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现象

合集下载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变迁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变迁

190
3
2
0.4
成熟阶段
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成一枪三束彩显管。 1972年 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美国研制成功自动校正会聚误差彩显管。
至此,彩色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1981年 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 袖珍黑白电视机,液晶屏幕仅 2.5英寸,由电池供电。 1984年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 “宇宙电视”。该系统的画面 宽3.6米,高4.62米,相当于 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车 上, 在大街和广场等需要的地方播 放。系统中采用了松下独家研 制的“高辉度彩色发光管”, 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 色彩鲜艳,明亮的图像。
1957年研制出全玻壳彩显管。
1957年这一款法国出 品立式电视机仪态端 庄...
1957年意大利Phonola出品 的“移动”电视
1960年德国产Kuba Komet电视机,一套自 成体系的家庭娱乐系统,具有家庭影院的 潜质
1959年巴西产Philco电视机 拥有光亮的弧形木制机身
新产品阶段
1951年 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 显像管。
1954年 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英国于1950年前后出品 的9英寸 电木外壳电视机
Zenith Tyler 1952 年产12英寸电视机
1951年Sony为美国市场生 产的第一台电视机,规格 为8英寸
产品周期中贸易平衡的演变
从1949年到1951年美国电视机数目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1960年 全美电视台高达 780 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 87%的家庭拥有至少 一台电视机。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 %为彩色电视机。 国家 美国 英国 法国 加拿大 日本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国际贸易-英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国际贸易-英文)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Increasingly standardized flexibility in design; manufacturing declines; competitors develop; (prices and profit margins) Loses market or invests abroad trade and investment are intertwined Capital-intensive
11
Stage III: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
III Stages of the Product Cycle
Stage I: The New Product Stage II: The Maturing Product Stage III: The Standardized Product Completely standardized; Technology accounts less (LDC) Profit margins are thin, and competition is fierce. Labor-intensive (unskilled)
9
III Stages of the Product Cycle
Stage I: The New Product ----Innovation highly skilled labor; capital for R&D; location non-standardized; high cost; monopolize Technology-intensive No international trade happens
T1-T3-T4-T5--
U.S. Imports from other nations.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总结 复习资料

国际贸易理论名词解释总结 复习资料

一.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产生条件: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产生原因:各国生产要素差异性生产要素国际间缺乏流动性各国科学技术存在差异基本经济分析工具1。

一般均衡分析: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其所有的资源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表示一国的生产能力.表示供给。

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反映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图形。

表示消费者需求。

一般均衡:社会的最优生产点: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设为、会无差异曲线)。

2.局部均衡分析:只分析某个具体的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情况。

封闭的经济中,市场均衡完全由一国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前提是没有政府干预)二.对外贸易: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1。

按货物移动方向:a出口贸易:把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及本国化产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

(本国化产品:复出口。

外国货物经过结关进入国内后,未经加工改造,又输出国外的现象。

)b进口贸易:把外国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运往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复进口现象)c过境贸易:当A国须经过C国国境把货物运往B国时,这批经过C国运往B国的货物,对于C 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间接过境贸易2。

按交易商品的形式:a货物贸易:有形(商品)贸易.有具体形状的商品的交换活动。

(进出口需经过海关,贸易额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表上)b服务贸易:无形(商品)贸易。

传统上指无形劳务的提供和接受。

新定义,指“过境交付;c境外交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无需经过海关)3.按如何划分货物进出口的标准:a总贸易:一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以货物越过国境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b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结关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

4。

按交易的方式:a直接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流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流动

国际经济贸易学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刘易斯·威尔士(Louis Wells)和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

1966年,弗农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文,该文首次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认为不同国家间技术差距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威尔士在此基础上,引入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理论,具体描述了因技术差距产生国际贸易的过程;他们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至国际贸易理论之中,奠定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产品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国家生产和出口,以此说明国际贸易的流动方向,将市场营销学的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它是关于产品生命不同阶段决定生产与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

