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乐器资源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乐器资源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乐器资源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乐器资源

【摘要】云南民族音乐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传统。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整个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样,自两千多年前庄跤入滇以来,即和中原音乐文化保持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的先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自创造了本民族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乐器,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富有特色的器乐演奏形式及大量优秀的器乐曲。

【关键词】云南民族音乐文化;云南民族乐器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云南,曾被誉为“歌舞之乡”、“音乐的海洋”,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座“民族音乐艺术宝库”。的确,长期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年复一年,世代相传,为我们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唐代南诏时期,“传周公之礼乐,习孔子之诗书”,大量吸收内地汉族文化,对云南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无疑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明清以来,大量内地汉族移民入滇,给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以进一步的推动,特别对地方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极大。如花灯音乐中不仅有许多曲调来自内地,而明、清小曲则更是花灯唱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等三大类唱腔,即分别源自秦腔、徽调和汉调。至今遍及云南各地的“洞经”音乐①,据初步考证,约于明嘉靖年间从四川传入。

云南民族音乐其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五大类。其中,除汉、白、傣、壮等民族有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外,在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民间歌唱、民间器乐演奏和民间歌舞活动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

美丽神奇的彩云之南,是多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云南独特丰厚,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民族文化,为世界保存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罕见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作为其中瑰宝之一的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变化丰富、影响深远。

早在3200多年前的殷商中晚期至周初,云南铜鼓、编钟、铜葫芦笙斗等就揭开了云南民族音乐艺术灿烂的历史篇章。昆明彝族子君人至今仍在吹奏的陶制乐器“阿乌”、富民出土的土洞箫,与周代埙类乐器十分相似;考古发掘出土的楚雄铜鼓、羊角钮钟、江川曲管葫芦笙、祥云葫芦箫、编钟,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中原乐器;呈贡发掘的东汉梁堆墓内的抚琴和吹箫陶俑,昭通出土的歌舞画像砖等,展示了汉代云南各民族丰富的音乐艺术。文献记载中,司马相如《上林赋》所记汉皇宝宫廷宴乐中的“巅歌”与汉乐府中表演滇歌的“诸族乐人”相互印证;《后汉书》载有明帝时代的《哀牢行者歌》、《白狼歌》;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西南夷掸国献乐及幻人到洛阳演出,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尝抚琴,滇人乃著《琴经》。

到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派大型歌舞团赴长安献演《夷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困境与解决思路 摘要: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民族音乐资源丰富。当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面临着乐师传承困难,青年观众流失等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解决思路,试图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献一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传承机制 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56个民族的同胞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音乐形式。这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促使我们中华民族不断改革创新,向前进步。云南省作为国内较为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大省,辖区内主要分布有26个少数民族,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既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又能够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切实造福,是我们作为民族音乐学学者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 通过对于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长期观察与整理,可以总结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现状的几个特点: 一、音乐艺人为一个或几个自然村所共有 在实际的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从事音乐演出的民间艺人往往不是被某一村所独享的。每当需要音乐演出时,临近的自然村落中,往往会自发的将几个村子的民间艺人组合在一起演出。临近村落内的民间艺人彼此熟识,并通

过共同演出交流技艺经验。在一些有条件的村落,会成立专门的鼓乐队,承接临近村落的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活动的音乐活动。 二、乐师的年龄层次老龄化严重,新生代血液匮乏 在走访南涧、楚雄、巍山、祥云等地的不同村落的鼓乐队和民间艺人,发现在民间从事音乐活动的乐师多为中老年男性。在采访过程中,汉族村落乐队的老龄化特征十分明显,一些乐队中40岁以上成员占到整个乐队人数的80%以上。年轻人群主要集中在歌唱类乐师上。而在少数民族村落中,情况略有好转,特别是生活在山上的少数民族村落内,乐师的年龄普遍在20-50岁之间。通过笔者的访问,这些年轻乐师多是因个人爱好,从小学习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技艺,并最终被村内邀请演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乐器的演奏,多数也不能说出师承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演出。 三、传统音乐平台的逐步消亡和外来音乐的侵入 在调查中,传统的民间音乐活动平台正在逐步消亡。这一点在传统大型音乐活动中体现特别明显。从三月街上传统对歌台上的按村落报名参赛、洞经古乐台观众看台的拆除到绕三灵上对歌小树林被砍伐一空,重低音音响和迪斯科音乐声压全场。传统上云南特有的小河流水,树下对歌的模式正在被逐步挤压消亡。一方面是人民在节日上失去了对歌的

