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

合集下载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山东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了山东人民的情感与生活。

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是多样而丰富的,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点。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曲式、音乐表情等方面对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山东民歌的美妙之处。

山东民歌的旋律特点是富有活力、朴实自然。

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多样,民族文化丰富,这种丰富多彩的地域特点也影响了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山东民歌的旋律富有活力,朴实自然,表现出山东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富有生活气息。

在旋律运用上,山东民歌大多采用五声音阶,音域广泛,曲调多变,富有韵律感。

山东民歌还注重对歌词的音乐体现,旋律与歌词的融合紧密,通过旋律来传达歌词所描述的情感和景象。

山东民歌的节奏特点是明快而富有变化。

山东民歌的节奏明快轻快,节奏感强烈,歌曲的节奏变化丰富多样,富有弹性和变化,不拘一格。

这与山东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密不可分,山东地处黄河入海口,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人们在辛勤耕耘的同时也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这些都融入了山东民歌的音乐节奏中,使得山东民歌的节奏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山东民歌的曲式特点是多样而富有变化。

山东民歌的曲式多样,既有对唱曲,也有独唱曲,还有合唱曲,各种形式的曲式丰富多彩。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东的《琵琶记》,它曲式优美,词牌精妙,音乐旋律朗朗上口,深受山东人民的喜爱。

山东民歌的曲式变化丰富,不拘一格,体现了山东人民喜欢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唱表达,这也为山东民歌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山东民歌的音乐表情特点是富有情感、真挚动人。

山东民歌的音乐表情真实感人,歌曲中的情感真挚动人,富有生活情趣。

歌唱者在演唱时往往能够深刻表达出山东人民对生活、对家乡、对亲情和友情的热爱与祝福,表现了民歌的深厚内涵。

山东民歌的音乐表情丰富多彩,有的激昂豪放,有的安详柔和,有的幽怨婉转,有的清新活泼,每一种音乐表情都让人感受到山东民歌的情感魅力与艺术魅力。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山东民歌是指传统的山东地区民间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特征。


音乐特征方面,山东民歌与其他地区的民歌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调高亢
山东民歌的音乐特点之一是音调高亢,表现出地方特有的豪迈、豁达和震撼力。

在歌
曲演唱过程中,歌手会用高亢的声音表达情感,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增强歌曲的情感感染力。

此外,山东民歌的音乐中还常常出现高音段的起伏和变化,使整个歌曲音乐情感更加
丰富。

二、节奏鲜明
山东民歌的节奏鲜明,常常以快速的节奏为主,表现出地方特有的生动和活力。

在演
唱过程中,歌手会配合节奏,使歌曲更加动感和活泼。

此外,山东民歌的节奏变化多样,
常常有加快、减缓等情况出现,使整个音乐更加有变化和趣味性。

三、音乐结构明晰
山东民歌的音乐结构明晰,常常以句子和段落为单位,使整个歌曲结构清晰、流畅。

此外,山东民歌的旋律曲调多样,有节奏快的、节奏慢的,还有像《水调歌头》、《二泉
映月》一样的慢板情歌等,从而使整个歌曲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四、歌词生动形象
山东民歌的歌词生动形象,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色彩。

歌词常常表达人们的生活、情
感和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文化内涵。

此外,山东民歌的歌词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
历史、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热爱,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山东民歌具有音调高亢、节奏鲜明、音乐结构明晰和歌词生动形象等特点。

这些音乐特点不仅彰显了山东地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民间文化,也传承了山东地区的历史
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中国民歌旋律形态(十七)

中国民歌旋律形态(十七)

粗糙得多 ,而且后人记谱有时 比较马虎 ,所 以在曲谱 中表现 出的摇声 形态较少 ,还需演 唱者根据旋律轮廓细腻处理 。常见 的摇声形态有两 种 :一种是具有高低变化的润腔形态 ,另一种是具有 唱法变化 的润色
形态。


