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公文基础常识

公文基础常识

公文基础常识一、公文分类(按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一)上行文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的行文。

如报告、请示。

(二)平行文平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

如函。

(三)下行文上级机关向属下的机关行文。

如命令、决定、批复、通知、通告、通报。

二、15种公文文种(顺口溜:一命三通要报请批,二公二决当议函议)1.决议。

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2.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3.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该文种适用于:影响比较久远的事,时间跨度长,人、财、物牵涉较多。

4.命令。

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 1 —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该文种通常由国家或县级以上的行政机关发布。

5.公报。

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6.公告。

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7.通告。

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特点:①告知范围区域性;②内容专业性。

#分类:①制约性通告。

例,《XX关于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②内容专业性。

《XX关于办理燃气复核业务的通告》8.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该文种行文方向最多。

9.通知。

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该文种适用频率最高。

#分类:①批转性通知。

例,《转发XX关于做好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通知》②发布性通知。

③知照指挥性通知。

例,《XX关于配合做好营商环境专项调研的通知》10.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 2 —知重要情况。

11.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不需要上级回复)#注意:请示属于呈阅性,不得在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

12.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大全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1公文写作基本常识通报等公文,叫普发公文,凡下属机关都是受文机关,也就是发文的主送机关;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告或请示的公文,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需同时报送另一机关,可彩抄报形式。

主送机关一般写在正文之前、标题之下、顶行写。

三、正文。

这是公文的主体,是叙述公文具体内容的,为公文最重要的部分。

正文内容要求准确地传达发文机关的有关方针、政策精神,写法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实事求是,合乎文法,切忌冗长杂乱。

请示问题应当一文一事,不要一文数事。

四、发文机关。

写在正文的下面偏右处,又称落款。

发文机关一般要写全称。

也可盖印,不写发文机关。

机关印章盖在公文末尾年月日的中间,作为发文机关对公文生效的凭证。

五、发文日期。

公文必须注明发文日期,以表明公文从何时开始生效。

发文日期位于公文的末尾、发文机关的下面并稍向右错开。

发文日期必须写明发文日期的全称,以免日后考察时间发生困难。

发文日期一般以领导人签发的日期为准。

六、主题词。

一般是将文件的核心内容概括成几个词组列在文尾发文日期下方,如“人事任免通知”,“财务管理规定”等,词组之间不使用标点符号,用醒目的黑体字标出,以便分类归档。

七、抄送、抄送单位,是指需要了解本文件内容的有关单位。

送的单位被上级列为副本,被下级列为副本。

抄报纸和抄的单位名称列在文末,也就是公文最后一页的最下面。

为了整洁美观,文末的抄送单位、打印机关、打印时间一般用两行隔开,主题词打印在第一行,文号打印在第二行。

八、文件版头。

正式公文一般都有版头,标明是哪个机关的公文。

版头以大红套字印上“xxxxxx(机关)文件”,下面加一条红线(党的机关在红线中加一五角星)衬托。

九、公文编号。

一般包括机关代字、年号、顺序号。

如:“国发[1997]5号”,代表的是国务院一九九七年第五号发文。

“国发”是国务院的代字,“[1997]”是年号,(年号要使用方括号“[ ]”),“5号”是发文顺序号。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及公文写作技巧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及公文写作技巧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及公文写作技巧公文写作是一种正式严谨的写作形式,广泛应用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

公文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表达决策、规范行为,因此,公文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技巧。

下面将介绍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及公文写作技巧。

一、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1.公文的定义和特点公文是公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用于公共行政活动的书面文件。

公文具有严肃、正式、规范的特点,语言精炼、行文简练,使用特定的格式和语言风格。

2.公文的种类公文按照用途和内容可分为决议、指示、通知、函电、报告、请示、备忘录、公告等。

3.公文的基本结构公文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正文、签发单位、签发日期、页码、密级等要素。

4.公文的写作原则公文写作要遵循以下原则:真实准确、明确简练、重点突出、受众导向、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格式规范。

二、公文写作技巧1.明确目的、立意准确公文写作要明确写作的目的,清楚表达所要传达的信息,掌握核心要点。

写作时要注意用具体的词语、句子来传递信息,避免含糊不清。

2.严谨、规范的语言风格公文写作要求使用严谨、规范的语言风格。

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使用生僻词、流行语等,避免语言夸张和个人感情色彩。

3.简洁明了、层次分明公文要求简洁明了,行文紧凑,删繁就简。

在表达中要从宏观到微观逐级展开,层次分明,分段合理。

4.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公文写作要注重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

