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
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标签: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
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
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最难听懂的方言排名出炉,你的家乡话上榜了吗?

云南最难听懂的方言排名出炉,你的家乡话上榜了吗?记得上大学那会儿宿舍一共6个人,全都是云南本地的本来可以说着一口方言共同度过4年但因为来自云南的不同地区有的时候还是避免不了要说普通话有的同学一说家乡话完全听不懂呀严重怀疑他是不是外国人头顶同一片天,脚踏同一片地为什么家乡话的区别会这么大特别是少数民族同学说起家乡话来旁边人直接一脸黑人问号我们都是云南人,你说喃样?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理论上来说我们说的方言都应该是西南方言但具体在云南,统一说一种方言?不存在的......仅仅在云南的16个州市就有至少16种语言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咱们大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占全国56个民族的40%以上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人口的1/3所有市县都有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可以把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分为母语型、双语型、多语型和母语转用型4种在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有26种少数民族语言qio实,方言做为当地最显著的文化标签凝结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不凡的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所以今天小编就整理了一份自认为是云南最难听懂的方言如有不正确的地方,大家多多给予指正NO.1 纳西话纳西语纳西族本民族的语言其语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中一种独立的分支语言同彝语、哈尼语以及拉祜语等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纳西语可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方言区金沙江以东的纳西族住区以泸沽湖畔摩梭人语言为代表说这种东部方言的约有5万人金沙江以西的纳西族住区以丽江大研镇的语言为代表说这种西部方言的约有25万人纳西语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是辅音分清浊,其中浊辅音较多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复元音较少而且元音往往不分松紧纳西语有纳西语口语和纳西语书面语即东巴文,又称纳西象形文字现在的丽江方言没有ng声母“鱼”读yu,不读ngu“疑”读Yi,不读ngi丽江方言簇瞌睡--想睡觉弯酸--不直接了当撇妥--爽快这稍--这时候翠些--现在三不打失--偶尔扎实--非常、很有点哈数--有分寸罗寡--稍微麻精--不会害羞NO.2 傣族话傣族语言属于东亚(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傣语分为大泰方言、兰纳方言、暹罗方言等三大方言这三大方言中又含有若干个地区方言大泰方言(德宏方言)、兰纳方言(西双版纳方言)是中国境内最主要的两种方言方言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为、语音和词汇上语法基本是一致的两大方言中德宏方言使用最为广泛除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使用之外保山、思茅、临沧地区等县市傣族居民也用该方言德宏方言有16个辅音84个元音西双版纳方言有21个辅音91个元音两个方言各有6 个舒声调3个促声调文字方面使用的是约500年历史的拼音文字“傣那文”意为“上方的傣文”现称德宏傣文下面一条傣文新闻给大家感受一下来源:@德宏民语文网德宏方言咩日--明天晚心--晚上搞莫子--搞什么你怕是--用于威胁的语气克哪点--去哪里给活--对不对版纳方言男生叫--猫哆哩女生叫--骚哆哩京豪--吃饭老乖--老公(年龄较老的男人,则是叫“老倌”)老伯--波桃傣族女人称呼--灭桃普洱方言尼格认得--你知道吗我啊吃--我想吃足呢脚柔--猪脚肉办尼摸买洞西唉--帮妈妈买东西心昌都不有--没心情给你两脚爪出克--把你踢出NO.3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形成于13世纪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彝文的历史非常久远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北部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的大、小凉山地区东部方言分布在贵州云南东北部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和广西其余3个方言都分布在云南使用人口约400万各方言的塞音、塞擦音擦音都分清浊两类一般有3~4个声调少数地方如弥勒、寻甸姚安有5个声调音节结构的主要形式是辅音+元音+声调元音+声调彝族的文献典籍卷帙浩繁内容涉及哲学、史学宗教、文学等诸方面长篇叙事诗《阿诗玛》描写彝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诗中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楚雄方言老表--兄弟、朋友不二--北、白热头--太阳给是--是不是扎精--斤斤计较、难缠相因--东西价格便宜肿脖子--吃饭(不耐烦、反对的说法)被折(she)子--骂小孩的话曲靖方言尾哒--跟着壳起头--膝盖筛你--打人搅得很--难处子弟--帅气qio--鸟gang--彩虹乐huohuo--乐呵呵保山方言克了--走的意思物件--这里指的是食物干--吃瓦--我如:瓦爹、瓦妈招呼--小心两巴坨--两拳砍靠--去哪里了固喏--未开的花朵开反--正在开放的花朵西丫子--未婚生出来的孩子干坏--损坏越天--蝴蝶抵得--很像鸡日--今日NO.4 