润腔 形 态
润腔就是使歌腕更 圆润。常用的手法是在旋律本音上附加一些小 音符或添加一些演唱符号 ,增加旋律的曲折程度 ,使曲调更优美 。润 腔 的形态很多 ,最常见 的有倚音 、波音 、滑音三种 。 1 . 倚音形态 :倚音 ,顾名思义就是倚靠在本音上 的小音符 。有 时使 字调更准确 ,有时使情调更缠绵 ,有时使韵味更浓郁 。倚音的装饰方 法是 由其他音滑向本音 ,或 由本音滑向其他音 ,这就是前倚音和后倚 音 ;这些倚靠 的小音符可 由一个音或二至三个音构成 ,这就是单倚音 和复倚音 ;这些倚音的滑动形态可 以是级进式的进行 ,也可跳进式的 进 行 ;可 以是 上行 进 入本 音 ,也 可 以是下 行 进 入本 音 。所 以 ,倚 音 的 装饰形态十分丰富。倚音 的演唱特点是前短倚音的时值 占用在前一音 中 ,重音落在本音上 。其他倚音 的时值计算在本音 内。不过 ,时值不 宜过 长 ,应 突 出本 音 ,不 应 喧宾 夺 主 。如 :
例2 0 1
阿里 山的姑娘 ( 片 段)
台湾 高山族 民歌

欧 啊 啊
那 里 努多海多那呀 舞 咿 呀嚅 亚鲁 娃
海多伊 鲁哪呀

荷海 呀

鄢鲁 娃
伊都 哎 多部 呀

海 呀。
这两段间插性衬腔 ,前者抒情 ,后者热烈 ,既承上启下 ,又对 比 转折 ,成为这首 民歌 中重要 的动力性发展部分 。 要使唱腔产生美感 ,只依字行腔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努力使旋律 跌宕、起伏 ,并夸张、修饰 ,加衬、扩充。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仫佬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贵州、云南、广西和湖南等省份。


佬族的民歌属于声部音乐,主要特征是通过几个声部同时演唱产生和声效果,并在唱法、
音域和曲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唱法特点
仫佬族民歌的一大特点是声部交错、呼应和对答。

在演唱时,高低音交错,声绕成环,或曲折盘旋,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其次,在演唱中常常有主唱和和声的对答,讲述生命的
过程,并从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音域特点
仫佬族民歌的音域宽广,既有男低音,也有女高音,有的歌曲采用第三声部来增强和
声效果,使得音乐具有更高的音乐价值。

此外,仫佬族民歌中还有独唱和合唱,其中独唱
的音乐表现力更加突出,能够更好地体现歌曲的意境。

三、曲式特点
仫佬族民歌的曲式主要分为题材歌和情感歌两种,其中题材歌是指以传统习俗、神话
故事和宗教信仰为题材的歌曲,它的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而情感歌则是
以个人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生活感悟为主题,其旋律和曲式相对简单朴素,但歌词深刻、真实,能够更好地抒发出人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总之,仫佬族二声部民歌音乐形态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唱法、音域和曲式等方面。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仫佬族民歌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也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
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它是人民群众自发创作的音乐作品,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民歌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民歌的旋律通俗易懂,直接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民歌的旋律简单朴素,容易让人记住,并且歌词流传民间,使得民歌成为一种口头传统的艺术形式。

其二,民歌的歌词充满了对生活、爱情、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民歌的歌词往往富有诗意,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感慨。

其三,民歌的节奏明快,音乐性强,使人产生快乐的情绪。

民歌的节奏多变,有的悠扬激昂,有的欢快轻快,能够让人产生兴奋和愉悦的感觉。

其四,民歌的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不加修饰,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

民歌的演唱方式通常没有太多的技巧和修饰,而是通过真情实感和纯真的表演方式来打动人心。

民歌的演唱风格也特别值得探究。

民歌的演唱风格多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风格各具特色。

北方的民歌多为原声唱法,以高亢豪放的口头传唱形式流传;而南方的民歌多以吟唱、呤唱的方式表达;西部的藏族民歌则以倍音唱法和特有的颤音技巧为特色。

民歌的演唱方式也受到演唱者自身的影响,有些演唱者会加入个人情感和表现力,让民歌更富有感染力和观赏性。

要探究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不能忽视对民歌产生影响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这些环境对于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都有深远的影响。

农村社会的民歌通常表现农民生活和劳作的主题,而城市中的民歌则更多地表达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和情感。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也会对民歌的艺术特征产生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民歌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民歌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声音和情感,通过朴实的旋律和真实的演唱方式,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是我们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歌曲形式,其音乐特征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本文将从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探讨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民歌形式的独特魅力。

