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谈设计
柳冠中: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

摘要:11月28日,DOMO nature·2010“设计与生活”主题艺术沙龙在东辛店DOMO nature 家居艺术陈设馆隆重举行,气温的持续走低,并没有阻挡住京城设计界权威及广大时尚、家居媒体在11月最后这个周日的倾巢出动。
在诸多设计界权威或犀利、或温婉的言论背后,映射出国内设计领域的困顿现状以及发展突破,当务之急是实现设计的一体化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初衷,让源自普通生活的设计元素主导生活,让真正的艺术返璞归真。
柳冠中:各位嘉宾,各位同行,还有主持人下午好。
今天下午这个机会我们交流一下,主要是想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设计是人类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主要是想阐述我对设计和艺术的一些思维方法。
我们大家都这么说,包括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名人都说过,“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这句话咋一听好像没有错,但是这么一表述,“设计”就没了,实际上设计是人类最原始的智慧和冲动。
下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刚才主持人也讲了,我们今天来的是一个“产业链”,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任何一件物品,它在工厂里叫产品,在商场里叫商品,在家里叫用品,扔在垃圾站是废品。
而我们设计师必须关照这个全流程,而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从某一个角度去思考的话就会偏废。
社会上各种声音必须整合在一起,这个整合的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
设计经常讲品牌,大家都在做品牌战略,但往往很多人提到品牌只讲牌,并不讲品。
牌是广告宣传,而品是什么?中国人的文字是讲涵义的。
为什么“三口”才为品,一个口不能叫品,肚子饿了,那没有吃相,那绝对没有品。
第二口富了,我要显摆,我们国家目前正处在这么一个阶段,到处在显摆,到处在招摇过市,它谈不上品。
我们讲真正的“品”是一种适可而止,是一种我们现在所说的要有节制生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而我们讲的设计的观念和如何评价一个好的设计,绝对要留有余地,千万不要做过头。
真正生活的问题,被大家忽略的问题,这个才应该是我们所讲的设计的思路。
柳冠中: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究竟有多远

柳冠中,男,1943年9月出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仸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兹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仸;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兹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等。
2010年11月4日在清华美院,新浪家居全国主编李燕玲与柳冠中教授就中国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为访谈实录:采访嘉宾: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采访时间:2010年11月4日主持人:新浪家居李燕玲外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设计的现状柳冠中:设计的作品,你整个把学生引导坏了,现在学校给予不上课的,组织学生参赛,代替了设计教育,奖项都是飘飘的,所以现在国内的设计行业很大,政府明白了,所以要转型,转型要靠自己设计,要创新,所以就搞了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就把创造性社会扭曲了,文艺创意全是茶余酒后的小玩意,根本不是经济的主体,小玩意买来一两个礼拜就扔了,然后再买新的东西,整个国家的经济主体不是这样的。
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所以你叫企业去创造,根本创造不出来,中国的企业发展过程是抄来了,老板去了外国,买了模具第二天就可以赚钱,而要设计,要创造,要把设计变成产品,这个时间很长,工艺要改,什么都要改,所以整个中国三十年培养了一支加工队伍,说中国是制造型国家是夸奖我们,中国根本不能称之为制造型,中国其实是加工性,代工,所以中国以前师傅带徒弟,要培养三年以上才可以做工人,现在一个农民工进城两三天就可以熟悉一份工作,这个怎么创造,根本不可能,只知道按部就班,别的什么都不想,这样的体制下我们三十年积累了第一桶金,往下怎么走不知道了,要创造看自己的产品,说的容易,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这样的体系,厂叫做企业,其实还是工厂,只是外国的一个企业的车间,单位有了,设备很先进,不知道干什么,中国的技术是有问题的,企业也不会创新。
你说给他设计一个新东西,稍微有一点变动就说做不了,他根本没有这个意识要钻研,一钻研要花时间,设计的下一步有可能是误区,有可能是陷阱,要经过一步一步实验的出来的,你引进来就不需要了,不需要动脑子,引进来我下一步很清楚,我都设计好了该进什么该出什么,所以他只学会了要自己创造,什么都不会了。
