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感随笔、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或节目)的总称。
2、立意:立意是作者对所评述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现象及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确定评论的主要思想,它是评论的灵魂。
3、社论:社论是代表媒体(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编辑部和媒体主办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时事政治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
4、专论:一种比较专门的评论,例如就时事政治方面某一专题、某一专业、某一领域等发表的具有专门知识性或研究成果性的评论文章。
5、代论:过去报纸常用的一种言论形式。
它用某个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和权威的人士撰写的文章,代替社论发表,因此叫“代论”。
6、来论:把读者写来的评论放在社论位置上发表,以表示编辑部对该文的重视。
7、观察家文章:一般认为是报刊发表权威性的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规格介于社论与评论员文章之间。
8、社论版:所谓社论版,是欧美一些大报专为刊发社论而开辟的版面。
这些版面专门用来刊登社论及其他新闻评论,不作他用。
●社论版最早出现于美国。
有三位美国报人为社论版的正式建立和完善做出了贡献,他们是:●格里来、布列斯班、斯沃普。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一)反映内容新闻报道向受众传播新的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
新闻报道的事实给受众以“知”。
新闻评论则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现象。
较之前者,新闻评论不仅给受众以“知”,而且给受众以“感”和“悟”。
(二)写作目的新闻报道的写作目的是传播新闻信息,由此在社会上形成舆论。
新闻评论则旨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伸、提高与升华,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讲道理是其根本目的。
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的概念新闻评论是指通过对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报道方式。
它在新闻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展示评论者对事件的态度和观点,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新闻评论的内容可以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新闻评论的目标是通过评论者的观点、评论和分析来提供给读者更全面的信息。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原因、影响和背后的动因,进而促使读者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闻评论不仅仅是对新闻事件的简单陈述,更是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专业观点,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新闻评论的特点是独立性和客观性。
评论者应该独立地思考问题,并且在评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也需要依据客观的事实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新闻评论旨在提供给读者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而不是向读者灌输某种观点。
因此,评论者需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评论,同时避免个人偏见和情感色彩的夸张。
新闻评论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入的调研。
作为一种对新闻事件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报道形式,评论者需要对相关的领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他们需要了解事件的背景、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学理论等知识,同时需要通过采访、调查等手段获取更多的资料和信息,以便能够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价。
新闻评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读者带来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容易受到各种观点的影响和干扰,很难判断新闻事件的真伪和价值。
评论者的专业和客观可以帮助读者辨别虚假信息,并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同时,新闻评论也可以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批评,促使更多的人关注和思考这些问题,并推动相应的改革和进步。
总的来说,新闻评论是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它通过评论者的观点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评论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入的调研,以便能够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和评价。
简短新闻及评论

