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_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合集下载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度控制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无论是家庭、工业生产还是医疗设备,温度控制都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人们舒适生活的关键因素。

因此,设计一套高效可靠的温度控制系统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一套温度控制系统,通过对环境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

具体目标包括:1. 确定适用于不同环境的温度控制算法;2. 开发一套高效的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环境温度数据;3. 设计一个可靠的控制器,能够根据温度数据进行智能调节;4. 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方便用户对温度控制系统进行操作和监测。

三、研究内容1. 温度控制算法本研究将探索不同的温度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和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等。

通过比较不同算法的性能和适用范围,选择最合适的算法用于温度控制系统。

2. 温度传感器设计为了准确获取环境温度数据,本研究将设计一种高效的温度传感器。

传感器应具备高精度、快速响应和抗干扰能力,以确保温度数据的准确性。

3. 控制器设计基于所选的温度控制算法,本研究将设计一个可靠的控制器。

控制器应能够根据温度数据实时调节温度,同时具备稳定性和快速响应的特点。

4. 用户界面设计为了方便用户对温度控制系统的操作和监测,本研究将设计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

界面应具备直观、简洁和易于操作的特点,使用户能够轻松地进行参数设置和实时监测。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实验测试不同温度控制算法的性能和适用范围。

然后,利用仿真软件对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进行设计和验证。

最后,搭建实际的温度控制系统原型,并进行实际操作和测试。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成果将具有以下意义:1. 提供一套高效可靠的温度控制系统,为各个领域的设备和生产提供重要支持;2.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3. 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4. 推动温度控制技术的发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

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

可“文本选择”有较多的PROTEL的电路图P17开始有很多的PID的介绍2.2 PID 及新型PID 控制算法简介2.2.1 PID 控制算法的理论基础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and Differential)控制是工业过程控制领域应用最早使用最广泛的控制策略,大部分工业过程控制仍然在使用“传统”的PID 控制,至今仍有90%左右的控制回路具有PID 结构。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PID 控制器产生并发展于1915-1940 年期间。

尽管自1940年以来,许多先进控制方法不断推出,但PID 控制器以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对模型误差具有鲁棒性及易于操作等优点,仍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力、轻工和机械等工业过程控制中,尤其适用于可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确定性控制系统。

概括地讲,PID 控制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原理简单、实现方便,是一种能够满足大多数实际需要的基本控制器。

(2)适用于多种截然不同的对象,算法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事实表明,对于PID 这样简单的控制器,能够适用于如此广泛的工业与民用对象,并仍以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在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充分的反应了PID 控制器的良好品质。

在大多数微机控制系统中使用以模拟PID 算法为基础的数字PID 算法,数字式PID 控制算法分为位置式PID 控制算法和增量式PID 控制算法。

2.2.1.1 模拟PID 算法模拟PID 算法为:控制器的输入为e (t )= r(t) c(t),其中r(t)为温度设定值,c(t)为温度实际测定值,e(t)为温度偏差,控制器的输出u(t):= +∫()+)1()K(()pdtdeetdtTTutetDI(2-1)式中PK 为比例系数,IT 为积分时间常数,DT 为微分时间常数[16]。

控制原理框图如图2-1 所示。

简单说来,PID 控制器各个校正环节的作用如下:(1)比例环节及时成比例地反应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e (t),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以减少偏差。