设计方法论柳冠中考研笔记

设计方法论柳冠中考研笔记【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引言2.柳冠中教授的设计方法论3.柳冠中教授的设计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4.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柳冠中教授是中国著名的设计学者,他的设计方法论强调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柳冠中教授认为,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美感。
他的设计方法论对于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柳冠中教授的设计方法论柳冠中教授的设计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柳教授认为,设计应该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关注人的需求和行为习惯。
他认为,设计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
2.实用性和功能性:柳教授认为,设计应该是实用和功能的结合。
他认为,设计师应该关注产品的实际用途和使用场景,而不是仅仅关注外观设计。
3.创新和美感:柳教授认为,设计应该是创新和美感的结合。
他认为,设计师应该关注产品的美学价值,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和质感。
4.技术和材料:柳教授认为,设计应该是技术和材料的结合。
他认为,设计师应该关注产品的技术和材料性能,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柳冠中教授的设计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柳冠中教授的设计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设计智能手机时,设计师需要考虑手机的实际用途和使用场景,注重手机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要关注手机的外观设计和质感。
在设计汽车时,设计师需要考虑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同时也要关注汽车的技术和材料性能。
四、结论柳冠中教授的设计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他的设计方法论注重了人的需求和行为习惯,同时也关注了产品的技术和材料性能。
目录(篇2)1.引言2.柳冠中教授的设计方法论3.柳冠中教授在考研笔记中的主要观点4.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在中国的设计领域,柳冠中教授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他的设计方法论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本质和价值。
柳冠中湖工讲座观后感

柳冠中湖工讲座观后感讲座中柳冠中先生主要阐述了他对于中国工业设计目前存在问题及其观点,并就未来工业设计实践的底层逻辑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设计的内核,不能仅仅停留在设计师工作的技能、工作对象的表面,其决定因素是“事”和现象的“本质”,要重视外因的重要作用,“谋事”在先,“谋物”在后。
同时,我们应该思考中国人自己的传统到底是什么,传统不是用来继承的,应该批判地继承,继承的只是精神,而其载体必须是创新。
柳冠中先生认为,“工业设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小生产方式”,不适应“大生产方式”而被催生出来的一种生产关系,它是人类未来不会被毁灭的、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
因此设计师更应该解决的是普通大众的问题。
学设计,首先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跨界,虚心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进一步贴近生活,真正地沉下心来,认识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存在的不同需求。
“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
”这是柳冠中先生一直强调的设计的最终目标。
中国人应该以“分享、共享”的生活方式代替“占有”。
同时,年轻人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产品设计,而是产业的设计,“共享性服务设计”才是是唯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一定是一个共享的时代!柳冠中先生还强调,衣、食、住、行、用、交流,这个初心是永恒的。
中国人要在这些问题上提出“中国方案”,而“社会设计”的研究将是未来设计的立足之本。
设计师应该关心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不应仅仅停留在外观和表面。
“中国方案”将是“人类共同命运之梦”。
最后,何晓佑教授也向同学们分享了他的观点,并鼓励同学们应该带着在本次讲座中所得到的启发,更深入地去思考,将学到的内容运用到自己未来的学习、工作中。