白族话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使用人口约100万分南部、中部、北部3个方言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相比白语的方言总体上看差别不大各地白语的语法系统基本一致词汇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语音上有一定的差异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以白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县以下白族聚居区群众活动都使用白语由于受白语影响大理州境内的一些汉族人口也兼通白语居住在大理市境内的回族也以白语为主要交际用语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白族方言shua bai--学白族话nao wei ni--谢谢你gai--鸡kuang--狗Lao mie hai--你叫什么名字hai lai--什么biao--不是shua hai lai--说什么bai da xia--来我家玩a da yin--来我家吃饭Lao bai la--你要去哪里NO.5 傈僳族语言傈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是语言比较统一的民族内部没有语支方言分怒江、禄劝两个方言怒江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各种方言、土语的语法差别不大,词汇也基本相同来源:@E网情僧。
云南民俗风情的名词解释

云南民俗风情的名词解释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以多样民族和文化闻名的地方。
这片土地上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本文将通过解释一些云南民俗的名词来带领读者一窥云南的独特魅力。
一、苗族花帽苗族,是云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其传统服饰中的“花帽”而闻名。
花帽是苗族女子嫁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苗族花帽采用精细制作工艺,上面饰以鲜艳多彩的绣花,图案多为自然景物和神话故事的元素。
无论是在苗族的婚礼、节日庆祝还是正式场合中,苗族女子戴上花帽,都能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女性的美丽。
二、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把节是云南彝族人民举行的盛大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
火把节的起源和寓意都是彝族人对驱除邪恶、辟邪祈福的一种信仰表达。
节日期间,彝族人民身着传统服饰,手持火把,跳舞、放鞭炮,庆祝丰收和健康。
在夜晚的火把节,火把熊熊燃烧,点亮了整个夜空,气氛热烈而欢乐。
这一传统节日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更重要的是保留和传承了彝族人民的宗教和文化传统。
三、白族三月三白族是云南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白族的三月三是白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这一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白族人民会着传统服饰,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庙会活动。
白族人民还会进行民俗游戏,如跳花篮、打拉倒、牵风车等。
在白族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互相交流祝福和礼物,共同庆祝丰收,彰显团结和亲情。
四、哈尼梯田云南的哈尼梯田是世界上著名的农耕文化景观之一。
哈尼族是云南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使用传统的农耕方法,修建了壮丽的梯田景观。
哈尼梯田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犹如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走在哈尼梯田中,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宁静和恢弘。
这一景观不仅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耕作技艺,更是一种生态文明的典范。
五、傣族泼水节傣族是云南另一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泼水节是云南最著名的节日之一。
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

云南安宁八街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云南安宁八街是一个地处云南省昆明市郊的小镇,这里有着独特的方言文化。
在八街方言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那就是儿化现象。
儿化指的是词语或者词尾加上儿音,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语言现象在安宁八街方言中是非常常见的,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一下。
儿化现象在八街方言中主要表现在词语的发音上。
“大人”这个词在普通话中的发音是“dàrén”,但在八街方言中,会被发音成“dànér”。
这里的“大人”一词被儿化后变得更加亲切可爱,也更加符合当地人的语言习惯。
另外还有一些词语的结尾也会呈现儿化的现象,比如“好吃”的结尾“chī”在八街方言中可以变成“chīer”,“好喝”的结尾“hē”则可以变成“hēer”,儿化后的词语在发音上更加有韵味,也更加符合当地人的口音。
