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吸收实验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一、实验目的1.熟悉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和操作。
2.测定气体通过干湿填料塔的压力降,进一步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征。
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传质系数。
二、实验原理填料吸收塔一般要求控制回收率越高越好。
填料塔为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填料塔操作时液体从塔顶经分布器均匀喷洒至塔截面上,沿填料表面下流经塔底出口管排出,气体从支承板下方入口管进入塔内,在压力的作用下自下而上的通过填料层的空隙而由塔顶气体出口管排出。
填料层内气液两相成逆流流动,在填料表面的气液界面上进行传质,因此两相组成沿塔高边缘变化,由于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为若干段,在两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装置,以利于流体的重新均匀分布。
填料的作用:1.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满足(1)80%以上的填料润湿;(2)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
2.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流动。
满足(1)合适的气液负荷;(2)气液逆流。
三、实验步骤(1)将液体丙酮用漏斗加入到丙酮汽化器,液位高度约为液体计高度的2/3以上。
(2)关闭阀V3,向恒压槽送水,以槽内水装满而不溢出为度,关闭阀V5。
(3)启动空气压缩机,调节压缩机使包内的气体达到0.05~0.1Mpa时,打开V2,然后调节气动压力定值器,使进入系统的压力恒定在0.03Mpa。
(4)打开V4,调节空气流量(400L/H~500L/H);打开V6,调节空气流量(5)室温大于15℃时,空气不需要加热,配制混合气体气相组成y1在12%~14%mol 左右;若室内温度较低,可预热空气,使y1达到要求。
(6)要改变吸收剂温度来研究其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则打开液体加热电子调节器,温度t3<35℃。
(7)各仪表读数恒定5min以后,既可记录或取样分析有关数据,再按预先设计的试验方案调节有关参数。
(8)A1为取样测y1; A2为取样测y2;(9)阀V10为控制塔底液面高度,以保证有液封。
四、实验记录测试方案:1.固定气体流量,改变液体流量;固定CO2的流量,改变H2O的流量:2.固定液体流量,改变气体流量。
仿真思考题及答案

1.精馏实验1.精馏操作回流比:越大越好越小越好以上两者都不对r2.精馏段与提馏段的理论板:精馏段比提馏段多精馏段比提馏段少两者一样不一定r3.当采用冷液进料时,进料热状况q值:q>1rq=10<q<1q=0q<04.全回流在生产中的意义在于:用于开车阶段采用全回流操作r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时采用全回流操作r用于测定全塔效率r5.精馏塔塔身伴热的目的在于:减小塔身向环境散热的推动力防止塔的内回流r加热塔内液体6.全回流操作的特点有:F=0,D=0,W=0r在一定别离要求下NT最少操作线和对角线重合7.本实验全回流稳定操作中,温度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当压力不变时,温度分布仅与组成的分布有关r温度分布仅与塔釜加热量有关系当压力不变时,温度分布仅与板效率、全塔物料的总组成及塔顶液与釜液量的摩尔量的比值有关8.判断全回流操作到达工艺要求的标志有:浓度分布根本上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r既不采出也不进料温度分布根本上不随时间改变而改变r9.塔压降变化与以下因素有关:气速r塔板型式不同r10.如果实验采用酒精-水系统塔顶能否到达98%〔重量〕的乙醇产品?(注:95.57%酒精-水系统的共沸组成)假设进料组成大于95.57% 塔顶可到达98%以上的酒精假设进料组成大于95.57% 塔釜可到达98%以上的酒精r假设进料组成小于95.57% 塔顶可到达98%以上的酒精假设进料组成大于95.57% 塔顶不能到达98%以上的酒精r11.冷料回流对精馏操作的影响为:*D增加,塔顶T降低r*D增加,塔顶T升高*D减少,塔顶T升高12.当回流比R<Rmin时,精馏塔能否进展操作?不能操作能操作,但塔顶得不到合格产品r13.在正常操作下,影响精馏塔全效率的因素是:物系,设备与操作条件r仅与操作条件有关加热量增加效率一定增加加热量增加效率一定减少仅与物系和设备条件有关14.精馏塔的常压操作是怎样实现的?塔顶连通大气塔顶冷凝器入口连通大气塔顶成品受槽顶部连通大气r塔釜连通大气进料口连通大气15.全回流操作时,回流量的多少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受塔釜加热量的影响r受塔顶冷剂量的影响16.为什么要控制塔釜液面高度?为了防止加热装置被烧坏r为了使精馏塔的操作稳定r为了使釜液在釜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r为了使塔釜与其相邻塔板间的足够的别离空间为了使釜压保持稳定17.塔内上升气速对精馏操作有什么影响?上升气速过大会引起漏液上升气速过大会引起液泛r上升气速过大会造成过量的液沫夹带r上升气速过大会造成过量的气泡夹带上升气速过大会使塔板效率下降r18.板压降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与上升蒸气速度有关r与塔釜加热量有关r2.传热实验1.以下属于传热根本形式有:间壁换热混合换热辐射r2."热能"总是:由热能高的物体传向热能低的物体由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r由比热大的物体传向比热小的物体3.间壁换热时,壁温总是:接近温度高的流体接近温度低的流体接近传热系数大的流体r4.在本实验中的管壁温度Tw应接近蒸汽温度,还是空气温度?可能的原因是:接近空气温度,这是因为空气处于流动状态,即强制湍流状态,a(空气)↑。
