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我的父亲是德昂族第一个大学生,但是现在我的孩子却不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
23日,云南省人大代表杨艳在云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表示,云南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正面临困境。
中国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共有22个,而云南省境内即居住着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等8个。
其中,基诺族等5个民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
近年来,通过集中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大提升,民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文化保护传承却不乐观。
我们许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很多东西只能靠口口相传,但如果有一天,连语言都不会说了,很多东西难免流失。
基诺族是中国最后一个确定的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唐海英说,人口较小民族的文化如何抢救、保护与传承,是她一直关注的重点。
真正懂得民族技艺的人,需要给予资金去保护,也需要有人去学。
基诺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民歌表达,在少数民族中民歌种类名列前茅,可即使是我,也只会唱一些简单的歌曲,而婚丧嫁娶之类的歌曲,已经不会了。
一直以来,重经济发展速度、轻民族文化保护的倾向,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极大困难。
虽然对于少小民族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大家都没有异议,但如何保护,却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独龙族代表马正山说,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
就像独龙族的纹面女,现在只有40人左右,而最年轻的也有56岁了。
有人说,可以找一些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女性来纹面,但似乎也不可行。
马正山说,可以制作类似于纹面花纹的贴纸,让外来人群了解纹面女的历史及意义,也只有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才是目前适合纹面部落保护的方式。
语言、文化不传承,民族会消亡。
怒族代表韦昌对此很是担忧,由于云南没有单一民族聚居地,即使是已经采取汉语和母语的双语教学,也未能顾及到每一个民族。
我们福贡很多地方通用傈僳语,而很多怒族孩子都不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了。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然后分析了传承现状,提出了传承模式构想,探讨了社区参与和教育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给出了模式实施建议,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社区参与、教育、实施建议、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往往依赖于口口相传和师傅传徒的方式,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承模式逐渐面临困难和挑战。
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传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传承现状的分析和对传承模式的构想,可以为未来的非遗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即为明确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深度,有助于确定研究方法和选取研究手段。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为建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需求的传承模式提供参考。
通过对社区参与和教育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探索如何将更多人融入到传承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思路和实践路径,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在云南省,有着43个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被认为是中国十大民族的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代化的建设逐渐影响着每个角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可逆行的消亡。
但同时,也有着很多人保护、传承和弘扬这样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一、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一个最直观的做法是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列出的概念,“文化遗产是人们一代又一代创造、使用和传承下来的符合自身价值体系的物质产物和非物质文化范畴的表现形式。
”云南有很多传统节日和活动,膳食文化、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
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认证和宣传来推广这些文化遗产。
很多节日被更广泛地庆祝,更多的人可以尝试喜爱少数民族饮食。
文化遗产是一份文化财富,缺乏这些宝贵资源以远古遗迹、历史事件、民族服装和工艺品为载体和推广。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如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被广泛地是用于了经济领域。
对一种发展过程中的产生并且为这个区域美学系统提供样板的建筑在经济和美学层面上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而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务院,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命名与扶植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每一个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年货集市、文化民俗表演等等,都是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更多人的有益力量。
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商业行为,通过传播,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基础上保护和传承。
三、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它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标准已经着重强调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字、历史、风俗和美术。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339?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云南省博物馆熊丽芬)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传统工艺更是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穿衣吃饭到居住行走,无一不存在于各民族之中。
如金属、编结、陶瓷、木作、造纸、印染、纺织、刺绣、服饰、彩扎、酿造等等工艺,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云南都能一一找到。
这些传统工艺对多学科的研究,都有不同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通过对云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介绍,分析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对云南民族与发展进行思考,以期寻求有效的保护途径。
关键词: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作为一种记忆,民族民间工艺曾经如火如荼地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还能清楚地数出诸如:镇宅驱邪的石狮、瓦猫;枕头、门帘上精心刺绣的花朵;穿在身上的绣花衣裙、绣花鞋、绣花鞋垫;花团簇锦的各民族服饰;节日喜庆时每家每户窗子上鲜艳有趣窗花剪纸、墙上喜气洋洋的年画;端午节时满街挑售的彩色草编菱角;日常生活中的随处可见的陶碗、陶罐、陶壶、土锅; 琳琅满目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无不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蓝天白云般的扎染、蜡染工艺品中,生动地记述着一个古老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充满智慧的结晶,默默地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但不知从何时起:家中的年画变成了汽车美女的挂历、模仿名家的油画;塑料盆、桶、瓢代替木(铜)盆、木(铁)桶、木(铜)瓢;化纤布料代替棉麻制品;印花布替代扎染布、蜡染布;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被现代潮流时装代替;孩子们手中也不见了草编的彩色菱角、各色沙包、虎头帽、绣花鞋等等,大量的民族民间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民间工艺品只有在边远的山区或者特定的场合才能见到,更多的则是在书中寻到。
