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云南是中国境内种类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多民族聚居省区之一,云南的少数民族有近30个,占全省总人口的30%以上。
这些少数民族各自拥有着独特的风情与文化,为云南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在云南的许多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村寨,体验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比如,到大理,我们可以一探白族的风情。
大理被誉为“白族之乡”,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白族人民怀有和平、友爱、勤劳、智慧和精神高尚的民族特性,他们的服饰,建筑风格,音乐、舞蹈和节日庆典都带有浓厚的白族风味。
大理的古城、双廊、苍山洱海等景点都是展示白族风情的绝佳之地。
在西双版纳,我们可以体验傣族的风情。
傣族是云南的一支壮族,相传他们是从中国的黄河流域南迁而来的。
傣族人民崇尚自由、热情、乐观和洒脱的生活态度,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射箭和赛龙舟,因此在每年的泼水节、赛龙舟节等传统节日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
而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傣族的特色住宅、衣着和特产,感受到傣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此外,云南的少数民族中还有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景颇族等等。
彝族被称为“天然的画家”,他们以独特的服饰、维护原始文化习俗为特色。
纳西族则以独特的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化而著名,他们的古城丽江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哈尼族则以梯田文化著称,他们在南方山区创造了大量精美的梯田景观。
景颇族则以独特的居住建筑和传统艺术而闻名。
总结起来,云南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情与文化,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这些独特的风情与文化,为云南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旅游资源。
因此,自古以来,云南就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领略这里的多民族文化之美。
普通话考试云南方言易错字

云南方言易错读音归类一、声母易错(一)、普遍性错误b:芭泊般蕃蓓炮绊夯傍鄙庇痹泌匕髀裨杓鳔骠遍砭褊濒屏摒卜哺p:扒葩颇泼繁鄱皤湃咆疱畔胖乓毗媲裨瞥骠便扁乒曝瀑暴m:摩无袂觅宓糸盟f:畈赴缚讣甫脯阜d:沓傣胴峒缔堤提棣睇仃玎酊町铤掇驮咄t:挞檀昙帑恸唾陀佗柝屯臀囤氽暾n:馁挠淖孬铙蛲赧啮酿拧宁柠狞狞泞咛聍虐疟l:醪撂敛鲁卵略掠g:咖伽颌仡概溉篙垢诟栝刽癸刿桧皈纶犷k:咖恪窠髁慨忾犒抠眍槛龛亢伉倥括侩哙狯脍岿喟h:蒿悍蚶吭讧湖户呼虎壶互胡护糊弧忽狐蝴葫沪乎核和瑚唬唿猢怙琥烀煳戽笏踝秽患j:棘给颊笺溅僭趼豇酵窖醮侥街皆截解界届阶秸颈茎孑蚧浸狙q:杞锹硗侵衾擎蜷x:膝匣黠纤涎跹项巷翔祥详鞋挟撷zh:咤摘窄翟宅侧蘸崭绽缜箴睁争争挣挣怔狰峥铮筝秩栉诌骤绉皱助贮追谆捉拙灼琢ch:拆谄忏孱巢掣瞠撑翅炽啻饬笞豉匙崇忡憧愁初锄触楚础矗绌怆sh:生绳甥牲笙事师狮虱士柿仕侍恃谥似数梳束蔬疏薯暑曙署蜀鼠庶漱闩吮r:刃韧纫冗褥z:匝扎暂造燥躁噪甑兹诅c:踩囱淙窜蹿篡s:似嗽夙榫(二)、特殊性错误I、n和l的辨析[记字办法]1、记少不记多2、记特殊字:内馁虐嫩酿怒泞挠暖3、记代表字,声旁类推那:哪娜内:纳衲钠呐尼:泥呢妮怩诺:匿纽:妞扭钮忸挠:蛲铙奴:怒努弩驽捏:涅脑:恼瑙乃:奶氖南:喃奈:捺念:埝捻宁:拧柠狞泞咛聂:蹑镊农:浓脓哝侬II、zh ch sh和z c s的辨析[记字办法]1、记少不记多,记z c c2、记代表字,声旁类推(二)、韵母易错o、e韵易错字表u韵易错字表er韵代表字ü韵字表ai韵易错字表ei韵易错字表ao韵易错字表ou韵字表ie韵字表i-ie对比练习一切低劣一瞥熄灭离别缔结地铁ie-i对比练习液体夜里切题歇息贴息ǖe韵字表üan韵字表ün韵字表an、ang辨音字表ai-an对比练习快餐百般白班白板派款贷款耐烦开饭海滩灾难an-ai对比练习安排按捺ao-ang对比练习iao-iang对比练习en、eng辨音字表ei-en对比练习悲愤备份辈分每人媒人美人非分贼人en-ei对比练习纷飞分肥奋飞粪肥分内in、ing辨音字表ueng韵代表字①翁嗡③蓊④瓮蕹(三)、声调易错(一)、云南方言与普通话不一致的部分字(二)、入声字归音表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篇目(1)在浩瀚无垠的沙漠里,有一片美丽的绿洲,绿洲里藏着一颗闪光的珍珠。
云南民族文化转型辨识

◆政经观察云南民族文化转型辨识圃辛其马众所周知,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变了,文化随之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映照着时代社会的特征。
世上没有不变的文化,只是变化的程度和形式不同而已。
就文化的比较而言,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摆脱其它文化的影响而孤立存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只有在吸收、整合其他文化优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
以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为例,我们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各民族文化的日益融合,新一代民族年轻人的成长,特别是现代信息传媒的快速发展,电视、电话、手机、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已经渗透到民族地区的干家万户,由此带来了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一些变化。