音乐形态特征的文化解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音乐形态特征的文化解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摘要]现代教学强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思想,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提高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新手法及新理念。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音乐作品的形态特征进行文化解读,通过实例研究其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关键词]音乐形态特征文化解读中国音乐史 一、中国音乐与语言文学的联系 在进行琴歌作品《胡笳十八拍》的教学之前,请学生作课前预习,对作品的形态特征及创作的历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学生在学习初期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就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音阶旋律、调式调性及歌词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一些学生分析出了旋律发展句尾叠音这一形态特征,笔者就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音乐表现特点是否与汉语的语言文字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汉语中叠字常常用来增加表现力,强调语气,例如“热热闹闹”或者“高高兴兴”,而描写色彩则有“绿油油”、“黑乎乎”等。叠字手法虽然看上去质朴无华,但是细品则可由平淡之中见奇趣,由自然之中见精致。形式看似简约,但并非真的简单,而是以少胜多、以简代繁,经得起细细品味。音乐中的叠音和文学中的叠字二者由意蕴的表现来看并无二致,均体现了中国文化求简约、尚朴实的特点,经过反复咏唱将情感尽情的宣泄,这点也很好的证明了中国音乐和姐妹艺术共生性的发展。 经过反复品读、步步深入,学生逐渐理解了作品句尾表达蔡文姬感伤、悲愤时采用叠音手法的特别意义,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特征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该作品的后十七拍时,通过分析学生们发现,不但后十七拍旋律发展是以第一拍为基础经过不断的重复、紧缩、扩充而成,而且自始至终都可以感受到包尾叠音这一鲜明的特点。而其它的传统音乐作品,诸如琴歌《阳关三叠》及琴曲《梅花三弄》和《酒狂》等也都有这种表现手法,使得音乐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艺术感染力有所提高。 二、中国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在琴曲《梅花三弄》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把该曲的历史演进、不同的版本及打谱等情况做简单介绍,再引导学生欣赏吴景略对此曲的打谱演奏。然后要求学生分析曲调的发展,最后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总结。该曲的主题音调核心为宫、徵两音,旋律通过自由展衍及重复得到拓展,体现出音乐材料高度统一、乐思自由延伸的显著特点。这种旋律发展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气”的宇宙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通过反复咏唱、旋律随着思绪的变化而自由发展的特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殊审美趣味的体现。由此可见,中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气”的宇宙观影响,其时间型的特点更加鲜明而突出,以点拓展,旋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更加侧重于横向线形的展开。所以对核心节奏及核心音调进行

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与云南高校音乐教育的整合_夏毅和

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与云南 高校音乐教育的整合 夏毅和 摘要:云南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人文生态结构和音乐本体结构,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学者的特别关注。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对于云南本土音乐的传承既有责任也有优势,有必要借鉴其他地方高校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在弘扬本土音乐文化上的有益经验,树立本土音乐教育观念,加强本土音乐教育的理论架构与学科构建,深化本土音乐的多元化教学实践探索,把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整合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来。 关键词:云南本土音乐;高校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11)04-0067-04 作者简介:夏毅和,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硕士。云南昆明650222 过去的一个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把人类一下带入了“地球村”时代,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更开阔、更多维的视野,各种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通过文化传播媒介如电视、电脑、广播电台等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得我们的音乐音响变得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正如美国民歌学者艾伦·洛马克斯所说,这种从权力中心到沉默的地区文化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平等的,掌握着“公共领域”话语权的一方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亚文化群的文化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不断被“边缘化”是个不争的事实。 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及教学范式自20世纪初师承西方模式至今,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很大的变化,虽然经历过几次以课程改革为标志的教育变革,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量变而无质变。这种教育模式仍是基于西方音乐历史和传统音乐学体系的标准和价值观的。而如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音乐教育已发生很大的转变,我国的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却还在“捍卫”着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的音乐教育和教学范式。[1](P4) 基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与中国高校音乐教育所承载的历史使命,音乐文化人类学者提出了音乐文化本土化观念,主张用本土的眼光,立足于传承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使民族的音乐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这是我国的音乐学者对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西方音乐思维和价值观的一种反应。音乐文化本土化观念注重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强调音乐形态的差异性,认可 音乐○ 收稿日期:2011-05-30

