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
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特征

较 多 的 大跳 音 程 时 . 完 全 用 真 嗓唱 的话 就 不 能达 到想 要 的 效 果 ,就 必须 借助 假 声
句 的 变化 重 复 , 旋 律不 变 . 结 构 也 可 以
曲的旋 律 规 整, 节 奏 统 一 。后 十 六 小 节 全 是衬词 , 旋 律 也 有 了 新 的 变化 。
拥有鲜 明的地域特征 : 土气 、 大气、 美 气 陕 北 民 歌是 陕北 地 区 的汉 族 民 歌 . 可 以 分 为号子、 信天游、 小调三类。 都 从 各 方面 反 映 了社 会 生 活 . 唱 出 了 陕 北 人 民 的 苦 乐和 爱憎 . 并 且 民歌 的 内容和 形 式 也都 随着 社 会 的 发 展 而 变化 。这 种 变 化 。 表 现 了 陕 北 人 民新 的 生 活和 人 物 形 象
某 种联 系 因素 ) , 变奏式结构( 第 二 句 是 第
一
比较 完 善 。 比 如 《 十对花》 , 歌 中前 十 六 小
节 是 正 词, 一问一答 , 装饰音较少 , 使 得 歌
比如《 揽 工歌》 等; 另一种 是节奏较 快、 音 域较窄 、 旋 律 线 条 比较 直 的歌 , 比如《 天 心
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 : 陕 北 民歌 演 唱技 巧 风 格 特 征
陕 北 民歌 昂 扬 着 黄 土 地 上 泥 土 的 芳 香 , 它是 民间 文 化 的 艺 术瑰 宝 。 陕 北 民歌
衬词、 衬 腔 在 陕 北 民歌 中是 很 常 用 的
唱法 。 除 了 常见 的叹 词 、 助词外 , 还 有 长 期
景下发展 起来 的, 从地理位 置来看 , 粗 犷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
![漫谈陕北民歌艺术特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521876a26925c52cc5bffc.png)
漫谈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它受特殊地域环境及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其纯朴、高亢、热烈、随意、精巧等艺术特征。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是东方文化大背景下黄土地及汉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艺术折射,也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
研究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对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发展区域性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陕北民歌艺术特征信天游一、引子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无论是高亢豪放的信天游还是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无论是抒情流畅的小调还是悠扬纯朴的酒歌,都以广泛深刻的内容,生动质朴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手法,高亢悠扬的曲调,豪放犷达的风格,由勤劳勇敢的人们一代一代创造和承载,口传心授,绵延不绝。
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社会背景下的精神文化诸多因素,对陕北民歌的生成、演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这些诸多因素都与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文化特点和历史面貌有关。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一个地区音乐文化形态的诸多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的影响,一是社会条件的影响。
即来自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人种、生态等;来自社会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风俗、语言、民族等。
对于以上诸多因素影响并不是都能在音乐、文化方面一一得以论证,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一区域的文化层面上直接地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民歌是诗歌的源头”,陕北民歌是丰富多彩的,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陕北民歌小调,一般为五言四句式,如《走西口》《搭伙计》等;也有七言四句式的,如《三十里铺》《送大哥》等;还有五言五句式的,如《刘志丹》《打开清涧城》《井岳秀》等。
陕北的风俗歌曲、酒曲等,大多为自由体式,根据其内容需要即兴创作演唱。
陕北的秧歌曲《拜年调》《跑旱船》《玩花灯》等,一般为七言四句式,也有五言六句式和多言四句式,如《黄河船夫曲》等。