简短新闻及评论1.一段新闻事件(50字左右),一段点评(150字左右)新闻:近日,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程派青衣张火丁在演出京剧《江姐》最后一幕《红梅赞》一段中,突然咳嗽了几声,有两句唱腔没有完整唱下来.演出结束后,张火丁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哽咽着说:“我对不起大家了!请求大家原谅!”随后,她招呼准备离场的乐队回座,坚持把没有唱完整的“红梅赞”再唱一遍.点评:答案一:演唱中失声的著名京剧程派青衣张火丁坚持完整重唱,体现了她对艺术的认真执著、良好的台风和艺德.:张火丁为失声而含泪道歉,体现了她对艺术和观众的尊重,这种品格在当今社会弥足珍贵.(言之有理即可)。
2.怎样写新闻短评所谓新闻短评,就是根据新闻发表的简短的评论。
它可以表彰好人好事,也可以批驳错误言论,起到扶正祛邪的战斗作用。
写新闻短评,题材很广泛,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生活琐事,都可信手拈来,作出评论。
写新闻短评,就要紧扣住新闻,有感而发,尖锐深刻,观点鲜明。
如果以叙代议,那就犯了写新闻短评的大忌。
短评宜针对实际,有感而发。
发表于1985年《青年报》上的《报国有门》这篇短评,就是针对有些青年想报国而又认为没有“机遇”的说法,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是改革之年,也正是报国有门之时。
短评宜旗帜鲜明,鞭辟入里。
短评的战斗作用正在于要有真知灼见,去启发、感染读者。
因此观点要正确,材料要确凿,结构要完整。
1991年9月25日《文汇报》上所载的《汗流知多少》一文,从人们羡慕运动员登上领奖台写起,用数字和事实告诉人们成功者头上的花环,是由荆棘编成的,是他们顽强拼搏的结果,由此生发联想,阐明“今日中华之振兴,国家之昌盛,也要靠全国人民振奋精神,不怕艰难,不怕流汗,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奋斗”,从而给读者以启迪。
短评宜短小精悍,行文活泼。
现在人们工作紧张,时间宝贵。
因此短评就更要注意写得短些。
契诃夫在谈写小说的经验时说过:“简洁是才能的姊妹。
”对短评来说,尤为如此,只要针对一个问题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谈透了就完。
新闻评论概述

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了评论对象与范围。换句话说,就是择定通常所说的就事论理的事”、有的放矢的“的”、有感而发的“感”。在评论写作中,确定论题是首要环节。
新闻评论的选题,主要应该从上头精神和下头情况的结合中去寻找,特别要注意将群众普遍关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评论选题的对象。一般说来,从下列六个方面选择新闻评论的主题:一是针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理性思辨;二是针对群众普遍关注而又疑惑不解的问题,进行透视与澄清;三是针对似是而非的思想行为,进行明辨是非的思想教育;四是针对社会生活中违反科学又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五是针对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以及群众中所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抓住时代特点进行评述,以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六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假丑恶现象,抓住其要害,进行批评和鞭挞。
新闻评论概述
--------------------------------------------------------------------------------
新闻评论10篇100字

1.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一艘悬挂中国国旗的渔船16日在日本海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遭俄巡逻艇炮击。
目前该渔船和17名中国船员被俄方扣押。
俄方宣称该渔船“非法捕鱼”,并试图摆脱俄巡逻艇的追赶,俄方发了警告炮,造成中国船员1人失踪。
(2012年7月18日)评述:中国渔船越境,可是俄方不至于以武力交涉,由此可见中俄关系依旧是外热内冷,不过中国人总是团结的,相信那被困的渔民会讨回一个公道。
2. 7月21日至22日清晨,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大暴雨,受灾人口190万,经济损失过百亿元,截止至22日17时,已有37人死亡。
(2012年7月23日)评述:天灾之所以能给人民打来如此大的迫害,与事先预防工作没有做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据调查:北京的排水系统不够先进,有关部门没有太过负责,才酿起了这场灾祸。
而法国人在当年是法国殖民地的青岛所修建的排水系统的要比现在北京的排水系统好得多,时隔百年,中国的有关部门是应该积极反思。
3. 北京时间昨日凌晨,伦敦奥运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结束,被寄予厚望的中国选手吴景彪最终以289公斤的总成绩名列第二。
随后,面对镜头,胸前挂着银牌的吴景彪痛哭失声:“我有愧于祖国,我有愧于中国举重队,有愧于所有关心我的人。
对不起大家!”(2012年7月31日)评述:对于这次金牌的丢失,我感到十分惋惜,但更惋惜的是吴景彪的被扭曲的奥运精神。
没错,他失败了,他被给予厚望,可结果却差强人意,我想:他失败的原因离不开他的急于求成心态,也许是家人,也许是奥委,也许是群众们期盼的目光,造成了他对奥运精神的曲解,奥运会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而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所以说人不能把得失看得太重,大不了下次依然能为祖国争光!4. 北京时间6日下午1:31左右,火星车好奇号安全降落火星表面,开始在为期两年的火星之旅,搜寻火星曾经存在宜居环境的考察之旅。
评述:随着好奇号的着陆,全世界人民的心也变得十分好奇,因为好奇号是迄今最大的火星探测器,他肩负重任,并身佩多项高科技相机,生命探测器,为地球全人类的外太空探索之路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经典新闻评论

经典的新闻评论以下是几篇经典的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应对。
