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达斡尔民间音乐的起源研究艺术论文.
达斡尔族宗教传统音乐体裁的研究

达斡尔族宗教传统音乐体裁的研究作者:潘雅清来源:《艺苑》2017年第06期【摘要】达斡尔族作为一个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将传统狩猎、图腾文化、民族神话以歌舞的形式代代相传。
萨满教作为他们固有的宗教信仰,被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下来。
达斡尔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流传至今,“雅德根依若”的音乐形式存在不但神化了神圣的存在,更表达了该民族人民对古神的敬仰。
【关键词】达斡尔族;萨满教;雅德根依若;雅德根[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达斡尔族,又称达呼尔、达奇鄂尔等,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
达斡尔族在17世纪前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黑龙江流域,清朝中期逐渐迁移,现在分布于黑龙江省黑河市、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泰来县、呼兰县,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等地。
达斡尔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音乐文化与传统的历史、发展和生活习俗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这种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是通过一代代达斡尔族人民口头传承流传至今的。
一、达斡尔族萨满仪式中的歌舞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但他们一直保留着传统的萨满信仰和祭祀仪式。
在科学知识欠发达的时代,人们遇到大病大灾,就会请萨满祈祷祭拜神灵,祈盼借助神灵的力量祛病消灾,同时表达对天神的崇敬之意。
达斡尔族称萨满为“雅德根”,萨满所唱的歌曲称为“雅德根依若”,“雅德根依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歌,是指萨满被“神灵附体”后,代表神唱的调子。
萨满仪式一般有三个阶段:请神、接神、送神。
第一阶段是请神。
“雅德根”身穿传统萨满服,手拿神鼓,坐在椅子上,一边击鼓一边唱一种名为“Ongoor Husugu”的曲调,萨满跟着“雅德根依若”特殊的曲调节奏,身体慢慢摇摆,后面还有一排十几个的人帮帮唱。
第二阶段是接神。
“雅德根”站起来之后,即被“神灵附体”以后,配合着神鼓、铜镜、腰铃舞动肢体“跳神”。
达斡尔族艺术研究

达斡尔族艺术研究一、达斡尔族主要的艺术形式经过历史光阴长河的浸礼,达斡尔族各样艺术形式在自己不停发展的同时,在不一样期间又与其余民族的文化艺术互相影响、互相沟通、兼收并蓄,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艺术形式:1传统民歌。
达斡尔族民歌与其历史相同长远。
依据本民族习惯,可分为扎恩达勒、雅德根调等。
其内容特别宽泛,有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萨满歌、祝赞歌、教诲歌、儿歌等类型。
“扎恩达勒可直译为‘歌’,是近似山歌、小调体裁歌曲的统称”2。
往常是达斡尔人在生产生活时所唱。
其旋律伸展婉转、起伏较大;雅德根调即萨满调。
在历史上,达斡尔族曾崇奉萨满教,达斡尔族称萨满为雅德根,雅德根在经过请神附体、为人治病、驱鬼驱邪的同时,一边敲鼓一边演唱。
其唱词属自由体韵文,旋律流利,拥有原始文化的神奇色彩。
2民间舞蹈。
达斡尔族的民间舞蹈很有特点。
常称做鲁日格勒舞,也称哈肯麦舞,大概产生于打猎收集为主业的年月,到现在该舞蹈的动作仍保存着那个时代的特点,如很多民间舞蹈中有模拟黑熊格斗、布谷鸟的鸣,以及鹿走、鹰飞、兔跳的动作,有模拟担水、采野果、梳头、照镜子等生产生活的动作等。
鲁日格勒的表演,以女性集体舞为主。
萨满舞,属达斡尔族的宗教舞蹈,系雅德根除去灾害、乞求丰产、祭神治病时所跳的舞蹈。
萨满舞其实不是人们想像的简单的蹦跳,其舞蹈语汇独具神奇色彩,反应了达斡尔族舞蹈的原生态特点。
3说唱艺术———乌春。
乌春为达斡尔族曲种,一般用达斡尔语演唱,是流传于达斡尔族中的一种传统说唱形式。
流传于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及黑龙江等省的达斡尔族聚居地。
乌春无职业艺人,多为民众在农闲或节日的自娱性演唱。
相传乌春产生于“17世纪达斡尔族社会由原始渔猎生产发展为从事农业生产,并且有了定居的村屯此后”3。
现发现最早形成书面文字的乌春是在清咸丰元年(1851)。
呼伦贝尔八旗佐领阿拉布丹创作的《巡察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
乌春曲目丰富,题材宽泛,包含描绘劳动生活、爱情婚姻、教诲儿女、征战疆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作者:孙培聪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1期[摘要]达斡尔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既反映农业生活,又反映牧猎渔业生活,还保留萨满教的祷词歌词等特点,达斡尔族民歌是达斡尔族文化的灵魂,反映了社会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并在长期的文化传播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音乐特色。
民歌演唱富于个性。
民歌演唱发声极为独特。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是我国的瑰宝。
达斡尔族民歌历史悠久,达斡尔族民歌的创作和传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达斡尔族民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歌手们的世世代代传唱,不断的二度创作使达斡尔族民歌逐渐趋向成熟。
[关键词]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061-02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有132394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有77188人,主要聚居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达斡尔族乡、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
黑龙江省有43608人,主要聚居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卧牛吐达斡尔族镇和莽格吐达斡尔族乡、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满柯尔克孜民族乡和塔哈满达斡尔民族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5541人,主要居住在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其余分布在霍城县、伊宁市和乌鲁木齐市。
辽宁省有1282人。
其余的达斡尔人,散布在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