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大多为七言双句式,如《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什么人留下个人想人》等。
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初探

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初探摘要:作为民族艺术中的一支奇葩,陕北民歌无疑具有着突出的艺术魅力。
而作为民族声乐教学来说,陕北民歌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资源,陕北民歌中所用到的歌唱方法、歌唱技巧,都能够给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以莫大的启示和借鉴。
文章正是对陕北民歌的主要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陕北民歌;演唱演唱方法;演唱技巧一、陕北民歌的主要演唱方法1、平腔唱法平腔唱法,多以真嗓的使用为主,有时也会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的加入真假声的混合,这也是陕北民歌演唱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声调十分高亢和嘹亮。
根据演唱歌曲的不同,有时候完全使用真嗓,有时候真假声混合。
一般来说,当歌曲的速度较慢且旋律起伏不大时,基本上使用真嗓歌唱。
比如《揽工调》就是用真嗓来演唱的,以体现出歌曲的悲伤和婉转。
当歌曲旋律起伏较大,如四五度音程,甚至七八度大跳音程时,完全用真嗓演唱已经不能胜任了。
且陕北地区沟壑纵横,山高坑深,要想要歌声传的更远,就要使用假声,假声和真声的结合是十分自然的,没有明显的衔接痕迹。
发出的声音没有虚晃的感觉,而是格外的高亢和嘹亮。
特别是在一些信天游中,经常出现一些长音,运用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方法,能够使声音始终保持高亢、结实和明亮。
如《船夫曲》中,最高音到了b,真嗓已经很难予以从容的驾驭了,只有采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才能唱出黄河船夫的粗犷、艰辛和悲苦。
作为演唱者来说,要使自己的用声方法和歌曲的风格特点结合起来,注意咬字吐字和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时适当的调整真假声的比例。
2、直音唱法陕北地区人民的性格豪爽,热情泼辣,所以陕北民歌有直抒胸臆的特点。
表现在旋律上就是多大起大落和直上直下,特别是一些长音,往往做渐强处理。
直音唱法是最适合表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唱法。
例如《脚夫调》中,此处的直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叹息,像是要把心中所有的哀怨都通过这一句唱出来一样,深刻的表达的脚夫的艰辛和无奈。
此外还有一些悲苦歌曲,如《小寡妇上坟》、《光棍哭妻》等,这类歌曲的内容决定了情感变化具有渐强的特点,采用直音唱法,能够表现出寡妇和光棍在上坟时候心中的凄苦,使歌曲更加具有真实感。
陕北的民歌

陕北的民歌介绍
---------------------------------------------------------------------- 陕北的民歌是指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分布在延安、榆林、宝鸡等地。
这些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反映了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陕北民歌既有山歌、谣曲、叙事曲等,也有祭祀歌、工作歌、爱情歌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山歌最为流行。
山歌通常是由叠起来的乐句组成,旋律简单而朗朗上口,歌词则富有含义和感情,传唱度极高。
陕北民歌的演唱方式多种多样,除了单独演唱外,还有合唱、对唱、对答、问唱等多种形式。
陕北的民歌主题涵盖了众多领域,如爱情、婚姻、生活、战争、祷告等。
这些歌曲深刻反映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展示了陕北地区的多元文化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其中,代表性的民歌有《洛川情歌》、《沂蒙山》、《鹿园吟》等。
陕北民歌不仅在本土流传广泛,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其深厚的文
化底蕴和美妙的旋律,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前来挖掘和传承。
陕北民歌演唱技巧

陕北民歌演唱技巧
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为了更好地演唱陕北民歌,以下是一些演唱技巧供参考:
1. 抑扬顿挫:陕北民歌的节奏和韵律非常独特,需要注意歌曲中的抑扬顿挫,使歌曲更具感染力。
2. 声音的力度和变化:陕北民歌中经常出现动听的高音和低音,需要掌握发声技巧和声音的力度和变化,让歌曲更加动人。