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时态和语态,避免主谓不一致、引用错误等错误。

同时,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使句子结构清晰。

5.正式格式和版式公文写作要遵循正式的格式和版式要求。

要注意行文的字体和字号,标题和正文的格式,页边距和行间距的设置等。

6.审慎使用名词和专业术语公文写作要审慎使用名词和专业术语。

要根据受众的背景和水平掌握用语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和术语。

7.进行反复修改和校对公文写作完成后,要进行反复修改和校对。

仔细检查语法、标点、格式等错误,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公文基础知识考点

公文基础知识考点

公文基础知识考点摘要:一、公文概述1.公文的定义与分类2.公文的作用与重要性二、公文格式规范1.公文文头2.公文编号3.公文正文:一、公文概述1.公文的定义与分类公文是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之间,用于处理公务的正式文件。

根据用途、性质和格式等方面的不同,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和事务性公文等。

2.公文的作用与重要性公文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信息、沟通上下级、汇报工作、请示意见、指导工作、签订协议等的重要工具。

掌握公文写作知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文格式规范1.公文文头公文文头是公文的标志,一般包括发文机关名称、文件字号和发文日期。

文头应简洁明了,便于识别。

2.公文编号公文编号是公文的唯一标识,由发文机关代码、年份和序号组成。

编号应完整、规范,便于查找和管理。

3.公文正文公文正文是公文的核心内容,应做到观点明确、论述严谨、条理清晰。

正文结构一般包括开头、正文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4.公文附件公文附件是公文正文的补充材料,应与公文正文紧密相关。

附件应标注序号和名称,并注明页数和份数。

5.公文签发与盖章公文签发是指领导人对公文审批同意后签字的过程。

盖章是指在公文上加盖发文机关公章。

签发和盖章是公文生效的标志。

三、公文写作技巧1.明确主旨与目的在撰写公文时,要明确公文的宗旨和目的,确保内容紧密围绕主题展开。

2.结构清晰公文结构要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公文内容。

3.语言简练公文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

同时,注意措辞得体,符合规范。

4.规范用词公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标点符号和计量单位,避免错别字、口语化和不规范的表达。

5.注重行文逻辑公文行文应注重逻辑性,论证充分,避免跳跃性和矛盾性。

四、公文处理流程1.拟稿拟稿是公文写作的第一步,要做到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语言准确。

2.审稿审稿是对公文内容、格式等进行审查,确保无误。

公文基础知识

公文基础知识
公文基础知识
王洪所 制作
主要内容
• 公文格式要素
• 公文行文关系
• 公文语言特点
• 公文一般结构
• 公文写作步骤
公文格式要素
公文行文规则
• 行文规则的作用
• 公文行文的分类
• 行文的基本规则
行文规则的作用
• 有利于公文传递方向正确、线路短捷有效, 避免公文旅行,阻止部分公文进入不必要的流通 过程,抑制无价值公文的产生。行文规则规定了 各级机关的行文关系,即各级机关之间公文的授 受关系,它是根据机关的组织系统、领导关系和 职权范围来确定的。 • 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是由各自的组织系统或 专业系统归属、地位、职责、权利范围等因素决 定的。它对行文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规定着公 文传递的基本方向。
• 三是不同时抄送下级机关。请示内容是未
决事项,在上级机关还没有批准前,向下级机关抄 送透露,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或矛盾,不利于工作 的开展。因此,请示事项只能在上级机关答复或批 准之后,通知下级机关。
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的规则
• “报告”和“请示”是两种不同的文种,适 用范围有明显的界限,不能混用。
• 联合行文,既可联合向上行文,也可联合向下行
文。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单位不宜过多。
一般情况下不越级行文的规则
• 不越级行文体现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不能破坏这种原则,破坏了, 就会造成混乱,也影响机关办事效率。所以通常 情况下不越级行文。
• 遇有特殊情况,如发生重大的事故、防汛救灾等 突发事件或上级领导在现场办公中特别交待的问 题,可越级行文,特事特办,但要抄送被越过的 上级机关。否则,受文机关对公文可退回原呈报 机关,或可作为阅件处理,不予办理或答复。

公文与写作知识点汇总

公文与写作知识点汇总

公文与写作知识点汇总一、公文基础知识。

(一)公文的概念与特点。

1. 概念。

-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在处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2. 特点。

- 法定性。

- 公文的作者是法定的,是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和承担义务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例如,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其作者必须是具有相应行政权力的部门。

- 公文的制发程序是法定的,从起草、审核、签发到印发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 权威性。

- 公文代表着制发机关的意志,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下级机关必须贯彻执行上级机关的公文要求。

