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

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对策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记忆与城市历史最完整的物质体现。
城市老街区的生存、保护与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高潮时期,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处于高危时期。
随着遗产资源经济价值的彰显,各地政府纷纷依托历史文化名城的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不可避免地面对城市化发展与旅游商业化开发的巨大冲击,出现街区历史建筑、风土文化过度开发,城市风貌趋同,逐渐丧失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等诸多现象。
因此,有必要认识与概括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现象,深层次分析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老街区;改造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以老街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色历史建筑消失、城市空间变异、城市肌理切断、城市社会网络瓦解等。
在进行老街区改造时应更加慎重,采取合理方式进行,为增加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提升旅游服务、乡村振兴等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探索出一条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保护利用模式,同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概念与内涵历史文化名城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包括古都型、传统风貌型、地方及民族特色型、风景名胜型、一般史迹型等。
城市老街区,又称城市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具有比较重要景观价值和相对完整的城市历史肌理、融合了一定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的城市地段。
城市更新的目的包括两方面: 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改造与建设,包括城市中衰落的区域、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
街区的老化是对其进行更新改造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表现在由于时间久远而造成的各种建筑及设施等形态上的破损陈旧,也表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导致的街区原有的功能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
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
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
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
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及其保护原则探讨

Research 研究探讨291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及其保护原则探讨裘鞠廉洁(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 130118)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8)08-0291-01摘要: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历史城区被改造更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首先论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原则,以期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践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基本特征;保护原则1 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特征我国在1986年公布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了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同时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限定,是历史文化街区概念形成的萌芽。
2002年,在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正式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及其保护制度[1]。
在2008年公布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附则中,对历史文化街区作出了更加准确的阐述,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1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街区要具有一定的规模,街区内并不要求有很多文物建筑,可以是有一定规模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能够构成完整的传统历史环境。
具有较为完整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能够反映出其特有的历史环境和不同于其他地域的传统风貌特色,能够让人从中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只有少量的历史建筑或者风貌有冲突都是不行的。
1.2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历史文化街区内的物质实体如建筑、街巷、构筑物等应是历史的遗存物,能够反映当地真实的历史面貌,不能是后来人随意的仿建之物。
由于历史遗存的年代和质量问题,很难能成片保存到现代,其中难免会出现有后人为了适应生活的需求而新建或改建的建筑,但这部分建筑只能占极少部分,而且风格应与传统历史风貌协调、统一。
重庆“下半城”旧城改造的历史文化保护探究——以“飞机码头”地块为例

Vol.43,N〇.2 f h ) !讨第 43 卷第 2 期February, 20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ichuan Building Materia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 年2 月重庆“下半城”旧城改造的历史文化保护探究—以“飞机码头”地块为例施玉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摘要:重庆渝中半岛历史悠久,但随着城市化发展,“下半城”(山脊线以南)却逐渐衰落,历史文化的延续性遭到破坏。
从渝中半岛的历史发展及现状问题出发,对“下半城”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结合渝中半岛“飞机码头”地块的改造策略,从历史建筑、街巷空间、精神文化等角度对旧城改造中的历史文化延续性问题进行探究,并希望为其他旧城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渝中半岛;下半城;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延续性中图分类号:TU984. 114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 -4011(2017)02 -0088 -04DOI:10.3969/j.issn. 1672 - 4011. 2017. 02. 040〇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城市高强度的开发,使得 城市文化逐渐趋同,城市记忆逐渐消失,城市历史街区逐渐 衰落。
重庆渝中半岛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上城繁荣、下 半城衰落的景象,发展极不平衡,具有历史延续性的城市环 境逐渐被破坏。
如今,随着渝中半岛城市中心区功能的提 升,加上“下半城”(山脊线以南)具有山水城市的自然风貌 和历史文化,渝中半鳥已成为重庆主城区旧城改造的重点地 段。
《重庆市历史文化风貌K规划研究》中收录的14个历史 街区中,有9个在渝中半岛,由此可见,“下半城”地区正面临 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但从B有的旧城改造来看,城市建设 因过多依赖于对土地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发 掘和保护,使得城市历史文化环境进I步被破坏,那么对于 环境较为特殊的“下半城”而言,怎样的旧城改造才是合理的 呢?重庆“下城”要如何实现改造与更新,如何在发展中延 续城市历史文化,就成为了歷待解决的问题1重庆“下半城”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重庆渝中半岛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 蕴,但老重庆的历史痕迹却大多已消失,只能从历史建筑遗 迹和“下半城”的历史街区中找到#因此,渝中半岛的旧城改 造对重庆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延续具冇f i要意义《通过 对渝中半岛“下半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了 解其衰落过程,分析其衰落原因,进而指导“下半城”旧城改 造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
旧城改造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研究—以安阳市老城区为例

