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合集下载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李增学;吕大炜;张功成;林年添;王东东;刘海燕;沈怀磊【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1(036)007【摘要】采用沉积学、测井地质学、数学方法以及地震方法等对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进行识别,总结出4种含煤地层及煤层组识别方法,并利用地震方法对煤层组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逻辑判别法和蜘蛛网图法仍然是较为有效的以定性为基础的半定量化方法,而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则是成功且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但不是通用的模型;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海域区,要综合运用4种方法才能有效地预测含煤地层和识别煤层。

地震反演技术与方法对于识别含煤段、判别含煤地层的分布是十分有效的,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多个地震剖面的研究发现三瞬技术法对于识别较厚煤层交互层【总页数】8页(P1102-1109)【作者】李增学;吕大炜;张功成;林年添;王东东;刘海燕;沈怀磊【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10;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相关文献】1.辽东湾海域古近系沙河街组钙质砂岩成因机制和控制因素 [J], 韩雪芳;刘宗宾;李云鹏;文佳涛;王腾2.鸡东盆地古近系虎林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类型 [J], 夏桂香;王宝君3.渤海海域石臼坨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湖相生屑白云岩成因 [J], 潘文静;王清斌;刘士磊;冯冲;田德瑞4.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以琼东南盆地为例 [J], 李增学;张功成;王东东;李莹;刘海燕;吕大炜5.辽东湾海域J油田C区块古近系沙河街组流体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J], 韩雪芳;宋洪亮;高红立;文佳涛;王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统层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统层中的应用

成为全区通行, 易掌握、 又操作简便的地层划分对比 手段。 只要熟练掌握了这一方法 , 一般不因人而异。 但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 如沉积分异较差, GR 资 料质量较差 , 地区的特殊性等, 需要在地震剖面验证 基础上反复斟酌后确定。 4 标定地震剖面并验证旋回法分层 基准面旋回法分层数据既标定了地震剖面, 同 时也检验了自身。 如果存在井与井地层厚度搭配不 当 , 横向上不能追踪 , 旋回法将重新审视 其旋回划 分。 在地区进行了地震层位标定 , 经过反复磨合, 最 终完善了分层方案。 首次利用全区统一的分层方法 , 系统开展的地震层位标定工作。 [ 参考文献 ] [1 ] 纪友亮. 层序地层学 .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2 ] 李群, 王英民, 邱以刚等 . 层序单元体系域划分 及勘探意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 30(3): 23~ 25. [3 ] 邓宏文 , 王洪亮, 李熙. 层序地层地层基准面的 识别、 对比技术及 应用 . 石油 与天然气地 质, ( ) 1996, 9 : 177 ~ 184. [4 ] 薛良清. 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成因地层层序分析 的原则与方法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1993, ( 1) : 33 ~ 38. [ 5] 张世奇, 纪友亮,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模 式探讨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3 ( 5) : 20~ 23.
190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 年第 8 期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统层中的应用
张 磊1, 2, 王 鹏2
( 11 长江大学; 2 1 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Ξ
摘 要: 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层成因分析 , 用岩芯标定 , 建立测井资料的基准面旋回响应模型。 通 过井震对比 , 划分基准面中期旋回 , 并分析各地震相的地质意义。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 1 问题的提出 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 , 地质研究者常用测井资 料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但是, 许多测井分层往往 是岩性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存在着明显的穿时现象 ( 徐怀大, 1986 年; 张厚福等 , 1988 年 ) 。 因此, 利用地 震资料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地震地层学发展很 快, 而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地层学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 随着盆地勘探与开发的展开, 盆地各个 区块的地质分层有可能混乱 , 不 统一, 且为了寻找 “隐蔽” 圈闭 , 建立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格架 , 已成为 当务之急。 在盆地勘探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测井资料, 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能否利用 测井资料建立精确的年代地层格架 , 为寻找油气服 务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高分辨率层 序地层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为用测井资料建立年 代地层格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层序地层学主要包 括两个 “流派” : 一是以V ail 等人为代表提出的以不 整合面为边界的沉积层序; 再一就是 Gal low ay 等人 提 出 的 成 因 地 层 层 序 ( Genet ic St ra t igraphic Sequence ) 。 本文主要讨论利用测井资料进行成因地 层层序分析的方法。 2 层序地层学原理 层序地层学是 V ail 等人于 1987 年在地震地层 学基础上提出的。 层序地层是指地层不整合面或与 之相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 因联系的地层 (V an W agner 等人 , 1990) 。 在层序 地层学基础 上, C ros s 等 ( 1994 ) 发展了 w hee ler 提出的基准 面概念, 认为基准面 并非海或 湖水面, 而是沉积物在水平方向上向前叠覆的一个 抽象的势能面: 基准面上升, 沉积空间扩容, 扩大的 容积 (A ) 与沉积物供给体积 (S ) 之比大于 1, 沉积物 向盆地边缘 “退积” , 纵向剖面沉积物粒度表现为 “下 粗上细” ; 基准面下降 , 沉积空间缩小 , 扩 大的容积 (A ) 与沉积物供给体积 ( S ) 之比小于 1, 沉积物向盆 地中心 “进积” , 纵向剖面的沉积物粒度表现为 “下细 上粗” 。 一个完整的基准面旋回形成一组有成因联系 的地层。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频沉积旋回识别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为例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频沉积旋回识别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为例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频沉积旋回识别与对比——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为例张坦;张昌民;瞿建华;朱锐;袁瑞【摘要】由天体轨道周期性变化引起气候改变而被记录在沉积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具有时间域上的等时性特征,是实现高频沉积旋回等时划分与对比的有效途径.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对3口井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将测井曲线经过滤波处理后提取出的短偏心率周期99.0 ka和短斜率周期40.5 ka的滤波曲线,作为五级层序沉积旋回和六级层序沉积旋回的参考曲线,对百口泉组地层进行高频沉积旋回的划分与对比,建立玛湖凹陷百口泉组地层沉积旋回对比格架.结果表明:百口泉组地层保存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旋回主要由偏心率(99.0 ka)和斜率(40.5 ka)周期控制,偏心率和斜率周期引起的地层厚度分别为6.49~7.05和2.56~2.98 m,平均沉积速率为6.76 cm/ka.该研究结果为测井曲线在高频地层层序识别与划分上的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为层序地层划分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1)005【总页数】8页(P54-61)【关键词】米兰科维奇旋回;沉积旋回;频谱分析;滤波分析;沉积速率;百口泉组;玛湖凹陷【作者】张坦;张昌民;瞿建华;朱锐;袁瑞【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Milankovitch M[1]提出米兰科维奇理论,指出太阳系各星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在公转和自转时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地轴斜率和岁差参数发生周期性变化,产生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在纬度和季节上的变化,形成地球气候在万年到百万年内局部或全球范围周期性变化[2]。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共26页