例如,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全国各级行政机关都要遵守执行。

- 规范性。

- 公文的格式具有严格的规范,包括纸张规格、排版要求、字体字号、行文结构等。

例如,公文一般采用A4纸型,正文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

- 公文的语言表达也较为规范,要求准确、简洁、庄重、严谨。

- 实用性。

- 公文是为了解决实际公务问题而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如请示是为了请求上级机关批准某事,批复是对下级机关请示的答复等。

(二)公文的种类。

1. 按行文方向分类。

- 上行文。

- 是指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报送的公文,如请示、报告等。

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等。

- 下行文。

- 是指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如命令(令)、决定、通知、批复等。

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等;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等;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等;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 平行文。

- 是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如函等。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2. 按内容性质分类。

- 指挥性公文。

- 如命令(令)、决定、批复等,这些公文对下级机关具有指挥、领导作用。

公文基础知识考点

公文基础知识考点

公文基础知识考点摘要:一、公文基础知识概述二、公文类型与格式三、公文写作技巧四、公文语言特点五、常见公文错误解析六、提升公文写作能力的方法正文:一、公文基础知识概述公文是我国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进行工作沟通、协调、决策的重要工具。

掌握公文基础知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公文主要包括: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

二、公文类型与格式1.通知: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2.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3.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4.请示: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5.批复: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6.意见: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7.函:用于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单位请求批准。

8.会议纪要:用于记载会议主要内容和议定事项。

三、公文写作技巧1.明确目的:明确公文的写作目的,确保内容与主题紧密相关。

2.结构严谨:合理划分段落,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地表达观点,避免冗长、啰嗦。

4.规范用词:遵循公文用词规范,准确、规范地使用词语、成语。

四、公文语言特点1.规范性:遵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标准普通话。

2.正式性:使用正式场合的语言,避免口语化和网络用语。

3.准确性:表达清晰、准确,避免歧义和模糊。

4.朴实性:简洁明了,言之有物,避免空洞无物。

五、常见公文错误解析1.格式错误:如字体、字号、行间距、页边距等不符合规定。

2.语言错误:如语法、拼写、标点等错误。

3.用词错误:如使用不当的词语、成语,出现歧义。

4.逻辑错误:如内容混乱,层次不清,逻辑关系不明确。

六、提升公文写作能力的方法1.学习公文写作基本知识,掌握公文类型、格式、语言特点等。

2.多阅读优秀公文,学习借鉴优秀写作技巧。

3.勤加练习,多写多改,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公文基础知识考点

公文基础知识考点

公文基础知识考点(实用版)目录1.公文的定义与分类2.公文的格式与结构3.公文的行文规则4.公文的起草与审核5.公文的处理与归档正文一、公文的定义与分类公文是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和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

公文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工作联系和指导的重要工具,具有法定的效力和规范的体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公文可以分为行政公文、党务公文、军事公文、企业公文等。

二、公文的格式与结构公文的格式是指公文的外部组织形式,包括公文的版面布局、文字字体、字号、行间距、页边距等。

公文的结构是指公文的内容组织和层次关系,通常包括标题、正文、落款(签发单位及日期)等部分。

不同类型的公文在格式和结构上可能略有差异。

三、公文的行文规则公文的行文规则是指在撰写公文时需要遵循的规范,包括文种选用、行文方向、行文格式、行文程序等。

在公文写作中,要严格遵循行文规则,保证公文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四、公文的起草与审核公文的起草是指根据公文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初步的文字表达。

在起草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公文的背景和相关政策法规,保证公文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公文的审核是指对起草好的公文进行审查和修改,确保公文的质量。

五、公文的处理与归档公文的处理是指对公文进行接收、传递、办理等过程。

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要遵循公文的行文规则,保证公文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公文的归档是指将处理完毕的公文进行整理、归类、存放等过程。

归档工作对于保障公文的完整性和可查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公文基础知识考点涉及公文的定义与分类、格式与结构、行文规则、起草与审核、处理与归档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文基础知识
(一)公文用纸幅面尺寸及版面要求
1.幅面尺寸。

公文用纸采用A4型纸。

2.版面。

页边与版心尺寸: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为37 mm±1 mm,订口(左白边)为28mm±1mm,版心尺寸为156 mm×225 mm。

3.字体和字号:如无特殊说明,公文格式各要素一般用3号仿宋体字。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4.行数和字数: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个字,并撑满版心。

特定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5.文字的颜色:如无特殊说明,公文中文字的颜色均为黑色。

(二)公文主体
1.公文标题: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应当准确、扼要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

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公文标题一般用2号小标宋字体,编排于红色分隔线下空2行的位置,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使用梯形或菱形,不应使用上下长度一样的长方形或上下长、中间短的沙漏形。

