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有为_大同书_中的素质教育思想_张泽鸿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爱国士子《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迁都、拒和、变法”。
这次运动使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领袖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康有为与其他维新人士救亡图存的维新活动终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变法,实施新政。
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
在国外,康有为思想渐趋反动,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坚持改良主义,成为保皇派。
1913年回国,在辛亥革命后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
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著述颇丰,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主要教育著作有:《长兴学记》、《公车上书》、《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试论折》、《请开学校折》等。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
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
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
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
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
康有为把变科举比喻为“以吐下而去其宿蚵疴”,是必治之痼疾。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
康有为大同思想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其一,他激烈反对"独尊",诅咒专制皇帝为"民贱屠伯"。
康氏指出,在太平之世,人人平等,没有什么臣妾奴隶,也没有什么君主统领,更没有什么教主教皇,人人和睦相处,过着平等而富裕的美好生活,差别虽有,可是并不悬殊。
其二,重视发展生产。
康氏在《大同书》中描述了一个具有较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它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制,然后全部实行机械化、自动化和电气化,生产力高度发展。
其三,特别重视教育。
在康氏看来,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是大同世界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他说:"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
自慈幼院之教至小学、中学、大学,人人皆自幼而学,人人皆学至二十岁,人人皆无家累,人人皆无恶习,图书器物既备,语言文字同一,日力既省,养生又备,道德一而教化同,其学人之进化过今不止千万倍矣。
"(《大同书》)
其四,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在《大同书》中所谓"专家界",就是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打破封建家族宗法关系和纲常名教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
其五,康氏主张废除国家,走向"去国界合大地"的盛世。
他向往桃花源之世界:"大同无邦国故无有军法之重律,无君主则无有犯上作乱之悖事,无夫妇则无有色欲之争,奸淫之防,……无宗亲兄弟则无有望养、责善、争分之狱,无爵位则无有恃威、估力……佞谄之事,无私产则无有田宅、工商、产业之讼……"(《大同书》)。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四)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①认为兴学育才是国家强盛的保障;②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兴学校,再废科举;③改革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④主张留学,翻译外文。
⑤提倡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它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指出它的根源是私有财产,从而主张废除私有制,废除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在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①人本院(出生前)。
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进行胎教。
②育婴院(0-3岁)和慈幼院(3-6岁)。
婴儿断奶后进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
这时的幼儿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③小学院(6-11岁)。
遵循“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
小学教师专用“女傅”,兼有慈母的职责。
④中学院(11-15岁)。
中学阶段德智体兼重,尤以育德为重。
课程要根据以学生的禀赋和个性设置。
⑤大学院(16-20岁)。
专以开智为主,注重实验,教师不限男女,但应选择“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担任。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主张或观点,如重视学龄前教育和胎教、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人)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①教育的作用就是为民众传授知识和智慧,启迪民智,使得人人都能够有意识,有能力去“伸民权”;②“开民智”是“伸民权”的基础和途径,“伸民权”是“开民智”的最终目的。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①梁启超提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而教育目的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此。
②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和新品质。
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3.论学制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他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把教育分为4个阶段,并规定每个阶段所受的教育。
备课30分钟: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备课30分钟: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的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废八股,改试策论;二是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三是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要学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就不得不学习他的《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因为《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可以看作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主体,有其完整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那么接下来就学习康有为的《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我们分三部分来学习,一了解一下《大同书》的概况;二深入学习《大同书》的内容;三学习对《大同书》的评价。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大同书》。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讲理想世界描绘成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根除了愚昧和无知,教育昌盛、文化繁荣、预言统一、教化相同,并极富创造性地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