3. 情感的表达:陕北民歌的歌词通常表达着深刻的情感,演唱时要注意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并且要注重声音的细节,以达到情感的最佳表达。
4. 咬字清晰:陕北民歌的歌词往往含义深刻,需要清晰地咬字,以便让听众更好地听懂歌曲的含义。
5. 舞蹈和动作:陕北民歌演唱时也要注意舞蹈和动作的配合,让歌曲更具视觉效果。
总之,演唱陕北民歌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并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创造出最具感染力的演唱效果。
- 1 -。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

浅析陕北民歌的唱法技巧陕北民歌作为中国民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唱法技巧亦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音调、旋律和语言特点,其唱法技巧更是奠定了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一、音准掌握技巧陕北民歌的音调相对固定,音调偏高,音域较广,因此在演唱时需要注意音准的掌握。
演唱者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纠正来提高音准。
同时,在演唱中要注意音量的控制,尤其是在高音和低音部分,要注意掌握好音量和呼吸节奏。
实践中有些人通过喉部的控制来达到高低不同的音调效果,也可以在演唱时加入自己的个人特色。
二、抑扬顿挫的表达陕北民歌的旋律十分优美,抑扬顿挫的表达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演唱时,演唱者要根据歌词内容和旋律感情,有所抑扬顿挫的表达,不失其传承的文化内涵。
演唱者可以通过在歌曲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增强歌曲的传意情感,使得演唱效果更为出色。
三、空灵感的表现陕北民歌曲风自然清爽,给人以空灵之感。
演唱者在演唱时也要注意表现歌曲的空灵感,让演唱者有一种身心融合的感悟,使表演更具感染力和传达力。
演唱者可以在演唱时加强音乐的韵律感,使得歌曲更具有自然清爽的感觉。
四、声音的变化和调整陕北民歌的演唱时要善用发声的技巧,运用不同的音质来达到不同的演唱效果。
在演唱高亢的歌曲时,可以用放声的技巧来达到气势磅礴的效果;在演唱缓慢轻柔的歌曲时,要注意歌曲的节奏感,让歌曲更具柔美的感觉。
演唱者要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并且在演唱时要根据歌曲的特点和主题进行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陕北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唱法技巧十分独特。
在演唱陕北民歌时,演唱者要注意抑扬顿挫的表达、空灵感的表现以及声音的变化和调整,从而实现更好的演唱效果。
这些唱法技巧不仅使得陕北民歌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丰富化,也让陕北民歌得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拥有广泛的传承和影响力。
陕北民歌的种类

陕北民歌的种类1.陕北民歌的种类如上所述,陕北在历史是一个多民族文相融合的地方,受不同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民歌的音乐形式也有所不同。
本文依据音乐特色的不同,将陕北民歌分为: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种基本类型。
(一)号子号子一般指劳动号子,因为它是由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喊的口号而演变出的一种音乐,因而可以根据劳动种类的不同,将音乐种类分为: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打硪号子、锄地号子等。
[2]号子一开始的作用类似于口号,是为了让劳动者齐心协力工作,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消除劳动中的苦闷感和枯燥感。
因为其整齐的韵律感,逐渐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保留了劳动口号语言特色,它的速度较慢,音调变化相对少,具有整齐划一的韵律感和力量感,唱起来朗朗上口。
如《船夫曲》,在演唱上,起音在e和a2上,并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e与b之间,近似在呼喊中演唱,但以真声演唱为主,节奏速度较慢,力度大,音调平稳,表现出了黄河船夫坚韧、沉稳、有力量,也表现了劳动者的工作繁重和辛劳悲惨的生存环境。
号子的音乐内容也常与劳动内容有关系,他可以用来提醒劳动者工作中的要领,例如,《打夯歌》歌“绳子要拉匀,力量要集中”。
(二)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首先从音乐形式上来看,信天游一般是两句结构,在演唱时会采用。
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方式。
这三种腔调之间转接非常顺,听起来高亢悠扬。