儿化现象还可以在八街方言的语法规则中得到体现。
在这里,“儿”这个字不仅可以用来儿化词语的发音,还可以用来表示名词的复数形式。
普通话中的“苹果”在八街方言中的复数形式是“苹果儿”,“桔子”在八街方言中的复数形式是“桔子儿”。
这种使用儿化来表示名词的复数形式的语法规则,使得八街方言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和使用。
儿化现象在八街方言中还可以用来表示感情色彩。
在普通话中,“小孩子”这个词语并没有特别的感情色彩,但在八街方言中,可以将其儿化为“小孩儿”,在这里,“儿”字的加入使得“小孩儿”这个词显得更加亲切可爱。
同样的,“雨天”在普通话中只是一个天气现象的描述,但在八街方言中儿化为“雨天儿”后,带有的感情色彩使得这个词语的表达更加有趣和生动。
儿化现象在安宁八街方言中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语言现象。
它不仅可以丰富词汇表达,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体现当地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通过研究和了解儿化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八街方言,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方言文化。
云南大族少数民族禁忌总括

少数民族禁忌总括1:独龙族2:怒族3:僳僳族4:彝族5:白族6:普米族7:傣族8:佤族9:拉祜族10:布朗族11:哈尼族1:独龙族禁忌独龙族的禁忌主要有产妇不得在室内分娩。
认为其“不洁”之气,会冲犯室内的弓弩等狩猎用具,致使狩猎无获;分娩时,忌男人照料,否则认为不洁之气会导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双目失明;女子出嫁后,不得回娘家生孩子,否则,认为会影响娘家子孙兴旺。
一旦发生,女婿须送两瓶酒及若干兽肉给岳丈家,作为补偿。
死者咽气前,须将家中所留种子转移他家或他处,否则种子不会发芽;出殡时,尸体不可从大门抬出;鬼林中的树木严禁砍伐,否则寨中人会病死,粮食歉收;主人出门打猎时,客人不得来访,否则客人灵魂会把猎物夺走等;拣到别人打死的动物要分给大家吃才能免灾,不然会倒霉等。
2:怒族女人不能参加对氏族神灵、龙树、山神的祭奠;主人的卧室不允许外人进入;女人分娩时,男人不能在场;妇女坐月子期间,外人不能进入产妇家门;随葬品忌铁器等。
3:僳僳族1、家里来客人,不能扫地。
2、有客人到家中,主人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扫地、洗脸、洗脚等。
3、客人进门后,不能直接从后门出去。
认为人死后灵魂回家才这么走。
4、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人,尤其忌讳持刀箭闯人。
5、屋内火塘上的三角架,禁蹬踏或移动;不能用脚往火塘里推柴。
5、禁背朝火塘吃饭。
6、不能打死在路上爬行的蛇。
7、忌食青蛙肉。
传说青蛙的口涎掉在食物上,人吃了便会肿胀而死,谓之"青蛙盅"。
还有人相信从前青蛙曾经帮助本族的祖先耕过田。
8、不能触摸长者的头。
9、不能烧对头柴,否则有碍家庭和睦。
10、不能拄着拐杖进屋。
只有人死后才拄着拐仗进屋跳舞。
11、小孩连续夭折或丧失配偶的人,忌食羊肉和葱蒜。
12、未婚的青年人不能送寡妇出嫁。
13、寡妇出嫁,除非夫家路远,一般只在晚上送亲、接亲。
14、成年男子忌留胡须。
男人大多随身携带镊子,专门用来拔胡子。
15、禁忌夜间梳理头发。
16、禁家人出远门后清扫堂屋。
云南省民族古籍办:透过故纸堆用心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的影踪

云南省民族古籍办:透过故纸堆用心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的影踪佚名【期刊名称】《今日民族》【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4页(P20-23)【正文语种】中文民族文化惠民之书籍古籍整理,经常被误以为是与世隔绝的书斋工作。
事实上不是,云南省民族古籍办少数民族文献的收集、整理,诠释了我们对“文化惠民”极为深沉的理解。
“文化”这个词有很多的理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有“文化”的人,通常还是指具备读写能力的人。
换句话说,在中国这个古代崇尚读书的国度,文字和书籍几乎就等同于“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少数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就是保存民族文化的“种子”,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这就是“为往圣继绝学”的伟大工程。
另外,颇为特别的是,少数民族古籍经常保留在个人手中,古籍整理者需要走向田野,爬山涉水去寻访这些古籍。
在取得持有者信任后,这些古籍才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整理、出版得以传播出去。
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始于民间,又返回到民间。
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古籍整理者是必要的中介,它放大了古籍的惠及范围。
如果考虑到这些文化精品被阅读、使用后对民族文化产生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文化惠民”,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传递与再生产。
昆明的翠湖边,一幢不起眼的小楼上,李克忠稍加思索,努力记住了电话中财务人员要求的报账材料——外出寻访古籍、资料的每一分钱都是公家的,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审计要求,可不能出错。
他的办公室,堆满了已成的、将成的大部头书籍,以及半点书的影子都还没有的各种资料,透着知识分子严谨、朴素的韵味。
这里,是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下文简称“省民族古籍办”)。
