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秦汉 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1-5节

合集下载

第三章 秦、汉、魏、下

第三章 秦、汉、魏、下

嵇康
人物介绍
稽康(223—263),字叔夜。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在魏任 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他在政治上反对司马氏专权,主张“非汤武薄 周礼”,因此遭到礼法之士的忌恨,终被司马氏集团杀害。 在琴学方面,他曾作有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等。并著有《琴赋》,生动地描述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还评论了当 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
第八节
音乐文化的交流[3]
汉代域内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主要线索为: 【传出方面】 1.公元前二世纪,原居住在今甘肃河西地区的月氏族和乌孙族先后向新疆 伊犁河移动。其中西迁的月氏人,史书称大月氏。他们后经中亚进人大 夏。这一迁徙把包括音乐在内的中国文化带到中亚和南亚。 2.公元前二世纪初年、燕人卫满率领一批人到朝鲜,曾设置行政区划的建 制,促进了古代中、朝音乐文化的交流。 3.公元一世纪,匈奴族分裂,北匈奴西迁,最终定居东欧之匈牙利。把中 国的音乐文化带到他们所经过的和新定居的地区。 [传入方面] 1.随着张蓦通西域,西亚音乐文化传入渐多。虽史载张骞曾得《摩可兜勒》 一曲的说法尚有争议,但一些西亚乐器,如胡笛、胡箜篌;一些杂技、 乐舞的传人还可见诸记载,并得到验证。 2.公元前一世纪,印度的佛教经中亚传人我新疆地区,公元一世纪传入中 国内地。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但当时其影响并不很大。
声无哀乐论[1]
《声无哀乐论》全文约7000字。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八次论 难,反复论述其“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 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用他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又进而阐明音乐的本体是 “和”。这个“和”是“大小、单复、高埤(pi)、善恶”的总合。也 即音乐的形式、表现的手段和美的统一。它对欣赏者的作用,仅限于 “躁静”、“专散”;即它只能使人感觉兴奋或恬静,精神集中或分散。 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感情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即所 谓“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 无系于声音。”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第三章、秦汉魏晋

第三章、秦汉魏晋

(3)音乐结构: 全曲共十八个乐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十拍。 第一拍是全曲的引子,概括了作者生 逢乱世、沦落异乡的悲惨经历。 第二拍中出现了装饰性的变化音。
转折部分:十一、十二拍 其中,第十二拍是全曲唯一的音调欢 快明朗的段落,抒发了作者归国的喜悦。 第二部分:十三到十七拍,仍以抒发 悲痛的情绪为主。 尾声:十八拍,在激情中结束全曲。
4、调式:
相和大曲主要有平调、清调、瑟 调三种调式,称为“相和三调”。
第五节、清商乐
一、形成背景
公元4世纪,北方仍处于十六国频繁 战争的局面。随着东晋国家政权的南移, 北方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
二、概念 清商乐是在汉魏相和歌的基础上, 与南方民间音乐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 新型音乐风格,后来逐渐取代相和歌, 成为汉族俗乐的总称。
4、进步意义 (1) 肯定音乐的娱乐作用、美感作用, 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而把音乐简单的等 同于政治的观点。
(2)稽康的论述广泛触及了音乐本体的 相关内容,如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之间 的关系等。
5、局限性: 稽康认为音乐完全不能让人产生感情 的变化,忽视和抹杀了音乐的社会性,因 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机械性。
三、相和歌和清商乐的发展: 北方的相和歌——与南方的吴歌、西曲 融合——清商乐,后来它成为流传全国的 重要乐种。
四、古琴发展趋于成熟 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如 嵇康、阮籍等。 另外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曲目, 如《广陵散》、《猗兰操》、《酒狂》 等。
五、歌舞戏:
南北朝末年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 角色和化妆表演,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 奏的歌舞戏,这可以说是戏曲音乐的雏形。
历史价值: 《酒狂》一曲手法简炼,形象丰满,思 想深刻,是文人文化修养在音乐中的反应。

第三节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作品欣赏(公元前221——公元前589)