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长音较多,尤其是出现在高音区,经常要借助假声,而信天游中假声音色也非常充实明亮。
[3]信天游的音乐节奏往往比较自由,听起来令人感觉开阔,高音时无比具有感染力,荡气回肠。
这是陕北的地貌特征造成的,因为开阔且高低变化大,人们要站在距离和高度较远的地方交谈,于是有时候短促有力,有时候又需要声音拉的很长,所以形成了高长短随意切换的的自由式曲风。
从信天游的音乐内容来看,首先,歌词多是即兴编唱的,一句描写景色或状物叙事,另一句表达情感或者传递意思,就像诗歌中的"赋"和"兴"两种手法。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doc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1.平腔唱法指用真嗓演唱,或用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
陕北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假声的比例也可适当调整。
①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
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②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因陕北民歌旋法中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音乐中刚性因素较重的风格特点,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
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
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者在演唱信天游和山曲时,往往同时采用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但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
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
例如大家熟悉的信天游《赶牲灵》这首歌,不仅在长音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而且在上字和哇字的第二个音sol 上也用这种方法来演唱。
有些音域偏高的歌曲,一开始就要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
在《船夫曲》这首号子曲中,由于起音就在e2、a2 而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e2 与b2 之间,近似呼喊。
只有用这种方法演唱,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其音乐的内容。
创作和演唱这首民歌的老船工李思敏在演唱这首民歌时,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黄河船工坚毅、粗犷、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歌声中也透出一股宣泻、悲凉、凄苦的滋味。
在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演唱中,把船工的性格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③以假声为主的甩腔演唱陕北人在叫人或在平常的说话中有拉长音的习惯,而且在呼喊较远的人时,往往在长音后面的最后一个字上加一个重音。
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加有一个短装饰音,就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
这种音往往时值较短,音域较高。
演唱这种长音后面的短装饰音时要像甩东西一样把音甩出去,前面的长音拖够时值后,迅速地把气一提,把声音送进头腔,然后马上换气唱下一句,这又短又重的音,就用假声演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陕北民歌中常用的几种演唱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1.平腔唱法指用真嗓演唱,或用以真嗓为主的真假嗓结合的方法演唱,声调高亢、嘹亮。
陕北民歌以平腔演唱为主,根据歌曲音区的变化,真假声的比例也可适当调整。
①完全用真嗓演唱的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等。
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等。
②用真假嗓结合方法演唱的陕北民歌因陕北民歌旋法中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音乐中刚性因素较重的风格特点,完全用真嗓演唱往往不能胜任。
又因陕北地势山大沟深,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就必须借助假声。
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者在演唱信天游和山曲时,往往同时采用低腔、平腔和高腔演唱,但几乎听不出衔接的痕迹,发出的声音却高亢、悠扬,即使相隔两道山梁也能听得见。