李克忠是省民族古籍办的研究员,哈尼族,从事古籍收集、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已经30来年了,是省民族古籍办最资深的研究员之一。
他告诉记者,省民族古籍办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收集、研究、整理、出版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这项工作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不高,但是做出来的成果、成绩得到了国家民委和省民族宗教部门的高度评价,诸多成果成为全国民族古籍工作的范例和典型,为云南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谈“拴文化”

谈谈“拴文化”作者:苏应奎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12期近日,一本阐述民族文化的作品《西双版纳傣族拴魂文化》(罕炳著,以下简称《拴文化》)已由云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拴,在《辞海》里指“缚住”或“绑住”。
拴文化,也称拴线文化,是指流行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民众中的一种祝福礼仪,意为“系魂”。
遗憾的是,许多反映云南民俗风情的书中未见拴文化的影子,甚至连《云南百科全书》中也无拴文化的介绍。
欣慰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东方文化词典》对拴文化有明确解注:拴线“常在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婚嫁喜庆、甚至伤痛疾病、亲友去世、离家远行、外出归家、经商发财、乔迁新居、子女降生、提级晋升、上司莅访时举行”。
其含义是:“人惹悲喜过度,易至魂不守生,恶魔缠身,所以要系住魂灵,以保无恙。
”拴线仪式作为傣族宗教信仰的载体,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思想文化的表现,反映了人们想战胜自然、超越自然的强烈意识,并借助于信仰中的超自然力量来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信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基于此,对拴文化的认识不能只流于其“皮毛”,更应该植于其“骨骼”。
《拴文化》一书通过对拴线仪式的特征,诸如仪式起源、定义、传播与发展、表现形式等的分析,揭示出隐藏在这一仪式背后真实的社会事实,进而归纳出人类从事社会文化活动的规律。
拴文化体现和睦、和谐、友好、团结互敬的精神,倡导讲诚信、懂规矩、守信誉、忠契约的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备社会整合、心理慰藉和教育的功能。
傣族的拴线仪式是多元的、自成体系的,这些特点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它既有原始宗教遗迹,也有佛教、婆罗教的参与,更有灵魂与肉体合一的身影。
它们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融合、交流并整合的结果,也体现了傣族的兼容与开放的观念。
云南有4060千米的陆地边境线,不但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而且毗邻东南亚和南亚。
云南各民族日常交际用语100句(以佤族为例)

云南各民族日常交际用语100句语调查时间:调查人:被调查人姓名:(汉语姓名):(民族语言姓名及意义):民族:支系:自称:他称:被调查语言:语话出生年月:现在年龄:家乡地点: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村委会自然村(组)村寨名称:(汉语名称及意义):(民族语言名称及意义):村寨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文化、卫生、交通状况及其附近的语言使用环境:自己的祖辈是什么时候到这里的:主要经历及语言使用环境:(从小说什么话,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习和接触汉语,在哪些学校学习过,使用什么语言学习,在什么地方和单位工作过,现在在什么地方和单位工作,使用什么语言)你听得懂汉话吗?听得懂一点。
(我听不懂。
)你会说汉话吗?我只会听,不会说。
(会说的。
)你是哪个村子的?我是石头寨的。
你去哪里?[可替换词语:城里、乡上]请问到石头寨怎么走?翻过这座小山就是石头寨了。
石头寨还远不远?不太远,顺着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吃晚饭的时候就到了。
谢谢!不用谢。
好好走。
……老大爷,请问,这里哪个村子是石头寨?山脚前边哪个村子就是石头寨。
……小伙子,这里是石头寨吗?是的。
(不是。
石头寨是旁边那个村子。
)[可替换词语:小学校、村委会]村头那棵大树旁就是村长家。
……屋里有人吗?有人。
你找谁?请看住狗。
不用怕,这狗不会咬人。
请问村长在家吗?在家。
我就是村长。
你是谁?你是汉族吗?不是,我是彝族。
(是的。
)你今年多大了?你的家乡在哪里?你有什么事吗?我工作很忙,就叫我家老二陪你转转吧!你好!我叫勒旺,我是佤族,村长是我爸爸。
不是,是勇敢的意思。
你是在上学还是干农活?学校放假了,回来帮家里干点农活。
……哎哟,我的手机没有信号了。
到高一点的地方就有信号了。
这里能打电话吗?村委会里有电话。
你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村里有饭馆吗?只有一个,但很不开门。
你吃饭了吗?(早饭、中饭、晚饭)还没有吃。
(吃了。
)一会儿就在这里吃吧!谢谢,真不好意思。
村里有旅社吗?……不要害羞,请吃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汉语言文
容易被误读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之解析
蔡梦月吕唯蓉
摘要: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术语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粹『其来源和内涵各具特色。
为避免理解和交流过程中出现差异,本文梳理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让外界误读的部分文化术语,并从语音来源、历史传承等方面加以解释。