吸收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专业:环境0901 学号:姓名: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德基本构造,吸收过程的基本流程及操作。
2、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对于低浓度气体吸收且平衡为直线的情况,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方程N A=KyaV填厶y m,贝U只要测出NA,测出气相的出,入塔浓度,就可以计算Kya 而N A=V(y i-y2)。
式中V为混合气体的流量,单位为mol/s (由转子流量计测定)y i,y2分别为进塔和出塔气相的组成(摩尔分率),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
液相出塔浓度由全塔物料衡算得到。
计算△ y m时需要平衡数据可用丙酮的平衡溶解度算出相平衡常数m。
5*(丙酮的平衡溶解度)三、实验流程及设备实验装置包括空气输送,空气和丙酮鼓泡接触以及吸收剂供给和气液两相在填料塔中逆流接触等部分,其流程示意图如下所示。
空气的压力定为0.02MPa。
3温度计7鼓泡器1 空压机 二、实验转步骤量计 1、熟悉实验流程,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在空气流量恒定的条件下, 高位槽 压力定值器改变清水的流量,测定气体进出口浓度y i 和y 2,计算组分回收率n ,传质推动力△ y m 和传 质系数Kya 。
2、 在清水流量恒定的条件下,改变空气的流量,测定气体进出口浓度 y i 和y 2, 计算组分回收率n ,传质推动力△ y m 和传质系数Kya 。
3、 改变吸收液液体的温度,重复实验。
4、在控制定值器的压强时应注意将空压机的出口阀门微开5、加热水时,需缓慢调节变压器的旋钮。
&调节参数后要有一段稳定时间,直至出口水温基本恒定,取样时先取 y 2,再 取y i 。
7、转子流量计的读数要注意换算。
8、气体流量不能超过600L/h ,液体流量不能超过7L/h ,防液泛。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 设备参数和有关常数实验装置的基本尺寸: 塔内径 34mm ,填料层高度 220mm , 填料尺寸 拉西环6*6*1(mm ),大气压 101.3KPa ,室温 15 C2. 实验数据序 号 计刖 空气 压力MPa空气 温度oC空气 流量 读数 L/h 水的 流量 读数 L/h 塔底液度°C 塔顶 液温°C入塔气 体浓度y1 出塔气 体浓度y2 进口面积A1出口面 积A21 0.02 14.5 400 2 14.4 15.8 0.055 0.018 4650 1562 2 0.02 14.6 400 6 14.3 16.2 0.047 0.007 3957 589 30.02 14.6 6006 14.4 15.2 0.044 0.014 3712 1200 40.0214.6400623.220.80.0460.01238619983. 计算结果表序 号惰性气 体流量 mol/s吸收剂流量 mol/sy1 y2x1 y1*△ ymK Ya10.0046 0.03090.0550.0180.005 40.007 90.0190.000 1744.932压力表 6 填料塔4yi n取样丙酮量n取样量AFpoV取样/(RT)4650*1.2*10e-12101.3*10e3* 10(e -8)/8.31/(273 14.5)二0.055同理得n取样丙酮重y2=匸二= 0.018N A=V(y1-y2)=0.0046*(0.055-0.018)=1.7*10对于清水x2=0,根据物料衡算有V(y1 -y2) = L(x1 -x2),即x仁V(y1-y2)/L=0.0046*(0.055-0.018)/0.0309=0.0054查表得t=14.5 C ,P=101.3KPa下丙酮溶解于清水的量为x=0.01时的平衡分压p*为1.15kPa, 故亨利系数E= p*/x,溶解度系数m=E/P= p*/x/P=1.46。
实验六吸收实验

1、室温大于15℃时,空气不需加热,即可达到配料要求。若室温偏低,可预热空气使y1达到要求。
2、各仪表读数恒定5min以后,即可记录或取样分析有关数据,再按预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调节有关参数。
b、 填料的作用
(1)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应满足:i) 80%以上的填料润湿。
ii)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反之为鼓泡塔,失去填料的作用)。
(2)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湍动
应满足:i)保证气液逆流。
图2.操作线与平衡线的关系
ii)要有适宜的液气比,若气速过大,液体下降速度为零,即发生液泛。填料塔的操作满足了上述要求,填料才会起作用。
传质速率式:NA=Kya·V填·△Ym(1)
