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合集下载

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

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

072《名家名作》·研究刘顺利陕北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特点,与其他民歌相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一代又一代歌手的演唱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方言发音方式、演唱技巧、润腔技巧等。

同样的歌手在演唱每首陕北民歌的过程中,都有不一样的演唱方式和演唱特点。

由此可见,陕北民歌不仅是彰显陕北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瑰宝,更是让大家了解陕北历史背景、风土文化的主要依托。

因此,传承和发展陕北民歌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简述陕北民歌形成的原因(一)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性陕北是指陕西省北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之上,东临黄河、北临内蒙古,并且还与西安相连接[1]。

陕北地区因地理位置多以山沟为主,导致陕北地区只能用骡子、马车等作为交通工具。

此外,历史上各朝代并没有对陕北地区的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使得陕北地区文化并没有被中原文化所熏陶、渲染。

同样,陕北人民的思想意识没有受到相应的局限,也没有受到传统封建礼教的约束。

同时,还因陕北地区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将陕北文化和中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显示,陕北文化氛围更轻松、融洽,因为陕北文化的特殊性使陕北人民形成了豪放的性格特点。

因此,在陕北民歌中也融入了陕北人民爽朗、豪放的性格特点,进而陕北民歌曲风更粗犷、豪迈,其表现形式也更通俗易懂。

(二)文化背景偏向多元化因陕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更偏向中原地区的边缘,陕北地区没有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较多影响,所以为道教思想文化和佛教思想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相应机遇,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环境,使陕北地区文化更具特色[2]。

此外,陕北人民因思想层面不再受拘束,并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所发生的一切都作为生命路程中的主要体验内容,还不断接收外来文化,将各地的外来文化在陕北地区进行高度融合。

由此可见,陕北民歌也是建立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上,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为陕北民歌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养分资源,还有助于陕北民歌在陕北地区快速发展,极具生命活力。

三十里铺

三十里铺
三十里铺
音乐0901 潘艺丹
歌曲简介

民歌《三十里铺》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是根据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 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歌中的 四妹子名叫凤英,三哥哥名叫邱双喜,他俩 真诚相爱,为了保卫家乡,双喜毅然参军上 前线,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 全曲由四个短句构成,曲中的四、五度大跳 突出了信天游的音调特色。五十年代初由王 方亮改编为无伴奏合唱。
改编者简介


王方亮,1928年生,原名王福泉,吉林市人,指挥家。1946年考入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1948年在晋察热联合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员,兼该大学合唱团指挥。以后,在华中局文工团工作。1952年随中国 青年文工团出访东欧。翌年任陕北民歌合唱团指挥。在莫斯科参加第六 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会上,指挥中国青年艺术团演唱《三十里铺》等 民歌,受到好评,并荣获指挥金质奖章。1958年任延安歌舞团副团长兼 指挥。1961年任中国歌剧舞剧院指挥兼创作员。1983年在菲律宾参加第 三届马尼拉合唱节,他指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广播合唱团的演 唱,获得成功。 他曾先后指挥了《白毛女》、《嘎达海林》等十余部歌剧《红军 哥哥回来了》、《蓝花花》、《绣荷包》等数十首民歌。与人共同创作 了《韦拔群》、《五里桥头》等十多部歌剧、舞剧。出版有《河南曲子 集》(与程高合编)。他的指挥朴实自然,内在得体。
试听
提问:

播放《三十里铺》,提问:你听过能 联想到什么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练声
跟我唱:

mi mi mi mi ma ma ma ma ma 1 2 3 4 5 4 3 2 1
合唱
分声部唱谱
所有声部唱谱 唱词



大家辛苦了~ thanks~

最新 论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演唱技巧-精品

最新 论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演唱技巧-精品

论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演唱技巧【摘要】近年来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和跟风,但很多人对于民歌的了解却不多。

《三十里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陕西民歌,属于山歌体裁。

陕北民歌极具地方特色,如《三十里铺》,其演唱技巧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三十里铺》的演唱技巧,增强作品带给人的感染力。

