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麦肯锡公司知识管理

合集下载

麦肯锡的管理技巧

麦肯锡的管理技巧

麦肯锡的管理技巧
麦肯锡的管理技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以人为本:麦肯锡注重发掘和培养人才,重视员工的发展和成长。

公司致力于建立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团队合作和相互支持。

他们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员工的需求和福利,努力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2. 强调团队合作:在麦肯锡,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协作,鼓励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支持和尊重,共同努力达成目标。

3. 打造高绩效文化:麦肯锡追求卓越的绩效。

他们设定高目标,鼓励员工努力追求卓越,同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资源。

管理者会给予员工明确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及时反馈和指导,以帮助他们不断提升绩效。

4. 基于数据的决策:麦肯锡强调基于数据的决策。

他们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希望通过数据来指导决策和规划。

管理者鼓励员工关注细节,深入分析问题,从数据中获取洞察,并将其运用于决策过程中。

5. 激励和奖励机制:麦肯锡通过激励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的表现。

公司设立了多种奖励制度,如晋升、薪酬激励和奖金计划等,以鼓励员工的努力和创新。

总之,麦肯锡的管理技巧注重人才发展、团队合作、高绩效文化、数据驱动和激励机制。

这些管理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和员工的成长。

麦肯锡《销售知识管理》

麦肯锡《销售知识管理》
e issues and build a Knowledge Management Organisation, we followed a clear process
•Process to build a Knowledge Management Organisation
•Steps to build a KM-Organisation
•1 •Develop a Knowledge Management Vision •2 •Define objectives, measures and benefits •3 •Identify key capabilities •4 •Build Knowledge Organisation •5 •Create supporting Systems (IT, people)
• Link e-mail & other systems to provide quick acc
We ran three separate workshops to develop a common view o way forward
•1 November
•Knowledge Management Vision work
• 3–4 implementation options
• Implications and CSF’s of each option.
• Recommendation of most suitable op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first be practiced in a pilot area
麦肯锡《销售知识管理 》
2020年8月5日星期三
Background

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的两种知识管理模式智力资产(intellectualaet)以知识为核心,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为此,经理们越来越重视潜藏在本公司的知识和本公司外部可以利用的知识,以及如何管理这些知识。

与此同时,IT业的迅猛使知识的编码、贮存与共享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

尽管知识管理提上经理日程还不到10年,但是不同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现出来和成熟起来,从而为深入地这些模式的运作方式、成本效益以及它们的适用环境提供了可能。

国内已有相关方面的。

例如,南方、武春友等将知识管理模式分成集成模式、协作模式、事务模式、专家模式等,分类合理,分析透彻。

但本文认为,他们的分析稍欠实践指导意义,而且,没有反映出当前西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现在有两种模式逐渐凸显出来,被证明为成功的典范。

本文通过若干美国企业实例,将对两种知识管理模式的运作方式、成本效益以及适用环境进行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

一、实例实例中的企业都是以知识作为核心资产,如咨询公司、医疗公司以及高公司。

实例一、二、三内各有两组企业,它们实施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但都很成功;实例四与前面三个实例形成对比,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实例(三)。

A3:戴尔电脑公司(Dell)。

该公司向顾客提供的电脑不但价格低廉,而且是按照顾客在订单中指明的元件组装而成的。

据统计,顾客订单中表现出来的元件组合方式有40000种之多。

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安装电脑需要不同的知识,每个生产人员不可能都能掌握它,为此,戴尔公司投入巨资开发了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tem),生产人员只需将顾客要求的组合方式输入该系统,如何组装这些元件的就会立即显示出来。

B3:HP电脑公司(Hewfort-Packard)。

该公司进行大量的R&D投资,不断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

为了使这些技术知识在遍布全球的各分部迅速推广,经理鼓励技术人员使用公司飞机直接去分部面对面地传授技术,以防技术失真。

麦肯锡公司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管

麦肯锡公司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管

麦肯锡的学习机制与知识管理摘要:麦肯锡咨询公司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一直受到来自行业内,诸如波士顿咨询公司等其他强大对手的竞争压力。

但是,麦肯锡公司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和卓越的学习机制,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在压力和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麦肯锡公司,学习机制,知识管理一、公司的创立和前期发展历程1926年,芝加哥大学James Mckinsey教授创立了麦肯锡咨询公司。

