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学院精品课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简介
白沙细乐的音乐特征及其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民族文化复兴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热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也被人们所重视。
在中国西部的云南丽江,就有一种极具历史底蕴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白沙细乐。
近年来,经过对白沙细乐不断的挖掘整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惊喜与感悟。
本文通过对云南丽江纳西族白沙细乐的起源、传承、发展等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其作为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及持久的影响力。
在发掘白沙细乐精髓所在的基础上,评估白沙细乐在当代的发展前景,探索其未来的传承路径,以激发新的突破,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纳西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促进纳西文化传承。
一、白沙细乐的起源与传承(一)简介 白沙细乐是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特有的一种民族音乐,又名“别时谢礼”,是一种深植于纳西文化中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歌舞形式。
白沙细乐在云南纳西族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存在,其传承至今,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仍保存着十分完整的体式、规制,以及由歌曲、舞曲和器乐曲牌组成的成熟的套曲,被誉为“音乐的活化石”。
目前,包括白沙细乐在内的纳西古乐已被联合,白〔摘 要〕白沙细乐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其广泛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有着悠久深远的历史。
在基础研究和对传承人口述的整理上,白沙细乐的曲式和乐器构成在不断的演变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白沙细乐这种特殊的民间音乐不仅深深扎根在纳西族的民族文化中,还受到了国内外听众的赞赏和喜爱,能够融合在流行音乐等不同音乐形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着重分析云南丽江纳西族白沙细乐的发展历史,介绍其起源和传承,讨论其当代发展状况,探究白沙细乐在未来(从音乐到教育、文化等)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云南丽江纳西族白沙细乐;起源;传承;当代发展白沙细乐的音乐特征及其发展文 / 周毅琼 李沐羲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沙细乐更是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
(二)起源尽管白沙细乐作为丽江地区纳西族独有的音乐形式,但其却与云南当地的民族音乐风格迥异,具音乐理论音乐世界有显著的外来特征。
大理白族民歌传唱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

收稿 日期 :0 6— —2 20 0 4 3 作者简介 : 王静 ( 9 0一 ) 女, 18 , 土家族 , 湖北恩施市人 , 主要 研究方 向为少数 民族艺术及 民族 声乐 现
3 2
维普资讯
上 的精 神 。而且 , 今 的 大理 白族 民歌 借鉴 意义 。 有
一
接受本 民族传统音 乐的集体学 习。至今 , 大理 白族 地区不少学 校仍 然保 持着这种特殊 的传统 音乐教
育—— 民歌传唱。可 以说 , 唱歌是 白族人 民生活 中
不可缺少的活动 , 生活 、 劳动 、 休息 、 娱乐 、 社交活动
中都伴 随着 歌 唱 。在 各 民族 中 , 乐 有 着 各 种 各样 音 的功能 , 包括 被用 于 有关人 的生 死 、 各种 仪式及 劳动 等社 会 活动 之 中 , 形成 特定 的音 乐 。但是 , 如果 欠 缺 某种 仪 式活 动或 节庆 氛 围 , 么依 附其 产生 的 、 之 邪 与
“ 三月街 ” 又 称 “ 月 会 ” 、 绕 三 灵 ”、 ( 三 )“ “田家 乐 ”
等, 在这些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和某些仪式中, 民族音 乐始终伴随其中, 同时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 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千年历史的云南 白族传统盛 会—— “ 大理三月街 ” 每 年都会定期隆重开街 , , 这 是 白族的一种民间乐舞祭祀活动 , 也是 当地 白族最 盛大、 最热闹的传统节 日。在节 日 , 里 青少年儿童一
聚居 在云南 大理 的 白族群众 在 长期 的生产 劳动
使得 一批 又一 批 的 、 同年 龄 阶段 的学 生 能够 继 续 不
和生活中创造了优美的 白族本土 民歌 , 这些 民歌不 仅脍 炙人 口, 而且还 是 我 国少 数 民族 音 乐 创 作 和 音 乐教育 的丰富素材。这对于加强本土 民歌 的教学 ,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土 民歌 的特点 , 承和发扬优 继 秀的少数 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遗产 , 打造学 校音乐教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