到目前为止,达斡尔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大多还是处于对某一地区、某一音乐事象研究的范畴,较全面的音乐史发展与传承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在史志领域还是个空白。
对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考察和梳理,对全面认识达斡尔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中国乃至人类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一、达斡尔族民歌发展和保护由于时代的不同,民歌镶嵌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达斡尔族的民俗风情、民族心理特征在不同时代的民歌中都得以充分地体现。
浅谈呼伦贝尔地区达斡尔族民歌的特点

浅谈呼伦贝尔地区达斡尔族民歌的特点要:随着国内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外文化的大量流入,使得我国很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想要使得我国民族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传承与发展下去,就要在了解其原有艺术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而达斡尔族民歌也是我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拥有音乐、历史以及文学等多元化的价值元素,所以研究与分析达斡尔族民歌特点,不但是爱好使然,同时也是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呼伦贝尔地区;达斡尔民歌;艺术引言达斡尔族的群众分散在内蒙古大草原的各个角落,虽然属于同一个民族,但是由于地域差异、风土人情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不同区域的达斡尔族拥有的民歌类型与风格也存在一定产异化。
而本文则选择呼伦贝尔区域的达斡尔族民歌进行相应的探究与分析,进一步阐明该地区达斡尔族民歌的发源、类型与特点等,进而认识到达斡尔族拥有的别具一格音乐文化特色。
达斡尔族特色鲜明的音乐艺术展现了自身的民族特色与精神,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变的更加丰富多样,当然达斡尔族民歌也是我国音乐文化领域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将达斡尔族特色音乐文化传承发扬下去,那么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达斡尔族民歌的生存环境、音乐特征以及相应的演唱技巧等,才可以将这一民族瑰宝传承与发展下去。
一、呼伦贝尔地区达斡尔族民歌文化根源在早期原始社会中,达斡尔族的群众主要生产方式就是狩猎,因为当时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相应的文明水平也不高,所以达斡尔族人民群众对自然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更多的是敬畏自然、害怕自然。
在这样的落后社会状态里,达斡尔族群众逐渐的将图腾当做是精神层次的支撑,所以逐渐的形成了萨满教,随后在相应的祭祀活动中逐渐的出现了相应的祭祀舞蹈与歌曲,而达斡尔族群众也是这些舞蹈的传播主体。
而对着社会的进步,到了奴隶时代达斡尔族群众的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此阶段达斡尔族民歌主题大多是与生产活动和萨满信仰相关的。
[达斡尔族,音乐舞蹈,现状]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现状及思考
![[达斡尔族,音乐舞蹈,现状]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现状及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2f45fdbf12d2af90242e6e5.png)
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现状及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未来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众所周知,音乐舞蹈形态千差万别,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作为独立的存在,自身特色十分鲜明,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现状的思考和探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弘扬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并为音乐舞蹈领域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
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现状进行思考,以此带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与保护文化是政治经济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可以使更多的人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现状来讲,情况不是十分乐观,一些专业的音乐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对传统音乐舞蹈的分析都不是十分透彻,所以,不断深入研究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们对其认识不足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当前的传承现状,总结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未来的保护措施以及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保护传承工作的落实,一般来讲,传承是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展现其固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所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问题逐渐成为相关学者的关注重心和焦点。
一、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现状(一)传承主体。
就目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主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个体行为保护与传承,民间团体行为保护与传承,以及政府行为的保护与传承。
以下对不同传承主体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