河流相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共26页

决口扇的厚度
识别标志:基准面上升,形成高可容空间, 在天然堤和冲击平原产生明显地形差,决 口扇向河道发生进积式迁移,故决口扇厚 度厚度较大
4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对比标志层的选择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对比标志层的选择
河流相地层对比过程中,具有时间-地层意义 的对比标志层的选择十分重要。
底部含有冲刷面,中、下部 槽状 交错层理发育,向上逐 渐变为小型交错层理或波 状交错层理
主要层理类型为复合层理、 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 虫孔发育。
波状层理发育,见大 量虫孔 及生物扰动构造
钙质结核、根结核或土壤由 潮湿变干燥时收缩形成的摩 擦镜面等 波状层理与虫孔发育
河间湖泊为断续水平纹理、 微波 状层理、虫孔和生物 扰动构造发育。 开阔湖泊波状层理发育,呈 向上变细旋回,次生黄铁矿 断续分布
冲刷面之上的河道沉积
• 沉积特点:河道沉积具有相互叠置特点
• 识别标志:基准面下降,A/S趋于最小 河 道 作用明显,河道发生迁移,出现河道和 边滩的沉积
河道规模
• 识别标志:由于基准面下降形成的河道规 模较大,在地 层对比过程中,受基准面下降 控制的流河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对比性
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转换面
5 结束语
谢谢
谢谢!
• 相域的叠加样式反应A/S值的变化提供基准 准变化信息
如呈退积叠加样式的曲流河道旋回通常反 映A/S值的逐渐增加;呈进积叠加样式的河 道 反映A/S值的逐渐减小;呈进积叠加样 式的决 口扇复合体往往与A/S的逐渐减 小有关;
旋回界面的识别
基准面下降与上升的转换面
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转换面
基准面上升与下降的转换面
控制地层叠加样式、具有地层意义的河道 底部冲刷面;

