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与地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个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有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二、古诗词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的山.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三、古诗词与水文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很多.如: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地理知识点呢!就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白帝城和江陵之间的距离可
不近呢,他咋就能一日就到了呢?例子就是咱现在出门,要是相隔千里,一天能到吗?肯定很难呀!
再看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黄河那是
奔腾不息啊,那气势,就跟咱勇往直前的劲头似的。
那孤城在万仞山中,这地理环境得多特别呀!就好比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座孤零零的
小木屋。
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袤的沙漠,直直上升的孤烟,还有那缓缓落下的落日在长河之上,多有画面感啊!这不就是一幅绝
美的地理画卷嘛,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了那片大漠一样。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就是在说山的形态
和从不同角度看的变化嘛,这和我们去爬山看到的景象不是一样的吗?从这边看是一个样,走到另一边看又完全不同了。
古诗词里的这些地理知识啊,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它们就像是一把
钥匙,能打开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大门。
难道不是吗?它们让我
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壮丽的山河、辽阔的大漠。
这多神
奇呀!我们读着这些诗词,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怀,还能学到好多
地理知识呢。
所以呀,古诗词可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还是地理知识的宝库呢!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挖掘,去感受其中的魅力呀!。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哎呀,说起地理相关的古诗词,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百宝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黄河的冰、太行的雪,不就把那险峻的地势给描绘得活灵活现?你想想,那黄河上结的冰,得多厚多冷,才能把人的去路给挡住?而太行山的雪,又得下得多大,才能让人望而却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帝城在那彩云之间,多美的画面呀!还有那千里江陵,一天就能抵达,这速度,不正体现了水流的湍急和路途的顺畅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广袤的沙漠像雪一样洁白,燕山的月亮弯得像钩子。
这大漠的辽阔、月光的清冷,难道不让你心生向往或者敬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泰山的绝顶,俯瞰其他的山峰都变得渺小。
这种站在高处,征服一切的感觉,难道你不想体验一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弯弯曲曲,携带着万里的泥沙,一路波涛汹涌从天涯而来。
那气势,简直如同千军万马奔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从不同角度看,样子都不一样。
这不就像我们看人生,换个角度,风景就完全不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美。
这就像人的心情,有时阳光灿烂,有时又细雨迷蒙。
……这么多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它们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把大地的壮丽、山川的雄伟、水流的奔腾都展现在我们眼前。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欣赏、细细品味,从中学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吗?我觉得呀,这些古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地理、感受大自然魅力的重要窗口!。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和联系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以下是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诗词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秦岭”和“蓝关”都位于中国的陕西省。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此句诗中的“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之一,“太行”指太行山,位于中国中部。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此句诗中的“沧海”泛指大海,“巫山”指重庆市巫山县的巫峡。
8.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宋岳飞《满江红》此句诗中的“贺兰山”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此句诗中的“岭南”指中国南方的岭山脉地区。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此句诗中的“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1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明徐霞客此句诗中的“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黄山”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
有关地理的古诗词

有关地理的古诗词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句诗描绘了北国边塞的壮丽雪景,春风一夜之间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实际上是用梨花比喻雪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地理环境的特色。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这句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了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的雄伟景象,而“奔流到海不复回”则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地理特征。
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秦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云横秦岭描绘了山势高耸、云雾缭绕的景象,体现了秦岭地区的地理特色。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这句诗通过描绘岭南地区荔枝的丰饶,间接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即温暖湿润,适宜荔枝生长。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这句诗通过描述作者身处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寓意着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
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了黄河入海的壮丽场面,同时体现了地理的广阔与深远。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塞外大漠的辽阔和长河落日的壮美,体现了地理环境的苍茫与辽阔。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元·张养浩《潼关怀古》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潼关地区山势的险要和波涛的汹涌,展现了地理环境的独特魅力。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佚名《敕勒歌》这句诗描绘了北方草原的辽阔和牧草的丰茂,反映了草原地理环境的特色。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古诗词里的地理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些知识是理解诗词含义和意境的重要部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
”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说明了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反映了春雨对农业的重要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绘了四川盆地夜晚多雨的气候特点。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描述了天山海拔高、气温低的气候特点。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描绘了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说明了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以上这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展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地理特点,是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资料。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神奇的地理知识呢!就像李
白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在重庆奉节,江
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这可不就反映了长江的水流湍急嘛!还有“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随着海
拔升高,气温会降低,山下的花都谢了,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开呢。
你想想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黄河
奔腾的气势和周围高耸的山脉,不就展现出了西北地区的壮丽景象嘛!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份就下雪,这要是
在南方简直不敢想象,这不就是北方和南方气候的巨大差异嘛!