2005年召开的云南省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会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推荐会,我有幸作为评委,在展览大厅见到了来自全省各地的民间艺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25神州文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张梦倩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节日译制中心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对像云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措施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
因为多个民族居住在一起会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的特色。
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在逝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古老的成分,也有现代的成分。
其中优秀的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文化多层次在云南不同的区域,文化也是很不一样的。
比如说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的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一般都是在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等。
但是在科技的影响下,完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象是十分少的,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人们的文化是半汉化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穿着汉族的服饰,也会讲汉语。
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是最常见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从服饰、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被汉化了。
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区分可以根据他们汉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2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口承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点,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更加深程度的进行发掘、整理等。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摘要: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载体,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有许多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近年来,云南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这就导致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旅游事业的不良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云南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便对云南省民间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策略进行了简要研究。
关键词:民间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保护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这就使得云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而民族民俗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由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方式,它是我国人民所拥有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在民族聚居区,由于各种限制条件的影响,目前仍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若是能将这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进行有效结合,便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很好的经济效益,这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有很大帮助。
1.云南民间传统文化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1文化开发的支持经费不足且缺乏长远计划根据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来看,在旅游项目策划和经费成本这两个方面暴露出了一定问题和缺陷。
首先在项目策划方面出现的问题包括:第一,某些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工作不足,整体的旅游方案过于片面盲目,也没有对项目进行研讨和深究,导致在各方面准备不完全的情况下便开展项目,使得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均较低;第二,对于民族特色资源的保护意识较差,造成部分文化资源受到损坏,甚至面临流失问题。
其次,在文化旅游资金方面,除了政府的固定经费外,其他方面的经费投资渠道较少,资金结构也缺乏合理性。
1.2注重商业轻视文化在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播的过程中,通常会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向游客进行售卖,来实现文化宣传。
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部分销售者逐渐丧失了初心,进行纪念品售卖的目的不再是文化传播,而是大量获利。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王海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之魂,承载着一个民族延绵不绝、生息繁衍的基因密码。
云南有着丰富多彩,个性独特的非物质文化,它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云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走向衰退或者处于濒危状态,亟须关注和保护。
因此,文章通过对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论述,来展现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274-0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成效云南地处云贵高原西部,独特的山川地貌和立体型气候,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总人口约4600万人,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00多万人,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属云南独有的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而居。
云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音乐歌舞和服装服饰,都有本民族的节庆活动和神奇传说,甚至连民居建筑和生产生活用具都各具特色。
形成了如白族的本主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文化,藏族的茶马文化等文化遗产,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化景观交相辉映,使云南成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
自2006年以来,云南省已建立了省、州(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工作,并制定了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标准,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制度及评审程序。
努力守护民族记忆 积极传承民族文化——云南多元民族档案工作的行与思

学科 等 问题 。 目前 , 云南档 案 工作 者 依据 档 案学 的
理论 、 则 , 原 结合 少 数 民族 档案 及其 工 作 的杼 l 首 生,
将越来越少 , 民族文化传承将 面临失传 。18 年丽 93 江地 区还有 6 东 巴 ,而今 ,这 些 老 东 巴都 已去 0位
世 , 带 走 了丰 富 的纳 西 族 历 史 文 化 , 大 量 非 物 也 使
抢 救和保 护 , 民族 档 案 立法 保 护方 面走 在 了全 国 在 前列 ; 定 了《 制 云南 民族文 化 大省 建设 纲要 》《 于 、关
加强 公益 性 文化 事业 建设 的若 干 意见 》 一 系列 政 等 策 , 施 了建设 民族 文 化 强 省 战 略 , 全 国率 先 开 实 在
质 文化 遗 产和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的 抢 救 保 护 , 出 档 案 的 原 始 性 、 实性 , 极 建 立 涵盖 云 南 2 突 真 积 5个 少数 民族 的 少 数 民
