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合集下载

云南的特色民俗活动都有哪些

云南的特色民俗活动都有哪些

云南的特色民俗活动都有哪些云南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独特风情的地方,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为游客带来了难忘的体验。

首先要提到的是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是彝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火把,在村庄和田野间游行。

夜幕降临,火把汇成一片火海,照亮了夜空,寓意着驱除邪恶,祈求丰收和平安。

此外,还有精彩的歌舞表演、斗牛、摔跤等活动。

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

白族的三月街也是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大理古城西门外的三月街热闹非凡。

这既是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集市,也是白族人民欢庆的节日。

人们纷纷前来交易各类商品,包括药材、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

同时,还有赛马、歌舞表演等精彩节目。

三月街不仅是经济交流的场所,更是白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展示的平台。

傣族的泼水节则是大家熟知的节日。

一般在傣历新年的 4 月中旬,也就是公历4 月13 日至15 日举行。

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祝福的节日,人们拿着水盆或水枪,相互泼水,象征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泼水节期间,还有花车巡游、章哈演唱、斗鸡等活动。

整个城市仿佛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在水中尽情嬉戏,传递着喜悦和祝福。

纳西族的三朵节也别具一格。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纳西族人民都会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

人们盛装前往玉龙山麓的北岳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此外,还有歌舞表演、赛马等娱乐活动。

三朵节不仅是宗教祭祀的节日,也是纳西族人民团聚、欢庆的时刻。

哈尼族的长街宴更是令人赞叹。

在哈尼族的重大节日,如十月年,家家户户会把自家的美食摆到街上,形成长长的宴席。

人们从街头吃到街尾,分享美食,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长街宴上,还能欣赏到哈尼族独特的歌舞和民俗表演。

此外,云南还有傈僳族的刀杆节。

这是一个勇敢者的节日,表演者赤足爬上锋利的刀杆,展示出傈僳族人民的英勇和坚韧。

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几个

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几个

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有几个云南有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多达25个,人口超过6000人,居全国之首。

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500万,多民族交织,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风情。

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德昂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等15个少数民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

让我们简单看看这些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一、白族说到白族,一定会想到大理。

云南的白族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也是著名的旅游区,苍山洱海很有名。

白族人民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

雕塑、绘画和其他艺术非常有名。

云南有150多万白族人,有三个支系:贾敏、勒摩、那马。

主要节日有三月街(每年农历十五至二十举行),是一种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去过大理的朋友应该体验一下白族三道茶。

白族人喝茶一般只倒一半,因为白族人认为酒满敬,茶满欺。

二、哈尼族你是否听说过长街宴?是否知道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网络上火爆的《哈尼宝贝》就是哈尼语演唱的,所以其实我们已经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州和普洱市,人口超过160万,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族,历史名称很多,建国之后才统一成为哈尼族。

长街宴是哈尼族著名的民俗,每年农历十月份在哈尼新年期间举行,一般为三天,想要体验的朋友记得规划好时间哦。

三、傣族傣族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优美的孔雀舞,壮观的泼水节,迷人的热带雨林……傣族的符号都被大家熟知,想要体验傣族风情的网友可以去西双版纳,德宏,普洱等,傣族人口超过110万,每年三月是傣族著名的泼水节欢迎各位网友来云南体验。

傣味酸也是非常著名的,菠萝饭、烤肉、竹筒饭、米酒……主要以酸辣口味为主,以手抓饭为主,来云南的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哦。

四、傈僳族相信很多人对傈僳族是不太了解的,傈僳这个名称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一年,也有人把傈僳族看做彝族的一个分支,但是傈僳族又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区别于彝族,形成了一个单一的集体。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其中包括着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婚嫁习俗和民族服饰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让大家更加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

1. 纳西族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他们以纳西古城(丽江)著名。

纳西族的婚礼是他们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

传统的纳西族婚礼通常会持续3-7天,包括三个主要的仪式:迎亲、婚宴和送亲。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家会派遣一支队伍前往新娘家迎接她。

婚宴通常在新郎家中进行,亲友们会欢聚一堂,尽情享用美食、酒水和表演。

最后,在送亲仪式中,新娘会离开娘家,和新郎一起回到新家。

2. 彝族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的彝族节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火把节,也叫做“彝族春节”。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持续三天。

