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考点笔记总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考点笔记总结单选题1、△ABC中,它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为O,若∠B=80°,则∠AOC的度数为()A.100°B.130°C.110°D.150°答案:B解析: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OAC=12∠BAC,∠OCA=12∠BCA,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OC=180°−12(∠BAC+∠BCA),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BAC+∠BCA=100°,由此即可得出答案.如图,∵AO,CO分别是∠BAC,∠BCA的角平分线∴∠OAC=12∠BAC,∠OCA=12∠BCA∴∠AOC=180°−∠OAC−∠OCA=180°−12∠BAC−12∠BCA=180°−12(∠BAC+∠BCA)又∵∠B=80°∴∠BAC+∠BCA=180°−∠B=180°−80°=100°∴∠AOC=180°−12×100°=130°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题关键.2、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等于()A.108°B.90°C.72°D.60°答案:C解析:首先设此多边形为n边形,根据题意得:180(n-2)=540,即可求得n=5,再由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即可求得答案.解:设此多边形为n边形,根据题意得:180(n-2)=540,解得:n=5,∴这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等于:360°=72°.5故选C.小提示:此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知识.注意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2)•180°,外角和等于360°.3、下列多边形中,内角和最大的是()A.B.C.D.答案:D解析: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可直接进行排除选项.解:A、是一个三角形,其内角和为180°;B、是一个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C、是一个五边形,其内角和为540°;D、是一个六边形,其内角和为720°;∴内角和最大的是六边形;故选D.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多边形内角和,熟练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是解题的关键.4、若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是60°,则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A.540°B.720°C.900°D.1080°答案:B解析:利用多边形外角求得该多边形的边数,再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即可解答.解:多边形外角和为360°,故该多边形的边数为360°÷60°=6;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6-2)×180°=720°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多边形外角和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熟练掌握相关公式是解题关键.5、如图,三角形纸片ABC,AB=AC,∠BAC=90°,点E为AB中点,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则BC的长是()折痕现交于点F,已知EF=32A.3√22B.3√2C.3D.3√3答案:B解析:折叠的性质主要有:1.重叠部分全等;2.折痕是对称轴,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AF=45°,所以可求出∠AFB=90°,再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知EF=12AB,所以AB=AC,的长可求,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BC的长.解:∵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B=∠EAF=45°,∴∠AFB=90°,∵点E为AB中点,且∠AFB=90°,∴EF=12AB,∵EF=32,∴AB=2EF=32×2=3,在ΔRtABC中, AB=AC,AB=3,∴BC=√AB2+AC2=√32+32=3√2,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和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运用,求出∠AFB=90°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E、BF分别是∠BAC、∠ABC的平分线,∠BAC=50°,∠ABC=60°,则∠EAD+∠ACD=()A.75°B.80°C.85°D.90°答案:A解析:依据AD是BC边上的高,∠ABC=60°,即可得到∠BAD=30°,依据∠BAC=50°,AE平分∠BAC,即可得到∠DAE=5°,再根据△ABC中,∠C=180°﹣∠ABC﹣∠BAC=70°,可得∠EAD+∠ACD=75°.∵AD是BC边上的高,∠ABC=60°,∴∠BAD=30°,∵∠BAC=50°,AE平分∠BAC,∴∠BAE=25°,∴∠DAE=30°﹣25°=5°,∵△ABC中,∠C=180°﹣∠ABC﹣∠BAC=70°,∴∠EAD+∠ACD=5°+70°=75°,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的运用.7、如图,在△ABC中,∠C=90°,点D在AC上,DE∥AB,若∠CDE=165°,则∠B的度数为()A.15°B.55°C.65°D.75°答案:D解析:根据邻补角定义可得∠ADE=15°,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ADE=15°,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B=75°.解:∵∠CDE=165°,∴∠ADE=15°,∵DE∥AB,∴∠A=∠ADE=15°,∴∠B=180°﹣∠C﹣∠A=180°﹣90°﹣15°=75°,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8、在△ABC中,∠A-∠C=∠B,那么△ABC是()A.等边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直角三角形答案:D解析:由于∠A-∠C=∠B,再结合∠A+∠B+∠C=180°,易求∠A,进而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A-∠C=∠B,∠A+∠B+∠C=180°,∴2∠A=180°,∴∠A=90°,∴△ABC 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 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填空题9、如图,已知AB //CD ,BE 平分∠ABC ,DE 平分∠ADC ,∠BAD =70∘,∠BCD =40∘,则∠BED 的度数为_______.