物料衡算式:G空(Y1-Y2)=L(X1-X2)(2)
相平衡式:Y=mX(3)
(1)和(2)式联立得:Kya= (4)
由于实验物系是清水吸收丙酮,惰性气体为空气,气体进口中丙酮浓度y1>10%,属于高浓度气体吸收,所以:
Y1= ;Y2= ;
G空—空气的流量(由装有测空气的流量计测定),Kmol/m2·h;
(3)当吸收系强放热过程时,意味着自塔顶而下,吸收液温度增加很大,甚至达到了解吸温度。此时的平衡线斜率变陡,传质推动力△ym下降,见图4所示。如,用水来吸收SO3制H2SO4,第一步只能先制得93%的硫酸,再用93%硫酸冷却后吸收SO3,经脱去少量水,才制得98%浓硫酸。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控制操作要素是吸收剂温度t,即吸收液需经中间冷却后再吸收。
V填—与塔结构和填料层高度有关;
其中: (5)
; ;
L—吸收剂的流量(由装有测吸收剂的流量计测定), Kmol/m2·h;
m---相平衡常数(由吸收剂进塔与出塔处装的温度计所测温度确定),吸收温度:
吸收实验原理、要求

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及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流程;(2)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操作结果的影响;(3)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二、基本原理1.吸收速率方程式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速率方程式决定:Na = Ky A Δym式中 Ky 为气相总传质系数,mol/m2*h;A 为填料的有效接触面积,m2;Δym 为塔顶、塔底气相平均推动力。
a 为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m2/m3;V 为填料层堆积体积, m3 ;Kya 为气相总容积吸收传质.系数,mol/m3*h。
从上式可看出,吸收过程传质速率主要由两个参数决定:Δym为过程的传质推动力,Kya的倒数1/Kya表征过程的传质阻力。
2.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吸收操作的结果最终表现在出口气体的组成y2上,或组分的回收率η上。
在低浓度气体吸收时,回收率可近似用下式计算:η = (y1 – y2)/y1吸收塔的气体进口条件是由前一工序决定的,一般认为稳定不变。
控制和调节吸收操作结果的操作变量是吸收剂的进口条件:流率 L 、温度 t 和浓度 x2 这三个要素。
由吸收分析可知,改变吸收剂用量是对吸收过程进行调节的最常用方法,当气体流率 G 不变时,增加吸收剂流率,吸收速率η增加,溶质吸收量增加,出口气体的组成y2随着减小,回收率η增大。
当液相阻力较小时,增加液体的流量,总传质系数变化较小或基本不变,溶质吸收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传质平均推动力Δym的增大而引起,即此时吸收过程的调节主要靠传质推动力的变化。
但当液相阻力较大时,增加液体的流量,可明显降低传质阻力,总传质系数大幅度增加,而平均推动力却有可能减小(视调节前操作工况的不同而不同),但总的结果使传质速率增大,溶质吸收量增大。
吸收剂入口温度对吸收过程的影响也甚大,也是控制和调节吸收操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降低吸收剂的温度,使气体的溶解度增大,相平衡常数减小。
对于液膜控制的吸收过程,降低操作温度,吸收过程的阻力随之减小,使吸收效果变好,y2降低,但平均推动力Δym或许会有所减小。
实验二、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

二、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的光能是通过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吸收的。
叶绿体色素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是研究它们的特性以及在光合中作用的第一步。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是反眏叶片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
在植物光合生理、发育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含量也是指导作物栽培生产和选育作物品种的重要指标。
[原理]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可用多种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或二甲基亚砜等研磨提取或浸泡提取。
叶绿色素在特定提取溶液中对特定波长的光有最大吸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该波长下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也称为光密度),再根据叶绿素在该波长下的吸收系数即可计算叶绿素含量。
利用分光光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即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A=Kbc式中:A为吸光度;K为吸光系数;b为溶液的厚度;c为溶液浓度。
叶绿素a、b的丙酮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645nm处。