第二章:音乐创意与策划

第二章音乐产业与创意 绪论 音乐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呈现出繁荣景象。尤其是传统的音乐创作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链接,为音乐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加之近年来国家以及各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积极扶植音乐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大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当前,我国的创意产业正迅速发展。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中国很多地方的产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紧张,一些城市丧失发展大规模制造业的优势,面临就业岗位流失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产业升级迫切需要研发设计人才的创意支持。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与创意产业也正在迅速交融之中。 音乐作为娱乐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在文化的交流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网络科技和电信技术的发展,对音乐产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也促成了新媒体产业的诞生和数字音乐的发展。以音乐创意激发的音乐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构成。 创意在音乐产业中的运用越加丰富多彩,尤其是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在音乐产业的发展,加上近年来国家以及各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积极扶植音乐产业的发展,各种音乐歌舞晚会、音像制品等大量的出现,网络音乐创意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大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创意产业寻求发展空间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线音乐与移动音乐,为音乐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以上海艾瑞市场研究公司200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3.63亿手机用户当中,使用手机下载铃声和彩铃业务的用户数量分别占72.6%和34.8%。市场上最畅销的彩铃一个月的下载量通常都在100万次以上,一首《老鼠爱大米》曾创下单月下载量600万次的纪录,一个月1200万元的收入,相当于传统唱片70万张的销量收入。 第一节创意时代的音乐产业 音乐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部分,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音乐文化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直接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形象化的产品,通过制作、包装、推广、销售整个链条的运作,实现音乐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形成与高新科技、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批量化又不失创意地满足人们对音乐文化的客观需求,同时融入经济领域之中,不断提升相关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一、创意时代下的欧洲音乐产业的发展 音乐之所以成为一种产业,是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结果,当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商品在市场流通时,它便形成了一个行业,即音乐的生产、制作、流通、销售,当这个行业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形成了内在的价值链条和发展空间,便形成了产业。这是一般产业化发展的轨迹所在。 对于音乐产业而言,其核心是音乐相关的商品,如唱片,CD,演唱会等等,而周边相关的如乐器,广告,电影等等,因为有音乐元素或者音乐成分,也在随着行业的发展和融合中,成为音乐产业的一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

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哈尼族 哈尼族现约有人口万人,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两岸的哀牢山区,是云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农耕民族。哈尼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依山就势,创造了令世界称奇的梯田文化。 长街宴——哈尼村寨的“AA制” 每当农历二月的“祭龙”,哈尼族称为“昂玛突”,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街心酒宴”。届时,每个寨子的各家各户都将自家的饭桌抬到自己寨子的中心,排成犹如长蛇阵一般的宴席,全村男女老幼围坐这长长的宴席,互相请吃,互相祝福。长街宴具有数百年的历史,集中地体现出依托于梯田农业的哈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 ?壮族 云南的壮族约有万人,其中80%聚居于云南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女子善纺织,编织的“壮锦”以色彩绚丽和图案精美闻名。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构想及其意义