特别是信天游的长音较多,而且长音一般都在高音区,借助假声使长音听起来更加结实而明亮。
例如大家熟悉的信天游《赶牲灵》这首歌,不仅在长音处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而且在“上字和“ 哇字的第二个音“sol 上也用这种方法来演唱。
有些音域偏高的歌曲,一开始就要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唱。
在《船夫曲》这首号子曲中,由于起音就在e2、a2 而且全曲高度基本保持在e2 与b2 之间,近似呼喊。
只有用这种方法演唱,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其音乐的内容。
创作和演唱这首民歌的老船工李思敏在演唱这首民歌时,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黄河船工坚毅、粗犷、奋力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歌声中也透出一股宣泻、悲凉、凄苦的滋味。
在以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演唱中,把船工的性格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陕北民歌中许多长音后面加有一个短装饰音,就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体现。
这种音往往时值较短,音域较高。
演唱这种长音后面的短装饰音时要像甩东西一样把音甩出去,前面的长音拖够时值后,迅速地把气一提,把声音送进头腔,然后马上换气唱下一句,这又短又重的音,就用假声演唱。
这样唱既体现了陕北语言特有的语气,又使长音听起来有头有尾,穿透力极强。
陕北民歌中这种甩腔一般都在句首,信天游中较多见。
如《兰花花》中第一句的甩腔由衷地表现了一种赞美之情,而《我心上就绾你一个人》首句中的甩腔则把对恋人的思念、眷恋之情全都“甩了出来。
④在不同音区用不同的音色演唱陕北信天游因音域较宽,音乐旋律的起伏较大,一首歌会出现几个不同的音区,而这些不同音区的音乐在演唱时用不同的音色变化来表现,这几乎是信天游音乐的演唱特色。
这些不同的音色变化主要靠演唱者在不同音区真假声的交替使用来表现。
如《兰花花》这首歌的音列是sol、la、do、re、mi、sol、la、re,音乐按旋律分句可分为四句,第一句的音乐基本在高音区,比较开放,情绪较激昂,用假声为主的真假声结合方法唱,音色高亢明亮。
第二句音乐转入中音区,并曲折下行,句子较收拢,此时用假声成分减少,声音较实。
第三、四句转入低音区,情绪逐渐低落,音色由明亮逐渐变得低沉、暗淡,仿佛是对兰花花不幸婚姻的哀叹。
陕北民歌虽然主要用平腔演唱,但高腔假声的运用也丰富多彩。
在学唱陕北民歌时,一定要将用声的方法与民歌的风格特点结合起来。
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调整和使用真假声的比例是至关重要的。
如《脚夫调》这首信天游中“ 太阳、“红、“ 月、“命等处都是用直音唱法演唱,表现了一种苍凉,一种叹息,好似一声怨愤的长叹,又象是对苍天的控告和发问,把积压在心里的话都吐露了出来。
这种直音唱法是陕北民歌具有代表性的演唱技巧。
3.滑音唱法滑音唱法在陕北民歌中以下行居多,这与陕北人说话的语气有关。
陕北民歌中的滑音有大滑音和小滑音两种。
①大滑音唱法这是一种夸张的唱法,表现力很丰富。
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上面第一首的七度上行后又七度下行的大滑音,表现了人民盼望游击队到来的那种急切、喜悦的心情,此处滑音起着一定的装饰作用。
第二首歌曲第一处“马字用夸张的下滑音后的休止符表现“ 妹妹此时激动、悲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第二处下滑音和第三处下滑音在一句中出现,表现了妹妹舍不得“ 哥哥走,却又不得不让哥哥走,已经泣不成声又不得不违心地说出等“ 说下个日子再“让你走的痛苦心境。
② 小滑音唱法这种唱法在陕北民歌中绝大多数是下行滑音,其表现很有特色。
如《知心话儿捎的来》: 人凭衣衫马凭鞍,羹姨凭的男于汉. 又如《你看见哥哥哪达亲》: 前例的小滑音是色彩性的,它起着加重语气和装饰的作用。
后例的小滑音在两句句尾的最后一个衬字上。
从表现看小滑音用在没有词义的衬词部分,实际上表现了情人见面时的兴奋心情。
所以它在演唱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各种装饰音用得较多,特别是滑音的运用,不仅有大滑音、小滑音、上滑音、下滑音,而且还有跨几个音符的滑音,几乎是一句一滑,甚是优美动听。
例如流传甚广的小调《五哥放羊》中最具特色的两处: 从第一个音符“re 处经过“升do 一直滑到“la 上,语气都呈下行,这里只有第一段下滑处有“红灯挂在一句实词,其余下滑处均是衬词“哎哟。
其简练的衬词,将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演唱下滑音时气息要下沉,声带先绷紧再放松,要唱得圆滑、自然。
4.颤音唱法大部分陕北民歌的演唱没有大的颤音,但许多出现在歌曲中的小颤音却极具特色。
这些小颤音极大地软化了陕北民歌的野性和刚性,歌声听起来生动而富于激情。
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首民歌是所有信天游中装饰音较多的民歌之一。
其中,颤音出现了三次,“ 沟字和“ 些字的颤音较短,“ 山字因时值较长,颤音也就自然延长。