【关键词】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4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72-01民歌的演唱者需要了解民歌的创作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充分体会民歌的情感后,从作品形式特点着手,充分运用方言、平腔唱法、衬词衬腔等演唱技巧来演唱,才能使演唱者声情并茂,和歌曲合二为一,充分发挥的感染力,来感染听众。

这是演唱者所追求的演唱的最高境界。

一、《三十里铺》的创作背景《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代表作之一,在民间流传甚广、歌中所讲述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这首民歌创作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那时人们的思想保守固化,对于婚嫁之事从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歌中的女主人公思想进步、追求自由,和男主人公相恋相知,却无奈那时封建礼教束缚,自由恋爱的一对璧人不被认可,男主人公娶了父母安排的女子,女主人公伤心欲绝。

后来革命爆发,男主人公参军,女主人公便在山顶目送恋人离去,由此便有了这首凄婉的民歌。

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勇敢和无奈,成为一段佳话。

这首独唱民歌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民歌库中的经典,代表了陕北民歌作品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

二、民歌形式及特点《三十里铺》这首民歌的旋律舒缓,音调开阔舒展速度悠缓,但是曲调的构成却十分简单,曲调强弱分明,由四个短句组成,突出代表了信天游的音调的特点。

这首歌的歌词也是两两对应的形式,词中“三哥哥”、“四妹子”等词眼对应工整,“四妹子”依依不舍送行时的曲调凄婉悠扬绵长,也道出了歌中主人公之间的缠绵的情感,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三、民歌的演唱技巧民歌的演唱技巧方式众多,但是对于这首《三十里铺》来说,可以从歌词的演唱、方言的运用、平腔唱法、衬词衬腔、音色等这几个方面来充分发挥《三十里铺》的艺术感染力,达至民歌艺术的巅峰。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故事?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故事?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故事?首先欢迎来我们绥德民歌《三十里铺》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根据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

歌中的四妹子名叫凤英,三哥哥名叫邱双喜,他俩真诚相爱,为了保卫家乡,双喜毅然参军上前线,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

全曲由四个短句构成,曲中的四、五度大跳突出了信天游的音调特色。

五十年代初由王方亮改编为无伴奏合唱。

采风手记陕北重镇绥德以东的三十里铺村,七月流火的天气。

一位陕北老汉扛着镢头沿着田间小路低着头默默地走来,他穿着一件已退色的蓝布衫,那上面白花花的汗碱算是对这身装束的一些点缀了。

我们擦肩而过,他抬起头用那浑浊的眼睛看了看我,汗水似乎要从他额头深深的皱纹里溢出来。

我们没有说话,但乡亲们告诉我,他的名字叫邱双喜。

在距离三十里铺村二十里之遥的一个小山村——郝家洼,住着一位农村妇女,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凤英,虽已年过花甲但身体仍显得很结实。

这是上世80年代中期我在陕北采风时遇到的两个人,他们太平常了,平常得与人群、黄土地交融在一起。

但是在当地人的心目中他们又是那样的特殊,他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歌颂他们的民歌《三十里铺》在当地乃至全国广为流传。

双喜和凤英都出生在三十里铺村,他们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渐渐地他们相爱了。

凤英家的一家之主是爷爷,一个守旧而朴实的农民。

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对此极为不满。

首先,他认为没有媒人为中介的婚姻是不体面的;其次是双喜的脑筋比较活,他经常利用农闲到外面做些小生意。

爷爷认为,作为农民就应该面朝黄土背朝天好好种地,双喜的作为不是本份庄稼汉所为。

在这种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下,双喜和凤英只能悄悄相爱。

可能是命运的安排,双喜决定去当兵,在部队出发的那天,村里很多人都到村口的大路上送别。

此时,凤英也夹杂在人群中,她多想上前与双喜说几句心里话!但碍于人多未能实现。

《三十里铺》民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碱畔上灰塌蹋,有心拉上那两句话,又怕人笑话”。