一
、
收 稿 日期 :2 1 -11 0 1l . 6
作者简介 : ̄
(93 ) 女 , 17 一 , 云南大理人 ,馆员 ,从事 图书馆学 、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BNIGI J U EH I—1 I J JGI WN Ur ll A A N N Y A—— — 8—
张 丽 萍
( 大理学院 图书馆 , 云南 大理 610 ) 703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不容 乐观。少数民族地 区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教 育传承 ,是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 的需要 ,是高校 职能体现 的需要。加 强高校教 育传承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的措施 包括 :培养教师队伍 ;开设相 关专业和课程 ;开发相 关教材 ;开展相 关研 究 ;加 强相 关资源库建设。 关键词 :少数 民族地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等学校 ;传承 中图分类号 :G 6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4 9 2 1 ) 10 8 -2 6250 ( 02 0 -0 1 0
2 1 第 1期 0 2年 ( 总第 9 期) r 7
边疆 经济与 文化
.
No 1R E C N M N U T R H O D RE O O Y A D C L U g
【 高教探索】
少数民 地区高 族 校教育 承非 文化遗产分 传 物质 析
边疆经济与文化
21 02年第 1期
T eB re cnmyA dC l r o1 0 2 h odrE oo n ut eN . ,2 1 u
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现代职 能体 现 的需 要 。 三、少数民族地 区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 产 的措施 第一 ,教师队伍 的培养。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 , 首先得拥有一批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且具有较深造诣的师资 队伍。 师资队伍 的建设 ,一方面可挑选一批专业 条件适 合 ,热 爱非物质 文化 遗产教 育教学 和研究 的高 校教 师进行专门培养 ,另一方面,可通过外聘一些对本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来协助教学。 第二 ,开设 与非物 质文 化遗 产相 关 的专业 和课 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本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选择 一些优 秀的、具有典 型性 与代表 l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育传承 的教育 教学 生 内容 ,开设一些 与非 物质 文化遗 产相 关 的专业 和课 程。比 如, 具有艺术专业的高校可开设与当地艺术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 具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则 可开设与 当地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 的 课程 ;具 有法律专业的高校可开设一些与非 物质文 化遗产相关 的法律课程等等。高校非物质文化教育教学可采取专 业实验课和公共选修课相结合 的形式。专业 实验课 的 教学任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培 养专 门技 ̄A/和管理人才 ,而选 修课 的教学任务则  ̄ 3 -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教育 ,增强学 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 第三 ,开发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教育 的相 关 教 材 。 教材开发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少数 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传 承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的重要保 障 。少数 民族地 区非 物 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各具特色 , 地方高校不可能 尽数 引入 学校教育传 承 ,应 根据学校 教学特 色 ,以 及 非物 质文化遗产级 别 、特 色 、传 承与保 护的 急需 程 度等 因素 ,从 中选 取 一些 优 秀的 、具有典 型 性与 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育传承 ,并组织专 门研 究人 员和专家学 者对所 选取 的非物质 文化 遗产 进 行资 料的全 面搜集 、整 理和研究 ,最终 编写 出非 物质文 化遗产教育 教学所 需 的特 色教材 。 第 四,在 校园文化 活动 中融 入非物 质文化 遗产 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也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音乐艺术分析

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音乐艺术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滇西民歌《小河淌水》进行了音乐艺术分析。
在介绍了此民歌的背景和音乐艺术分析的重要性。
接着在对其旋律特点、节奏特点、歌词内容、情感表达和乐器运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最后在总结了该民歌的音乐艺术特点,展望了其对应音乐风格的影响,并提出了对作曲和演奏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音乐特点,以及对其进行演奏和创作时的一些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滇西民歌《小河淌水》、音乐艺术分析、旋律特点、节奏特点、歌词内容、情感表达、乐器运用、音乐风格、作曲、演奏、建议、总结、影响、滇西、民歌、小河淌水1. 引言1.1 介绍滇西民歌《小河淌水》滇西民歌《小河淌水》是一首源自中国云南地区的传统民歌,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这首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在这首歌曲中,唱出了小河悠悠流淌的景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宽广,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平和与美好。
《小河淌水》的歌词简洁朴实,表现出了人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轻快欢快,给人一种舒适愉悦的感觉。
在演唱时,歌者可以用深沉的声音或清脆的音调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慨。
这首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众多听众,也成为音乐爱好者们喜爱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小河淌水》的音乐艺术特点,以及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1.2 概述音乐艺术分析的重要性音乐艺术分析在音乐研究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技术特点、表现手法以及情感传达等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音乐艺术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揣摩音乐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音乐世界更深层次的窗口。
对于《小河淌水》这首滇西民歌作品来说,音乐艺术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独特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歌词内涵以及情感表达。
腾冲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浅析

