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北民歌认识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是情歌。
旧社会青年男女恋
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
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
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
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
省给人揽工。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

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对陕北民歌的认识和体会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常有人说大巧若拙,也有人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
”可见拙与巧是和谐统一的,拙在其表,巧在其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方是上乘之作。
叶燮“其工处乃在拙,其拙处乃在工”,正是其意。
陕北民歌,可以说就是大巧若拙的民间杰作。
我觉得它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质朴。
一、意象质朴;二、语言质朴;三、技巧质朴;四、情景质朴;五、情感质朴。
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宁夏平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通过山曲、酸曲、秧歌曲、小调、道情、信天游、二人台,碗碗腔、陕北说书、劳动号子等多种形式,用自己全部的精神、思想、情操甚至生命,向世人尽情展示着陕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人文价值。
在这里,黄土高原厂裹、雄浑中透出儿分苍凉的自然环境,端梁起伏、沟窒纵横的视觉效果,通过艺术思维的折射,赋予了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那高亢粗扩、悠扬质朴、热情奔放的一首百陕北民歌,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吗。
陕北人就像陕北民歌的一个个音符,无论是牛耕的犁沟还是农闲的炕头;无论是节日的街巷还是商贾的路途,都会被陕北人谱写成一行行、一曲曲如醉如痴的民歌乐章。
"阳坡的糜子背圳的谷,黄土地里笑来黄土地里哭",你看那田野里、路畔上、院落里、崖畔上,那做工、放牧、赶牲灵的;那洗衣、挑水、纳鞋底的,竞相用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劳作中、酒席上,甚至叫卖、哭悼,都有词有曲,令人荡气回肠,情不自禁。
清末钦差、光绪帝的老师王培案(斋堂)在巡视三边后写的《七笔勾》中,将三边描绘成"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之地。
恕不论老先生有无偏见,正是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小的客观现实,才使陕北人的天性、野性、人性得以张扬,才会涌现出赫连勃勃、李继迁、李自成、韩世忠这样的民族精英,才会孕育出陕北民歌这样的文化精品。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信天游和音乐结缘是小时候的事,但大家不要笑,因为现在的小孩谁没听过歌啊,但是对于我小时候,对于我们当时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听过几首歌真的很不容易。
说来挺幸运的,妈妈当时很喜欢音乐,刚好我姨家有一台录音机就给了我们,老东西虽然不怎么好看,质量绝对比现在的好,音质特纯。
嗯,老师见谅,刚开始听的和喜欢的并不是美声音乐,而是富有乡村气息的作品,算是乡村音乐吧,接触美声还是后来的事。
我喜欢的是真实自然的音乐,小时候听的《黄土高坡》、《黄昏放牛》、《三百六十五里路》应该属于这一类,有时候听着这些歌,竟然可以掉下眼泪,一直到后来迷恋上信天游或许也是这个原因,都是比较干净,反应人最真实最直接想法的。
闲话少叙,这里要说的主要是信天游。
说道信天游,不能不说陕北民歌,说到陕北民歌,就再说说我吧,我是地道的陕西人,家处黄土高原边上,喜欢陕北民歌算是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吧。
最初的接触它是源于根据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本来《血色浪漫》都是年轻一代非常喜爱的电视剧,在嘹亮、粗犷的信天游唱出来以后,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各种媒介上查找有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资料。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信天游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
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
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
简介它,便是陕北民歌,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https://uimg.taocdn.com/36521876a26925c52cc5bffc.webp)
漫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它受特殊地域环境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其纯朴、高亢、热烈、随意、精巧等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
研究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对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发展区域性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艺术特征信天游一、引子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无论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还是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抒情流畅的小调还是悠扬纯朴的酒歌,都以广泛深刻的内容,生动质朴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扬的曲调,豪放犷达的风格,由勤劳勇敢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口传心授,绵延不绝。
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诸多因素,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演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这些诸多因素都与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文化特点和历史面貌有关。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一个地区音乐文化形态的诸多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是社会条件的影响。
即来自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人种、生态等;来自社会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语言、民族等。
对于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是都能在音乐、文化方面一一得以论证,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层面上直接地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民歌是诗歌的源头”,陕北民歌是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陕北民歌小调,一般为五言四句式,如《走西口》《搭伙计》等;也有七言四句式的,如《三十里铺》《送大哥》等;还有五言五句式的,如《刘志丹》《打开清涧城》《井岳秀》等。
