族有大山、小山两种方言,其民歌就分为大山调、小山调两种。
勤劳勇敢的景颇族人民生活在云南西南边疆的高山峻岭,为了让歌声传得远、让对方听得见,总是一开口就以呐喊似的吆喝开唱。
小山调音域宽广,有两个八度音区,多用假声唱,山歌味很浓。
歌声爽朗流畅,节奏自由,用嗓虽说是用假声,但在唱景颇族小山调时,要比其他民族的假声喉咙开得大,所以听起来还有一点腔体的空旷感。
形成这样的唱法与景颇族的历史有很大关系,早年景颇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英国传教士曾在景颇族地区传教,设有教堂唱圣歌。
传教士用拉丁字母编创了景颇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景颇族创制了新景颇语,因受到教堂声乐的一定影响,所以景颇民歌的唱法有教堂声乐的痕迹。
景颇族民歌的歌词真诚、质朴,没有固定格式,善于即兴创作,出口成章。
八、傈僳族的演唱风格傈僳族民歌的演唱,教堂风格更为突出。
如几个人一起唱,就产生自然和声,而且声音粗犷浑厚。
演唱风格只是结合该民族的语言特点,润腔喉头跳动、颤抖,形成了傈僳族独特的演唱风格。
九、大理白族民歌的演唱风格大理白族民歌艺术与它的悠久历史、经济、文化分不开,其艺术形式有较浓郁的民族色彩,在音乐创作方面发展到极致。
其民歌内容丰富,品种繁多。
他们的声腔艺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固定的演唱格式。
1.大理白族调白族调开头的引子衬腔用假声唱衬词“吉秋嘞……衣子呀衣衣呵哟”,唱正词有固定的字数格式“七七五、七七七五”等,唱腔结尾有固定带有装饰的衬腔“啊衣衣呵呵”,收腔用真声形成规律性。
大理白族调分为男腔女腔,其特点是男女腔间音程相差三度。
男女对唱时除了都唱高八度之外还有转调。
男女声都在高音上吐字,并要保持住高音的明亮音色,是白族独特的唱法。
2.大理洱源西山调大理洱源西山调不像大理调那样粗犷激昂,洱源西山调要求细腻、优美流畅,表现出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特点。
用嗓是真假声混合共鸣,结尾句是用“色色啊嗬嗨”的喊声形成全曲的高潮,声音要求奔放。
3.白剧唱腔[吹吹腔]和说唱音乐[大本曲]白剧唱腔[吹吹腔]和说唱音乐[大本曲]在大理地区深受群众的欢迎,其演唱形式自由活泼,具有叙事性的音乐特点,曲调跳跃,唱腔丰富。
特别是[大本曲]定调适中、音律平稳,说唱性很强,唱起来朗朗上口,在大理一带是耳熟能详的演唱形式,用混声演唱。
结语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风格特点是独有的,艺术院校教师在训练各少数民族歌手时,要处理好它们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保持和发展好民族歌手的演唱风格。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培养少数民族歌手时教师应该做到:十分明确地知道什么是他们的风格;明确哪些是歌手的优点,哪些是歌手的毛病;了解他们民族语言的特点,否则民族声乐教学也就无处下手。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两个环节:第一,小心谨慎地保护歌手原有的风格和特色;第二,在上述前提稳定的情况下大胆地去提高歌手的发声技巧,使他们的嗓音更加动听、灵活、持久,音域得到扩展,并增强歌手驾驭作品的能力。
为了保护发扬民族风格,有些用嗓的特点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如藏族民歌,有些用喉部发出的装饰音、跳音“缜固”,需要一点喉音色彩。
面对这类地方民族特色的唱法时,就不能绝对回避使用喉头的力量和使声音上有一种较大的摆动的方法。
傣族、壮族民歌因语言特点而带有的鼻音同样不能禁绝,还应尽可能使其保持原有特色,因为这些特色往往与他们的语言、风格联系得十分紧密,任意改变则破坏了其民族风格。
但对于那些不影响风格特点体现的地方,就完全应该在提高歌手的发声技巧上下功夫,让歌唱者的嗓音更为流畅圆润而优美动听,应当尽可能减少喉头不必要的紧张,加强气息支持点,使喉头位置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同时,还可适当打开喉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借鉴戏曲和西洋的发声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完全可行的,这样做不但不会破坏风格特点,相反,还会有助于增强歌唱的光彩,丰富演唱的表现力。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极其细致谨慎地保护和发展歌手的民族风格外,还应该注意保护和发展他们演唱上的个人风格,把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民族风格正是在歌唱者的个人风格中得到体现的,教师要根据歌手各自的嗓音特点来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去发展他们的个人演唱风格。
民族风格不排斥个人风格,而一定的个人风格却能给民族风格增色添彩。
对少数民族歌手的培养,要谨慎而又大胆地吸收中、西唱法中各自的优势,兼收并蓄地扬我之长,开拓民族声乐发展之路,这是艺术院校声乐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作为民族地区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不断地努力探索,使民族声乐之花开得更加绚丽、更加茁壮。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责任编辑: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