腾冲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浅析腾冲地处西南边沿,与缅甸接壤。
历史上是蜀身毒道的必经之地,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方之一,它曾是中外商业文化交往的中心。
因此,文化较为发达,现被云南省定为历史文化名城。
音乐艺术也较为繁盛,丰富多彩。
如民间的山歌、小调、仙灯、洞经、皮影、扬琴说唱。
少数民族的有傣族的情歌,傈僳族的三弦舞、跳嘎音乐,佤族的清戏等。
本文就腾冲地方音乐、舞蹈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佤族清戏出自腾冲荷花乡一个佤族村寨——甘蔗寨。
佤族清戏的剧目故事感人,情节生动,文辞优美,人物性格鲜明。
曲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既善叙事,又善抒情,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属高腔系统。
其声腔有九腔十三板,但大部分已失传,无法辨清或演唱出来。
现存戏文里能辨明其曲牌名并记录下来的仅有大汉腔、驻云腔、清江引、哭相思、浪淘沙、步步娇等几个曲牌,而其余九腔中的四平腔、高腔奏鲜、哭腔、花音腔、百珍腔、苍胡腔、土子腔和十三板中的山坡羊、下山虎、一支花、滴滴金、小桃红、菜花黄、柳叶青、倒垂帘等腔板已无法辨认。
清戏在全国剧种中是独一无二的,幸及时发现挖掘,尚保存部分曲牌,得到了中国民族戏剧研究所的重视,专程来录音录像,已纳入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国民族戏剧资料文献。
傈僳族三弦舞的曲子较为欢快跳跃,曲调短小,种类繁多,舞姿随曲变化,节奏明快、轻松活泼。
伴奏乐器以小三弦为主,所以叫三弦舞。
跳嘎是一种将歌和舞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由领舞领唱的嘎头前面引导,众舞者尾随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行走,无乐器伴奏。
边跳边唱,节奏缓慢,气氛庄重,苍劲古朴。
唱词内容视所办事情的性质而定,无论是喜事、庆典、丧葬、起房盖屋等。
这些调子一般都是祖辈流传,它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情绪。
腾冲皮影与全国各地的皮影艺术有共同之处,而腾冲皮影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轻松欢快的音响效果和紧凑多变的表演风格。
腾冲皮影有东腔、西腔之分。
东腔出于洞山、勐连一带,西腔出于固东、明光、瑞滇、古永,这是自然形成的两个各具特色的流派。
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音乐艺术分析

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音乐艺术分析1. 引言1.1 介绍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背景和意义滇西民歌《小河淌水》源自云南省滇西地区,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的民歌之一。
这首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中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洁朴实,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河淌水》是滇西地区民众在劳作之余传唱的歌曲,反映了当地人们对简单、朴素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的载体,承载了民族文化的瑰宝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通过对《小河淌水》的音乐艺术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滇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音乐特色,感受到这首民歌所传达的深刻意义和情感内涵。
2. 正文2.1 歌曲旋律特点分析歌曲《小河淌水》的旋律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简单明快的旋律:整首歌曲的旋律十分简单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
由于是一首民歌,旋律没有过多的复杂变化,而是采用了简单的音程,让人听起来感觉轻松愉悦。
2.节奏轻快:歌曲的节奏感较强,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整首歌曲的节奏鲜明而连贯,让人不由自主地随着旋律摇摆起来。
3.动人的旋律起伏: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很大,通过音高和音量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变化,使听众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到歌曲的情感共鸣。
4.自然而朴实的调式:歌曲采用了滇西地区特有的调式,充分展现了当地音乐的特色和风格。
这种调式给人一种自然而纯朴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歌曲《小河淌水》的旋律特点简洁明快,节奏轻快,起伏变化大,调式自然朴实。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这首民歌独特的音乐魅力,使人在聆听时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更能体验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
2.2 歌词内容分析滇西民歌《小河淌水》的歌词内容非常简单而朴实,主要描述了生活中的日常场景和情感。
歌词中大部分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小河淌水轻淌淌,白鹭飞翔牧童忙”表现了小河清澈的水流,鹭鸟在空中飞翔,以及牧童忙碌的场景。
浅述云南哈尼族音乐文化(作为古代羌族的后裔)