答案:55°##55度解析: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BE =∠CBE =12∠ABC ,∠ADE =∠CDE =12∠ADC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得出∠BAD +∠BCD =2∠E ,进而求得∠E 的度数.解:∵BE 平分∠ABC ,DE 平分∠ADC ,∴∠ABE =∠CBE =12∠ABC ,∠ADE =∠CDE =12∠ADC , ∵∠ABE +∠BAD =∠E +∠ADE ,∠BCD +∠CDE =∠E +∠CBE ,∴∠ABE +∠BAD +∠BCD +∠CDE =∠E +∠ADE +∠E +∠CBE ,∴∠BAD +∠BCD =2∠E ,∵∠BAD =70°,∠BCD =40°,∴∠E =12(∠BAD +∠BCD )=12(70°+40°)=55°. 所以答案是:55°.小提示: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熟练掌握性质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a ∥b,∠1+∠2=75°,则∠3+∠4=______________.答案:105°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等量代换可以求得∠3+∠4=∠5+∠4,所以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进行解答即可. 如图,∵a ∥b ,∴∠3=∠5,又∠1+∠2=75°,∠1+∠2+∠4+∠5=180°,∴∠5+∠4=105°,∴∠3+∠4=∠5+∠4=105°,故答案是:105°.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技巧性在于把求(∠3+∠4)的值转化为求同一三角形内的(∠5+∠4)的值.11、若一个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260°,则该多边形边数是______.答案:9解析: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260°.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如果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边数的方程,解方程就可以求出多边形的边数.根据题意,得(n-2)•180=1260,解得:n=9.所以答案是:9.小提示:此题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多边形内角和以及多边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12、已知正n边形的一个外角是45°,则n=____________答案:8解析:解:∵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45°,∴多边形得到边数360÷45=8,所以是八边形.故答案为813、如图,直线MN∥PQ,点A、B分别在MN、PQ上,∠MAB=33°.过线段AB上的点C作CD⊥AB交PQ于点D,则∠CDB的大小为_____度.答案:57解析: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D的度数,再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答案.解:∵直线MN∥PQ,∴∠MAB=∠ABD=33°,∵CD⊥AB,∴∠BCD=90°,∴∠CDB=180°-∠BCD-∠ABD=57°.所以答案是:57.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题关键.解答题14、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答案:∠DAE=5°,∠BOA=120°解析:由∠CAB=50°,∠C=60°可求出∠ABC;由AE、BF是角平分线,得到∠CBF=∠ABF=35°,∠EAF=∠EAB=25°;由AD是高,得到∠DAC;从而计算得到∠DAE和∠BOA.∵∠CAB=50°,∠C=60°∴∠ABC=180°﹣50°﹣60°=70°∵AE、BF是角平分线∴∠CBF=∠ABF=35°,∠EAF=∠EAB=25°又∵AD是高∴∠ADC=90°∴∠DAC=180°﹣90°﹣∠C=30°∴∠DAE=∠DAC﹣∠EAF=5°又∵∠ABF=35°,∠EAB=25°∴∠BOA=180°-∠EAB-∠ABF=180°-25°-35°=120°∴∠DAE=5°,∠BOA=120°.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三角形角平分线、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15、如图,在△ABC中,AB=AC,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的周长分成12cm和15cm两部分,求△ABC各边的长.答案:AB =AC =8cm ,BC =11cm 或AB =AC =10cm ,BC =7cm解析:设AB =xcm ,BC =ycm ,则可以把题中边长分为AB +AD =12cm ,BC +CD =15cm 和AB +AD =15cm ,BC +CD =12cm 两种情况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解方程组即可得到问题解答.解:设AB =xcm ,BC =ycm .则有以下两种情况:(1)当AB +AD =12cm ,BC +CD =15cm 时,{x +12x =12y +12x =15 ,解得 {x =8y =11 ,即AB =AC =8cm ,BC =11cm ,符合三边关系;(2)当AB +AD =15cm ,BC +CD =12cm 时,{x +12x =15y +12x =12,解得 {x =10y =7 ,即AB =AC =10cm ,BC =7cm ,符合三边关系.小提示:本题考查三角形中线的应用,利用方程求解及把问题分成两种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 .。
八上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八上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三角形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对于解决相关数学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中的三角形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会讨论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然后介绍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性质以及重心、垂心和内心等特殊点的性质。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线段延长定理、角平分线定理和中线定理等与三角形相关的重要定理。
最后,我们还会解释勾股定理和正弦定理等常用的三角形定理。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系统地了解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中涉及的三角形知识点,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提供基础支持。
1.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其中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而任意两条线段的差小于第三条线段。