温度控制系统开题报告

温度控制系统开题报告
随着检测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更新, 温度传感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微机系 统中使用的传感器,必须是能够将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的传感器,目前常用的有热 电偶传感器、热电阻传感器和半导体集成传感器等,每种传感器根据其自身特性, 都有它自己的应用领域。
1
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
近年来,在温度检测技术领域中,多种新的检测原理与技术的开发应用己取得 了具有实用性的重大进展。新一代温度检测元件正在不断出现和完善化,主要包括 以下几种。(1)晶体管温度检测元件(2)集成电路温度检测元件(3)核磁共振温度检 测器(4)热噪声温度检测器(5)石英晶体温度检测器(6)光纤温度检测器(7)激光温 度检测器。目前国内外的温度控制方式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温度测量首先是由温 度传感器来实现的。测温仪器由温度传感器和信号处理两部分组成。温度测量的过 程就是通过温度传感器将被测对象的温度值转换成电的或其它形式的信号传递给 信号处理电路进行信号处理转换成温度值显示出来。温度传感器随着温度变化而引 起变化的物理参数有膨胀、电阻、电容、热电动势磁性能、频率、光学特性及热噪 声等等。随着生产的发展新型温度传感器还会不断出现,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温度传 感器及测温仪大致有以下几种热膨胀式温度计、电阻温度计、热电偶、辐射式测温 仪表、石英温度传感器测温仪。
在系统中,利用热电偶测得电阻炉实际温度并转换成毫伏级电压信号。该电压 信号经过温度检测电路转换成与炉温相对应的数字信号进入单片机,单片机进行数 据处理后,通过液晶显示器显示温度并判断是否报警,同时将温度与设定温度比较, 根据设定的算法计算出控制量,根据控制量通过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导通和关闭从而 控制电阻丝的导通时间,以实现对炉温的控制。该系统中的时钟电路可以根据要求 进行准确计时。
of Contr01.1992 [11] 李士勇.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61)在该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人对该课题有了整体的认识和计划。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1.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温度控制系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温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特定的工业领域,如化工、食品、医药等,精确的温度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设计一种高效准确的温度控制系统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着重介绍了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开题报告,包括系统的概述、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方案以及预期结果等内容。

2. 系统概述本温度控制系统旨在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提供一个稳定的温度环境。

系统将通过传感器感知温度,并根据预设的温度设定值自动控制加热或制冷设备,实现对温度的调节。

此外,系统还将提供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功能,以便用户可以随时了解温度曲线和系统状态。

3. 需求分析基于对温度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系统功能需求:•温度测量功能:系统需要能够准确测量温度,并提供可靠的温度数据。

•温度控制功能:根据用户设定或预设的温度设定值,系统能够自动控制加热或制冷设备,实现对温度的精确调节。

•实时监测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系统界面实时监测温度曲线和系统状态。

•数据记录功能:系统能够记录温度数据,并提供数据导出和分析功能。

4. 系统设计方案基于需求分析,我们设计了以下系统设计方案:•硬件设计:系统将包括温度传感器、加热器、制冷器、控制器和显示器等组件。

温度传感器负责测量环境温度,加热器和制冷器根据控制器的指令实现温度调节,而显示器则用于显示温度曲线和系统状态。

•软件设计:系统将采用嵌入式软件设计,使用C语言编写。

软件将包括温度测量算法、温度控制算法以及数据记录和显示算法等。

此外,系统将使用图形界面设计,用户可以通过界面操作设定温度设定值和监测温度曲线。

•数据存储:系统将使用数据库管理温度数据,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传输或导出到外部存储介质进行分析。

5. 预期结果通过本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我们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温度测量误差小于0.5摄氏度,满足精确测量需求。

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一、本文概述化工反应釜作为化工生产中的核心设备,其温度控制对于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保障生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化工反应过程中涉及的物质种类繁多,反应条件复杂多变,因此,如何实现精确、稳定且可靠的温度控制一直是化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以期为解决当前化工生产中存在的温度控制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概述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接着详细介绍现有的温度控制技术及其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种新型的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包括硬件结构、软件编程以及控制策略等方面。

该方案将充分利用现代自动化控制技术,如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智能控制算法等,以提高温度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本文还将对新型温度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以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以期为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化工反应釜是化工生产过程中的核心设备,其内部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保障生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和设计一套高效、稳定的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是化工行业的重要任务。

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反应釜内部温度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实现对化学反应过程的有效管理。

