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环境学概论_第一章_绪论

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变
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可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 岩石、土壤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 环境要素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例如:
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
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
环境学概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论目录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部分 第二节 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时至今日,人们通过无数次的考察,在宇宙中最适 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唯有地球。 迄今为止,在宇宙中,地球是个独立体,不能与别 的星球交流与合作。 目前适于人类生存的只有一 个地球,人类应该庆幸和珍惜 宇宙对我们的厚爱,倍加爱护 地球环境。我们有责任和义务 去了解地球家园的环境和出现 的问题,这样才能懂得如何去 珍惜地球,保护环境。
广义的讲,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 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
狭义的讲,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或生活
方式所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
失调。
(1)第一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 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 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 旱灾害等自然灾害; 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 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二)环境学的内容
(三)环境学的分科
(四)环境学的主要任务
一、 环境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环境科学是经过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便从零星
第1章 人工智能-绪论

2020/8/1
人工智能
3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给出了各自的定义:
(1)人工智能是那些与人的思维相关的活动,诸如决策、问 题求解和学习等的自动化(Bellman,1978)。
(2)人工智能是研究怎样让电脑模拟人脑从事推理、规划、 设计、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解决至今认为需要由专家才 能处理的复杂问题(Elaine Rich,1983)。
2020/8/1
人工智能
15
1.3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
➢ 近期目标
人工智能的近期目标是实现机器智能。即先部分地或 某种程度地实现机器智能,从而使现有的计算机更灵活 好用和更聪明有用。
➢ 远期目标
人工智能的远期目标是要制造智能机器。具体讲就是 使计算机具有看、听、说、写等感知和交互能力,具有 联想、学习、推理、理解、学习等高级思维能力,还要 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2020/8/1
人工智能
25
1.5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
1.5.1 博弈(Game Playing) 1.5.2 自动定理证明(Automatic Theorem Proving) 1.5.3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1.5.4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 1.5.5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1.5.6 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1.5.7 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1.5.8 分布式人工智能(Distribut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5.9 机器人(Robot)
2020/8/1
人工智能
第一章绪论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第1章(731)教材配套课件

第1章 绪 论
1.2.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 单工通信 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根据
收、发频率的异同,又可分为同频单工和异频单工。单工通信 常用于点到点通信,如图1-3所示。
14
第1章 绪 论
图1-3 单工通信
15
第1章 绪 论
2. 双工通信 频分双工(FDD)是一种上行链路(移动台到基站)和下行链 路(基站到移动台)采用不同的频率(有一定频率间隔要求)工作 的方式。FDD模式工作在对称的频带上,如图1-4所示。
复杂而人口稀疏的地区实现移动通信,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很 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按其卫星高度可划 分为: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系统、 中轨道卫星(Medium Earth Orbit,MEO)系统和低轨道卫星 (Low Earth Orbit,LEO)系统。
图1-8 集中式控制方式的单区系统
28
第1章 绪 论
1.3.3 无线电寻呼系统 无线电寻呼系统是一种单向通信系统。一个简单的寻呼系
统由三部分构成:寻呼控制中心、发射台和寻呼接收机,如图 1-9所示。
29
第1章 绪 论
图1-9 无线寻呼系统网络结构
30
第1章 绪 论
1.3.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利用卫星中继,可在海上、空中和地形
31
第1章 绪 论 32
第1章 绪 论
1.3.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网络结构呈蜂窝状,即采用蜂窝
结构实现网络覆盖的移动通信系统。在蜂窝系统中,整个覆盖 区被划分为许多小区,小区定义为一个基站的有效覆盖面积, 其理论形状为正六边形。移动通信网利用蜂窝小区结构实现了 频率的空间复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容量。蜂窝的概念也 真正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容量大与有限的无线频率资 源之间的矛盾。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一、学习导引1、 流体的压缩性和热胀性流体具有质量,单位体积里的质量称为密度,记作ρ,其单位是3/m kg 。
流体的密度与压强p 和温度T 有关,即),(T p ρρ=,以上称为流体的状态方程。
气体的状态方程为RT p ρ= (1-1)式中,p 是压强,单位是2/m N 或Pa;T 是绝对温度,单位是K (开);R 是气体常数,对于空气,)/(287K kg m N R ⋅⋅=。
密度的倒数称为比容,记作ρ/1=v ,单位是kg m /3,它表示单位质量流体所占据的体积。
温度和压强的变化都会引起密度的变化,根据全微分的概念,密度的变化率为dT dp dT Tdp p d T ακρρρρρρ-=∂∂+∂∂=11 (1-2) 式中,Tvv T T ∂∂=∂∂-=11ρρα,称为热膨胀系数,单位是1/K 。
它表示增加单位温度时,体积的变化率。
pvv p ∂∂-=∂∂=11ρρκ (1-3) 称为体积压缩稀疏,它表示在温度不变时,增加单位压强所引起的体积压缩率。
κ的倒数记作E ,称为体积弹性系数,即vpvp E ∂∂-=∂∂=ρρ(1-4) 单位是Pa ,它表示体积压缩率为1时所需的压强增量。
由RT p ρ=知气体的体积弹性系数ρ1=E (1-5)液体在20℃时的体积弹性系数)(0B p pnp E += (1-6) 2、流体的粘性粘性是流体抵抗变形运动的能力。
粘性产生的原因是流体的分子之间存在内聚力以及流体内部存在剧烈的动量交换。
粘性切应力是粘性的具体表现。
粘性切应力τ与流体微团的角变形速率有关。
对于一元流动,dyduμτ= (1-7)式中,μ称为流体的动力粘性稀疏,单位是2/m s N ⋅。
流体的运动粘性系数记作υ,其定义是ρμν= 单位是s m /2。
3、表面张力液体的表面有张力。
液体自由面上单位长度的流体线所受到的拉力称为表面张力稀疏,记作σ,单位是m N /。
液体与固体壁面接触时,在液体壁面与固壁面的交界处作液体表面的切面,此切面与固壁面在液体内部所夹的角度θ称作接触角。
第1章 绪论

