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思考题及其答案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3.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5.熵及熵定律:熵是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热量是由高温物体自动的转向低温物体,直至热量平衡为止.亦即,孤立系统中的自发过程中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这种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属于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8.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
9.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又称自稳性,系统的性质在一定内外干扰下,不发生相应改变或发生改变后,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
10.旋回性规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时间的自然演化规律。
11.反馈: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入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2.地域分异: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13.地带性: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测点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14.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15.经度省性(经向地带性):他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向南北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一、名词解释1. 天文单位,2.光年,3.地球扁率,4.恒星日,5.太阳日,6.恒星年,7.回归年,8.黄赤交角,9.太阳高度角二、问答题1.简述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2.简述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3.简述地球的大小参数及其意义4.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5.简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6.简述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7.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具有哪几个共同特征?a.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b.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都不大c.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d.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比较接近;e.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第二章地壳一、名词解释克拉克值矿石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石构造运动地质构造沉积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层构造节理断层火山喷发地震地壳的相对年龄地壳的绝对年龄二、问答题1、试描述地球的内部构造。
2、大陆地壳是由什么岩层组成的?大洋地壳由什么岩石组成?给出大陆地壳的大约厚度。
3、地质年代表中应用的时间单位有哪些?4、什么叫构造运动?什么叫地质构造?简述两者的关系。
5、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特点。
6、试说明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7、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8、简述火山喷发的基本形式和全球主要火山带9、简述世界上主要地震带。
根据中国地块在全球板块构造体系中所处的位置,由此推测中国地震带的可能分布。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一、名词解释1.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2.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铅直空气柱的重量3.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4.地面总辐射:直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与经大气反射到地表的太阳辐射之和5.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所释放的辐射能。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简答题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
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名词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思考题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思考题答案自然地理学第一次作业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一、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答:主要依据有三点:1.对流层顶是大气圈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发生明显分异的界面之一,对流层顶以下的大气圈部分对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根据大气圈气体成分、温度和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自上而下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逸散层等五个次级圈层。
2.陆地表面以下5—6km处是沉积岩分布的下限。
根据成因的不同,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在对流层顶至沉积岩石圈底部之间的范围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可根据太阳辐射的能量强弱来划分。
二、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1.物质组成:第一是大气圈的对流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等组成。
第二是水圈,包括分布在地表、地下及大气中的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其主体是海洋。
第三是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活动区域的总称。
第四是沉积岩石圈,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组成。
2.结构特征:(1)分层性: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分层性或者说是圈层性,这是由于地球本身的圈层性特点所决定的。