式 中 :A 表示 顶 点 i在 网络 中 的通 达 度 指 数 :
D 。 表示顶点 i到顶点 j的最短距离;累计和表示顶 点 i到所有顶点 的距离。明显地 ,如果 A 所得值越 小,则说明该点的通达度越高 。将安阳市老城 区内 的通达度进行计算处理后得到的通达度指数按升序 进行排列,这里所说的指数并不代表实际距离 。我 们仅是从交通通达性进行分析老城区交通状况 ,并
来衡量。
主干道为东、西 、 南、 北大街 ,南北大街共 1 8 条分 支街道 ,谓十八罗汉街 。大街小巷纵横交错 ,有九
府 、 十 八 巷 、七 十 二胡 同之 誉 。 2 . 安 阳 市 老城 区 的现 状 分 析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的保 护 研 究 不 同于 一 般 的对 象研
效应 。其 中,城市交通贯 穿于历史街 区之 中,并与
其功能的实现、保护过程 中,考虑交通 因素 很有必要 。建筑物 的式样和历史风貌 、住宅 的形态
与格局是构成历史文化街 区的文化 因素 ;而人 口则 是历史文化街区 中最为活跃 的因子,原住居 民在历 史文化街 区的居住 已经成为一个 重要取 向。交通流 量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人员流动及 其附带的信 息流 , 交通流量关系到庞大 的人 流与信 息流 。随着人 口流 动 ,历史文化街 区的格 局、规制 的印象无形中在流
e x p l o e r he t o r g a n i c on c n e c i t o s n o f e on c o mi c a n d s o c i e t y . Th e
究 ,它是 由多种因素构成 的复合体 。街 区的历史意 义、交通条件、住宅设施 以及人 口状况等是构成历 史文化街区 的重要 因子 ,历史街 区有什么样 的历史 意义 以及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取决于相关 因子 的复合
浅谈中国历史街区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浅谈中国历史街区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空间结构不断重组,城市化向郊区乃至乡村不断蔓延,整个城市被吞没在现代化、一体化的洪流中。
社会文化被不断的同质化,带来历史文化记忆的流失,往日象征地域历史特征的历史街区文脉正在逐渐流失。
同时各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改造、开发也正逐渐在历史街区中蔓延开来,城市的历史记忆在这个时代收到了强烈的冲击。
本文从居民置换、旅游破坏两个层面分析城市化进程带给历史街区的冲击,并探讨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挽救濒临同质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快速置换,过度开发,可持续发展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历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城市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空间结构不断重组,城市化向郊区乃至乡村不断蔓延,整个城市被吞没在现代化、一体化的洪流中。
笔者从居民置换、旅游破坏两个层面分析城市化进程带给历史街区的冲击,并探讨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挽救濒临同质化的历史文化街区。
1.居民快速置换带来的文脉缺失许多历史街区,尤其是传统商业街区,近年来经历了居民的大规模搬迁和快速置换。
在街区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不少原居民自愿或引导性地向外搬迁,同时,较低的生活费用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自发迁入。
过去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居民更新在极其短暂的几年内完成,而这一突变性的社会结构变化使历史街区城市记忆的延续与传承成为问题,进而影响到了历史街区的文脉保护。
城市记忆作为构成历史文脉的基础,是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沉积而成的。
城市记忆的主体,即居民的快速变化必然打破这一平衡。
1.1居民快速置换的形式历史街区的居民快速置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和部分原居民的迁出。
这两个过程分别可以运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和过滤模型加以解释。
旧城改造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旧城改造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伴随着土地资源的有限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旧城区改造工作成为了热门话题。
然而,在追求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和发展旧城区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旧城改造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首先,旧城区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是丰富的,因此,在旧城改造中,保护文化遗产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通过保护和恢复历史建筑、传统街区以及传统产业,我们可以保留城市的独特魅力。
例如,北京胡同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恢复和保护胡同的古建筑、文化遗址,胡同成为了吸引游客和居民的热门地区,也成为了建设文明城市的标杆。
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应当借鉴和发扬这样的经验,注重保护历史建筑、文化街区和传统产业,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然而,旧城改造并不仅仅是保护,也要注重发展。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应相辅相成。
在旧城改造中,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保护传统文化创造条件。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旧城改造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文化产业能够为旧城区提供新的发展动力,比如传统手艺的创新和传承,旅游业的发展等,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通过文化产业的引导,可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居民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因此,在旧城改造中,有必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引导,使文化产业成为旧城区发展的新引擎。
此外,在旧城改造中,要注重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的阶段,而是要与现代化相结合。
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观,然而,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从而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海“文化点亮城市”活动为例,该活动将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投影、互动等方式,为传统建筑注入了现代元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
这种结合既能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将传统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以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为例