这一系统通常由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核心组件构成。

温度传感器负责实时监测反应釜内部的温度,并将这一信息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

控制器接收到温度信号后,会根据预设的温度曲线或控制算法,计算出当前应施加的热量或冷量,以调节反应釜内的温度。

执行机构则根据控制器的指令,通过调节加热或冷却介质的流量,实现对反应釜温度的精确控制。

在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反应釜的材质、结构、反应特性等,以及环境温度、压力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化学反应釜最优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化学反应釜最优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在化 工 生 产 过 程 中 ,化 学反 应 釜 是 使 原 料 转 变 成 产 品 的 必 备 设 备 , 釜 内 温度 控 制 的效 果 是 决 定 产 品 质量 高低 , 产 效 率 其 生 快 慢 的 重要 因素 之 一 。 通 常情 况 下 , 制 温 度 的做 法 是 将 不 同 在 控 的 高低 温导 热 流 体 直 接 通人 反应 釜 的夹 套 中 , 以此 来 调 节 釜 内 温度 , 这样 做往 往 使 得 反 应 釜 夹 套 内 的 流体 相 当混 乱 , 内 温度 釜 也 很 难 达 到 预 期 效 果 。 文 针 对 这 一 问题 , 本 设计 了一 套 仅 使 用单
p ame e s ofc c de ar t r as a PI c tol D onr l bas t sa ar o I er ed on he t nd d f TAE.
Key wors: m pe aur n r s sem,e ctrop i c n r d t e r t e co tol y t r a o , t mal o tol
和釜 中物 料 。 将 釜 内 T 并 1温 度 作 为 主控 对 象 , 套 内的 温度 T 夹 2
加 热器 , 此 时 加热 器 是 停 止 工 作 的 。 当 反 应 釜需 要 升 温 时 , 但 制
冷 压 缩 机 停 止 工 作 , 热 器 启 动 。系 统 控 制 的 硬 件采 用 P C 可 加 L 编 程 控 制 器 , 温 度 测 点 分 别 布 置在 夹套 的进 出 口 、 应 釜 内 、 将 反 夹 套 内 、 发 器 的进 出 口和 冷 凝 器 出 I。 压 力 测 点 布置 在真 的手 段 , 出 了基 于 IA i l 仿 n 求 T E准则 下 的 串级 PD最 优 I 控 制器 , 善反 应 釜 温 控 效 果 。 完

MFAC在PVC反应釜温度控制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MFAC在PVC反应釜温度控制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MFAC在PVC反应釜温度控制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题目:MFAC在PVC反应釜温度控制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PVC已成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反应釜的温度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传统的PID控制策略仅能够实现简单的温度控制,不能满足高精度、高稳定性的需要。

本文将采用模糊自适应控制(MFAC)算法,实现PVC反应釜温度的自适应控制,提高温度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关键词:PVC,反应釜,温度控制,MFAC一、研究背景聚氯乙烯(PVC)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塑料材料,用途广泛,如建筑、汽车、电子、医疗、包装等领域。

PVC生产的核心反应釜,对反应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传统的PID控制方法已经不能应对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要求。

模糊自适应控制(MFAC)是一种新型的温度控制算法,可以实现自适应控制,提高温度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

MFAC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汽车制造、电子、机械等等。

本研究旨在探究MFAC在PVC反应釜温度控制中的应用,提高反应釜温度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为PVC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1. PVC反应釜的原理和温度控制需求。

2. 研究MFAC算法原理和优缺点。

3. 设计MFAC在PVC反应釜温度控制的系统框架和控制算法。

4. 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

5. 对比MFAC算法和PID控制的效果,评估MFAC在PVC反应釜温度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三、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可以实现MFAC在PVC反应釜温度控制中的应用,提高温度控制效果,提高反应釜温度的精度和稳定性,为PVC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提高PVC生产过程中反应釜温度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扩展MFAC算法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为其他领域提供参考意见。

温度控制系统开题报告

温度控制系统开题报告

温度控制系统开题报告温度控制系统开题报告一、引言温度控制系统是一种常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温度控制系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本开题报告旨在探讨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算法和人机界面四个方面。