爵士乐与陕北民歌的融合——《三十里铺》赏析

爵士乐与陕北民歌的融合——《三十里铺》赏析

当代音乐2021年第3期MODERN MUSIC 爵士乐与陕北民歌的融合——《三十里铺》赏析孙康宁[摘要]《三十里铺》是陕北脍炙人口的民歌,诞生于陕北绥德县城东30华里的满堂川乡“三十里铺”,可以说《三十里铺》蕴含着丰富的陕北文化,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代表牌之一。

电子管风琴演奏之下的《三十里铺》是传统的陕北民歌与西方爵士乐的碰撞,向大家展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现代魅力,也为传统民族艺术院校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三十里铺》;爵士乐;传统民歌;融合与创新[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3-0070-03《三十里铺》是陕北民间歌曲当中的代表曲目之一,其中蕴含着陕北人民朴素的情感。

首届“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琴风琴音乐节编曲比赛”将《三十里铺》的主旋律作为材料,要求所有参赛者为其进行改编与重新编曲,本文中分析的《三十里铺》新编版本作为该比赛第二名作品收录于《三十里铺:首届“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琴风琴音乐节编曲比赛”获奖作品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中。

作品引子使用了连续四度叠置的音程凝造出了一种张力极大而且具有现代风格的音响效果,同时非常规的重音也暗示了放克音乐元素的使用,配合代表着现代音乐的特有节奏型,音乐的开端已经打破了传统版本《三十里铺》婉转悠扬曲风的印象,随之而来的是固定的低音织体作为铺垫引出作品的主旋律。

这种大胆的改编手法在民间音乐中较为罕见,新颖的改编手法与演奏形式为本文的分析带来了新的思考。

此改编版本将中国民间音乐、世界音乐、电子音乐元素做了全新的融合尝试,给中国民歌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分析《三十里铺》当中爵士乐与陕北民歌的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

一、新编《三十里铺》爵士乐元素融合后演奏特点分析传统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绚丽十分悠扬、开阔,但是其曲调仅仅由四个短句构成,结构较为简单。

《三十里[收稿日期]2020-10-13[基金项目]2020年武汉音乐学院科研与创作项目(2020YJKT09)。

通过对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调式分析论述混合调式

通过对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调式分析论述混合调式

通过对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调式分析论述混合调式作者:张冉冉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1期摘要:民族五声调式中,为了丰富调性,常通过加入偏音和使用借字等手法将调式转换。

这种转调的情况在中国民歌中经常出现。

同时,转调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音乐理论家赵宋光称其为“无变凡转调”①,就是所谓的混合调式。

本文主要通过对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调性分析,简述中国民歌中的这一调式。

关键词:陕北民歌调式混合调式《三十里铺》名歌记谱民歌的产生发展与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论文主要分析的曲目《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

陕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势和历史条件,成为了有诸多“歌种”的地区——包括四季歌、五更调、揽工调、酒歌、秧歌、劳动号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陕北套曲、二人台等等。

其中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

民歌的调式也是复杂多变的,如陕北民歌调式以征调式和商调式居多,也有一些混合性质的调式。

一、简述混合调式关于什么是混合调式?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将其称为“双重性调式性”的游移调式。

音乐理论家赵宋光在《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称之为“无变凡转调”。

就是说四声音阶总会对五声音阶中被忽略的音级有所暗示,而被暗示的这个音级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是却让人觉得它有一定存在的可能。

这时出现被忽略音的小二度的音时,给人感觉音列发生了变化,但是“借字(变凡)”没有发生。

这种听觉上模棱两可的感觉就是“混合调式”。

“混合调式”存在于四、五度关系调中,这是由于四、五度关系的调音列最相近,最容易产生调性的游离感。

二、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分析《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代表曲目,这首曲子在调式上存在一定分歧,有人认为是C宫系统宫调式、有人认为是F宫系统徴调式,也有人认为是混合调式。

以下是笔者对乐曲的分析。

谱例1是由“启”“承”“转”“合”四句构成的。

其中,“启”句(1~4小节),由两个乐汇组成(第1、2小节是第一个乐节,第3、4小节是第二个乐节)。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记谱与调式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记谱与调式分析

