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生活态度
美国人对待体力劳动的态度

美国人对待体力劳动的态度许多移居到美国的人都是很贫穷的。
他们来到的这个茫茫一片的国家。
为了能建立农场,土地上的树木必须被清除;矿山也需要发展;房屋,商店,和高楼大厦也都要建造。
每个人都得出分力。
人们对体力劳动十分看重。
不久之后那些用头脑工作,在商业和工业领域获得成功的人才被高看。
现今美国也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方面人们为上升到不再需要体力劳动谋生的地位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对能用自己的双手做成一件事情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关于体力劳动,在美国人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显而易见。
有人应邀去中年夫妇家吃晚饭的话,他们家的住房不仅舒适而且家里的陈设也很奢华,种种迹象表明这家人有资金去外国旅游,有钱去消费昂贵的兴趣爱好,也有能力供他们的孩子上大学。
然而这家主人还是会自己做晚餐。
除此而外,她会做许多家务活儿,然而尽管她的丈夫已经是个职业的收入颇丰的人了,他却也能说说洗车,挖花坛和油漆房屋的事儿。
他的老婆可能也会帮着他打理这些事情,就像平时他帮着她洗碗碟和做其他一些家务活。
他们上大学的儿子或女儿或许也会找一份需要体力劳动的暑期工作,来赚取他们明年的学费。
从低下的工作干起,慢慢上升到好的职位,这一向是美国人的理想。
因而仆佣阶层没有成为一个固定不变的群体。
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不再有了,因为早些时候还在做仆人的人,现在在工厂里工作也可以拿到很高的工资。
大多数家庭是不能负担起帮他们做家务或园艺的个人的工资的。
如果工作时间相同,以小时计价的家政人员几乎可以赚到同速记员甚至是公办学校老师一样的工资。
家政服务和技能型劳动力的话,像是粉刷和木工手艺,费用都很高,加之美国人又有自己动手干活的传统,这两者促成了“自己动手”的精神,长存不衰。
许多通俗杂志上会有文章教授园艺、木工手艺、做沙发套和室内装潢的技能。
一些当地高中的夜校课程也会教成年人如何缝衣服,给汽车上油。
普通的美国人会告诉别人他的制作,向他们的邻居们展示,或者是送到县展评会参展(确信他们一定能得奖),从中得到很大的乐趣。
个人主义与自我驱动_美国人的自我观

个人主义与自我驱动美国人的自我观李其荣内容提要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体,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有其历史传统。
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内容是自主动机,自主抉择,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
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我们对待美国个人主义既不能简单地批判和否定,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追从,而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并坚持集体主义不动摇。
关键词 美国 个人主义 自我驱动对美国文化模式的研究,离不开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探讨,因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对于我们分析美国个人主义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也为美国个人主义的研究留下了发挥余地。
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美国人是如何认识自我的?美国个人主义是如何变迁的?中国人如何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前提下,吸收美国个人主义中的合理成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美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个人主义的思想渊源美国人的个体观念 根植于以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哲学传统。
洛克断言生物的个人是自然的基本单位。
洛克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推定一切个人都是为自我利益而生存、奋斗的。
社会乃是这样的一群人以自愿的契约形式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其目的乃是维护组成该共同体的个人的利益。
他在 政府论 中指出: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
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惟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
很显然,洛克强调了个人的权力,个人组成共同体,目的还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尽管17世纪的英国思想传统被认为是个人主义概念的起源,但这个名称的创立者却是托克维尔。
美国人的生活态度

美国人的生活态度
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可以用多样性和自由来形容。
