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特点
陕北民歌的分类,流传,演唱以及特点。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小调分为通行小调;社火歌曲;风俗歌曲;丝弦小调;大型套曲、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下面分别介绍陕北民歌的分类和各种体裁的特征。
(一)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的产生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
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
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
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
(二)信天游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
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一、信天游的流传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
*山西河曲、内蒙伊克昭盟、宁夏盐池等邻近地区的信天游,由于受山曲、爬地调以及花儿的影响,别具风味。
同时有些歌为几个地方共同所有。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表现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脚夫们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以及对家乡亲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游”。
随着革命形势的民展,信天游不仅表现劳动人民个人的喜怒哀乐,它还紧紧地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无数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革命、歌颂新生活的信天游。
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

072《名家名作》·研究刘顺利陕北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与其他民歌相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一代又一代歌手的演唱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方言发音方式、演唱技巧、润腔技巧等。
同样的歌手在演唱每首陕北民歌的过程中,都有不一样的演唱方式和演唱特点。
由此可见,陕北民歌不仅是彰显陕北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瑰宝,更是让大家了解陕北历史背景、风土文化的主要依托。
因此,传承和发展陕北民歌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简述陕北民歌形成的原因(一)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陕北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之上,东临黄河、北临内蒙古,并且还与西安相连接[1]。
陕北地区因地理位置多以山沟为主,导致陕北地区只能用骡子、马车等作为交通工具。
此外,历史上各朝代并没有对陕北地区的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使得陕北地区文化并没有被中原文化所熏陶、渲染。
同样,陕北人民的思想意识没有受到相应的局限,也没有受到传统封建礼教的约束。
同时,还因陕北地区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将陕北文化和中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显示,陕北文化氛围更轻松、融洽,因为陕北文化的特殊性使陕北人民形成了豪放的性格特点。
因此,在陕北民歌中也融入了陕北人民爽朗、豪放的性格特点,进而陕北民歌曲风更粗犷、豪迈,其表现形式也更通俗易懂。
(二)文化背景偏向多元化因陕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更偏向中原地区的边缘,陕北地区没有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较多影响,所以为道教思想文化和佛教思想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相应机遇,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环境,使陕北地区文化更具特色[2]。
此外,陕北人民因思想层面不再受拘束,并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所发生的一切都作为生命路程中的主要体验内容,还不断接收外来文化,将各地的外来文化在陕北地区进行高度融合。
由此可见,陕北民歌也是建立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上,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为陕北民歌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养分资源,还有助于陕北民歌在陕北地区快速发展,极具生命活力。
陕北流行的民歌

陕北流行的民歌陕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民歌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
陕北流行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不仅在歌曲创作上有着独特的创新,而且在歌词传达的信息和意义上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陕北流行民歌以歌颂革命英雄、颂扬农民劳动和农田水利建设为主题。
许多民歌以豪情英勇的歌词展示了陕北人民在艰苦岁月中团结抗战、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在这些歌曲中,勇敢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不仅让人们了解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而且启发了人们对于勇敢和团结的理解。
此外,陕北流行的民歌也有不少以农民劳动和农田水利建设为主题的歌曲,这些歌曲展现了陕北人民的勤劳精神和不屈的奋斗意志。
在这些歌曲中,歌词常常描述了农民们早出晚归、卧薪尝胆的艰辛工作,歌颂了他们对土地的深情厚意和对家园的热爱之情。
这些歌曲通过饶有情感的旋律和深入人心的歌词,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农民的辛勤付出,也唤起了大家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陕北流行的民歌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这些歌曲中融入了陕北地区独特的方言和民俗特点,让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陕北民歌中的歌词常常描绘了当地的风景、人物、习俗,以及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民对幸福的追求。