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系统最普遍的结构特征。
(2)交织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相互重迭、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3)集中性:海陆表面特别是陆地表面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直接接触的部分,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和交换,以及能量的转换在这里最为活跃。
(4)综合性:综合性是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
任何一种自然地理现象都是多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特别是大范围的自然地理系统其综合性更为强烈。
(5)差异性:在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区,由于种种自然要素的差别,形成不同结构的自然地理系统,从而产生了地域差异现象。
可见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综合性与差异性特征的统一,也决定了自然地理现象的复杂多样性。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绪论1.简述地理系统垂直范围的划分依据。
2.试分析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3.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4.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5.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什么问题?6. 试述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地球1.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2.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有哪些共同特征?3.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4.简述月球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5.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6.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7.地球公转对自然地理系统有哪些重要影响?8.什么是恒星年、回归年?为什么目前采用回归年计年,而不采用恒星年计年?9.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及其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第二章地壳1.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2.试说明岩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3.地质构造在外力配合下可形成哪些构造地貌类型?4.怎样确定岩层的产状?5.在野外怎样判断断层的存在?6.构造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成因。
7.板块边界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分别可形成哪些地貌类型?8.震级与烈度有何差异与联系?火山活动对自然地理系统和人类活动会带来什么影响?9.地质年代单位和地层单位之间有何对应关系?10.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演变和生物演化各具什么特征?生物的演化与地壳演变有何联系?11.简述内动力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系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大气和气候1.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有何特点?2.什么是辐射平衡?地气系统辐射平衡随纬度怎样变化?3.什么是热量平衡?地面热量平衡的方程是什么?4.何谓干绝热减温率和湿绝热减温率?说明它们的区别和原因。
5.试述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6.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对大气中气流的形成有何作用?7.“三风四带”是怎样形成的?8.季风是怎样形成的?9.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是什么?10.降水是怎样形成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11.说明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详解

绪论1.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3.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地球4.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是什么?日地距离、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最显著的区别:地球上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是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特征。
日地距离:保证地球得到适量的太阳辐射,推动地球表层自然地理过程;促进臭氧层、电离层的形成,以维护地球自身的安全。
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而造成地球表面热量的带状分布以及其他自然地理现象的带状分布。
大小:促进大气圈的形成,从而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运动:自转造成昼夜变化;公转造成四季更替;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地方时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海陆分布:通过水量的变化实现,导致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5.什么是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1)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经纬度来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地理坐标系以地轴为极轴,所有通过南北极的平面,均称为子午面。
2)经度的划分: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经线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格林尼治的经线即为本初经线(零度经线),向东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西经180°重合。
纬度的划分: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半球。
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纬线。
某一地点的纬度即为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赤道为0°,由2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称为北纬,南半球南纬。