第33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1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2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构想及其意义 冯会平章光琼 (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是以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为内容,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纸质出版、旅游指导等为载体,提供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展示与产品化运营服务及示范应用,形成音乐文化资源服务的新模式。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具有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保护难度较大。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对于继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达成民族认同,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家;音乐文化;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1-0197-03 音乐文化是传播情感美的文化,是塑造心灵美的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特殊功能。音乐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自尊、自信、自强以及自律的道德修养、和谐的处世观与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国家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当前世界发达国家无不以国家政策主导、以公共资金启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而且,发达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已经展示出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空前的“媒介转移”。如同纸质媒介、电磁媒介所引发的人类文明飞跃发展一样,向数字媒体的转移展示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民族音乐文化数字编码与出版传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土家音乐文化主要包括生活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及四川东部地区的土家族的歌曲、舞蹈、器乐等及相关的民间文化。土家音乐文化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家音乐文化原有的传承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已不能满足其传承和发展的需要。对土家音乐文化进行数字化开发与出版传播,使之成为具有传播性、传承性、学术性、公益性、综合性、交互性的公共平台势在必行。 收稿日期:2012-07-20 作者简介:冯会平(1965-),女,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为出版科学。章光琼(1972-),女,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硕士,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 一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出版与传播构想 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是以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为内容,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纸质出版、旅游指导等为载体,提供土家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展示与产品化运营服务及示范应用,形成音乐文化资源服务的新模式。也就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为对象,突破音乐文化资源管理与内涵挖掘、音乐文化虚拟展示、虚拟音乐文化长廊构建与面向受众的多终端展示等关键技术,研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库、传统乐器3D模型库及演奏工具、音乐活动技艺培训与学唱系统、虚拟场景重构与展示系统、土家音乐文化长廊等,并集成为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展示与出版传播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探索以数字博物馆、数字出版、纸质出版以及旅游推介等为载体的音乐文化资源服务模式、方法,形成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及文化产品服务新业态。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主要有三大目标:构建土家音乐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服务模式;研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分类体系、资源存储规范等,研制音乐文化资源采集、标注工具;开发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编码关键技术。具体构想如下: (一)探索土家音乐文化资源分类体系、保护与传承服务新模式 侧重以长阳土家文化资源为例,探索音乐文化资源内容分类体系,资源编目规范等,填补我国在该领域尚无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并据此研制音乐文化描述、标注和编目工具。探索以数字影院、数字典藏、旅游导引等为载体的音乐文化资源服务模式和保护传承方法,形成新的服务业态。 (二)研究土家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的关键技术 土家典型的歌舞包括山歌、南曲、巴山舞、摆手舞、撒 197

音乐创意产业及其发展态势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a4574637.html, 音乐创意产业及其发展态势探析 作者:秦容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2期 [摘要] 音乐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文化艺术方面,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本身还具有巨大的产业价值。文化理念、创新人才、科学技术、商业模式是音乐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产业培育、营销模式、产业政策是音乐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音乐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蓬勃兴起和发展。我国在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扶持音乐创意产业的发展,全国性和地方性的音乐歌舞节会、歌手选拔比赛、录音产品、电视节目、音乐产品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且创造了巨大的产业经济效益。 一、音乐创意产业的涵义 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实际上社会生产的和消费的全部是文化,人们的消费都是在文化价值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一轮又一轮的新行为,社会经济的主流是文化经济,传统的产业要增加文化的价值,新兴的产业要突出文化产业,这就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自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包括音乐、表演艺术、广告、电影、电视、出版、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产业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引领国家和地区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每年产值达到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已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音乐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就是要将抽象的音乐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业,把音乐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实现音乐文化与高新科技、工商企业互相交融的经济模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升经济领域的产品附加值。有关资料表明,英国音乐产业出口的净收益高于钢铁工业的收益,奥地利莫扎特故乡萨尔慈堡每年音乐文化活动、旅游和其他关联收入达到4亿多欧元。 二、音乐创意产业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

音乐文化现象分析 (1)