随后,这家以他姓氏命名的会计及管理咨询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到了20世纪30年代,麦肯锡已逐渐把自己的企业形象塑造成一个“精英荟萃”的“企业医生”,把麦肯锡的远景规划描绘成致力于解决企业重大管理问题的咨询公司,聚集最优秀的年轻人,恪守严格的道德准则,以最高的专业水准和最卓越的技术,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并不断提高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在以后的10年里,麦肯锡将公司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合伙人和同事,并把各地的分支机构组织成一个紧密合作的整体,打破公司内的地域分割,强调所有的雇员不论其身在何地,都是在为整个公司而工作;而每一位顾客,不论是哪一个分支机构对其提供的服务,整个公司都必须对其负责;利润则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分配,而不是由各地的分支机构自负盈亏,以此来确保公司上下团结一致,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麦肯锡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美国国内咨询业首屈一指的领先者,并为其随后于6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到60年代末,麦肯锡公司已成为一家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享有盛誉的大型咨询公司。

二、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一)10年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麦肯锡公司陷入了困境。

在这10年里,外部环境和公司内部都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公司发展的因素,如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导致欧美各国经济衰退,因而也给公司业务量带来急剧减少;公司对客户的管理越来越复杂化;波士顿咨询公司等新的竞争对手又不断从其锁定的细分市场中争夺麦肯锡的顾客,等等。

麦肯锡精英麦肯锡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思维

麦肯锡精英麦肯锡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思维

麦肯锡精英麦肯锡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思维麦肯锡是全球最知名、最优秀的咨询公司之一,也是许多公司梦寐以求的合作伙伴。

它的全球化覆盖范围,出色的管理团队、顶尖的咨询服务,以及无可比拟的价值观,让其成为了业内的佼佼者。

麦肯锡的一切成功都离不开其讲究精益管理的经验和创新思维的引领,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麦肯锡的成功之路。

一、精益管理的经验在麦肯锡的管理体系中,精益管理是重中之重。

麦肯锡的精益管理通过不断提高效率,减小浪费,全员培训和持续的工作流程改进,提高了公司的质量和利润,让其在全球咨询业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

麦肯锡在精益管理方面的主要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为客户创造价值麦肯锡认为客户是公司存在的基础,只有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和价值,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和口碑。

因此,麦肯锡在处理每个项目的过程中,都会尽力了解客户的需求,并通过优秀的团队合作和专业知识,为客户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让客户满意地离开。

2.强化员工培训和管理麦肯锡重视员工培训和管理。

公司通过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全员培训中来实现,让每个员工都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麦肯锡的管理团队也经常与员工交流和互动,关注团队每个人的工作状态和感受,并为每个员工创造丰富的晋升和成长机会,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关爱和成长空间。

3.打造文化先锋在麦肯锡的企业文化中,注重员工的培养、信任和先进思想。

公司通过提供文化、景点、艺术和音乐、社交资源等多种机会来培养员工的才能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员工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创新性和灵活性。

麦肯锡也非常注重员工的信任,公司的管理团队与员工建立了信赖和敞开心扉的关系,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整体工作质量。

二、创新思维的引领麦肯锡在精益管理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但同样重要的是,麦肯锡的创新思维带给了公司和客户无限的可能性。

麦肯锡在创新方面的实践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性的视角麦肯锡拥有遍布全球的咨询网络,因此公司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取新的商业模式、技术、流程和理念,进而为客户提供更深层次的支持和建议。

麦肯锡公司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管

麦肯锡公司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管

麦肯锡的学习机制与知识管理摘要:麦肯锡咨询公司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一直受到来自行业内,诸如波士顿咨询公司等其他强大对手的竞争压力。

但是,麦肯锡公司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和卓越的学习机制,培育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在压力和挑战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麦肯锡公司,学习机制,知识管理一、公司的创立和前期发展历程1926年,芝加哥大学James Mckinsey教授创立了麦肯锡咨询公司。

随后,这家以他姓氏命名的会计及管理咨询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到了20世纪30年代,麦肯锡已逐渐把自己的企业形象塑造成一个“精英荟萃”的“企业医生”,把麦肯锡的远景规划描绘成致力于解决企业重大管理问题的咨询公司,聚集最优秀的年轻人,恪守严格的道德准则,以最高的专业水准和最卓越的技术,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并不断提高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在以后的10年里,麦肯锡将公司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合伙人和同事,并把各地的分支机构组织成一个紧密合作的整体,打破公司内的地域分割,强调所有的雇员不论其身在何地,都是在为整个公司而工作;而每一位顾客,不论是哪一个分支机构对其提供的服务,整个公司都必须对其负责;利润则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分配,而不是由各地的分支机构自负盈亏,以此来确保公司上下团结一致,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麦肯锡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美国国内咨询业首屈一指的领先者,并为其随后于6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到60年代末,麦肯锡公司已成为一家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享有盛誉的大型咨询公司。