讲座在与会同学们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柳冠中:设计不是目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柳冠中:设计不是目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孟繁玮(《美术观察》【热点述评】栏目主持,以下简称孟):近些年《美术观察》每年都会拿出一两期的力量来进行设计领域的思考,比如以前策划的“设计与民生”选题。
今年第10期【热点述评】栏目策划了一个选题:“忽略中国问题的'中国设计’”,可以说是对以往设计类选题的一个深化。
目前我们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层面,设计理念以及设计产品没有照顾到更大量的、广泛的低端人群的实际需求;另一个是文化层面,这更多地体现在设计教育中。
对此您怎么看。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以下简称柳):你的问题都提的很好,你们刊物的思考是非常好的。
现在很多问题还停留在表面,比如说我们是制造大国,其实根本称不上是制造大国,而是个加工大国,有“造”没“制”,“制”是引进外国的。
从设计的队伍到设计的战略,都有问题。
整个时代都是图快,图表面,而大家还沉浸在里边,觉得挺好,挺满足。
中国的工业从开始就有缺陷,它没有从自己的土壤中生长,而是引进的。
孟:您在德国留学访问了一段时间,从您切身的感受来说,在德国做设计和在中国有哪些不太一样的地方,德国的设计理念、设计实践,具体到加工、生产过程这些方面和我们有哪些不同?柳:我想举德国的设计教育的例子。
德国大学的课有系列讲座、人际学、心理学、市场学、材料学,包括设计色彩都是在下午,而真正上主课就是一个题目。
比如第一个学期,说起来咱们都不信,一个学期就一个课题——每个人设计一个鸡蛋盅(像个白酒杯一样),一个学期十六周就做这一个课题,中国学生可能一个礼拜就完成了,他们要做一个学期呀。
我们中国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做,就像写论文一样,不知道怎么破题,马上就能做出来,根本不思考。
其实这个小东西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把它的“五脏六腑”都揭示出来,就是把里面的规律显示出了,这个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中国学生不会,马上就想象效果,马上就做表面造型装饰了,太过急于求成。
柳冠中对设计的理解

柳冠中对设计的理解柳冠中对设计的理解那可真是独树一帜,就像在一片繁花似锦的花园里,他找到的那朵花特别不一样。
设计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是把东西弄得好看点。
嘿,这可就小瞧设计了。
柳冠中可不这么看。
他觉得设计啊,就像是给生活做一个全方位的规划师。
打个比方,咱们生活就像一场大戏,每个人都是主角,可这大戏要是没有个精心的布局,那不得乱套了吗?设计就是那个布局的人。
比如说你住的房子,可不是简单地把几堵墙立起来,摆上几件家具就完事儿了。
设计得考虑你每天怎么进门,是一进门就看到客厅的敞亮好呢,还是有个小玄关,有点小隐私的感觉好?这就像是导演安排演员出场的顺序一样,都得讲究个门道。
柳冠中认为设计要关注人的需求。
啥是人的需求呢?可不是你表面上说的“我想要个大床”这么简单。
这背后有好多深层次的东西呢。
就好比你想要个大床,可能是因为你一天累得要死,想要个舒服的地方好好放松。
那这时候设计就不能只看床的大小了,还得看床周围的环境,光线啊,空气流通啊。
这就像照顾一个小孩,你不能只给他吃饱穿暖,还得关心他心里高不高兴呢。
如果只看表面的需求,就像给一个口渴的人一杯烫嘴的水,看着是满足了喝水的需求,实际上却让人难受。
设计在柳冠中的理念里,还得有前瞻性。
这啥意思呢?就像下棋得看几步之后的局势一样。
咱们现在设计一个产品或者一个空间,不能只想着现在好用。
比如说手机,以前的手机能打电话发短信就不错了,可要是当时的设计师只想着这两样功能,哪有现在这么多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啊?设计就得像个预言家,能预见到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发展趋势。
这就跟种树一样,你不能只想着它现在能遮点阴,你得想着它以后会长成参天大树,能给好多人乘凉,能成为一片风景。
而且啊,设计不能孤立地存在。
它得跟文化、跟社会融合在一起。
咱们中国有那么悠久的文化历史,这就是设计的一个大宝库啊。
你看那些传统的建筑,故宫啊,苏州园林啊,里面的设计那可都是跟咱们的文化息息相关的。
每一个回廊,每一个门窗的设计,都有文化的内涵在里面。
柳冠中谈工业设计

我们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太表面化了!(柳冠中谈工业设计)人们的生活行为、过程是对设计具有真正作用的直接外因,这种外因决定了设计的产生和演变。
研究设计最根本的是要通过研究设计的外因,得出人的真正需求,并把它转化为产品。
”——柳冠中柳冠中先生,浙江人,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工业设计专业的创始人,是我国系统设计工作室总设计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原系中央工艺美院工业设计系主任,现为清华大学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国内国外设计界有很高声誉。
启程:机遇与挑战记:作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先行者,您是如何走上设计这条道路的?柳:早在1961年新中国刚刚恢复艺术教育的时候我就报考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那时艺术界把纯美术看得很高,一般人都认为工艺美术就是从事简单的装饰,不以为然。