他们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美国,人们有着广阔的机会和选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也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的乐观和积极态度上。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他们总是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此外,美国人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
他们重视教育和自我提升,相信知识和技能是成功的关键。
他们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和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美国人的生活态度还体现在他们对待家庭和社区的关怀和责任上。
他们重视家庭的温馨和和睦,注重与家人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他们也乐于参与社区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他人的福祉。
总的来说,美国人的生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追求自由、多样性和个人成长,同时也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和责任。
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影响着他们自己的生活,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差异

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然而不同的国家有着在地理、文化、性格等等多方面都有差异。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英国人和美国的差异。
美国人的性格和英国人是不相同的。
美国人比较崇尚自由,不喜欢约束。
英国人更加传统,注重礼貌礼仪。
有人把美国人的性格概括成:热情、开朗、冒险、创新、奔放活剥、直白的幽默 相对应英国人的性格特点是:冷漠、含蓄、内敛、保守、理性严谨、绅士的幽默。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
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
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
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
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
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
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
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
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
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
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美国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俗作文库

美国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俗美国人有哪些生活习惯?它们的风俗怎样?有哪些禁忌?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美国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俗,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美国人的风俗习惯(请客吃饭篇)美国人性格外向,热情直爽,不拘礼节,他们的风俗礼仪存在着许多与众不同之处。
美国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不礼貌的。
同美国人约会联系简单,打个电话,对方会很高兴地同意在尽短的时间内见面。
美国人也有礼尚往来的习惯,但他们忌讳接受过重的礼物,一则是美国人不看重礼品自身的价值,二来法律禁止送礼过重,从家乡带去的工艺品、艺术品、名酒等是美国人喜欢的礼物,除节假日外,应邀到美国人家中作客甚至吃饭一般不必送礼。
美国社会有付小费的习惯,凡是服务性项目均需付小费,旅馆门卫、客房服务等需付不低于l美元的小费,饭店吃饭在结帐时收15%小费。
美国人请客吃饭,属公务交往性质多安排在饭店、俱乐部进行,由所在公司支付费用,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才邀请到家中赴宴。
美国人的食物因地区、民族不同而种类繁多,口味各异,汉堡包、“热狗”、馅饼、炸面圈以及肯德基炸鸡等都是风靡世界的食品,但美国人待客的家宴则是经济实惠、不摆阔气、不拘泥形式的。
通常的家宴是一张长桌子上摆着一大盘沙拉、一大盘烤鸡或烤肉、各种凉菜、一盘炒饭、一盘面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饮、酒类等。
宾主围桌而坐,主人说一声“请”,每个人端起一个盘子,取食自己所喜欢的菜饭,吃完后随意添加,边吃边谈,无拘无束。
美国人将请客人吃顿饭、喝杯酒或到乡间别墅共度周末作为一种交友方式,并不一定要求对方做出报答,如有机会请对方到自家吃饭就可以了。