二、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一)10年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麦肯锡公司陷入了困境。

在这10年里,外部环境和公司内部都出现了许多不利于公司发展的因素,如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导致欧美各国经济衰退,因而也给公司业务量带来急剧减少;公司对客户的管理越来越复杂化;波士顿咨询公司等新的竞争对手又不断从其锁定的细分市场中争夺麦肯锡的顾客,等等。

麦肯锡战略管理知识体系153页PPT

麦肯锡战略管理知识体系153页PPT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麦肯锡战略管理知识体系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麦肯锡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麦肯锡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一、合伙人制度麦肯锡公司采用合伙人制度,所有权和管理权完全掌握在近600位在位的高级董事(资深合伙人)和董事(合伙人)手里。

这种制度保证了公司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使其只对客户和公司自身负责。

所有董事在加入公司时都曾担任过咨询人员,他们作为工作人员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二、严格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麦肯锡公司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非常严格。

几乎所有的高级董事和董事都是通过了6~7年的严格培训和锻炼后,从咨询人员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成为董事的机率大约是每5到6个咨询人员有一个有可能会晋升为董事。

这种选拔机制保证了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团队。

三、不进则退的人事原则麦肯锡公司严格奉行不进则退的人事原则。

凡未能达到公司晋升标准的人员,公司会妥善劝其退出公司。

这种制度保证了公司内部的竞争力和团队的整体水平。

四、全球化的管理风格麦肯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拥有7000多名咨询顾问。

公司采用“公司一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制度,在全球44个国家有80多个分公司。

这种全球化管理风格使得麦肯锡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咨询服务。

五、严格的项目管理流程麦肯锡公司对项目管理流程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承接任何项目之前,公司会尽可能确保该项目确实可对客户提供获得重大利益的机会,且没有实质性的实施障碍。

在咨询过程中,公司尽力和客户组织的成员密切合作,确保项目进度与预期目标一致。

六、注重客户利益麦肯锡公司始终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

公司内部有极为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咨询人员恪守公司政策,遵守工作程序,确保所有客户的利益。

在项目终期提出建议方案时,公司会与客户沟通和讨论,避免出现令客户意外的内容。

七、持续变革与创新麦肯锡公司注重持续变革与创新。

公司鼓励员工关注行业动态,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为客户提供最具前瞻性的咨询服务。

这种创新精神使得麦肯锡公司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总之,麦肯锡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合伙人制度、严格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不进则退的人事原则、全球化管理风格、严格的项目管理流程、注重客户利益和持续变革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肯锡公司:知识管理1996年4月,麦肯锡的执行董事,Rajat Gupta,第一个三年的任期刚刚过半。

当他飞离公司第二届年度业务奥林匹克大会现场-百慕大时,他感到无比的自豪。

他刚刚听取了20个小组汇报了他们从近期的项目中发展出的新思想。

与其他高级合伙人一样,Gupta被公司下一代咨询顾问的智慧与创造力深深的打动了。

但是,对于这个取得高度成功,年收入18亿美元(附录1)咨询公司的执行董事来说,有另一种思绪时时袭上心头。

如果这些只代表了麦肯锡知识与专家技术这座冰山的一角,那么公司在发展、吸引、以及平衡资产以应对全球服务时的表现又如何呢?尽管年度业务大会仅仅是Gupta倡导的众多创新活动之一,但是他也在考虑是否我们做得还不够,尤其是他经常强调“知识是麦肯锡的生命之泉”。

创业者的传奇麦肯锡是由芝加哥大学教授James McKinsey(简称Mac)在1926年创立的。

在此之后,这家由会计师以及工程咨询顾问组成的公司发展迅猛。

不久,Mac开始雇佣有经验的雇员,并以一种他称之为一般化调查提纲(General Survey outline)的方法培训他们。

在每一个星期六早上的例会上,Mac都会带领咨询顾问们温习一套标准化的分析程序—目标、战略、政策、组织、设备、程序以及员工,但是同时他仍然鼓励他们综合分析数据以提出自己的想法。

1932年,Mac邀请哈佛大学MBA,一名有才华的年轻律师Marvin Bower加入公司。

两年间Marvin成为麦肯锡纽约办事处的经理。

Marvin认为提升公司的形象,使其成为行业中的“效率专家”和“商业医师”是很重要的,因此他将在法律界所推崇的职业化思想渗透给他的员工们。

1937年的备忘录中,Marvin描绘了公司的愿景,公司应该专注于有关高层管理的重要事务上,坚持正直、职业操守和技术优良的高标准要求,能够吸引和发展具有杰出能力的年轻人,持续提高公司的地位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麦肯锡要成为一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司。

