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赛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赛课教学设计_0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有关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巨大的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
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学情分析:常言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可是,我们有的中学生挡不住不良诱惑,常用“小意思”、“没关系的”、“何必大惊小怪”等为自己的“蚁穴”开启绿灯。
无数事实说明,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遵纪守法,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就认真改正,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教学重点:认清犯罪危害从而自觉远离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多媒体展示:案例回放。
)我国每年被公安机关抓获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达十四五万名,被人民检察院起诉的近四万名。
这些青少年,被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长大,正值青春年华,还没对父母、对社会作出有益的回报,自己的人生黄金时期就要在铁窗下度过,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啊!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使那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呢?[生1]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他们不学法、不懂法造成的。
我们预防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必须要学法、知法、守法。
[生2]这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很多,不单纯是不学法、不懂法,有很多是从小毛病开始,有错不改,越陷越深,最终导致违法犯罪。
我们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小就做到有毛病就要克服,有错误就要改正,树立法律意识、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合作探究】一、【活动一】阅读与思考1.阅读:P97《陈某滑向深渊》。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课题: 5.2 预防犯罪
科目思品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
主备张涛复核执教人
教材分析
教学目
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
遵纪守法。
能力目标: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
犯罪能够判断犯罪行为。
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区别一般违法和犯罪。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学情分析
由于未成年人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有限,辨别能力不强,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和改正,有可能滑向违法犯罪。
因此,必须帮助他们认
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
为违法犯罪。
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学法指导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案例等素材;学生准备不良行为转为违法犯罪的案例。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赛课教学设计_1

(2)第2组的任务是:请你归纳:根据访谈的内容,归纳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说出一个原因得1分。
(3)第3组的任务是:请你支招:根据所学的知识,探究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说出一个对策得2分。
3.总结:只有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未成年人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筑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防线。
父亲:没有进行家庭保护,溺爱孩子,没有尽到监护、教育的义务及责任;吴某的老师:对吴某进行批评教育尽到了学校教育、保护的责任,但劝其退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文化部的官员:打击网络暴力、色情有利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体现了社会保护,但监管和打击的力度不够;主审法官:保护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体现司法保护。
(2)第2组代表发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包括家庭教育不当,社会不良因素、学校教育不力。
内部原因包括:法治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不足,自控能力不足。
(3)第3组代表发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学校和社会通过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治素养,需要家庭给予未成年人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尽到对未成年人监护和教育的责任,未成年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青春绽放,让法律伴我成长1.过渡:那么学校、社会、家庭都做出了哪些努力,我们自己又应该怎么做呢?2.迎接本节课的第二次任务。
请拿出任务卡,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小组讨论2分钟,选一名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1)第1组的任务是:我来盘点:学校和社会是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阵地,请说说学校开设了哪些法治课程,你参加过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哪些法治教育主题活动?说出一点得2分。
(2)第2组的任务是:我来分享:最近,“传家风,立家训,扬家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老师觉得家庭教育就是好的家风的继承与发扬,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家长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请问你们家遵纪守法的好家风是什么,分享你的家风故事。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教学设计_1

第四单元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复习目标】1、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增强自我的防范意识。
2、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重点:知法守法用法;难点:未成年人保护的分类;考点: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易错点:未成年人保护。
【学习过程】(一)知识点回顾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法律的含义、基本特征、作用、态度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3.刑法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4.犯罪的概念、特征5.刑罚的概念及分类?p946.主刑和附加刑包括哪些?怎样适用?7.中学生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防止违法犯罪?P988.为什么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p100(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9.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p101-10310. 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p107-10811.诉讼的类型及其含义12.如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p109(二)重点知识记忆及检查(三)巩固练习(甘肃.庆阳)2017年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把保障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放在公共安全的突出位置,将校园打造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据此回答6﹣7题。
6.将校园打造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这样做()A.是因为未成年人毫无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B.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C.安全杜绝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D.体现了国家重视未成年人的肖像权7.面对校园欺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①讲究智斗,巧妙周旋②及时报警,寻求保护③告知父母,寻求帮助④忍受欺凌,忍气吞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湖北)1.王某在专卖店买的手机不到一周就出现故障,他向工商行政部门投诉,但未得到合理解决,于是将该专卖店告上法庭。
王某的维权手段依次是()A.行政诉讼、民事诉讼 B.非诉讼手段、民事诉讼C.行政诉讼、刑事诉讼D.非诉讼手段、行政诉讼2.下列选项中,分别属于法律的特征和犯罪的法律标志的是()①严重危害性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③刑事违法性④法律靠国家立法机关保证实施。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 预防犯罪 教学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 预防犯罪教学案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课标依据、法治教育大纲】一.成长中的我”中的“(三)、心中有法”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3.3 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3.4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