36454851

36454851
ma ie a d mi d e d e a e a d tr i ief n s se ,b ad d sr a b ade h n e et —u s a a r n s s rn n d l . e p lk n u b d t a y tm r i e te m— r i d c a n ld la s b e p o y — tr ,t e fa .a o n s se ,ofh r — p ii e —u b d t n s se ,ec Amo h b v e o i o a y — e n i t1g o y tm d l fs o e e erc s a t r i ie f y t m a t. ng t e a o e d p st n ls s i
4 .中国石油大学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 青岛
26 5 ) 6 5 5
摘要 :研究了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含煤地层的沉积体系 。研究区主要发育 冲积 扇/ 扇三角洲 一海底扇体 系 、滨 浅湖 一中深 湖 一浊积扇体系 、辫状河 一 辫状河三角洲 一 水下 扇体系 、潮坪 一泻湖体系 、滨浅海 一浊积 扇体系等沉 积体系 ,其 中辫
b s .T ema eoio a ss m n tes d raaealv lf ( n dl )aysl a ytm,soe ai h i d p si l yt si t yae r l i a f e a 一b s nss n n tn e h u ua na t af e hr
f .h n ogPoic l e aoao eoioa Mi rlain& Sdmetr nrl,C lg o gcl c ne E gnei Sa dn rv i yL brtyo Dp si l n ai t 1 naK r f tn e z o ei n yMi as o eeo G l i i cs& n i r g, a e l f eo aSe e n

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S储层波动基准面次旋回识别及其科学意义

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S储层波动基准面次旋回识别及其科学意义

进 展包 括 :认识 了复 杂的 浪控和 潮控 河 口湾 沉积 、陆架潮 汐砂脊 内部 的详细特 征 。浅海 层 序地 层学 之所 以能发 展 ,主要 受益 于所研 究 的基本 层序沉 积周 期均 较短 、各种特 征 的 地 层 响应均 可在层 序 内部给 予解释 , 以及建 立 了系统 的相对 海平 面变 化准则 和体 系域 。 另外 ,现在将 沉积 相描述 嵌 入到层 序地 层学 模式 中 ,增加 了对三 角洲在 陆架 转换期 及整 个 沉积 发育 时期如 何沿走 向变化 的认 识 。
陆架增生、变宽,导致陆架边缘增生柱的发育 。海退沉积体系研究最重要进展是:海退 岸 线变 化轨 迹 ,某些 三 角洲双斜 坡地 形 ( 滨 线坡 折和水 下斜 坡扇 ) , 河 控三 角洲前 缘含砂
或泥 的高密 度底 流 , 常 见的浪 控三 角洲 不对称 逆 向一 顺 向推移 。 海 侵 浅海体 系研 究的重要
的过 程 ,相应 地形 成波 动基准 面 的趋于 上升 及趋 于下 降 ,两 者构成 所谓 的波动 基准面 次 旋 回 。波 动基 准面 次旋 回概念 有助 于建 立复 合储层 等 时格架 ,减少 对高分 辨率 层序地 层
的多解性 。
[ 翻 [ 校
译] 简晓玲 对] 万晓明 邱 燕
[ 翻 [ 校 译] 王改云 对] 赵 忠泉 邱 燕
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渤 中凹陷S 储层波动基准面
次旋 回识别及其科学意义
樊亭跟 ,胡广义 ,宋 来 明 ,于连 勇
对 中 国东 部 渤海 湾盆 地渤 中凹 陷馆 陶组项 部 s 储 层 的研 究 ,首次 认识 到 该组地 层形 成 于波 动基 准面 次旋 回阶 段 。s 储层 存在 两种模 式 ,一 种是大 型构 造 ,另一种 是底 部构造 地 下水 储层 和上 部岩 性储层 的组 合 , 前 者储量 是后 者 的两倍 。以解决 这一 问题 为 目的对S 储 层进 行 了研 究 , 波 动基 准面 次旋 回 的概 念 首次被 提 出, s 储 层模 式 的重新解 释成 功地证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邓宏文

