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板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感知词中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品析词的精妙语言。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教学重点】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朗诵,把握诗歌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意蕴。
【情境导入】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
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
《沁园春·雪》就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地展露,也是他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地显现。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词。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读准字音和句子的停顿节奏。
2.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理清全文的结构。
明确:1.字音:沁.园春(qìn) 惟余莽.莽(mǎnɡ) 分.外妖娆(fèn)稍逊.(xùn)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句子的停顿节奏示例: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内容: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作者的宏伟抱负。
3.全文结构:这首词的上阕写北国雪景。
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写,中间七句是具体写,后三句是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词的下阕是评论古代帝王,抒发壮志豪情。
其中前两句承上启下,中间七句是评论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发壮志豪情。
二、深入探究——思想感情1.上阕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讨论,交流成果,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组讨论,交流成果,明确: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理解:在作者看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短于“文治”,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1 沁园春·雪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1沁园春·雪一.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6年冬天写的一首抒情诗,描绘了作者在雪后的山野中散步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对一些历史背景、诗词术语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适时给予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了解诗的背景,把握诗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了解诗的背景,把握诗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雪后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让学生反复朗读《沁园春·雪》,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讲解诗文:讲解诗的背景,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沁园春·雪》》

听课记录课程名称: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 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沁园春·雪》,理解词中的意象与意境,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与胸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受词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中国北方雪景的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营造一种静谧而壮美的氛围。
随后,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去感受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去聆听词人心中的澎湃激情。
”学生活动:•学生被图片和音乐所吸引,注意力迅速集中,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设计巧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2.1 诵读感知:•教师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停顿和情感的把握,然后要求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调。
•学生分组诵读,相互评价,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朗读,积极模仿,分组诵读时热情高涨,相互评价时认真细致。
过程点评:诵读是理解诗词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不仅能够熟悉文本,还能初步感知词人的情感。
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学生的分组诵读和相互评价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2 意象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关键意象,如“长城”、“大河”、“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并分析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分享。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分析意象,分享时见解独到,语言生动。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雪》。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1. 导入(5分钟)1.1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诗歌创作。
1.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毛泽东的诗作,如《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等。
2. 自主学习(15分钟)2.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课堂讲解(20分钟)3.1 教师讲解诗的意象、象征意义、结构和韵律特点。
3.2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
4. 互动环节(10分钟)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4.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结构和情感。
5.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沁园春雪》,并写一篇读后感。
6. 板书设计沁园春雪意象:雪花、江山、英雄、人民群众结构:起承转合情感:爱国情怀、壮志凌云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还需要考虑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设计1. 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读后感,内容应包括对诗中意象、结构和情感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雪》教案

4.加强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诗词。
5.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
6.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认识毛泽东主席的文学成就,突出诗词的历史文化价值。
-诗词朗读技巧: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情感,强调诗词的韵律美。
-诗词意象、意境分析:解读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句子,把握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1.关于导入新课,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更好地投入诗词学习。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探索更多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
2.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词意象、意境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概念。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沁园春·雪》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冬天里见过雪花飞舞的场景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毛泽东主席如何通过诗词描绘雪的美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第1课《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本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
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教学目标:1.颂读诗词,感受其音韵美,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有感情朗读课文2. 品读诗词,领悟其语言美,理解上下阕内容及艺术手法,提高对诗歌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3. 研读诗词,体会其情感美,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沁园春雪》是训练朗诵的极好例子,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认知内容,感受韵律,品味语言,领会意境。
在品析中把握诗词写景、抒情议论的特点,感受诗人博大胸襟和豪迈情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让我们齐读,并猜一猜,描述的人物是谁?(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齐读。
学生回答毛泽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壮丽江山。
板书课题《沁园春·雪》,毛泽东。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解释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沁园春·雪》,找生回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这是一首词,揭示了所写的内容。
2、走进作者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沁园春-雪》

教案名称:《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掌握词中生字新词,理解词牌“沁园春”的格式和词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鉴赏、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词中展现的壮阔景象和深远意境,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国家山河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词的韵律美和意象运用。
词中展现的历史人物形象和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词中景象和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沁园春·雪》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词中描绘的雪景和历史人物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词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雪景和历史人物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词中景象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词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体会词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词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词鉴赏:分析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意象讨论:学生观察雪景图片,讨论词中的意象与情感的联系。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词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人物形象,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感体验:学生尝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词中,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词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雪景或历史人物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词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沁园春·雪》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022年统编版语文《沁园春·雪》说课稿(推荐)

《沁园春雪》说课稿一、说教材《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
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开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重难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根底,起铺垫作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1、朗读法:贯彻课堂教学始终。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到达不教。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学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走进文本,初读感知——研读文本,指导朗读——品读文本,激扬文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
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稳固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着人民建设新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倚东风、豪兴徜徉(cháng yáng)。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 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9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yáng)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 舞,蝶儿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9、三顾茅庐(罗贯中)
自董卓造逆以来,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 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 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kuài),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是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 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zhāng)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 恤(xù),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 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 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dān) 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次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 图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 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10、课外古诗词诵读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7、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7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
描雪景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议论 赞今朝抒情
附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上阕:自然画卷 纵横千万里
大视野大气磅礴 下阕:历史画卷 上下几千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必背内容
1、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8
商山早行 温庭筠(yún)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
1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
2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
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 望 大河上下 实 写
万里雪飘
山
原
看 须晴日 虚 写
(总体写)
(具体写)
3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
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老师板书
沁园春·雪
冰封
上片: 总写:北国风光
实写
写景抒情
雪飘
望——长城 大河 山 原
分写:
雪后天晴 景色壮丽
虚写
下片:
过渡:由景到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议论抒情 惜——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
(品评历史人物,指出他们武功有余,文治不足)
总结历史——俱往矣;歌颂——当今英雄【板书设计Biblioteka 沁园春·雪4初中语文
8、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shù)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5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乡愁(余光中)
4、岳阳楼记(范仲淹)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 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 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 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