三 十 里 铺
是没有任何一个 国家可 与之相 比 的: 这样 , 也 就 决 定 了 我 国
的民间音乐 , 不仅在数 量上 , 即在 质量 上都是异 常丰 富惊人
的, 这 同 样 也 决 定 了我 国 民 间 音 乐 在 调 式 构 成 上 之 多 样 性 . 也 是 很 自然 的结 果 了 。 ” …孟 文 涛 在 《 民间音乐研 究》 这 本 书 的“ 中 国 民 间音 乐 调 式 构 成 分 析 ” 中 提 到 了 我 国 民族 调 式 体
刘金英 : 陕北 民歌 《 三十里铺》 的记谱 与调式分 析
“ 谱 例 A1 ” 的记谱 中可以看 出该段旋律 以 c宫 系统记谱 , 且 旋律最后 的落 音 为 c宫音 , 初步 判 断其 调 式 为 C宫 调式 。
谱例 B 2 :
啬阶 一
“ 谱例 A 2 ” 是将“ 谱 例 Al ” 中出现 的所有 音依次 排列所 得 的
中图分类号 : J 6 1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 2 2 3 3 ( 2 0 1 5 ) 1 1 — 0 1 0 4 — 0 3
我国的陕北 民歌 内容丰 富 、 形 式多 样 , 按 体裁 可划分 为
劳 动号 子 、 信 天 游 和 小 调 。其 中 “ 信天游” 是 陕 北 民歌 中最 具 有 代 表 性 和 最 能 体 现 陕 北 民 歌 特 色 的 体 裁 。《 三十里 铺》 是
这次民族艺术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以传统在场为教学主题定位集中展示由非遗传承人领衔表演的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乐原生形态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云南特有民族中的傈僳族怒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傣族布朗族等诸位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参加了此次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李行都《三十里铺》教学设计

李行都《三十里铺》教学设计

李行都《三十里铺》教学设计第一篇:李行都《三十里铺》教学设计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教学设计通镇中学----李行都教学目标:一、通过学唱歌曲《三十里铺》,使学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节奏,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二、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陕北民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三、了解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正确的歌曲演唱风格。

教学难点:陕北民歌特点的提炼总结。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情激趣欣赏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播放歌曲,并且欣赏一些关于陕北地貌,风土人情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所熟悉的陕北民歌以及陕北民歌著名歌手,从而引出歌曲《三十里铺》。

二、歌曲分析:这首民歌是根据陕西省绥德县三十里铺村发生的一件真人真事编成的。

故名三十里铺。

故事讲的是一男一女由相恋,分手,难舍难离的情节。

曲调属信天游的一种,是陕北民歌中的经典。

从它诞生之日起,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广为传唱,享誉海内外。

三、整体感知,引导掌握欣赏歌曲《三十里铺》,让学生全面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歌曲教唱《三十里铺》1、出示歌曲简谱,歌词。

2、放录音边听边跟随录音唱乐谱,同时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觉。

3、听乐曲,小声跟唱一遍。

4、电子琴带唱,学生酌句学习歌曲二遍。

5、练唱。

采用齐唱、领唱、等方式练唱,直到学生能够背唱。

五、课内拓展。

1、陕北民歌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作品:陕北地区是中国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

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三十里铺》是陕北地区的一首经典民歌,其艺术特色突出,演唱方式也具有独特魅力。

首先,该歌曲以陕北方言表达情感,贴近民间,具有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

歌词中描绘了一个陕北小城镇,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它的场景与人物。

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如“三十里铺土豆姑娘”、“翻山越岭拉车郎”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表现了陕北地区的生活习俗。

其次,歌曲略带哀怨的曲调,表现出当地人的艰辛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具有浓郁的民族情感。

歌曲节奏优美,起伏跌宕,音乐旋律简单优美,易于传唱。

同时,曲调还采用了的双声部合唱、反复运用的旋律、吕旋音和泛音等艺术手法,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再次,歌曲表达了陕北人淳朴朴素的民间情感和生活理念,一方面展现了陕北人悲壮而坚韧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简朴而真诚的为人风格。

在演唱上,演唱者要能够表现出陕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注重节奏与音色的运用,将“翻山越岭”的疲惫、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爱情的留恋娓娓道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