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场所精神”的人文释义

“场所精神”的人文释义

“场所精神”的人文释义作者:胡潇来源:《江汉论坛》2021年第12期摘要:栖居场所是生存空间的基本单元。

它的筑造、利用与理解相互贯通,形成“筑、居、思”的建筑现象学逻辑。

场所皆由环境与主体、天成与人化、物用与神会诸因素共在互生而成,其有机结晶升华出场所精神。

这一空间文化机理,要求人们在对场所的物理筑造、精神营构、价值享用和文化秉持中,超越冷冰的物性空间和抽象的几何结构,予以真、善、美的审视和追求,撷取空间寄寓的身心满足。

之于场所而能晓知其理,形塑其义,参悟其魂,品赏其韵,是谓诗意栖居的人文理趣。

关键词:场所精神;建筑现象学;空间文化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12-0127-07从建筑现象学来审视和解读空间文化,“场所精神”的人文释义是其重要立论基点。

建筑是人类最直接而具象的空间实践,其筑造的“场所精神”首先是建筑设计者、施工者在空间事物生产之前活跃于他们头脑中的某些规划理念和诉求,即建筑蓝图欲实现的环境特色、效果和氛围的观念性预设,是筑造者在自己营造空间环境的行为及其结果中展现出来的一些文化现象与精神特质。

它们让进入场所的更多的是栖居于此的人,在享用各种物质价值的同时,能特别地感悟、领略和欣赏到某些精神效果,由然而生出一种由环境、场所及其各种构成元素带来的精神文化体验。

同时,栖居之所的精神“焕发”,又只能在主体的栖居行为与思考、进而与场所的对话中实现。

如海德格尔“诗意栖居”之空间哲思的著名命题所强调的,生活处所“筑、居、思”的统一,是生成、展示、赏析、审视人生意义真谛与文化旨趣的内在机理。

其应有之义,是要从栖居场所与主体互动中去体悟由以生成的空间文化氛围,即“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空间筑造的灵魂,是各类空间事件之文化意义的聚焦。

那么,何谓“场所”呢?挪威建筑现象学家诺伯舒兹指出,关于场所,“我们所指的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

纽 约 第 五 大 道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1时代背景
技术冷漠、‚身份‛缺失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人们对新技术的无条件的信任与表现造成的形式上的雷同表示不满,人们反对雷同,追求个性与特 色. 此个性与特色不应是技术所呈现的多种可能性(参数化设计)而应是文化的多样性。 天 津 于 家 堡 商 务 区 纽 约 曼 哈 顿 岛
骑着它,感觉 年轻了50岁
你在逗我?
场所精神的评析
3.3强调人的感受忽略场所对人的影响
场所理论中着重强调了人的体验和感受,忽略了场所中具体事物的本性和对 人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场所是一种人化的空间,它的物质和精 神特性被认同后,就折射出场所精神。反过来,这种场所精神又深刻地影响着 主体。
《中国乡土建筑· 诸葛村》 陈志华 水阁楼里开茶馆, 别有情趣。 夏季上塘铺满了碧绿的荷叶, 映衬着鲜艳的花朵, 茶客们推窗眺望, 清香随风而来……
2、本质还原(是排除思维对象的自然、历史及社会等非意识因素)
3、现象还原(使意识现象达到它先验的纯粹本质,使主客体的关系化为二者合一 的直观活动)
场所精神产生过程
2.3建筑现象学
注重从内在的心理和精神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现象角度上,去考察和描述 人们与环境和周围世界的各种联系;从人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中 ,发现建筑与人们生活和存在的本质关系,进而帮助和指导人们对建筑 环境的理解、保护和创造。
主体:
人拥有知识和经验是一个客观现象。作 为认识的主体,要完全排除已有的经验 和知识去研究现象,犹如对大脑进行了 清洗。主体与客体完全脱离,连最起码 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都没有,又如何 去分析事物。而且这种‚完全全排除‛ 事实上也无法做到。
场所精神的评析

场所精神——精选推荐

场所精神——精选推荐

1.场所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世界包括的具体的[现象]有:人、动物、花、树和森林、石头、土壤、木材及水、城镇、道路、房子、门、窗户和家具。

也包括了太阳、月亮、星星、漂浮的云、夜晚、白昼以及季节的变换。

同时还包括了更多无形的现象;如感觉。

这些[即有的]东西是我们存在的[内涵]。

因此里尔克问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东西也许可以说是房子、桥、喷泉、大门、水壶、水果、树、窗户,一一甚至于:柱子、高塔......]。

所有其他的东西或工具如原子、分子、数学及所有的[原料]都是抽象的东西或工具,只能满足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目的。

