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及基本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检验技术基础核心专业课程。
是学习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后续各专业课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合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生发展的一门科学。
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机能正常活动的规律及机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标准按目标教学编写,通过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描述,展现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
1.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以解决基层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以基层实际应用技能为主线,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遵循“理实一体,虚实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融知识传导、能力培养,并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
注重与学生的岗位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以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实际运用能力为重点。
观察和研究人体的结构及机能发生发展的规律,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人体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以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形态和结构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机能活动又影响到该器官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或器官都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重视实验、实习,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3D虚拟解剖系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活体触摸、血型测定、动物实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内容。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素养也得到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1.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基础。
1.3 适用对象:医学院校学生二、教学内容2.1 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绪论1.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二部分:运动系统1. 骨骼系统2. 肌肉系统第三部分:神经系统1. 脑2. 脊髓3. 神经系统周围部分第四部分:内分泌系统1. 内分泌腺2. 激素的作用第五部分:血液循环系统1. 心脏2. 血管3. 血液第六部分:呼吸系统1. 呼吸道2. 肺第七部分:消化系统1. 口腔2. 食管3. 胃4. 小肠5. 大肠6. 肝、胆、胰第八部分:泌尿系统1. 肾2. 输尿管3. 膀胱4. 尿道第九部分:生殖系统1. 男性生殖系统2. 女性生殖系统第十部分:感官系统1. 视觉器官2. 听觉器官3. 嗅觉器官第十一部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 神经系统调节2. 内分泌系统调节第十二部分:局部解剖与器官移植1. 局部解剖2. 器官移植第十三部分:衰老与死亡1. 衰老2. 死亡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难点: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节机制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3.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4.2 考试成绩: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
5.2 辅助教材:如解剖图谱、生理实验指导等。
5.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5.4 实验室资源: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
六、教学安排6.1 课时安排:共计64课时,其中理论课48课时,实验课16课时。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80学分:5开设单位:生物工程系适用专业:生物教育专业(一)课程定位《人体解剖生理学》是高职高专生物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学分为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已学过的动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为学习生物教育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将遵循以教育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初中、小学为依托,以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与校校合作单位深入探讨,明确初中、小学生物教学工作的任职岗位。
2.在明确中小学生物教学岗位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3.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为出发点,进行能力分解。
4.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开发学习领域课程。
5.根据中小学生物课程标准,序化教学内容。
6.借助医学院、卫校实训基地平台,创新“新课标”导向教学模式。
7.采用常规及仿真教学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逐渐提高。
8.改革考核方法,注重实战成果和职业素养考核。
(三)课程目标1.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阐述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
2.应以学生主体,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以及一些卫生保健方面的基础知识;胜任中学《科学》或《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
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人体的分部和人体各系统的组成,主要器官的
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及毗邻关系;掌握临床工作常用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血管和神经的走行,以及重要器官的体表投影;熟悉主要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了解脑神经核以及内脏神经的组成作用和具体分支。
2. 能力目标:学生应能够指出重要的体表标志,确定重要脏器的体表投影,明确人体主要器官的位置、结构、毗邻及体表投影,并能够结合人体解剖学知识初步解释相关疾病的生理病理现象。
3. 素质目标: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怕苦、不怕脏、勇于克
服困难的精神,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同时,培养医学人文素养,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融入思政教育,贯彻爱国主义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
此外,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也是人体解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课程标准可能会因学校和专业而有所不同。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14060061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1月〕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学前教师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熟悉或了解职业所必需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熟悉或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学会正确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在教师及相关教育教学岗位的科学素养和工作能力,为后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生物学,后续课程有学前卫生学和生命科学等课程。
2.学习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方法及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获得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及进行科学研究够用的科学素养和卫生保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解剖生理学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解剖生理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掌握人体各重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各器官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活动的调节。
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增进对人体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理解,并能运用其理论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能力目标:(1) 掌握主要器官的功能及其活动的调节,具有对相应生命现象及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2)具有对人体各重要器官位置和形态结构的辨认能力,对一些人体突发的异常情况有一定应变处理能力。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及基本内容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检验技术基础核心专业课程。
是学习药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后续各专业课的基础课程。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合课程,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发生发展的一门科学。