他认为理想的学制包括人本院、育婴院和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这个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有公费。
接下来我们学习《大同书》的具体内容。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母亲受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入育婴院,再进入慈幼院直至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我们现在就来具体学习一下,康有为把分成的教育的五个阶段各自的具体内容。
第一:人本院,怀孕的母亲进入人本院,院址在环境优良的温带与寒带之间,院内有内容健康的书画、音乐供孕妇阅读欣赏。
服务人员有女医、女师、女保、女傅。
孕妇本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高洁、寡欲、学道、养生为宜”。
康有为认为胎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教。
第二:育婴院和慈幼院,断乳后即进入育婴院,三岁之后进入慈幼院,这两个机构主要是担任幼儿教育工作。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字广厦,号长素,人称南海先生。
他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之一,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领导人,是维新派的杰出领袖,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康有为出生于“名门望族”,自6岁始学四书,直到22岁之前,基本接受中国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中学基础。
由于广东是满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所设立的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岸,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和接受西学最早的地区,这使他的思想较早地接受了西学的影响与熏陶,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特点。
康有为是从22岁开始接触西学的。
1879年康有为出游香港、上海等地,看到“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
自此以后,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对西学优越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对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术,乃至于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产生怀疑和不满,最后走上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道路。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要求变法革新的呼声越发高涨。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代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康有为积极主张变法革新。
1888年他改变中国现状的思想变成了维新行动,这一年的12月份,他写了5千字的上光绪皇帝书,提出学习西方,改变成法,挽救危局的变法革新主张。
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向清政府正式提出改革建议。
从1891年-1895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集徒讲学,研究维新理论,培养维新人才。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成为他变法运动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爱国士子《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迁都、拒和、变法”。
这次运动使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领袖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摘要】《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
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以《大同书》为代表的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为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人建构出一种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为寻求现代转型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家园,并尝试着将中国文化价值世界化。
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谐思想、素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等各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同思想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教育思想价值观一、历史背景(一)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加剧19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也摇摇欲坠,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是在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随着西方文化的东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一些有见识的思想家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也逐渐接受了近代的政治价值观念。
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过程,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三)中国人自立自强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在抗争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他们企图采取不留些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通过君主立宪的道路,把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备课30分钟: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的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废八股,改试策论;二是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三是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学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要学习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就不得不学习他的《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因为《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可以看作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主体,有其完整的教育理念和理想。
那么接下来就学习康有为的《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我们分三部分来学习,一了解一下《大同书》的概况;二深入学习《大同书》的内容;三学习对《大同书》的评价。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大同书》。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讲理想世界描绘成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根除了愚昧和无知,教育昌盛、文化繁荣、预言统一、教化相同,并极富创造性地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