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减少浪费和污染。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2.新闻评论: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还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科技创新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技术失控、隐私泄露等问题。
因此,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确保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3.新闻评论:教育公平与人才培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如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我们需要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4.新闻评论: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但也引发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同时,也要警惕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质化现象,保护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5.新闻评论: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事件频发,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威胁。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技术防范能力,保护用户数据安全。
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定义: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新闻事实,重在真实客观,作者的倾向、感情、意见是包括在事实叙述之中的,评论则是针对新闻事实,分析说理,直截了当的表明作者观点。
2、新闻评论意义:新闻评论是对新闻报道的重要事件或者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议论,指出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深化报道的主题,进而全面、准确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也可借题发挥,提出问题,启发读者。
3、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
4、新闻评论的功能:引导;解惑;表态;深化。
5、新闻评论工作者修养: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学识渊博、精通业务;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报刊评论历史贡献和特色:贡献: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创办的《新莱茵报》,从政治上揭露反动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势力,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对它们进行斗争;②不仅在自己创办和主编报刊上撰写政论,而且还给予许多进步报刊多方面的支持,为它们撰写政论。
③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身处欧洲,却时刻关注世界各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对许多问题做出分析和评论,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驳斥殖民主义辩护者的谬论。
歌颂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斗争,并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做了科学的预言。
列宁和斯大林曾创办和编辑过党中央的许多机关报,并且积极撰写文章在布尔什维克的各种报刊上发表,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性质,特别是俄国沙皇政府的反动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④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斗争中,在各个革命时期都写了许多短小精悍的政论。
7、王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是王韬。
创办了《循环日报》,每期四开,两小开,借助自己言论,王韬提出了一系列改良政治的主张,从推崇“军民共主之国,提倡革律例、简繁文,到广贸易、开煤铁、设保险、练水师。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建议不要墨守成规,对后来的政论文风影响颇深。
8、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最著名的报纸: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上海。
新闻评论

第三节 几种由个人署名发表的评论 形式
专论 带有时评的形式,是新闻媒体编辑部约请某 一方面专家或权威人士,就他们有深入研 究或熟悉的某个专门问题发表意见的文章, 是既有现实性又有理论性的一种评论形式, 其内容接近于编辑部文章,一般都发表在 显要位置。
第三节 几种由个人署名发表的评论 形式
代论 用于对人民内部某些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以及 对国际上影响范围较小的事件,加以评述,帮助 国内人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阔视野。 来论,就是把读者写来的评论放在社论位置上发 表,以示重视。 这两种方式基本上不用了。
第三节 几种由个人署名发表的评论 形式