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Marvin不知疲倦的工作,与合伙人和员工分享他的愿景。

随着新的办事处的建立,他强烈提倡“一家公司政策”的思想,即公司统一招收和发展咨询顾问,服务客户是整个公司的责任,利益公司共享而不是办事处共享。

通过餐会的形式,Marvin开始提高所服务客户的规模和质量。

1945年,他提出一项政策,即公司所承担的每一项任务都要带给公司利润以外的一些东西,比如经验、声望等。

在1950年被升为合伙人之后,Marvin带领他的10个合伙人、74个雇员发起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这些变革将麦肯锡变成了一家精英公司。

每一个客户的问题都是独特的,但是Marvin和他的同事们坚持认为经过良好训练,有高度智慧的专家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并通过严密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公司在整个50年代令人吃惊的增长为国际扩张奠定了基础,而这股扩张又加速了60年代的增长率。

1959年伦敦办事处成立,紧随其后,日内瓦办事处、阿姆斯特旦办事处、杜赛尔多夫办事处以及巴黎办事处相继成立。

在1967年Marvin卸任执行董事的时候,麦肯锡已经成为欧洲和北美享有盛誉和组织完善的公司了。

十年之惑尽管管理层的交接被认真的规划并实施,在几年之内,麦肯锡的增长似乎停滞了。

石油危机所带来的恐慌、保持欧洲市场扩张的事业部制进程的减缓、客户管理的日益复杂化,以及新的竞争者(如BCG)的出现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几乎在一夜之间,麦肯锡多年储存的自信甚至自满开始转化为自我怀疑与自我批评。

公司目标委员会意识到公司在欧洲和北美的缓慢增长并不仅仅是一次周期性的市场衰退,公司合伙人指派了一个由他们中最知名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着手调查这个问题并提出建议。

1971年4月,公司目标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公司发展过快。

报告的作者写得很直白:“我们对于地理扩张以及新业务机会的过度关注导致了我们几乎忽略了自身技术的发展。

”报告指出,麦肯锡过于沉迷一些来自边缘客户的日常项目,使得工作质量参差不齐。

尽管所有的咨询顾问都是出色的通才型的问题解决者,他们常常缺乏深的行业知识,以及客户所要求的基本专业技术。

委员会的一个核心建议是公司必须重新致力于连续不断地发展新的雇员。

这意味着增长必须减速,雇员与管理层比率必须由7:1降到5或6比1。

它还进一步建议要将重点放在发展“T型”咨询顾问上。

这种咨询顾问用一种深度的行业或产业知识弥补了宽泛的通用型专家知识的不足。

业务发展的开端当Ron Daniel在1976年被任命为Marvin之后第四任执行董事的时候,麦肯锡仍然在为达到委员会报告所提出的挑战而挣扎。

自1970年担任纽约办公室经理以来,Daniel 在第一线经历了越来越成熟的客户不断提升的期望以及来自新竞争者(如BCG)的激烈竞争。

与麦肯锡的以地方办事处为基础的客户关系咨询模型相比,BCG是以一种来自于波士顿高度集中的资源库中的“思想领导力”为基础的平台上展开竞争。

运用一些简单但是很有威力的模型,例如经验曲线、份额增长矩阵,BCG开始强势入侵战略咨询市场。

随着麦肯锡的客户和员工同时流失到波士顿咨询集团,Daniel开始相信使用通用的模式无法使自己的公司再次成功。

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任命一位公司最有声望,最富有创造力的高级合伙人担任麦肯锡首次创立的全职培训师。

当发展咨询顾问的技术以及专业知识成为规范时,公司的执行委员会开始讨论更新公司的长期目标以反映公司的核心承诺(即不仅仅服务于客户并且要提升自己的咨询顾问)的必要性了(附录2)。

但是Daniel也相信一些结构上的变化是必须的。

建立在他与他的同事已经在纽约办事处实施的计划的基础上,Daniel在消费品、银行、工业品、保险等领域创建了以行业为基础的客户部门。

他也鼓励公司在战略、组织以及运筹等领域中对专家技术的发展,在这些领域中知识与经验广泛扩展但是被编纂程度却很低。

然而,许多人,包括Marvin Bower表达了担忧,即任何趋向以产品为导向的方法都会损害麦肯锡强调地方办事处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给予合伙人与商业界强有力的联系,允许团队在客户所在地工作以便于执行。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与BCG以专家为基础咨询的“飞进、飞出”模型形成强烈对比的模型。