他认为理想的学制包括人本院、育婴院和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这个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有公费。
接下来我们学习《大同书》的具体内容。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母亲受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入育婴院,再进入慈幼院直至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我们现在就来具体学习一下,康有为把分成的教育的五个阶段各自的具体内容。
第一:人本院,怀孕的母亲进入人本院,院址在环境优良的温带与寒带之间,院内有内容健康的书画、音乐供孕妇阅读欣赏。
服务人员有女医、女师、女保、女傅。
孕妇本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高洁、寡欲、学道、养生为宜”。
康有为认为胎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胎教。
第二:育婴院和慈幼院,断乳后即进入育婴院,三岁之后进入慈幼院,这两个机构主要是担任幼儿教育工作。
幼儿的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康有为的《大同书》主要观点

康有为的《大同书》主要观点说起康有为,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大同书》在当年那可真是轰动一时,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本书里的那些主要观点,用最接地气的话,让您一听就明白,还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情怀。
康有为啊,他有个大胆的想法,他觉得咱们这个世界,将来得变成个“大同世界”。
啥是“大同世界”呢?说白了,就是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差距,大家伙儿都过上好日子。
您想啊,到时候咱们都不用为了赚钱发愁,天天都能乐呵呵的,多美!书里头啊,他首先就说了这个“公有制”的事儿。
他说,咱们现在为啥穷富差距大呢?还不是因为资源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所以啊,他琢磨着,得把这些资源都拿出来,大家伙儿一起用,一起管。
这样一来,谁也别想多占便宜,谁也别想受委屈,公平得很!再来说说这个“教育”的事儿。
康有为觉得啊,现在的教育制度太不公平了,穷人家的孩子根本读不起书。
他说,得改改!得让每个孩子都有书读,有学上。
到时候啊,不光得学那些书本上的知识,还得学些实用的技能,比如种地、做工啥的。
这样一来,孩子们长大了,都能成为有用的人,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还有啊,他特别重视这个“妇女解放”的事儿。
他说,现在的妇女啊,太受委屈了,天天在家里头围着锅台转,还得受男人的气。
这哪成啊!所以啊,他琢磨着,得让妇女们也出来工作,也出来见见世面。
这样一来,她们不光能养活自己,还能为家里头出一份力,多威风!再说说这个“社会福利”的事儿。
康有为觉得啊,现在的社会啊,太冷酷了,穷人病了没人管,老了没人养。
这哪成啊!所以啊,他琢磨着,得建些医院、养老院啥的,让穷人也能看得起病,也能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这样一来,大家伙儿都能安心地过日子,多和谐!当然了,康有为的想法啊,可不止这些。
他还说了好多关于“政治改革”、“科技发展”的事儿。
不过啊,咱今天就先聊到这儿吧,要不您该听累了。
总的来说啊,康有为的《大同书》啊,就是一部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
他用自己的笔啊,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让咱们这些凡夫俗子啊,也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素质教育思想张泽鸿1,2,周畅3(1.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022;2.安徽大学哲学系,合肥 230039;3.安徽教育学院教育系,合肥 230601)摘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针对人口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将大同社会的教育分为前后衔接的五阶段;他提倡五育并重,德育为先。
康有为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出人本主义和新伦理主义的色彩,具有深远的人口学和教育学意义,对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大同书》;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人本主义;新伦理主义中图分类号:G 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0X (2007)03-0115-06康有为(1858 1927年)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教育家。
康有为在教育学方面曾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主要体现在《长兴学记》和《大同书》两书中。
最早对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是梁启超。
1901年,梁氏在《南海康先生传》中专辟《教育家之康南海》一章,认为康有为 其为大教育家,则昭昭明甚也 , 先生不徒有教育家之精神而已,又备教育家之资格 。
[1]378,38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从变科举、兴学校、建立新式教育制度,到主张女子教育、兴办专业教育,以及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构成了富有创意、极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不但继承了中国优良的教育传统,同时又广泛吸收了西方和东洋教育的合理成分,使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本文主要从现代人口素质培养的角度对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有关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作一梳理,初步探讨其基本内容、主要价值及其局限性。
1 人生五阶段学制的设计何谓现代素质教育?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大同书》(1902年)作为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康有为教育思想的主要面貌。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培养的是 人性皆善,人格皆齐,人体皆健[2]186的新公民。
这些理论都和今天的素质教育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从现代素质教育的视角来看康有为的人口素质教育思想,它仍然具有人口学和教育学的意义。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创立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学习西方先进的学校教育制度。
他早在《请开学校折》中就提议兴办中小学,设立大学,构划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学制雏形。
他主张小学要向西方一样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如果儿童有 其不入者,罪其父母,严课地方官以为殿最 。
[3]他希望借此来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以资富国。
他的这种学制主张,既立足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又着眼于中国教育的长远未来。
这是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完整的学习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学制,也是康有为对中国教育事业最大的贡献 [4]。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设想了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 人人平等,天下为公[2]1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非常重视人口教育, 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 [2]269。
大同社会实行 公养 、 公教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条件下接受义务教育。
大同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大同社会的公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人为有用之美才,人人为有德之成人[2]212。
