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DOC)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agroecology(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sustainable agriculture(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3.agriculture biodiversity(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与食物及农业相关的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高等植物、高等动物、节肢动物、其他大型生物及微生物。

4.conservation tillage(保护耕作):保护耕作是指对农业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5.population(种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6.biotic factors(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任何其它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活动。

属生态因素中的一类因素,可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7.microclimate(小气候):小气候是指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8.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

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9. conservation tillage(保护耕作):保护耕作是指对农业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10.gene revolution(基因革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工程的开发运用及克隆技术的成功预示着21世纪生物科学革命的来临,标志着人类历史的转折——由认识客体转向认识主体、改造主体的新时代。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定义和基本概念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1.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领域的具体应用。

2.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3.生活型: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4.生境:也叫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6.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中和适应位置。

9.种群:指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10.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11.生命表: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2.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值或最大密度,成为系统的环境容量,常用K表示13.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扩散对策等。

其中生殖对策是最为重要的。

14.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即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5.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

16.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生态系统间、景观单元间)的过渡带17.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平衡的调节,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理论、群落边界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食物链与能量流原理、物质循环原理、信息传递原理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的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流动等方面。

4、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包括系统稳定性、恢复力、可持续性等。

5、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与风险管理,农业生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研究方法1、观察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3、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精细分析。

4、系统分析与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四、应用前景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生态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食品安全与质量:通过监控农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发展与社区建设: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区建设。

五、复习题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列举几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分*10个=40分)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靠系统有序为基础。

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1935)、林德曼(40年代)、奥德姆(1983)、骆世明(1987)。

骆世明(1987)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

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还原成无机物,因此,又称还原者。

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

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 食物链结构---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

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一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word完整版农业生态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农业生态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章:1、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湿地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2、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3、三"P”危机:Population (人口问题)、Poverty (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Pollution(环境问题)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1866 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5、生态文化: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改变以往那些不良观念,以生态学的思想与方式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

6、生态方法论:整体观、层次观、关联观、协同观、动态观。

7、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8、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生态学原理;方法基础:系统论。

9、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注:功能T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整合特性),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增强、减弱、原来没有)7所以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1+1* 2)10、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单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特点:1 )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2)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3)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4)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5)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11、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绪论生态学的生产与发展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自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次“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命名为生态学以来,生态学迄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一百多年来,生态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近代生态学的创始阶段:1866年赫克尔将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近代生态学由此便产生了。

2、学科分化阶段:本世纪30年代进入了生态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由于各国者研究的地区和内容不同,形成了:(1)英美学派,以坦斯列和克雷门茨为代表:(2)法瑞学派,以布郎克为代表;(3)北欧学派,以Du-Rietz为代表;(4)苏联学派,以苏卡切夫为代表。

3、本世纪40年代以后,生态学进入系统生态阶段,是以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为起始,指出生态学系统是特定阶段上相互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总合,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一个动态的整体。

4、本世纪进60年代以后,生态学进入定量、控制和应用方向发展的新阶段。

二、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生态学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而发展的,意大利G .Azzi教授在本世纪初开始从事农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1920年得到公认使农业生态学成为生态学的一个学科分支。

农业生态学在我国是70年代以来才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三、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及任务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机能、生产力及调控、管理的学科。

它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农业生态学作为农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其基本原理可为作物栽培、耕作、育种学奠定生态学理论基础;农业生态学作为应用学科,其基本原理对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合理生产布局,农业生产调整及优化结构建立、农业区划,农业系统设计,农业生态建设,以及农业持续、稳定、高效、综合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第二章§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型的形式: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生活型:指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指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态位:是生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

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2 种群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1、空间分布形式:随机型均匀型成丛型(聚集型)阿利(Allee)氏群聚原则:指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大小: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粗密度——指单位总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

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量。

最大出生率——指当不受外界条件限制时,种群产生新个体的理论最大值。

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生态出生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死亡率:指单位时间种群死亡的个数。