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邓宏文

198.25
199.25
200.25
201.25
641.6 1250
643.6
SH 6
SHG2
645.6 1300 1250
1200
1250
SH 1
641.6
643.6
645.6
胜海古2井区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主体河道分布图
647.6
647.6
注: 本图 底图为 T0反射 层构造 图
201.25 1350
20 T RXS
PIS T RXS LAXS 0 PIS
A-高可容纳空间
60 TRXS 40 LAXS
20 TRXS 0
B-低可容纳空间
图 6-1 上三角洲平原相序特征
MLM OG 50 CRS NMM
40 CRS
30 NMM BSi WRS
20 CRS PS
T RX S 10
MM 40
NMM CRS PS 30 T RX S
198.25
199.25
200.25
1、经典层序地层学不适用河流沉积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河流地形、河流要素的变化与可容纳空间 3、河流相沉积的“准层序”(成因地层单元)
4、可容纳空间与河型特征 5、决口扇的层序地层位置—基准面下降期
(与高位三角洲的层序地层位置对比)
6、河流相层序地层识别标志
20 CRS
PS
10 T RX S
MS
LAXS 0 PIS
feet
A-高可容纳空间
0 PIS MLM BSi
feet
B-低可容纳空间
图 6-2 下三角洲平原相序特征
LAXS 40 PIS
MS
35 PX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的基本结构类型和沉积序列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的基本结构类型和沉积序列
的不完全对称亚类型;C2.近完全—完全对称亚类型(实际资料来自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气田)
图4-4 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常见的超短期和短期旋回层序结构
A1..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亚类型;A2.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亚类型;C1.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
C2.近完全—完全对称型(实际资料来自济阳盆地胜坨油田胜一区沙河街组二段)
图4-6 湖底浊积扇沉积体系中常见的超短期和短期旋回结构类型
A1.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2.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B1.低可
容纳空间向上变浅非对称型;B2.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非对称型;C1.近完全—完全对称型;
C2.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C3.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
(1)向上“变深”非对称型(A型)
此类型以层序中仅保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则处于侵蚀冲刷状态而具有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旋回结构,以及层序的底、顶界面都为冲刷面为显著特征。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此类型均可广泛发育,虽然沉积微相、沉积构造和物质组分的组合特征不一样,但由粒度变化显示的沉积序列非常相似,其共同的特点为:A.仅保存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下降半旋回表现为冲刷间断面;B.层序底界面为冲刷面,向上以发育变细的沉积序列显示“变深”的半旋回结构;C.主要发育在物源供给非常充沛的条件下;D.按岩性组成特征和保存状况,可细分为低可容纳空间和高可容纳空间两种亚类型:
图4-12 尤塔盆地绿河组河流-三角洲-湖泊体系体积划分
与基准面旋回结构和对称性变化
(据邓宏文,1995.略作修改)
2.短期旋回结构类型和沉积序列
短期旋回是根据野外剖面露头、钻井岩芯或测井曲线等实际资料所能识别的较小成因地层单元(表2-1),此类层序以Ⅴ级界面为层序边界(表2-6),与Vail的Ⅵ级旋回或准层序级别相当,厚度为数米至十数米级,时限跨度为0.1~0.5Ma,一般由数个具相似结构和岩性组合的超短期旋回层序叠加而成,个别与单个超短期旋回层序相当。在沉积序列上,通常为若干个微相叠置所构成的相组合和相序,可明确指示沉积环境变迁的方向。层序的结构类型和分布模式与超短期旋回层序基本一致(图4-2至11),亦可细分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3类基本层序,以及低或高可容纳空间,对称或不完全对称等7个亚类型(图4-1),显示此类层序的形成与超短期旋回层序有着相似的地层过程和沉积动力学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三上 沙三中上
湖底扇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滑塌浊积岩 坡移浊积扇
基准面下降半旋回
基准面上升半旋回
c
STRATIGRAPHIC UNITS
CYCLE PHASE
1
2
REGRESSIVE
3
4
5
6
7
REGRESSIVE
8
TRANSGRESSIVE
MEGACYCLE
A
MEGACYCLE
B
DELTAIC SEDIMENTATION IN A PARALIC
BASIN - CONCEPTUAL
DIP SECTION
1、进积单元边界识别
3、进积/加积单元边界面对比
2、进积方向识别
4、进积单元内绘制相的几何形态
LS
LS
LS
LS
LS
LS
SS
SS
SS
Stacking Pattern Recognition
Seaward Stepping 6 5 4 3 2 5 4 A 3 2 1 Ai Bi > Ai = SS Bt > At = SS Bi < Ai = LS Bt < At = LS Initiation (i) At Termination (t) Vertical Stacking Landward Stepping
B
Method for recognizing two-and three dimensional stacking pattern by comparing the initial and terminal facies of successive progradational units
4
Map Facies Geometries w ithin Progradational Units
Tentasive scheme for dynamic correlation of stratigraphic units across evironments through time,using patterns of thinning/thickening and symmetry reversals recorded by progradational events.