不管怎样,Daniel继续往前推进,在成功建立产业部门之后,这位执行董事把注意力转到提高公司的专业技术上。

他召集了两个工作组去开发战略与组织两个领域内的知识,这两个领域是麦肯锡业务的核心。

他提名Fred Gluck,纽约办事处的经理,曾被任命督促公司修改其传统的通才方法。

在1977年6月,Gluck邀请了一个由具有战略专业知识的年轻合伙人组成的超级小组参加了一个为期3天的会议来分享创意,以及制定一个发展战略业务的日程。

其中一个当事人这样描述这个会议:我们会议三天是非常混乱的。

从纽约来的一个人站起来提出了一个4方矩阵;一个来自伦敦的合伙人提出了一个9方矩阵,一个德国人提出一个47方矩阵,真是混乱……,但是在第三天结束时,一些想法统一在了一起。

与此同时,Daniel任命Bob Waterman和Jim Bennett组织一个小组来统一麦肯锡在组织管理方面的现有知识,前者曾经在西门子资助的“杰出公司”研究项目中任职,后者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资深合伙人。

他们的第一个雇员是一个在组织理论领域非常有创造力的年轻博士,他的名字叫Tom Peters。

重生在80年代早期,公司恢复了增长的态势,一种谨慎的乐观在几乎消失了十年之后重回了麦肯锡。

能力中心认识到两个业务发展项目的努力不能仅仅是一时的冲动,1980年,Daniel任命Gluck 加入组成公司各地办事处的中心小组并把注意力放在知识建设议程上。

自从1967年从贝尔实验室转入麦肯锡以来,Gluck就致力于为麦肯锡引入一种公平的刺激智力竞争的环境。

顶着内部强大的压力,他试图转变公司合伙人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即知识发展应该成为核心,而不是公司的边缘活动;它需要长期化、制度化,而不仅仅是暂时的和以项目为导向的;它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责任,而不是少数人的责任。

为了补充不断增长的“客户行业部们”,他创建了15个能力中心,这些中心建立在已经存在的管理技术领域(比如,战略、组织、营销、变革管理以及系统管理)周围。

在一份1982年致全部合伙人的备忘录中,他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些中心的角色:帮助发展咨询顾问以及确保公司的智力资源持续更新,对于每一个中心,Gluck挑选一到两个在某一领域里有很高热情,有名望的专家,任命他们为业务领导。

期望这些业务领导会从公司的各个角落里聚集起一个由合伙人组成的核心小组,这些合伙人要活跃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并乐于对业务的发展做出贡献(附录3)。

为了建立一个分享知识的组织,15个能力中心的领导开始发起包括核心小组,偶尔也包括业务网络成员的活动。

一位合伙人如此评价Gluck的贡献:不像行业部们,能力中心没有固定的客户基础,Fred必须努力工作使它们运转良好……,他总是告诉那些业务领导们:“要竭尽所能—成本与收益永远都不会相符。

”没人努力操纵这一过程,但效果却是“百花齐放”。

Gluck同时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改变公司内部基于个人客户基础规模和重要性来划分等级制度,他认为业务发展(“制造雪球”)和客户发展(“投掷雪球”)一样重要。

他试图使他的同事们相信每一个人必须同时成为雪球制造者和投掷者。

在一场场没有休止的讨论中,他激励他的同事:“了解你在谈论什么并不是客户服务的困难”,或者“你愿意让你的大脑手术由一个普通的从业医师来做吗?”建设知识体系近来,公司加强咨询顾问的培训,并在“客户行业部们”方面以及公司能力中心方面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有必要抓住这个机会,并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

尽管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发表在报纸、杂志和刊物(如哈佛商业评论等)文章的形式传播,但是人们仍然怀疑这些知识的可靠性。

这种想法长期阻碍了组织内部知识的传播,使得大家无法接触到组织内部形成的大部分知识。

随着1978年麦肯锡员工手册的发布,这种现象开始改变。

到了80年代早期,公司积极鼓励公司顾问公开发表他们的观点。

这种首创性的行动在1982年取得了极好的成果,主要源于两本畅销书—Peters和Waterman的《追求卓越》和Kenichi Ohmae的《战略家的思想》。

但是出书、发表文章和论文都是需要很多时间的,而仅有很少的咨询顾问花时间做它。

Gluck认为一定要打破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的障碍,他便引入“业务公告牌”的概念,两页的总结报告介绍了这个思想,一个公司合伙人描述如下:“该公告基本上就是公司顾问和他们观点的广告牌。

我们努力使人们相信这会促进顾问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在公司内部建立个人声誉……Fred对于观点质量的参差不齐完全无视,并坚定地认为这种方式将会自动筛选出最好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