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教学目标
劳动合同教案

劳动合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合同的定义和基本要素;2. 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过程;3. 了解劳动合同的保护和违约责任。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合同的定义与基本要素1.1 劳动合同的定义1.2 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1.2.1 劳动合同的主体1.2.2 劳动合同的内容1.2.3 劳动合同的形式2. 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2.1 劳动合同的签订2.1.1 前期准备工作2.1.2 合同的订立方式2.1.3 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2.2 劳动合同的履行2.2.1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2.2 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2.3 劳动合同的解除2.3.1 解除的方式和条件2.3.2 解除的程序和注意事项2.3.3 经济补偿与赔偿3. 劳动合同的保护和违约责任 3.1 劳动合同的保护3.1.1 完善的法律保障3.1.2 劳动合同的效力保证 3.2 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3.2.1 违约责任的种类3.2.2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3.2.3 违约责任的救济方法三、教学过程1. 热身引入在黑板上写出“劳动合同”这四个字,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想一想他们对劳动合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简单陈述给其他组听。
2. 知识讲解及讨论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依次讲解劳动合同的定义、基本要素、签订、履行和解除过程、保护和违约责任。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他们的问题。
3. 实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并总结其中的问题,以加深对劳动合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小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一个给定的情景,进行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等的模拟,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
5. 拓展应用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或情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展示个人意见和观点。
6. 总结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回顾,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通过小组展示和个人表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对劳动合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实例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拓展应用的创新能力等方面。
劳动合同制度的教案

劳动合同制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使学生掌握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和签订流程。
3、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正确对待劳动合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和签订程序。
(2)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
2、难点(1)如何理解劳动合同中的一些法律条款和术语。
(2)在实际情况中,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劳动合同制度的基本概念、法律法规和相关案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劳动合同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合同制度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当你们毕业后参加工作,与用人单位之间是通过什么来保障双方的权益和义务的呢?”从而引出劳动合同制度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劳动合同制度的概念(1)解释劳动合同制度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通过订立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
(2)强调劳动合同制度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2、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1)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
(2)劳动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三种。
(3)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明确劳动者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场所。
(4)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包括工作日、休息日、法定节假日的安排,以及带薪年休假等。
(5)劳动报酬,包括工资标准、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等。
(6)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企业福利等。
(7)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保障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
(8)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条件,以及相应的经济补偿和赔偿规定。
劳动合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用。
- 掌握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基本流程。
- 熟悉劳动合同中的常见条款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劳动合同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
- 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劳动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基本流程。
3. 劳动合同中的常见条款和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劳动合同中的复杂条款的理解和运用。
2.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提问:什么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 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讲解劳动合同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 通过实例分析劳动合同的法律意义。
2. 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讲解劳动合同的订立流程,包括主体资格、合同内容、签订时间等。
- 讲解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条件和程序。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3. 劳动合同中的常见条款和劳动者权益保护- 讲解劳动合同中的工资、工时、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常见条款。
- 讲解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如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劳动合同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劳动合同的签订过程。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劳动合同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劳动法规的最新动态。
五、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劳动合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动合同教案设计稿

教案设计稿:劳动合同制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定义、基本内容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和法定程序。
3.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合同、自觉履行劳动合同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合同的定义和作用2. 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3. 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和法定程序4. 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劳动合同的定义和作用2. 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3. 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和法定程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合同的定义、作用、基本内容和订立原则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合同、自觉履行劳动合同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劳动合同制度在我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劳动合同的定义和作用讲解劳动合同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分析劳动合同的作用,强调劳动合同对维护劳动者权益、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2)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介绍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者个人信息、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保险福利、违约责任等。
(3)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和法定程序讲解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如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公平公正等。
阐述法定程序,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
(4)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分析劳动合同制度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劳动合同纠纷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劳动合同的实际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合同、自觉履行劳动合同的意识。
5. 总结与布置作业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劳动合同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劳动合同制度的小论文。
劳动合同教案