根据边的长度和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一般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性质对于任意三角形ABC,其内角和为180度。
同时,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此外,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均为360度。
3. 三角形特殊点的性质(1)重心: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称为重心。
重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满足一个性质:重心到顶点距离之和等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和。
(2)垂心: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称为垂心。
垂心到各顶点的距离满足一个性质:垂心到顶点距离之和最小。
(3)内心: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称为内心。
内心到各边的距离满足一个性质:内心到三条边的距离之和最小。
4. 三角形定理(1)线段延长定理:在三角形ABC中,若AB>AC,则延长线段AB会大于线段AC。
(2)角平分线定理:在三角形ABC中,角BAC的平分线会把线段BC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3)中线定理:在三角形ABC中,连接顶点A与线段BC的中点M,则AM是线段BC的中线,即AM=MC=MB/2。
5. 常用的三角形定理(1)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设直角边分别为AB和AC,斜边BC的长度为c,则有a^2 + b^2 = c^2。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1.勾股定理的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注:勾最短的边、股较长的直角边、弦斜边。
勾股定理又叫毕达哥拉斯定理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倍数后,仍为勾股数.常用勾股数:3、4、5; 5、12、13;7、24、25;8、15、17。
4.勾股定理常常用来算线段长度,对于初中阶段的线段的计算起到很大的作用例题精讲:练习:例1:若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解析:可知三边长度为3,4,5,因此周长为12(变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解析:可知三边长度为6,8,10,则周长为24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4,求第三边长.解析:第一种情况:当直角边为3和4时,则斜边为5第二种情况:当斜边长度为4时,一条直角边为3,则另一边为根号7例3: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斜边长为25B.三角形周长为25C.斜边长为5D.三角形面积为20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知斜边长度为5,选择C数学学习方法诀窍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
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
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
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基础。
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整章复习知识点和对应练习

T ——三角形一、知识梳理:专题一: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专题二:三角形有关的角;专题三: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二、考点分类专题一: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考点一:三角形的边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2.三角形分类:(1)按角的关系分类 (2)按边的关系分类⎧⎪⎧⎨⎨⎪⎩⎩直角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例1】【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cm ,3cm ,5cm ;B .5cm ,6cm ,10cm ;C .1cm ,1cm ,3cm ;D .3cm ,4cm ,9cm 解析:选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A .3<x <11 ;B .4<x <7 ;C .-3<x <11 ;D .x >3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7-4<x <7+4,即3<x <11.故选A.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类型三】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类型四】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考点二: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2.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连接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例2】探究点一:三角形的高【类型一】三角形高的画法画△ABC的边AB上的高,下列画法中,正确的是( )解:过点C 作边AB 的垂线段,即画AB 边上的高CD ,所以画法正确的是D.故选D. 方法总结:三角形任意一边上的高必须满足:(1)过该边所对的顶点;(2)垂足必须在该边或在该边的延长线上.【类型二】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高如图所示①,在△ABC 中,AB =AC =5,BC =6,AD ⊥BC 于点D ,且AD =4,若点P 在边AC 上移动,则BP 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BP ⊥AC 时,BP 有最小值.由△ABC 的面积公式可知12AD ·BC =12BP ·AC ,解得BP =245方法总结:解答此题可利用面积相等作桥梁(但不求面积)求三角形的高,这种解题方法通常称为“面积法”.① ② ③ ④ 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中线【类型一】 应用三角形的中线求线段的长如图②在△ABC 中,AC =5cm ,AD 是△ABC 的中线,若△ABD 的周长比△ADC 的周长大2cm ,则BA =________.解析: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BD =CD ,∴△ABD 的周长-△ADC 的周长=(BA +BD +AD )-(AC +AD +CD )=BA -AC ,∴BA -5=2,∴BA =7cm.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理解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ABD 与△ADC 的周长之差转化为边长的差.