不过目前我们队工具欲望往往比对生活世界还要更重视。

构成我们既有世界的具体事物彼此之间都有着复杂且也许是矛盾的关系。

有些现象可以包含其他现象。

森林包括了树木,城镇体有房子所构成。

[地景]是这么辽阔的现象。

一般我们可以说,某些现象为其他的现象创造了一个环境。

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

一般的说法是行为和事件的发生。

事实上,如不考虑地方性而幻想的任何事件是没有意义的。

很自然的,场所是存在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场所]代表什么意思呢?很自然不只是抽象的区位而已。

我们所指的是由具体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物的综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即场所是定型的、整体的现象。

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的特质,诸如空间关系,而不丧失其具体的本性。

而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行为要求是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

因此城镇与住宅包含了大量的特殊场所,当前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很自然的便将此事纳入考虑。

不过到目前为止,对这问题的处理都太抽象化。

场所的形成经常是定量的、机能的感受,意味着空间分布和向度化。

难道机能不是人所共通;放诸四海皆准的吗?不过事实上并非如此。

近似的机能,甚至最基本的机能,即睡觉、饮食,便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发生。

对场所的需求有不同的特质,以符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环境条件,因此机能的思路忽略了场所是具体的[这里],有特殊的认同性。

探索旅游景观的场所精神

探索旅游景观的场所精神

探索旅游景观的场所精神\与天地对话—为自然梳妆\导读:一般我们谈论“场所精神”这个话题,都围绕着建筑设计领域展开。

然而,建筑的意义究其缘由还是离不开“空间”这个环境。

◎本文来源:和美智业机构()▼▼建筑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丝丝联系,建筑生存的本质是离不开赋予其生命的地脉文脉;离不开围绕在建筑周边流动的空气、风、气味;离不开提供其生命构成所需的材料大仓库——地球;离不开建筑生命周期中陪伴他的动物、更离不开人类……而这个赋予建筑生命和灵魂的空间环境内除了建筑,还有什么可以独立存在的,而又不能抛开空间环境独立存在的,且能赋予生命和灵魂的东西?这里将在空间中可以独立存在的环境称之为场所。

笔者认为在“大地之上,苍穹之下”的这个空间环境中包含三种具有生命周期的场所:•其一是自然生长而形成的场所,如被森林包围的一片花海,构造运动、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海岸边成片的红树林等。

•其二就是建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演替着。

•第三,笔者认为是景观,为什么景观具有场所意义,而其所表现出的灵魂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一般意义上我们都将除建筑空间以外的场所环境称之为景观,如庭院景观、公园景观、小区景观、街区景观等等。

而随着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特色小镇等各类旅游景区的日益兴盛,旅游地的景观应运而生。

旅游景观与城市景观、庭院景观等同中有异。

论旅游景观,通俗理解为“旅游+景观”,笔者认为两者是彼此纠缠、互为影响的,不能生生将旅游和景观“加和”来理解。

在旅游地通过景观的手法营造旅游所需的可以被物化和空间化的东西,这就是旅游景观的“场所”。

若能在此基础上被赋予文化脉络和灵魂,就如同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概念一样,那么旅游景观本身也就具有场所精神。

笔者认为在众多景观分类中,最能深刻体现场所精神的是旅游景观。

因此本文从旅游景观的角度对其场所精神进行探讨。

一首先,这种精神是一种和谐共处的世界观、价值观每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都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挚爱。

场所精神 方所

场所精神 方所

窝儿:
窝是四川人生活休闲的一种 态度, 所以设计师做了两个咖啡
区域,还有很多小角落可 以让人看书、谈话的小空 间,还可以像是在公园里 散步一样过廊桥走小道。
案例欣赏
结语:成都的方所书店,以其别致的设计思路和手法, 为成都市民创造了一个涵盖美学生活、植物、服饰、 展览空间、文化讲座与咖啡的文化综合体。在实体书 店行业濒临灭绝的今天,方所书店创造出的独特的场 所精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上放松的建筑空间, 使得书店业能以这种方式继续延续下去。
场所精神--方所
设计师:朱志康
场所精神的概念
一. 场所: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是具有清晰特征的空间。 二. 场所精神:是一种总体气氛,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过程中 获得的一种场所感,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
案例详情
地点: 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中纱帽街8号(成都 太古里) 业主: 方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面积: 5280平方米 设计师: 朱志康
案例欣赏
洞穴:
「书」应该收纳古今中外文化历史和智 慧,根植于人类已知的世界,求索未来, 就像是追逐星辰 ,拥抱苍穹 ,浩瀚宇宙 般的视野,所以在整个空间里面运用了 星球运行图、星座图的原素,还有殒石 造型的「方舟」雕塑。
案例欣赏
圣殿:
方所在空间上面 用了很多高压 后释放的设计手 法,像是体会进 入山洞时穿过神 秘隧道,再看到 主圣殿空间的惊 奇!9米的挑高, 硕大的水泥柱, 予人进入圣殿看 到希望般的感动。 方所书店带给人 们的不只是承载 了文化、生活的 态度,更为消费 者创造了一个沉 浸心灵,通往希 望的大门。
案例欣赏
藏经阁: 这个商业项目是以大慈寺为中心修建的。大 慈寺是当年中国唐代玄奘出家的地方,设计 师便用这个典故作为书店的设计发想!像是 中国人从过去就为了找寻古老智慧的发源地 而苦心劳志。所以通过大切割面的水泥柱, 阁楼的藏书柜,穿越书柜中间的空桥及猫道 等元素将藏经阁的概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共3篇