劳动合同教案课程名称:劳动合同教案课时:2小时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劳动合同的要素和基本条款。
3. 理解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
4. 了解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和解除程序。
5. 掌握劳动合同的违约与赔偿规定。
教学内容: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和作用1. 劳动合同的定义和意义。
2. 劳动合同的作用和目的。
二、劳动合同的要素和基本条款1. 劳动合同的要素。
2. 劳动合同的基本条款。
三、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1. 雇主的权利和义务。
2.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四、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和解除程序1. 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和要求。
2. 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程序。
五、劳动合同的违约与赔偿规定1. 劳动合同违约的定义和后果。
2. 劳动合同的赔偿规定。
教学方法:1. 讲授理论知识,介绍劳动合同的概念、要素、基本条款等内容。
2. 组织讨论,让学生参与讨论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
3. 案例分析,对劳动合同签订、变更和解除过程进行实例分析。
4.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模拟矛盾和纠纷的情境,学习劳动合同的违约与赔偿规定。
教学资源:1. 劳动法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2. 劳动合同范本及相关资料。
3. 出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情境。
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验:设计选择题和简答题,测试学生对劳动合同基本概念和要素的掌握情况。
2. 讨论评价:针对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出评价。
教学反思:1. 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旨在提高学生对劳动合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
2.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尽量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和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德育第二版劳动合同教案

德育第二版劳动合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要点;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和终止的相关法律规定;了解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提高学生的合同文书撰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法律风险防范和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契约精神;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要点;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和终止的相关法律规定;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
2. 教学难点。
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相关法律规定。
三、教学内容。
1. 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要点。
(1)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是劳动者从事劳动、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的法律依据。
(2)劳动合同的内容要点。
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保护、劳动纪律、劳动条件等主要内容,并且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和终止的相关法律规定。
(1)劳动合同的签订。
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双方应当在了解对方真实意思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变更。
劳动合同的变更应当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并且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3)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双方应当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且应当尽量避免损害对方的合法权益。
(4)劳动合同的终止。
劳动合同的终止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双方应当依法终止劳动合同,并且应当尽量避免损害对方的合法权益。
3. 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
(1)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包括违约责任、赔偿责任等,双方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劳动合同的争议解决方式。
劳动合同教案

劳动合同教案劳动合同教案(一)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的法律文件,用于规范双方的劳动关系和权益。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劳动合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和签订程序,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劳动合同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劳动合同的概念和作用;b. 掌握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和签订程序。
2. 能力目标:a. 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劳动合同的条款;b. 能够合理使用劳动合同保护自己的权益。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劳动合同的重视和尊重;b.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合同的定义和作用;2. 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a. 双方当事人的信息;b. 工作岗位和职责;c. 工作时间和休假;d. 工资和福利待遇;e. 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f. 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三、教学过程本教案主要通过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 导入(5分钟)引入劳动合同的概念和作用,通过简单的例子或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介绍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20分钟)a. 结合具体案例,逐一介绍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各项条款的含义和作用。
b. 强调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签订劳动合同的好处和意义。
3. 解读样本劳动合同(30分钟)a. 提供一份样本劳动合同,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各项内容。
b. 分组讨论,学生可以就劳动合同的条款进行解读和解释,及时纠正理解错误。
4. 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25分钟)a. 介绍签订劳动合同的一般程序和具体步骤。
b.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发现劳动合同中的条款有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5. 知识巩固(10分钟)制定一些练习题目或情景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6. 总结和反思(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学到了哪些知识和经验,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劳动合同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熟悉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b. 了解常见的劳动合同纠纷及解决方式。
教案劳动合同