通过这些歌曲的传唱,人们不仅被美妙的音乐所吸引,更能感受到陕北地区独特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变迁。
陕北流行的民歌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力量的寄托,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许多陕北民歌通过唱出大地之声,走向了全国甚至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北的音乐文化。
同时,这些歌曲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激励着他们传承和发扬陕北的民歌艺术。
总之,陕北流行的民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不仅通过美妙的音乐让人们陶醉其中,更在传达历史、承载文化和启迪人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陕北民歌以其生动、全面和有指导意义的特点,不仅丰富了陕北地区的文化底蕴,也为整个华夏民族的文化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521876a26925c52cc5bffc.png)
漫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它受特殊地域环境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其纯朴、高亢、热烈、随意、精巧等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
研究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对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发展区域性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艺术特征信天游一、引子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无论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还是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抒情流畅的小调还是悠扬纯朴的酒歌,都以广泛深刻的内容,生动质朴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扬的曲调,豪放犷达的风格,由勤劳勇敢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口传心授,绵延不绝。
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诸多因素,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演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这些诸多因素都与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文化特点和历史面貌有关。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一个地区音乐文化形态的诸多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是社会条件的影响。
即来自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人种、生态等;来自社会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语言、民族等。
对于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是都能在音乐、文化方面一一得以论证,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层面上直接地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民歌是诗歌的源头”,陕北民歌是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陕北民歌小调,一般为五言四句式,如《走西口》《搭伙计》等;也有七言四句式的,如《三十里铺》《送大哥》等;还有五言五句式的,如《刘志丹》《打开清涧城》《井岳秀》等。
陕北的风俗歌曲、酒曲等,大多为自由体式,根据其内容需要即兴创作演唱。
陕北的秧歌曲《拜年调》《跑旱船》《玩花灯》等,一般为七言四句式,也有五言六句式和多言四句式,如《黄河船夫曲》等。
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大多为七言双句式,如《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等。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

试论陕北民歌《翻身道情》的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翻身道情》是一首陕北民歌,它承载着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农民生活的变迁和情感变化。
这首歌曲具有深厚的创作背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一、创作背景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20世纪末以来,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一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面貌。
在陕北地区,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一些农村家庭面临着转型期的困难和矛盾。
2.民间文学和音乐的传统陕北是中国的民歌之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和音乐传统。
陕北民歌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历史,它们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为了陕北人民述说民生、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
3.歌曲创作者的经历《翻身道情》的创作者深受陕北农民的破井取水、翻飞作业等农村生活状况的影响,他以此为创作素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多年来农民工作和生活的变化。
创作者通过与农民的深入交流,深刻理解了他们的疾苦和期盼,为这首歌曲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
二、艺术特色1.歌曲旋律优美《翻身道情》的旋律优美悠扬,富有感染力。
它融合了陕北民歌的特点,用简单朴实的旋律表达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歌曲的旋律虽平易近人,却能触动人心,使人产生共鸣。
2.歌词真实情感歌曲的歌词真实、朴实,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歌词中不乏对当下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反映了陕北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心情变化。