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共3篇

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共3篇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1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行为背景。

在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成为建筑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它涵盖了对场所的认识、理解、依存以及对场所语境的感知和表达。

本文将对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进行探讨。

首先,场所精神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在建筑设计中,人们不再只是在考虑建筑外观和实用性,而是逐渐加重对场所感知和表达的重视。

在设计中,场所精神是建筑与场所的自然联系,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它体现了人们认识和理解场所的能力和智慧。

例如,当我们在设计一个公共场所时,必须要考虑场所的特性以及这个场所的使用者,才能确保设计的真正实用和有针对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建筑师们必须制定出一个完整清晰的场所规划,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包括视觉、声音、空气等来营造出一个让人感觉穿越时空之门的场所。

其次,场所精神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通过场所精神的表达,可以凸显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和内涵。

例如,在当今都市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所是商场,这里充满了商业气息和现代精神。

商场除了是商品交换的地方,更具有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功能。

商场的设计和建造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购物和服务体验,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和创造性的交流空间,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联系。

最后,场所精神是文化内涵的反映。

不同的场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设计建筑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人们在这个地方的文化属性和情感。

例如,教堂、象牙塔、火车站等场所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氛围。

教堂是祷告和信仰的场所,象牙塔是学术研究的场所,火车站是旅行和离别的场所。

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把文化属性和情感氛围的传达作为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使人们能够在这个建筑中体验到和感受到所处场所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场所精神是当代语境下的一个重要元素, 它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是社会联系和文化内涵的反映。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文(三篇)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文(三篇)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文《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由德国建筑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森所著的一本建筑理论著作。

该书从建筑的现象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和场所的意义与实践,并深入研究了建筑与人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建筑主要是以建筑设计、建筑风格、材料等方面进行了一些了解。

然而通过本书的阅读,我逐渐意识到建筑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结构,更是一个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空间。

安德森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

他认为,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于人的情感和体验的引导与塑造。

建筑应该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它可以通过空间、形式、材料等多种方式来传递情感和表达意义。

而且,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人的情感和体验也会进一步影响建筑的意义和价值。

在书中,安德森通过对现代建筑和历史建筑的研究和分析,从建筑学、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探讨了建筑的意义。

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一个能够给人带来安宁、舒适和愉悦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居住或工作的空间。

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应该考虑到人的需求和感受,尊重并保护人的隐私和自由。

此外,建筑也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和谐,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和人类生活中。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建筑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建筑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它还具有情感和意义的表达。

建筑空间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体验,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和思考,引发人的感觉和情感的共鸣。

仅仅关注建筑外部的形式和风格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考虑建筑的内在和精神层面。

此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进一步认识到建筑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人们的感受和需求会影响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而建筑的空间和氛围也会进一步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

因此,建筑师需要更多地考虑人的需求和感受,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人的体验和互动。

总的来说,阅读《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建筑的现象学研究,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内涵和意义。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

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

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场所”这个字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

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

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

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现象学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

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筑、居、思》(Building Dew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

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

他认为,只有当人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

"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

而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而另一支流---知觉现象学代表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则认为认识世界需要回归存在本身,并通过人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察觉世界存在。

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现象学的设计理论与实践,通过建筑设计背后包含的复杂影响因素的回应建立了建筑“锚固点”,并丰富了建筑与场所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所精神读书笔记【篇一:场所精神读后感初稿】《场所精神》读后感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是挪威著名的城市建筑学家,之前对他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他在建筑精神含义上面的探求。

读了他的《场所精神》,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他为建筑赋予了高的艺术层次,从满足人的生活情趣出发,突出情境,以上升一种高的场所精神层面。

