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6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交感
阴阳 对立
阴阳 互根
阴阳 消长
阴阳 转化
阴阳 自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阴阳交感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阴阳的最初涵义: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引申为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说文解字》: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第二节 阴阳学说
5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思想逐渐形成
《国语·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传·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阴阳学说
18
(二)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 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
现象固有的属性。
对待相反—阴阳的基本属性。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寒与热。
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抑制
如,水能灭火,动静相制等。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人体发生疾病:阴阳失调 ➢“制约太过”阴↑→阳↓ 阴胜则阳病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为阴。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 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至(起)者为阳,去 (伏)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 为阴。
2、证候分阴阳
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 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 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 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制阴 太过,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 少、尿赤等。
阴偏胜是阴超过正常水平引起的病 理变化。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 和“阴胜则阳病”。
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 气。”王冰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 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 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 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 如是也。”
解释人体 生理:气血关系;兴奋与抑制关系。 病理: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背腹分阴阳:背属阳,腹属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胸腔)属 阳,肝、脾、肾位于下(腹腔)属阴。
(二)说明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病理变化
▪ 1、说明疾病发生 ▪ 2、病因分阴阳 ▪ 3、概括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发生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 可以转化为阳证。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之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生血

生血
统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观念和系统理论为核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几个重点。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学解释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阴阳相对而存在,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动态平衡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治疗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疾病发生和演变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文化的独特财富。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调节气血津液的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疾病的发生与气血津液的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注重通过调整气血津液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整体观念和功能活动的理论总结。

中医将人体划分为五脏六腑,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关键。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诊断脏腑的病变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学说等几个重点。

这些理论为中医学的运用提供了指导,并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维护健康。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做出贡献。

同时,中医基础理论也需要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中医的治疗效果和科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 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 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 阴胜则阳病 阳↑→阴↓ 阳胜ⅰ则阴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 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2.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 用,尤其是在病理和治疗方面。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原始含义——日光的向背
太阳

《说文解字》:“阴,暗
月 亮
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1. 含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
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 括。
阴阳学说—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来概 括客观事物和现象,说明其运动变化规 律的学说。
如精与气、物质与功能
2.举例:
⑴自然界 上(阳)——无上则无所谓下 下(阴)——无下则无所谓上
相互依存为用
⑵人体 营养物质(阴)——充足 功能活动(阳)——健全
相互依存为用 生命活动正常
就人体气血而言,气属阳,血属阴, 气血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依存、互相助 长关系。

气可生血


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 就会出现阴阳互损(包括“阳损及阴”或 “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2.阴阳的规定性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原则:
一、必须以对立统一的关系为前提 二、必须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明 温 上运 兴无 亮 暖 升动 奋形 晦 寒 下 静 抑有 暗 冷 降 止 制形

一般而言,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 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 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 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
2.举例:
⑴自然界 水(阴)——灭火 火(阳)——化水
⑵人体 兴奋(阳)——动 抑制(阴)——静
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
人体中的阳气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 而人体中的阴气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两者 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
阴虚 火旺(阴消阳长) 如:疾病
阳虚 阴盛(阳消阴长)
2.类型:
⑶此长彼亦长:即 阴阳长长阳阴---长长阴阳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 从而产生万物。
阴阳交感
2.举例:
⑴自然界 天之阳气下降 阴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
地之阴气上升
⑵人体 男(阳) 女(阴)
媾精 诞生 新的生命
阴阳互藏
1.含义: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 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阳中涵阴,因而阳依阴而 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
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 A.阴消阳长 B.重阳必阴 C.由阳转阴 D.阴长阳消 E.重阴必阳
2.类型:
⑴此长彼消:即 阴阳长长阳阴---消消阴阳制约太过
阳热亢盛,损伤阴液—阳长阴消 “阳胜则阴病” 如:疾病
阴寒偏盛,损伤阳气—阴长阳消 “阴胜则阳病”
⑵此消彼长:即 阴阳消消-阳阴--阴长长阳制约不及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
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典哲学理论。是古人探 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 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 括阴阳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阴阳 的关系。
阴↓→阳↑ 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 阳虚则阴盛(相对)
(三)阴阳互根互用
1.含义: 阴阳互根——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
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 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 进和助长的关系。
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的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本体阴阳。 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 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归属于阳,而将具有内守、 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 象统归属于阴。
3.阴阳的相对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双方以比较而分阴阳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可分性) (3)阴阳可相互转化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 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因 “亡阴”或“亡 阳”,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四)阴阳消长平衡
1.含义: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数量上始终 存在着不断地增加或减少的运动变化, 从而维持着相对平衡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阴阳双方 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 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5.阴阳的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与互藏
(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 (四)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
1.含义: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其实质是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最佳状态—平衡协调“和”。天气下 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 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
日中

分 平旦
黄昏

鸡鸣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 之可万。” ——《素问 • 阴阳离合论》
4.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 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中寓阳,因而阴依阳而 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
2.举例:
阴阳互藏
⑴自然界 上(阳) 下(阴)
⑵人体 心(阳) 肾(阴)
上中之上阳 上中之下阴
下中之上阳 下中之下阴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心火(阳) 心血(阴)
肾阳 肾阴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二)阴阳对立制约
1.含义: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统一体中 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抑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