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机能正常活动的规律及机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本标准按目标教学编写,通过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描述,展现课程的具体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
1.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以解决基层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以基层实际应用技能为主线,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遵循“理实一体,虚实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融知识传导、能力培养,并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
注重与学生的岗位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以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实际运用能力为重点。
观察和研究人体的结构及机能发生发展的规律,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人体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以帮助学生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形态和结构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机能活动又影响到该器官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或器官都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让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重视实验、实习,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3D虚拟解剖系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活体触摸、血型测定、动物实验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内容。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素养也得到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人体结构的基础上,掌握人体的基本机理,并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并且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门课程将通过绪论、人体的生长和发育、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八大系统(运动、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和生殖系统)、感觉器官、血液等章节的介绍,让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内容。
三、先行课程普通生物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组成人体的八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课程难点:人体八大系统间的联系以及如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 概述;(2)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 人体生理机能的稳态调节。
2.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2) 教学难点:稳态的反馈调节。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学时)1.教学内容(1) 细胞的化学、结构和功能;(2) 基本组织的定义;(3) 基本组织的分类。
2.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基本组织;(2) 教学难点:基本组织的分类。
第二章运动系统(2学时)1.教学内容(1) 运动系统的组成;(2) 骨骼;(3) 骨骼肌。
2.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骨骼和骨骼肌的分类;(2) 教学难点:不同骨骼肌的作用。
第三章神经系统(10学时)1.教学内容(1) 概述、神经的兴奋与传导;(2)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3) 神经系统的功能。
2.重、难点提示(1) 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教学难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感觉器官(2学时)1.教学内容(1) 视觉器官;(2) 听觉和前庭器官;(3) 其他感受器官和感受器。
[小学教育]《人体解剖生理学》(解剖学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人体解剖生理学》(解剖学部分)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e3dd5c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4.png)
《人体解剖生理学》(解剖学部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授课专业: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数为44(理论讲课22学时,实验22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性质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也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配布形式以及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配布组合和位置毗邻关系的知识,掌握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二)目的与要求: 1、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解剖或标本观察,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
2、在教学中,应该以形态与功能相关,局部与整体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进化发展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来理解和掌握人体解剖学基本内容,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在教学中,要注重智能型人才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操作的能力;也要适当地联系临床。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同时,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最新科学进展。
(三)教学内容分类: 本大纲供本科药学专业使用,根据对学生的要求,将讲授内容分为三个等级。
1、凡属“掌握内容”,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解剖或标本示教,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达到说得出、认得准、记得住、用得上的程度。
2、凡属“熟悉内容”,应该重点讲授,要求学生概念清楚、印象深刻、内容熟悉、记忆牢固。
3、凡属“了解内容”,可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进展及规律、使学生知其要点,一般理解。
(四)教学方式(法)与课时数: 1、本大纲要求的内容可通过讲课,标本与模型的示教、尸体解剖操作、活体观察与触摸、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系统、放映电影、录相、投影片、幻灯片、图谱、以及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生命活动的过程、机制、意义及人体内外环境改变对其影响,从而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康复和保健、延长人类寿命以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因此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必需、够用”和实用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及技能,为后续功基础课程、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药学工作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设置《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内容的合理内容。
教学内容可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
要以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根本,满足三个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力求体现药学职业教育特色。
同时,坚持“三基”、“五性”的原则,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为主线,适度阐述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机制以及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体现药学专业基础课程服从于药学专业课程,服务于药学临床实践的理念,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中、高级药学专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关注《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师生互动。
以模块教学取代传统教学,通过理论讲授、课堂练习、案例讨论、实验实践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3.体现《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现代文化氛围,要反映当代《人体解剖生理学》方面的新进展、新知识、新理念4.注重《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进程中新科学、新技术的使用。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整合、网络、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实施《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有效的学习评价方法。
通过提问、作业、实验报告、案例讨论、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等进行综合评价。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教学时数为108学时。
其中:理论86学时,实验20学时,机动2学时。
学分5分。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框架及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学时分配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获得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衔接平台;获得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药学实践工作以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析正常人体的主要形态结构及功能活动的规律。