首先,诺伯舒兹用“场所”而非“建筑”作为研究载体。

我理解这是因为建筑是单一的个体,缺乏对建筑周围环境的考虑;而场所是由具有物质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物所组成的整体,是对大千世界现象的表达。

现代建筑强调建筑与周边情境的融合,用“场所精神”这个概念更具变现力与说服力。

场所的特性是场所最丰富的特质,一方面既暗示着一般的综合性气氛,另一方面是具体的造型及空间界定元素(楼板,墙,天花、地表、水平面和苍穹等)的本质。

它由场所的材料组织和造型组织决定,是复杂的整体。

因此,场所是出发点也是探讨结构的目标,表现为一开始场所是以一种既有的且透过自发性经验的整体性呈现出来,最后经过对场所特性的分析可得到决定其特性的结构。

我理解的场所精神是指场所特性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影响,毕竟场所是人类生活的载体与依赖,与场所精神相关的精神是方向感和认同感。

方向感指场所中的人辨别方向的能力,它间接描述了人对环境的安全感。

好的人为场所可以依靠其良好的方位系统(一般基于或源于自然结构)营造良好的安全感,使人免于失落感。

认同感受方向感影响,良好的方向感有助于认同感的产生,但却不绝对。

这是因为认同感强调的是对场所的体验,良好的体验促使良好的认同感,它是归属感的基础。

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性,并使这些特性和人产生以方向感和认同感为基础的亲密关系。

该书的接下来的章节以自然场所和人为场所两大类场作为分析对象,进行了细致阐述,并通过了布拉格、喀土木、罗马城市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后续章节有待进一步阅读。

缪应璐20122951【篇二:读书笔记】文献目录1_新中式_园林形成与发展前景研究 2 2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命名艺术性及应用研究 4 3新中式园林营造手法探析5 4 whethermuseum spatial experience can synthesize its exhibits in5the museum with chinese garden configuration新中式_园林形成与发展前景研究赵丽红. 新中式_园林形成与发展前景研究.2013,6(硕士论文).在风景园林设计方面,“新中式”设计风格区别于以往的风格,即异于传统园林和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园林。

虽然“新中式”风格目前尚未成熟,但探索与研究已初见成果,它不是简单地将中式元素加以堆积,更不是对过去造园要素简单地模仿与复制。

“新中式”园林的特征虽然没有体现在对巾式亭台楼阁、飞檐翅角、粉墙黛瓦、太湖石等的追求上,而是表现在对中国人内在追求的表达上,其中包括道德思想、生活方式和生活追求,表达了中国人和中国园林对待环境的态度。

中国园林以自然式为基本特征,讲究建筑和环境的有机融合,蕴含诗情画意,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着人们顺应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思想。

“新中式”园林主要包含这样两个基本内容:第一,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精华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第二,它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园林设计。

“新中式”园林大致可以形成这样两大类的表达方式,一是普通意义上的现代中式,它还可以找到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子;二是以不同与以往的园林语言表达了现代中国人对园林的需求,比如可以有来自西方园林的设计要素一喷泉、广场、雕塑、花坛、整形植物等的应用。

景观地域性:强调景观地域性的设计引起地域性景观设计。

地域性的形成主要由本土的地方性和本土的文化性两个因素决定。

地域性景观设计是地域自然和文化的连释和表现,其核心是要把地方文化挖掘出来,并以景观的方式体现出来。

景观地域性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乡土景观”、“现代景观的本土化”、“本土景观的现代化”等观点。

乡土景观: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釆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

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现代景观的本土化:现代景观本土化的最佳效果是既能适应本地要求,又尽可能地保持资源原有的特定情境的含义。

强调该地区的区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强调乡土味和民族化的设计创作倾向。

现代园林设计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为设计出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现代景观,应该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区域位置、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气候条件、本土文化等因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现代新型材料进行创作。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景观木土化:(1)从自我演变的角度。

(2)从景观营销的角度。

本土景观的现代化:木土景观现代化是指将带有历史传承性,体现地方人文和自然特色的地域文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源融合到现代文明中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本土元素。

现代景观的本土化和本土景观的现代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传统文化特色、现代生活需求、科学技术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地创造性活动,在一个项目中,两者是互相交融、相互协调的,最终达到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平衡,满足当代人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从园林历史发展角度看:本土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发展方向。

从园林专业教育发展看:包容中外、兼蓄精华是其发展方向。

从园林规划设计市场发展角度看:走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

每一种园林形式都有自己特有的气息,就像每一种独立体都有自己的灵魂一样,这种气息蕴含着文化、地域、追求、信仰等信息,同时也传达着园林的特性和本质,这种气息称之为场所精神。