很多民族群众在追求脱贫致富过程中,把更多的现代元素带进他们的生活中,“民族人”不知不觉中被演变成一个“现代人”。
在有些地方,过去沿袭下来的传统如民族特点、民族语言、传统民居、歌舞艺术、礼仪习俗等,出现了一些被忽视、冷落甚至遭遇抛弃、流失的情况。
在奔现代化的急切心情驱使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好像也失去了吸引力。
在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认同矛盾之间,很多人都选择了前者,从而形成了所谓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危机”。
然而,任何事物都要从两个方面看,只要我们换一个视角,发现这何尝不是社会进步、文明倡扬的的反映呢!这里有两个问题要分清,一是少数民族群众需要走进新时代,随着国家富强需要更好的幸福生活无可厚非;二是欢迎并接受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就必然要抛弃或对062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立古老的传统文化,这恐怕没有这样绝对。
实际隋况是,现在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大理白族的“三月三”节庆,楚雄彝族州的“火把节”,红河州少数民族的“长街宴”等,都是很古老而传统的民族节庆活动,如今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虽已增添了不少富有现代经济社会的元素,同样让当地民族群众感受到自己节日的隆重和欢乐,也让外来游客倍感民族节日气氛的浓郁和民族兄弟姐妹的淳朴。
云南方言大全

云南方言大全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地方言在这片土地上盛行。
云南方言的分布区域广泛,涵盖了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多个民族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云南方言,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整理。
云南方言的特点之一是音韵丰富多样。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的方言在语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声调、辅音、元音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例如,云南的哈尼族方言中有着浊音化现象,而白族方言则有着独特的双元音现象。
这些特点使得云南方言在语音上具有丰富的变化和特色。
此外,云南方言在词汇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在日常用语和特色词汇上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饮食方面,云南的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特色的菜肴和食材,而这些食材和菜肴的名称在各地方言中也有着不同的称呼。
同时,在民间传统文化和习俗方面,云南方言也有着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除了语音和词汇外,云南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不同的方言在句法结构、语序、语态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比如在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方言中,存在着独特的动宾语序和主谓宾语序,这与汉语普通话中的语序有所不同。
同时,云南方言中还存在着丰富的方言词汇和习惯用语,这些词汇和习惯用语在日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了解和学习云南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的来说,云南方言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方言体系,它反映了云南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
通过对云南方言的了解和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当地的语言文化传统。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云南方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学习云南方言,为传承和发扬云南的语言文化做出贡献。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浅析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神话的特点神话是一定群体集体的意识活动的产物,显示了这个群体在某个时代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发展演变规律的思考。
而且少数民族神话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反应了他们自身对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社会的看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包含了文学民族学,宗教学哲学等多科文化价值,内涵深刻。
而云南少数民族神话在我国南方神话中最富有代表性和特色,因为云南的廿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蕴藏丰富、各具特色的神话,且由于历史、社会、文化、习俗等诸种原因,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神话王。