二 基准面旋回对比
Concept of correlation of base-level cycles
• Strata are naturally divisible into stratigraphic cycles that Record cycles of base-level • The turnaround points in base-level cycles, from rise to fall and from fall to rise, are the preferred positions for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 Turnaround points are represented by surfaces of stratigraphic discontinuity,such as unconfomities and hiatal surfaces, or by continuous rock succession •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are not necessarily bound by unconformities • High–resolution correlation requires knowing when to correlate rocks to rocks,rocks to surface,and sirface to surface
High Gradiant
Alluvial fan or fa n delta Shoreface or delta
Low Gradiant
Fluvial
Non matine dominatal basin
旋回识别与对比中的问题
1、识别地层沉积学响应与A/S比值变化的关系 2、A/S变化趋势分析—水深变化,不是岩性粗细变化旋回 3、钻井/高频(短期),测井/叠加样式/高中频(短期、中期), 地震反射终端性质/低频(长期) 4、高频旋回的合并问题、方法与技术 5、特殊岩性的层序地层位置分析,如煤层 6、地层分辨率与旋回级次的识别、不同级次旋回对比的问题 7、钻/测井信息精细分析对地震反射的预测
NW 2.5 Shingled progradation in KT1 SE
Discontinuous reflections in Tp
Top Tm Top Tp Top KT2 Top CS or K6 Top of Paleozoic
3.0
Onlap of KT0 0 3.5 km 1
Oblique progradation in K1-K4
75
TIME(kyr)
50 25
Condensed Section
0 Coastal Plain Offshore Marine
Shoreface
Tc8
Correlation Framework of the Nonmarine Llanos Basin, Colombia
Tm3
Tm2
Tm1
K T4
SE El Can
8900 9700
Datum
11300 9800
9000
K4
9100 9900
11400
K3
9200 11500 10000
K2 K1
11600 9300 10100
0
0.05 0.1
km
4 0 ft
0.5 1 5
100
11700
Comparison of Seismic Response w ith Predictions
K3
B a s e -l e v e l fa l l s tra ta
K2
B a s e -l e v e l ri s e s tra ta
Pz Marker
K1
Stratigraphic Cross Section Parallel to Depositional Dip
NW Centauro-1 Entrerios-1 Casimena-1
碎屑岩:GR、SP、R 煤、泥炭:GR、SP、R、密度、中子 碳酸盐、蒸发岩:GR、SP、R、 声波、氢-中子
盆地方向
4 3 2 1
中期基准面上升
4 3 2 1
A > S¡ 1
退积
4 3 2 1
sp
Rt
4 4 3 2 1 3 2 1
A = S 1
加积
4 3
sp
Rt
2 1
中期基准面旋回
4 3 2 1 4 3 2 1
A S
<1
进积
4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p
Rt
2 1
深 海岸平原砂岩和泥岩 浅海砂岩 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供给 海槽泥岩 加
基准面上升 转换点
1 ¶短期地层旋回
变 浅 基准面下降
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与测井响应
ZERO PHASE WAVELETA
Thickness(meters)
_ 20 +
0 Hiatus (Sediment Bypass) 100
(1)以岩心、测井曲线分析为基础,识别短期基准面旋回 或成因地层单元。观察相序和相组合反映的彼此相邻 的沉积环境在地理位置的迁移方向。 (2)以测井资料分析为基础,识别短期旋回的叠加样式, 组合较长期基准面旋回。短期旋回叠加样式反映了 长期地层旋回形成过程中A/S比值的变化。叠加样式 三种,即退积,加积、进积、它们是较长期基准面旋回 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向可容纳空间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 的结果,是识别较高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基础。 (3)以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地层的几何形态及地震反射终端 性质识别较高级次层序界面,从而识别长期基准面旋回。 如上超现象反映可容纳空间的增加或A/S比值增大,代表基 准面上升期;顶超现象反映可容纳空间减少或A/S比值的减小, 代表基准面下降期;整一现象则反映地层处于加积状态,可 容纳空间或A/S比值变化并不明显,基准面处于下降到上升的 转换位置。
K T3
K T2
Key
K T1
K6
u n c o n fo rm i ty b a s e -l e v e l ri s e s u rfa c e
K5
1500 2000 feet
K4
c o n d e n s e d s e c ti o n b a s e -l e v e l ri s e s u rfa c e
a
LEGEND
ALLUVIAL AND FLUVIO-DELTAIC SAND AND SILTS DELTAIC SANDS SILTS AND CLAYS PRODETAIC AND MARINE CLAYS TRANSGRESSIVE MARINE CLAYS SCALE: NONE
“ FORMATION ”
旋回级次
短期旋回的概念
最短期的地层旋回是符合沉积相序或相组合基
本定律(Walther定律)的进积/加积的地层单元,
即成因地层单元,也可以称作成因层序(Cross 1994)。
LANDWORD
SURFACE
SEAWORD
“ FORMATION ” a ( Lithologic Unit )
“ FORMATION ”
第三章 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
(recognition and correlation of base level cyc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