【类型二】 利用中线解决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如图③,在△ABC 中,E 是BC 上的一点,EC =2BE ,点D 是AC 的中点,设△ABC ,△ADF 和△BEF 的面积分别为S △ABC ,S △ADF 和S △BEF ,且S △ABC =12,则S △ADF -S △BEF =________.解析:∵点D 是AC 的中点,∴AD =12AC .∵S △ABC =12,∴S △ABD =12S △ABC =12×12=6.∵EC =2BE ,S △ABC =12,∴S △ABE =13S △ABC =13×12=4.∵S △ABD -S △ABE =(S △ADF +S △ABF )-(S △ABF +S △BEF )=S △ADF -S △BEF ,即S △ADF -S △BEF =S △ABD -S △ABE =6-4=2.故答案为2.方法总结: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高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底边的比;底相等时,面积的比等于高的比.探究点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④,已知: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CE 是△ABC 的高,∠BAC =60°,∠BCE =40°,求∠ADB 的度数.解析:根据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BAC =60°,得出∠BAD =30°,再利用CE 是△ABC 的高,∠BCE =40°,得出∠B 的度数,进而得出∠ADB 的度数.解:∵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BAC =60°,∴∠DAC =∠BAD =30°.∵CE 是△ABC 的高,∠BCE =40°,∴∠B =50°,∴∠ADB =180°-∠B -∠BAD =180°-50°-30°=100°.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灵活掌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表示方法,同时此类问题往往和三角形的高综合考查.考点三:三角形的稳定性【例3】要使四边形木架(用4根木条钉成)不变形,至少需要加钉1根木条固定,要使五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加2根木条固定,要使六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加3根木条固定,…,那么要使一个n 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几根木条固定?解析:由于多边形(三边以上的)不具有稳定性,将其转化为三角形后木架的形状就不变了.根据具体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经验及题中所加木条可找到一般规律.解:过n 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作(n -3)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n -2)个三角形,所以,要使一个n 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n -3)根木条固定.方法总结: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时,所需要的木条根数,可从具体到一般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求解.专题二:三角形有关的角考点四:三角形的内角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例4】探究点一:三角形的内角和【类型一】 求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已知,如图①,D 是△ABC 中BC 边延长线上一点,DF ⊥AB 交AB 于F ,交AC 于E ,若∠A =46°,∠D =50°.求∠ACB 的度数.① ② 解析:在Rt △DFB 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B 的度数,再在△ABC 中求∠ACB 的度数即可.解:在△DFB 中,∵DF ⊥AB ,∴∠DFB =90°.∵∠D =50°,∠DFB +∠D +∠B =180°,∴∠B =40°.在△ABC 中,∵∠A =46°,∠B =40°,∴∠ACB =180°-∠A -∠B =94°. 方法总结:求三角形的内角,必然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关,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图形特点,在不同的三角形中,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2∶3,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无法判定解析:设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x ,2x ,3x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得x +2x +3x =180°,解得x =30°,∴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30°,60°,90°,即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在解决有关比例问题时,通常先设比例系数,然后列方程求解.【类型三】 三角形的内角与角平分线、高的综合运用如图②,在△ABC 中,∠A =12∠B =13∠ACB ,CD 是△ABC 的高,CE 是∠ACB 的角平分线,求∠DCE 的度数.解析:根据已知条件用∠A 表示出∠B 和∠ACB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A ,再求出∠ACB ,∠ACD ,最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E 即可求得∠DCE 的度数.解:∵∠A =12∠B =13∠ACB ,设∠A =x ,∴∠B =2x ,∠ACB =3x .∵∠A +∠B +∠ACB =180°,∴x +2x +3x =180°,解得x =30°,∴∠A =30°,∠ACB =90°.∵CD 是△ABC 的高,∴∠ADC =90°,∴∠ACD =180°-90°-30°=60°.∵CE 是∠ACB 的角平分线,∴∠ACE =12×90°=45°,∴∠DCE =∠ACD -∠ACE =60°-45°=15°.方法总结:本题是常见的几何计算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找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图形解答.探究点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 直角三角形性质的运用如图,CE ⊥AF ,垂足为E ,CE 与BF 相交于点D ,∠F =40°,∠C =30°,求∠EDF 、∠DBC 的度数.解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式计算即可求出∠EDF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C +∠DBC =∠F +∠DEF ,然后求解即可.解:∵CE ⊥AF ,∴∠DEF =90°,∴∠EDF =90°-∠F =90°-40°=50°.