微型评论(“小言论”或“袖珍评论”) 袖珍评论” 微型评论( 小言论” 论题单一,分析扼要,篇幅简短,运用灵活, 一般占有固定版面位置的一种小型评论形 式。如《人民日报》 式。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它以 今日谈》 短见长,以精取胜,短而有味,有的放矢, 言之有物,有“今日感” 言之有物,有“今日感”、“时代感”、 时代感” “新鲜感”,往往在某一点上拨动读者的 新鲜感” 心弦,使人有所获益。
第一节 新闻评论种类的不同分法
台湾 1.林大椿《新闻评论学》 1.林大椿 新闻评论学》 林大椿《 按评论记者身份而分,有撰写社论的主笔,有撰写专论的 专栏作家,有撰写释论的编辑人或专家,有撰写各类短评 的批评家; 按大众传播媒体而分,可分为印刷媒体与电化媒体,而印 刷媒体又可以分为社论、专论、释论及短评等四种,电化 媒体又可分为广播评论与电视评论; 按新闻评论性质而分,则有军事新闻评论、国际新闻评论、 政治新闻评论、社会新闻评论、文教新闻评论、经济新闻 评论。
西方国家 一般分为社论、专论、释论(大事分析、时事述评)、短 评(分散于各专业版)和杂志评论;有的按内容涉及的领 域,分为政治评论、军事评论、外交评论、文教评论等等。 在美国,有一种代表性的分法,即把新闻评论分为狭义和 广义两种。狭义的,主要指社论、短评、专栏评论;广义 的,则把政治漫画、民意调查和读者投书都涵盖进去。需 要注意的是,这种分法并不可取,因为狭义的评论概念含 糊不清,而且不完整;广义的评论,在我们国家,根本就 不属于新闻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一、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
(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语言特点
1.确定性。
新闻评论语语言的主要成分是以概念和判断为主的。
概念有着确定的界定,判断有着确定的对象,这都是新闻评论论证的确定性所要求的,否则就会减弱论证与说服的效果。
在语言词汇的选择上,新闻评论应该尽可能使用确定性的概念,而少使用形容词或转喻性(借代、借喻)的词。
2.控制形容与转喻的语言量。
量的控制,即形容或转喻的词汇不要太多,不要成为全篇词汇的主体,否则虽然“好看”,却淹没了理性的表达;
质的控制,即不要让形容和转喻来代替论证和判断。
太多的比喻可能有益于理解,却削弱了论证,削弱了人们通过理性把握本质的能力。
3.简洁、确定的语法关系。
新闻评论的句子,其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确定的,而不应是含糊的、有歧义的。
这首先表现为,它应该有着简洁、确定的语法关系。
4.抽象程度要适当。
新闻评论是一个信息密度较高的、语言“凝练”的文本,这与它的论证性相关,也与它语言的抽象度较高相关,还与它追求表达的效率有关。
过于抽象的语言,会增大阅读的负担,不利于读者的信息接受。
但是,语言的抽象度是思考的必然代价。
新闻评论作为思考与论证的文体,其语言与新闻报道相比,整体上抽象程度肯定回事较高的。
但新闻评论作为大众传播的新闻文体,还是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抽象度较低,更为具体、可感的词汇,以提高评论的可读性。
(二)区别于其他议论文体的语言特点
1.讲求表达的效率。
这种表达效率表现为易读,迅速理解,并且应该具有较好的传播和记忆效果。
使用的字、词不能生僻、拗口,句子结构不应该过长、过于完整,而应该短促有力,朗朗上口。
从平面媒体的角度说,还应尽可能地划分段落,以便于读者掌握全篇的层次与结构,并节省目力。
2.讲求“直笔”。
新闻评论的语言,要以传播效率作为第一重要的价值。
因此应该平白易读、讲求“直笔”,多用概念和判断。
不应该曲折枝蔓。
任何影响效率的文采和韵致,包括比喻,都应该牺牲掉。
二、当前新闻评论语言面临的问题
“时评腔”——
由于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更多的新闻评论主体的汇入,专业判断和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当代时评的一个语言特点,由此也导致新闻评论中学术概念的密集化。
时评语言与生活语言——
一方面,时评所涉及的公共事务内容,以及议论事务的理性层面、大众传播的效率性,使其语言与生活语言有较大距离。
另一方面,新闻评论的传播对象是生活中的人,评论的语言要照顾到读者对生活语言的亲近感。
三、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在语言使用方面,新闻评论可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情感化与理性化。
一定程度上,评论的情感性与形象性是达到好的传播效果的手段。
但是,语言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在意见传播的伦理上和效果上都是值得警惕的。
因为:
其一,情感性与形象性的语言容易越过接受者头脑中的“理性审查机制”而达到劝服对方接受的目的;
其二,情感性与形象性的语言,可能干扰评论者所要表达的观点的理性内涵——人们可能接受了你的结论,却没有接受你得出结论的理性思考。
对于情感和理智这两种语言倾向,我们追求“情理兼备”。
情理兼备是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但如果做不到,我们宁要理胜于情,不可情胜于理。
有时候,情感控制比情感张扬更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四、新闻评论文风的变化
文风是语言风格的一种。
文风是由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影响的结果。
新闻评论的文风问题揭示出来的是在语言使用中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新闻媒体的文风,尤其是评论的文风一直存在着脱离群众、高高再上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媒体从业者的思想作风问题,更是媒体体制的问题。
一方面,媒体长期以来承担的主要是单向传播功能,教化的功能。
另一方面,媒体格局单一,基本上是“机关报”体制。
容易把“机关作风”、“机关语言”移植过来。
“官话”转向“民话”——
原因如下:
第一,政治民主在新闻媒体上体现为言论写作广泛的社会参与;
第二,媒体格局单一化的结构,也有所松动;
第三,广播、电视评论和网络评论等参与性、交流性特别强的评论形式,给评论语言带来了新的冲击。
评论文风的变化,首先是人的思想和评论选题的开阔,是思想解放、言路开放的一个结果,其次才是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文风转变的途径——
一是不断地修正作者自己的文风和语言,使它们更接近受众。
二是开放媒体,给公众更多的发言空间和机会。
因为,只有“民话”才能改造“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