课程作业 姓名:卢吉 学号:17135101210008 课程:音乐文化现象分析 指导教师:曾华燕老师

从艺术产业与传媒角度看《张家界·魅力湘西》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当代艺术的生态发展促使了艺术产业与艺术传媒的出现。一方面,从产业和传播的角度,的确,艺术生产力得到解放,并且也提高了艺术的创作活力,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艺术产业与艺术传媒带来的功利性。过分地强调产业,以商业和资本为导向必然会带来艺术的媚俗化问题,过分地强调传媒,则必然会突出中介而淡化了内容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艺术产业;艺术传媒;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产业与艺术传媒是当代中国艺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艺术组织由于总是突出展现鲜明的主流价值与体系,其与当代民间艺术生产之间也总是存在一种差异、对抗、矛盾或协商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当代艺术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为政府体制所不容、位居地下的不合法性。然而, 魅力湘西位于素有我国“国家森林国家和地质公园”之称的张家界武陵源区景点内,主要是为中外游客表演原生态的节目,当然还有与时俱进与现代各种音乐、舞蹈、灯光相结合的节目。魅力湘西由于致力于原生态节目的采编与编排,因此对于我国湘西文化的保存与完善意义重大,魅力湘西也称被评为我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但成为张家界游客必去的景点,同时也成为众多省市学习发展的榜样。 魅力湘西是我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年来给无数民间艺人提供了展示平台,将湘西失落的文化拾起。为了在魅力湘西大剧院里给大家呈现更多的精品,魅力湘西的创作团队经常扎根在湘西的原始村寨中搜集并整理湘西民族、民间的文化素材和表演形态,可见精品的来之不易。 另外,在探求湘西文化与现代歌舞结合的道路中,魅力湘西也在积极探索。比如与古丈及凤凰县剧团、湖南省民族歌舞团、湖南省歌舞剧院的合作,魅力湘西将原生态文化的音乐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加之灯光、音响、舞美的配合,给大家呈现出了一幕幕精彩的节目。如轰动春晚节目的“追爱相思楼”、“千古边城翠”、“英魂归故乡”等。 魅力湘西本只有室内舞台剧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让游客更直观的观看魅力湘西的节目,体味湘西文化的特色,魅力湘西特意巨资打造了魅力湘西室外剧场,主要表演土家硬气功、土家摆手舞、湘西三大蛊巫术表演等,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沟通。至此,全国唯一一家拥有室内剧场和室外剧场的魅力湘西大剧院成功落成,为了惠顾广大游客,魅力湘西还实行室内剧场和室外剧场一票通用制度,真正做到了为广大游客服务。 魅力湘西的表演节目有:展现苗族最大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椎牛舞、土家祭祀舞蹈茅古斯舞、苗族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鼓舞、土家三杯土家哭嫁舞、湘西赶尸舞等。由上述节目表演剧目我们可以知道,魅力湘西表演的节目都是土家、苗族、瑶族或白族等少数民族本土的文化舞蹈,这些舞蹈在史料中都有记载,传承到今天可见其意义。比如其中的节目之一湘西赶尸。赶尸是湘西一种特有的文化习俗,相传是赶尸人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到家乡安葬,央视记录节目还曾专门为湘西赶尸文化作过一期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而将其搬到魅力湘西的舞台则是为了保存这种文化习俗,并让更多的人了解。 《湘西赶尸》作为魅力湘西的经典剧目,也是众多中外游客的最爱。《湘西赶尸》表演内容为:以鸦片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无数中华儿男为了保家卫国客死异乡,赶尸人将其尸体赶回家乡的故事。节目一开始是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上战场的画面,紧接着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及演员的动作,观众仿佛血液也跟着燃烧。但是忽然火光四溅演员们全部牺牲了。这时候室内灯光开始昏暗,伴随着时不时的乌鸦声,整个场景阴森恐怖。但是这时候一个留着满脸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讲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提要: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3. 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类型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化资源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概念,有人说,除了自然资源,都是文化资源。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的前提——文化,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当然,文化资源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加了“资源”一词就意味着它已经拥有过去时态(时间性)、可资利用(效用性)等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资源可用于指称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那部分内容和形式。 因此,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的一部分。在本课程中,我们围绕所关注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理解各类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衍生形态。 1.1 什么是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不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生产性资产。资源常常讲利用和开发,与生产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认为与文化生产或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素材”才是文化资源的核心指向,而这些素材也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与创造。 人类早期的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为主,如土地、森林、猎物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自身创造的资源越来越重要,其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符号化知识、经验型技能、创新型能力、通讯手段、社会组织系统等等,都成为了生产的要素即生产的资源。不仅有经济生产方面的资源,而且有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源,如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因此,人类积累的一切创造发明成果,都成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总之,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即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水域等,也包括各类社会资源。其中,文化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也同时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 1.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资源科学——综合资源学,区域资源学,部门资源学 综合资源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价学,资源工程与工艺学 ,资源管理学,资源法学 ↓ 区域资源学 ↑ 部门资源学——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能源学,旅游资源学。 1.3 我国的文化资源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乐器资源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及乐器资源 【摘要】云南民族音乐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传统。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整个经济文化的发展一样,自两千多年前庄跤入滇以来,即和中原音乐文化保持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少数民族的先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自创造了本民族别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乐器,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富有特色的器乐演奏形式及大量优秀的器乐曲。 【关键词】云南民族音乐文化;云南民族乐器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云南,曾被誉为“歌舞之乡”、“音乐的海洋”,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座“民族音乐艺术宝库”。的确,长期生息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年复一年,世代相传,为我们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唐代南诏时期,“传周公之礼乐,习孔子之诗书”,大量吸收内地汉族文化,对云南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的发展,无疑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明清以来,大量内地汉族移民入滇,给云南民族音乐的发展以进一步的推动,特别对地方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极大。如花灯音乐中不仅有许多曲调来自内地,而明、清小曲则更是花灯唱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等三大类唱腔,即分别源自秦腔、徽调和汉调。至今遍及云南各地的“洞经”音乐①,据初步考证,约于明嘉靖年间从四川传入。 云南民族音乐其包括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五大类。其中,除汉、白、傣、壮等民族有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外,在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民间歌唱、民间器乐演奏和民间歌舞活动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 美丽神奇的彩云之南,是多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云南独特丰厚,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民族文化,为世界保存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罕见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作为其中瑰宝之一的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变化丰富、影响深远。 早在3200多年前的殷商中晚期至周初,云南铜鼓、编钟、铜葫芦笙斗等就揭开了云南民族音乐艺术灿烂的历史篇章。昆明彝族子君人至今仍在吹奏的陶制乐器“阿乌”、富民出土的土洞箫,与周代埙类乐器十分相似;考古发掘出土的楚雄铜鼓、羊角钮钟、江川曲管葫芦笙、祥云葫芦箫、编钟,均为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中原乐器;呈贡发掘的东汉梁堆墓内的抚琴和吹箫陶俑,昭通出土的歌舞画像砖等,展示了汉代云南各民族丰富的音乐艺术。文献记载中,司马相如《上林赋》所记汉皇宝宫廷宴乐中的“巅歌”与汉乐府中表演滇歌的“诸族乐人”相互印证;《后汉书》载有明帝时代的《哀牢行者歌》、《白狼歌》;东汉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西南夷掸国献乐及幻人到洛阳演出,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尝抚琴,滇人乃著《琴经》。 到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派大型歌舞团赴长安献演《夷