陕北的风俗歌曲、酒曲等,大多为自由体式,根据其内容需要即兴创作演唱。
陕北的秧歌曲《拜年调》《跑旱船》《玩花灯》等,一般为七言四句式,也有五言六句式和多言四句式,如《黄河船夫曲》等。
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大多为七言双句式,如《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等。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摘要]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能够拥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是很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吻合陕北文化特质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地方语言的运用,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地方风格,增强了歌曲的地方色彩;而陕北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又显现出了同那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一样的苍茫、恢宏而又粗犷奔放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陕北民歌艺术魅力黄土高原由于声乐教学的需要,我接触了许多陕北民歌以及有关陕北民歌的一些文献资料,被陕北民歌――我国众多民歌中的一支奇葩所独有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在此想通过论述陕北民歌的艺术魅力,以使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在以后的学习和演唱中更好的认识和掌握陕北民歌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在艺术界国际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也就是说越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东西,在世界上也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受欢迎,而我国的民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许多“海归”那里了解到,外国人在欣赏中国歌曲时,并没有多少人在听中国的R&B、Rok,更多的是在欣赏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歌。
中国幅源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在这众多的民歌中,陕北民歌无疑是我的最爱。
第一次接触到西部歌曲时,我就被这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陕北民歌所震撼并深深吸引。
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上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这片黄土地一起生长,传唱至今,处处显示着它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它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生存环境赋予了它独特的特点,使它成为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陕北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陕北民歌如同那里的人民一样拥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精品。
陕北民歌所拥有的这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是很多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吻合陕北文化特质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地方语言的运用,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地方风格,增强了歌曲的地方色彩:陕北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情感表达,又显现出了同那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一样的苍茫、浑宏而又粗犷奔放的演唱风格。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重要分支之一,以陕西省北部地区为主要发源地。
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和唱法技巧,以下将以1000字对其进行浅析。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主要体现在音域、音色和节奏上。
陕北民歌常常在较高的音域中唱出高亢激昂的歌曲情感,音色明亮清脆。
唱法技巧上,陕北民歌往往采用高音咬字的方式,强调清晰明了的发音,使歌曲的内容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和情感表达。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还包括发声和气息控制。
陕北民歌要求歌手发声要自然且有力,具有较大的音量和爆发力,能够表达出情感的真实和强烈。
在气息控制方面,陕北民歌多采用断续呼吸的方式,即一句歌词不断地分成几段,进行适时的停顿和呼吸,使唱法更加灵活多变。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还涉及到音调和音节的处理。
陕北民歌的音调跳跃性较大,音节的处理较为灵活。
在唱法上,陕北民歌常常运用音乐和语言的节奏变化,将多变的音节组织成连贯流畅的旋律,使歌曲更富有变化和吸引力。
陕北民歌还注重歌唱表演技巧。
陕北民歌通常是集体合唱,在表演方面要求歌手们做到开放、自如、自由的演唱,能够身体力行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在陕北民歌的表演中,歌手们常常以动作、舞蹈等形式增添表演的亮点,使唱法与舞蹈有机结合,充分展现陕北民歌的魅力。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从音域、音色、节奏、发声、气息控制、音调和音节处理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陕北民歌通过其独特的唱法技巧,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民众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感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欣赏。
浅谈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课堂教学
浅谈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课堂教学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陕北民歌《兰花花》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民歌,是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一带的民间流传歌曲。
这首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深刻的情感和朴实的表达方式,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是中国著名的兰花之乡,而《兰花花》这首歌曲正是以兰花为主题,歌颂了兰花的美丽和坚韧。
