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新药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有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1.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也就是细胞毒性药物,如阿霉素分散片、复方环磷酰胺片、注射用奥沙利铂、紫杉醇注射液等。
2.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主要针对各种靶向基因突变进行治疗的药物,即以肿瘤细胞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干预细胞发生癌变的环节的药物,如治疗肝癌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胶,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片等。
3.免疫治疗药物:
激素类用药如治疗乳腺癌的来曲唑片、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前列腺癌的氟他胺片等。
目前应用较广的免疫抑制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康力欣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等。
抗肿瘤新药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抗肿瘤新药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抗肿瘤新药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癌症的治疗手段也不断地创新和更新,但目前为止仍然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化疗药物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免疫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并且化疗药物对于肿瘤周围的炎症反应不利。
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具有同时对肿瘤和炎症抑制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羧胺三唑是一种嘌呤类化合物,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同时,研究显示,该化合物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多重生物活性。
基于现有的研究,推测羧胺三唑可能具有抗炎作用,并可能通过影响细胞信号传递通路等途径发挥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索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新思路。
研究内容和方法:(1)细胞培养和处理实验选取肺癌细胞株A549,体外培养后加入适量的羧胺三唑处理,利用荧光显微镜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凋亡情况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
(2)病理检查实验采集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组织,观察塑料炎症和红斑狼疮炎症指标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
(3)分子机制实验选取关键的细胞信号传递通路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线粒体途径、NF-κB途径、MAPK途径等,通过Western Blot、Real-Time 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羧胺三唑对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究其对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预期结果(1)羧胺三唑能够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使细胞发生凋亡,并且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可通过影响肺癌细胞自发和诱导的炎症反应实现。
(2)羧胺三唑在小鼠体内能够显著地抑制炎症,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并且羧胺三唑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多种细胞信号传递通路有关。
结论和意义本研究通过探究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颠覆传统的对于抗肿瘤药物抑制炎症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概括和解决临床治疗并发症的问题。
抗肿瘤新药的相关政策

抗肿瘤新药的相关政策
抗肿瘤新药涉及到广泛的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旨在促进新药研发、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平衡药品价格以及推动医疗科技的创新。
以下是一些与抗肿瘤新药相关的主要政策方面:
1.药物研发和批准政策:
•药物研发支持:许多国家提供资金、税收激励和其他支持,以鼓励制药公司投入肿瘤新药的研发。
•快速通道批准:一些国家设立了快速通道,加速肿瘤新药的审批过程,以满足患者紧急需求。
2.药品定价与准入:
•药价谈判:政府或保险公司可能与制药公司进行药价谈判,以确保患者能够负担得起这些抗肿瘤新药。
•专利政策:政府可能采取措施鼓励仿制药的发展,以增加市场竞争,从而降低药品价格。
3.医疗保险政策:
•医保覆盖:许多国家的医保系统会纳入一些抗肿瘤新药,以提供患者更广泛的医疗保障。
•患者支付辅助:一些政策可能提供患者支付辅助计划,帮助患者应对抗肿瘤治疗的高额费用。
4.创新和科研资助:
•科研基金:政府和私营部门可能设立科研基金,用于支持肿瘤领域的创新研究。
•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可能鼓励学术机构、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推动抗肿瘤新药的创新。
5.患者准入和医学伦理:
•患者权益:国家通常有规定保护患者权益和隐私的法规,确保患者在参与临床试验和接受治疗过程中得到妥善保
护。
•伦理审查:临床试验和研究可能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这些政策方面的调整和实践可能因国家而异,因此具体情况可能会受到各国医疗体系和政策环境的影响。
此外,抗肿瘤新药的发展和使用也需要考虑全球卫生的问题,因为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挑战。
抗肿瘤新药STI571

体内抗瘤作用
• Lecoutre等报道在人白血病细胞株KU812 或MC3裸鼠移植瘤模型,给荷瘤鼠口服 或腹腔注射STI571,每日给药3次,连续 给药超过11天的方案,治愈率为87~100 %的小鼠,而无任何毒副作用。
联合作用
• 对Ph阳性白血病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与 STI571有协同作用的有α-IFN、长春新碱, As2O3; • 相加作用的有羟基脲(HU)、环磷酰胺、 homoharriagtonine、阿霉素及鬼臼乙叉甙 (VP-16等)、环磷酰胺等。 • 氨甲喋呤(methotrexate)与STI571有拮抗 作用。
STI571耐药机制
• 其一,宿主介导的耐药可能通过肝脏P450酶对 药物进行修饰使其减效或失效;或者血浆中的 某些成份结合STI571药物,如肝脏产生的急性 期反应蛋白α-糖蛋白。 • 其二,细胞来源的耐药包括BCR-ABL基因ATP 结合点突变,使 STI571 不能与其结合;或者 BCR-ABL 基因扩增,使 BCR-ABL 蛋白产物增 加;以及多药耐药P-糖蛋白的表达增加,通过 这种泵出系统降低细胞内STI571的浓度。
抗肿瘤新药STI571 (Gleevec)
• • • •
1988年合成并开始研究。 1998年6月首次在人体试验 。 2001年5月被FDA迅速批准 。 临床应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也试用于胃肠间质瘤(GIST),小细胞肺癌 (SCLC),隆凸性皮肤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瘤(DP) 等。
CML与BCR-Abl表达
• Ph基因:
9号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c-ABL易位至22号染色体上的 BCR,产生BCR-ABL融合基因,并编码产生BCR-ABL 融和蛋白。与正常的基因产物c-ABL相比,前者的酪 氨酸激酶活性提高了数倍。
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

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近年来,肿瘤成为医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中,药物化学研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肿瘤的发生与生长机制十分复杂,单一的治疗手段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因此,药物化学研发人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不断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研发方法。
当前,药物化学研发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
通过寻找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研发出与之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例如,抗HER2的治疗药物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突破,它能够通过与HER2受体结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另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是通过药物化学修饰来提高药物的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药物研发人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提高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药效。
例如,通过对化合物进行酰化、硝化等反应,可以降低药物的代谢速率,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药物化学中的新技术也为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高通量筛选技术(HTS)可以同时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同样,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药物化学研发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化学计算,研发人员可以预测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活性,加快新药的研发速度。
然而,抗肿瘤新药的研发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药物的靶向性和选择性仍然是一个难题。
许多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选择性进行更加精确的设计,并加强对药物在体内的降解代谢和清除途径的研究。
此外,影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而药效学则关注药物对目标细胞的作用效果。
抗肿瘤新药_舒尼替尼