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C +∠DBC +∠CDB =∠F +∠DEF +∠EDF ,∴30°+∠DBC =40°+90°,∴∠DBC =100°.方法总结:本题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考点五:三角形的外角1.三角形外角的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例5】探究点:三角形的外角【类型一】 应用三角形的外角求角的度数如图所示,P 为△ABC 内一点,∠BPC =150°,∠ABP =20°,∠ACP =30°,求∠A 的度数.解析:延长BP交AC于E或连接AP并延长,构造三角形的外角,再利用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A的度数.解:延长BP交AC于点E,则∠BPC,∠PEC分别为△PCE,△ABE的外角,∴∠BPC=∠PEC +∠PCE,∠PEC=∠ABE+∠A,∴∠PEC=∠BPC-∠PCE=150°-30°=120°.∴∠A=∠PEC-∠ABE=120°-20°=100°.方法总结: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将已知与未知的角联系起来是计算角的度数的方法.【类型二】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把几个角的和分别转化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已知:如图为一五角星,求证:∠A+∠B+∠C+∠D+∠E=180°.解析: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EFG=∠B+∠D,∠EGF=∠A+∠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E+∠EGF+∠EFG=180°,代入即可得证.证明:∵∠EFG、∠EGF分别是△BDF、△ACG的外角,∴∠EFG=∠B+∠D,∠EGF=∠A +∠C.又∵在△EFG中,∠E+∠EGF+∠EFG=180°,∴∠A+∠B+∠C+∠D+∠E=180°.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的特点,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将分散的角集中到某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进行解决.【类型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综合应用如图①,∠ACD是△ABC的外角,BE平分∠ABC,CE平分∠ACD,且BE、CE交于点E.(1)如果∠A=60°,∠ABC=50°,求∠E的度数;(2)猜想:∠E与∠A有什么数量关系(写出结论即可);(3)如图②,点E是△ABC两外角平分线BE、CE的交点,探索∠E与∠A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先计算特殊角的情况,再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结合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概念解决.解:(1)根据外角的性质得∠ACD =∠A +∠ABC =60°+50°=110°,∵BE 平分∠ABC ,CE 平分∠ACD ,∴∠1=12∠ACD =55°,∠2=12∠ABC =25°.∵∠E +∠2=∠1,∴∠E =∠1-∠2=30°;(2)猜想:∠E =12∠A ; (3)∵BE 、CE 是两外角的平分线,∴∠2=12∠CBD ,∠4=12∠BCF ,而∠CBD =∠A +∠ACB ,∠BCF =∠A +∠ABC ,∴∠2=12(∠A +∠ACB ),∠4=12(∠A +∠ABC ).∵∠E +∠2+∠4=180°,∴∠E +12(∠A +∠ACB )+12(∠A +∠ABC )=180°,即∠E +12∠A +12(∠A +∠ACB +∠ABC )=180°.∵∠A +∠ACB +∠ABC =180°,∴∠E +12∠A =90°. 方法总结:对于本题发现的结论要予以重视:图①中,∠E =12∠A ;图②中,∠E =90°-12∠A .考点六: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多边形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2.相关概念:顶点、边、内角、对角线.3.多边形的对角线:n 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条数为(n -3)条;n 边形共有对角线n (n -3)2条(n ≥3).4.正多边形:如果多边形的各边都相等,各内角也都相等,那么就称为正多边形.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1.性质: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 -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外角和的关系:(1)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 -2)·180°(n ≥3,n 是正整数),可见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n 有关,每增加1条边,内角和增加180°.(2)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与边数的多少无关.(3).正n 边形:正n 边形的内角的度数为(n -2)·180°n ,外角的度数为360°n. 【例6】探究点一:多边形的概念【类型一】 多边形及其概念下列图形不是凸多边形的是( )解析:根据凸多边形的概念,如果多边形的边都在任意一条边所在的直线的同旁,该多边形即是凸多边形,否则即是凹多边形.由此可得选项D 的图形不是凸多边形.故选D. 方法总结: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辨别凸多边形可有两种方法:(1)画多边形任何一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多边形都在此直线的同一侧;(2)每个内角的度数均小于180°.通常所说的多边形指凸多边形.【类型二】 确定多边形的边数若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变成十五边形,则原来的多边形的边数可能为( )A .14或15或16B .15或16C .14或16D .15或16或17解析: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多边形的边数可能增加了一条,也可能不变或减少了一条,则多边形的边数是14,15或16.故选A. 方法总结: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多边形的边数可能增加了一条,也可能不变或减少了一条,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亲自动手画一下.探究点二:多边形的对角线【类型一】 确定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________条对角线,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________条对角线,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________条对角线,请猜想从七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________条对角线,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________条对角线,从而推导出n 边形共有________条对角线.