《森林防火条例 》
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公布,自1988年3月15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森林防火组织
森林火灾的预防 森林火灾的扑救 森林火灾的调查和统计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火 火 火!
什么是火?
火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可燃物与氧等 助燃物质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伴有放 热发光的燃烧现象。
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损失严重
1987年 中国大兴安岭 133万公顷
大面积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偏远山区和林区 森林火灾波动性大 目前森林火灾大幅下降
我国林火管理目标
从生态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和现代技 术的理论水平,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采用人 为和天然的多种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 使森林火灾的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将森 林火灾的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充分发挥火 的有益生态效益,以维护生态平衡,繁荣林区经 济。
——最大限度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与发展,充分 发挥林火的生态效益。
四、我国森林火灾划分标准
分类
五、我国森林防火管理法律 制度及依据
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森林防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六、森林防火主要内容
林火基础理论 林火与环境 林火与生态系统 森林火灾预防 林火扑救 火的应用 林火评价
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虽然防火灭 火手段先进,但由于地广林多,加之受气侯的影响,森 林火灾仍然很严重。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威威” 中国森林防火吉祥物诞生于2007年4月4日,名字叫“威 威”,其名字与保卫的“卫”字谐音。 防火虎“威威”身穿森林消防制服,背负风力灭火机,帽徽 为中国森林防火徽标,胸前的“CFFM”是“CHINA FOREST FIRE MANAGEMENT”(中国森林防火)的英文 缩写。
《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

