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验—短时记忆容量测定》

合集下载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深入剖析人类记忆机制导语:人类的记忆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认知过程、学习和注意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展开全面评估,从不同角度解析人类记忆的特点和限制,以及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启示。

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简介斯滕伯格是研究记忆与注意力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以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等特点。

其中,他最著名的实验是通过使用数字串作为实验刺激,要求被试在记住数字串后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提取与记录。

该实验成果成为了理解人类工作记忆机制的重要基石之一。

二、斯滕伯格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发现斯滕伯格实验结果表明,人类短时记忆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能够同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数量在7个左右。

这一结果被称为“魔法数字7±2”的规律。

这意味着,如果被试试图记住或处理超过7个信息,就会发生记忆的遗忘或混淆。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事物或者感到记忆负荷超出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记住很多信息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分块、编码和使用外部辅助工具等方式来提高记忆容量的利用效率。

三、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持续时间的探究斯滕伯格实验还发现,人类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有限,一般约为20-30秒。

超过这个时间段后,信息会自动消失或被其他信息所替代。

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类记忆在时间维度上的限制,对于理解我们为什么很容易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或者犯下时间序列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记忆替代策略、重复练习和有效的时间管理等方式来延长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对个人观点和理解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为我们认识和应用记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在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中,我认为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的限制在现代社会特别值得关注。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引言短时记忆是指人脑在短暂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斯滕伯格(Sternberg)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旨在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

本文将从统计方法的角度对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进行探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内容。

实验设计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基本设计是以序列中的数字为刺激,在刺激序列呈现后,要求被试者立即回忆出刺激序列中的特定位置的数字。

实验过程中,通常会对不同的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以便研究其对短时记忆提取能力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验设计。

1. 基本实验设计在基本的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被试者需要记住一个呈现在屏幕上的数字序列,然后根据提示提取出特定位置的数字。

实验可以分为有提示条件和无提示条件两组,对比这两组条件下的记忆提取能力。

2. 操作记忆负荷的实验设计为了研究记忆负荷对短时记忆提取的影响,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数字序列的长度来操作记忆负荷。

在高记忆负荷条件下,数字序列较长;而在低记忆负荷条件下,数字序列较短。

通过比较两种负荷条件下的记忆提取表现,可以探究记忆负荷对提取能力的影响。

3. 干扰条件的实验设计在干扰条件下,实验设置了干扰性的任务或刺激,以干扰被试者对数字序列的提取。

干扰条件可以是音频干扰,如播放杂音;也可以是任务干扰,如要求被试者同时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通过与无干扰条件进行对比,可以研究干扰对短时记忆提取的影响。

数据分析在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通常会记录被试者的提取准确率或反应时间等指标。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1. 提取准确率的分析提取准确率是指被试者正确回忆出特定位置数字的比例。

为了分析不同条件下提取准确率的差异,可以使用方差分析(ANOVA)或t检验等统计方法。

如果实验设计包含多个自变量,可以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2. 反应时间的分析反应时间是指被试者回忆出特定位置数字所花费的时间。

医学心理学实验三 短时记忆实验

医学心理学实验三 短时记忆实验

实验三、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 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

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

例如,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若把它分成28(局号)、2471(总机号)和4932(分机号)3组,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容量。

实验目的:
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容量
仪器设备:
EP805短时记忆广度测试仪
实验步骤:
1.接通电源,仪器显示M—0.7记忆广度测试状态。

0.7表示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0.7秒。

2.按启动键,仪器随机显示一组数据,听到一声提示音,并且看到缺位灯亮,被试即可回答。

3.被试根据记忆,按对应的数字键回答,仪器自动记录回答的正确数。

4.重复步骤2、3的操作,当连续听到5声提示音,显示屏呈现END时,表示实验结束。

按显示选择键,记录正确反应数RI。

实验结果:
计算短时记忆容量F=2.0+0.25×RI
(注:2.0为基础分数,RI为被试正确回答的分数
思考题:
1.比较同组成员的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小,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2.短时记忆有什么特点?。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测试人们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实验的步骤是: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物品或信息,然后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回忆刚才呈现的物品或信息。