解析:根据n 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 -3)条对角线.从n 个顶点出发引出n (n -3)条对角线,而每条重复一次,可得答案.解: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1条对角线,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2条对角线,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画3条对角线,从七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4条对角线,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n -3)条对角线,从而推导出n 边形共有n (n -3)2条对角线. 方法总结:(1)多边形有n 条边,则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的对角线有(n -3)条;(2)多边形有n 条边,对角线的条数为n (n -3)2.【类型二】 根据对角线条数确定多边形的边数从一个多边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出发都只有5条对角线,则它的边数是( )A .6B .7C .8D .9解析:设这个多边形是n 边形.依题意,得n -3=5,解得n =8.故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8.故选C.【类型三】 根据分成三角形的个数,确定多边形的边数连接多边形的一个顶点与其他顶点的线段把这个多边形分成了6个三角形,则原多边形是( )A .五边形B .六边形C .七边形D .八边形解析:设原多边形是n 边形,则n -2=6,解得n =8.故选D.方法总结:从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 -3)条对角线,这(n -3)条对角线把n 边形分成(n -2)个三角形.探究点三: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下列图形中,是正多边形的是( )A .等腰三角形B .长方形C .正方形D .五边都相等的五边形解析:根据正多边形的定义: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进行解答.正方形四个角相等,四条边都相等,故选C.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正多边形的定义,各个角相等、各条边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探究点一:多边形的内角和【类型一】利用内角和求边数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则它是( )A.四边形 B.五边形C.六边形 D.七边形解析:熟记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设它是n边形,根据题意得(n-2)·180=540,解得n=5.故选B.【类型二】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0°,截去一个角后,得到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为( )A.1620° B.1800°C.1980° D.以上答案都有可能解析:1800÷180=10,∴原多边形边数为10+2=12.∵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内角后,边数可能减1,可能不变,也可能加1,∴新多边形的边数可能是11,12,13,∴新多边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620°,1800°,1980°.故选D.方法总结: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内角后,边数可能减1,可能不变,也可能加1.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求出原多边形的边数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复杂图形中的角度计算如图,∠1+∠2+∠3+∠4+∠5+∠6+∠7=( )A.450° B.540°C.630° D.720°解析:如图,∵∠3+∠4=∠8+∠9,∴∠1+∠2+∠3+∠4+∠5+∠6+∠7=∠1+∠2+∠8+∠9+∠5+∠6+∠7=五边形的内角和=540°,故选B.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灵活运用五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内外角关系.根据图形特点,将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体现了转化思想的优越性.【类型四】利用方程和不等式确定多边形的边数一个同学在进行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时,求得内角和为1125°,当他发现错了以后,重新检查,发现少算了一个内角,问这个内角是多少度?他求的是几边形的内角和?解析:本题首先由题意找出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进而求出这一内角的取值范围;然后可确定这一内角的度数,进一步得出这个多边形的边数.解:设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x,则有1125°<x<1125°+180°,即180°×6+45°<x<180°×7+45°,因为x为多边形的内角和,所以它是180°的倍数,所以x=180°×7=1260°.所以7+2=9,1260°-1125°=135°.因此,漏加的这个内角是135°,这个多边形是九边形.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列出不等式求出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探究点二:多边形的外角和【类型一】已知各相等外角的度数,求多边形的边数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等于36°,则该多边形是正( )A.八边形 B.九边形C.十边形 D.十一边形解析:正多边形的边数为360°÷36°=10,则这个多边形是正十边形.故选C.方法总结:如果已知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求边数可直接利用外角和除以这个角即可.【类型二】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综合运用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和为540°,则它是( )A.五边形 B.四边形C.三角形 D.不能确定解析: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依题意可得(n-2)×180°+360°=540°,解得n =3,∴这个多边形是三角形.故选C.方法总结:熟练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由已知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知识点及典型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知识点及典型例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知识点及典型例题知识方框图三角形的初步知识锐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度分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边关系属性角关系任意两条边的和第三条边;第三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任意两条边之间的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其两个不相邻的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任何不相邻的内角之和朱国林角平分线重要线段的中心线高线将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部分三角形高线交点的位置有关的位置定义命题概念基本事实定理推理一般类型证明字面类型证明的步骤真命题假命题判断命题是假命题,只要提到一个三角形的外角之和等于两个不相邻的内角之和是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导出的。
