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练习(陈倩)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练习(陈倩)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练习(陈倩)

板块构造学说是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地壳运动的全新学说。

1.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B .大陆板块年龄较为年轻,而海洋板块则较古老

C .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D .澳大利亚大陆地壳相对比较稳定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A .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B .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

C .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带

D .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

3.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市当地时间2009年4月6日凌晨3时22分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①地震发生时拉奎拉震中区的居民觉察到先 ,后 。 ②地震发生时,意大利首都罗马震感强烈,罗马与拉奎拉相比( )

A .震级相同,罗马烈度较小

B .罗马震级与烈度均较小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C.烈度相同,罗马震级较小D.拉奎拉震级较大,烈度较小

③意大利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其处于与非洲板块交界处,这两个板块在图中的字母代号分别是和,该边界类型为边界。

4.2009年12月10日,印度尼西亚西部亚齐地区附近海域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5千米。

①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海底,地震后最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②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近年来多次发生地震,从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恰

巧位于地震带上,另一个地震带为地震带。

③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所在,图中可能出现海底扩张的地区是()

A.A与C交界处 B.B与C交界处

C.C与D交界处 D.B与D交界处

④板块相互运动产生了不同的地貌景观。与图中甲处地貌景观相同成因的地区是()

A.马里亚纳海沟 B.喜马拉雅山脉

C.大西洋 D.科迪勒拉山系

⑤板块的交界处也往往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火山喷发造成的破坏会带来巨大财产损失。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列举一项火山活动带来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

5.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马荣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2009年12月火山又开始爆发。

①马荣火山再次喷发,其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凹陷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C.地壳的隆起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张裂

②按火山活动状况分类,马荣火山属火山,该火山位于火山带上。

③菲律宾的东部海域分布有菲律宾海沟。海沟是由于板块俯冲到板块

之下形成的,同时,板块隆起形成;而在板块的

张裂处常形成或。

参考答案:

1.B.

2.B.

3.①上下颠簸前后左右摇晃②A ③亚欧板块 A C 消亡

4.①海啸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③B ④C

⑤使土壤肥沃;形成火山地貌景观可发展旅游业;形成可开采地热(温泉)(写一项即可)5.①B ②活环太平洋

③大洋大陆大陆岛弧链裂谷海洋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例l 如图4-1所示,甲图中经线从右向左数字变大为西经,且在160°W-20°W之间是西半球,纬

世界地图

1 1、世界地理分区: 分区(将其填到空图上):A 东亚、B 东南亚、C 南亚、D 中亚、E 西亚与北非、F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G 欧洲西部、H 欧洲东部和北亚、I 北美、J 拉丁美洲、K 大洋洲、L 南极洲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主要海区、海峡、运河 1)将下列主要海区填写到空图2上(用蓝色笔):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孟加拉湾(亚洲南部海区)、日本海、几内亚湾、北海(英)、波罗的海(北欧)、加勒比海(南北美之间)、墨西哥湾。 2)将下列主要海峡填写到空图2上(用黑色笔):曼德海峡(红海与阿拉伯海之间)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出口处)、直布罗陀海峡(欧非)、莫桑比克海峡(非)、马六甲海峡(亚)、土耳其海峡(亚欧)、白令海峡(亚、北美)、麦哲伦海峡(南美)、德雷克海峡(南美、南极洲) 2 2