吃完饭后,客人应向主人特别是女主人表示特别感谢美国人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篇)美国人在吃午餐和吃晚餐之前,通常要喝点鸡尾酒,但在加利福尼亚州,人们大都喝葡萄酒。
同时,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盘色拉。
炸蘑菇和炸洋葱圈可作为开胃食品,牛排、猪排和鸡(腿)为主食,龙虾、贝壳类动物以及各种鱼类,甚至包括淡水鱼被统称为海鲜。
美国人的习俗

在美国,如果要登门拜访,必须先打电话约好;名片一般不送给别人,只是在双方想保持联系时才送;当着美国人的面想抽烟,必须问对方是否介意,不能随心所欲。
一般乐于在自己家里宴请客人,而不习惯在餐馆请客。不喜欢清蒸和红烩菜肴。不喜欢过烫过热的菜肴,喜欢少盐味,味道忌咸,稍以偏甜为好。喜欢喝可口可乐、啤酒、冰水、矿泉水、威士忌、白兰地等。不喜欢人在自己的餐碟里剩食物,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喜爱中国的苏菜、川菜、粤菜。
试举例说明。一个美国人驾车赶路,途中,他问一路人:“这里距离下一个市镇还有多远?”在一些把客气礼貌放在高于真实位置的国家里,路边这位先生也许马上想到赶路者已疲倦不堪,急欲抵达目的地,于是便客客气气地说,“顺着这条路走就到了”(Just down the road)。他以为这样回答能使赶路者心里宽慰从而更振足精神。然而,当这美国人开了好半天的车才到达要去的市镇时他会心情不畅,甚至气愤,觉得自己受骗了(feeling tricked)。在他看来,那位路边人明知路程很远,却存心欺骗他。同样的问题,美国人会怎样回答呢?美国人认为,假如他知道下一个市镇还有24英里的路程,回答说“Just down the road”是不诚实的表现。因此,尽管对那疲倦的寻路人极富同情,但他还是实话相告:“有好一段路呢,至少24英里”。(You have a long way to go ;at least 24miles more)。问路者听了也许会失望,但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所以也不会产生误解。
不懂就问,有问必答。美国人讲究直率,又珍视真实,所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平时闲聊,碰到不懂的问题,或没听清楚的句子,他们爱刨根问底,弄懂弄通。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在他们看来,不懂并不可怕,也不足以使人感到羞耻。可怕的和令人羞耻的是不懂装懂,蒙混过关。基于这条原则,美国教师讲课时,如果学生不提问题,他便认为学生都懂了。他决不会主动去问学生需要解答些什么问题,因为他认为那是学生一方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没有必要考虑面子问题,不懂就问是做学生的基本准则。
移民美国生活要注意的细节(精选)

1.移民美国生活要注意的细节1、礼貌大部分美国人都很热心,也很体谅语言沟通不畅的处境,若能以恳切的态度向他们请教,他们很少会当面拒绝。
2、对待错误日常生活中遇有委屈,特别是银行、信用卡公司寄来的对帐单有误时,千万别隐忍下来。
美国是个权利义务分明、顾客至上的社会,你应尽速表达你的不悦,并修正他们的错误,才不致造成损失。
3、礼仪第一次见面不一定行握手礼,有时只是笑一笑,说一声“Hi”或“Hello”就算有礼了。
握手的时候习惯握得紧,眼要正视对方,这样才算是礼貌的举止。
一般同女人握手美国人都喜欢斯文。
在告别的时候,也只是向大家挥挥手或者说声“再见”、“明天见”。
在美国如果有客人夜间来访,主人穿着睡衣接待客人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当被邀请去老朋友家做客时,应该预备小礼物。
美国人一般乐于在自己家里宴请客人,而不习惯在餐馆请客。
不喜欢过烫过热的菜肴,喜欢少盐味,味道忌咸,稍以偏甜为好。
喜欢喝可口可乐、啤酒、冰水、矿泉水、威士忌、白兰地等。
不喜欢人在自己的餐碟里剩食物,认为这是不礼貌的。
喜爱中国的苏菜、川菜、粤菜。
4、小费“小费问题,这个很重要。
美国,搭计程车、到餐厅吃饭、服务生或机场人员代提行李,都须给小费。
小费虽然是自由心证的行为,但有一约定俗成的习惯,能入境问俗,以免出丑。
一般而言,到餐厅吃饭,付小费约为百分之十五左右,不同城市消费水平不同,小费也不一样。
而在自助餐厅吃饭一般不需给小费,但若有人倒茶水,并殷勤询问需求,则可依人数酌给小费。
晚间用餐小费需比白天多一些。
小费是对服务品质的一种评估,有些服务生为了多赚小费会表现特别热心,不时殷勤询问。
不必管服务生的眼色,你可依自己对该餐厅及该服务生的满意程度付小费,多给或少给没有人会干涉。
5、信用要建立优良的信用记录。
各种帐单应准时支付,帐单上多会载明付费截止日期,能够提早一周左右支付。
万一误时,不仅可能会遭罚款,同时也会产生不良记录。
银行存款也应随时保持在足够支付帐单的金额以上,若遭跳票,也会影响信用。
美国穿着习惯

我在美国生活已经是第三个年头,对美国人衣着的高度随意化,已随时间的流逝而司空见惯。
在我看来,美国人夏天“衣不蔽体”的穿着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与理念。
首先,美国人有一种对阳光的依恋情感。
我未曾考证过白皮肤和黑皮肤的美国人是否比黄皮肤的亚洲人更需要日光的沐浴。
然而,美国人确确实实热衷于晒太阳,在这里是有目共睹的。
春天刚过,住在我住家附近的两个美国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把沙滩椅往他们房顶上的露天阳台上放,因为那地方是他们整栋房子中日照最强烈与日照时间最长的。
而在我房子西边合租房子的几个男女美国学生,竟隔三差五地在中午太阳最猛烈的时候搬来小梯子爬上他们房子的斜屋顶上晒太阳。
当我第一次从我房间的窗户往外看到几个几乎赤裸的男男女女趴在那屋顶时,真有一种这边风景独好的感叹。
人生,仿佛也在瞬间因为太阳的存在而显得格外美好。