我们将场所精神分为场所的空间结构、文化结构、知觉结构三部分。

空间结构:空间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表现为长度、宽度、高度。

通常指四方上下。

园林中通过空间结构来满足使周者的基本需求。

文化结构: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新中式”园林作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载体之一,主要体现在一下3个方面: .1传统符号的应用,.2颜色的选择,3植物的选择知觉结构: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以下从3个角度阐释目前“新中式”园林创造知觉结构的方式:1植物的搭配,.2空间体验,.3新成果的应用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命名艺术性及应用研究徐爱军.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命名艺术性及应用研究[a].现代园林.2013,10(7):35-38.“新中式”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

园林景观命名的作用:1 引导人观赏的作用;2 增强记忆的作用;3宣传广告作用。

新中式园林景观的命名艺术性:园林景观的艺术性表现在通过园林技术的运用,以花草树木、景观树、景观石、地势运用、艺术设计等手法,表现的自然形象,所反映的直观映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景观命名的艺术性正是要运用人的知识、见解、阅历和对文学、绘画、诗词歌赋的理解,来对园林景观进行归纳总结、烘托和渲染。

新中式园林景观命名艺术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对周边环境的解读,(1)对客观自然环境的解读,(2)对地域人文、历史、宗教等非物质环境的解读。

2 对游览体验的解读,体验是环境主体在使用空间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活动,环境空间提供了多重意义的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舒畅、压抑,愉悦等。

3 对设计手法的解读,新中式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与中国古典园林一脉相承,主要运用到虚实相生、分景、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手法,这些手法通过大小、虚实、明暗等关系的处理,来扩大和丰富园林景观的观赏范畴。

4 对四季变化的解读,这一类园林景观的命名通常强调时令景色的凝固之美,中国古典园林中较为知名的如苏堤春晓,在新中式的园林景观中对四季季相变化非常关注,园林景观命名中与四季有关的较多一是利用园林植物配置的特色来进行命名。

新中式园林景观命名的注意事项:1 名符其实,通俗易懂;2 平仄协调, 音节和谐;3 化繁为简,韵味含蓄。

新中式园林营造手法探析陈志元.新中式园林营造手法探析.园林应用.2014,4:143-144.日本园林的传承: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借鉴传播了大量中国文化在中国不顾历史风貌大步走着发展之路时,高度发达的日本却保留着大量唐代历史建筑冷人惊叹。

一方面是强有力的保护厂方面更是不断地吸收东西方文化不忘革新。

他们尊重于传统却从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灵魂深处的创新精神一直鞭策着日本致力于研究传统园林如何与现代工艺结合的发展道路。

传统造园手法的再现: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采用框景、漏景、对景、夹景、借景、障景等造园手法。

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混搭。

色彩与光影的韵味:园林景观中对颜色的感知常常是人们审美的核心表达着情感的张力。

新中式园林适合选择富有中国韵味和传统文化底蕴的色彩如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木原色、黑色以及国画中水墨淡彩的色调。

在灯光照明的设置中以烘托新中式风格景观为原则选用灯具的造型应与环境协调在灯光的设置上应该对传统的色彩有一定的把握。

灯光的照明对象多为建筑、道路、空间、植物,其中新中式的建筑结构多灵活而简洁在照明上应该灵活多变但切忌过于花哨。

中国符号的应用:本土的符号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感。

我们只需要将传统符号稍加简化让符号以一定的频率出现的园林中并通过几种不同的抽象方式拆分、组合、再设计运用现代材料去表现就能使中国符号充满现代感又不失传统文化的气质。

植物的营造:新中式园林常采用绿色作为主色调。

植物选择枝杆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种类为主如竹、水石榕、垂柳、桂花、芭蕉、迎春、富蒲、水葱、莺尾、马蔺等植物挖掘其文化性格营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空间。

新中式景观与现代元素结合,简练干脆带来一种纯净、简约的视觉美感。

虽与传统园林有所不同在植物的配置上要显得简约而不简单在增加空间层次的基础上与整个新中式的建筑相协调。

whether museum spatial experience can synthesize its exhibits in the museum with chinese garden configurationlu zheng, guo weimin, zhou xuan.whether museum spatial experience can synthesize its exhibits in the museum with chinese garden configuration.10.1016/j.egypro.2011.12.522. traditional chinese private gardens with their fascinating spatial layouts represent a tiptop accomplishment of classical garden art.(传统的中国私人花园,以其迷人的空间布局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