叶绿素a和b 在663nm处的吸光系数(当溶液厚度为1cm,叶绿素浓度为g·L-1时的吸光度)分别为82.04和9.27;在645nm处的吸光系数分别为16.75和45.60。
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A663和A645)与溶液中叶绿素a、b和总浓度(a+b)(C a、C b、C a十b,单位为g·L-1),的关系可分别用下列方程式表示:A663=82.04C a+9.27C b (1)A645=16.76C a+45.60C b(2)解方程(1)和(2)得:C a=12.7 A663—2.59 A645 (3)C b=22.9 A645—4.67 A663(4)C a十b=20.3 A645—8.04 A663(5)从公式(3)、(4)、(5)可以看出,只要测得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就可计算出提取液中的叶绿素a、b浓度和叶绿素总浓度(a+b)。
丙酮气体吸收课程设计

丙酮气体吸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丙酮的基本性质,掌握其在气体吸收中的应用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气体吸收的物理过程,了解影响吸收效果的因素。
3.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丙酮气体吸收的相关化学反应。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室设备进行丙酮气体吸收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掌握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气体吸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实验操作的自信心。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学生能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结合理论教学,以实践操作为主。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感兴趣,但需提高实验技能。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达到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程内容。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丙酮的基本性质:介绍丙酮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变化》2. 气体吸收原理:讲解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包括吸收剂的选取、气体吸收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一节《气体、溶液与胶体》3. 影响气体吸收效果的因素:分析温度、压力、吸收剂浓度等对气体吸收效果的影响。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4. 丙酮气体吸收实验:进行丙酮气体吸收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化学实验》5. 吸收效果的评价方法:介绍吸收效果的评价指标,如吸收速率、吸收效率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三节《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介绍丙酮的基本性质,学习气体吸收原理。
实验报告丙酮的鉴定(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确定丙酮的物理性质,如沸点、密度等。
2. 通过化学反应,鉴定丙酮的存在。
3. 掌握丙酮鉴定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丙酮(C3H6O)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辛辣甜味,沸点为56.05℃。
丙酮分子中含有一个羰基(C=O),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发生碘仿反应,生成碘仿(CHI3),具有特殊气味。
此外,丙酮还可以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三、实验材料1. 丙酮(分析纯)2. 碳酸氢钠(分析纯)3. 碘仿试剂4. 碘化钾(分析纯)5. 氢氧化钠(分析纯)6. 蒸馏水7. 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玻璃棒等四、实验步骤1. 丙酮的物理性质测定(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丙酮,观察其外观、气味和沸点。
(2)使用蒸馏法测定丙酮的沸点。
2. 丙酮的化学反应鉴定(1)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丙酮,加入少量碳酸氢钠,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
若有气体产生,则证明丙酮存在。