彝族人们会点燃火把,组织巡游和舞龙等活动。

此外,他们还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参加火把节的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彝族的独特舞蹈、音乐和美食,体验到彝族文化的魅力。

3. 傣族傣族是云南省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以泼水节而闻名。

泼水节是傣族人们庆祝新年的传统活动,也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之一。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相互泼水,象征着洗净过去一年的不顺和不好的事情,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幸福。

此外,傣族人们还会进行划船比赛、象棋比赛和舞龙等传统活动。

泼水节是一个热闹而欢乐的节日,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4. 藏族藏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地区的重要民族。

藏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藏戏。

藏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包括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元素。

藏戏通常表现的是一些史诗和传说故事,比如《格萨尔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华丽的服饰,将人们带入到神话和传说的世界中。

5. 哈尼族哈尼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耕作和梯田耕作而闻名。

云南民俗风情的名词解释

云南民俗风情的名词解释

云南民俗风情的名词解释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以多样民族和文化闻名的地方。

这片土地上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本文将通过解释一些云南民俗的名词来带领读者一窥云南的独特魅力。

一、苗族花帽苗族,是云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传统服饰中的“花帽”而闻名。

花帽是苗族女子嫁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苗族花帽采用精细制作工艺,上面饰以鲜艳多彩的绣花,图案多为自然景物和神话故事的元素。

无论是在苗族的婚礼、节日庆祝还是正式场合中,苗族女子戴上花帽,都能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女性的美丽。

二、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是云南彝族人民举行的盛大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

火把节的起源和寓意都是彝族人对驱除邪恶、辟邪祈福的一种信仰表达。

节日期间,彝族人民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火把,跳舞、放鞭炮,庆祝丰收和健康。

在夜晚的火把节,火把熊熊燃烧,点亮了整个夜空,气氛热烈而欢乐。

这一传统节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更重要的是保留和传承了彝族人民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三、白族三月三白族是云南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白族的三月三是白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这一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白族人民会着传统服饰,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庙会活动。

白族人民还会进行民俗游戏,如跳花篮、打拉倒、牵风车等。

在白族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互相交流祝福和礼物,共同庆祝丰收,彰显团结和亲情。

四、哈尼梯田云南的哈尼梯田是世界上著名的农耕文化景观之一。

哈尼族是云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使用传统的农耕方法,修建了壮丽的梯田景观。

哈尼梯田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犹如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走在哈尼梯田中,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宁静和恢弘。

这一景观不仅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耕作技艺,更是一种生态文明的典范。

五、傣族泼水节傣族是云南另一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泼水节是云南最著名的节日之一。

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云南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彝族、哈尼族、傣族和白族最为知名。

这些民族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传统和习俗,为云南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

他们的民族饮食以米饭为主,主要以农业为生。

彝族的服饰华丽多样,男子通常穿着白色或黑色的衣裳,而女子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裙,头上常戴着华丽的发饰。

与彝族相邻的是哈尼族,也是云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

哈尼族是云南的农耕民族,他们擅长水稻种植和制作蜂蜜。

哈尼族的房屋多为土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样式,有着千年的历史。

哈尼族的土楼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傣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是一个热爱舞蹈和音乐的民族。

每年的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节日里相互泼水,以象征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白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大理地区。

白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擅长手工艺制作。

他们制作的白族风味小吃非常有特色,如凉粉、糌粑饵、糯米酒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除了这些少数民族,云南还有藏族、壮族、苗族、纳西族等众多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这些多样的民俗文化构成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致力于推广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

不仅将它们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还通过教育推广、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

云南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支,他们保留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云南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走进这片土地,感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必将使你爱上这片美丽而多彩的地方。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云南省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云南省增添了多彩的民族风情。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云南省的一些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和布朗族。

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云南的山区和边远地区。

彝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和水稻。

彝族人民的传统服饰鲜艳多彩,形式各异,色彩非常丰富。

此外,彝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文化习俗,世代相传,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白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

白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擅长种植稻米、谷子和其他农作物。

白族的传统服饰以白色为主,非常雅丽。

白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拍手舞和长袖舞等。

此外,白族人民还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刺绣和木雕等。

哈尼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

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豆类。

哈尼族人民的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如哈尼族的梯田和木楼等。

哈尼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走马灯、刀耕火种等。

此外,哈尼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米月节和剑川红虹月节等。

傣族是云南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傣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稻米、橡胶和咖啡等。