歌词中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眷恋和思念之情,使人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感共鸣。
3.表现手法生动《翻身道情》以生动的表现手法,直观地刻画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歌曲中对农民劳作、亲情、家园的描绘,非常贴近生活,使人无不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歌曲对农民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态度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为人们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三、结语陕北民歌《翻身道情》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了陕北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摘要】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歌曲,描述了陕北地区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家乡的深情眷恋。
本文通过分析该民歌的特点、歌词、曲调、演唱风格和情感表达,揭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陕北民歌的特点包括朴实真挚、生动形象、流畅自然等,而《三十里铺》的歌词深刻感人,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心情体验。
曲调特色则体现在简单悠扬的旋律和节奏感强烈的演唱风格上。
演唱者在传唱这首歌曲时,往往能够深情演绎出农民的苦乐哀怨,情感表达十分真挚动人。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关键词】陕北民歌、《三十里铺》、艺术特色、演唱分析、背景意义、特点、歌词分析、曲调特色、演唱风格、情感表达1. 引言1.1 介绍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背景意义《三十里铺》是一首广为流传的陕北民歌,歌词悲壮感人,曲调优美动听。
这首歌描绘了陕北地区旧时社会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奈与不满,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不公与贫富差距。
《三十里铺》在陕北地区被广泛传唱,成为了当地人们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陕北民歌是陕西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这些民歌往往以朴实的语言描绘农民的生活和感情,反映了陕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十里铺》作为其中的经典之一,更是代表了陕北民歌的精华和魅力。
通过对《三十里铺》的演唱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陕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奋斗。
这首歌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情感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2. 正文2.1 陕北民歌的特点陕北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陕北民歌通常以民间语言为歌词,贴近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陕北民歌的旋律简单朴实,易于传唱,常常以重复的旋律和简单的节奏构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陕北民歌多以男女对唱或合唱的形式呈现,展现了生活中的情感和故事,使人产生共鸣。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三十里铺》是陕北地区的一首民歌,这首歌以其深情动人的歌词和优美动人的旋律,深受人们的喜爱。
该歌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具有较强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演唱分析两个方面对《三十里铺》进行深入分析。
一、艺术特色1. 消除地域界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三十里铺》是陕北一带的民歌,但其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化范畴内是可以普遍赏识的。
该歌曲在表现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的同时,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追求和希望。
这种文化价值的普世性,才使得《三十里铺》成为陕北地区的骄傲,更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赞誉。
2. 以生动的民间语言表现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
《三十里铺》的词曲都使用了陕北地区普通人所用的日常语言,把日常的琐碎、朴素表达得自然、朴实、生动。
歌词中的“三十里铺,一夜的路;三十里铺,一生的印记”这些经典的句子,表达了普通人对家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他们艰苦卓绝的生活状态。
这种表述方式不仅贴近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也让人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产生共鸣和震撼,这是其艺术魅力之一。
3. 独特的旋律和唱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十里铺》的旋律厚重、抒情,并且充满了陕北地区独特的乡土气息。
其中北方人民一贯的豪放激情和坚韧执着的个性特点,以及陕北地区独特的开放、豁达和慷慨,都在旋律和唱腔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另外,歌曲的唱调变化多样,高低起伏、跌宕起伏,让听众听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演唱分析1. 正确的发音和语感是演唱成功的关键。
《三十里铺》的演唱需要十分注意其地域特色和民间语言的特点。
因此,在演唱中,必须严格按照北方方言的发音和语感进行演唱。
同时,演唱时要注意歌曲情感的细节,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中心句子要重点突出,以体现歌曲的感染力。
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演唱者才能够真正地传递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2. 合适的情感表达是演唱成功的重要体现。
演唱者在演唱《三十里铺》时必须充分发掘该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够真正地传达其情感力和表现效果。
陕北民歌风格特点

陕北民歌是黄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它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和儿歌四大类。