城市规划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以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为例摘要: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规划设计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西安莲湖历史风貌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了解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初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相关措施。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统历史街区;城市规划设计;保护策略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城市的魅力在于其个性与特色,探索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来说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导致在许多城市一些传统院落在迅速消失,因此保护这一街区迫不及缓。
历史文化保护问题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城西安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
在《史记》中西安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
使西安拥有一批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诸多著名旅游景观以及独特的市俗风情、民间艺术、街巷民居等现实文化资源。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展古都风貌、促经济发展,是摆在西安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城改造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起,旧城区成了房地产商争夺的黄金地段,掀起了旧城地段建设开发的高潮。
在这样的形势下,旧城拆迁改造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成了一对矛盾。
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旧城拆迁改造,是我们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做法
我市在古城保护工作上不断强化规划管理,在旧城改造的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规划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对历史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名胜古迹,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科学保护,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若仅仅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单体,不可避免将会割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一处处文化遗产也将沦为“文化孤岛”。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街区的整体修缮力度,对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600米长的东大街“三线下地”,按传统格局铺设石板路面,整修沿街商铺店面300多家;对北门历史文化街区近百家的沿街店铺进行了风貌整治。
同时,采用财政投入与利用民资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对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李园船厅、上池斋药店、杨家大院、家舒巷古民居建筑群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恢复和修缮。
2、从单纯保护走向多元利用。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最好的保护就是利用,最好的利用就是保护。
我们借鉴成功地区处理历史街区与文化旅游关系的经验,开辟博物馆、陈列室、纪念馆等,展示兴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街区内文保单位的功能,在兴化县署中设立的范仲淹纪念馆;在赵海仙洋楼中设立兴化中医药博物馆,并邀请名中医坐诊;恢复上池斋药店制药、抓药等传统工艺;在成家大司马府中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木船制造技艺、茅山号子、垛田农民画、烙画、木雕、戏服、脸谱等专题馆,真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多元化利用。
3、从建筑保护走向以人为本。
在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一是重视街区原住民的作用,采取措施,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名城保护中来,使之积极支持并参与相关保护工作。
二是通过对现有文物、历史建筑内部设施的适度改造,使古街巷能够基本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为居民提供应有的便利,延续其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名城和街区的保护与群众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
三是保证历史街区居住人口的合适密度。
我们采取产权置换、经济补偿等手段疏散一部分居民,同时保留一些价值较高的建筑,将一些价值较低的房屋建成绿化带等配套设施。
4、从静态保护走向传承记忆。
文化的传承是动态的,我们重视对萌生、扎根于历史文化街区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原有社会生态系统保护,避免割裂历史街区与历史传统文化之间原生的、紧密的联系。
在金东门大街建设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体的特色一条街;建设传统木船、水车、湖彩蛋、沙沟鱼元、中庄醉蟹、安丰三腊菜等十个生产性保护基地;
开发建设兴化非遗产业园,建设具有兴化特色的“百工坊”。
西门历史街区风貌依旧,人为破坏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相对完整,就尽量保持原貌,力求原汁原味。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我市历史文化街区虽然相对完整,但由于历代的动乱和灾害的破坏,加之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民众自发性建设的影响,街区建筑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与现代社会结构产生了诸多矛盾。
一是建筑格局新旧杂处,缺乏统一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大都仅靠文物保护单位独立支撑,点状保护多,线状保护少,块状保护更少。
在粉墙青瓦加封火山墙的明清民房中,夹杂着近二十年来新建的办公楼和居民楼。
有的历史建筑被不恰当地改造,一味追求“景点打造”,不注重整体风格的和谐。
二是房屋严重老化,欠缺妥善维修和保养。
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周边居民的房屋建设长期处于自发状态,造成旧街区内房屋密集,街巷狭窄,“一人巷”、“死胡同”比比皆是,不采光,不通风,无空坪、绿地、基础设施、交通配套,随着人口不断膨胀,旧街区老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是产权复杂,利益矛盾尖锐。
历史街区内的房屋建筑,其房产权有的为居民私有,有的为政府和单位所有,多数单位和个人无力承担保护建筑的维护和修缮费用。
四是城市建设和历史街区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政府资金困难,市区用地严重缺乏,政府不得不利用旧区改造,充分利用市区土地资源。
但由于历史街区保护法规建设滞后,专业规划难以到位,有些部门、单位片面追求开发成本和经济效益,导致部分历史街区在商业性开发的“大拆大建”中逐步消失。
三、旧城改造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
1、加强立法。
通过立法对历史文化街区加强保护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
应积极借鉴国内、外经验,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机构,以负责立法、管理、规划设计实施,拆迁安置等工作。
2、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一是在旧城区的改造中,规划要科学、合理,不仅要保护好原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还要处理好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风貌协调的问题,更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二是摸清“家底”,明确保护对象,提出保护修复的措施,组织文化、规划、建筑、房产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全市旧城区范围进行详细调查,特别是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珍贵历史遗存和需保护的特色建筑,逐一登记造册,提出保护的方案和意见。
3、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监督。
一是在土地出让协议中要明确有关需保护的历史文化建筑的条款,及相关规划要求。
二是在拆迁和施工过程中严格监督,绝不允许任意破坏文物的现象发生。
三是理顺保留建筑的房屋产权管理,以便顺利地得到保护性开发和利用。
4、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兴化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大家的加倍呵护,生活在兴化的每一个人都应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
虽然与十多年前相比,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已有所增强,但还远远不够,对全体市民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意识教育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