试想,每天醒来一睁开眼就能看到朝气蓬勃的太阳,望着平静而清洁的街道,呼吸着清新而几乎无污染的空气,在早晨的好心情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与生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想,太阳与这群喜欢太阳的人们,是我喜欢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在感叹之后,我真当心那看起来薄薄的瓦片屋顶怎能承受那几个男孩子每人接近200磅的体重!当然,一个星期后,我从过来维修房子的房东口中知道,那屋顶的瓦片下面,是支撑着经得起重压的金属支架。
而瓦片,只是一种装饰作用。
对于几个光脱脱的男女趴在屋顶上晒太阳,美国人是视而不见的。
最多只会是某些国际学生偶然间驾车经过时不自觉的放慢车速,用近乎观赏艺术雕像的眼光扫描片刻后渐去渐远。
美国人的阳光情结,促使他们尽可能地把所有的运动安排在室外。
在我就读的这所高校,有装备齐全的免费健身房,崭新木地板与中央空调配置的室内篮球场,以及室内恒温游泳池等运动中心。
然而,只要不是阴雨连绵或寒风凛冽的日子,美国学生总喜欢在田径场或街头的人行道上跑步或在校园的草坪上踢球。
而健身房里的跑步机,总在孤寂中默默地期盼着恶劣天气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人的生活态度美国人做事节奏快,注重工作效率。
初到美国,一下飞机就看到美国人个个脚步匆忙。
在街上走,千万不能慢吞吞,不然后面的人把你一推就走到你的前面去。
据说,美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远远多于欧洲人。
美国人强调时间观念,注重工作效率。
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悠闲和无所事事好象就是无能,会被看不起。
由于美国社会竞争激烈,充满了运动和变化,慢一步就会痛失良机。
他们通常是以小时,而不是以天来计算安排时间,始终处于繁忙之中,结果自然养成了紧迫的时间观。
美国人紧张时间观的最大好处,是工作效率高。
大多数美国人每天、每星期、每个月都有一个时间表,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非常紧张。
所以美国人常给人一种缺乏耐心的印象。
他们做事一般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后,又迅速转向第二件事情。
他们不同情失败者,如果有谁在竞争中失败了,美国人只能认为他自己做得不够,这是他自己的教训,期待他重整旗鼓,在下一轮竞争中反败为胜。
美国人富有独立进取、个人奋斗的精神。
美国人从小便养成独立奋斗、不依赖父母的习惯,甚至大人对小孩也是这样的态度。
他们父母都认为让子女从小自强自立,对他们将来到社会上去生活大有裨益。
孩子高中一毕业,就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便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到了成年,他们纷纷离开父母,自立门户,很多人在大学里,要么靠自己成绩获得奖学金,要么靠半工半读赚够自己的学费。
一旦结婚成家,他们更是独立自主,靠自己的本事在社会中“打拚”。
他们钦佩的是那种精明强干的,大事小事都能做的人。
付出劳动便要取得报酬,就是朋友们一起去吃饭,通常是AA制。
美国无论在工商业界、在学术界、在文化娱乐界,还是在政界,到处都是激烈的竞争。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角逐的社会中,只有强者才是成功者。
在美国人眼里,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而是他本人的才华和能力。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十分幽默地说过:“我不知道我的祖父是何许人。
我更为关心的是他的孙子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美国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住在美国中部平原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往往只为同朋友吃一顿晚饭,可能还要自己掏钱,就可以驾车到一两百公里外的地方。
他们为了看一场表演,或听一次音乐会就兴致勃勃的跑到很远的另一个城镇。
纽约耸入云霄的摩天大楼,有人敢从外面攀缘而上;奔腾呼啸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也有人敢躺在铁筒中顺流而下;浩渺无际的大西洋,更有人敢乘着热气球飞越而过。
他们总是追求新奇的事物,不断地改变环境,在冒险中寻求刺激。
美国人迁居的现象更为常见,据说每年约有4000万人搬家,平均每5户中就有1家三年迁居一次。
这种频繁的迁居,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不习惯于平淡无奇的生活,渴望看到新地方、寻找新的就业机会、获得新成功的性格。
每逢星期六和星期日,到处都可见到要搬家的美国人贴出的临时广告,把家中无法带走的家具、物品廉价出售。
所以有人把美国称为一个“轮子上的国家”。
美国人处处以法为先,强调按法律办事。
做事大都有和约、双方签字、依照行事,如违反则按规定处理,无论上司亲戚,平民官员邻居,都没有什么情面可讲。
据说,有一个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进行商务活动,他的中国司机把车子停在了一个有不准停车标志的地方。
美国人就提醒他:“注意,这里有不准停车的标志”。
但是,司机说:“没关系,我认识这里的警察”。
这使他大惑不解:为什么认识警察就可以违法?美国有世界最多最大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遍布各个行业,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强大的经济就是靠他们支撑,甚至有关国防的机密先进技术,都掌握在几家私人大跨国公司手里,但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个国家政府对本国的跨国公司也毫不留情。