传感器用于感知环境温度,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执行器根据控制算法的指令,调节加热或制冷设备的工作状态,以达到设定的温度;控制算法根据传感器反馈的温度信号,计算出执行器的控制指令;人机界面则提供了用户与温度控制系统进行交互的接口,方便用户设置温度设定值和监控系统运行状态。

三、温度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1. 工业领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许多生产设备需要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运行,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设备的温度,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2. 农业领域温度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在温室、大棚等农业环境中,调节温度,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

3. 医疗领域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存储、运输和使用都需要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

温度控制系统可以确保医疗设备和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医疗服务的可靠性和效果。

四、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考虑因素在设计温度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精度要求:不同应用领域对温度控制的精度要求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控制算法。

2. 响应速度:某些应用场景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速度要求较高,需要选择响应速度较快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3. 稳定性:温度控制系统需要具备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保持温度的稳定性。

4. 能耗和成本:温度控制系统的能耗和成本也是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需要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能耗和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一.选题意义
为了满足产品的多样化的市场需要,批量或半批量过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使得批量过程的先进控制问题成为当前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而间歇化学反应器是高度非线性对象,包括了所有批量过程控制的难点,涌盖了顺序控制、逻辑控制、回路控制的所有控制概念。

因此,开展以化学反应器为控制对象的“面向复杂工业过程集成与优化控制的应用环境建设与先进控制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传统化工生产领域,反应釜是生产化工产品如(胶水、化妆品等)的核心主要机械。

反应釜生产现场污染大、气味难闻有毒。

由于自动化程度低,有很多地方都是人工现场观看温控仪表监控操作,对生产人员身体健康伤害很大,且温度控制精度低,一直困扰着这个行业。

在工业控制领域,如何更有效地开发针对特定对象的先进控制算法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同时在工业测控系统开发过程中,实现测控系统与仿真系统的集成是当前的一个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普及,在传统化工生产领域改造和更新有力了极大的改进。

化工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反应釜是化工生产中实现化学反应的主要设备之一。

由于反应过程受外界温度、反应物质不同、浓度等因素影响较大,且系统本身具有较大的时变性和滞后性,从控制的角度来看,反应釜属于最难控制的过程之。

生产过程经常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环境下进行,生产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高性能、高精度反应釜控制器的研制受到高度重视。

二.综述
1.国内外的反应釜发展现状
目前,位于化工自动化最底层的控制器仍然是以PID为主流。

PID方法是一种基于过程参数的控制阀,其控制原理简单、实现方便,但在控制对象非线性时变、给定突变、大时滞系统等情况下,过程模型难以确定,参数调整往往比较困难,即使可行也因调整时间过长、超调量过大,使控制效果不佳,因此,使用先进的控制理论来弥补PID控制方法的不足,成为目前国内外自动控制方面的一个主要课题。

国外如日本、美国等都生产出了一批商品化的、性能优异的温度控制器及仪器仪表,且适用于大惯性、大滞后等复杂温度控制系统,而国内与之有较大的差距,这使得反应釜温度控制器的研制在技术和市场上都将有较大的突破空间。

在催化剂的生产过程中,对反应釜的加热温度控制直接影响其生产过程的精度,最终影响产品的好坏。

而反应釜的温度控制是工业控制中典型的迟滞、时变与非线性的不确定性系统。

常规的PID 控制方法控制简单、容易实现且稳态性较好,但难以适应控制系统的控制参数和工作条件的变化,温度始终有较大波动,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模糊控制的最大特征是它能够将操作者或领域专家的控制经验和知识表示成语言变量描述的控制规则,然后用这些规则去控制系统。

它具有高度的仿人智能特性、不依赖精确数学模型的特点,是解决间歇聚合反应过程控制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虽说模糊控制的动态性较好,但由于控制器的输入端被控量的偏差和偏差变化率,相对于PID控制,其稳态性较差。

对于温度控制需要高动态性和稳态性的情况下,采用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的两者的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分别满足控制系
统参数的变化和现场工作条件的变化,克服了传统PID控制的响应慢,模糊控制不精确的缺点。