其总体曲调框架结构,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由调式主音及上、下方五度音作为骨干,构成曲调的框架。
其典型的旋律进行是围绕主音作四度距离的上行或下行。
即2-5-1,5-1-2-5等。
这一框架,是形成陕北民歌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正是这一具有特征的框架构成的民歌,贴切地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那无际、空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存在这环境中的人民群众的感情世界。
陕北民歌旋律简洁明快,有鲜明的空间感,粗犷、高亢、洒脱自如、极富歌唱性。
陕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历史方面、地理方面还有其它一些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了陕北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文章第二大部分论述了陕北民歌中号子、信天游和小调的分类及风格特点。
陕北的号子有黄河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打硪号子、绞煤号子等多种号子。
陕北号子的风格特点是速度稍慢,力度变化不大,唱起来上口、好听。
陕北山歌主要是信天游和山曲。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歌种,它的基本曲调有一百多种,结构方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丰富多彩,它那浓郁的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其中《信天游》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赞誉。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体裁,它的内容和曲调都异常丰富,其节奏一般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
陕北民歌的主题民歌和人民生活的联系紧密,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劳动、歌唱幸福生活成为陕北民歌的主题。
下面谈谈陕北民歌的主题所表现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劳动,创造了财富,也创造了人类的文化。
因此,歌唱劳动是一切民歌的共同特点,也是一切民歌的突出主题。
一般地说,劳动歌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以劳动生活为题材,表现劳动情绪的劳动歌。
这种歌在旧社会往往是劳动者在沉重的劳动之余,概叹生活的艰难和对自己处境的愤懑,反映出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二是歌唱劳动本身,流露出质朴、健康的韵律的劳动歌。
这种歌是劳动者在劳动时和着劳动的节拍,夹着劳动呼声或全用劳动声组成的歌。
这两种内容的歌,前者内容较为丰富,后者内容较为单纯。
(二)政治歌是人民群众政治态度的晴雨表。
其有有战歌,有颂歌,战歌对敌,颂歌对我。
反映在陕北民歌中的第二个突出主题,便是劳动人民对封建剥削制度、地主武装的控诉和反抗,对党、对领袖、对革命的热情歌颂。
民歌的字里行间充满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真挚的爱戴和深厚的情谊。
(三)生活歌在陕北传统民中极为丰富,题材也较广泛。
有反映家庭生活、风土习俗的歌,也有传授自然知道、生产经验的歌。
这些歌虽然是点点滴滴,片片断断,甚至有些知识、经验还介绍得不够正确,但是,这些家庭生活、习俗习尚歌,表现了陕北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这些零星的知识、经验对于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民来说,在他们的知识领域里还是增加了一些东西。
民间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是“口头历史课本”。
(四)爱情歌是传统民歌中一枝艳丽的花朵,也是民歌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
陕北传统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应该说是情歌。
爱情歌同其它各类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在爱情生活方式面的真实反映。
其中有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之歌,有表示对爱情生活的正确认识与愿望的歌,也有对统治阶级干涉婚姻的强烈反抗的歌。
尤其是革命后产生的新情歌,“情歌”的含义已有了新的发展和补充。
它虽借助于传统形式,但其中所表现的新道德、新思想、新感情更为可贵,更加动人,不少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情歌所表现的主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描写青年男女互相爱慕。
眷恋的心情,表现男女青年纯真的思想。
爱情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都有一个过程,因此情歌中对于爱情过程中青年男女的心理、情态作了细微的描绘。
2.歌颂坚贞不渝、至死不移的爱情,表现劳动人民崇高的思想品德。
劳动人民纯真的爱情和封建阶级所希望的虚伪的爱情不同,它是真挚而坚决的。
3、表现离愁别恨和无尽的相思。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压榨下,农民没有土地、耕牛,生活不下去,被迫背井离乡,异地谋生;或者被迫服役,从而掀起了爱情生活中不平常的波浪——挥泪相别,别后彼此深情忆念。
为了寻求精神寄托,排遣这种离愁别恨,表达无尽的思念,便产生了许许多多满腔哀怨、缠绵凄绝的小调。
在陕北传统民歌,这类小调情真意实,最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4、表现妇女对罪恶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反抗。
维护封建反抗统治的封建制度礼教,都奴虐妇女,扼杀爱情,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造成种种悲剧。
但是受伤者的心灵毕竟还在沸腾的胸膛里颤动。
在饱含血泪的情欲中,并不令仅都是哀怨的嗟叹,还有倔强愤怒的呐喊,这就是当青年男女的爱情受到阻拦、破坏或者承受着封建婚姻的痛苦时,他(她)们敢于用最大的魄力反对封建社会中一切迫害爱情的罪恶势力和信条。
5.表现新型妇女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陕北由于经过了急风暴雨的土地劳动革命的战斗洗礼,无产阶级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青年男女的思想觉悟空前提高,因此,他(她)们把爱情也融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之中,产生了不少富有新气息、新内容、新格调的新情歌,教育了群众,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
有的民歌还唱出了妇女毅然走出家庭,夫妻双双闹革命、闯天下的动人情景。
总之,陕北传统民歌中的情歌,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这些优美隽永的传统民歌是昨天、前天陕北高原的儿女用颗颗炽热的心,蘸着蜜糖与苦汁作成的。