关键词:误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
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
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苦扎扎节"
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 ~ 5天,
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 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 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 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
傣族其他重大节日 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K 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 俺摆"。
规模比较大的件T' 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逬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 族 除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秦头人、家族 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S 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又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 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伦理文化有所差异,对其他异质伦理文化蕴含的传统理解流于表面,也 会导致误读、误解。
差异被外界误解为少数民族恋爰作生开放‘‘的表现。
房,,本是少数民族青年 自由恋爰.社交娱乐的场所,景颇族在村集旁盖有"公房"■专供未婚男女唱歌. 跳舞。
"公房”是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淳朴的婚恋方式■有看伦理道德 的制约上匕如已婚者.有恋人者不得〃串公房”,未成年人也禁止进入"公房”。
从少数民族流传的"公房歌"可看岀他们的质朴和深情「'人受大自然的启示才
学会生儿育女,要生儿育女得先结为夫妻,为此要先学会串姑娘”。
该习俗曾经 在哈尼族、壮族、独龙族等18个少数民族中盛行,1949年以后,严格意义上 的"串公房"11慢消失了,"串姑娘"还以不同形式存续,是青年男女相识交往 的一个平台,随看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方式的多样化,这一习俗也在发展演变。
"走婚” ——摩梭人称为"阿夏婚”,普米语称为"阿注婚",指男不娶、 女不嫁,男访女家,夜合晨分,怀孕生子由母亲和母亲的兄弟,也就是由孩子的 舅舅抚养。
在玉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祭"舅父山"的习俗,是母系氏族留下 的历史印"赶摆" "公房",'姑娘房”
'‘串公房"〃串姑娘"是汉语的说法,因为语言的
迹。
"走婚"这一习俗一度被外界误解,事实上,"走婚"的男女需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孩子由女方扶养,但男方要扶养姐妹家的孩子,另外,传统的摩梭人"走婚"还是基于感情基础之上的,遇到中意的伴侣,也会形成长期稳定的走婚关系。
随看现代文明的相互影响,永宁一些摩梭人已经过看由传统的走婚形式变为"专偶"走!®形式。
"传槟榔”:彝族婚酉8 ”过礼"的程序,主要是送礼金和部分礼物,决定婚期。
在云南和彝族聚居在一起的汉族老人也使用这个术语,随看社会的发展演变,一些反喇前充文化词汇慢慢消失,急需收集、整理、保护。
三、云南少数饮食文化中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撒}r -"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直译过来的汉字表述让人对指
称食物的概念产生模糊性理解。
芒市有”无撒不成席之说”,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樣撒撇(酸撒\牛撒撇(苦撒)等,柠樣撒撇味酸, 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味苦,有清热功效,再加上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制成各类凉拌美食,傣族是喜酸的民族,加上气候原因,S食酸辣、微苦的凉拌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云南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有的名称从字面上理解跟实物会有所偏差上匕如回族的"油香“是一种油饼,布依族把’‘五色饭"为"乌饭"。
透过食物名称的表述,可看到各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
总之,一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认识成果都要通过特定的概念来体现。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术语各具特色, 为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容易引起误解的传统文化术语,需要逬一步整理、释义.并加以传播。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⑵林春潯关于术语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学刊,2011,
(蔡梦月吕唯蓉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65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