音乐文化创意产业讲解

音乐文化创意产业 传统流行音乐产业的价值链 1、传统流行音乐产业的分工 传统流行音乐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制造、分销和零售三个环节。 (1)音乐产品的制造 主要为唱片公司,他们是主要的产品内容提供商,也是该产业最重要的环节,具有绝对的地位。他们进行音乐产品的概念策划,募集资金、艺人,收集音乐、艺人、流行文化与唱片市场的情报,寻找合适的音乐制作人和乐手,确立唱片概念和发片计划,制作demo小样。然后进行录音和唱片及艺人宣传策划。 其次是唱片的生产厂商,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唱片的大量复制,如光盘厂商、卡带厂商。 (2)音乐产品的分销 分销商是流行音乐产品进入市场的关键环节,他们建立了较大的发行网络,并与终端 销售环节建立关系,通过自己的网络将唱片发送到零售商手中。 (3)音乐产品的零售 零售商主要包括唱片连锁店、私人商店、音响卖场、超市等,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零 售终端。 2.传统流行音乐产业的价值链

传统流行音乐产品经过制作、生产、销售等环节,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其价值增值 过程可以分解如下:1、新的流行音乐产业分工 (1)上游 由唱昌片公司垄断音乐产品的提供,改变为音乐制作室、原创个人、音乐网站等均可成为内容提供商。音乐产品也不再仅仅是唱片形式,而变成以数字单曲形式提供。 (2)中游 由版权服务商、增值服务提供商(SP)和服务平台提供商组成。其中国内主要的SP服务商有TOM、腾讯、A8、华友世纪、金鹏等,服务平台提供商有中国移动、联通、互联星空等。 (3)下游 即终端用户,用户通过互联网收听及下载到播放设备上收听音乐,或者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互联网接受数字音乐服务,包括手机铃声、彩铃、手机音乐点拨、音乐下载和在线收听等。 2、新的流行音乐产业价值链 自有唱片问世以来,流行音乐产业链上的盈利环节主要是唱片制作方唱片公司以及销售方、发行商,产品的形式也单一体现为唱片;而在数字音乐时代,传统唱片将不再是核心产品,单曲和围绕单曲制作的一系列产品(例如彩铃)可能成为主角;从流程上看,做单曲做增值产品(适应于各种平台的产品形式)卖产品(渠道)成为新的产业模式,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思考word资料3页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思考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是云南本土音乐文化发展不容忽视的 一个关键环节,然而,云南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现状却令人担忧:(一)当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随着大规模现代工业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出现,从前那些原始的、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消退,使得各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开始明显滞后发展,甚至部分偏远少数民族音乐和器乐出现失传的问题。对此,我认为在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应把主流音乐文化教育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以实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我通过对省内几所普通学校的几千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喜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学生还不到5%,而知道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也不足20%,其他的同学则是没有了解过,毫不感兴趣。部分老师在课堂上也从未向学生教授过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三)当前的云南媒体没有一个或多个专门针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宣传平台,在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交响乐,云南本土音乐相对较少,老百姓没有机会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有更多的了解。 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可行性 (一)从教育上大力提倡发扬云南本土音乐文化。应该把有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编入教材,收集整理各民族民间的音乐,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有代表性的作品列入音乐考试范围,并奖励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二)引起媒体的重视。目前的媒体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宣传没有形