教案:劳动合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的概念、作用和内容。
2. 让学生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自觉履行劳动合同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合同的概念和作用2. 劳动合同的内容3. 劳动合同的签订4. 劳动合同的履行5. 劳动合同的变更6.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7. 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三、教学重点1. 劳动合同的概念和作用2. 劳动合同的内容3. 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难点1. 劳动合同的具体签订流程2.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3.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条件及程序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作用、内容、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劳动合同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法:模拟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劳动合同的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对劳动合同的兴趣和重视。
2. 基本内容:讲解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本信息、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违约责任等。
3. 签订劳动合同:讲解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包括双方协商、达成一致、签字盖章等环节。
4. 履行劳动合同:讲解劳动合同的履行原则,包括全面履行、适当履行、继续履行等。
5. 变更劳动合同:讲解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和程序,包括双方协商一致、书面形式等。
6. 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讲解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条件、程序和后果,包括提前解除、到期终止、违法解除等。
7. 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讲解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包括违约金、赔偿责任等。
8.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识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基本内容、形式、类型、约定条款、解除;理解:签订劳动合同的必要性(意义);运用:结合所学知识,使学生能根据个人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模拟个人与单位订立的一份劳动合同;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想方面: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自觉守法用法;
教学重点: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劳动合同的解除
教学难点: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程序;违反劳动合同应承担法律责任
教学方法:“案例—讨论”教学模式
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案例)张某,18周岁,就读于某中职学校烹饪专业。
他在学校里非常勤奋好学,毕业时不仅拥有职高的文凭,也拥有了劳动部门颁发中级中式烹调师的技能等级证书。
张某的最高职业理想是成为酒店的行政总厨。
张某毕业以后,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就是找工作。
经班主任刘老师的推荐,张某到了甲酒店应聘。
酒店王经理非常赏识张明,在向介绍了酒店的规章制度之后,就与张某口头约定让他担任助理厨师,一个月工资1500元,但对签合同和缴保险等问题避而不谈。
假如张某已经在酒店连续工作满一年多了,酒店还是没有和他签订书面合同的。
2008年1月4日,王经理面露难色地告诉张某,虽然张某干得很出色,但酒店已经又有了新的厨师,希望他离开。
(讨论)请对该酒店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张某必须离开吗?
导入新课:
(回答)张某没有必要离开。
根据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电脑显示)
讲授新课:
一、劳动合同(电脑显示)
1、劳动合同的含义(电脑显示)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用来确立并明确和的协议。
2. 劳动合同的形式(电脑显示)
按照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讨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于“铁饭碗”吗?
《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一款规定,“无固定期限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而有些人认为无固定期限合同就是无终止时间的合同。
你认为呢?
(答案)无固定期限合同并不是终身制合同。
它只是没有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并不是终身制的。
如果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企业同样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只是解除条件比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要严格。
3、劳动合同的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六)劳动报酬;(七)社会保险;(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案例)王某今年刚从某中职院校外贸类专业毕业,欲与一外贸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时,王某知道他就职的这家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几家分公司,于是,他想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他的工作地点就是温州,但公司不同意。
公司认为工作地点的安排是单位的自主权,王某无权选择工作地点,更不应当在劳动合同中规定工作地点。
(讨论)王某的要求是否符合法律个规定?劳动合同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内容呢?
答案1.此案中,王某要求约定工作地点,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
2.劳动合同的内容分为法定必备条款和补充条款两类。
法定必备条款是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缺少法定条款劳动合同不成立。
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共有九项,就是《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内容。
补充条款并不是劳动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缺少了补充条款不影响劳动合同的效力。
常见的补充条款有: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
(案例)赵某,男35岁,是北京市某出租汽车公司的司机。
1992年该公司与其签订承包合同。
合同规定,赵某每年向单位上缴承包年利润后,本人的病、伤、残、亡等企业均不负责。
(讨论)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这样一份劳动合同,你会签订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合同双方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签订的劳动合同不具备其中一项或多项必备条款,在我们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仍然视为有效劳动合同,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必须对合同进行修正,使其符合劳动合同的格式要求。
4.劳动合同的解除(电脑显示)
劳动合同解除是指劳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具备一定条件时,因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关系消灭的法律行为。
劳动合同的解除包括法定解除、协商解除和约定解除。
(案例)王某(申诉人)系本市某外企员工,自1999年12月,王某与所在公司(被诉人)达成协议,同意解除原劳动合同,并在被诉人出具的解除合同补偿金领款单上签名。
后王某因不满被诉人给予的经济补偿,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被诉人补发因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差额。
被诉人则辩称:申诉人的工资收入按销售额提成难以确定,故被诉人按每月1000元标准予以补偿,该补偿金额高于上海市劳动局劳关发(1998)16号文的标准,因此被诉人不同意支付申诉人提出的补偿金差额。
(讨论)请对该公司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该公司是否应该支付张某提出的补偿金差额?
答案:该公司不需要支付张某提出的补偿金差额。
既然申诉人与被诉人经协商一致而同意解除劳动合同,因此事后再要求补发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金额依据不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申诉人的要求不予支持,并裁决申诉人承担150元仲裁费。
5、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
(案例)张某去年3月受聘到一家摄影公司工作,去年12月,公司在没有给他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就把他辞退了,导致他没能及时找到工作。
(讨论)他能向该公司要求赔偿吗?如果能,他能得到哪些赔偿?
答案:他的情况应区别对待。
首先,根据我国《劳动法》第25条的规定,如果他存在严重违反公司劳动纪律或者规章制度的,或者因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需要通知;其次,他所在公司依法或者依照与他签订的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他们双方劳动合同的,公司必须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他本人;第三,如果他所在公司无故解除劳动合同的,根据我国《劳动法》第98条的规定,他所在公司应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他造成的损害,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赔偿问题,根据《违反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的规定,由于公司已造成他工资收入损失,因此公司除应按他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外,还应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金。
试一试
学生能根据个人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或提供的情景,模拟个人与单位订立的一份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