第三节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作品欣赏(公元前221——公元前589)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音乐理论专著。 沈约的《宋书· 乐志》 ——著名的音乐通史。 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为隋唐音乐 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嵇康——魏末 琴家、音乐理论家。他的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 理论专著。他创作的琴曲《嵇氏四弄》 一直流传至今。他的《琴赋》对古琴演 奏的方法和表现作用等,作了生动的描 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很 高的实用价值。
一、西汉的乐府

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 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其任务是大规模、 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除对民歌进行 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外,还研 究音乐理论、演唱、演奏等。它的产生, 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后期音 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相和歌与鼓吹乐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 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行的 一种民间音乐。它最原始的表演形式只 是清唱,即所谓的“徒歌”,加上帮腔, 称“但歌”;后来发展成加弹拨乐器和 管乐器伴奏,并由一人手执“节”,一 面打拍,一面歌唱。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鼓吹乐——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和
汉族传统音乐融合后逐渐形成的,是以
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一
种音乐艺术形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南北朝时期,我国的音乐酝酿着巨大的变革, 南北音乐得到进一步的交融。对美的追求和对 “郑声”的肯定,成为时代潮流。 何承天发明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是一 首以叙事见长的大型琴曲。它叙述了一个惊心 动魄、催人泪下的故事。
《广陵散》以它庞大的结构和深刻的哲理性, 在历史上被誉为“曲之师长”。乐曲蕴含着叛 逆精神和对崇高情操的讴歌,具有“一鼓息万 动,再弄泣鬼神”的高度艺术感染力,被世代 相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四、作品欣赏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秦汉时期音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古音乐时期与远古音乐时期在音乐形态上的不同,对汉乐府的建立、任务及解体应重点了解。

重点、难点:乐府、鼓吹、相和歌、百戏、相和三调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与汉武帝时期接连出现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时期.二、音乐概况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第二节西汉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一、乐府的建立:1、乐府在秦朝就已有之。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只秦代错金甬钟,钟柄上镌有秦篆“乐府”二字,可作为秦时乐府存在的佐证。

资料记载,秦时“乐府”隶属“少府”,专掌供皇帝享用的世俗舞乐;而“太乐”则专管宗庙祭祀乐舞。

至于秦时乐府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

“汉承秦制”建立“乐府”早在汉高祖刘邦时就已提出。

《史记·乐书》载:“王者功成作成作乐,治定制礼。

其功大者其也备,其治辨者其礼县”。

由于高祖时“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史记·食货志》),所以这一愿望,连后来的惠、文、景帝等也没有得以实现,直到汉武帝时方得实现。

2、西汉建立后,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封建教化的作用。

至汉武时,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才把“乐府”建立起来。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四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科明,民所知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这是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于乐府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基础。

在经济上,汉武帝定郊祀于乐府也决定于西汉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物质条件。

至武帝时,西汉经济空前繁荣,各方面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气象。

所以,对旧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礼乐教化加以总结和贯通,已成为时代的实际要求。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上接《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2)》)清商乐清商乐,简称“清乐”。

它是在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吴声”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民歌,“西曲”是流行于湖北荆楚地区的民歌。

它们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使宫廷中的“旧乐”大部“散亡”,在东晋初年出现了“音韵曲折,又无识者”(《晋书乐志》)的局面,因而不得不转向下层,采用新的民间音乐;另一方面,也由于“吴声”、“西曲”形式新颖,曲调婉转动听,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和喜爱。

刘宋王僧虔所说“家競新哇,人尚谣俗”(《宋书·乐志》)的话当可为证。

吴声西曲的曲调颇为动听。

所谓“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就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人们喜爱,有些乐曲不断变化、发展,从而形成了同一曲调的众多变体。

如吴声《子夜歌》就有《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四种。

有的利用某一曲的素材另谱新曲。

如西曲《莫愁乐》就是用《石城乐》的和声(帮腔)“忘愁”的曲调发展而成的;《采桑度》则是用《三洲曲》的素材写成。

清商乐的伴奏形式多种多样,“吴声”通常用箜篌、琵琶和篪(或加用笙和筝)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有时也单用一件筝伴奏,如《上声歌》“初歌《子夜曲》,改调促鸣筝;四座暂寂静,听我歌《上声》”(《乐府诗集》),就是用筝自弹自唱的实例之一。