一、世界地形 1、主要山脉(用黑色笔将其填在下图):喜马拉雅山脉(亚)、乌拉尔山脉(亚欧)、大高加索山脉(亚欧)、阿尔卑斯山脉(欧)、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北欧)、阿特拉斯山脉(非)、落基山脉(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北美)、安第斯山脉(南美)、大分水岭(澳) 2、主要高原(用蓝色笔将其填在下图):青藏高原(中)、德干高原(印度)、中西伯利亚高原(俄)、伊朗高原(亚)、南非高原(非)、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非)、巴西高原(南美)、圭亚那高原(南美) 3、主要平原(用红色笔将其填在下图):东北平原(中)、印度河—恒河平原(印度、巴基斯坦)、西西伯利亚平原(俄)、东欧平原(欧)、波德平原(波、德)、西欧平原(欧)、大平原(北美)、亚马孙平原(南美)、拉普拉塔平原(南美)、 4、主要盆地(用红色笔将其填上图4):刚果盆地(非)、大自流盆地(澳)、塔里木盆地(中) 3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总复习填图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复习试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得分 1.1根据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题目。 ① 太阳系中心天体是 , 八大行星中无卫星的是 , 八大行星按据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是 、 、 、 、 、 、 、 。 ② 星系 地球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 月球 河系 其他行星系 1.2、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 ② ③ 1.3读太阳大气层的圈层结构图。 (1)①为 、②为 、③为 。 (2)图示②圈层中,A 的太阳活动类型是 。 (3)简要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答:① ② ③ 。 1.4根据所学内容回答,地球自转公转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那几方面。 1、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那几方面:① ② ③ 。 2、在下图中绘出自转方向,图中地球运行 到A 点时,正值北半球的 日(节气), 日期为 月 日前后; 地球运行到C 点时阳光直射 ; 图中当地球从A 运行到C 的过程中,北半球昼长变 化情况是: 。 3、 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有哪些:① ② ③ 。 1.5.读图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__ __ 波,(P)表示_ ______ 波。 (2)图中各层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 ;图中D是,他是和的分界面;图中D是,他是和的分界面。 (3)M层和N层的主要不同点是___M处物质接近液体,N处为固态_____。 2.1读右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并请写出图中辐射的名称: A B C D 2.2 读右下图,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1、填出A B C D E 所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A B C D E 2、由于地球不停的自传和公转,太阳辐射点的位置 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这也导致了气压带、风带也呈季节性移动就北半球而言移动规律是:。 3、根据所学只是回答下列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2.3 运用示意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十一)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判读

高考热考图表系列(十一)世界洋流分 布图的判读 常见洋流分布图有洋流模式图、实际分布图及等温线与洋流分布的复合图。在高考试题中以局部海域洋流分布图出现较多,主要考查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温线与洋流分布的复合图,主要考查等温线弯曲与洋流流向之间的相关性,解题的关键是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比较特殊的是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由于冬夏季节的洋流流向不同,命题者会根据季风洋流的流向,设置考查与时间(或季节)有关的地理问题。 (2015·江苏卷)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的核泄漏已经影响到多个国家。据此回答(1)~(2)题。(双选) (1)核泄漏物质随洋流扩散,下列国家受其影响较大的可能是() A.加拿大B.马来西亚 C.墨西哥D.阿根廷 (2)上述国家受影响海域,夏季表层海水等温线与下列示意图相符的是() [图形解码]

答案:(1)AC(2)CD 判读技巧 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1)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图1);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依据纬度和环流方向组合图,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如图2是以副极地(纬度60°)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图3是以副热带(纬度30°)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则该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同理,图4大洋环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2.根据等温线判定洋流性质、流向及名称

(1)判读陆地轮廓,确定所在大洋。 图中E 点位于北美洲,其南面为墨西哥湾;F 点位于欧洲;D 点位于非洲,由此判断图示海域所属大洋为大西洋。 (2)判读纬度,确定海域位置。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

地球大陆板块演变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晚期的超大陆与"冰屋"世界 形成于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 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于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 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 ",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于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 示北美洲当时位于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着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着澳洲大陆与 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北美洲往南向着 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 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 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于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 部分。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 即将结束之 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 亚(Pannot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 (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详解六大板块构造图 由于板块交界处位于海洋地带,无明确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轮廊的思维定式,此类试题做起来并非得心应手,容易把板块的位置、名称弄混。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笔者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块与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位置、范围、轮廓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 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 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及其北部、西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 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东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 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①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②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③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 二、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 出题时,如果沿某条经纬线在六大板块构造图上做剖面图,往往选择经过的板块名称多、复杂的经线或纬线,依照这个原则,可以选取0°、60°E、120°E、120°W经线;0°(赤道)、南北回归线、60°N纬线等。 0°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60°E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E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20°W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60°E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 0°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五个。 23°26′N(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23°26′S(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五个,唯独没有亚欧板块。 60°N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通过分析可知: 南北纬50°与0°经线、120°E经线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南北纬50°与120°W经线、60°

世界洋流分布图——填图练习

世界洋流分布图——填图练习 1 、 填出图中箭头的名称(实线为暖流,虚线为寒流) 太平洋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 大西洋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_ i_____________ j_____________ 印度洋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渔场的名称和形成原因。 甲 ________渔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渔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 ________渔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 ________渔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蓝色笔描出5处风海流 4、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实线,夏季虚线) 丁 丙 乙 甲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2