作者简介:郭婕,药剂师 Tel:(010)65296529 E 2mail:guojie0829@t ・新药介绍・抗肿瘤新药———舒尼替尼郭婕,罗鹃,朱珠(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北京100730)中图分类号:R9791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1-2494(2007)13-1037-02 美国F DA 于2006年1月26日批准上市的苹果酸舒尼替尼(sunitinib,商品名Sutent ),是一种专门抑制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由Pfizer Labs 生产,用于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耐受或者病情恶化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
舒尼替尼的化学名称为N 2[22(二乙胺基)乙基]252[(Z )2(52氟21,22二氢222氧23H 2吲哚232亚基)甲基]22,42二甲基21H 2吡咯232羧酰胺,苹果酸。
分子式为C 22H 27F N 4O 2・C 4H 6O 5,相对分子质量为53216。
其化学结构式见图1[1]。
图1 苹果酸舒尼替尼的结构式F i g 1 Structure of sunitinib 1 药理作用111 作用机制舒尼替尼是一种抑制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而一些酪氨酸激酶参与了恶性肿瘤的生成、病理性血管生成以及肿瘤转移扩散的过程。
生化、细胞学实验证明,舒尼替尼能够抑制80多种酪氨酸激酶,和多种生长因子受体,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 latelet 2derived gr owth fact or recep t ors,P DGF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 owth fact or recep t ors,VEG 2FR )、Ⅰ2型集落刺激因子受体(col ony sti m ulating fact or recep 2t or type 1,CSF 21)、干细胞因子受体(stem cell fezt or recep t or,KI T )等[2]。
抗肿瘤新药--培美曲塞

多靶抗叶酸剂 ; 培美曲塞 药, 抗肿瘤;
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
培美曲塞是一种新型的基
于吡咯 [ 2, W71 ] 嘧啶的抗叶酸物质。化学名为 ;7 [ 57 [ 27 ( 氨基7W , 57二氢757酮7R :7吡咯 [ 2, W71 ] 嘧啶7 47羟基) 乙基] 7苯酰基] 7#7谷氨酸二钠盐, 以吡咯环 取代叶酸蝶啶部分中的吡嗪环, 而桥接部分的苯甲 基氮则由甲基基团来替代。 RSS2 年 ]LJ[H0 等发现培美曲塞二钠盐, 一种 叶酸类似物, 能够通过干扰叶酸代谢和 *’L 的合成
W2 [ V]
, 但实际应用中因药物毒性, 剂量
修改为 433 1-・1 W 2 。 分析了培美曲塞临床药动学参 在 Q )U 方案中, 数。培美曲塞的血浆浓度7时间曲线遵从二室模型, 表观分布容积为 V= X Y・1 , 推荐剂量为 V33 1-・ 万方数据 1 W 2 时血 浆 浓 度 的 ! 189 为 PQZ 1- ・ Y W P ( PQZ #- ・
[ 2] 酶 。
1Y W P ) , 剂量和 ! 189 以及剂量和曲线下面积 ( 8+(8 ,%7 D(+ ?#( ;,+[( , "#$ ) 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培美曲塞 %P A 2 为 Q= 3 #, 清除率为 53 1Y ・ 1$% W P ・ 1 W 2 , 在头
[ P= V ] 25 #, 以将近 ZX \ 的原形成分从尿中排泄 。
[ ^] 的" 期临床试验, 为 P^^^ 年 0SOIF]_6’ 等 报
[ 4] 验, 共进行了 Q 种应用方法试验 。日剂量方案、 周
剂量方案和 Q )U 方案, 但是只有 Q )U 方案进入后 期的临床试验, 这个方案表现出显著的抗癌活性以 及应用方便, 使其进入后续"期临床试验, 推荐剂量 为 V33 1-・1
我国首个小分子抗肿瘤新药半年销售破亿已有6800多例晚期肺癌患者接受盐酸埃克替尼治疗

在地面 生活时 ,人体 内的抗重力肌会持续起 到支撑人体 的作 用 , 到 了失重环境 下,失去 了重力负荷 ,人体内的抗重力肌就 会慢慢萎缩 , 肌力也会逐渐丢失。为了对抗失重环境对人体肌 肉造成 的不利影响, 航 天员科硎 幢 中心航天 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 制出 “ 企
“ 中国菜”美昧又健康
第一 类药物 ,按计划必定要用 的药物 ,主要是抗 运动病药物 、睡
6月 1 7日,3 名航天 员在太 空中吃 了进 入太空后的第一顿早餐 , 什锦炒饭、干烧杏鲍菇、雪菜肉丝、榨菜、叉烧酱、浓香奶茶。 为保证航天员在轨工作 、生活 的 1 天 内,既 能够得 到充足的营 3 养 , 能吃的舒心, 又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 天营养与食 品研究室根据 中 短期飞行期间人体 物质代谢规律和营养需求 ,结合 中华传统饮食养 生, 设计 出适应航天员在轨驻留饮食需要的飞行食谱 ,特另是针对空间环境 4 下女性营养 需求和生理特点 ,设计 出满足女航天员饮食需要的飞行食
能。通过穿着企鹅服及企鹅服鞋 ,对航天员躯 干和下肢产生力的负荷 ,
李 勇枝介绍 ,药箱 中每一种药 品的数量配置是根据疾病发生的概 率来设计的,对于按照计戈 艮 明 用的药物,则按照计划的服用时间来计算 配置的量。神九任务的药物按照利用的几率分为两类 , 配备数量的原则
也相应调整。
对抗失重导致 的肌肉萎缩。据 了 , 解 3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 以后 ,每 天至少穿着 “ 企鹅服”8 个小时。
痛类、抗菌消炎、抗感冒药、消化 系统用药、, 血 管系统药物、五官科
药物、外用软 膏类、止咳平 喘类、兴奋神经系统 、抗过敏 、外伤 处理 类、激素类、妇科用药等。 钎 日 搬 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新药及抗肿瘤分子筛选模型综述目前,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但抗肿瘤新 药研发是不断更新,有中药,也有西药。
长期大量的临床证明 ,西医 西药治疗肿瘤虽然效果较好,但副作用较大。
外科手术适用于某些局 部性肿瘤早期和中期的治疗,但多数病人靠手术治疗是不能防止肿瘤 的复发和远处转移的。