浅述云南哈尼族音乐文化(作为古代羌族的后裔)相信大家都曾听过一首名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民歌,这首歌曲曾一度红遍大江南北。
我国作为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不仅具有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
同时,也拥有令世界瞩目的民族大融合景象。
在我国境内众多少数民族中,有一个与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羌族的民族它就是哈尼族。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民族都没有印象,这主要是因为哈尼族的人口仅有160多万。
相比较于其壮族、彝族等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来说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哈尼族也是一个起源于河流的古老民族,目前,我国境内的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山脉与丘陵。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云南。
遍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与玉溪市。
翻开中国古代历史长卷一股独具古代,历史韵味的民族发展史就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可以说从上古时期开始我国境内,就已经出现了多民族聚居的历史现象。
但是在岁月流逝和朝代更迭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要么不断融合,要么迁出境外或彻底消失。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之后,能够依然存在并绵延几千年的少数民族,一定就有情人过的发展理念与民族文化。
哈尼族作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虽然人口仅有160多万但却创造出了,独具韵味的民风民俗与民族精神。
一、沿袭了几千年历史的哈尼族1.哈尼族源于“古羌”哈尼族的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这个民族的祖先一般认为是“古羌”。
据《说文·羊部》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古羌”族,生活在古代中国西部地区的戎族,用现代汉语讲就是少数民族。
事实上在古代人的意识范畴中,“羌”一般都指代中原人对西戎的统称。
简而言之就是生活在当时社会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羌”泛指不同族群组。
这些民族的共同点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虽然他们都是少数戎族但却拥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
试论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的音乐内涵与演奏诠释

试论王建中《云南民歌五首》的音乐内涵与演奏诠释作者:宋丽敏何茜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0期摘要:王建中作为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为钢琴与中国民族音乐相融合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他致力于将传统民族音律与西方作曲技法糅合,將钢琴变为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其中《云南民歌五首》就是其优秀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以《云南民歌五首》为切入点,对作品背景的进行梳理介绍,同时对情感内涵、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关键词:云南民歌钢琴音乐内涵演奏诠释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060-03一、研究背景及来源(一)作者介绍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在硝烟战火中缓慢地发展着,直到近五六十年,国家安定,文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民对于精神层面的审美迅速提升,钢琴音乐也随之迎来蓬勃发展的时代。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王建中先生。
王建中,1933年出生于上海,家境优越,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
直到高中毕业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就读于作曲系、钢琴系,师从桑桐、陈志铭等名师。
1958年留校任教,后70年代在中央乐团创作组先后待了5年,1988年重回母校执教,任八年副院长。
任教期间,王老始终保持高昂的创作激情,笔耕不辍,留下大量经典作品,深受大众欢迎。
2016年2月,王老在美国与世长辞,享年83岁。
(二)作品介绍《云南民歌五首》写于1958年,王建中正处于意气风发的学生时代,是他最早的一部钢琴改编曲。
创作期间,他亲自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整理优秀民歌作品。
他沿用五声民族调性,巧妙地将钢琴的表现力与中国韵味融为一体,创作出五首风格迥异、精致细腻的民族画卷,分别是:细腻柔婉的《大理姑娘》、情意绵绵的《跟哥》、活泼有趣的《猜调》、遥远悠长的《山歌》和热烈欢腾的《龙灯调》。
二、作品音乐内涵分析民歌里藏着祖国大江南北的好风光,藏着无数劳动人民的生活倒影,藏着别具风情的民族底蕴,更藏着作曲家们的徐徐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