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世界区域地理复习教案东亚与日本
专题07 东亚和日本(课件)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课件(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河湖
日本河流密布。绝大多数河流水流
湍急,河水在流出山谷和盆地之后不久
即汇入大海。河流短小湍急,流量较大,
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小,北部河
流有结冰期地轴,与水地能球表资面源相丰交富的两。点
·
日本的湖泊数量不是很多。因火山
活动频繁,日本的湖泊中火山口湖和断
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80座;每年有感地震 达1500多次,平均一天4~5次。处于环太平洋火山 地震带,地热资源丰富。
·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 分析日本的气候特征,并比较东西部的降水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海洋性显著的季风气候:日本属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四面环海 及沿岸日本暖流(黑潮)的影响,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十分强烈,与同纬度的亚洲大陆相比,冬暖夏凉, 气温年较差较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降水丰富,而且分布较均匀。 东西部的降水差异及原因:太平洋沿岸夏季降水较多,夏季东南季风带来海洋湿润气流,受山地的抬升, 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丰富的地形雨。日本海沿岸冬季降水较多(多降雪),冬季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带来水 汽,受到山地的抬升,在日本海沿岸形成丰富的降雪。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土壤
D.降水
(2)导致A地樱花初放日期比
C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D? )
A.地形
B.降水
·
C.土壤
D.洋流
(3)导致 B地樱花初放日期比
A、 C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 )
A.地形
B.洋流
C.纬度
D.降水
学以致用
层湖较多,沿海地区则有一些湖泊是海
迹湖。为实现发电和河流开发等目的,
世界地理东亚和日本复习学案

第四章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第一节东亚和日本【知识目标】1.正确识记东亚的地位和范围、主要海洋、岛屿及半岛。
2.理解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点。
3.识记日本的岛屿、邻海、和自然条件的特点。
4.理解日本发达的经济、工业分布与城市。
5.了解日本的渔业和农业。
【技能目标】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有关区域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的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1.东亚季风的成因。
2.东亚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差异。
3.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成因及发展条件。
第一课时东亚概况一、位置范围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带海陆位置:东部,西岸范围:东亚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
_________是临海国,_________和_________是半岛国家,_________是群岛国家,_________是内陆国。
读图查找:①日本群岛、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台湾岛、海南岛、日本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②日本、蒙古、朝鲜、韩国及其首都③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④40°N与120°E的交汇点、23°26′N与120°E的交汇点、40°N与80°E的交汇点二、地形、河流1、地势高低:西部多、,东部多、2、海岸线曲折,多 _______和岛屿3、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4、东部的半岛和岛屿上多和,狭小,河流三、气候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之一,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
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的不同又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气候区,前者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雨季较_______。
中国_________和_________境内受不到夏季风影响,是_________ 气候。
东亚和日本教案

东亚和日本教案教案一:了解东亚的地理和人文特色目标:通过学习东亚地理、历史和文化,使学生了解东亚地区的人文特色。
关键词:东亚、地理、人文特色、学习、历史、文化学习内容:1. 东亚地理概述:了解东亚的地理位置、边界、地形、气候等特点。
2. 著名景点和自然资源:介绍东亚的著名景点、自然资源和风景名胜。
3. 东亚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东亚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理解东亚地理环境对人的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 熟悉东亚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其特色和重要事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东亚地图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介绍东亚的地理特点、著名景点和自然资源。
3. 分组讨论:就东亚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东亚的看法和认识。
4. 汇报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
5. 练习:为学生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回答问题并给出评价。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利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东亚的地理和人文特色。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提问互动: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1. 东亚地图、图片、影片等多媒体资源。
2. 东亚地理、历史和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
评估方式:1. 练习题成绩评估:根据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估: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汇报的积极程度和内容质量。
教案二:日本文化的介绍和体验目标:通过学习日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使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特色,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词:日本、文化、艺术、历史、跨文化交流学习内容:1. 日本的地理和历史概述: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历史发展等。
2. 日本传统艺术:介绍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茶道、花道、武道等。
3. 日本文化和习俗:了解日本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如日本的服饰、饮食、礼仪等。
东亚及日本复习学案

东亚及日本复习学案
东亚及日本复习学案(1 课时)
一、填图
在图中填出经纬线的度数,半岛名称,海上邻国的名称,4 大岛屿的名称,临海和大洋的名称、海峡、内海的名称,渔场的名称,两大洋流的名称和流动方向,首都的位置和名称,两个良港的位置和名称,最高山峰的位置和名称
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海岸线的特点及对日本的气候和经济会产生什幺影响?