6.简述地球的圈层划分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1)地球圈层划分从地心到外部:地核、地幔、地壳、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生物从高等到低等,从动物到植物,乃至细菌微生物都生活于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陆地、水体、土壤和空气中,构成了一个基本连续的圈层。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高教版自然地理学思考题第五章

第五章第一节1试分析每一种地貌成因的影响机制2 有哪些地貌类型3 分析地貌因子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1构造运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分三种尺度:宏观尺度-对全球地貌格局起控制作用中观尺度-不同构造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小观尺度-小范围内形成地表高度差异○2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动力受气候因素的控制。
不同的气候水热组合便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组合。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不同岩石因岩性差异(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等导致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4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
○5人类对地貌形成的影响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2山地,平原3.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第二节基本概念: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 2 化学风化包含哪些具体过程?• 3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4 风化壳有哪些基本类型?• 5 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各包含哪些要素?• 6 发生滑坡有哪些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概念:风化作用: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分的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结果是使岩石矿物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矿物在化学性质和组成上均未发生变化物理风化过程在温度变化剧烈的干燥地区较突出•化学风化:它是空气、水及生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与岩石的一些化学成分发生化学作用,不仅使岩石结构发生变化,而且其成分也发生变化。
通常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课程复习思考题1、地球的概念及总体结构特征?答:地球是一个由不同成分、不同状态的物质构成的具有同心圈层状构造的球体。
地球构造分为内部与外部构造,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外部构造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地球表面的垂直起伏特征参数?答:地球表面以海平面为界分为了大陆和海洋两个大的地貌单元。
(一)大陆多数陆地的高度在1000m以下,陆地的平均高度大致为875m,陆地的极限高度是8844.43m;(二)海洋多数海洋的深度在3000~6000m,海洋的平均深度大致为3800m,海洋的极限深度是11034m。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答:①、具有各种自然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能源——太阳的辐射能和地球的内能;②、三态物质并存并相互作用;③、形成了特有的物质和形态;④、这里的各圈层进行着强烈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⑤、各种自然现象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⑥、地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4、矿物按颜色和成因可分为哪几类?答:a. 原生矿物(由岩浆冷凝或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
)b. 次生矿物(地表及近地表条件下,物理化学作用对原生矿物改造形成的新矿物。
)c. 变质矿物(由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引起的高温高压和热液)将原有矿物改造成的新矿物。
)其外,按固体矿物内部构造不同可分为a. 晶质矿物b. 非晶质矿物。
5、矿物的肉眼鉴定特征有哪些?答:矿物的形态(柱状、针状、片状、板状、粒状和球状)、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有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等)。
6、石英和方解石的主要区别?7、正长石和斜长石的主要区别?8、岩石的依据其成因的分类和相应岩石的构造?答:岩石依据其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其各自的组成和构造如下:1)岩浆岩。
概念:由上地幔的高温炙热熔融物质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或结晶形成的岩石。
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岩浆岩的结构:按结晶程度可分为a. 全晶质结构(又可分为显晶质的和隐晶质的)b.半晶质结构c. 非晶质结构;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a. 等粒结构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0.1~1mm b. 不等粒结构c. 斑状和似斑状结构。
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中矿物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1)块状构造(2)流纹状构造(3)气孔状构造(4)杏仁状构造(5 )条带状构造(6)枕状构造。
2)沉积岩。
概念: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由原岩(岩浆岩、变质岩或是早先的沉积岩)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结构:(1)碎屑结构a. 砾状(质)结构 b. 砂状(质)结构 c. 粉砂状(质)结构 d. 胶结物;(2)泥质结构(粒径<0.005mm)a.泥岩 b.页岩;(3)化学结构(4)生物结构。
构造:(1)层理构造(2)其它层理构造(层内)(如平行层理、斜层理、交错层)(3)层面构造(波痕、雨痕、泥裂、渠迹等)(4)其他构造(化石构造、结核等)。
3)变质岩。
概念:原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或化学作用,使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结构:(1)变晶结构(2)变余结构(3)碎裂结构(4)交代结构。
构造:(1)片状构造(片理状构造)(2)千枚状构造(3)片麻状构造(4)板状构造(5)块状构造。
常见的变质岩:1. 动力变质岩类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2. 接触变质岩类大理岩、石英岩等3. 区域变质岩类片岩、千枚岩、片麻岩、板岩等。
9、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和方式?答: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式:1.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激烈的2.和缓的。