通过歌曲中富有诗意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传达了对兰花的赞美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兰花花》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情感和思想内涵,体现了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对于陕北民歌《兰花花》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同时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1.2 研究意义研究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陕北民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兰花花》等陕北民歌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陕北地区的历史、民风民俗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兰花花》这一陕北民歌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创作背景和歌词意义,从中可以窥见当地人民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体验,对于理解当地人文风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提升对陕北地区的文化认知。
通过对《兰花花》的曲调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其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有助于了解陕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和特色,为深入学习和传承陕北民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陕北民歌《兰花花》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还能够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化传统的积极意义。
2. 正文2.1 《兰花花》的创作背景《兰花花》是一首陕北民歌,它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那个时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遭受着沉重的战争压力和生活困顿,民间艺术成为人们宣泄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渠道。
《兰花花》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它反映了当时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团结奋斗的呼唤。
浅谈陕北民歌信天游
浅谈陕北民歌信天游摘要:信天游、酒歌、小调、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当中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当地颇有特点的民歌、有代表性的民歌种类。
信天游大多是旧社会时期,下层劳动阶级在山野沟壑间耕种时,农民们用自己的歌声来唱出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山歌。
信天游一般歌词短小,曲调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情境自由发挥自己的演唱。
它语言比较通俗简练,节奏非常鲜明,所以很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
我们要探究信天游独特的音乐风格,就要欣赏它的独到之处带给我们的启迪,这样可以更有利于信天游的发展。
信天游随意性极强,不受限制,可以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
陕北民歌实实在在的表现了陕北人们的热情豪放。
关键词:陕北民歌;信天游;特点一、陕北民歌的种类陕北是我国民歌最集中的地方,民歌地种类有很多,其中信天游最有代表性。
它通过简单明了的歌词反应出陕北人名淳朴热情的性格,还有许多通过劳动人民在劳动的时候随口创作的。
陕北民歌基本可以包括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等。
一、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劳动时跟着自己所掌握的节奏而吟唱的出来民歌。
鼓舞劳动者耕种。
形成了它的歌唱特点吆喝。
劳动号子是密集结合起来的劳动,富有强烈的带动感;一个人领唱,大家应和。
劳动号子是人类社会第一种诗歌形式,它为后人带来的艺术光辉将永存历史。
二、信天游信天游是属于陕北人们吟唱的民歌中的山歌体。
因此,也可以叫作“山曲”。
它是陕北民歌中很有名气。
陕北民歌的旋律、歌词,大部分是按照陕北人自己的习俗和习惯,慢慢累积而形成了陜北民歌豪放,奔放,婉转的风格。
三、小调流传在陕北人集中场合中的各种民间歌曲。
特点为内容比较丰富,歌词也顺口,体裁也是多样化。
陕北民歌当中抒情歌曲比较多,比如:比较众所周知的《东方红》《咱们领袖毛泽东》《绣荷包》等等。
叙事歌曲的比较丰富,比如:有《反长安》《刘志丹》等等。
所以人们称小调为“里巷之曲”。
二、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1.方言和歌词的的特色在方言方面,陕北民歌的语言简洁精炼,歌曲通俗易懂。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有:1.历史文化:陕北民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信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对陕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地方特色: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3.音乐韵律:陕北民歌的韵律十分独特,既有柔美的旋律,又有豪放的歌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韵律之美。
4.情感表达:陕北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更加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5.文化传承:学唱陕北民歌,让我更加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北民歌。
6.艺术修养:学唱陕北民歌,也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
在欣赏和学习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唱歌,还学会了欣赏音乐、理解艺术,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7.民族自豪感:通过学唱陕北民歌,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更加自豪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歌声,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8.音乐创新:在学唱陕北民歌的过程中,我也尝试进行了一些音乐创新。
我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的陕北民歌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具有现代感的新作品。
这种创新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本质和创作技巧。
9.语言艺术:陕北民歌的语言艺术也非常独特。
通过学唱这些歌曲,我不仅学会了用方言唱歌,还领略到了语言的魅力。
这种语言艺术让我更加热爱中文,也更加热爱唱歌。
10.心灵触动:最后,学唱陕北民歌也让我心灵上得到了很大的触动。
