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最终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二)教材内容1.土地改革: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2.战略决战:详细讲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的巨大胜利。
3.解放南京: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三)教材特点1.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和解放南京等重要历史事件,全面展示了解放战争后期的历史画卷。
2.重点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如土地改革的作用、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等。
3.史料丰富: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图片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2.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3.知道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通过绘制历史图表、制作历史手抄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拥护。
2.体会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 时空观念:能够准确把握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3.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辨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图片,如解放军战士、战争场景等,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解放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 新课教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和史料,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三大战役分别介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主要战果等。
播放三大战役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激烈程度和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渡江战役讲述渡江战役的背景和经过,强调其重要性。
展示渡江战役的图片和史料,让学生了解战役的规模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的渡江战役,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发表的《论人民专政》的主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仍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可能较为感兴趣,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英模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关键信息,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是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2.难点: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深入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的分析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为例,分析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模人物的精神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战争中的重要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标要求】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新课导入】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探究】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学案4: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温故知新】1.“重庆谈判”的时间、结果。
2.“内战爆发”的标志。
【学习目标】1.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
2.认识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学习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战略反攻;三大战役。
【学习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习过程】◆先学先行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土地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的土地政策。
2.纲领:(1)时间。
(2)颁布《》。
(3)内容没收土地,废除,实行,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地点:解放区。
3.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团结,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发展农业生产。
4.开展情况: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了、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1)使农村的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和生产的积极性。
(2)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战略进攻——挺进大别山(1)概况: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
(2)意义:直接威胁、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背景: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2)概况3.渡江战役(1)概况: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
(2)结果:占领,结束了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了国民党?(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课堂小结,设计思维导图◆达标检测1.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7月至9月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制定和通过了()A.《井冈山土地法》B.《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国土地法大纲》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A.减租减息B.将逃亡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C.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D.打击地主,保护贫下中农3.解放战争中“全国性的反攻”开始的主要标志是()A.发动辽沈战役B.发动渡江战役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解放南京4.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5.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学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历史上册

【课题】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
【学习重点】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学习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习过程】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C.发生在1947年11月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8.毛泽东曾赞扬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树立了榜样”。
上述评价和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9.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次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
”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A.辽沈战役的胜利B.淮海战役的胜利C.平津战役的胜利D.渡江战役的胜利10.如图的日历定格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
它标志着()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中国大陆全部解放D.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11.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A.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露12.1948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花飞来....切唯听天命而已。
”蒋介石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B.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节节胜利C.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北平D.毛泽东和朱德下达了渡江战役的命令互助提高B层(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材料二:材料三: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页 第 48 页
沁河中学初 二 年级 历史 科 自主学习 学案 主备: 刘琪 时间 : 12 月 1 日
学习内容: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自学收获 了获得美国更多援助,竞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国民党政府同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向美国全部开放中国的领空、领海和内河口岸。
结合材料,讨论:三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主要原因有哪些?
三、展示反馈:(积极主动,展示风采!)
1.1946至1948年,华北、东北解放区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为( )
A. 北伐战争胜利 B . 国民革命进行 C . 抗日战争胜利 D. 土地改革进行 2.1947年夏,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
揭开这一序幕的军事行动是( )
A. 百团大战 B . 转战陕北 C . 挺进大别山 D. 解放南京
3.1948年秋,中共中央果断决定与国民党军队主力进行决战,首先选择在东北境内发动了( )
A. 台儿庄战役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4.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意义在于( )
A.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C.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5.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解放战争时期的史实,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淮海战役 ②转战陕北 ③解放南京 ④挺进大别山
A. ④①③② B . ②④①③ C . ①②③④ D. ④②③①
四、拓展提升:(学有所用,提升自己!)
三大战役大决战,歼敌一百五十万,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一朝倾,解放战争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一决胜负一一三大战役】
(1)请你结合下列所给的提示,写出相应答案
①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②和平解放的城市:
③三大战役中最早开始的是: ④“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乘胜追击一一渡江战役】
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诗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要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寓意?
学习目标: 1.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知道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3.简析国民党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重点: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行,自己一定行!)
自学指导(用十分钟时间阅读114---117页,圈点勾画、批注你获取的信息,完成问题。
)
知识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 改为 。
2、《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时间、内容?
3、解放区土改的结果、意义?
知识点2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 、 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三大战役 时间 战役名称
指挥者 参战部队
结果
3、 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二、小组学习(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材料一:
材料二: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材料三: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希望建立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妄图继续保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积极准备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蒋介石为
自学疑问
中考链接
(2018·山西)8、“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
”材料描述的军事行动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2017·山西)7、山西现有红色遗址600多处,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发生在我省的重大历史事件。
下图是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去参观太原解放纪念馆时拍摄的照片及批注说明。
据此判断,与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百团大战,主动出击
B.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
C.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