放、化疗虽然有相当高的治愈率 ,但是常引起 如骨髓抑制、免疫低下等毒副反应,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
化疗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
正 由于这些原因,我们正要寻找抗肿瘤新药。
紫杉醇(paclitaxel )是从红豆杉科红豆杉属(Taxus )植物的 树皮中提取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
它是一种新型的微管稳定剂,具有 独特抗癌活性。
它在乳腺癌、肺癌、白血病、胃肠道癌及介入治疗后 的血管再狭窄等治疗上有令人鼓舞的疗效。
紫杉醇由于资源匮乏和水 溶性低的问题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其基本结构由浆果赤霉素皿 (baccatin 皿)和连接其13位碳上一苯丙氨酸衍生物构成(图1)。
图 1 紫杉醇化学结构Fig. 1 Stucture of paclitaxel (taxol)C-ISft 恻链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胞微管(Microtuble),通过与微管蛋白N端第31位氨基酸和第217~231位氨基酸结合,诱导和稳定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其解聚,增加聚合程度,使维管束不能与微管组织中心相互连接,将细胞周期阻断于G/M期,导致有丝分裂异常或停止,阻止癌细胞增殖。
生产紫杉醇的方法主要有4种:1.从植物紫杉树皮中提取2.半化学合成法3.植物细胞培养提取4.微生物培养提取。
虽然紫杉醇具有独特抗癌活性但是也发现有副作用: a.对造血系统的影响.,骨髓抑制,特别是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剂量限制性毒性。
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往往表现很严重.b.神经毒性.表现为肢体麻木、触觉丧失、伴有疼痛性的感觉异常等 c.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是呼吸急促、低血压.个人认为该药物还是没有突破传统,只是着眼于细胞增殖,并无特色,制剂工艺往往采取原药研末等落后的加工方法,副作用较大-通病,且由于资源匮乏和水溶性低的问题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下面综述抗肿瘤分子筛选模型:最近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中,以生物靶分子为基础进行抗肿瘤药物化合物的筛选模型是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如何利用筛选模型快速、高效地寻找作用于特定靶标的药物,是目前药物研究的重要问题.过去的抗肿瘤药物大部分是考虑增殖,破坏增殖过程中必要的物质特别是DN为靶点,但最近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研究发现DNA G四链体结构是一个基础分子被识别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其作用机理是能够诱导使DN形成G-四链体结构或者是某些化合物与G-四链体特异性结合之后稳定,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抗癌的作用.所谓G-四链体结构,是指富含鸟嘌呤(G)的DNA单链在一价阳离子(如K+和Na+)的诱导下通过G碱基间Hoogste- en氢键形成G-四集体(如图2所示),并进一步堆积形成四链体结构。
图2A: G碱基间Hoogsteen氢键形成G-四集体;B: G-四链体多样性的示例,人体端粒(B1, PBD:2HY9)和c-myc(B2, PDB:IXA V)序列形成的G-四链体的核磁共振得到的结构图化合物与DNA G四链体结合后,其生物功能发改变,对二者相互作用体系进行结构方面的研究,发现小分子与DNA G四链体结合的位点形成的稳定性复合物,是针对DNA G四链体的药物设计和开发的基础.近年来对天然植物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和结构鉴定的方法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以G-四链体为基础生物靶分子特异性识别和核磁共振梯度场扩散序谱技术(DOSY) DOS主要是基于不同尺寸的分子在溶液中具有不同扩散系数的原理.根据Einstein-Stokes 公式,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率与分子的大小有关,分子越大,扩散越慢.在提取物混合溶液中加入生物靶分子,活性小分子与大分子相结合后扩散变慢,扩散系数与生物大分子处于同一量级.在DOS谱中,活性小分子的对应信号就应与生物大分子的信号处于相同扩散带上, 由此找到活性小分子的特征谱峰,再通过进一步的2D NM实验即可确定活性小分子的结构.分析1H NM和DOS谱,从而获得被G-四链体识别的化合物的准确结构. 这种方法的在于把核磁谱学的结构鉴定和筛选结合起来, 让天然植物提取物中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和结构鉴定成为可能,这一方法的创新性在于把核磁共振中的DOS技术用于G-四链体DN特异性识别的抗肿瘤活性分子的筛选模型.已经开发出了许多能够使DNAG-四链体结构稳定的化合物,主要有包括: 蒽醌类衍生物、苝类化合物(perylenes) 、端粒抑素和阳离子卟啉类化合物、溴乙啡啶衍生物、吖啶衍生物、三嗪类化合物等. 能够使稳定G-四链体化合物的结构主要还是遵循n - n堆积和静电作用。
能够稳定G-四链体的化合物按照它们带正电的性质可以分为4类:(1) 原位胺的质子化;(2) 通过杂环芳香族化合物上的N-甲基化;(3) 中心金属离子的存在; (4) 不带电荷的化合物.目前,通过增加一些特殊结构来提高化合物对G-四链体的特异性识别能力是G-四链体配体设计的一个新趋势.这个结构设计不仅基于G-四链体的G-四集体平面与双链DNA碱基平面之间的区别,而且还考虑到了G-四链体与双链DNA沟槽区和loop区的差异.由这个原则,第一个设计的化合物是NCQ是把新霉素加在喹吖啶上得到。
以期通过喹吖啶靶向G-四集体平面、新霉素基团靶向作用于G-四链体的loop区来实现对G-四链体的特异性识别.实验表明,NC只能稳定带有loop区的G-四链体,不能结合不带loop区的G-四链体.NC对G-四链体有很好的稳定作用,具有很强的抑制端粒酶活性.通过对G-四链体作用位点“双管齐下”的设计,这样就充分实现了提高对G-四链体的选择性的理念.对于化合物与G-四链体的选择性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这个发现为研究设计选择性地识别某一特定G-四链体的配体有很大的帮助。