从九十年代起,美国司法部就对“微软”穷追猛打,一心要破除微软在操作系统方面的垄断。
当美国香烟代表一种美国生活方式,在全世界通行无阻,为美国赚回大把大把美元的时候,美国法院对烟草大企业毫不留情,一次次巨额的判罚,以惩罚该行业半个世纪以来的欺诈行为。
美国人非常重视个人品德,那就是一个人可以做错事,但不能不诚实。
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绯闻,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不是两个人的风流韵事,而是克林顿他居然在美国人民面前撒谎。
美国的普通民众一般都认为,总统诚实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克林顿被逼得无可奈何,只得老老实实地承认了。
他也得以继续当他的总统到任期届满。
但另一位前总统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尼克松总统在竞选演说中说过:“在美国,搞政治的人必须住在金鱼缸里”,意思就是美国的政治家必须诚实清白到透明。
但是,“水门事件”使他在美国声名狼籍。
同样,他的的根本原因也不在于下令安装了一套窃听器去偷听政敌们的会议,而在于他敢于对美国人民撒谎。
不断用新的谎言掩盖前一个谎言,甚至发展到把不配合他撒谎的几位司法部官员撤职,美国民众不能容忍一个连续不断地用谎言欺骗他们的总统,他最终在全国舆论界的穷追猛打下陷入重围而只得下台。
美国人的工作生活态度-----快乐!美国人的工作生活态度,快乐!在美国,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轻松而快乐的生活态度。
在图书馆借书时,图书管理员笑着对我说:“enjoy your books(享受你的书)!”在餐馆用餐,服务生对我说:“enjoy your lunch(享受你的午餐)!”到博物馆参观,老师对我们说:“have a fun!(祝你有个好心情)!”比较起来,我觉得我们中国人活得就沉重。
在国内的博物馆走马观花,学生还要拿着小本子记录,为了回去写作文,自然快乐不起来;即使学校每天免费的工作午餐,虽然不用付一分钱,可是听到最多的还是对饭菜的抱怨声。
也许,对美国人而言,寻找快乐是做很多事情的动机;而对中国人而言,做事情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快乐常常被视为一种奢侈。
为什么要吃苦中苦?老祖宗教育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话在美国很难被人理解,为什么要吃“苦中苦”?为什么要做“人上人”?美国人有“平等”意识,从白人到黑人,从男人到女人,从小孩到老人,从正常人到残疾人都在争取平等的权利(当然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平等,但相对平等已经难得了)。
但在中国就缺乏这种传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平等,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父母总是为了孩子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平等,老师说什么学生只能照办;等好不容易毕业工作了,总该扬眉吐气了吧?可惜,在领导面前你说话也不是理直一定就气壮。
就算你不对领导拍马奉承,至少是极其尊敬吧?其实心里明白,尊敬的不是人的德行,而是人的职位。
人与人之间缺少平等是不可能快乐的。
再谈苦乐。
我们过多地强调求学、处事的目的性,而忽视追求过程中的乐趣。
所以当我们达到目的时往往陷入空虚,甚至有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也发现自己活得苦闷。
对许多中国学生而言,苦是多于乐的。
我曾经担任中学毕业班的班主任,很少有老师会对学生说:“学得快乐,考得快乐!”老师只是教导学生:“读书能不苦吗?不苦读你能上好的大学吗?”有一件好笑的事情。
班会上讨论“上课的时候太困想睡觉,怎么办?”有人说吃红辣椒,有人说洗冷水脸,还有人说“头悬梁,锥刺股”。
在我看来,“头悬梁,锥刺股”的行为多少有点自残自虐的心理变态。
想睡就睡吧,为什么学得那么痛苦?为什么学得那么不快乐那么不健康?我们的学生牺牲太多,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却往往丧失了健康的心态和追求快乐的本能。
当我们十年寒窗苦读最后只剩下这些不快乐的体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感到我们的生活太扭曲?除了考试,除了上大学,人生本应该有更美好的情感体验,那就是体验求知过程的快乐,生命本身的美丽。
对学生来说,求学应该是快乐的,充满新奇的。
可是,求学对我们而言是无穷的考试———从中考、高考,到以后的考研、考托、考G,乃至职称考试。
为的是证书和学历,快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人生的快乐可以忽略不计吗?在美国我基本上没有遇到美国人对我抱怨工作,哪怕是失业也没有抱怨的。
他们的工作态度似乎很单纯,只是赚钱和快乐而已,如果干得不开心就辞职。
而在中国,我看到了太多的不快乐的人,一方面是过度膨胀扭曲的事业心,另一方面是满腹的牢骚和抱怨。
人与人从进单位开始就争,争职称争职位争收入,争到后来肯定人与人的关系复杂紧张,工作自然是缺乏乐趣可言。
我同学的母亲是位小学教师,在一次看望她的时候,就不断向我抱怨。
她抱怨要自己要备12种教案。
我听了很困惑,有工夫算多少种教案还不如把事情做好算了,何必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呢?这里的美国老师自己往往还要编教材呢,也没听到有什么抱怨还忙得很开心。
朋友的母亲还抱怨说,自己班上的平均分比别班少0.01分,不是第一名。
我想那更没有必要计较了,懂得教育规律的人都应该明白,语文多3-5分是不代表什么的。