族档案 资源体 系。同时 , 拟通过加快制 定长效机制 、 加强人 才培 养、 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 源数据库 、 大档 案资源开 加
ef ci e f t me h n s e v c a im; e h n i g h f se i g f a e t ; e t b i i g h a c i a d t b s o mi o i e n a cn t e o trn o t l n s sa l h n t e r h v l a a a e f s n r is t
涉 及 面广泛 , 管理 机构 众 多且 分 散 , 加之 , 少档 案 不
一
直都 没有 纳 入档 案 部 门 的接 收征 集范 围 , 致使 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者:张梦倩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对像云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措施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
因为多个民族居住在一起会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的特色。
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在逝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古老的成分,也有现代的成分。
其中优秀的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多层次
在云南不同的区域,文化也是很不一样的。
比如说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的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一般都是在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等。
但是在科技的影响下,完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象是十分少的,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人们的文化是半汉化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穿着汉族的服饰,也会讲汉语。
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是最常见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从服饰、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被汉化了。
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区分可以根据他们汉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2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口承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点,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更加深程度的进行发掘、整理等。
我国在云南实行了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同时它也面临着被现代文化冲击的威胁。
比如说旅游可以帮助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使得当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同时旅游也可能会使得该区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破坏而使得该地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1.3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我国的社会环境一直在不断地而改变,文化变迁同时也在进行着。
从相关的数据中显示一些少数民族对于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对于衣食住行等代表意义也不清楚,在更大程度上和汉族相似。
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基本不了解了,比如说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传承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也就是通过歌曲和故事来传承的。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的老人的去世会使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有利有弊,它对于本地的经济发展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但是作为少数民族的成员也应该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保存好,在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发展自己。
2 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从上面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主要有文化多层次、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这几个方面,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对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可以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建议。
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措施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施多层次的认同教育
对少数民族实施多层次的认同教育,可以提高民族意识、民族自觉性从而来促进民族的共同发展。
认同教育是让人可以产生某种认知和情感归属,让少数民族可以充分对于我们是同一个民族的观念产生认同感,这样可以使得他们的经济文化尽快发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
在对少数民族实施传统文化保护的时候要实行多层次、错侧面且整体发展的多元一体认同教育,用一种源于地域、民族、国家,有超越此的方式来进行民族文化,这样可以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
比如说可以编写关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的教材来提高民族自觉性,也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结合自身民族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除此之外,对于学生的基础教育要抓好,通过学生素质的提高来达到高度的民族自觉性从而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2.2 更新教育理念
要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既要保护好传统文化,也要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教育。
要将二者的关系协调好,需要培养全民族的跨文化运作能力和跨文化精神,就是要让学生可以对他人敞开胸怀,拥有自身的创造性,可以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和谐相处,一起来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
学生需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同时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需要充分了解,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可以更深的了解相关知识。
2.3 改革双语教育
在很多采取双语单文型教学的学校中,很多民族语言知识作为汉语的辅助语言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汉语。
学校应该将民族语言和汉语放在同等的地位之上,使得双语教学可以更加完
善。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学习汉语不能单单模仿陌生的语音文字,而是利用母语来更好展开教学,不能让学生对于汉语学习产生厌学心理。
利用母语的听、说等可以带动汉语的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总结
总的来说,整篇文章先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紧接着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措施进行思考分析,主要有实施多层次的认同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以及改革双语教育这几个方面。
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保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帮助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瑰宝,需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能力来进一步传承和保护它们,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文化宣传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对策与建议[J].今日民族,2015,(6):43-46.
[2]侯莹.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对策分析——以滇越边境地区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4):59-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