. 其中Balasubramanian 研究组最新又发现了两种能够特异性识别不同G-四链体的化合物:一种是异咯嗪类化合(Trisubstitued isolloxazines) ,它不仅能够特异性地与G-四链体结合,而且还能够识别不同几何构型的G-四链体.另一种是双芳基乙炔基酰胺类化合物(Bis-phenylethynyl amide derivatives) ,它含有两个炔键, 使其分子结构能够自由旋转构型, 而且还有望能够识别不同构型的分子内G-四链体,它可以通过沟槽键接的结合方式特异性地识别c-kit形成的平行结构G-四链体.另外,金属有机化合物物也可作为G-四链体配体,科学家预测,中心离子可以位于G-四链体的阳离子通道,而与金属离子络合的化合物可以通过扦插的方式与G-四集体相互作用.最早报道的是金属卟啉类化合物,Cu( II )-TMPyP4, Ni( II )-TMPyP4, Mn(皿)-porphyrin 等,其与G-四链体结合的选择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随之,不断改变中心离子,又合成了salphen 类Ni( I)、Ru( I)、Fe(皿)、Zn( I ) 金属络合物.它们与G-四链体的结合能力,对G-四链体的稳定作用以及选择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使G-四链体稳定以此为基础发展成抗肿瘤的药物的筛选模型的这些化合物,例如:蒽醌类衍生物、端粒抑素、卟啉类化合物以及喹啉类化合物,但由于其具有很大的毒性,很多还没做过测试,所以无法普及。
而且,我认为G-四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合成还不够清楚,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化合物对G-四链体的选择性,不仅相对于双链DN的选择性,而且还要对不同结构G-四链体具有选择性。
G- 四链体结构的研究为靶向G-四链体的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以G-四链体为基础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将为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1 Jenkins T C. Targeti ng multi-stra nded DNA structures. Curr Med Chem, 2000, 7: 99—1152 Mata J E, Joshi S S, Palen B, et al. A hexameric phosphorothioate oligonucleotide telomerase inhibitor arrests growth of burkitt s lymphoma cellsin vitroandin vivo. Toxicol Appl Pharm, 1997, 144: 189—197[DOI]3 Bednarek A K, Sahin A, Brenner A J, et al. Analysis of telomerase activity levels in breast cancer: Positive detect ion at the in situ breast carc inoma stage. Clin Can cer Res, 1997, 3: —164 Zahler A M, Williams on J R, Cech T R, et al. I nhibiti on of telomerase by G-quartet DNA structures.Nature, 1991, 350: 718- 720[DOI]5 Todd A K, Joh nston M, Neidle S. Highly prevale nt putative quadruplex seque nee motifs in huma nDNA. Nucleic Acids Res, 2005, 33: 2901 —2907[DOI]6 Shirude P S, Okumus B, Ying L, et al. Sin gle-molecule con formati onal an alysis of G-quadruplex formation in the promoter DNA duplex of the proto-oncogene C-kit. J Am Chem Soc, 2007, 129: 7484—7485JDOI7 Huppert J L, Balasubrama nian S. G-quadruplexes in promoters throughout the huma n geno me. Nucleic Acids Res, 2007, 35: 406—413[DOI]8 Eddy J, Maizels N. Gene function correlates with potential for G4 DNA formation in the human genome. Nucleic Acids Res, 2006, 34: 388—3896[DOI]9 Ogan esia n L, Brya n T M. Physiological releva nee of telomeric G-quadruplex formatio n: A pote ntial drug target. BioEssays, 2007, 29: 15—165[DOI]10 Kella nd L. Targeti ng the limitless replicative pote ntial of cancer: Thetelomerase/telomerepathway.Clin Ca ncer Res, 2007, 13: 496—4963]DOI]11 Neidle S, Balasubramanian S. Quadruplex Nucleic Acid. Cambridge: RSC Publishing, 200612 Rodriguez R, Panto G D, Gon? alves D P N, et al. Ligand-driven G-quadruplex conformational switchi ng by using an unu sual mode of in teract ion. An gew Chem Int Edit, 2007, 46: 5405 —5407[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