教育是“百年大计”,长期长效的事业如果沦落到流水线上的标准操作,这按分数排名次实在是很可笑,也很可悲。
如果校长为分数排教师的名次和收入,那么这个校长应该第一个下岗。
我说:“伯母,你做得这么不开心,还是退休吧!”“不行,我现在好歹还有2000多块钱。
”朋友的母亲一口回绝我让她更不快乐的建议。
我估计朋友的母亲将来还是不会快乐,因为她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了。
这样的心态很不健康,这是一种灰色心态。
就说超市的工作人员吧。
在美国控股的百货超市,工作人员总是很诚恳地问我要不要帮忙,每次都是很热情地忙着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工作。
可是他是快乐的,因为快乐是无法假装的。
而在国内的超市,工作人员的脸往往是灰色的,我知道他们也许担心下岗,我明白他们每个月的工资也许只有800元,但美国控股的超市一小时的薪水也就8美元啊,为什么那里的工作人员的笑容就会看上去更明媚一点呢?我们什么时候能更快乐这样的差别原因很多,但不完全是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的问题。
我总觉得是和我们的文化以及生活态度有关。
就说志愿者吧。
在美国到处看到志愿者。
尤其是在图书馆,里面只有馆长一个人拿工资,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
读者都是志愿者为做导游。
如果你想学英文,还是志愿者为你每周上两次4小时的课,分文不取,直到你自己放弃。
在医院、在学校、在社会的个个角落,到处可见志愿者的踪迹。
美国人做志愿者是从奉献和感受快乐的角度出发。
如要你对对志愿者老师表示感谢的时候,他总是说:“I enjoy it very much(我非常享受我做的事)。
”他会告诉你,如果不快乐,他是不会继续教你的。
美国有许多非盈利的机构。
比如WQED电视台,他们没有广告,节目是很经典的,靠的就是志愿者、政府和社会各界机构的帮助,似乎在残酷的资本主义商业竞争下也有脉脉温情的一面。
而现在的中国人,千万不要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啊。
读书难得快乐,工作难得快乐,有人说等我退休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可以快乐了。
我想说的是,一个不快乐半生的人是不明白什么是快乐的,错过半生快乐那是对生命资源最大的浪费。
我梦想着有一天,在马路上遇到美国人和中国人,中国人的笑容能比美国人多一点,中国人的背脊比美国人挺一点,中国人迈的脚步比美国人大一点,中国人的幽默也比美国人多一点……《系转载文章》We often hear people say, “Never give up.” These can be encouraging words and words of determination. A person who believes in them will keep trying to reach his goal no matter how many times he fails. In my opinion, the quality of determination to succeed is an important one to have. 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we should never give up.One reason is that if we give up too easily, we will rarely achieve anything. It is not unusual for us to fail in our first attempt at something new, so we should not feel discouraged and should try again. Besides, if we always give up when we fail,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evelop new skills and grow as people. Another reason we should never give up is that we can learn from our mistakes only if we make a new effort. If we do not try again, the lesson we have learned is wasted. Finally, we should never give up because as we work to reach our goals, we develop confidence, and this confidence can help us succeed in other areas of our lives. If we never challenge ourselves, we will begin to doubt our abilities.In short,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do not give up when working for our goals. Whether we succeed in the end or not, we will learn something, and what we learn will help us to become better, more confident people. Furthermore, if we give up, we have non chance of attaining our goals, but if we keep trying, there is always a chance that we will succeed one day.追逐时尚follow the fashion时尚是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