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细分为产品开发期、市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或产品创新阶段,又称引进阶段。

消费者不甚了解新产品的特性和如何使用这种新的产品,以及它给人们所带来的方便和好处,在这一阶段,需求主要来自本国,生产也主要针对本国需要,基本上没有出口。

要求投入的技术要素比较高,要求熟练的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也比较高。

这一时期的产品可以说是技术密集型的。

第二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又称增长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同时和该产品使用的配套设备比较完善,获得消费者广泛的接受,所有的人都具有使用这一产品的技能,都拥有这种产品,该产品市场饱和,产品销售量的增长率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国外的需求也已开始,成熟的技术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出去,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地模仿并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

成熟阶段技术开始标准化,产品比较成熟,市场迅速扩张,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从而要求投入资本比较多。

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有关国际贸易现实,分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喜是忧?

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有关国际贸易现实,分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喜是忧?

经济学09-01班兰秀涛15号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有关国际贸易现实,分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喜是忧?答:喜忧参半。

作为世界工业制成品市场的后来居上者,中国以其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上百万有才华的工程师和良好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新一代的世界工厂。

毫无疑问,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会对本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能增加本国的就业率,增加税收,能带动技术的进步,促进GDP的增长。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我们生产廉价的商品来满足国内外需求,有助于增进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福利。

欣喜之余,我们也要仔细审视“世界工厂”给我们带来的弊端。

以下主要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简单分析之。

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看:⑴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

⑵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

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

⑶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正好承担了这一角色,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

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进行了产品的研发,拥有产品的知识产权,获取的利润最大。

随着产品生产技术的成熟,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负责产品的生产,同时还需向发达国家支付专利费用。

于此以来,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生产环节的获利少之又少,陷入了一个“获利少——创新少——获利更少”恶性循环,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更加严重。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贸易现实状况。

2012年,欧美外需市场的情况不会有根本性好转,国内各种综合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将持续。

我国出口现在面临着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包括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土地成本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描述,任何一种产品始终处于动态的演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里和不同的情况下会有自己相异的特点.这意味着,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必须依据各类产品的生命周期加以决策和运作,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率和贸易利益。

I.从产品的要索密集程度来看,它会随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逐渐演进而有规则地变化,在新产品时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改进和完善,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熟练工人的大盘投人,此时的产品自然属于技能或技术密集型。

在产品即将或已经进人迅速增长时期,产品创新已经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加以实现,即进人了正常的批盆生产阶段。

相应地,要家投人也转向主要依靠资本投人和使用半熟练劳动,于是产品的性质就改变为资本密集型.等到产品步人成熟时期,其特点表现为在技术不变条件下的长期生产,劳动技能相时变得更不重要,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因而较前更高。

2.从产品的需求状况来看,整个生命周期也发生着比较有序的变化在新产品时期,生产者数目很少,产品数t十分有限且缺乏相近的替代品.满足的主要是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因此,产品的价格相当或比较昂贵.只能拥有狭窄的需求面,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其销督市场不断扩大,参与竞争的生产者大最增加,生产成本也趋于下降,于是,唯有降低产品价格才能扩大产品销路。

这一来,比较便宜的价格又刺激了该产品的需求。

进人产品成熟期之后,该产品已经标准化,各国的技术差距拉平。

大规模生产也已普迫化,导致厂商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显然,这又推动着产品需求的增长。

3.从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对优势来看,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

第一种类型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

它们工业先进,技术力盆雄厚,资本和自然资源相对丰裕,国内市场广阔。

因此,它们研制新产品的优势相当显著,生产成长产品也可获取甚多利益。

第二类是较小的发达国家,它们同样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力,国土虽小而工业发达。

但是,它们的国内市场狭小,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这就使得其生产优势在产品成长时期就逐渐减少,到了产品成熟阶段更是基本丧失。

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探讨(ppt 36页)