这三处颤音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的亲切程度,再加上较自由的节奏,演唱出来让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亲切感和爱戴之情。
有些句间小颤音是由唱词字调产生的,这类颤音只出现在某一音调的字上,起装饰作用,幅度较小。
5.断腔唱法断腔也称顿腔或顿音。
我国北方的民歌多用断腔。
陕北民歌中有一字数断的,也有一腔几断的; 有一轻一重之断;也有一收一放之断。
特别在陕北耍丝弦音乐中,有一字多顿的唱法。
演唱断腔时,应有意把每个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把每词每字交代得清清楚楚。
例如《打游干》这首歌中的断腔要强调字头,要顿的短而轻巧,以表现姐妹二人活泼俊俏的形象;而小调歌曲《光棍哭妻》中的断腔则要唱得短而重,以刻画光棍“ 哭妻的悲切心情。
还有根据陕北民歌曲调创编的歌曲《大生产》里的断腔则完全出现在衬词部分,用以模拟劳动发出的几种声响,既渲染了气氛,又非常生动,更调动了人的情绪。
此断腔要唱得先重后轻,第一字咬重些,后面的字轻轻弹出,这样既表现了内容又不显得口罗嗉笨拙。
总之,断腔要唱得短、顿、实。
出现在衬句与拖腔中的断腔一般是具有装饰色彩的乐句,演唱时要注意它的衬字特点及情绪的延伸,要唱得生动、自然,富于生活气息。
这种由sol、la、xi、do 、re、mi 、fa 等音构成的七声音阶,被称为“苦音音阶。
在陕北民歌中不仅会出现这种带xi fa 的浓色彩音,有时还会出现do。
这些特殊音的出现使陕北民歌更动人,风格更独特。
+xi 是一个微降xi,它略低于本位xi,略高于降xi,是一个介于xi 和降xi 之间的音。
fa 为微升fa,是介于fa 和升fa 之间的音,那么do就是介于do与升do 之间的音了。
如《我的哥哥当了红军》第一例中“丹、红、的等字在陕北方言中的音调都是向下的;而第二例中“ 正、身等宇的音调基本是向上的,由此可见这些特殊音与陕北方言的音调有着直接关系。
再从旋律看÷xi、十fa 大多与前后旋律音形成二度关系,因此xi、fa 的出现不仅调节了有许多大跳出现而显得过于粗犷、高亢的陕北民歌特性音程,同时由于它的二度回旋,增添了陕北民歌的细腻程度,使旋律更细致、缠绵、委婉。
演唱时,要把握好这些微降的“ 度,唱高或唱低都“ 不出味。
7.衬词衬腔唱法衬词、衬腔在陕北民歌中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
除一般常见的一些叹词、助词如哎、哟、呀、噢、嘞、哪、嗨哟、哼嗨、那个、哎呀等等外,还有长期承传而沿留下来的一些衬词、衬句。
如“ 太平年、“ 梅翠花、“ 海棠花、“ 杨柳青、“令令郎’、“ 摇三摆等。
它们作为对正词的陪衬和烘托,已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模,遇词即可套用。
在衬词中,最具感情色彩的,是一些称谓词和象声词。
如《光棍哭妻》每段结尾均加有“孩子的妈妈哟,《小寡妇上坟》每段结尾均加有“ 哇、呜、哇或“ 天爷天爷哟的哭声词,以及信天游中常出现的对情人的呢称“ 哎呀亲亲、“ 哎呀老命等。
它们都是日常生活中感情语言的自然流露。
陕北民歌的衬词衬腔的运用非常灵活多样,较多见的有以下三种形式:这种衬可能是衬字,也可能是衬句,但它都是经过性的。
如陕北秧歌《跑旱船》这里经过性的衬词、衬腔是因表现内容及感情的需要而插入的。
如果把句中的衬字去掉,就不能达到音乐抒咏和民歌演唱多体现自然的口语化的特性。
②出现在正词的句中或句尾这种衬词衬腔是乐段中附属在正词乐句后面的衬腔乐句,它能进一步表达正词乐句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突出与丰富正词乐句的形象。
如《走荆州》歌中因第一乐句未能充分表现欢快的情绪,就借助人挑扁担身体摆动的形象,把第一乐句下半句“软溜软溜溜呀哈哈的乐汇作多次反复,构成一个乐句。
其结尾处利用衬词衬腔又将旋律扩充了八小节,进一步强调和表现出走荆州的情形。
③出现在完整的词曲之后在完整的词曲之后,扩展性地附加上大段的衬词、衬腔,成为相当独立的完整乐段,使音乐得到补充和完善。
这在小调歌曲中是常见的。
如《十对花》这首歌的后半段:这首歌的前十六小节是正词陈述,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旋律规整,节奏统一,装饰音较少。
而后十六小节整个是一个衬腔段落,且旋律有新的发展,出现了浓色彩音“ fa ,而且最具陕北民歌特性的双四度音程也在衬腔中出现。
“七不拉打,八不拉打是模仿锣鼓的声音。
在这首歌中,衬腔已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乐段,它与正词乐段构成对比,渲染了气氛,增加了娱乐性,更增添了音乐的美感。
演唱时要注重两乐段色彩的对比,正词部分应唱得细腻、连贯,衬腔部分则应唱得轻巧,“ 得儿应唱得快而响,每个字都唱短些,最好唱成顿音。
陕北民歌中的衬词衬腔除以上三种形式外,还有一种不多见的就是衬腔重复句部分以合唱形式出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拥军秧歌》。
在这首歌中,正词是男、女领唱,衬腔是合唱。
衬腔主要起呼应、连接的作用,其音乐大多无变化。
为了使合部整齐,往往加进锣鼓等伴奏乐器。
所以衬腔部分的气氛更加热烈、欢快。
陕北民歌与其它各地民歌一样,衬词、衬腔的运用是非常之多的。
衬词与正词在本质上的区别是,离开了旋律,它无独立的表现意义。
总之,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是相当丰富的.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是极为独特的。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