一、旋律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旋律特征鲜明而丰富多彩,旋律线条清晰,音域宽广,节奏变化多端。

在旋律结构上,一般由领唱部、和声部和对唱部组成,各部分旋律相互交错,编织成一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音乐画面。

领唱部的旋律通常较为高亢激昂,富有激情和豪放的气息;和声部则起到了丰富旋律的作用,常常以跳音、扬音等形式增强音乐的张力;对唱部的旋律则多表达柔和、抒情的情感。

整个旋律结构既有着古老的民歌传统,又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兼具了古朴和时尚的特点。

二、节奏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节奏特征鲜明而多变,常常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起伏跌宕的节奏形态。

在节奏形态上,一般采用自由节奏,灵活变化,奔放有力。

整首歌曲的节奏通常由缓慢到急促,由简单到复杂,再到回归简单的变化过程,展现出一种如波浪般的音乐节奏。

在演唱时,歌者常常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有所动作,诠释出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音色特征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色特征独特而饱满,富有着浓厚的民族气息。

一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色具有饱满的共鸣,通常采用深沉浑厚的嗓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由于广西马山壮族地处广西北部山区,其民歌受到了汉、壮、侗、瑶等多个民族的影响,音色的表现方式也较为多样,如柔和的、抒情的、豪放的等多种音色表现方式。

这种音色的多样性既反映了广西马山壮族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也丰富了民歌的音乐表现力和魅力。

四、情感表达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特征中富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歌词和旋律上。

在歌词表达方面,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常围绕着土地、家园、爱情、生活等主题,歌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壮族人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爱情的感悟之情。

民歌的基本体裁

民歌的基本体裁

民歌的基本体裁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点。

以下是民歌的几种基本体裁:
1. 劳动号子:它是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号子一般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消除疲劳的作用。

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2. 山歌: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间、牧场劳动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又是劳动人民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艺术形式。

3. 小调: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腻的特点。

这些体裁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国民歌中是否有标志性的音乐风格?

中国民歌中是否有标志性的音乐风格?

中国民歌中是否有标志性的音乐风格?一、概览中国民歌的种类与历史背景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感情。

根据地域和习俗的不同,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北方民歌、南方民歌、少数民族民歌等多个类别。

历史上,民歌是以口传为主要特点的,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独特的旋律与节奏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独特,它以纯朴自然的旋律和节奏为特色。

民歌旋律通常简单明快,贴近生活,表达着人们对自然、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的真挚追求。

同时,中国民歌的节奏感强烈,往往与劳动、舞蹈和生活活动相结合,给人一种自由欢快的感受。

三、多样的歌词与意义表达中国民歌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多样,既有抒发情感的民谣,又有叙述故事的民歌。

民歌的歌词往往直接体现人民大众的情感和生活,表达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民歌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歌曲内容传递着相应时代的记忆和精神。

四、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融合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也受到地域和民族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北方民歌通常以刚健豪放的气势为主,南方民歌则更为细腻婉约。

少数民族民歌则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在民歌中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貌。

五、中国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歌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民歌的传唱不仅通过口述的方式,还得到了现代科技的推动,以录音和网络媒体的形式广为传播。

同时,现代的音乐创作也让中国民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

总结: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它以纯朴自然的旋律和节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亲情、爱情等情感的真挚追求。

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承载了历史文化的内涵。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民歌中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貌。

中国民歌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今后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中国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
内容摘要:文章将汉族民歌演唱的主要节奏形态归类为上板唱、散板唱、垛唱和急唱,并通过对具体演唱实例的分析提出了演唱要领。

关键词:民歌节奏演唱民歌节奏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语音节律的基础上逐步提炼而来,语音本身的律动美是民歌旋律形成的基础;二是由于受人们长期的劳动生活的影响而形成的,劳动、舞蹈、行进等活动本身的节奏特点形成部分民歌的基本节奏。

不同类型的民歌的旋律节奏形态有不同的特点。

如号子的节奏与所从事的劳动有关,节奏规整,节奏型的顿逗,适合劳动的气息运用,节奏重音突出;山歌的节奏大多自由、灵活,以散腔居多,即使板眼较规整,也常运用延长音记号,使歌手自由发挥,乐句的节奏型大多前短后长,句末有充分的长音是山歌节奏的显著特点;小调的节奏、节拍既规整又灵活多变。