(2)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丙酮,加入少量碘化钾和氢氧化钠,观察是否有特殊气味产生。
若有特殊气味产生,则证明丙酮存在。
(3)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丙酮,加入少量碘仿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若颜色发生变化,则证明丙酮存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丙酮的物理性质通过观察,丙酮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辛辣甜味,沸点为56.05℃。
2. 丙酮的化学反应鉴定(1)在加入碳酸氢钠后,观察到有气体产生,证明丙酮存在。
(2)在加入碘化钾和氢氧化钠后,观察到有特殊气味产生,证明丙酮存在。
(3)在加入碘仿试剂后,观察到颜色发生变化,证明丙酮存在。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鉴定了丙酮的存在。
实验结果表明,丙酮具有以下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辛辣甜味,沸点为56.05℃。
同时,通过化学反应,我们证明了丙酮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结果。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2. 在进行蒸馏实验时,注意控制加热温度,避免过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酮吸收实验
一、实验原理及计算公式
1、实验原理
填料塔是一种应用广泛、结构简单的气液传质设备。
本试验所用的吸收塔塔身由透明玻璃管制成,两端面磨光,且与中心线垂直。
塔径φ41×3,塔身高度600mm ,填料为瓷质拉西环,填料层高度390 mm ,填料尺寸6×6×1mm 。
填料塔操作时,混合气体由下而上呈连续相通过填料层孔隙,液体则沿填料表面流下,形成相际接触界面并进行传质。
实验装置包括空气输送,空气和丙酮鼓泡接触以及吸收剂供给和气液两相在填料塔中逆流接触等部分组成。
来自空气压缩机的空气,经压力定值器定值在0.03 Mpa 左右,并经转子流量计计量后,
再经空气加热器加热到8-15 o C (T 1),进入鼓泡器使空气和液体丙酮.鼓泡接触,带有丙酮
蒸汽的空气(温度变为T 2)进入填料塔的底部,和自塔顶喷下温度为T 3的水逆流接触,被吸收掉大部分丙酮后,从塔顶排出。
塔顶的水来自液体衡压槽,经转子流量计计量,再经水加热器加热到10-20o C ,进入填
料塔吸收空气中丙酮后,温度变为T 4,流入吸收液储槽。
T 1、T 2、T 3、T 4均使用热电偶测量,用温度显示仪表显示出来。
实验忽略流体通过管道而产生的热损失,即空气离开丙酮.鼓泡器时的温度(T 2)与进入填料塔时的温度相同;同样,水离开加热器的温度与自填料塔顶喷下时的温度相同。
组分的浓度使用气相色谱仪表和数据处理器测量。
2、计算公式
利用全塔物料衡算,平衡关系和吸收速率方程求取逆流时Kya 及η
(1)标准状态下空气摩尔流量:(kmol / h )
4
.22)(00∙+∙∙=T P P P T V V 大气气动空计空 T ——室温,试验中取293K
P 大气——大气压,试验中取760 mmHg
V 空计——空气流量,m 3 / h
(2 ) 水的摩尔流量:(kmol / h ) 18ρ∙=水计水L L
L 水计——水流量,l / h
ρ——水密度,g / l
(3)摩尔吸收量:
121X L Y Y V G 水空
)(=-= (4)对数平均浓度差:
()()()
()22112211mX Y mX Y Ln mX Y mX Y Y m -----=∆
(5)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 / m 3·h ) m
T Y H D G
Kya ∆∙∙∙=24π
DT ——吸收塔内径,m
H ——填料层高度, m
(6)回收率: %1001
21∙-=Y Y Y η 二、操作步骤
实验的主界面如下图所示
1、 进入实验后,启动空气压缩机(绿灯亮表示空气压缩机已开启)。
如下图所示:
各部分所对应的仪器如下:
1、 气动压力定值器
2、空气转子流量计
3、空气加热器
4、水转子流量计
5、水加热器
6、温度显示器
7、加热电源总开关
2、 打开加热电源(绿灯亮)。
3、适当调节旋钮开度大小使水转子流量计流量在2-8升/时,如图所示:
4、到控制面板点击5号位置,为水加热器:
调节加热电源电压到88伏特左右,加热水到10-20℃(T3)。
从左到右依次为:T1、T2、
T3、T4,单位为摄氏度。
5、调节黑色旋钮增加空气压力调节阀开度(顺时针旋转),同时左边的压力表实时显示
空气压力大小。
调节适当的开度使气动压力定值器上压力表读数为0.03Mpa。
6、调节空气转子流量计,操作方法同水转子流量计,使空气流量为200-800升/时。
用和调节水温度相同的方法调节空气加热器使空气温度为8-15℃(T1)。
7、当空气和水的流量和温度都稳定后,要求塔底入口混合气体中丙酮的含量在10-18%左右,
如果达不到要求可适当微调空气加热器温度或空气的流量,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8、再次等到空气和水的流量和温度都稳定,读取塔顶和塔底的组分和温度(T3、T4),
以及水和空气的流量,气动压力定值器读数。
记录水与空气的温度:T1、T2、T3、T4。
9、改变水温重复第6-9步。
10、改变水流量重复第6-9步。
11、实验完毕后,先关空气加热器,再关水加热器,
12、过一分钟后,关闭空气压缩机。
13、最后关空气压力调节阀和水流量调节阀。
三、数据处理
1、计算结果。
2、绘制操作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