个体行为保护与传承的最大特点在于保护者主动并愿意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有效的传承给他人,简单来讲,个体行为保护传承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能够积极主动的将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和文化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以便更多的人了解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文化精髓,目前,个体传承效果相对良好。
达斡尔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及其曲体衍变——以《阿拉腾采花》为例

达斡尔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及其曲体衍变——以《阿拉腾采花》
为例
韩杨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2()19
【摘要】本文对四方言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音乐形态特征及其曲体衍变进行研究。
首先从旋律、节奏等方面进行音乐艺术特征还原,揭示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
音乐艺术创作规律及风格特征,然后对其曲体衍变进行剖析。
本文认为,达斡尔族
《阿拉腾采花》作为现代曲体模式下创作的歌曲,符合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基调、体
现了丰富的人文情感价值及与时俱进的创作价值。
研究达斡尔族音乐《阿拉腾采花》,对当前民族音乐研究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帮助学习者对传统民族音乐向现代
民族音乐过渡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最终提升曲体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韩杨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论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民歌的衍变与传承
2.如何让达斡尔族民歌真正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
3.简析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传承途径——以达斡尔族民歌为例
4.达斡尔族传统民歌的音乐特征及创新
5.浅析阿拉善色彩区民歌音乐形态及其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该民族经过漫长时间的洗涤,其传统音乐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标本。
“鲁日格勒”和“乌春”作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类别,于2006年被纳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更进一步加深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底蕴。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创作背景不断消失,再加上缺乏文字,民间艺术家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大量传统音乐开始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达斡尔族传统音乐传承与抢救工作就迫在眉睫。
因此,本文将对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文化特征进行深入了解,研究发现该民族传统音乐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并针对这些难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标签: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传承策略引言达斡尔族既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之一。
达斡尔族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地。
其中,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是其重要的分布地区。
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是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整个达斡尔族的历史,记载着整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不仅能保护达斡尔语,还能增强人们对达斡尔族民俗风俗的认知和文化价值的认同,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特性(一)取材的生活性和创作的集体性达斡尔族人民通常利用音乐来记录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创作素材都取材于生活,是人民生活的反映和智慧的结晶。
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所包含的范围相对较广,它既有描写人民生活和生产场景的歌曲,如《伐木歌》《捕鱼》,描绘山水风光的歌曲,如《春天来了》《映山红花满山坡》,还有记录民族风俗的歌曲,如《出嫁之前》《欢乐的库木勒节》,这些歌曲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气息。
除此之外,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创作往往是整个集体的共同构思,它所展现的是整个群体的生活,而非某一个体。
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分析

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分析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较为特殊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内蒙古以及俄罗斯等地区。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达斡尔族民歌是达斡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作品,代表了其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特的调式在达斡尔族民歌中,最为常用的调式为简称为“斯基语”的降E调(EB)和一些升半音的旋律音高,而在旋律演奏和歌唱的时候,则也常常运用降调和升调进行转换。
这种独特的调式不仅在音乐节奏、旋律上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也直接体现了达斡尔族的口头语言和语音语调习惯。
二、活泼欢快的旋律达斡尔族民歌以其轻快欢快的旋律而著名,在演唱过程中也不断地运用唱跳和打击乐器等技巧来增强音乐表现力,整体音乐表现与舞蹈戏曲表演双管齐下,使其显得更为充满活力和魅力。