大同社会的教育有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学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
它包括五个衔接的阶段:即人本院(负责胎儿教育)、育婴院(负责婴儿教育)、小学院(负责儿童初等教育)、中学院(负责少年中等教育)和大学院(负责青年高等教育)五个部分。
这五个阶段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链条,每一阶段针对学童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构成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
(1)人本院教育。
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在这里,孕妇胎教的主要宗旨是进行优生。
为了达到目的,康有为费尽心思,对此进行了全收稿日期:2006-10-16 修回日期:2007-04-02作者简介:张泽鸿(1977 ),男,安徽安庆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安徽大学哲学系2005级美学研究生。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 efe iU n i versity(Soc i a l Sc i ences)2007年5月 第24卷第3期 M ay 2007V o.l 24N o .3方位的考虑和设计。
首先要考虑胎教地点,应 皆立于温冷热带,以受寒气而得凝固,得红白而去蓝黑,以为人种改良之计 [2]191。
胎教地点确定后,负责胎儿教育之师当 仁慈智慧尤深 [2]188,她们要对孕妇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严加规定,使孕妇做到 禁欲节交 [2]188,尽量避免不利于胎儿发育的人或事物。
为了使胎儿出生顺利,康有为特别反对女子堕胎,主张对堕胎女子及参与者严加惩罚。
康有为非常重视胎教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基础作用。
康有为认为: 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万化之原也。
[2]188胚胎是人生命的根本和开始,也是人口素质的开始。
胚胎教育不可小视, 今人本院专为胎教以正生人之本,厚人道之原 [2]188,胎教可以正本厚源。
康有为认为,事物的成长要从先天、从源头上抓起,否则 物质已坚壮,难于揉屈,故长大而后教,气质强盛,难以变化 [2]189。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其进而言教者,知人道之治,风俗人心为先矣 [2]189,人口良好的素质要在和谐纯净的道德风俗环境中慢慢养成,不可贪一时之功。
因此,人本胎教院的环境选择、孕妇的环境熏陶以及营养、氛围、情绪等等都要非常重视。
总之,人本院力求为胎儿创造一个优越完美的内在和外在环境。
康有为在100年前就提出了人本院胎教思想,这是石破天惊之创举。
它完全不同于以前传统的教育方针,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
(2)育婴院教育。
自婴儿在人本院出生、成长到6个月断乳后,进入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直至5~6岁。
育婴院的看护者皆是女子,称为 女保 : 以男子心粗性动而少有耐性,不若女子之静细慈和而有耐性也,其名曰保。
凡女保皆由本人自愿,而由总医生选其德性慈祥、身体健康、资禀敏慧、有恒性而无倦心、有弄性而非方品者,乃许充选 [2]204。
女保地位较高, 见者不论贵贱,皆加敬礼 [2]204。
选择要求十分严格,一要充分遵循自愿原则;二要注重人品、性格、智慧、身体等综合因素考虑。
管理院事者都是医生充当,他们由院内公众选举产生, 选仁质最厚、养生学最明者 [2]204。
育婴院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结构也非常讲究,应靠近人本院, 当择与婴儿最相宜之式,大约楼居少而草地多,务令爽垲而通风,日临池水以得清气,多植花木,多蓄鱼鸟,画图雏形之事物,皆用仁爱慈祥之事以养婴儿之仁心。
凡争杀、偷盗、奸诈种种恶物,皆当屏除,无使入婴儿心目中 [2]205。
婴儿在这里接受品行、形象知识、慈爱之歌等启蒙性教育。
婴儿能歌,则教仁慈爱物之皆以为歌,使之浸渍心耳中 [2]204。
重视对婴儿进行德行的熏陶。
并且, 本院凡弄儿之物,无不具备,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为主。
子能言时教以言,凡百物皆备,制雏形或为图画,俾其知识日增 [2]205。
在养体、育德之外,另以开智(传授知识)为主。
(3)小学院教育。
儿童在此院接受初等教育,至10岁左右。
康有为说,在小学院里,儿童 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盖人生寿命基于童稚也。
其时物备课明,一时可抵今人数时矣,故学时可减。
其有安息、记念、嘉实、吉日,可肆其游览跳舞,沿树水嬉,无所不可。
惟不许为非礼不正之事,见非礼不祥之人 [2]205。
小学阶段重视 养身健乐 [2]208,就是强调身心的素质教育。
在此院,负责儿童教育的也是女子,称为 女傅 ,其素质应具备 德性仁慈,威仪端正,学问通达,诲诱不倦 [2]207的基本标准。
因为儿童 终身之德性,皆于童幼数年预为印模,童幼习于善良则终身善良,童幼习于邪恶则终身邪恶 [2]205。
小学院的环境应当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智慧开发。
此时的学习包括体育健身、音乐、地理、历史、文学等。
(4)中学院教育。
招收11~15岁年龄段的少年接受中等教育。
中学阶段的素质培养以德、智、体、美四育并举,又以智德二育为重中之重: 入此院时,知识日开,当大同教化美备之时,人类当此,可以比古人十五岁以后,渐有自由自立之志。
但身体稚弱,故养体开智以外,又以智德为重,可以学礼习乐矣。
礼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节,人世相交之道,公家法律之宜;乐以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思。
[2]209在礼乐的学习中,涵养心性,陶冶情操,既为养德,也是审美。
这一阶段儿童年龄已渐长,故 衣服饮食皆可自理,可纯用礼律以绳之,不须再用保傅。
故不论男女皆得为师,惟才德是视。
导之以正义,广之以通学,绳之以礼法,虽于慈惠之中而多用严正之气 [2]209。
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人生成材与否的分水岭,所以康有为认为: 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皆视此学龄。
中学不通,则无由上达于上学及为专门之学,而终身受其害矣;德性不习定,至长大后气质坚强,习行惯熟,终身不能化矣。
及夫时过乃悔而欲学,则勤苦而难成,年长乃变而化性,则倔强而难屈。
[2]209康有为认为这是学生的关键阶段,关系到 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 [2]209。
此时的择师标准就不再有男女之分,只强调才学和品德。
中学教师自身的道德与文化素质相当重要,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人生走向, 中学之116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师,尤当妙选贤达之士,行谊方正,德行仁明,文学广博,思悟通妙,而又诲人不倦,慈幼有恒者,方当此任。
全世界之人类才能德性皆系之,岂不重哉! [2]209他们责任重大。
中学院的院址 当择广原爽垲近海近沙之地 , 共院皆当今与人体相宜 [2]210。
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中学院设立图书馆、体育场、游乐园、实验室等各种学习和娱乐机构。
(5)大学院教育。
招收16~20岁年龄段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它建立在中学院教育的基础之上,是学制体系的最高阶段。
康有为十分重视对大学阶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反对死读书,主张把学习专业与相关的人文地理环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不但获得间接经验,而且获得直接经验和实用技能。
康有为曾游历欧美,考察过西方各国的教育体制,所以他的大学教育思想也是在自觉借鉴西方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 大同社会 的大学教育应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大学院的高等教育是专业划分精细的 专门之学,实验之学 [2]211,学科既细且多,正是 无一业不设专门,无一人不有专学,世愈文明,分业愈众,研求愈细,究辨愈精。
故大学分科之多,备极万有 [2]211。
因此大学教师都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学者, 大学之师,不论男女,择其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为之 [2]212。
其二,大学教育还提倡个性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时之学,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人人各从其志 [2]211,每个学生都从自己的兴趣目标出发,强调创新发展,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