但那时我们的院长看到了工艺美术这一新兴专业的远大前景,认为随着中国日后生产与消费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必然会应用广泛,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当时的情形下选择设计这一专业,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机遇。
磨炼:在艰辛的岁月中奋斗记:在毕业后的那段非常时期,您是怎样把自己的设计理想坚持下来的?柳:从美术学院毕业后的多年时间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磨炼。
值得庆幸的是,我被留在了北京。
刚开始在市政公司,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在下水道工地上挖土方、干重活,但晚上收工回到简陋的工棚还能体会到一点宁静,这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大的享受了。
后来转到市绿化队,我就尝试着做一些专业份内的事。
那时主要做美术宣传画主席像,我们的工具和条件十分简单,用板刷醮油漆很快就干结了,我们就用手掌作画,现在的人想都不敢想。
为了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我曾带着一群没有受过任何施工技术训练的人用拣来的碎砖石为街道公园建起了一个宣传廊,后来又建起了一座漂亮的大门。
环境虽然艰苦,但只要我想要去做的事,我就会尽一切努力去完成。
感悟:在实践中创造价值记:您是怎样开始把工业设计当作一生的追求的?柳:70年代初期正逢北京因建设需要急需室内设计人员,我就被调到了北京建筑设计院。
工业设计不是换个壳整个容——专访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

柳冠中。
来说,一点没有进步。
现在又过了30年,中国汽车业仍然没有完成工业化——我们制造的汽车只是中国外壳,核心部
件设计基本还是国外技术。
再举个例子,国产手机卖得这么火,其实方案、专利都不是自己的,我们只能去换颜色、换外壳、
国人。
于是,不少中国设计师集体印日本名片,而且分工明确,你看桌面、他看结构、我看桌腿,看完马上到外面画出图来。
认科学。
《支点》:“继承传统”也是当前工业设计的一个关键词。
在您看来,中国工业设计如何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
2015年10月28日,以“设计改变城市”为主题的2015杭州国际设计周开幕。
图为观众在参观LED创意灯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先生做客新浪微访谈(全文实录)
1、我不是麦麦兜:向@柳冠中提问:毛主席纪念堂灯具设计是您完成的,请问在规划设计的时候,您主要考虑了哪些设计要素呢?
柳冠中:当时主要是时间紧,工期紧,除了当时的政治要求,最大的要求就是迅速安装,标准化,组合化,以及最大的要求是一定要安全,耐冲击强度,耐高温,专门从西德空运过来的,我跑遍了全国,总算找到一家厂能够生产,工作了一个月,最终达到了一个标准化的要求,满足了纪念堂每个厅可以组装成任意大小的配件。
2、triflame三火儿:向@柳冠中提问:请问柳老师,工业设计公司的营业额为什么总是偏低?
柳冠中:因为中国的工业就是加工业,只是造,没有制,我们的企业只是引进装备,引进流水线,原理没有变,只有外观变化,造型变化,中国的设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做的是美工的活,我们的设计师只去换外观造型,怎么可能付大家钱。
3、偷了月亮的猫:向@柳冠中提问:设计师要看到设计界以外的东西,怎么理解?
柳冠中:这个很对,我们的意思是设计师要关注设计以外的社会,与人相关,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这个就是设计师专业知识之外需要知道的东西
4、梁皓sama :向@柳冠中提问:请问您对当下我国的设计教育状况有何看法?
柳冠中:中国设计教育现在第一大问题是同质化,第二个问题是只有中国是在课堂上教设计,而不是车间,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反映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中的分数挂帅,师资队伍上自己钻研设计的时间都不够,就开始教别人,最终只能是从书本到书本。
5、萧吟清:向@柳冠中提问:中国工业设计面临哪些困境?柳冠中:最大的问题是政府现在提出的中国产业要转型,如果不转型,就永远只能做造型的设计,就是说要做研究,设计具有我们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政府要支持,企业要支持,中国企业的创新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一定要引导。
6、LOLO_K :向@柳冠中提问:请问柳教授,反装饰的产品和极简风格正在小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在中国设计未来的发展中这种趋势有没有可能成为主流甚至走向极端呢?
柳冠中:这个是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因为资源有限,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的需求,那么社会是负担不起的,设计师应该是为大多数人服
务的,而现在的设计师很多都在做奢侈品,所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师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需求,考虑老百姓的需求,反对浪费,要提倡极简化。
7、周樟寿也得考研:向@柳冠中提问:日本在学习现代主义设计的时候很好地融入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那么中国的工业
设计如何在设计中融入东方内涵?……有无系统的方法或者原则
使之在中国工业设计界中推广?