傣族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独特鲜艳,很有特色。

傣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波澜舞和象步等。

此外,傣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泼水节和傣年节等。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和勐腊县一带。

云南少数民族介绍--彝族、白族

云南少数民族介绍--彝族、白族

蛇骨塔
禁忌
1、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接送祖先亡灵时,不能出门。 2、火把节的晚上,岳父母不能接女婿来家中过节。
3、白族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正月忌头,腊月 忌尾。”
知识巩固
1.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为(10 )月,一个月有( 36 )天。
2.历史上把彝文称为( 爨文 )或( 韪书 )。 3.彝族男子头顶上的蓄发,汉族称为( 天菩萨 )。
相传南诏时,在阳平村附近有一条巨蟒,经常吞食人畜、 糟踏庄稼,害得附近百姓无法生活。段赤诚决心为民除害,他 全身扛满利刃,手持两把利剑,来到蟒蛇洞前,大蟒张开血盆 大口,将他一口吞入腹内,他趁机在蟒腹内滚动挑刺,经过一 番生死搏斗,巨蟒被刺死,段赤诚也死于蟒腹。白族人民为了 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英雄,在他牺牲的地方,用蛇骨烧成灰, 修建了这座灵塔,并在旁边修建了一座段赤诚的衣冠墓。墓碑 上刻着“唐义士段赤诚之墓”。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 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 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 第三天为"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
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 的美誉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十
每年农历六月
宗教信仰
万物有灵 原始宗教 祖先崇拜
巫师:“毕摩” 男性、多父子相传 、也有 自学 ;识彝文和彝文经典;传授文化的知识 分子。
特点: 月日数整齐, 季节准确, 历史久远,至 少在夏朝已使用。
爨文(韪书)
毕摩是彝族的巫师,他们是彝文的掌握着和传 授者,故以其名称彝文为“毕摩文”。
粑 粑
坨 坨 肉
英雄结
天菩萨
擦 尔 瓦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云南,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

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宗教、习俗等,共同构成了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如彝族的彝语、白族的白语、哈尼族的哈尼语等。

这些语言不仅有着独特的发音和语法结构,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文化内涵。

例如,彝族的毕摩经文用彝语传承着古老的宗教和历史知识;哈尼族的口头诗歌通过哈尼语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对自然的敬畏。

服饰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反映了他们的审美观念、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

彝族的火把节盛装,色彩鲜艳,绣工精美,以红、黄、黑为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和繁荣;白族的服饰则以白色为基调,配以精美的刺绣和配饰,展现出优雅大方的气质;傣族的女子服饰通常轻盈飘逸,筒裙上的图案精美绝伦,体现了热带地区的风情。

建筑方面,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也是别具一格。

哈尼族的蘑菇房,造型独特,犹如一个个大蘑菇散落在山间;傣族的竹楼,通风透气,适应了炎热潮湿的气候;纳西族的木楞房,以原木搭建,古朴自然。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独特的建筑智慧。

宗教信仰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彝族的毕摩教、纳西族的东巴教、白族的本主崇拜等,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宗教仪式和活动成为了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传承了民族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彝族的火把节,人们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祈求丰收和幸福;傣族的泼水节,大家相互泼水,象征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白族的三月街,是盛大的物资交流和文化活动的盛会。

这些节日不仅是欢乐的聚会,更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饮食文化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

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

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彝族云南的彝族约有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

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现约有万人。

白族崇尚白色。

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白族习惯喝烤茶。

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

”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

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

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

“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哈尼族哈尼族现约有人口万人,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两岸的哀牢山区,是云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农耕民族。

哈尼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依山就势,创造了令世界称奇的梯田文化。

长街宴——哈尼村寨的“AA制”每当农历二月的“祭龙”,哈尼族称为“昂玛突”,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街心酒宴”。