[全]高中地理(六大板块、高压中心、亚洲地形与河流)

高中地理(六大板块、高压中心、亚洲地形与河流) ?1、六大板块 地球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自西向东分别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六大板块在不断的移动(每年1cm~10cm),相邻两个板块既可以相互挤压,也可以相互远离,因此形成了两种边界: ①生长边界:两个板块相互远离,距离越来越远,常常会形成海岭、断层、裂谷、新的海洋。下图中红色边界即为生长边界,生长边界会使得大西洋、红海不断扩张。 ②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挤压,距离越来越近,常常会形成山脉、海沟。下图中的绿色边界即为消亡边界,消亡边界会使得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继续隆升。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分布在消亡边界。

图1 世界六大板块 ?2、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海洋升温慢降温慢,为高压中心;陆地升温快降温快,为低压中心。在北半球主要分布着三个高低气压中心,自西向东分别为: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如下图所示。 高压中心与低压中心之间,产生了气压差,因此产生了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北半球),因此在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主要为东南季风(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携带着大量的海洋水汽,为沿岸地区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图2 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1)火山;(2)太平洋;由东南向西北;岛屿岩石的年龄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老;(3)太平洋西岸正值雨季,河流淡水注入多,夏威夷群岛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世界洋流分布简图

世界洋流分布简图

那么,洋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啊,影响洋流的因素有很多,在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盛行风。 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盛行风。在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中我们了解到,全球可分为五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他们从赤道到两级依次为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东北信风/东南信风)副热带高压带盛行西风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东风带。 这些盛行风又是如何影响洋流的呢?这里老师给出了一幅世界主要大陆轮廓简图。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来看一看。 受信风影响,赤道地区海水随风而动,北半球向东北,南半球向东南。这种运动是沿地表进行的,是地表的水平运动。在第一章我们知道,由于地球自转,水平运动会因地转偏向力发生改变:北半球向哪儿偏?南半球呢?这样一来,就使得随风而动的表层海水偏转成自东而西流动。我们把这两股赤道地区暖热的洋流命名为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受盛行风影响,对洋流产生作用的因素还有地转偏向力。 赤道洋流继续前进,在遇到大陆后,一部分海水南北分流,在北太平洋形成日本暖流;在北大西洋形成墨西哥湾暖流;在南太平洋形成东澳大利亚暖流;在南印度洋形成的洋流被马达加斯加岛分流,一支经过莫桑比克海峡,称为莫桑比克暖流,另一支则经过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称为马达加斯加暖流,这两股暖流又在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汇合,形成厄加勒斯暖流;在南大西洋则形成巴西暖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洋流的因素还有一个就是大陆轮廓。 赤道洋流一部分如上述被分流,还有一部分则由于赤道地区表层水被信风带走,所以下层以及周围海水就要补充这部分被吹走的海水,这个过程叫做补偿作用,并由此形成了赤道逆流。所以,补偿作用也是洋流的成因之一。 让我们来看一看目前这几个洋流,不难发现,它们的运动方向都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也就是从温暖的海区流向寒冷的海区,我们把这种洋流统称为暖流。暖流是洋流的一种类型,它是按照洋流的性质划分的。 再看这几个洋流的名称,其前半部分是洋流所经过的地名,后半部分是洋流的性质,所以可看出洋流的命名规则是洋流经过的地名+ 洋流 的性质。

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判读-高中地理图表提升练习

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判读 [知识点拨] 1.常见洋流分布图 常见洋流分布图有洋流模式图、洋流实际分布示意图(如图1)及等温线与洋流分布的复合图(如图2)。在高考试题中以局部海域洋流分布图出现较多,主要考查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温线与洋流分布的复合图,主要考查等温线弯曲与洋流流向之间的相关性,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比较特殊的是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由于冬夏季节的洋流流向不同,命题者会根据季风洋流的流向,设置与时间(或季节)有关的地理问题。