只需在“证明”中写下推理过程:(1)根据主题的含义绘制图形;(2)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验证;(3)将推理过程写在“证明:”,并确定全等三角尺绘图的相关知识和性质。
SSSSAAS用于查找线段时应特别注意角度:是否存在公共角度和公共边。
使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做一个与已知角度相等的平分线。
制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理论基础:SSS定理构成三角形。
根据SSS、SAS和ASA制作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性角平分线。
理论基础:SAS定理理论基础:AAS定理考点一、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测试点2。
找到三角形一侧的长度或周长的值范围考点三、判断一句话是否为命题,以及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考点四、利用角平分线、垂线(90°角)、三角形的外角、内角和、全等三角形来计算角度考点五、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来计算线段长度测试点6:证明三角形的一致性,并在三角形一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线段和角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测试点7:绘制三角形的高线、中线和角平分线,以及基本图形测试点8的标尺和量规绘制方法:方案设计问题、河流宽度计算等例1、已知两条线段的长分别是3cm、8cm,要想拼成一个三角形,且第三条线段a的长为奇数,问第三条线段应取多少厘米?1.如果三角形两侧的长度分别为3和5,则三角形周长的值范围为()a,10≤ a<16b,10<a≤ 16C,10<a<16d,2<a<82。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知识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1.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在平面内没有共同的端点且不在同一直线上。
2.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3. 根据边的长度,三角形可以分类为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和普通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
4. 根据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类为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小于90°)、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90°)和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大于90°)。
5.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其所对的内角之和。
三角形的重要定理:1.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则有a²+ b² = c²。
2. 余弦定理:对于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夹角为C,则有c² = a² + b² - 2abcosC。
3. 正弦定理:对于三角形ABC,边长分别为a、b、c,夹角分别为A、B、C,则有a/sinA = b/sinB = c/sinC。
三角形的重要概念:1. 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线段称为三角形的高。
2. 三角形的中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中点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中线。
3.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从三角形的一个内角顶点到对边的平分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4. 三角形的垂心: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称为三角形的垂心。
5. 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6. 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称为三角形的内心。
7. 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延长线的交点称为三角形的外心。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三角形部分的知识点总结:1.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即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是确定的,不论其边的长度如何变化。
2. 三角形中的线段:中线: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中线。
中线将三角形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
高:从一个顶点垂直于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的线段叫做高。
高将三角形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
角平分线:将一个角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小角的线段叫做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3. 全等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如果所有对应的边和角都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是三角形中的重要概念,它在证明题中经常用到。
4. 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并且有一个顶角。