2.熟悉正常人体机能活动的完整性以及人体与环境的关系。
3.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进展。
(二)技能教学目标1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以及在标本和模型上准确辨认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观察辨认重要组织和器官的光镜结构。
2.能按实验指导,正确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及分析实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相对独立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及分析实验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三)素质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强化专业理念,热爱药学工作。
2.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有为药学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3.认识学习解剖生理学的基础价值,乐于学习,以刻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参与教学活动。
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4.逐步形成健康与疾病之间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人体功能与形态、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单元绪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组成,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熟悉人体的分部。
2.熟悉解剖学姿势;掌握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3. 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定义;刺激、刺激阈、兴奋性、反应、兴奋和抑制的概念;人体体液的概念和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4. 熟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及其与药学的关系;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5. 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完整统一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二)工作任务1. 学会观察刺激与反应,学会反射弧的分析。
2.学会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并具备独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第二单元细胞和基本组织(一)教学目标1.熟悉上皮组织一般结构特点、分类、功能;了解被覆上皮分类、分布;掌握各类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了解腺的分类,外分泌腺的结构;2.熟悉结缔组织一般结构特点、分类、功能;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纤维及其功能;掌握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一般结构及功能特点。
3.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分类;掌握突触及其结构;熟悉神经纤维的结构特点和分类;了解神经末梢及其分类。
4. 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和特点。
5. 熟悉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阈电位和神经冲动的概念。
6. 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和细胞膜受体功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条件及机制;动作电位引起及传导。
(二)工作任务1. 能观察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疏松结缔组织、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多极神经元的光镜结构。
2. 能独立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能理解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生物学意义。
第三单元运动系统(一)教学目标1.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了解骨的形态、分类、理化特性;熟悉骨的构造;了解全身骨的名称、一般形态、位置。
熟悉颅的整体观和新生儿颅的特征;掌握全身常用的骨性标志。
3.熟悉骨连结的概念、关节的构造及运动方式;熟悉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整体观;了解肋的连结、胸廓的整体观;了解上肢骨的连结,熟悉肩关节、肘关节;了解下肢骨的连结,熟悉髋关节、膝关节;掌握骨盆的组成、分部、女性骨盆的特点;了解颞下颌关节。
4.了解肌的形态、构造、起止、配布规律、辅助结构;了解躯干肌、头肌、四肢肌群的名称、位置、功能;掌握全身常用的肌性标志、熟悉躯干肌的肌间结构、头皮。
(二)工作任务1. 能掌握全身主要骨的名称和常用的骨性标志(能够准确活体定位)2. 能运用骨生长发育的知识对缺钙引起骨质疏松进行综合评价。
第四单元血液(一)教学目标1. 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血细胞生成的部位。
2. 熟悉血液的功能;我国健康成人各类血细胞正常值。
3. 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酸碱度以及保持血浆pH相对稳定的意义;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4.熟悉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了解体内、外抗凝活动,了解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
(二)工作任务1. 学会ABO血型系统的鉴定。
2. 学会观察和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能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
第五单元循环系统(一)教学目标1.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2.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心尖的体表投影位置;掌握心传导系统、心的血管;掌握心率、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功能评价及影响因素。
3.熟悉血管的组织结构;熟悉全身的血管;熟悉上腔静脉系的组成、收集范围、主要属支;了解下腔静脉系的组成、收集范围、主要属支;熟悉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收集血液的范围、血流的去路、侧支循环;熟悉淋巴系统的组成。
4.掌握动脉血压概念、正常值、形成原理、影响因素和相对稳定的意义;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5.熟悉心率的正常值及其生理波动;心脏泵血过程;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动脉脉搏的概念;静脉血压的概念、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过程;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
(二)工作任务1.学会正常人体动脉血压测定和人体心音听诊的方法。
2.学会蛙心博动的观察及蛙心博动起源的分析。
3.初步学会观察和分析一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调节。
4.能理解体循环、肺循环途径。
主要动脉、静脉、淋巴结群的位置。
5.能观察动脉、静脉、淋巴结的光镜结构。
第六单元呼吸系统(一)教学目标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呼吸道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概念;熟悉鼻旁窦的名称、位置;掌握喉腔的分部、喉腔的黏膜特点;掌握气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区别;了解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组织结构。
2.熟悉肺的位置、形态、分叶;熟悉肺组织的组成、掌握肺小叶、呼吸膜(血气屏障)。
3.掌握呼吸概念和基本过程;胸内负压概念及其生理意义;肺活量和肺泡通气量概念;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动脉血液中PO2、PCO2和H+浓度的变化对呼吸运动影响。
4. 熟悉肺通气的动力及过程;用力呼吸和平静呼吸不同之处;肺容量和肺通气量;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呼吸基本中枢。
5. 了解肺通气的阻力;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呼吸运动的其他调节方式以及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
(二)工作任务1.初步学会胸膜腔负压的观察,学会人体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2.学会观察并理解影响呼吸运动的因素。
3.能理解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
3.能掌握呼吸道、肺、胸膜的大体结构和能观察气管、肺的光镜结构。
第七单元消化系统(一)教学目标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上、下消化道的概念;了解牙的一般形态、构造、牙周组织、牙式;了解三对大唾液腺的名称、位置、腺管开口部位;掌握咽的位置、沟通关系、分部及各部的主要结构名称;掌握食管的分部、长度、三狭窄的位置及距中切牙的距离;熟悉胃的位置、形态、分部、组织结构特点;了解小肠的位置、分部;组织结构特点;了解大肠的分部、各部的位置;掌握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直肠的弯曲、肛管的结构。
2.掌握肝的位置;熟悉肝的形态、组织结构;熟悉胆囊、胆汁产生的部位和排出的途径;掌握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熟悉胰的位置;了解胰的形态、结构和胰岛。
熟悉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掌握腹膜的解剖生理特点;了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腹膜形成的结构;掌握腹膜陷凹。
3. 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4. 熟悉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小肠的运动;排便反射过程;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途径和部位;消化器官活动的神经调节;主要胃肠激素的作用。
5. 了解消化的两种方式;唾液的作用;小肠液的作用;大肠的主要功能;社会心理因素对消化器官活动的影响。
(二)工作任务1.能观察消化管、消化腺大体结构和胃、小肠、肝的光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