2.洋流分布图的判读(以下图为例) (1)判读陆地轮廓,确定所在大洋。 图中E 点位于北美洲,其南面为墨西哥湾;F 点位于欧洲;D 点位于非洲,由此判断图示海域所属大洋为大西洋。 (2)判读纬度,确定海域位置。 图中虚线代表的纬线穿越墨西哥湾和非洲大陆北部,应是北回归线,由此确定图示海域为北大西洋中低纬海域。 (3)判读洋流流向,确定洋流名称。 图中A 洋流向东北方向流,应是北大西洋暖流;B 洋流向南流,应是加那利寒流;由C 出发向西流的洋流为北赤道暖流。 (4)分析洋流的影响。 图中E 处沿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暖湿;F 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发育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 处沿岸受寒流影响,热带荒漠景观延伸到西部海岸地带。 2.根据海洋等温线判读洋流

(1)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图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如图,甲为北半球,乙为南半球。 (2)判断洋流流向: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如等温线向北弯曲,则洋流就在等温线弯曲处向北流。 (3)判断寒流、暖流:洋流由温度高的海区流向温度低的海区为暖流,如甲图;洋流由温度低的海区流向温度高的海区为寒流,如乙图。 [典题示例] (高考江苏卷)图1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2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甲处的洋流与图2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审答流程]

地理六大模块知识点汇总

六大模块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世界智商分布地图及解析

世界智商分布地图及解析 虽然说各个人种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我一直认为人种之间确实是有优劣之分,这张图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非洲的黑蜀黍一直这么落后,三哥为什么一直都只能是未来的超级大国,东北亚为什么比东南亚发达

尽管决定智商的主要因素是遗传,但客观环境也能极大地影响智商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中,人均智商可以在一代人的时期内提高25点。林恩认为,营养状况的好坏对智商的高低有明显的作用。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不良营养影响智商的情况。此外,教育对人的智商也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

全球智商分布图:中国人日本人智商最高 据媒体报道,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最近,英国一位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得出了一个令亚洲人感到既惊讶又高兴的结论。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他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平均值为105,明显高于欧洲人和其他的人种。得出这一结论的专家是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

不同地区智商有差异 理查德·林恩教授是智商领域的资深研究者,1977年开始从事人种智商研究。2005年,林恩教授公布了一项“大胆”的研究成果,称“男性比女性的智商高5点”,招致了众多批评。随后,林恩还对世界各国大学生的平均智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美国大学生智商为110,居全球之首,而英国大学生紧随其后,平均智商109。 2006年,理查德·林恩教授出版了名为《种族智力的差异:一种进化分析》的新书,总结出不同地区人种智商的差异排位以及原因,并据此绘制了IQ世界地图。在林恩教授绘制的IQ世界地图上,东亚人(包括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而之后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东南亚人(87),美洲本土印第安人(87),太平洋诸岛土著居民(85),南亚及北非人(8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67),澳大利亚原

(参考模板)世界地理3和地图

世界地理3 学生姓名学生年级学科地理 授课教师上课日期时段 核心内容世界地理课型一对一 教学目标能明确定位 重难点理解各大洲的概况 【课首沟通】上一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 【知识导图】 【课首小测】(26分)新西兰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人口多,其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西兰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新西兰素以“绿色”著称,是世界最美丽的国家之一,约有30%的国土为自然保护区。 精准诊查