最低死亡率——指个体死亡由于生理寿命所决定的老年状况。

生态死亡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

年龄结构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性比: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

3、种群的遗传特征(一)种群生命表及分析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生命表的主要优点:1)系统性2)阶段性3)综合性4)关键性生命表的一般构成:特定时间生命表: 又称静态生命表,它是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时间种群的年龄结构而建立的生命表。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③编制较易.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生命参数的计算特定年龄生命表: 又称动态生命表。

适用于世代不重叠生物,可进行关键因子分析。

它是真实地根据一个同龄群的个体从出生到最后一个个体的消失而构成的,它提供了这一同龄群种群数量动态的真实信息。

(二)种群的增长型1、几何级增长: 在无环境限制下的世代分离的种群,其增长呈不连续状态。

增长模型: Nt+1=λN t(或N t =N0λt)表现形式: 当λ>1时,表示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时,种群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期,且在下一代灭亡。

2、指数式增长:在无限环境条件下的世代重叠的种群,其增长呈连续状态。

增长模型:dN/dt=rN 其解为Nt=N0ert 式中,N为种群数量;r为瞬时增长率(在理论上被称为内禀增长率)表现形式:当r>0时,种群数量指数上升;r=0时,种群数量不变;r<0时,种群数量指数下降3、S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开始时因为种群数量少增长缓慢,随后逐渐加快,不久之后,由于种群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加剧,环境阻力的逐渐增加,增长速度又开始逐渐下降,直到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并维持下去。

增长模型:dN/dt=rN(K-N)/K种群的S型增长的特点:S曲线有一个上渐近线,即S型曲线渐近于K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即环境容量。

三、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1、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2、偏利共生:偏利共生(commensalism)亦称共栖,指种间相互作用对一方没有影响,而对另一方有益(若对一方没有影响,对另一方有害则称偏害共生)。

3、原始协作:原始协作是指两个物种相互作用,对双方都没有不利影响,或双方都可获得微利,但协作非常松散,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分离后双方均能独立生活。

负相互作用:1、竞争形式:直接干涉型和资源利用型种间竞争:发生在两个或更多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

种内竞争:发生在同种个体之间的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又称高斯原理,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种间竞争结果:第一是一个物种完全挤掉另一物种;第二是不同物种占有不同的空间,捕食不同食物,或其它生态习性上的分离,即生态分离,也可能使两种间形成平衡而生存。

2、捕食: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

捕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现象1、捕食是一个主要的选择压力2、捕食是影响群落结构的重要过程3、捕食可以限制种群的分布和数量3、寄生: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拟寄生:指昆虫寄生昆虫的现象,其拟寄生者总是杀死宿主。

寄生昆虫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寄主)体内,待卵孵化成幼虫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至寄主死亡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它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是植物界种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影响作用:包括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

广泛存在于自然植物群落和农业植物群落中。

四、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从而促使生物种群向不同的方向进化。

种群的进化与适应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稳定机制。

生态对策:指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形式: K-对策,r-对策种群的调节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1、种内调节行为调节:指种群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关系调节其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种内调节方式。

生理调节:指种内个体间因生理功能的差异,致使生理功能强的个体在种内竞争中取胜,淘汰弱者,在动物方面表现为内分泌调节。

遗传调节:指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改变而得以调节的过程2 、种间调节主张种间调节的是生物学派,他们认为:调节因素的作用必然受被调节种群的密度所制约。

调节种群的因素始终是竞争,包括竞争食物、空间以及捕食者和寄生者的竞争。

3、食物调节Lack(拉克)的Lack学说和Pitelka(皮特卡)的营养恢复学说§2.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 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也称作群落的二维结构。

2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生活型的物种在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和地面以下不同深度分层排列,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成层现象:指群落中生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群落的时间结构: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称为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的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迭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群落演替的概念:指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过程演替不仅是生物与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是群落内种群之间竞争和共争的结果。

演替系列:指物种开始侵入到顶极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据起始条件:原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系列原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