民歌旋律总是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节奏驱动下,体现丰富的表现力。

论文百事通演唱者了解民歌节奏的特点,有利于更准确地表现旋律节奏的长短、疏密、连断等变化,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

1.上板唱
上板唱的作品的节拍形态是规整的,演唱速度基本一致。

号子、小调、舞歌大多属于此类节拍。

其中多数为偶数拍,如2/4、4/4等,节奏的律动特点稳定,强弱对比性较大。

上板唱中,小调和号子的节奏处理方式有很大区别。

由于号子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音乐中总带有有关劳动方式的节奏特点,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密切吻合,节拍规则整齐,律动感强,出现有规律的、效果突出的强音。

其演唱应着重体现音乐紧凑、曲调方整、有较强的推动力的特点,还常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加入了气息声和叹息声。

上海码头工人的《杠棒快步号子》是一首歌腔化的劳动呼号,其演唱与自然劳动呼号很相近,起腔和落腔都用很强的气息和大滑音,演唱者要按劳动的节奏调整呼吸,同时在用腔时把气息顶上去,借此来调动全身的力量。

作品中每小节的第一拍是甲、乙二人唱腔交接的地方,起腔者大幅度上滑,落腔者大幅度下滑,演唱上都用很强的气流,造成音乐的推动力和强烈的气氛。

四川成都的《板车平路哨子》是用以切分音为特点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这与调整呼吸和精力的实用性功用要求有密切的联系。

演唱时,第一拍的后半拍加重音,与脚步节奏错开,第二拍休止处换气。

小调也有上板唱,但不像号子那样有明显的律动性,节拍感也没有那么强烈。

所以小调的演唱虽然也受规整节奏的制约,但演唱上更着重体现音乐的流畅性,多使用圆滑的连音唱法,节奏重音则不宜过分强调。

如江苏扬州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歌词的节奏很规整,歌曲中4/4拍的节拍重音与歌词的词拍重音相一致,前三句都是两小节为一个乐句,第四句由于最后一个字的拖腔的运用扩展了一小节。

演唱时节奏很平稳,着重体现乐句整体的流畅感,并不刻意强调节奏重音。

云南的《扬调》是一首云南花灯中舞霸王用鞭时常用的曲牌,旋律在平行、级进的基础上多用跳进,由于受舞蹈表演因素的作用,音乐的速度较快,节奏十分活跃,2/4拍的强弱布局突出,演唱时要注意随舞蹈的律动感来突出小节重音。

上板唱中,有时也有多种节拍混合的形式。

浙江民歌《青丝鸟》是2/4、3/4两种节拍的混合,歌曲中倾诉了传统妇女生活中的悲苦,音乐与口语很接近,装饰较少,但地方特点鲜明,很好地表现了一个天真幼稚、初涉人世的农村姑娘的性格。

由于歌词词拍不很规整,所以音乐采用了两种节拍的混合与之相适应。

虽有一定的节拍规律,但总体上有一种不稳定感,演唱时要着重体现这种疏密相间、不同节拍重音交错的特
点。

2.散板唱散板唱没有规整节奏的制约,演唱中旋律的长短可以自由处理,收放自如,对旋律的松紧快慢的处理可依附于歌词的节奏和韵律。

散板唱在山歌中使用广泛,而且音乐性很强,旋律的表现力有充分的发挥。

这与山歌表现的直畅性、自由性相一致。

湖南的《长沙山歌》是完全自由化的散腔,旋律进行中多用延长音,没有规整、固定的节拍重音,完全根据唱词的词拍重音和演唱者的情感需要来处理重音和长音的时值,和自然语音状态比较接近。

这类散唱长于自由抒发感情,有其他节拍类型所没有的表现能力。

这种散板式的音乐结构形态在西北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爬山调”等山歌中常见,如陕北《跑旱船》《赶牲灵》、山西的《卖菜》等,旋律进行中都有延长音的出现,延长音的演唱虽有自由伸缩的可能,但大多数要受到节拍规律的限制。