届时,每个寨子的各家各户都将自家的饭桌抬到自己寨子的中心,排成犹如长蛇阵一般的宴席,全村男女老幼围坐这长长的宴席,互相请吃,互相祝福。

长街宴具有数百年的历史,集中地体现出依托于梯田农业的哈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

•壮族云南的壮族约有万人,其中80%聚居于云南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壮族女子善纺织,编织的“壮锦”以色彩绚丽和图案精美闻名。

壮族服饰,很能表现壮民族的审美特性。

男子多穿自织青布对襟上衣,下着宽边大裤,以青蓝帕缠头;壮族女子的鞋、帽、胸兜等都用五色丝线绣上栩栩如生的花纹、鸟兽、人物、花卉等图案,色彩十分艳丽。

花街与“红绳示爱”——壮族的婚姻壮家人说:“山歌是第一个媒人。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的歌会,来自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涌向歌街,相互对歌,寻觅配偶。

居住在云南河口一带的壮族青年还用连姻绳的方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

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到女方家迎亲,进门前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自己的“连姻绳”与挡在门口的桌子桌脚上新娘的“连姻绳”系在一起。

以表示终身相爱、永不分离。

•傣族傣族,现约有1万人,是古代来自福建、广东、广西一带“百越”族群的后裔。

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

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贝叶经,堪称傣民族的百科全书;而泼水节、孔雀舞、竹楼、统裙,则向世人张扬着这个民族浪漫的情调……月光下的凤尾竹——从“串姑娘”到“拴线礼”傣族青年的恋爱自由,可以通过串姑娘为自己找到意中人。

傣族青年相爱、定情以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一般不会反对。

傣族的婚礼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即把新郎新娘的两颗心拴在一起。

让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

“拴线”仪式一般在女方家的竹楼举行。

•苗族苗族,在云南约有万人。

主要分布于滇东、滇南地区。

苗族没有文字。

他们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

除了酷爱音乐外,苗族还擅长色彩工艺,他们的挑花、刺绣、蜡染声名远播。

苗族女子爱戴银饰,银项圈、银手镯和银发夹……琳琅满目。

因为苗族人深信:银,具有传奇的驱邪神力。

芦笙——苗族的“铜管乐”苗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他们酷爱跳芦笙舞。

芦笙一般用6根长短不一的芦竹管插于木制的斗中而成。

几乎每个寨子都有苗族管弦乐队,还有专供跳舞和吹奏的场所。

每逢节日或婚丧大事,都要吹奏芦笙。

在苗族的农闲季节或田间劳作的时间,你都可以听到那优美的芦笙调。

入夜,小伙子们还为自己所爱的人吹奏小夜曲。

•回族回族,在云南约有万人。

分布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的村寨都有回族的清真寺。

回族的节日多同宗教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主要的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

清真寺——回族集会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清真寺是云南回族进行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

云南的清真寺从布局上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分散;二是数量多;三是其规模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云南的旧式清真寺建筑,既保存了伊斯兰教的艺术风格,又有当地其他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还带有浓厚的中国古建筑特点。

•傈僳族傈僳族约有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手不离弩弓,是傈僳族汉子勇武勤劳的写照。

勤劳的傈僳妇女大多身穿麻布长裙,耳戴铜环串,头上以珊瑚为饰,胸前配有用玛瑙、海贝和银币串成的胸饰。

感情深一口闷——傈僳族的“同心酒”傈僳族男女老少都有饮酒的习惯。

在饮酒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喝“同心酒”了。

喝“同心酒”,即两人各用一只手,共端一碗酒,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头碰头,两张嘴一同张口饮酒。

一旦好客的傈僳族兄弟姐妹邀你同他喝“同心酒‘时,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并愿同你建立诚挚的友情。

•拉祜族拉祜族约有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拉祜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习俗全靠民间口耳相传,其创世史诗《牡帕密帕》,长达数千行,内容涉及拉祜族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堪称拉诂族社会的“百科全书”。

蕴含历史的拉祜族服饰至今在拉祜族女子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女子喜欢缠1丈多长的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穿开岔很高的长袍;衣领周围,岔子两边都镶有彩色几何纹的布块或布条,沿衣领及开襟还嵌上雪亮的银泡。