2.发展趋势
随着聚合工业的发展,要求队聚合过程控制的随着聚合工业的发展,要求对聚合过程控制的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聚合反应过程往往表现为强耦合性、不确定性、强非线性等特征,使得聚合反应过程控制问题采用传统的控制策略无法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便逐渐出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
1)各种控制方法的结合已成为当前聚合反应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

为了更有效地设计和控制聚合反应过程,以生产出特定结构性能的产品,控制策略已经涉及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与经济品质控制等。

2)基于现场总线的新型过程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jE处在发展阶段中,预计因其优越性最终将取代目前仍广泛使用的集散型控制系统。

3)将控制、优化、调度、管理等集于一体的新的控制模式并将信号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高级自动化系统(即综合自动化系统)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种被称为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OPS)全新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认为是聚合过程控制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写作提纲
1.论文结构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化工反应釜工艺。

第三章反应釜温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五章系统调试及总结。

2.研究方法
本文在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方面,根据去工艺及现场复杂的控制环境,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利用智能控制原理实现反应温度的智能控制,并且根据工艺流程编写控制程序及操作画面,通过在上位机调用Step7实现了硬件组态和软件组态的结合,操作工只需在控制室观看温控仪表,操作监控画面,就能达到精确控制。

上位机监控功能通过授权得到Siemens公司的WinCC软件将使本控制系统得到完善。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实验室已经开展了关于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和仿真,具备相关技术人员,对所用软件和通讯具有一定的经验。

由于反应釜加热过程是工业控制中典型的迟滞、时变与非线性的不确定性系统,其模型的建立比较复杂,进而也影响到结果.因而我们要忽略一些影响不大的因素,尽量简化模型,实现精确控制。

五.写作安排
20XX-XX到20XX-XX 搜集并整理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献。

20XX-XX到20XX-XX 完成反应釜模型的建立和调试。

20XX-XX到20XX-XX 完成操作画面的设计和编程。

20XX-XX到20XX-XX 进一步仿真,完善设计。

20XX-XX到20XX-XX 完成论文的修改和审核,准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谢森林.智能控制方法在反应釜温度控制中的运用[J].自动化仪
表.2008,29(08):15~18.
[2]夏晨,李朴.反应釜设计及其温度控制系统[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4,31(1):66~69.
[3]周福章.专家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在中和反应釜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机械工
程.1997,8(6):69~71.
[4]MIKLES J, FIKAR M. Process Model 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M]. German: Springer,2007.
[5]周晓燕.反应釜智能控制器研究与开发[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6]张文凯.一种化工反应釜的直接电加热模式[J].化工设计通讯.2007,33(3):39~41.
[7]李述清,张胜修.连续绝版反应釜过程的闭环增益成形PID控制器设计[J].计算机应
用.2011,31(2):483~484.
[8]王永骥,徐桂英.连续搅拌反应的神经网络动态建模[J].控制与决
策.2000,15(3):375~377.
[9]李新卫.连续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37(11):19~20.
[10]程站立,方万民,刘小强.间歇反应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J].应用能源技术.2009,5:43~47.
[11]陈黎明,马德毅.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反应釜液位控制[J].电气技术与自动化.2008:140~143.
[12]马昕.基于SIMATIC PCS7的间歇反应温度控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231~234.
[13]管丰年,安宏伟,周书同.基于PLC的间歇式化学反应釜控制系统[J].潍坊学院学报.2009,9(2):17~19.
[14]张蕊,叶建华.基于PCS7的带搅拌釜式反应器的温度控制[J].过程自动化.2008,29(12):28~32.
[15]于海英,侯九阳,乔付.化学反应釜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2,12(4):25~28.
[16]黄郑华,李建华.釜式反应器反应失控的温度与压力预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3):109~112.
[17]高洪杰.分程调节在反应釜压力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3):77~79.
[18]王春晓,刘海,杜清府.反应釜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37(10):29~32.
[19]刘研.反应釜的进料控制设计与实现[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0,3:104~106.
[20]刘志强.PLC与工业组态技术精确控制反应釜温度[J].科技信息.2010,17:7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