【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重点难点】重点:1.违法行为的种类2.违法无小事,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法学法】教法:主题活动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故事导入师播放视频:小勤的行为违法吗?生思考:(1) 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生答后,师生归纳、师引入(1)因为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是违法的事情。
(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主题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材P49“探究与分享”师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生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人做过这些事情吗?他们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师问:身边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生答后,师生归纳:(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线、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赛课教学设计_0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教学依据:1.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 《道德与法治》教材4. 八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不违法。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具体分类。
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二.教学方式: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情景,引起思考;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品学兼优的学生小勤,到附近工地捡废品,本送到派出所,大家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学生自由发言)。
副板书捡废品,工地——法律意识淡薄,触犯法律据为己有——可以吗?——违法行为板书:1 道德——较高境界不违法——行为底线1.知道人们的行为底线是不违法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具体分类。
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1. 违法行为的含义:2. 违法行为的类型(你还能对这三种行为再进行分类吗?)案例一: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案例二:王同学与张同学因为一些误会在校外纠结社会青年打架斗殴,被派出所拘留。
案例三: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问:以上案件中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一)分析三种违法行为1.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规)民事责任(赔礼、道歉、赔偿、停止侵害等)2.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拘留、吊销执照等)3.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刑罚:(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二)探究平台: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和共同点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三者共同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1 案例分析2 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的东西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赛课教案_1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的内容。
本框题包括“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目。
第一目集中介绍犯罪与刑罚这两个刑法学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罪”与“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罪”主要说明犯罪的含义和特征,“罚”主要介绍我国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第二目主要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涉及的法律主要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本目主要说明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介绍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强调要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身防范。
学情分析:青春期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往往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案例,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约束自己,加强修养,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目标: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2.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能够辨别犯罪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了解刑法,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教学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相关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做好教学设计、制作PPT。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第二框“预防犯罪”。
(板书:预防犯罪)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赛课教学设计_1

(2)第2组的任务是:请你归纳:根据访谈的内容,归纳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说出一个原因得1分。
(3)第3组的任务是:请你支招:根据所学的知识,探究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说出一个对策得2分。
3.总结:只有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未成年人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筑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防线。
父亲:没有进行家庭保护,溺爱孩子,没有尽到监护、教育的义务及责任;吴某的老师:对吴某进行批评教育尽到了学校教育、保护的责任,但劝其退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文化部的官员:打击网络暴力、色情有利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体现了社会保护,但监管和打击的力度不够;主审法官:保护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体现司法保护。
(2)第2组代表发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包括家庭教育不当,社会不良因素、学校教育不力。
内部原因包括:法治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不足,自控能力不足。
(3)第3组代表发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学校和社会通过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治素养,需要家庭给予未成年人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尽到对未成年人监护和教育的责任,未成年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青春绽放,让法律伴我成长1.过渡:那么学校、社会、家庭都做出了哪些努力,我们自己又应该怎么做呢?2.迎接本节课的第二次任务。
请拿出任务卡,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小组讨论2分钟,选一名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1)第1组的任务是:我来盘点:学校和社会是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阵地,请说说学校开设了哪些法治课程,你参加过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哪些法治教育主题活动?说出一点得2分。
(2)第2组的任务是:我来分享:最近,“传家风,立家训,扬家规”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老师觉得家庭教育就是好的家风的继承与发扬,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家长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
请问你们家遵纪守法的好家风是什么,分享你的家风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框的内容。
本框题包括“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目。
第一目集中介绍犯罪与刑罚这两个刑法学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罪”与“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罪”主要说明犯罪的含义和特征,“罚”主要介绍我国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第二目主要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涉及的法律主要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本目主要说明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介绍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强调要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依法自律,加强自身防范。