2、读右图,思考
(1)分析图中ABC 三地气候特征的不同及其形成原因。
(2)如果三地分别是上海、东京、哈尔滨的气候资料图,请你排序:
3、图1 中A、B 两地的降水季节变化有什幺不同?为什幺?
4、若以ABC 三点代表一个区域,且从A 至B 至C 表示日本工业分布区域的变化,则日本的工业布局的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幺?
5、日本的地形有什幺特点,对气候和河流有什幺影响?
6、日本多地震火山喷发的原因?如何面对?
7、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8、日本的工业区分布在哪里?为什幺这样布局?近年来的布局趋势有哪些变化?为什幺这样做?
9、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什幺?为什幺很典型?对农业生产有什幺影响?
三、感受高考。
高中地理东亚日本教案

高中地理东亚日本教案第一篇:高中地理东亚日本教案《东亚之日本》教学设计【区域地理中《国家地理》的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8)用实例说明一个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9)举例说出某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日本的国情以及根据其国情说出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
2.能运用地图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分布原因。
3.能说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字和分析图表数据以及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日本经济依赖性强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2.通过学习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方式,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所理解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
2.以日本为例,说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
【教学过程】①创设情景东亚各国概况引出日本——我们的紧邻,一个经济大国,不管你对它有这样和那样的看法,都不容忽视,它是我们永远的对手。
②教学流程自然特征:【活动一】1)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
第一节《东亚和日本》复习学案

第一节《东亚和日本》复习学案一、东亚1、地形(1)看东亚地形图,描述东亚的地形分布差异、根据地势走向判断河流总体走向及河流特征?(2)东亚有哪些高原、盆地、平原?那些海域?(3)东亚河流的总体流向说明什么?(引申:推断亚洲的河流流向特点:)(4)东亚的岛屿分布有何特点?结合板块知识说明形成的原因。
2、气候(1)东部沿海是什么气候类型?成因是什么?冬夏季风有什么差异?中国东部沿海、朝鲜半岛、日本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2)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什么差异?(3)东亚西部是什么气候类型?成因是什么?这种气候类型对土壤、植被、河流有什么影响?3、经济东亚东部和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什么差异?为什么?二、日本1、在图中找到日本海、朝鲜海峡、濑户内海、东京湾2、在图中找到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3、读图描述:(1)描述日本的半球位置。
(2)描述日本的经纬度位置。
(3)描述日本的海陆位置。
(4)描述日本的板块位置。
①日本群岛东侧的海沟是怎样形成的?②有资料说日本海在缩小,你觉得可信吗?请说出理由。
4、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5、沿北纬36度做地形剖面线,描述沿线地形变化。
6、日本共有几种气候类型?成因分别是什么?7、日本气候年降水量比我国同纬度的大陆东岸丰富,请思考其降水多的原因?8、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甚至是暴雪,思考其形成原因?9、日本的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与哈尔滨的温带季风气候相比有什么不同?10、日本的气候与英国的气候有什么差异?11、日本的工业带有哪些?在分布上有何特点?试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12、试分析日本工业多集中在南部太平洋沿岸的主要原因。
13、日本哪种能源能丰富些?说明推断的理由。
哪类矿产能丰富?说明推断的理由。
14、日本城市、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对受灾程度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拓展: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和灾害程度严重的原因是否一样?预防措施一般从哪些方面考虑?)。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东亚与日本》教案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东亚与日本》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东亚地区和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2、了解日本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制度。
3、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分析能力,以及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4、通过对日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东亚和日本的了解情况,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2、知识梳理:通过多媒体展示东亚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对东亚和日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深入探究: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例如东京、大阪等,详细介绍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
同时,通过地图,让学生了解这些城市或地区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4、实践活动:提供一些东亚和日本的地图和统计数据,让学生进行区域分析、定位、数据解读等活动。
例如,让学生找出某个城市的位置,分析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或劣势,或者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等。
5、课堂讨论:就一些热点问题,例如日本历史中的侵略行为、现代日本的社会问题等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6、总结与作业: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一些相关作业,例如绘制一个东亚地区的地图,或者写一篇关于日本文化历史的短文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东亚和日本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
