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自然地理学思考题

练习题: 第四章 练习题: 名词解释:水循环;通用水量平衡方程;浅水波; 名词解释 : 水循环 ;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 浅水波 ; 波 浪折射;河流纵断面;河流比降;河网密度; 浪折射 ; 河流纵断面 ; 河流比降 ; 河网密度 ; 绝对水 位与测站水位;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 位与测站水位 ; 径流总量 ; 径流模数 ; 径流深度 ; 模 比系数;径流系数;构造湖;冰成湖;水的矿化度; 比系数 ; 径流系数 ; 构造湖 ; 冰成湖 ; 水的矿化度 ; 水的硬度 简述题: 上层滞水、潜水与承压水的特点; 简述题 : ① 上层滞水 、 潜水与承压水的特点 ; ② 人类 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及造成的环境问题 地下水的影响及造成的环境问题; 活动对 地下水的影响及造成的环境问题 ; ③ 举例说明 简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力交换对气候的影响 简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力交换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章 思考练习题
①名词解释: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大陆型地壳与 名词解释: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 大洋型地壳;岩石圈;生物膜;恒星年与回归年; 大洋型地壳;岩石圈;生物膜;恒星年与回归年; 恒星日与太阳日;岁差。 恒星日与太阳日;岁差。 简答题: 、地球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 ②简答题: 1、地球形状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大 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小及其地理意义;3、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4、地球公转及其地理现象;5、太阳系中行星和卫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现象; 、 星围绕太阳运动的特征;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星围绕太阳运动的特征;6、地球表面的作用、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① 名词解释 : 风化作用 、 物理风化 、 化学风化 ; 块体 运动; 休止角; 泥石流; 河流阶地; 基座阶地; 运动 ; 休止角 ; 泥石流 ; 河流阶地 ; 基座阶地 ; 先成 顺向河; 准平原; 山麓面; 雪线; 黄土沟谷地貌; 河 ; 顺向河 ; 准平原 ; 山麓面 ; 雪线 ; 黄土沟谷地貌 ; 黄土沟间地貌; 海蚀作用; 海蚀崖; 中立线; 黄土沟间地貌 ; 海蚀作用 ; 海蚀崖 ; 中立线 ; 离岸堤 与泻湖;大陆架。 与泻湖;大陆架。 简述题: 三角洲类型; 河流袭夺及其地貌; ② 简述题 :1. 三角洲类型 ; 2. 河流袭夺及其地貌;3. 岩溶水的垂直分带及地貌组合; 山岳冰川的地貌组 岩溶水的垂直分带及地貌组合 ; 4.山岳冰川的地貌组 合。 论述题: 世界上的沙漠分布、 ③论述题:1. 世界上的沙漠分布、原因与防治 2. 块体运动的控制因素及防治措施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3.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5.熵及熵定律:熵是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热量是由高温物体自动的转向低温物体,直至热量平衡为止.亦即,孤立系统中的自发过程中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这种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属于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8.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
9.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又称自稳性,系统的性质在一定内外干扰下,不发生相应改变或发生改变后,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
10.旋回性规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时间的自然演化规律。
11.反馈: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入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2.地域分异: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13.地带性: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测点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14.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15.经度省性(经向地带性):他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向南北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一、名词解释1. 天文单位,2.光年,3.地球扁率,4.恒星日,5.太阳日,6.恒星年,7.回归年,8.黄赤交角,9.太阳高度角二、问答题1.简述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2.简述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3.简述地球的大小参数及其意义4.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5.简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6.简述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7.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具有哪几个共同特征?a.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b.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都不大c.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d.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比较接近;e.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第二章地壳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矿石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石构造运动地质构造沉积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节理断层火山喷发地震地壳的相对年龄地壳的绝对年龄二、问答题1、试描述地球的内部构造。
2、大陆地壳是由什么岩层组成的?大洋地壳由什么岩石组成?给出大陆地壳的大约厚度。
3、地质年代表中应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4、什么叫构造运动?什么叫地质构造?简述两者的关系。
5、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特点。
6、试说明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7、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8、简述火山喷发的基本形式和全球主要火山带9、简述世界上主要地震带。
根据中国地块在全球板块构造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由此推测中国地震带的可能分布。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一、名词解释1.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2.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铅直空气柱的重量3.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4.地面总辐射:直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与经大气反射到地表的太阳辐射之和5.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所释放的辐射能。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简答题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
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名词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绪论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大气和气候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整理好)

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1.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土地—土地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客体。
17、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以法律形式划定的,以长期保护和恢复自然综合体及自然资源整体为目的一定空间范围的陆地或水域。
18、地段是面积不大的、具有明显天然界线的和自身属性的自然地段,由地块有规律的组合而成。
与俄国的“限区”和英国的“土地单元”大致相同。
相邻的地块与地块之间往往是密切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尤其体现在物质好能量的传输运移方面。
例如,一个沟谷“地段”是由一个谷底地块和两个分布在两侧的谷坡地块组成的19、景观几种理解: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一般自然综合体;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的一级自然区;4)任何区域单位。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高教版自然地理学思考题第五章