等边三角形:所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都是60度。
5.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在三角形中,较长的边对应较大的角,较短的边对应较小的角,即“大边大角,小边小角”。
6.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基础公式:面积 = (底× 高) / 2变形公式:底= 2 × 面积 / 高,高= 2 × 面积 / 底7. 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个锐角或一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需要求其他角度或边的长度。
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是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8. 三角形的证明题:证明题是数学中的重要题型,对于三角形的证明题,需要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以及一些常用的证明技巧。
希望以上总结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学习顺利!。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三角形

精心整理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三角形一、三角形相关概念 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 2ABC ,其中线段3(1注意:(2注意:(3形的高.注意: . . (四)三角形的内角结论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表示: 在△ABC 中,∠A+∠B+∠C=180° (1)构造平角①可过A 点作MN ∥BC(如图)②可过一边上任一点,作另两边的平行线(如图) (2)构造邻补角,可延长任一边得 邻补角(如图)构造同旁内角,过任一顶点作射线平行于对边(如图) 结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表示: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那么∠A+∠B=90°(因为∠A+∠B+∠C=180°)注意: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可以求出第三个内角6题图7题图5题图D D F D E B C C B B C如:在△ABC 中,∠C=180°-(∠A+∠B )②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内角和的比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求各内角.如:△ABC 中,已知∠A :∠B :∠C=2:3:4,求∠A 、∠B 、∠C 的度数.(五)三角形的外角1.意义: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如图,∠ACD 为△ABC 的一个外角,∠BCE 也是△ABC 的一个外角, 这两个角为对顶角,大小相等. 2.性质: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如图中,∠ACD=∠A+∠B , ∠ACD>∠A , ∠ACD>∠B.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与之相邻的内角互补 3②1.1A B C D 23恰好落在点A 5.( )A 246.如图7,BD=DE=EF=FC ,那么,AE 是 _____ 的中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课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
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
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
决问题。
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
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重点难点]
一.三角形基本知识
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
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3.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是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的区别,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是难点。
三、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
部,而锐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战在角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四、三角形的稳定性
五、三角形的内外角和
1、内角和为180°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3、三角形外角的和等于360°。
六、多边形的内外角和
从五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_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成____ 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
从六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对角线,它们将六边形分成 ____
个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
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成____
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一2)·180°.
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A出发,沿多边形各边走过各顶点,再回到A点,然后转向出发时的方向,在行程中所转的各个角的和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走了一周,所得的各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周角,所以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二、回顾与思考
1、什么是三角形?什么是多边形?什么是正多边形?三角形是不是多边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什么是对角线?三角形有
对角线吗?n边形的的对角线有多少条
3、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各有什么特点?
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能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说
明n边形的内角和吗?5、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