2、采用案例教学,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详细介绍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布置一些实践活动和讨论题目,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4、采用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评价与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包括学生的地图绘制、短文写作等。
2019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东亚与日本》教案

在讲授本课时,教师要充分、增强印象、加深理解;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区域的区域差异,如日本、朝鲜半岛和我我国季风气候的差异,不同地区表现出的艺术风格、风俗民情等的不同;运用综合法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这两方面掌握亚洲的区域特征及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2.预习教材内容,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
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
运用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新课
导入
【旁白】我们国家的周围建立有许多的过,他们都是我们的友邦国家,而日本,他和中国的关系更甚密切。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本内容,走进日本。
结合课前在网上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知识梳理及基础学习交流。
东亚与日本
教学目标
1.识记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及其主要城市、主要的工业中心及其工业分布,运用资料说明日本经济的主要特点,理解日本具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特点。
2.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日本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点。
2.日本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特征的形成。
环节二对学案探究内容分析整合
探究点拔一
1.日本是一个多山地岛国;火山地震多发;季风气候明显,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征。
2.除水能资源、森林资源、地热资源、硫磺矿等丰富外,日本自然资源匮乏。
探究点拨二
1.日本的经济是以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的加工贸易为主。
2.日本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多媒体展示日本在地图上的位置图,日本的文化艺术有关图片、日本的风土人情有关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区域地理复习教案-----东亚与日本东亚一、自然地理特征概述1、位置范围经纬度位置:热带和北温带(4°N-53°N);73°E-145°E(大致)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范围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蒙古族,畜牧业为主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朝鲜族,森林、矿产丰富,社会主义国家;韩国(首都汉城)----朝鲜族,汽车、电子、服装等出口多,外贸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岛国:日本(首都东京)----大和民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地形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诸岛、琉球群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等),半岛岛屿上多山地丘陵,平原狭小,岛屿多为大陆岛(面积大、海拔高)、火山岛(面积小、海拔低)3、气候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从南到北为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从东到西,岛国和半岛国家为海洋性季风(气温、降水季节差异小),大陆上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季风及其成因: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陆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洋为阿留申低压;夏季陆地为印度低压、海洋为夏威夷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西北风、东北风)、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东南风、西南风)。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界线、特点):大致以北纬35度(秦岭—淮河、800mm、0℃)为界,夏季都是高温多雨,冬季亚热带低温少雨,温带寒冷干燥西部内陆地区(中国西北部、蒙古国)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气温年、日较差大4、水文:图们江、鸭绿江、大同江、汉江受地形影响,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东部半岛和岛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
大河、长河几乎都位于中国境内。
5、自然带、土壤东部:由南到北分别为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温带针阔混交林(黑土、黑钙土)大陆内部:由东到西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黑土、黑钙土、棕钙土、栗钙土、荒漠土)6、自然资源:矿产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品种丰富。
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力资源、渔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二、人文地理概况1、人口:数量大,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内陆密度小;黄色人种;主要信奉佛教。
2、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3、农业:东部平原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为小麦和水稻。