号子中也有一些散板唱,如在一些劳动比较平稳,节奏不太紧促,或间歇时间较长的劳动中,如平水、下滩时的号子,以及打大锤、重硪等劳动中的号子。

四川《大锤哨子》是石工在高山上开石时唱的,歌者手持四十多斤重的大锤,挥锤开石,曲调高亢,节奏宽长自由,先在高声区上延长,具有山歌的特点,尽情地抒发豪迈感情,第二句陈述唱词,有朗诵性的表情方式,而后音调高起低落,运唱出劳动呼号式的衬腔,具有号子的特点,是准备用力的地方,在举起大锤向下猛砸时,演唱气息加强,发出喉音,音色沉浊、雄浑,表现了坚定、猛烈、粗犷有力的性格。

由于这首号子带有某些山歌的因素,其表现性功用明显加强。

诗词吟诵调是文人在念诵诗词、古文时用的歌调,唱词的旋律音调与歌词的语调走势一致,旋律节律与唱词语音节律一致,旋律本身没有形成固定、明显的节拍,这类吟唱调也属于散板唱。

四川成都吟诵调《天净沙?秋思》中,每一乐句的末尾都带有长而自由的拖腔。

演唱时,需注意体现诗词、古文中的语调、气势、性格风貌和韵味,句尾拖腔常常渐弱延长,以表现吟诵的风味。

有一些民歌中,既有规整或基本规整的节拍,同时由于表情的需要,也有一些较自由的部分。

山西河曲《一颗星星朝南落》是一首思恋情人的歌曲,情绪忧郁,音乐悠缓、柔和。

虽然以2/4拍的基本节奏进行,但乐句中多处出现自由的延长音。

演唱时,该类延长音也不能无限延长,要根据语气的自然节奏来作处理,可以运用渐强渐弱的方式,同时还需注意作品的整体节奏感。

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也是一个有大致规整的节拍,同时演唱处理又较自由的例子。

该曲由于语句结构的不规范,突破了规律的旋律结构和节奏形态,出现了长短乐句,加上多次运用延长音使乐句的律动更为自由,突破了节奏的约束,使音乐完全根据语言的情感需要进行。

3.垛唱
垛唱指民歌中加垛句的演唱。

加垛是民歌中一种常见的扩充词句和扩充旋律结构的手法,其做法是将某一旋律片段进行有规则的重复。

由一个短句的多次反复称“单垛”,由两个短句的多次反复称“双垛”。

垛唱要强调节奏的顿挫有力,速度较快。

内蒙古民歌《想亲亲》中,加垛句的旋律节奏连续反复四次,加上歌词内容的变化,把歌曲层层推向“想他”的高潮。

演唱时要注意强调每小节中带符点的节奏重音,朗诵性的演唱方法突出,给人以唱腔更加紧凑的感觉。

4.急唱急唱是一种急速念唱唱词的演唱形式。

作品中,唱词常作大段炫技式的即兴加垛,排列紧密,越唱越快,演唱时速度和节拍的变化较突出,常用渐快到抢拍的方式,以显示唱者的伶俐才智,博得听者好感。

歌中长音的演唱要根据作品的语气来处理,不宜过长,目的只是为了与急唱曲调形成对比、反衬和补充。

音乐旋律往往在几个音之间作回返式进行,常为一
字一音,十分接近自然语调,这类作品有较强的娱乐性。

急唱与垛唱相比:要
求速度更快,也不像垛唱那样强调节奏的顿挫,而更强调联珠箭式的急促、一
气呵成的效果。

湖南的《长沙山歌》采用了散板的抒咏和急唱相结合的形式。

歌曲的开始部分:“郎在那外间打山歌,姐在那房中织绫罗”,就以散板的方
式起唱。

散板的演唱可根据语言的词拍重音来处理强弱关系,节奏可根据语气
的要求作一些故意加宽,以加强抒咏性。

“我不晓得”一句虽然仍延续了散板
的节奏特点,但这是转入急唱前的准备,音乐已有紧缩的趋势了。

“是哪处上屋、下屋,岭前、坎背,巧娘、巧爷生出这样聪明伶俐的崽……”进入急唱段落,演唱要尽量表现演唱者的伶牙俐齿,在咬清字音的情况下作渐快到急促的
处理。

这首作品的魅力正是在于散板的抒咏和急唱的相互对比上。

参考文献:[1]乔建中著《中国经典民歌》,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江明著《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3]杨瑞庆著《中国民歌旋律形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路应昆著《高腔与川剧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