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探讨(ppt 36页)
26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出发点
– 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
• 主要思想
–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即使两国在各方面 完全相同,互利贸易也会发生,贸易形式是HO模型所不能解释的。
– 不完全竞争意味着存在产品差别,同类产品在 规模经济下可以产生国际贸易。
27
Y
B
进口
D
出口
规模 经济
Y1
C’ 出 口 E
– 一般来说,该产业的原材料运输成本高于制成 品运往市场的费用,因此,都是把大而重的原 材料制成较轻的制成品。
– 如钢铁、基础化工、炼铝等产业。
24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运输成本论
• 产业选址(2):市场定向型
– 靠近其产品市场的产业
– 通常,这些产业的制成品变得较重,或者在生 产过程中运输比较困难。
– 产品同质性:产品间可以完全替代,但市场区位和市场时 间可能不同。
– 产品异质性: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 入具有相似性。
20
2.产业内贸易理论
2.4产品差异论
–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季节性贸易 • 运输成本论
– 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 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
21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运输成本论
10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3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与技术差距论比较
• 强调产品标准化,而不是时间滞后。
11
1.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3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评价
• 比传统理论更进一步 • 不确定性使生命周期不是必然的 • 发明者与模仿者的地位相对固定
12
2.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摘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不仅是对古典和非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也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介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从个别实际案例分析,提出该理论对我国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国际贸易内容启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背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的提出有其实际的理论背景。

(一)、国际产业大转移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挑战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从西方工业化国家转移到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向发展中国家。

在此现实背景下,传统的贸易理论和以规模经济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虽然较好地解释了静态贸易格局,但无法合理地解释动态转变的比较优势以及国际产业转移所导致的国际贸易格局所发生的变化。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该理论描述的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在第一阶段,技术处于创新阶段,产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的产品,而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拥有这方面的资源,因此这类国家具备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二阶段当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成为了主要目标,这时产品生产所需的主要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因此,产品从知识密集型转变为了资本密集型,资本充分和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了此类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第三阶段,产品的生产已经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认为,由于技术的外溢问题,每一种产品都经历了一个在发达国家发明、出口、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再向发达国家出口这样几个阶段,进而构成了贸易动态均衡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阶段
生命周期与国际现象
生命周期影响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 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 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 《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时间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生产战略的影响
第一阶段即新产品阶段,由于某一或几个企业拥有技术垄断优
势和市场寡占地位,竞争者很少,市场激烈程度远不充分,替 代品很少且附加值高,企业对产品的成本关注不是很大,技术 或产品可以通过出口源源不断地输向全世界各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我国的太阳能和某些生物工程行业正好处于第一阶段,若进 行投资,存在获得很高利益的可能。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生产战略的影响
第二阶段,即成熟产品阶段。由于创新企业的技术垄
断和市场寡占地位的打破,一批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开始 掌握此技术,于是,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替代产品增加,为了摄取更多利润,更多的企业开始重 视产品成本的下降,较低的成本开始处於越来越有利的 位置,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各跨国公司开始从成本出 发,在有较大需求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工厂,推行国际化 生产战略,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 利润。
产品周期阶段
生命周期三大阶段
新产品阶段
成熟阶段
标准化阶段
技术新发明 发明国垄断商品
技术成熟 技术被他国模仿
技术扩散 产品完成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
四小周期
引 入 期
成 长 期
成 熟 期
衰 退 期
产品生命周期图
生命周期与国际现象
美国报纸产业的生命周期图
报 纸 贩 卖 数 量
成长
复苏
成熟
停滞
衰落
引入
谢谢观赏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生产战略的影响
第三阶段,即标准化产品阶段,由于产品的生产技术、生
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趋于标准化,这时对生 产者技能要求不高,加入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原产品的技 术垄断优势已经完全消失,成本、价格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这时,作为具有技术先导力的跨国公司,对此产品没有任 何优势可言,因此,其有可能自己尽量少生产,甚至不生 产,把生产直接给那些更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