(1)新西兰地处______(东、西)半球,是世界上最______(早、晚)进入新一天的国家之一;其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______。(6分) (2)新西兰拥有丰富能源,主要是______ 和______。(4分) (3)在世界奶粉市场中,“新西兰制造”是优质的代名词,试分析其原因。(10分) (4)新西兰动植物原始且独特,请指出其成因。(6分) 【参考答案】(1)西;早;温带海洋性气候。(每空2分) (2)水能,地热能(风能)。(每空2分) (3)气候终年温和湿润,草场资源丰富;多肥沃的火山灰土,草质优良;奶牛品种优良;生态环境保护优良,空气清新,洁净的江河;绿色生产。(每点2分共10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4)在很早地质时代和大陆分离;被太平洋包围,与世隔绝的孤立环境;生物自身演化缓慢。(每点2分共6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解析:【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新西兰的地理概况及日期的换算、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等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160°E向东至20°W为西半球,由此可知新西兰位于西半球。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该日界线以西的地区比日界线以东的地方日期早一天,新西兰是最早进入新一天的国家之一。新西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位于板块交界处,因而地热能丰富;其位于西风带,风力资源丰富;气候温湿,河流流量较大,加之岛内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使得其水能资源丰富。 (3)奶粉质量跟奶牛品质、牧草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均有关系,可从气候和地理位置分析新西兰的地理区位优势。另外,绿色的生产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奶粉的品质,按此思路分析叙述即可。(4)动植物原始且独特的原因主要是与大陆隔绝,物种自然衍变缓慢,按此思路分析叙述即可。 互动导学 【导学】 【知识点】1大洋洲,南极洲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杜家伟 【摘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阐明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时间过程、人地关系以及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的规律性,探索地球表层的整体和各个区域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 性的科学]。研究地球表层的基本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重点阐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洋流分布示意图有效教学 【正文】 地理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它是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和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地理理性知识的重要组成。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是其中最常见的重要规律之一,结合教学实践与反思,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出发点和基础的,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提出一些学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出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典型的地理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唤醒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导入时,可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 情境(一)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近三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一万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抵达英国海岸。 问题设计:这些玩具鸭为什么能抵达英国海岸? 情境(二)展示北太平洋局部地图,1941年12月,日本突袭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 问题设计:其舰队航线没有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南航线,而是选用冬季自然条件恶劣的北航线,这是为什么? 教师:这些都与洋流有关。那么什么叫“洋流”?它空间分布有何规律?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和思考,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指明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体会学习知识和生活紧密相关,同时为最后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打下伏笔,通过问题的解决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落实有效教学。 二、充分应用图像归纳探索规律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必备工具。地图最能直观、生动和具体的地体现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空间性特点,充分运用地图是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大大增强地理规律教学的直观性,才能更有效地形成地理观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归纳就是通过足够多次数的重复观察,并得到相同的观察结果,这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 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读图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也是这样吗?在印度洋冬季、夏季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给足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 教师可结合世界轮廓简图板图,表示相应洋流的流向,加以强化刺激学生感官。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采用求同法,即按同一类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进行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

六大板块FLASH 动画展制作

六大板块FLASH 动画展制作 1、背景层: 打开Flash cs4,在第一个图层中,命名为“背景图”,文件—导入到舞台导入一张世界六大板块图。调整其大小为800*400,修改—文档将背景改为1000*600,蓝色。在第二帧处插入帧。 2、拼图层与相关元件制作 新建图层,命名为“拼图层”。在第二帧处插入关键帧,运用“ctrl+B”对背景层的图片进行分离打散,运用“套索工具+魔术棒”对亚欧板块进行选择,复制并在拼图层第二帧中“粘贴到当前位置”,“右键—转换为元件”将亚欧板块的图幅转换为“影片剪辑元件”命名为“亚欧板块”。其他板块同理。 打开“亚欧板块”的元件,使用“颜料桶—墨水瓶工具”对图像画出边框,在使用“颜料桶工具”对其上色。中间的线条、文字等使用“橡皮工具”进行去除。

制作完成,在“拼图层”第二帧处,图框外在拉入一个“亚欧板块”。这样,在“拼图层”中第二帧处就有了两个“亚欧板块”。可以对第一个亚欧板块元件,命名为“yobk1_mc”,第二个“亚欧板块”命名为“yobk2_mc”。其他同理。 3、按钮层 新建图层三,命名为“按钮”,在按钮层第一、二帧处,使用公共库中的按钮元件,分别制作“开始游戏”“重新开始”按钮。命名为“Start_btn”“ReStart_btn”。 4、As层 新建图层,命名为“as”,在as层第二帧处,“右键—动作”,打开面板,书写代码: stop(); var date1:Date = new Date(); var hh1:int = date1.getHours(); var mm1:int = date1.getMinutes(); var ss1:int = date1.getSeconds(); var totalSecond1 = hh1*3600+mm1*60+ss1; this.addEventListener(Event.ENTER_FRAME,showTime); function showTime(e:Event) { var date2:Date = new Date(); var hh2:int = date2.getHours(); var mm2:int = date2.getMinutes();