被试通常需要以特定的顺序、数量或特征回忆这些物品或信息。

实验结果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被试在回忆任务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忆表现,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例如:
1. 被试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回忆能力是否受到干扰的影响。

2. 不同类型的信息对被试回忆的影响程度。

3. 回忆能力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4. 是否存在记忆干扰或混淆效应。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具体结果会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研究者会根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被试或条件下的平均回忆表现。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不同因素对回忆表现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说,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可以提供关于人类短期记忆功能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摘要:I.引言- 介绍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II.实验过程- 实验的流程和步骤- 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III.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实验结果的验证和确认IV.结论- 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 讨论实验的意义和影响正文:I.引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心理学中经典的实验之一,旨在探究人类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和机制。

该实验由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dolfoL.Stemberg)于1965 年提出,其结果对于理解短时记忆的运作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II.实验过程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过程如下:首先,被试需要记忆一组数字,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测试,每次测试中,被试需要判断一个数字是否曾经在记忆中出现过。

实验中,被试需要对每个测试数字进行反应,即按下“是”或“否”的按钮。

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包括:数字卡片、按钮、计时器等。

III.实验结果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显示,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提高,但在一段时间后,反应速度和准确性都会下降。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数字的难度、测试的顺序等。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的验证和确认表明,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可靠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和机制。

IV.结论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神经元和神经元网络的相互作用。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被试在记忆数字时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反馈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摘要:本研究考察被实验者在有反馈信息的条件下,对自己所画线段与标准线段是否更准确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反馈组在有反馈所画线段的长度的情况下,有误差有显著的减少;无反馈组在没有反馈的情况下,误差减少并不显著。

关键词:信息反馈准确性控制因素一、导言本实验是心理学中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有反馈一组是实验处理,无反馈一组是控制处理。

在心理学的历史中,很多人都做过有关信息反馈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结果。

现在,信息反馈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验中。

鉴于信息反馈的重要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信息反馈对遮挡划线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考察画线过程中的练习效应,以及练习效应与有无反馈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组,考察信息反馈对被试划线误差的影响。

本研究预期有反馈组被试的划线误差会显著减小,即表现出明显的练习效应,无反馈组被试的成绩与练习前相当,练习效应不显著。

二、方法2.1被试潍坊学院应用心理学同学10女7男做被试,年龄20~23,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仪器和材料在一张10×10cm 2的白卡纸上画有一条2cm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版;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6张白纸,编号为甲1、甲2、甲3和乙1、乙2、乙3;两只铅笔。

2.3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组间自变量分为有反馈和无反馈两个水平,各分配被试16人,男女匹配。

因变量为被试所划线段的长度与标准线段长度的误差,由直尺测量,精确到毫米的后一位。

本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包括:被试的眼睛距标准线段刺激的距离保持在30厘米,室内照明条件良好,并在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之前保持恒定。

被试划线的姿势统一,即以右手前臂的中点为支点,手握在笔的二分之一处。

同时,所有被试均应没有参加过类似研究。

2.4实验程序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人,并注意男女匹配,分别接受有信息反馈(甲组)和无信息反馈(乙组)的任务。

JGW—B1心理实验台操作手册

JGW—B1心理实验台操作手册

JGW—B1 心理实验台操作手册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目 录一、声简单反应时实验 (4)二、光简单反应时实验 (5)三、声选择反应时实验 (6)四、光选择反应时实验 (7)五、减法反应时实验 (8)六、加法反应时 (9)七、句子-图形匹配实验 (10)八、心理差异量测量 (11)九、颜色爱好测验 (12)十、注意广度 (13)十一、注意起伏 (14)十二、划消实验 (15)十三、彩色负后像 (16)十四、 颜色混合 (17)十五、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 (18)十六、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因素 (19)十七、形状恒常性 (20)十八、图形后效 (21)十九、图形识别 (22)二十、似动 (23)二十一、有凭借再现与无凭借再现 (24)二十二、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 (25)二十三、短时记忆容量测定 (26)二十四、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 (26)二十五、图形再认 (27)二十六、串行—并行加工实验 (29)二十七、心理旋转实验 (30)二十八、镜面实验 (31)二十九、迷津学习 (32)三十、Vincent 集体学习曲线 (33)三十一、表情认知 (34)三十二、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 (34)三十三、恒定刺激法 (35)三十四、信号检测法(有无法) (36)三十五、手动作的稳定性 (38)实验目的:1.学习测定声简单反应时的程序与方法。