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需要通过电台、电视台,包括音像制品等主要的媒体来传播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三)政府部门投入资金支持和建立保护机制。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这一环节相对欠缺的情况下,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构想,没有资金投入和政府的扶持是很难前行的。 实例一:从4世纪开始,印度屡遭外族入侵,因此各外来民族的音乐文化在不同时期对印度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部分影响,但是这上千年的古印度音乐文化,包括他们独有的24音律,印度本土乐器、本民族歌唱方法,以及本民族舞蹈,从未被淡化。电影《阿育王》纪录了传统的印度音乐,借鉴和应用了现代音乐技法,独特的音乐布局,使我们感受到整部电影音乐安排十分精心,构思紧凑,具有全局性,感受到印度电影音乐那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无限的发展前景。 实例二:古代的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枢纽通道,在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中原音乐和印度、波斯音乐,丰富了中原音乐文化生活,也给西亚,东亚等国家留下了较深的影响。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音乐所特有的音律,在世界音乐文化中,也是一朵美丽的奇葩。 实例三:近几年,云南傣族乐器葫芦丝在各所院校的普及教育就开展得比较好,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比较熟识的少数民族乐器,也因为葫芦丝的普及,傣族的民间乐曲也得到了广泛的宣传。是否可以考虑把云南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乐器也像这样加以改良,进行教学普及和推广呢?这样是否可以改善目前少数民族音乐得不到推广的现状?