第五章第一节1试分析每一种地貌成因的影响机制2 有哪些地貌类型3 分析地貌因子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1构造运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分三种尺度:宏观尺度-对全球地貌格局起控制作用中观尺度-不同构造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小观尺度-小范围内形成地表高度差异○2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动力受气候因素的控制。
不同的气候水热组合便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组合。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不同岩石因岩性差异(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等导致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4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
○5人类对地貌形成的影响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2山地,平原3.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第二节基本概念: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 2 化学风化包含哪些具体过程?• 3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4 风化壳有哪些基本类型?• 5 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各包含哪些要素?• 6 发生滑坡有哪些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概念:风化作用: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分的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结果是使岩石矿物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矿物在化学性质和组成上均未发生变化物理风化过程在温度变化剧烈的干燥地区较突出•化学风化:它是空气、水及生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与岩石的一些化学成分发生化学作用,不仅使岩石结构发生变化,而且其成分也发生变化。
通常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5.熵及熵定律:熵是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热量是由高温物体自动的转向低温物体,直至热量平衡为止。
亦即,孤立系统中的自发过程中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这种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属于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8.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
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
9.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又称自稳性,系统的性质在一定内外干扰下,不发生相应改变或发生改变后,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
10.旋回性规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时间的自然演化规律。
11.反馈: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入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2.地域分异: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13.地带性: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测点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14.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
15.经度省性(经向地带性):他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向南北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16.纬向地带性: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更替。
17.地带段性:地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省性是指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18.地带谱:水平地带的交替方式。
19.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0.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21.树线: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常称为树线。
树线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与温度和降水。
22.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23.顶带: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是垂直地带普完整程度的标志。
24.地方性: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25.土地: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他们作用的后果。
是一种自然综合体,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
26.土地分级:是指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和合并。
即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区分出一些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和内部复杂性的程度有差别、级别不同和大小不等的个体土地地段。
27.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种土壤变种、一种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28.限区:是相有规律地组合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在其范围内,物质迁移特点具有一致性。
29.环节:雏形限区,从相到限区的过渡环节。
30.地方:限区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在其范围内无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
31.土地分类:是对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主要根据积温条件、土类的相似性和地形的相似性。
32.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需要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在该种利用下的潜在能力进行评价,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以便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满足生产要求,保持环境质量。
33.综合自然区划:(指导:)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方法:)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34.类型单位的定义:根据质的相似性,由多种低级单位概括成简单的高级分类单位。
35.区域单位的定义:根据景观地球化学联系,将地域上连片的简单的低级单位,合并成复杂的高级分类单位。
第一二章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分别是什么?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任务:1)研究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土壤)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2)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3)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4) 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
5)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二、简述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并分别从这三个方面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的作用。
三分支: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综合地理学三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人文(经济、自然)地理学、部门人文(经济、自然)地理学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这三者相互交叉和重叠,构成了地理学科结构的一个立体系统。
该系统清晰的反映了综合自然地理学在整个地理学中的地位和它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综合应用研究和综合区域研究。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部门自然地理学有何区别和联系?他们为什么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皆属于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把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具体区域研究,涉及区域自然地理学的范畴。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自然地理学的整体。
所以,二者无法替代。
第三章一、简述伊萨钦科对自然地理环境范围与边界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
划分边界的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来联系显著减弱;太阳能的作用显著;生命物质的集中存在。
二、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试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1)基本要素:气候、地貌、水文、植物、动物、土壤;2)他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额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
三、地貌、气象要素分别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产生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并举例说明地貌影响气候:地表大起伏:热浪,寒流,焚风,垂直气候带,局部小气候海陆分异: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地貌影响水文:低洼地形成海洋,陆地水对河流流向、流量的影响地貌影响生物:全球:澳大利亚由于海洋的阻挡,当地生物与其他地方的生物很难进行交流。
中尺度:平原:生物较易交流山地:成为一些古老植物、动物生长的地方,阻碍各种渗透,生物种类较多。
局部:秦岭南、北侧的作物不同,因为热量、温度不同。
地貌影响土壤:1)海拔高度、方位: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2)支配地表径流影响土层厚薄3)成土母质:在成土作用下形成土壤,残积物,坡积物,冲积物。
气候影响水文:水文网分布湿润河网密集,水流相对充沛,干旱河网稀疏水源的补给: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雨水补给为主秦淮以北,东北,青藏高原东部——雨水融水补给西北,内蒙古西北角,西北部山体——融水,雨水补给气候影响动植物:动物:热带——雨林、稀疏草原、季雨林、红树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草原寒带——苔藓、草本、地衣、矮小灌木、苔原气候影响土壤:从低伟到高纬:砖红壤——红黄壤——棕壤——硅化土——冰沼土气候影响地貌;冷干(高纬):冰川地貌温湿:流水地貌较突兀湿热:流水地貌较和缓干旱:风沙地貌第四章一、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1)行星因素是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自转和公转等行星特性,这些特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使得与热量状况有关的自然想象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
而其大小使得大气圈层得以存在,从而保存了地表的水分,进而调节地表水热平衡,并保护生物有机体免受紫外线的危害。
2)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当太阳辐射地球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由于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向右偏转,南半球相反。
这一个结果对气团、洋流、河岸地貌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导致潮汐变成潮汐波,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时造成地质时期地壳运动、海陆变迁、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
3)地球公转产生四季交替,使得自然地理环境中许多现象和过程都以年为周期,地球公转使得自然地带形成,从而形成各自然带特有的地球特征。
二、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是什么?1)支配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是外来的。
2)自然地理环境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3)宇宙因素和行星因素两者共同作用,支配了自然地理环境演化发展的基本格局和基本规律。
4)自然地理环境附近的地圈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调节和保护作用。
三什么是熵?它的定量表达式是什么?熵是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的物理量。
当一个物体的绝对温度为T时,若加进热量△Q,则△Q/T就是该物体熵的增量△S。
熵是一个状态函数,反映该物体的状态是否稳定,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向那个方向变化。
公式:S=Klog(1/w) 其中K(波尔兹曼常数)四、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在解释自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什么矛盾?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是怎样解释这对矛盾?A 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系统中孤立系统中自发过程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