2.测定被试的声简单反应时。

实验仪器:JGW-B 型心理实验台反应时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手键一个。

实验步骤:1.接上电源,将刺激呈现器的连接线插头插到“反应时输出”插口,反应时手键插入 实验台被试侧面板左下方“手键”插口。

2.开启计时计数器单元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接通,计时屏幕显示“0.000”s,正确 次数和错误次数均为“0”,按起“声、光”选择键,即选择声刺激。

3.工作方式选择为“反应时”4.要求被试将左手的食指放在红键上访做按键状。

主试宣布指导语。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课题陈舒2010210621注:以下为做过的每个实验的详细的实验报告,关于题目要求作答的部分,在实验报告中以加粗楷体的形式重点突出。

1、简述短时记忆广度的测定方法一、实验原理1)概念再现:短时记忆广度即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操作性的、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的容量。

其操作定义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

2)要求:试验过程中所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原来呈现的顺序。

与感觉阈限的概念相似,所谓“刚刚能够立即再现”即是指50%次能够立即再现。

二、实验方案1)实验者测定的一般方法:数字记忆广度的方法① 8位的数字能够通过,9位的数字不能通过,则记忆广度为8.5;②如将每一系列连续呈现3次,则以3次都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作为基数,再将其他能通过的刺激系列的长度按1/3或2/3加在基数上,两者之和算作记忆广度。

本实验就是用这种方法测量和计算数字记忆广度的。

如:3次均能通过的最长系列为7位数,则基数为7,如果8位数系列3次中通过2次,9位数通过1次,10位数一次也未通过,则记忆广度为:7+2/3+1/3=8;③、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记忆广度,也可以采取直线内插法来计算。

本次实验方案:采用了方法②的测试方案,结果数据中列出了此次测定的数字记忆广度,以及每一水平(数字个数)列出做对的遍数,如果全对,则为3,如果全不对,则为0(此时实验结束)。

2)具体实现: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搞清楚识记的方法和输入答案的方法。

在输入答案时,数与数之间不能有空格,如有错误可按倒退键(Back Space)删除,重新输入,输完后按回车键表示确认。

数字与数字之间的间隔是750ms,每个数字呈现250ms,从3位数字开始,然后4、5、6…,直到同一位数字系列的3遍都错了为止或达到12位数字。

三、实验结果=====结果图片==========结果分数=====短时记忆广度值: 9.33------------------水平正确率------------------3 100.00%4 100.00%5 100.00%6 100.00%7 100.00%8 100.00%9 66.67%10 66.67%11 0.00%12 0.00%------------------=====备注=====测验耗时:391秒[参数表]数字呈现时间(毫秒)=250数字间隔时间(毫秒)=750两组数字间隔时间(毫秒)=1000四、结论1)从实验的设计方面:每组设计三个长数对实验者进行测试,降低了实验的随机性,可靠性有保证;同时采用控制变量法,使得每次数据的出现频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数值上,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广度。

二、实验器材:
1.JWG_B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背景卡片一张,记录用纸两套。

2.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3.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三、实验步骤:
1.主试接通速示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
致。

“工作方式选择”A选“定时”,B选“定时”,选A_B顺序方式。

“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

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被试坐在速示器观察窗前,将面部紧贴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数字,要求
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

”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
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

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用5秒钟将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法将4位,5位,6位·····数字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3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四、结果:
分别统计每个被试的数字,字母的记忆广度。

五、讨论:
1.根据被试的记忆广度,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2.比较被试的记忆广度,分析个别差异。

3.分析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37—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