10、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答:1. 板块构造的观点2. 地质力学的观点。
11、褶皱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答:(1)向斜a. 几何形态特征:岩层向下凹曲 b. 产状特征两翼岩层倾向相对c . 地层分布特征:核部新,向两翼越来越老(对称分布)(2)背斜a. 几何形态特征:岩层向上隆曲b. 产状特征:两翼岩层倾向相背 c . 地层分布特征:核部老,向两翼越来越新(对称分布)12、断层的基本类型及特征?答:a.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拉张环境中形成。
张性,松弛,透水性强b.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挤压环境中形成。
压性,紧密,透水性弱。
大于40度称逆冲,小于25度称逆掩c. 平移断层主要在水平方向上错开位移的断层。
扭性(顺扭和反扭)一般角度较大。
d. 平移正断层(张扭性)和平移逆断层(压扭性)。
13、岩土体中地下水的运动通道和储存空间有哪些?答:由褶皱、断裂(裂隙和断层)构造形成的孔隙、溶石等常常成为地下水的运动通道或储存石油、天然气的场所。
14、风化作用的概念与结果?答:概念。
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结果。
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15、崩塌与滑坡的异同?答:崩塌是陡坡上被破裂面分割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翻滚而下。
而滑坡是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贯通软弱面向下发生整体滑动。
20 o~40 o 最易发生。
16、坡面流水形成的地貌及其水文特征?答:坡面流水的水文特征。
a. 水层薄 b. 流路广 c. 作用范围不远 d. 持续时间不长e. 泥沙含量与地表特征有关(物质与植被)坡面流水是地表流水的初期阶段坡面流水地貌。
(1)侵蚀地貌(2)沉积地貌(3)坡积物的结构特征。
17、水土流失的危害?答:a. 将地面耕土与肥料带走,造成土地贫瘠b. 不利于水分保持c. 地形破坏得千沟万豁d. 加大河流的含泥沙量,给河水利用带来不便e . 造成河流下游、河口或湖泊的淤积。
18、沟谷流水形成的地貌及其水文特征?答:地貌。
侵蚀地貌、沉积地貌。
沟谷流水的水文特征。
a. 流量变化大b. 水流湍急(流速大)c. 泥沙含量大d. 分选磨圆差。
19、河流地貌及其水文特征?答:河流地貌。
(一)河谷地貌(二)河床地貌(三)河漫滩(四)河流阶地(五)河口地貌(六)冲积平原(七)河谷类型与河流劫夺(袭夺)。
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1. 流路固定的线状流水2. 常年或季节有水流动3. 流量、流速、水位随季节变化4. 洪水过程与流域形态关系密切5. 水量、泥沙含量与流域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有关。
20、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其防治原则?答:概念:山地沟谷中突然暴发的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山洪。
形成条件:(1)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2)大量的集中水流突发其来(3)一定的沟谷纵比降:0.1~0.3(5~17度)。
防治原则:(1)排水(2)修筑谷坊,拦石过水(3)种植植被,保持水土,减少固体物源。
21、河流阶地与河漫滩的异同?答:河流阶地是指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其中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
河漫滩是指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睡眠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22、三角洲与冲积平原的关系?答:三角洲是指河口区长期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形平原。
依据形态特征差异可分为:①鸟足状三角洲②尖头状三角洲③扇形三角洲④多岛型三角洲。
冲积平原是指在河流的中下游,由河流搬运来的大量固体物质沉积而成的广阔平原,它主要由河漫滩、三角洲、冲积扇、洪积扇和低阶地组成。
23、冲积平原的构成及其水文地质特征?答:构成:(1)山前倾斜平原(2)中部平原(3)滨海平原(4)三角洲平原。
水文地质特征:(1)透水层、含水层、储水层a. 冲积物的河床相b. 洪积扇的顶部相、中部相c. 河漫滩的河床相砂层、砾石层 d. 三角洲平原和滨海平原中的砂层(2)隔水层 a. 冲洪积边缘相粘土 b. 漫滩相粘土(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a. 冲、洪积扇? b. 河间地块?(4)水量与水质。
山前倾斜平原的上部相、中部相,冲积平原的河床相砂、卵砾石层的水量较充沛,水质较好。
24、平衡剖面的概念?答:河流在其发展和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不断调整,逐渐达到作用力和阻力间的平衡状态,河流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纵剖面。
(百度)25、分水岭、河流、流域、水系之间的关系?答:河流:指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水系:指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其中水系形式通常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
分水岭:相邻两水系, 流域间的高地或山岭将水的水平运动分为不同方向的高地或地下地质结构。
流域: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的积水区。
26、流域宽度与河网密度的概念?答:流域宽度是指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的比值。
即B=F/L式中,B为流域宽度(Km);F为流域面积(Km2);L为流域长度(Km)。
河网密度是指流域中干、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之比。
即D=∑L/F式中,∑L为干支流总长度(Km);F为流域面积(Km2)。
29、喀斯特(Karst)作用及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答: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与可溶岩相互作用(溶蚀、侵蚀、搬运、沉积)及其形成的地质现象(包括地表和地下地质现象)。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30、喀斯特发生的基本条件及地下岩溶地貌发育分带性?答:基本条件。
1. 岩石的可溶性2. 岩石的透水性3. 水的溶蚀性4. 水的流动性。
分带性。
①包气带:以垂直向下运动为主,形成极深的落水洞;②浅饱水带:以水平流动为主,常发育水平溶洞和暗河;③过渡带:地下水位随季节升降;④承压水带:地下水活动受地质构造控制,可发生深部喀斯特。
31、喀斯特地貌类型?答: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石沟2、喀斯特漏斗3、落水洞4、溶蚀洼地5、喀斯特盆地和喀斯特平原6、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喀斯特地貌:1、溶洞与地下河2、暗湖32、喀斯特地区的水文特征?答:1. 地表河网密度小 2. 地下径流往往大于地表径流 3. 易产生流域的非闭合现象4. 地下径流的非均匀性。
33、为什么一个地区有多层溶洞发育?答:1. 不同岩性的交接面附近最容易发育多层溶洞 2. 与地下水的运动有关A垂直方向上的多层发为地壳间歇性上升的产物B邻近河谷作为侵蚀基准面,其下岩溶现象微弱C 在平面上,岩溶区的主河流作为排泄区,此河流两岸岩溶发育,远离河流渐弱。
3. 岩溶在地表较发育,向下随深度增加发育程度减弱。
34、冰川的形成过程?答:冰川的形成可简洁的表示为(原生沉积变质冰——动力变质冰)积雪(降雪)——粒雪——冻结成冰——冰川35、冰川的运动特点?答:冰川各个部分的运动速度不一致,从雪粒盆出口到冰舌上部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