生理性适应:是指身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例如,在强光 照射下,瞳孔缩小以减少光线进入眼内,使视网膜免遭损 伤。 行为性适应:常有躯体活动的改变,例如,在低温环境中 机体会出现趋热活动;遇到伤害性刺激时会出现躲避活动。
四、生殖(Reproduction)
生殖是生物体繁殖后代、延续种系的一种特 征性活动。成熟的个体通过无性或有性繁殖方式产
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具备的条件:
(1) 强度 1)阈强度或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 激强度。
2)阈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3)阈上刺激: 4)阈下刺激: (2) 时间 (3) 刺激强度变化率
三、适应性(Adaptability)
适应(adaption):机体按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的过 程。 适应性(adaptability):机体能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调整 体内各种活动,以适应变化的能力。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生理学的概念及任务
(一)概念: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机 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规律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二)任务:研究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
特别是各器官、细胞的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器官、 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理解机体作为一个整体。 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 疾病时发生的功能变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当组织、细胞受到一次刺激发生兴奋时,组织、细胞的兴奋性将产生 一系列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组织、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依次分别为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相对不应 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RRP)、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 SNP )和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细胞在一次兴奋初期很短的时间内,对于任何强
第1章模式识别绪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1章 绪论
图 1-1 模式识别系统的组成框图 1. 信息获取 对于人脑识别而言, 人脑通过感觉器官获取模式信息。 对于机器识别来说, 由于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信号, 计算机 获取模式信息意味着实现观察对象的数字化表达, 因此, 需 要借助于各种传感器设备, 将视觉、 听觉、 触觉、 味觉、 嗅觉等信息转化为电信号, 再通过模/数(A/D)转换装置将 电信号转换成数字化信息。 信息获取过程如图1-2所示。
第1章 绪论
例如, 在二战时期, 一名高素质的情报人员根据看到的 一只经常出来晒太阳的波斯猫推断出敌方高级指挥所的位 置, 从而为己方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对于听觉而言, 人耳将声音信息传至大脑, 由大脑对所 接收的声音信息进行识别和理解, 获得声音所属的语言种类 (语种识别)、 声音所对应的说话人(说话人识别)以及声音所 包含的关键词(关键词识别)等。 除此之外, 人还具有对触觉、 味觉、 嗅觉等信息的类识别能力, 且也具有低级和高级两个 层次。
第1章 绪论
1.2
模式识别的本质就是根据模式的特性表达和模式类的划 分方法, 利用计算机将模式判属特定的类。 因此, 模式识别需 要解决5个问题: 模式的数字化表达、 模式特性的选择、 特 性表达方法的确定、 模式类的表达和判决方法的确定。 一 般地, 模式识别系统由信息获取、 预处理、 特征提取和选择、 分类判决等4个部分组成, 如图1-1所示。
第1章 绪论
分类特性的选择是模式识别系统设计中非常重要而又关 键的一步, 与识别目的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且往往对领域专家 有较强的依赖性。 例如, 在遥感图像军事目标识别中, 需要结 合军事专家的知识和判图专家的判读分析经验, 形成对目标 的特性描述, 如描述一个舰船目标, 可选用舰船长度、 宽度、 高度等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1章绪论
§1.1 机械的组成概述
§1.2 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1.3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程序
机械设计基础⎧
⎨
⎩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
设计:是将来自市场的需求,经过技术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规划和决策过程,最终形成可用于制造的各
种信息。
机械原理:研究机械如何组成及如何运动。
机械设计:研究机械各组成部分受载以后强度、刚度及工作能力的问题。
机械: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为什么要研究机械?
1、能承担人力所不能或不便进行的工作;
2、能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生产质量;
3、能大规模的生产,实现高速自动化;
4、机械的发展是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机器:一个机构或多个机构的组合体。
牛头刨床单缸内燃机
单击图片播放动画
曲柄滑块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运动由往复直线变换成整周转动
运动由转动转换成直线移动
传递回转运动
单击图片播放动画
机器的组成:原动部分传动部分
执行部分
控制系统辅助系统(润滑、显示、照明等)
机械系统
机器主体本课程研究对象
从组成及运动学方面来看,机器的共同特征:➢是若干个人为实物的组合——组成
➢各实物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运动特性
➢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功、能关系
❖机构:由构件组成,用来传递运动和动力或改变运动形式的装置。
•连杆机构•齿轮机构
构件:具有各自特定运动的运动单元。
零件:机械加工的最小单元体。
零件与构件关系:一个构件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若干个零件的刚性组合体。
§1.1 机械的组成概述
部件:为完成同一工作,由若干个零件组成的协同工作组合体。
构件与部件区别:各组成零件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
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的关系:
组成组成组成
零件构件机构机器
机械
课程内容:
(1)研究各种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的结构、工作特点、运动和动力特性及其设计计算方法;
(2)从强度、刚度、寿命、结构工艺性和材料选择等方面,研究通用零部件的设计计算方法;
(3)研究机械零部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分析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课程性质:
介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主干课程、综合性应用性很强、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机械设计
更接近工程实际知识面更宽、适应性更广
§1.2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课程任务:
(l)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选用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设计和零件计算的能力,并具有运用机械设计手册、图册及标准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的技能,设计简单机械和简单传动装置的能力。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1)预定功能要求;
(2)安全可靠与强度、寿命要求;
(3)经济性要求;
(4)工艺性及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要求;(5)其他特殊要求。
总之,尽量做到结构上可靠、工艺上可能、经济上合理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准则:
机械零件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工作的现象称为失效。
❖1.整体断裂
过载断裂——静应力
疲劳断裂——变应力
❖2.过量变形
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
❖3.表面失效(腐蚀、磨损、疲劳点蚀)
❖4.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
为防止零件产生各种可能的失效而制定的计算该零件工作能力所应依据的基本原则称为工作能力准则或设计准则。
1.强度准则
强度是指零件在载荷作用下,抵抗断裂、塑性变形及表面破坏的能力。
表达式:σ≤[σ]
提高强度的措施:
(1)增大零件危险剖面的尺寸,合理设计剖面形状;(2)采用力学性能较高的材料,对材料进行提高强度及降低内应力的热处理,控制加工工艺以减小或消除微观缺陷等;
(3)力求降低零件上的载荷;
(4)妥善设计零件的结构以降低应力集中程度。
2.刚度准则
刚度是零件受载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表达式为:y≤[y]
提高刚度的措施:
(1)改变零件剖面尺寸和形状;
(2)缩短支承点间距;
(3)合理添置加强肋。
各类钢材的弹性模量相差很小,所以用合金钢代替普通钢的办法来提高刚度其效果甚微
3.寿命准则
寿命准则就是要求零件在预定的工作期限内,能保持正常工作而不致失效。
由失效分析可知,影响零件寿命的主要因素是磨损、腐蚀和疲劳。
4.振动稳定性准则
在设计时使机器中受激振作用的各零件的固有频率f与激振源频率f p错开。
f p <0.85 f 或f p >1.15 f
提高振动稳定性措施:
(1)改变固有频率f 值
a、改变零件及系统的刚性
b、改变支承位置
c、减少或增加辅助支承等办法来。
(2)采用防振或减振措施。
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机械零件的良好结构工艺性,是指零件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能方便而经济地生产出来,并便于装配成机械的特性。
(1)合理选择零件的毛坯种类;
(2)零件的结构要简单合理;
(3)规定合理的精度及表面粗糙度。
§1.3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程序机械设计一般程序:
市场调研可行性研究原理
方案
设计
试制
试验
小批
生产
试销
投
产
设计任务书定
出
最
佳
方
案
装配图
零件图
技术文
件
样
机
评
价
改
进
考核工
艺性收
集用户
意见
产
品
销
售技术
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牛头刨床动画
自动装卸装置
单击图片播放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