柳冠中:咱们现在总是提中国元素,中国红中国图案等等,这是非常错误的引导,只做表面的东西,弄一些很表面的东西就是中国设计吗?这引导了大家急于求成,一定设计都造成涂脂抹粉、穿衣带帽,最终只是堆砌出一堆看得见的中国元素,只有研究设计,解决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下来的才是中国元素的中国设计。
8、北京国际设计周宣传员:向@柳冠中提问: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轻视工匠的传统,这是否可以解释中国设计师有向艺术家靠拢的倾向?综观中国当代设计,我个人认为绝大部分作品更像艺术装置,重视觉而轻功能,偏离了设计的初衷。
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使命之一就是设计普及,为此,您对2012设计周有何建议?
柳冠中:你说的很对,中国的设计很多都是书本里的,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工业化,很多设计都是摆在展览馆看的东西,不是生活的主体,而是调剂品,设计周作为政府的活动,更应该推广设计,让设计为生
活服务,解决中国13亿人口的问题,不要光是看展览,而是要实用,设计是存在于生活当中的。
9、月餅叔叔:向@柳冠中提问:柳老师,想请教对于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扎实的工科基础(比如物理力学电学土木高数等)是否比单纯的美术技能更重要?
柳冠中:从目前工业设计的发展阶段来看,开始时造型设计,之后是机械设计,而现在是为了市场设计,有工科背景的学生做设计是完全可以的,一个人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有,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团队,需要学工科的、学美术的,甚至经济等等各个学科,这对于设计并不矛盾,但是很多时候工科的优势并没有发挥。
10、强大的大强很强大:对@柳冠中提问:柳教授您好,作为国内的一个国内产品设计公司的老板,如果不懂设计是不是会把设计师带入误区,谢谢
柳冠中:老板要扩大经营,解决市场的空档,问题是老板自己要对市场有自己的认识,在于他自身对设计的理解。
11、bocmen :向@柳冠中提问:目前在设计领域总是倡导“以用户为中心”,但在面对客户欲望膨胀、不利于环境与社会的要求时,设计师应该如何将其导向正确的方向?
柳冠中:“以用户为中心”这个说法本来是有问题的,这又是外国的流行,我们拿来的说法,用户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是什么,而需要设计师来引导他们,我们需要的是客户和设计师共同来探讨,引导消费者,不能仅仅对客户负责任,而需要对社会负责任,我们要从社会、人类的高度来研究用户的需求。
12、佑熙__ :向@柳冠中提问:柳老师,您认为中国的设计
风格是什么?就像德国设计的严谨、理性,中国的设计(或者说未来的设计趋势)应该用怎样的词来形容呢?中国的设计和日本的设计有什么区别呢?
柳冠中:这个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只有我们这代人努力一辈子,最后中国风格自然就出现了,现在提出一个词就是欺骗消费者欺骗社会,大家不要去想风格,只有老老实实地做事,解决问题。
13、智造:向@柳冠中提问:事理学不仅仅可以指导设计思想,对很多复杂问题的研究解决都是有普适作用的。
您怎么看事理学的哲学意义?
柳冠中:很简单,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把问题弄清楚了,事情的本质就出来了,核心就是关注解决问题,而不是工艺、技术、造型。
14、大赤兔的春天:向@柳冠中提问:您认为我们在做设计的同时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把中国文化应用进去??
柳冠中:把中国的问题解决了,中国文化自然就渗透进去了,我们能看到的文化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真正中国底层老百姓的文化我们了解多少。
15、Ruru :向@柳冠中提问:前两年一直说大国崛起,您认为以目前中国的设计实力是否离崛起相差甚远?
柳冠中:当然相差甚远,中国现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我们需要的是从教育入手,从学习开始,不能只是精英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去学习别人工业化的精髓,国家要整个民族的崛起,而不仅仅是某几个人,某几个事情。
17、宁世平V :向@柳冠中提问:今天是小年祝你新年快乐!合家欢乐最近在忙什么,最近累不累,要照顾好自己哦。
多注意身体!一定要回答哦!
柳冠中:谢谢你!
18、陈思Cecilia--_______-- :向@柳冠中提问:在国内做的都是"一拍脑门儿出点子"的设计现在在英国学到的是在着手设计
和出方案之前要进行十分严格系统的设计理论研究,您觉得这两个看似极端的过程是应该选其一来坚持还是应该寻找平衡点?
柳冠中:国内的确是这样,领导一拍板,立马要解决,只能是短平快,但是国外这种做法也并不完整,并不是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而是要针对问题,实事求是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