古诗词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我们穿梭到古代的各个地方。
比如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沙漠之中,感受到那份辽阔与孤寂。
又好比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蒙雨亦奇”,把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厉害呀,用这么美的诗句就把地理知识传递给
了我们。
这就好像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把打开地理知识大门的钥匙,
让我们能通过这些优美的诗句去探索、去发现。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真的是太丰富、太有趣啦!它们让我们在
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学到好多地理知识,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呀!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去挖掘这些古诗词背后的地理奥秘,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世界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谚语与人文地理1、“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篙去烧畲”(刘禹锡)反映了男人烧山种地,女人下山背水。
说明烧山种地这种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对涵养水源的森林破坏,造成山上水源枯竭,人们贫困,环境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2、“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王之涣)这是描写北方大草原人们的守猎活动,他们先放火烧草,后骑马射猎。
反映出猎手们对草原上的野生动植物的大肆捕杀,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无知行为。
3、“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唐"白居易)告诉我们应树立生态道德,爱护生灵,保护生态平衡。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说明水土保持工作得重要性。
我们只有保护好森林、保护好生态环境,水才清,源才长。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人类应认识这种规律,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6、“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反映出城市人口稠密集中而住房困难紧张,农村或城郊人口稀少分散。
说明人口分布的城乡差别。
从中可联想到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方式。
7、“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唐"柳宗元)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状况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歧视态度。
8、“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张籍)最好用来说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利国利民。
9、“遍身罗绮者,不时养蚕人”“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唐"张愈)借以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
10、“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是说四川一带交通不便。
同外界很难有联系。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说当时的帆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1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是说白帝城在江陵的上游,两者之间可以通航。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14、“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下渗到地下,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水源,使百泉流淌。
而“万壑树参天”,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体现了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1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说明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在林区,地表植被比较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减小地表径流量,同时森林能减缓地表的泥沙被冲入河谷,使“清泉石上流”。
1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反映了森林美化环境的功能。
1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杜牧《阿房宫赋》)揭示了秦始皇为修建宏大的阿房宫而大量消耗木材,使森林受到破坏的痛心场面。
由此将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
18、“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中晚唐烧之畬风愈来愈烈,山中树木经常被砍烧,天然植被遭到大量破坏,以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
可见开发山田,虽然暂时获得一点土地,缓和了一些农民缺少土地的矛盾,并取得一定收益,却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最终长远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损失。
19、“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本组俗语体现了交通运输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21、“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此诗反映了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道出了卖者要注意商品的运输成本,以免亏本的生意经。
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运输成本对商业的影响逐渐减小。
同时此诗还能体现商业网点的效益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商业网点靠近商品生产地,有利于及时进货,缩短商品的运输时间,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反之,则降低经济效益。
22、“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诗中的“桥”指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处于长江流域庞大水运网的枢纽地位,历史上汉口早有“九省通衢”之称。
2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四川特别是四川西部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如今的四川,特别是四川盆地,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的铁路有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川黔线、内昆线、襄渝线等。
此外,航空线四通八达,还有长江便利的水运。
24. “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该民谣反映过去福建省的交通十分不便。
25、“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此谚语反映了西藏解放以前,交通运输十分落后,没有一座现代化的桥梁,过河只能靠溜索,也没有现代化的铁路和公路。
如今西藏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新藏、青藏、川藏、滇藏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还修建了通往邻国尼泊尔的中尼公路。
通往拉萨的青藏铁路已全线开通。
此外,还有由拉萨飞往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的定期航线。
26、“五十年代海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净粪桶盖”此民谣反映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防治水污染已迫在眉睫。
27、“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本组名句表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等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持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
30、“当天空失去了蓝色,小鸟也不会飞翔。
当江河不再清澈,鱼儿也离开了家乡。
当空气不再清新,花朵失去了芳香。
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生命的召唤》)以上歌词的内容与人类所关心的环境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需要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时刻注意保护环境。
31、“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此诗说明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接近5亿。
如今,我国的人口已达13亿多。
32、“农村包围城市”“孔雀东南飞”以上两句能反映出我国人口迁移的状况。
现在我国人口主要由农村涌往城市,这叫做“农村包围城市”;从内地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这叫“孔雀东南飞”。
33、“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沁园春·雪》)此诗形容祖国的山川壮美,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诗句。
34、“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天马是指西域来的马,需用苜蓿来饲养,引进天马,同时还要引进苜蓿,所以,汉武帝在宫外好几千亩地里种了苜蓿。
因此这种文化扩散为迁移扩散。
35、“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
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
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36、“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
”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
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
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
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37、“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
38、“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句话说明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变化着的。
陆地环境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39、“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里”。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国。
主要的农产品除羊毛外,还有牛肉和小麦等;主要的矿产品有煤和铁矿石等,我国每年也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40、“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白露早,霜降迟,秋分种麦正及时”。
以上谚语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
植物的生长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的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季节性。
正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所以,我们发展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
4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
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此外,淮河南北的土壤不同也是造成橘树果实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要求我们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
42、“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元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之一)形象描绘出塞北春季多风沙的状况。
沙尘暴形成时间主要为冬、春两季,其中冬末、春初最常见。
沙尘暴天气出现时,北方地区主要受快行冷锋控制。
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①我国北部、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沙漠和沙化面积大;②冬季风强劲,快行冷锋前的暖气团干燥。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迅速,工农业破坏性开发;②过度放牧,草场退化;③毁林毁草开荒;④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局部地区趋于干燥;⑤城市建筑工地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