•佤族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中、缅、泰等国均有分布。

中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沧源和西盟等县,现约有3万余人。

佤族崇拜水牛、虎豹、燕子等动物。

甩发舞——佤族女性美的张扬甩发舞是佤族女子显示自己美丽和象征她们已经长大、成熟的舞蹈,纯属女性舞蹈。

佤族女子以长发为美。

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舞蹈。

对对舞伴手拉手转环,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

•纳西族纳西族约有万人。

主要聚居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古称“么些”,是古代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氐羌族群的后裔。

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就创造了自己神秘的象形文字,而他们的音乐更使人想起13世纪忽必烈南征时那悠远的岁月……东巴文——世界上唯一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是纳西族的宗教祭司。

他们书写的经文所使用的文字被称为“东巴文”。

这是一种似图画记事、交流的文字,亦称为“纳西象形文字”,目前,已发现的单字有一千多个。

在古代尼罗河畔及中美洲创造的象形文字,早已被大沙漠或原始森林吞蚀的今天,纳西族社会的东巴们还在用东巴象形文字进行读写,难怪人们惊叹这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

“走婚”——“母系王国”的婚俗居住在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盛行着一种母系家庭的生活方式。

以走访为特征的“阿夏”是摩梭人特有的一种婚姻形式。

男女双方相爱或有了同居的意愿之后,每到夜晚,男到女家夜宿;次晨离开,再回到自己的母系大家庭里。

摩梭人的婚姻关系结合自愿,解除自由,分手之后,男女双方都可以去结交新的阿夏。

•瑶族云南省瑶族约有万人。

主要分布于滇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瑶族信仰“盘瓠神”。

瑶族因其服饰的不同而有多种称呼。

居住于文山的瑶族,因善种蓝靛,着蓝衣而叫“蓝靛瑶”。

而居住于红河一带的瑶族,因其头缠红、白棉线作为饰物而叫“红头瑶”、“白头瑶”。

“度戒”与“牛达”——瑶族男女的“成年礼”云南瑶族男子到16岁,都要举行“度戒”仪式。

届时,在村旁搭一座高约1丈的“云台”。

受戒者端坐其上,在度师诵经求神之后,便由云台上翻滚而下,跌入藤网。

翻云台的涵义与“拟死再生”是很相近的。

瑶族女子长到15岁,便选个日子,由她的女友帮她拔去眉毛,再换掉花帽改包头帕,就算举行了女子成年仪式“牛达”。

“•景颇族景颇族约有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活在亚热带的景颇山上,景颇族的传说和故事表明,景颇族最初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直到约600年前,他们才开始定居于此。

“数家谱” ——景颇族的婚恋习俗景颇族青年男女在相识和恋爱时,要先与对方“数家谱”。

如果不是同姓和同氏族的人,才能考虑恋爱关系。

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仪式。

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以象征将来家业兴旺。

当晚,全寨子的人都要来喝酒、吃饭,大家又唱又跳,往往要欢娱至第二天黎明。

•藏族生活在云南的藏族,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羌人的后裔,现约有1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信奉藏传佛教。

青稞是藏民族的主食,酥油茶则让人永世不忘,而欢乐的弦子,庄重的锅庄,更让人领略到藏族的能歌善舞。

转经——神秘的宗教朝觐之旅梅里雪山在藏族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迪庆高原落满积雪的弯弯山道上,每时都有香客们手摇经轮,以磕长头的叩拜方式,千里迢迢地走在朝拜梅里雪山的路上。

玛尼堆即祈祷石,既是藏传佛教中的祈祷法物,也是藏民房外常见的转经场所。

藏民们经过玛尼堆时,往往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几圈,口念六字真言,顺便放上一块石头或拴一面经幡,以表达内心的虔敬和祈愿。

走进迪庆高原,玛尼堆和那耀眼的经幡,构成香格里拉独有的又一道靓丽迷人的风景。

•布朗族布朗族现约有万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

布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受傣族的影响较大。

布朗族的竹楼和傣族的相仿,布朗族男人女人都喜好抽烟和嚼烟,布朗人还好喝一种经过发酵的酸茶……举行两次婚礼——独特的布朗族婚俗布朗族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头次简单,第二次隆重。

第一次婚礼是在定亲以后举行。

这次婚礼之后,妻子仍住娘家,丈夫只是晚上才来住宿。

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

三年后,就可以举行第二次婚礼。

第二次婚礼属正式婚礼。

届时,新娘要在众多送亲人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