每当我唱起这些歌曲时,都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这种感动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也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陕北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歌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陕西省北部地区形成并流传至今。
陕北民歌以其深情质朴、朴实感人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唱法技巧而备受赞誉。
下面我将对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进行浅析。
首先是喉音技巧。
喉音是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唱法之一。
喉音有重喉音和轻喉音之分,重喉音发音时声音低沉有力,给人一种磁性的感觉;轻喉音发音时声音轻柔、飘逸,给人一种悠扬的感觉。
在唱陕北民歌时,运用喉音技巧能够增强歌曲的表情和情感,表达出浓郁的陕北民歌风格。
其次是颤音技巧。
颤音是陕北民歌中常用的装饰音。
在唱歌时,通过轻微震动声带,形成颤音效果。
颤音技巧能够使歌曲更加生动活泼,增加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陕北民歌中的颤音具有独特的风格,在表达情感时能够更加饱满地展现出来。
再次是细腔技巧。
细腔是陕北民歌的独特唱法之一。
陕北民歌的细腔唱法在发声时以鼻腔作为共鸣腔,运用气息在鼻腔、喉咙和口腔中产生共鸣效果。
细腔技巧能够使歌曲更加纯净、饱满,并增加歌曲的层次感。
细腔技巧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控制力和呼吸技巧,唱者需要通过练习和体验,从而将其运用自如。
还有是变调技巧。
陕北民歌中常常使用变调技巧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变调技巧主要通过改变音调的升降,增加歌曲的曲调变化,使得歌曲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变化性。
变调技巧的应用需要准确的音高掌握和情感的表达,唱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体验,从而熟练掌握这一技巧。
最后是咬字技巧。
陕北民歌对于歌词的咬字要求非常高。
在歌曲中,唱者需要准确地发出每个字的音,清晰地并带有一定的力度和感情地唱出来。
在陕北民歌中,有一些字音发音与普通话不同,需要唱者熟悉并正确运用。
咬字技巧的掌握需要唱者长期的练习和积累,使得唱出的歌曲字字有味,情感真实。
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主要包括喉音技巧、颤音技巧、细腔技巧、变调技巧和咬字技巧。
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唱者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得歌曲更加生动、饱满,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陕北民歌认识——信天游
和音乐结缘是小时候的事,但大家不要笑,因为现在的小孩谁没听过歌啊,但是对于我小时候,对于我们当时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听过几首歌真的很不容易。
说来挺幸运的,妈妈当时很喜欢音乐,刚好我姨家有一台录音机就给了我们,老东西虽然不怎么好看,质量绝对比现在的好,音质特纯。
嗯,老师见谅,刚开始听的和喜欢的并不是美声音乐,而是富有乡村气息的作品,算是乡村音乐吧,接触美声还是后来的事。
我喜欢的是真实自然的音乐,小时候听的《黄土高坡》、《黄昏放牛》、《三百六十五里路》应该属于这一类,有时候听着这些歌,竟然可以掉下眼泪,一直到后来迷恋上信天游或许也是这个原因,都是比较干净,反应人最真实最直接想法的。
闲话少叙,这里要说的主要是信天游。
说道信天游,不能不说陕北民歌,说到陕北民歌,就再说说我吧,我是地道的陕西人,家处黄土高原边上,喜欢陕北民歌算是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吧。
最初的接触它是源于根据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血色浪漫》,本来《血色浪漫》都是年轻一代非常喜爱的电视剧,在嘹亮、粗犷的信天游唱出来以后,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在各种媒介上查找有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资料。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
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
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信天游
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
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
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
简介
它,便是陕北民歌,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比兴手法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
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反映生活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
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
《血色浪漫》中对于乌苏里沙漠的描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形式节奏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血色浪漫》中所引用的:“要吃那砂糖化成水,要吃那冰糖嘴对嘴。
一碗那凉水一张纸,谁坏了那良心哟谁先死;半夜里想起了干妹妹,狼吃了哥哥不后悔。
天上的星星数北那斗,妹妹那个心上只有你一人呢;井里面那绞水桶桶里倒,妹妹那个心事哥知道。
墙头上那跑马还嫌那纸,面对面那站着还想你;阳世上那跟你交朋呀友,阴曹那个地府咱们配夫妻。
一碗碗那谷子儿两碗碗米,面对面那睡觉还想那你呀。
”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在《血色浪漫》里,钟跃民和秦岭的对唱应该属于这样。
语境因素
在信天游起兴中,语境因素表现得十分突出。
比如《血色浪漫》中《你把哥哥心搅乱》:“羊肚子儿那个手巾,三呀三道道蓝。
我的那个二妹子儿,真呀真好看,你把你的哥哥心搅乱。
”“羊肚子白毛巾”,还有“三道道蓝”怎么“把你哥哥的心搅乱”呢?如果了解陕北风俗就可以知道,用羊肚子手巾在头上系“英雄结”是当地青壮年男子的一种典型装扮,被当地人认为是一种英姿勃发的扮相。
这句起兴实际上勾勒了“当红军的哥哥”的形象特征,说明青年要去参加红军,而走的时候舍不得心爱的妹妹,所以就“把哥哥的心搅乱”了。
有些信天游的起兴充分运用夸张的手法。
如《血色浪漫里》的《想情哥》:“东山上(那个)点灯(哎)西山上(得个)明,四十里(那个)平川了也了不见人。
你在你家里得病(哎)我在我家里哭,秤上的(那个)梨儿(哟)送也不上门。
”整个第一段都是起兴。
在点油灯时代,怎么可能东边山上的灯,西边山上也能大放光明呢?四十里平川就是再平,人眼睛也不可能一眼望到头的,“了不见人”很正常啊。
语用预设
信天游起兴也包孕了语用预设的道理。
比如:“割一把糜子弯一回腰,喝一口凉水娘家的好。
”起兴“割一把糜子弯一回腰”和“喝一口凉水娘家的好”好像毫不相干。
如无预设前提,根本就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前提是歌词没有给我们的:收割是十分辛苦的强体力劳动。
其中的话语暗示是:我非常的劳累。
但是婆家人并没有因此而疼惜我,所以下句是:就是喝凉水也是娘家的好喝。
话外之意是,婆家人不好。
我很想念自己的娘家,想回自己的家。
钟跃民说:“我爸那是一破锣嗓子,但是就是一破锣嗓子当时就怎么能把我唱哭了呢?最后,我才明白,原来是这歌好。
”信天游,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伴随着历史,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时代的演进中展示着它的魅力,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