《西曲》有时是用筝和一种叫“铃鼓”的击乐器伴奏,歌唱者不奏乐器,站在伴奏者身边表演,称做“倚歌”。

清商乐中采用的“吴声”、“西曲”,多为五言四句一曲,比较齐整。

也有少数歌词是由长短句构成的。

《古今乐録》说:吴声”凡歌,曲终皆有送声。

”从曲式上看,在每一唱段,即每一“曲”之后总要加一个尾声,称为“送”或“送声”。

如《子夜》“送”的歌词为“持子”,《凤将雏》为“泽雉”。

有时除“曲”尾的送声外,在“曲”的中间也可用“送声”,如《子夜变歌》(《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常见。

第3章 秦汉 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6-8节.

第3章 秦汉 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6-8节.
• 随着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 通,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西域幻术纷 纷传入中原,对中原的幻术产生强烈的 冲击和影响,随之与其融为一体,构成 了灿烂辉煌的汉代幻术。
2020/9/3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3
• 由人扮演难以驯化或根本不存在的动物和 神仙的表演,多有乐舞伴奏,场面极为壮 观,富有很强的欣赏性。
• 虽然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象人之戏是我 国戏剧艺术的雏形,但可以说这种艺术形 式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9/3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5
• 击鼓说唱俑 • 出 土 : 1957 年 四
川成都天回山 • 年代:公元184年 • 规格:高56厘米。 • 现藏于四川博物馆。
2020/9/3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42
二、歌舞戏及其代表剧目
• 歌舞戏:南北朝后期兴起、盛行的一种有 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 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其形成与汉代 百戏有着直接渊源。
• 代表剧目:《大面》《兰陵王入阵曲》、 《钵头》(《拨头》)、《踏摇娘》 (《苏中郎》)
10
• 晋代,角抵出现了另一名称“相扑”。唐 代,相扑、角抵两名称并行,多在军中进 行。后传入日本。
• 唐宋时期,角抵戏盛及朝野,常出现在皇 廷、官府、军队和民间集会等场合中。
• “角力戏,壮力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 戏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旧唐 书·敬宗本纪》引《续文献通考·百戏散乐》)
2020/9/3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41
• 杂技艺术从汉代的兴盛、魏晋六朝的发 展到唐代走向鼎盛。
• 隋唐时期,宫廷杂技活动更为繁盛,演 出场面之庞大,演员之多达到了无以复 加的地步。

0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0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有所思》是西汉的乐府民歌,
歌词为: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
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 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 之。