在歌唱中也常常以一种高亢、激烈的情感表现方式来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
三、朴实自然的歌词风格在歌词方面,达斡尔族民歌注重表现自然与生活,很多歌曲歌词都与家庭生活、狩猎、冶炼等生产生活方式和经验有关。
歌词主题多为赞美生活、颂扬爱情、祝福家庭等,有着独特的朴实自然的风格特点,使人不禁感到一种亲切感和生命力。
四、显著的音乐表现力达斡尔族民歌以其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境界而著称,它充分表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特征和文化气息。
在演唱和演奏中,表现力也要求歌唱者倾情演绎,并在整个表演中表达出民族文化与智慧的本质。
这种音乐表现力不仅会折射出整个民族人的精神世界,也反映出了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内涵和深度。
在整个音乐表现中,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可以说凝聚了达斡尔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体现出了他们自身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能够深入分析与研究一种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传承,不仅可以增加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为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发挥积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达斡尔民间音乐的起源研究艺术论文
2018-12-16
一、达斡尔族民歌的起源
达斡尔族民歌与其他民族的民歌一样,都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原始社会
形态中的达斡尔族先民,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在劳动中要依
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获取更多的劳动成果。在生产和劳动中遵循一定韵律和节
奏的劳动的呼声无疑就是达斡尔族早期古老形态的民歌。达斡尔族在远古社会
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语言,使得先民们的交流不断丰富,那种简单的呼声已经不
能准确地表达达斡尔族先民的思想情感,因此,有一定实质内容的呼声开始出
现。早期的达斡尔族的先民,在大自然的天籁之中获得了灵感,这种灵感源于风
的怒吼、雨的婆娑、鸟儿的鸣叫、野兽的高歌、林间泉水的叮咚、山间瀑布的
轰鸣……大自然像一台永远弹奏不完的交响乐,给人以灵感,激发了达斡尔族先
民对于音乐的兴趣,民歌在模仿中探寻着音乐的真谛,通过艺术的加工,达斡尔族
找到了一条属于他们的音乐之路。在达斡尔族的狩猎舞蹈中,依稀可以看出最初
达斡尔族的唱歌方式是伴随手舞足蹈的。达斡尔族在进行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
收获和快乐,在大自然的艰苦生存中对神灵的崇拜与敬仰促进了民歌的发展。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早在6世纪达斡尔族名就已出现,达斡尔族的民歌与达
斡尔族的历史同样久远。达斡尔族民歌与其他各民族的民歌一样,都是在劳动中
不断发展起来的,最原始的民歌在日常生活中只不过是应和劳动发出的呼声。最
初,达斡尔族先民民歌的表现只是劳动过程中的韵律和节奏,原始社会形态中的
达斡尔族先民,为了生活与生存要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获取生活资料,就要不断
地与大自然斗争、不断劳动。为此,在生活劳动当中会伴随着对劳动的赞誉和呼
声,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韵律与节奏,这种独有的韵律与节奏的赞誉与呼声是达斡
尔族民歌的初始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达斡尔族民歌在时间的.长河中失传了许多的文字记录,没
有失传的记录也不是原始的记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很难靠此发现原始的
艺术美。
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对原始生活的记载仍是主体,多为狩猎、耕作等。他们
对一些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他们无法解释现在看起来很普及的自然知识,他们
认为刮风、闪电以及雷鸣等自然现象是神灵的指示,因此开始供奉各种神灵以祈
求平安。这种原始宗教是达斡尔族的历史当中最为流行的萨满教。
二、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达斡尔族民歌经历了原始社会的神话时代、氏族社会末期直
至阶级社会初期的英雄时代、阶级社会的封建时代。由于时代的不同,民歌具有
不同的时代特征,达斡尔族的民俗风情、民族心理特征在不同时代的民歌中都得
以充分体现。
达斡尔族先民供奉各种各样的神灵,先民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
在历史久远的年代,达斡尔族形成了萨满教,在萨满教盛行的时期,达斡尔族先民
通过请神、叙事、祈祷等方式为病人治病,为家人保平安。在这个盛行的时期,
萨满歌开始大量形成,其旋律具有早期音乐研究的价值。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歌词总要有“讷耶”“尼耶”一些衬词来衬
托前面的歌词,也有把“讷耶”“尼耶”作为一首歌的全部歌词一唱到底。“讷
耶”“尼耶”的含义据学者考察得知,是达斡尔语,汉语的意思是“咱们开
吧”“咱们抹吧”,这可能是达斡尔族先民在开荒种地和盖房抹泥时唱的民歌。
达斡尔族民歌在发展的进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体裁的民歌。明
朝末期,达斡尔族先民在反俄侵略的斗争中,创作了许多反映本民族反抗外来压
迫和侵略、歌颂战场上的英雄的民歌。清朝中晚期是达斡尔族民歌内容比较丰
富的时期,有反映劳动、生活、礼俗、婚姻、爱情等内容的民歌,也有反映社会
政治内容的时政歌。到了清末、民国期间,达斡尔族社会中出现了、吸毒、酗酒
等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这时出现了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诲歌。新中国成立后,达斡
尔族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
新时代、新风貌的新民歌。
漫漫历史长河中,达斡尔族民歌不断地发展演变,直至最终成熟。在原始社
会,民歌只是简单歌颂神话故事,发展到氏族社会英雄主义题材的民歌逐渐盛行,
步入到阶级社会,对封建统治下的个人主义宣扬成为了主旋律。民歌历经时代的
变迁,每个时代的风格特点都有其独有的特色,每一段历史对民歌的走向有着深
远的影响。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展现出自身不同的魅
力。
(注:本文为课题《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研究与传承》立项文章,项目
编号:13C022)
参考文献:
[1](清)洪钧.元史译文征补(卷一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