对大众传媒经济下音乐文化的分析和思考

对大众传媒经济下音乐文化的分析和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媒经济发展越发成熟。音乐文化是大众传媒经济的组成之一,为当前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是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却不难发现音乐文化的精神文明高度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物质化,音乐文化渐渐成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以当前时代下大众传媒经济下的音乐文化做出了简单的分析。 标签:大众传媒经济;音乐文化;分析;思考 时代的发展使得音乐文化产生了质的改变,虽然音乐文化物质化对于其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否认音乐文化以及一般商品之间的差异,二者本就不相同,如果利用对传统商品的要求来规范音乐文化的发展市场的话,势必会导致音乐文化收到打击。如此一来,如何保证音乐文化的精神文明价值永存并贴合当前我国的传媒经济发展就成为了众多部门所困扰的难题。 一、音乐文化以及大众传媒经济之间的关联 大众传媒经济以及音乐文化之间的管理并非是从属关系,而是相互依托的。大众传媒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音乐文化的革新,而音乐文化的变革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众传媒经济的成熟。当前时代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明显的变革,就目前来看,我国涌现出了大量人才主攻大众传媒经济的研究,通过挖掘其间的内涵来进行相应的音乐文化的培养工作。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了相应的变更,但经济绝对不是主导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工具。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音乐文化都是从属于提高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用以全面加强人们的精神组成,如果仅仅从大众传媒经济之下来对音乐文化进行相应的判定的话,是颇为片面的,从另一角度来讲,对音乐文化的创作等工作绝对不能全权利用大众传媒经济来进行判定。大众传媒经济对于音乐文化势必会有些许影响,但绝对不是全部,音乐文化本身是具备着充足的精神意识的,这是传媒经济所没有的,这也是二者一直无法被相提并论的原因。所以我们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应该给予充足的尊重,不能仅仅在大众传媒经济角度进行考虑,而且还要从其音乐文化的精神发展角度进行考虑,全面提高当前我国的精神文明组成是音乐文化的主要任务。 二、现代大众传媒经济对于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大众传媒经济对于音乐文化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任何艺术传播方式都是具备着双层影响的,音乐文化也是如此。作为当前时代下的公众提高自身经济文化水准的重要手段,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颇为不顺。尤其是在大众传媒经济的笼罩之下,我国的音乐文化随之而来的暴露出了诸多不足,在与经济发展相互依托之后,各种负面影响更是随之而俩。当前时代是信息技术作为主导的,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了当前时代的重要法则,能够全面提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摘要: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血缘关系,随着频繁的部落式的游走和迁徙,在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萨满教。本文以原始宗教仪式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文化为例,对萨满音乐所依存的生活环境、表现方式以及音乐的特点进行阐述。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早在我国四五千年前,当我国还处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歌曲和歌舞,而到了商朝和周朝奴隶社会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然而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音乐更是得到不断的发展。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政局分裂的状态,但于此同时各个民族也在相互的融合之中。在历史变迁中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如壮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而对于我们东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说,萨满音乐则是当之无愧了。 一、萨满音乐文化的形成 (一)萨满教的起源于传承 萨满教是人类各种宗教形成的母教,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原始自然宗教。它曾广布于北美、北亚、北欧等广阔的疆土上。是地球北半部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宗教形态。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是国际上公认的萨满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世界萨满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教萌生于人猿揖制后人类漫长的蒙昧时代,兴起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继续于父系氏族社会漫长时期直至今天。所以说萨满教的历史之长、分布之广、影响之强,完全证明了其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者,也是我国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它与中国民间一般的神权巫婆相比,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和人类童幼年时代文化继承人的起源性和值补性,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史前宗教、历史、经济、哲学、婚姻制度、道德规范、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就,它是一种活态“化石”,它用自己幼童般历史语言和音乐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意志和力量,也揭示了他们的迷惘和失误。这是一个历史和对当时现实的由衷表达,它所造就出的特殊的音乐形式也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比之许多少数民

研究论文: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等教育论文 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初 探 [作者简介]殷婕(1980-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王华彪(1973- ),男,湖北汉川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组织部副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哲学社会科学;杨丽娜(1981- ),女,河北南宫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张家口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20xx年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14YS041)、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20xx年基金项目“繁荣发展河北省文化品牌创意产业研究”(项目编号:HB13YS048)和20xx年河北北方学院校级项目“高师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S20xx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

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以更好地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教育是产业的启蒙,音乐教育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创新教育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培养顺应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校人才已成当务之急。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点燃学生心灵,照亮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音乐元素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供学生个人多元发展的可能性,获得目前学习上以及未来职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满足。另一方面,通过高校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技能的能力,立志成为未来的“创意人才”或“创意劳动力”,以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从而为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积蓄人才。 3.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创新精神是决定所有国家在21世纪成功的最重要因素。21世纪的科技创新将奠基于文化的基础上,与高感性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音乐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一种文化音符,创新发展我国音乐文化,可大大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从这个方面说,改变思维的音乐教育是加速实现创新国家目标的“助推器”。

研究论文: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方式

64347 音乐论文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 的传承方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一个地方,当前云南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具有悠久的历史,诞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这些民族音乐本身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宝贵的价值,正是因为这样,在今后就应该把这些音乐发扬光大,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利用流行音乐。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本身的形式非常多样,歌乐、戏乐、宗教音乐、器乐以及舞乐等都是属于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对这些音乐进行深入分析就有着十分重要地意义。不同形式的所用范围也是不一样的。器乐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戏乐往往指的是大理州的白剧音乐、文山州的壮剧音乐等形式。对于这些不同形式应该加强研究。

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来看,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多源性。这种音乐是要受到地域、音域等方面的限制的。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民族音乐会遇到不少障碍,语言的障碍、曲风的障碍以及难度的障碍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障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播就必须要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传承。 二、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传承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无论是对于民族音乐还是对流行音乐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在工作中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就应该引起重视。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这两者是能够结合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同流行音乐的结合将有助于发挥其特点和优势。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流行音乐当前在云南省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流行音乐也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后这两者就有可能实现结合。 从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来看,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对于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并增强其生命力是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