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同一民族的不同聚居区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在生产方式、家庭婚姻形式、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等,因而在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一直尚未切断神话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神话一直有其赖以产生、流传、设展的社会条件。
并且神话借此而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以活的形态在民间流传,历久不衰。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虽各具特色,但都大多解释开天劈地以及人类的起源为主体。
如纳西族中有这样一个神话。
这个神话共有二十个章节:茫茫远古,初辟天地,野牛撞天,耳辟天地,人类诞生,触怒天神,洪水滔天,利恩余生,初遇白鹤,东神造人,白鹤仙女,天上险境,十度交锋,天地美缘,天神诅咒,迁徙人间,击败凶神,定居创业,遣使探秘,山高水长。
开出的天是倒挂的,象要塌下来,辟出的地,凸凹不平整,好像要陷裂。
于是又重新用五根柱子撑起天,铺平地。
又如洪水滔天,只剩下纳西族祖先从忍利恩孑然一身,藏身于牦牛皮革囊,用九条铁链子,三头拴在柏树上,三头拴在杉树上,三头拴在岩石上,才得以死里逃生。
再如彝族神话中有关梅葛的记述,远古的时候没有地,格滋天神把九个金果变成九个儿子,让其中的五个儿子曲造天,有七个银果变成七个小姑娘让其中的四个姑娘去造地,五兄弟吃喝玩乐,把天造小了,四姐妹不分白天黑夜造地,把地造大了。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汉语言文学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蔡梦月吕唯蓉摘要: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
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关键词: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
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
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云南多民族节庆文化的视觉解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积淀了千百年历史,每个节日都有它悠久的文化或生活渊源。
传统节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
在我国现有的全民性传统节日中,春节的生态状况尚算良好,城乡海外的华人都过春节,节庆形式也比较丰富,如春节晚会、电话和短信拜年等;而中秋佳节除了吃月饼品美食,祭月的传统基本都没有了;元宵节还有元宵,灯会和花会也不多了;重阳节最初始的登高和赏菊活动几乎没有了……基本看来,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是七零八落。
一、云南多民族节日简介民族风情是云南的名片,是其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和审美需求的载体。
云南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树花会”,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瑶族的“盘王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独龙族的“卡雀哇”,佤族的“新米节”等。
除了这些隆重的大节庆,每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婚丧嫁娶、庆祝活动等,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审美个性。
各民族的节庆文化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艺术形式,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很强的融合性。
从民族建筑、服饰、饮食、歌舞、工艺、文学,到宗教祭祀、敬祖求神,包括深层次的祈愿人畜平安、生命轮回等观念意识,无不在节日中得以集中体现。
而我们对节庆文化最直接的认识则是通过其视觉语言。
二、多姿民居云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大的分类有农耕族、游牧族等,与不同生活方式相对应的民族建筑也是千姿百态,民居构成了各民族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各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方面差异较大,有多种社会形态存在,建筑风格的特征差异也受此影响。
比如典型的喜洲民居代表———白族民居,其规模气派、工艺精湛,是其他许多地方民居无法比拟的。
而一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民族,其建筑从外观、结构、规模、装饰来看,都要显得简朴、粗陋一些,用材多源于自然原料,遵循方便和经济的原则。
建筑被称作“凝固的音乐”,云南民居建筑在物质实体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

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云南是中国民族种类比较多的省份,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呈现出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的特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民俗活动1.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的方法和途径。
2.哭婚是壮、彝、哈尼、藏等民族的婚姻风俗,一般在婚礼前几天或婚礼当天进行,由新娘的母亲及家属中的女眷陪伴新娘哭,表现新娘对少女时代生活逝离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对家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抢亲。