学情分析:青春期的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冲动,往往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同时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境案例,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学会约束自己,加强修养,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教学目标: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2.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能够辨别犯罪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了解刑法,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教学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查阅相关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做好教学设计、制作PPT。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第二框“预防犯罪”。
(板书:预防犯罪)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知小组内交流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内容(3分钟)教师:大家通过预习,我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我们要探讨的内容是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活动一:认识、了解刑法教师出示图片。
提问:你知道图片中是什么行为吗?用你查阅到知识说一说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学生回答。
教师:这三则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不再是一般违法行为,而是犯罪行为,都触犯了刑法。
谁能介绍一下刑法的作用、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刑法第十三条了解犯罪行为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运用经验判断,并结合课下查阅到的刑法相关条款,了解刑法的作用、内容。
活动二:认清犯罪的特征中学生李某在校期间是个出了名的“打架大王”,经常旷课,校长和班主任对他进行耐心教育,他不思悔改。
一天,乘公交车时,售票员请他买票,他竟然出言不逊。
售票员不让他走,他竟然动手打了售票员两拳,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他进行了罚款处罚。
李某对售票员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毕业后的一天,他纠集了几个人在一僻静处将售票员殴打致残。
人民法院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7年。
提问:判断中学生李某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行为,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同桌之间交流)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
(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
提问: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是有很大区别的,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学生回答。
教师: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这三个特征不可分割,相互联系,他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
(板书)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同桌交流探究,对李某的行为进行思考、分析,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对犯罪有更清晰的认识。
活动三:了解刑罚的种类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提问:公民一旦犯罪就必然受到刑罚,这是必然的法律后果。
什么是刑罚?刑罚的种类?学生回答。
出示案例提问:判断案例中受到的刑罚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刑罚,了解刑罚的种类。
活动四:树立远离犯罪的意识提问:通过我们刚才分析的案例,我们发现犯罪的危害很严重,说一说犯罪都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
教师:犯罪是我们未成年人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一定要加强自我防范。
提问:有的同学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会受到处罚,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犯罪与年龄无关,了解负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更加要远离犯罪。
活动五:加强防范,预防犯罪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
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的处分。
他非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
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提问: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学生回答: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
小组探究问题:1.分析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2.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小组探究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做总结。
教师:陈某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有很多不良行为。
学生:阅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三十四条,和自己平时的行为作对比。
教师:这些行为是我们生活中的“雷区”,我们一定不要去踩,预防犯罪就一定要杜绝不良行为,更要加强自身修养,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进行小组探究,对陈某的行为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明白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活动六:盘点收获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板书设计:预防犯罪一、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二、加强自我防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使用小组探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通过创境激情,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
整节课设计环环相扣,较为流畅。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通过设计更有梯度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更充分的讨论。
附导学案: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预防犯罪【学习目标】1.知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犯罪的基本特征,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了解犯罪的危害。
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重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
【预习案】自主学习(充分预习课本,熟记重点基础知识)一、了解罪与罚1、刑法的作用:是惩治、保护和利益的有力武器。
内容: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触犯了、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和。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②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③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与的标准。
3、犯罪的必然后果是。
刑罚又称为、,是指依法对适用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以为主要内容。
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和两大类。
主刑包括、、、、五种。
附加刑包括、、、四种。
二、加强自我防范4、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我们要认识犯罪的,远离犯罪。
5、刑法规定,已满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周岁不满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预防犯罪,需要我们。
我国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的“”。
7、阅读课本56页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8、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要做一个的人。
★质疑探究活动一:认识、了解刑法请同学们运用你的经验,判断课本52页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并查阅刑法,分析它属于什么性质并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活动二:认清犯罪的特征中学生李某在校期间是个出了名的“打架大王”,经常旷课,校长和班主任对他进行耐心教育,他不思悔改。
一天,乘公交车时,售票员请他买票,他竟然出言不逊。
售票员不让他走,他竟然动手打了售票员两拳,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他进行了罚款处罚。
李某对售票员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毕业后的一天,他纠集了几个人在一僻静处将售票员殴打致残。
人民法院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7年。
活动三:了解刑罚的种类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活动四:树立远离犯罪的意识活动五:加强防范,预防犯罪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小组交流讨论★盘点收获通过对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巩固提升1.“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A、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B、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C、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D、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①严重社会危害性②刑事违法性③应受刑罚处罚性④行政制裁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观念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4.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