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风格特点

内容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民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也包括艺术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各民族的唱法在风格、演唱特点上也各有区别,民族声乐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各少数民族结合本民族语言、民歌音调特点,形成了各有特点的发声方法(俗称用嗓方法)。要保持和发展民族歌手的演唱风格,要求老师要根据歌手各自的嗓音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去发展他们的个人演唱风格。

关键词:民族风格用嗓方法演唱风格

云南省地处富饶美丽的边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2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民歌,被人们称为民歌的海洋,是一个汇集多民族文化元素的聚宝盆。民族的多样性造就了民歌的多样性风格,使云南民歌百花园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这丰富的民族元素也为云南民族音乐文化的创作与发展积淀

了厚重的基础。

云南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演唱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种:1.高亢明亮的真声唱法;2.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的假声唱法;

3.表现力强、感情丰富的真假声结合的混声唱法。与传统的

民族唱法相比较,戏曲、曲艺、民歌都是以真假声演唱方法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一种演唱方法,现已成为中国主流民族声乐流派的代表。而云南少数民族唱法,在不脱离本民族语言、风格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着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下面笔者着重把这26年来在教学实践与教研交流中所掌握的几种云南独具特色的

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方法一一介绍。

一、云南省红河北岸江内彝族“四大腔”(即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四腔白话)的演唱

1.江内彝族因与汉族杂居,有些曲式结构受到汉族民歌的许多影响。最有特点的用嗓方法就是真假声交替使用的技巧,要求歌者在演唱整首歌中,真假声转换要娴熟自如,不能让观众听到换声时出现的一点瑕疵,真假声的交替要天衣无缝。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在长期的传承中早就自成一种套曲模式,有特定的演唱技巧,歌词格式具体到哪一腔唱几个字都有明确的规定,演唱时用汉语演唱。据彝族歌手白秀珍所讲,演唱海菜腔(四大腔之一)的第一腔时,首先是对气息的要求很高,要气沉丹田,第一腔整个乐句中不能换气,要一气呵成,并且第一腔在唱“ei”和“a”母音时都是用真声唱,用口腔共鸣居多,音色朴实而清脆,才能表现出“海菜腔”独有的爽朗流畅的特点。接着唱“i”音时突转假声,

鼻腔、头腔共鸣的运用较为明显,使音色更为柔美。这种真假声转换使用的演唱方法,使彝族“四腔”演唱技巧独具特色。

2.红河南岸江外彝族的演唱方法。最突出的演唱特点是要用红河彝族话演唱,同样是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却没有像红河北岸江内彝族的发声那样激昂开朗,因他们的民歌多为情歌或者是优美的山歌,在运用真假声时一定要用柔声音色,才能体现出这种民歌的意境。

二、彝族支系“阿细”和“撒尼”的发声特点

“阿细”和“撒尼”也用真假声演唱,演唱时用彝话演唱,因语言与语调的差别(它与红河江内、外彝族是不同支系),其演唱特点虽然也是真声带假声、假声带真声交融的演唱方法,演唱时装饰音较多,吐字很重,但是它的重音是在喉部发出,装饰音和下滑音也在喉部,演唱时就不可强调通常唱法所要求的喉头要相对稳定的概念,如果要求喉头稳定了,这种润腔方法就无法唱出其特点了。

三、楚雄州的彝族民歌(也称彝族“左脚调”)的演唱特点

“左脚调”同样是运用真假声交替演唱方法,但它是真假声截然分开使用,低音时用真声唱,唱高腔时全假声唱,

因音区较高(最高音可达到小字三组的e音或f音),因此无法用混声演唱,用嗓时不必像前几种彝族支系真假声交融得那么好。

四、藏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藏族民歌是用纯真声演唱,音色清脆明亮、爽朗、朴实无华,这种唱法到了高音时也不用换声,全用真声喊上去,每个乐句拖腔时的润腔技巧称作“缜固”。按照藏语的直译,“缜”是指喉咙,“固”是指拐弯,“缜固”就是一种通过气息和喉咙协调配合形成的跳音技巧。因为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唱规律,所以和一般概念中的跳音技巧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种非常富有藏族特色的演唱技巧,被广泛地应用在藏族民歌演唱中,特别是唱酒歌、箭歌或每个乐句的长拖腔时都要应用“缜固”这种演唱技巧,否则就不能体现出藏族民歌独有的演唱风格和民族特色。

五、傣族民歌的演唱方法

傣族民歌演唱时主要用假声,因傣族居住地在风景秀丽的平坝地区,是属亚热带气候。傣族坝子气候温和,一进坝子就可见茂盛的竹林和大青树。傣族的歌声也像那里的气候一样温和含蓄,他们的歌声也像他们的性格一样温和。早年间老歌手们唱歌不愿让子女们听到,老人唱歌时都用假声

唱,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傣族语言是闭口音和鼻音构成的语言基音,因此反映在他们的歌声中,就不可避免地有闭口音和鼻音。尤其要强调的是它的润腔方法。傣族民歌演唱时要有颤音,自然声区多半用真声唱,颤音在演唱中占主导地位,在特定的几个音上抖动,凡唱衬词“罗”时颤音就更为明显,喉头部位要有一定幅度的摆动,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傣族民歌的演唱方法除了保留颤音的演唱特点外,用嗓也开始运用较柔美的混声唱法。

六、云南文山壮族民歌的演唱方法

云南文山壮族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他们的语言也属汉藏语系,与傣族是一个族源,有许多语言和傣族相同,但他们在演唱行腔上却截然不同。壮族唱歌的特点是开朗直率,特别是唱山歌用真声演唱。壮族与傣族演唱最大区别是:壮族用甩腔形成高亢明亮的特点,节奏较自由;而傣族却是优美温柔、节奏规整的润腔演唱方法。

七、景颇族民歌的演唱方法

景颇族有大山、小山两种方言,其民歌就分为大山调、小山调两种。勤劳勇敢的景颇族人民生活在云南西南边疆的高山峻岭,为了让歌声传得远、让对方听得见,总是一开口

就以呐喊似的吆喝开唱。小山调音域宽广,有两个八度音区,多用假声唱,山歌味很浓。歌声爽朗流畅,节奏自由,用嗓虽说是用假声,但在唱景颇族小山调时,要比其他民族的假声喉咙开得大,所以听起来还有一点腔体的空旷感。形成这样的唱法与景颇族的历史有很大关系,早年景颇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英国传教士曾在景颇族地区传教,设有教堂唱圣歌。传教士用拉丁字母编创了景颇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景颇族创制了新景颇语,因受到教堂声乐的一定影响,所以景颇民歌的唱法有教堂声乐的痕迹。景颇族民歌的歌词真诚、质朴,没有固定格式,善于即兴创作,出口成章。

八、傈僳族的演唱风格

傈僳族民歌的演唱,教堂风格更为突出。如几个人一起唱,就产生自然和声,而且声音粗犷浑厚。演唱风格只是结合该民族的语言特点,润腔喉头跳动、颤抖,形成了傈僳族独特的演唱风格。

九、大理白族民歌的演唱风格

大理白族民歌艺术与它的悠久历史、经济、文化分不开,其艺术形式有较浓郁的民族色彩,在音乐创作方面发展到极致。其民歌内容丰富,品种繁多。他们的声腔艺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固定的演唱格式。

1.大理白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