2.主送机关:是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

主送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其中,使用简称要规范、准确,机关的规范化简称和统称应由上级机关明确,不得随意编造机关简称。

使用统称,包括的地区、部门、单位要齐全,称谓要准确。

3.公文正文:是公文的主体和核心所在,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公文首页须显示正文。

一般公文的首个盖章页应当同时显示正文、发文机关署名和印章。

正文中标题字号的使用:文种结构层次依次可以用“一、”“(一)”“1.”“(1)”标注,一般一级标题用黑体字,二级标题用楷体,三级和四级和正文一样用3号仿宋。

4.附件说明:是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

公文正文中的一些内容,如图表、名单、规定等,如穿插在公文正文中,往往隔断公文前后的联系而造成阅读上的不便,需将其从公文正文中抽出来作为公文的附件单独表述,即附件。

公文附件是正文内容的组成部分,与正文具有同等效力。

在正文下空1行左空2字位置编排“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

如有顺序号,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

5.发文机关署名:应当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特殊情况如议案、命令(令)等文种需要由机关负责人署名的,应当写明职务。

单一机关行文时,发文机关署名在成文日期之上、以成文日期为准居中编排。

联合行文时,应将各发文机关署名按发文机关顺序排列在相应位置,并使印章加盖其上。

如长于发文机关署名,应使其右空2字编排,并相应增加发文机关署名右空字数。

不加盖印章的公文,单一机关行文时,在正文下空1行右空2字编排发文机关署名,在发文机关署名下1行编排成文日期,成文日期首字比发文机关署名首字右移2 字;
6.成文日期:是公文的生效时间,是公文生效的重要标志。

成文日期确定的原则和标注位置有2种:一是会议通过的决议、决定等以会议正式通过的日期为准,成文日期编排在公文标题之下,写全年、月、日,用()括起来。

二是经机关负责人签发的公文,以签发日期为准(联合行文以最后签发的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

成文日期在公文正文或附件说明的右下方右空4字编排,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

不加盖印章的公文,在发文机关署名下1行编排成文日期,首字比发文机关署名右移2字。

7.印章:印章是公文生效的标志,是鉴定公文真伪最重要
的依据之一。

上行文,一定要加盖印章。

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可以不加盖印章。

纪要不加盖印章。

单一机关行文时,印章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日期,使发文机关署名和成文日期居印章中心偏下位置,印章顶端应上距正文一行之内。

不得出现空白印章。

8.附注: 一般是对公文的发放范围、使用时需注意的事项加以说明,请示件应当在附注的位置上标注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如有附注居左空2字加圆括号编排在成文日期下1行。

(三)版记
版记应置于公文最后一面,版记的最后一个要素置于最后一行。

这样是为了方便阅文和查询。

版记中的分隔线与版心等宽,首条分隔线和末条分隔线用粗线,中间的分隔线用细线。

首条分隔线位于版记中第一个要素之上,末条分隔线与公文最后一面的版心下边缘重合。

1.抄送机关:是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可以是上级、平级、下级及不相隶属机关。

公文的抄送范围应当严格按照工作需要确定,不能滥抄也不能错抄和漏抄。

在排列顺序上一般按机关性质和隶属关系确定,依照先上级、再平级、后下级的次序。

如有抄送机关,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编排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之上一行,左右各空一字编排。

“抄送”二字后加全角冒号和抄送机关名称,回行时与冒号后的首字对齐,最后一个抄送机关名称后标句号。

如需把主送机关移至版记,除将抄送二字改为主送外,编排方法同抄送机关。

既有抄送机关又有主送机关时,应当将主送机关置于抄送机关上一行,之间不加分隔线。

2.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印发机关是指公文的印制主管部门,一般是各发文机关办公室或文秘部门。

发文机关没有专门的办公室的,发文机关就是印发机关。

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编排在末条分隔线之上,印发机关左空一字,印发日期右空一字,用阿拉伯数字将年、月、日标全,年份应标全称,月、日不编虚位(即不编01),后加“印发”二字。

版记中如有其他要素,应当将其与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用一条细分隔线隔开。

3.页码:一般用4号半角宋体阿拉伯数字,编排在公文版心下边缘之下,数字左右各放一条一字线;一字线上距版心下边缘7mm。

单页码居右空一字,双页码居左空一字。

公文的版记页前有空白页的,空白页和版记页均不编排页码。

公文的附件与正文一起装订时,页码应当连续编排。

(四)文件装订
文件印刷后装成册,应在左白边上三分之一处和下三分之一处,各订一颗订书针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