《战城南》也是西汉的乐府民歌,
歌词为: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这些或抒情或反战的歌曲用作军歌,显然起
不到建威扬德、鼓舞士气的作用。
它们之所以被用于鼓吹乐并得以保存,一方
面说明鼓吹乐和民间音乐联系的紧密,另一 方面也证明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3
课文学习
(1)黄门鼓吹
• 皇帝宴请群臣时所用的雅乐,即“食举 乐”。用于天子专用的卤簿,还用于立 皇后仪、帝王朝会、殡丧仪典和宫廷的 大傩之仪。伴奏乐器为箫、笳等。
(2)骑吹
• 随行帝王、贵族等车驾卤簿,马上演奏, 用箫、笳、鼓等乐器。
2020/4/3
建鼓舞
盘鼓舞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分裂 的时间,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外 族外域文化交融、消化的时期。
• 秦汉以来的传统音乐通过新的交汇、 嫁接和汲取,也获得了新的生息能力, 为其后隋唐音乐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 条件。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7
课文学习
2020/4/3
• 汉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得到了发 展,世俗音乐不断发展壮大。
• 各种音乐形式在不断出现、发展和完善之 中。相和歌、鼓吹乐、百戏是汉代俗乐的 主要内容,对当时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 起着推动作用。
• 汉代乐舞以高亢为审美特点,舞蹈大都以 鼓为名,如《建鼓舞》、《盘鼓舞》等, 鼓舞是汉代乐舞的主要形式,还有铎舞、 磬舞等。
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7
五、乐府的衰落
• 公元前7(一说6年)年,哀帝罢 乐府,使之由盛变衰。829名工作 人员人被罢者441人,被罢免的都 是担任民间音乐方面工作的人,留 下的388人都是掌管贵族音乐的人。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4
课文学习
四川新都汉骑吹画像砖
一排三骑,在马上奏乐。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5
山东肥城汉骑吹画像砖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8
课文学习
一、乐府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 讲到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 必定要讲到乐府。
• 秦乐府 • 汉乐府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9
课文学习
二、秦设置乐府的社会原因
• 1、秦统一中国之前,占绝对统治地位 的雅乐开始衰落,与此相反,俗乐却有 了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俗乐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抵消了雅 乐的影响,俗乐渐渐得到了统治阶级和 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提倡,这在客观上给 秦朝首置乐府以一定的影响。
20
课文学习
• 鼓吹乐是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奏 乐器,并兼有歌唱的音乐形式,最初 是具有北方草原风格的音乐,后传入 中原,与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在宫 廷、民间产生多种新的鼓吹乐队形式, 并流传于南方。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1
课文学习
• 鼓吹乐起初初常用鼓、角、箫(排 箫)、笳等乐器,曲目中亦常有歌 词,可供歌唱。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文学习
• 搜集范围:乐府收集到的民 间音乐范围遍及黄河、长江 两大流域,东到海边,南到 长江以南,西到西域,北到 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4
课文学习
乐府收集民间音乐的用途 祭祀 娱乐 观风俗知民俗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5
课文学习
四、音乐家李延年
• 李延年,汉武帝时乐府机构的最高领 导人,歌唱、作曲都很出色。早年因 犯法受腐刑,在宫中管理猎犬。由于 “性知音,善歌舞”,得到汉武帝的 赏识和宠爱,被封为协律都尉。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6
课文学习
• 所谓采诗夜诵的“采诗”,同周代的 “采风”,即采集民间流行的诗歌; “夜诵”,在夜间让夜诵员将收集到的 民间歌谣逐个进行诵读或演唱,借此对 歌词进行审查。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2
课文学习
四、乐府的任务、主要职能
➢搜集、整理民间音乐 ➢创作和填写歌词 ➢创作或改编曲调 ➢编配乐器 ➢研究音乐理论,安排演出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9
课文学习
• 汉统治者个人对地方音乐的偏好、兴 趣,也影响到宫廷音乐对民间俗乐的 选择性吸收。
• 乐府的设置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民间 音乐的利用,但它客观上起到了保存 民间音乐的作用,促成了汉代民间音 乐的繁荣,推动了乐舞文化的大发展。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8
课文学习
六、乐府的意义
• 乐府音乐在传统音乐基础上,汲收民 间俗乐以及外族外域音乐的成份,呈 现出新的面貌。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 文人歌功颂德的诗赋配制成新曲、编 演乐舞外,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便是 采集四方民歌,这使得民间音乐获整 理、集中的机会。
2020/4/3
课文学习
教 学 内 容 : 乐 府 、 鼓 吹 乐 ; 相 和 歌、清商乐。
教 学 目 标 : 通 过 学 习 使 学 生 了 解 秦汉时期音乐发展的条件;掌握乐 府的功能和意义。
重点:乐府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
课文学习
• 秦始皇26年统一中国,建立了封建集权大一 统的秦王朝。汉袭秦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 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打通了横贯亚 洲的中西陆路交通。自此,西域音乐的东渐 和歌舞伎乐形态的盛行,成为中国音乐两大 新的时代潮流,直至隋唐王朝的一千余年的 岁月中,缔造了一个以多民族歌舞音乐并存 为其特征的灿烂辉煌的音乐多元化时代。
• 鼓吹乐作为历史乐种,特指汉魏以 来宫廷、军府、官府中与仪仗、军 旅、宴飨有关,并见于乐府或太常 等机构编制的乐种。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2
课文学习
• 鼓吹乐由于乐器编制和用乐 场合的不同而构成多种鼓吹 形式: 黄门鼓吹(宫廷鼓吹乐) 骑吹(马上吹奏) 短箫铙歌(军乐) 横吹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0
课文学习
• 2、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 时期,民间音乐通过宫廷 得以更好的集中和交流, 因为民间本身不可能有大 的集中和交流的条件。
2020/4/3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1
课文学习
三、采风制度
• 作为官方的音乐机构,汉代乐府又继承 了周代的采风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