在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
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
4.丢包。
每年泼水节时,傣族男女青年身着节日盛装,相对排成两行,女方把花包掷向中意的小伙,如果男方有意,就装作不接花包,愉快认输,把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
丢包时穿插有歌舞、野餐等活动。
5.阿夏婚。
云南宁蒗摩梭人旧时婚俗,“阿夏”系摩梭语,为“朋友”之意,男女双方不称夫妻而称“阿夏”,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交换信物之后即可偶居。
6.剽牛庆丰收。
独龙族庆丰收的祭祀节日。
每年秋季选择一天作为庆丰收日,剽牛仪式在村寨广场举行,由家族族长主持,将牛拴在广场的木柱上。
由一位青年妇女把一串珠琏挂到牛角上,经过短暂的仪式后,由一位姑娘将麻织物披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心脏,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
随后人们欢呼跳跃,跳起欢乐的锅庄舞,共庆佳节。
特色习俗"鸡米礼"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流行"鸡米礼"的风俗。
鸡米礼分鸡米单礼和约米双礼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
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标签: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
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
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
惯,各民族的伦理文化有所差异,对其他异质伦理文化蕴含的传统理解流于表面,也会导致误读、误解。
“公房”“姑娘房”——“串公房”“串姑娘”是汉语的说法,因为语言的差异被外界误解为少数民族恋爱“性开放”的表现。
“公房”本是少数民族青年自由恋爱、社交娱乐的场所,景颇族在村寨旁盖有“公房”,专供未婚男女唱歌、跳舞。
“公房”是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淳朴的婚恋方式,有着伦理道德的制约,比如已婚者、有恋人者不得“串公房”,未成年人也禁止进入“公房”。
从少数民族流传的“公房歌”可看出他们的质朴和深情:“人受大自然的启示才学会生儿育女,要生儿育女得先结为夫妻,为此要先学会串姑娘”。
该习俗曾经在哈尼族、壮族、独龙族等18个少数民族中盛行,1949年以后,严格意义上的“串公房”慢慢消失了,“串姑娘”还以不同形式存续,是青年男女相识交往的一个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方式的多样化,这一习俗也在发展演变。
“走婚”——摩梭人称为“阿夏婚”,普米语称为“阿注婚”,指男不娶、女不嫁,男访女家,夜合晨分,怀孕生子由母亲和母亲的兄弟,也就是由孩子的舅舅抚养。
在玉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祭“舅父山”的习俗,是母系氏族留下的历史印迹。
“走婚”这一习俗一度被外界误解,事实上,“走婚”的男女需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孩子由女方扶养,但男方要扶养姐妹家的孩子,另外,传统的摩梭人“走婚”还是基于感情基础之上的,遇到中意的伴侣,也会形成长期稳定的走婚关系。
随着现代文明的相互影响,永宁一些摩梭人已经过着由传统的走婚形式变为“专偶”走婚形式。
“传槟榔”:彝族婚配“过礼”的程序,主要是送礼金和部分礼物,决定婚期。
在云南和彝族聚居在一起的汉族老人也使用这个术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一些反映传统文化词汇慢慢消失,急需收集、整理、保护。
三、云南少数饮食文化中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撒撇”—“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直译过来的汉字表述让人对指称食物的概念产生模糊性理解。
芒市有“无撒不成席之说”,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檬撒撇(酸撒)、牛撒撇(苦撒)等,柠檬撒撇味酸,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味苦,有清热功效,再加上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制成各类凉拌美食,傣族是喜酸的民族,加上气候原因,喜食酸辣、微苦的凉拌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云南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有的名称从字面上理解跟实物会有所偏差,比如回族的“油香”是一种油饼,布依族把“五色饭”也称为“乌饭”。
透过食物名称的表述,可看到各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
总之,一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认识成果都要通过特定的概念来体现。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术语各具特色,为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容易引起误解的传统文化术语,需要进一步
整理、释义,并加以传播。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林春泽.关于术语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学刊,2011,(4).
(蔡梦月吕唯蓉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6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