它所表现的强烈的反封建压迫,要求自由解放的主题,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就是在封建思想、封建婚姻制度的残余思想影响尚未肃清的今天,仍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许许多多可爱的传奇和可歌可泣的故事,显现了不少勇敢、美的灵魂,至今还在广泛流传,陶冶着陕北儿妇女的情操和风尚。
陕北民歌的体裁陕北民歌和各地民歌一样,也是体裁多样,曲调纷杂。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小调分为通行小调(抒情歌、叙事歌、诙谐歌);社火歌曲(秧歌、船曲、灯曲);风俗歌曲(迎亲歌、酒曲、祈雨调、神官调);丝弦小调(榆林小调、二人台、道情、碗碗腔);大型套曲(洛川套曲、审录)、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下面分别介绍陕北民歌的分类和各种体裁的特征。
(一)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的产生劳动号子是劳动者伴随劳动节奏而唱的民歌。
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了它的歌唱以劳动呼声——吆喝、呐喊的特点。
因此民间把劳动号子不叫“喝”,北方叫“吆号子”,南方叫“喊号子”,四川叫“哨子”。
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也是后来一切诗歌的源头之一。
(二)信天游信天游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是山野之歌,因此,神府一带又叫它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最有特色的歌种之一。
数量最大,曲调最多,内容最广,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因此,民间曾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之说。
一、信天游的流传信天游以绥德、米脂一带的最有代表性。
*山西河曲、内蒙伊克昭盟、宁夏盐池等邻近地区的信天游,由于受山曲、爬地调以及花儿的影响,别具风味。
同时有些歌为几个地方共同所有。
传统的信天游多是表现妇女婚姻、恋爱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痛苦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情绪;也有表现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脚夫们抒发艰难生活的苦闷以及对家乡亲人眷念;还有反映劳动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表达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歌手们常常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民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或“顺天游”。
随着革命形势的民展,信天游不仅表现劳动人民个人的喜怒哀乐,它还紧紧地和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无数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革命、歌颂新生活的信天游。
今天信天游已为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情达意最直接最简便最优美的艺术形式。
二、信天游的特点①信天游的歌词特点是上下句结构的两句体。
由于它的词是依声之词,受着乐句的严格限制,因此就形成了两句一节的稳定形式。
它用比兴作为形象思维的手段,去选择生活,提炼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的统一的艺术形象。
这就是“索物托情”或“触景生情”。
这两种传统的表达方法在信天游的长期发展中,已成为自己的优良传统,它一般是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
比兴的运用,自然巧妙、贴切精当。
句式多样,节奏鲜明,押韵方式,灵活自由。
读起来琅琅上口,唱起来悦耳动听。
篇幅可长可短,两行可作为独立的一首小诗,多行多段有机结合,可使短章变为连续性的长歌,表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内容。
②信天游是一种抒情小曲,如上所说,因为它是户外的山野之歌,环境空旷,又不受劳动动作的限制,所以它在曲调上的特点是粗犷奔放,悠扬高亢,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正如信天游所唱的“空窑里唱曲展不开音”。
当然信天游也有缠绵、委婉、细腻、淳厚的曲调,象妇女们思念情人的调子多是如此。
③信天游的演唱,不受曲调的了限制,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歌唱者的情绪,同一首歌唱出不同的感情,可长可短,可快可慢,同时每段歌词可以用任何曲调配唱,说明信天游的曲调并不固定。
三、信天游的分类基本上分为高腔、平腔两类。
节奏自由、音域较宽、旋律起伏较大、感情奔放的如:(一)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二)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把洋烟喝。
(三)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的好光(噢)景。
(四)你他*的个打你呀不成你个才,为什么那露水地里穿红鞋。
演唱第一种类型,(例一、二)宜用高腔;演唱第二种类型,(例三、四)宜用平腔。
高腔大多用假声,所谓“羊嗓子回牛声”歌唱,由于曲调奔放,悠扬高亢,加之音域宽,跳动大,节奏自由并富于变化,不少曲调用无限延长音和混合拍子,因而唱起来自由舒展,感情奔放,平腔结构紧凑,节奏较整齐,旋律进行比较平稳。
信天游和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歌”,都属于山哥歌体,三者不仅在体式、手法以及曲调的灵活性、演唱风格等特点上基本相同外,在语言手法上也有十分近似之处。
比如信天游唱:“攮刀子公公死囚汉,水牛角婆婆门上站。
”爬山歌则唱:“枪崩鬼公公挨马鬼汉,吊死鬼婆婆门上站。
”又如信天游唱“牵牛牛花红通通,露水夫妻一场空。
”爬山歌则唱:“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
”山曲则唱:“冰凌(这)盖房雪打墙,为下个大闺女不呀久长。
”再如信天游唱“牵牛牛开花慢慢红,不估划牵牛牛开花一早晨。
”这些句子彼此何其相似!其实这种情况是民间文学口耳相传,地区之间相互影响的必然现象。
尽管它们在形式上具有相同之点,或者相似之处,但从民歌所反映的内容、语言,曲调的运用等方面的仔细分析,仍旧可以辨别出它们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的。
就以爬山歌而论,它虽然题材广泛,但没有信天游内容丰富完整,尤其是革命民歌部分。
在表达感情上,信天游细腻,歌词婉转,富有色彩,爬山歌则含义深远,风格粗犷。
在语言运用上也各有自己地区群众地区惯用的方言口语。
如爬山歌中常用“拉拉溜”、“漂哨”、“孤哨”、“搭摞”、“恍肠惚刮”、“强强价”等。
有时为了押韵或表达强烈的感情,句末运用“勒”、“呀”、“啦”之类的虚词。
这些都是信天游里不曾有的。
此外,二者都运用叠词,而爬山歌中则运用的较多,在曲调上两者都具有鲜明的各自地方的色彩和乡土情调,但是爬山歌的曲调名称都是以本地区的地方命名的,这是它与信天游在曲调上的显著差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