著名物产还有茶叶和蚕丝;西部高原以畜牧业为主4、工业:东部交通便利,且多优良港湾,科技先进,对外贸易条件优越,但原料和能源较为贫乏,工业以外向型为主西部内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5、城市:首都:北京、乌兰巴托、平壤、汉城、东京重要港口或工业城市:釜山、横滨、大阪、神户、北九州、名古屋、福山、长崎等(除中国外)三、日本(30°N --45°N, 130°E---145°E)(1)自然地理特征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富士山:活火山)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2)发达的经济①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②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③最大贸易对象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④工业分布极不平衡:集中于“三湾一海”地区,即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五个工业区:京滨区、名古屋区、阪神区、濑户内海区、北九州区——原因:日本国内资源短缺,国内市场狭小,沿海多良港,便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⑤工业由集中趋向分散:向国土的南北两端(九州岛南部和本州岛东北部)扩展——由临海型布局转向临空型布局⑥渔业发达,捕鱼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函馆和下关为主要渔港。
⑦人多地少,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单产高。
平原地区产稻米,并能自给,丘陵地区栽培果树和蔬菜,但仍大量进口⑧人口、经济迁移:向领土南北两端扩展(本州岛北部和九州岛)(3)城市:首都东京,是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宇航中心——种子岛;硅岛——九州岛;横滨——全国最大港口,第三大城市;大阪——全国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筑波——科技城,地处京滨工业区;丰田——“汽车城”,地处名古屋区;福山——“钢城”,地处濑户内海区;长崎——造船中心,地处北九州区。
神户——是日本最美丽、最有异国风情的港口城市之一。
日本国际贸易港口城市,位于日本四大岛中最大的一个岛——本州岛的西南部, 1981年世界第一座人工岛——港岛人工岛,加以21世纪复合城市的创建、世界最长斜拉吊桥——明石海峡大桥的开通,都展现了未来都市神户的风貌。
补充:日本的经济特征与发展条件(1)日本的经济特征是:①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高;②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不占主要地位,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化,单产高,农产品大量进口;③对外依赖性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产品销售也依赖国际市场。
(2)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有利条件:海岸曲折,多良港;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高不利条件: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途径: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岛国多港湾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原料来源:石油――中东、东南亚煤炭――中国、澳大利亚铁矿――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棉花――中国、美国成功经验: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和科技社会改革;非军事化;*1朝鲜的基本概况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北部的朝鲜半岛北半部,东北与俄罗斯接壤,北部与中国相邻。
面积122762km²,其中80%是山区。
人口2200万,朝鲜是一个单一民族。
朝鲜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墨、菱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水力和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
工业以采矿、机械、电力、纺织等为主。
大多分布于大同江下游和东北沿海港口城市。
农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
首都平壤。
2、朝鲜南北统一历史上南北朝鲜是一个统一的国家,1910年8月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15日朝鲜半岛获得解放。
苏、美两国军队以38°N为界分驻半岛南北,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
这是美苏为了各自利益制造了南北分裂。
但近年来朝韩两国逐步走向统一,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的趋势。
共同的民族、共同的利益,将决定国家最终走向和解与合作。
世界区域地理复习教案-----日本日本一、位置范围及重要地理事物: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范围:北海道、本州、四国、四大岛及诸多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二、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山地丘陵为主(3/4),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平原,关东平原最大;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活火山,最高)——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2.气候: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3.河流: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4.生物: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覆盖率高(75%)5.资源: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三、人文经济地理特征1.人文(1)人口众多,1.2亿,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素质高(2)种族:黄色人种,大和民族(3)宗教:佛教为主,部分基督教(4)食品:主食稻米,副食:渔产品2.经济(1)农业—发达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
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2)工业—发达,仅次于美国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外向型经济——进口原料(煤:中国;石油:中东;铁: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出口产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主要外贸对象:美国,亚洲和西欧工业区: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和濑户内海工业带:京滨、名古屋、阪神、北九州、濑户内工业区(多优良港湾,便于海运)。
北九州为“硅岛”评价:日本工业虽发达,但是原料过分依赖进口,产品依赖出口,经济具有脆弱性(3)城市:首都:东京港口或工业城市:神户、横滨(最大对外贸易港)名古屋、福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