初一地理主要知识点汇总

初一地理主要知识点汇总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 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 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远古世界地图——地球陆地的演变过程 形成於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於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晚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於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大约在11亿年前,超大陆"罗迪尼亚"聚合而成,虽然它的正确大小与组成我们并不清楚,但它显示北美洲当时位於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著南美的西岸,而北美西岸则是连接著澳洲大陆与南极洲。 罗迪尼亚大约在七亿五千万年前分裂成两半,打开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北美洲往南向著冰雪覆盖的南极旋转。罗迪尼亚大陆的北半部基本上包括了:南极大陆(Antarctica)、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以及成为今天中国的一部份大陆碎块(North China, South China),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向北穿越严寒的北极。 介於分成两半的罗迪尼亚大陆之间,是第三大陆- 刚果地盾(Congo),它组成了中、北非洲的大部分。当罗迪尼亚大陆的两半互相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刚果地盾就正好被挤在中间,因此在前寒武纪即将结束之际,大约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前,这三个大陆再次因为碰撞而形成了一个新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 ia),与这次碰撞相关的造山运动事件则被称为泛非(Pan-African)褶皱造山活动。 如同我们先前所提到,在前寒武纪晚期的地球气候是非常寒冷的。我们可以在所有邻近大陆上找到冰河的证据,但是为什麼严寒的气候如此广泛地分布各地,至今仍困惑著地质学家们,曾经有很多假设被提出来,却一一都被否定。其中一个假设认为:地球曾经倾斜到北极一侧向著太阳,而南极一侧则背对著太阳,这样的情形导致地球有一半会受到太阳持续烧烤6个月,而另一半的地球则有6个月冷到结冰。虽然可能,但是并没有任何一种机制可以说明地球的自转轴可以倾斜到如此极端的状况。 另一个不尽相同的假设认为地球曾经被由岩石或冰所组成的"环"所围绕,就像今天的土星和海王星一样,这个"环"造成了地球上的阴影,冷却了地球上的气候。然而并没有任何有关这个环的遗迹曾经被发现过。 而目前最受认同的假设则是认为,当时整个地球的海洋都被冰冻,成为一个巨大的雪球,这个大雪球假说(Snowball Earth)同时可以解释表层岩石中,同位素异常的特徵。 现在我们知道在前寒武纪的晚期其实并没有不寻常的现象进行,这三个假说由於没有把当时古地理图分析仔细,而显得有些解释得太过头,对於前寒武纪"冰室世界"的神秘,我们今天已经能够加以解释,那是因为当时大陆的碰撞与超大陆的形成,许多大陆不是紧邻北极就是南极,导致全世界进入一个全球的" 冰室"(就像今天的世界),不过当时位於赤道附近的澳洲却出现冰的遗迹,则是个很有趣的例外。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练习(陈倩)

板块构造学说是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地壳运动的全新学说。 1.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B .大陆板块年龄较为年轻,而海洋板块则较古老 C .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D .澳大利亚大陆地壳相对比较稳定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A .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B .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 C .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带 D .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 3.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市当地时间2009年4月6日凌晨3时22分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①地震发生时拉奎拉震中区的居民觉察到先 ,后 。 ②地震发生时,意大利首都罗马震感强烈,罗马与拉奎拉相比( ) A .震级相同,罗马烈度较小 B .罗马震级与烈度均较小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甲

C.烈度相同,罗马震级较小D.拉奎拉震级较大,烈度较小 ③意大利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其处于与非洲板块交界处,这两个板块在图中的字母代号分别是和,该边界类型为边界。 4.2009年12月10日,印度尼西亚西部亚齐地区附近海域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5千米。 ①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海底,地震后最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②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近年来多次发生地震,从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恰 巧位于地震带上,另一个地震带为地震带。 ③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所在,图中可能出现海底扩张的地区是() A.A与C交界处 B.B与C交界处 C.C与D交界处 D.B与D交界处 ④板块相互运动产生了不同的地貌景观。与图中甲处地貌景观相同成因的地区是() A.马里亚纳海沟 B.喜马拉雅山脉 C.大西洋 D.科迪勒拉山系 ⑤板块的交界处也往往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火山喷发造成的破坏会带来巨大财产损失。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列举一项火山活动带来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 5.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马荣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2009年12月火山又开始爆发。 ①马荣火山再次喷发,其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凹陷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C.地壳的隆起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张裂 ②按火山活动状况分类,马荣火山属火山,该火山位于火山带上。 ③菲律宾的东部海域分布有菲律宾海沟。海沟是由于板块俯冲到板块 之下形成的,同时,板块隆起形成;而在板块的 张裂处常形成或。 参考答案: 1.B. 2.B. 3.①上下颠簸前后左右摇晃②A ③亚欧板块 A C 消亡 4.①海啸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③B ④C ⑤使土壤肥沃;形成火山地貌景观可发展旅游业;形成可开采地热(温泉)(写一项即可)5.①B ②活环太平洋 ③大洋大陆大陆岛弧链裂谷海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